一、骨碎补总黄酮的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东[1](2021)在《鹿骨淫羊藿片增加骨密度作用保健食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骨质疏松症患病人群,开发了一款具有增加骨密度作用的鹿骨淫羊藿片。鹿骨淫羊藿片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用益肾精、补肾、强筋骨中药(鹿骨、淫羊藿、骨碎补)为根本,配合其他骨营养补剂(氨糖、碳酸钙和硫酸软骨素)组方而成,既治标又治本,促进人体对于钙的吸收和消化,调节体内成骨与破骨的平衡,可以达到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本研究从配方合理性研究、制备工艺研究、标志性成分研究、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评价五个方面考察分析,为鹿骨淫羊藿片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申报提供技术支持。配方合理性研究:查阅及分析《中国药典》及大量相关文献各原料推荐使用量,结合中医配伍理论,确定本配伍原料日用量:淫羊藿3 g、骨碎补3 g、氨糖1 g、鹿骨粉0.5 g、硫酸软骨素1 g、碳酸钙1 g。实验分别设置中药组(鹿骨、淫羊藿、骨碎补)、营养剂组(氨糖、硫酸软骨素、碳酸钙)、复方组(鹿骨、淫羊藿、骨碎补、氨糖、硫酸软骨素、碳酸钙),另设阳性药组和假手术组,以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予各组药物,测定各组大鼠股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并进行股骨病理学检查。判定复方组具有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且复方组比单用中药或营养剂效果更加显着。本部分实验通过功效筛选配方,确定最终配伍为淫羊藿、骨碎补、鹿骨粉、氨糖、硫酸软骨素和碳酸钙。制备生产的工艺研究:以L9(34)正交试验考察溶剂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优选出淫羊藿和骨碎补最优提取工艺,考察剂型规格、辅料填充剂、润湿剂以及润滑剂等,确定制剂工艺,中试放大验证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得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预浸30 min,以12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5 h。滤液经减压浓缩至密度1.25~1.30(60℃测)稠膏,减压干燥(-0.06~-0.10 MPa,50~70℃)至干,粉碎,过80目筛。加入鹿骨粉(经辐照)、氨糖、硫酸软骨素和碳酸钙,与糊精混合均匀,用80%乙醇制备软材,18目制粒,60℃干燥(含水量<5%),16目整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片重0.85 g)。标志性成分研究:经中国药典和大量文献考证,确定鹿骨淫羊藿片的标志性成分为淫羊藿苷、氨糖和硫酸软骨素,实验建立了淫羊藿苷、氨糖和硫酸软骨素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和方法学。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和回收率均考察良好。表明淫羊藿苷、氨糖和硫酸软骨素检测方法稳定可行可以作为鹿骨淫羊藿片中标志性成分检测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评价:以鹿骨淫羊藿片为受试物,进行了急毒试验考察和30天常毒喂养考察,经小鼠急毒实验考察可知,鹿骨淫羊藿片灌胃观察14日,小鼠没有出现死亡,体重增长正常,大体解剖也未见异常。经口急性毒性耐受量大于48 g/kg·bw,该受试物属无毒级。经过鹿骨淫羊藿片30天喂养试验,观察一般情况无异常;大鼠的体重增重、食量、雄性大鼠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均未见异常影响;大体解剖、脏器绝对重量、相对重量(即脏/体比值)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无显着性的病变。以上实验表明鹿骨淫羊藿片属于无毒产品。功能性评价:以饲喂低钙饲料的SD大鼠为研究对象,长期给予鹿骨淫羊藿片,研究鹿骨淫羊藿片对大鼠增加骨密度影响。大鼠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影响;与低钙组相比,高钙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骨密度、股骨干重和骨钙含增加,具有显着性,骨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具有显着性。可以判定鹿骨淫羊藿片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
谌顺清,梁伟,张雪妹,李霞,詹志来,郭兰萍,黄璐琦,张学敏,高文远[2](2021)在《骨碎补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骨碎补性温、味苦,归肝肾经,是治疗骨折骨伤的常用中药,其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三萜类、苯丙素类、以及木脂素类等。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抗骨质疏松、促骨折愈合、肾保护、抗炎、促进牙齿生长、防治氨基糖苷类耳毒性以及降血脂等功效。此外,骨碎补的毒性评价实验也表明其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柚皮苷是骨碎补药材中的二氢黄酮类成分,众多研究表明,以柚皮苷为主的总黄酮成分在抗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抗炎、促进牙齿生长以及降血脂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研究对近年来有关骨碎补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部分作用机制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骨碎补药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赖满香[3](2018)在《梓醇促进BMSCs增殖分化及Hedgehog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强度下降,骨微观结构改变和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是生理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一种特殊表现。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平均寿命的延长,OP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OP患者最多的国家,因此,寻求其发病机理和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类多潜能成体干细胞,其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分化能力下降是造成OB生成不足,骨形成降低,发生OP的主要病机之一。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即骨髓由肾精所化生,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养,则骨骼生长发育正常,强健有力,若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不能充养骨骼则致骨髓空虚,发为OP,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BMSCs向成骨分化能力下降造成OP的发生极其相似,因此,现代医学认为BMSCs可能是肾精在细胞水平上的表现形式,并多从补肾中药入手,寻找能够促进BMSCs的增殖及诱导其向成骨分化的有效药物,以促进骨的形成,延缓OP的发生。梓醇是传统补肾滋阴中药地黄的有效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对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均体现出一定的防治作用。本研究观察梓醇对BMSCs增殖、骨向分化的影响,以及观察它对分化相关的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明确梓醇作用于BMSCs而影响防治OP的具体靶点,从一条新途径阐明梓醇对OP的调节机制,对评价梓醇防治OP的有效性提供细胞分子学依据,另一方面丰富中医学理论“肾藏精,主骨,生髓”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也为中医养生本草的现代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培养BMSCs;2.通过倒置显微观察BMSCs形态学特性、电子显微镜观察BMSCs微观结构,CCK-8法检测BMSCs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的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29、CD90、CD45、CD80,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骨分化特性,油红O染色鉴定其成脂特性;3.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梓醇(1×10T3mol/L~1×10-9mol/L)对BMSCs的增殖活性的影响;4.pNPP法检测不同浓度梓醇(1×10-3mol/L~1 ×10-9mol/L)对B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梓醇最佳的促BMSCs骨向分化浓度;5.以最佳促骨向分化浓度的梓醇对BMSCs进行干预,实验分四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BMSCs细胞以含15%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液培养;梓醇组(catalpol group):含15%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液培养的BMSCs细胞中加入最佳浓度的梓醇;经典组(classic group):BMSCs细胞中加含15%胎牛血清的成骨诱导液;联合组(combination group):BMSCs细胞中加含15%胎牛血清的成骨诱导液+梓醇最佳作用浓度。6.ALP试剂盒检测各实验组对BMSCs ALP活性的影响,茜素红染色计数矿化结节的方法评价梓醇对BMSCs细胞矿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梓醇对BMSCs BGP的影响;7.QPCR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干预BMSCs骨向分化过程中Hedgehog信号分子Shh、IhhmRNA 的表达;8.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干预BMSCs骨向分化过程中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中跨膜受体Ptch1、Smo蛋白的表达和下游核转录因子Gli1蛋白的表达。结果1.分离培养的细胞符合BMSCs的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BMSCs表面标志抗原CD90、CD29表达阳性,CD45及CD80表达阴性,BMSCs经诱导能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2.CCK-8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培养第1、3、5 d,1×10-3mol/L~1×10-9mol/L浓度范围的梓醇组OD值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升高(P<0.05);第7 d,1×10-4mol/L~1×10-9 mol/L梓醇组OD值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升高(P<0.05),而1×10-3mol/L梓醇组OD值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9 d,1 ×10mol/L~1 ×10-9 mol/L梓醇组OD值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升高(P<0.05),而1×10-3mol/L、1×10-4mol/L梓醇组OD值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 11 d,1×10-5mol/L 和 1×10-6mol/L 的梓醇组 OD 值与空白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其它各浓度梓醇组OD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3.pNPP法检测结果显示:第3、18、21 d,不同浓度的梓醇组的ALP活性与空白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6 d,1×10-4mol/L浓度的梓醇与空白组相比能显着提高 BMSCs ALP 活性(P<0.05);第 9 d,1 × 1 0-3mol/L~1 × 1 0-5mol/L浓度的梓醇与空白组相比能显着提高BMSCs ALP活性(P<0.05);第 12、15 d,1×10-3mol/L、1×10-4mo1/L 浓度的梓醇与空白组相比均能显着提高BMSCs ALP活性(P<0.05),且以1×10-4mol/L作用最显着,故以1×10-4 mol/L的梓醇浓度为后续实验的最佳给药剂量。4.ALP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梓醇组、经典组和联合组的ALP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5),但梓醇组的ALP活性低于经典组(P<0.05),联合组的ALP活性与经典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5.茜素红染色计数结果显示:梓醇组、经典组和联合组的矿化结节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但梓醇组的ALP矿化结节数量低于经典组(P<0.05),联合组的矿化结节数量与经典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梓醇组、经典组和联合组的BG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但梓醇组的BGP含量低于经典组(P<0.05),联合组的BGP含量与经典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7.QPCR检测结果显示:梓醇组、经典组和联合组的Shh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梓醇组的Shh mRNA表达低于经典组(P<0.05),联合组与经典组的Shh 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梓醇组、经典组和联合组的Ihh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8.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梓醇组、经典组和联合组的Ptch1、Smo和Gli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梓醇组和联合组的Ptch1、Smo和Gli1蛋白表达均低于经典组(P<0.05);梓醇组的Ptch1、Smo和Gli1蛋白表达与联合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得增殖能力强,纯度高的BMSCs;2.不同浓度的梓醇对BMSCs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一定浓度范围(1 ×10-3~1 ×10-5mol/L)的梓醇可以诱导BMSCs向成骨分化,尤以1 × 10-4mol/L作用明显,并能提高BMSCs ALP活性、矿化结节数目和BGP的含量;4.梓醇促BMSCs的骨向分化过程中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上游Ihh信号分子可能不参与调控;5.梓醇可通过上调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中上游Shh信号分子、膜受体Ptch1、Smo和核转录因子Gli1来促进BMSCs的骨向分化,从而防治OP。
张冉令[4](2016)在《骨碎补对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大鼠外周血β-防御素-2及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β-防御素-2mRNA (rBD2)表达和外周血白介素2(IL-2)、肺组织细胞亚群(CD3、CD4、 CD8)、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变化的规律及骨碎补对其干预作用。方法:将72只SPF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A)、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模型非用药组(B)及模型用药组(C),每组各24只。制备大鼠气管切开插管留置气管套模型。造模成功后,在给药后第24h、72h、168h三个时段活体取材。采集外周血标本、肺组织及肺泡灌洗液,检测外周血及肺组织β-防御素-2(rBD2) mRNA表达、外周血IL-2含量、肺组织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结果(1)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后大鼠外周血rBD2表达量明显下降,以气管切开插管后24h最明显,在第72h、168h两个时间段下降程度稍有改善;用中药骨碎补干预后,可以明显改善气管切开插管后大鼠外周血中rBD2的表达,改善作用随用药时间增长而增强,但没恢复至正常水平。(2)气管切开插管后大鼠外周血IL-2含量没有改变,但用骨碎补干预后气切大鼠外周血IL-2含量明显提高,提高程度与用药时间呈相关。(3)气管切开插管后肺组织rBD2表达量在第24h明显上调,然后开始下调,其下调程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在第168h表达下降到最低值;服用骨碎补后,rBD2表达开始明显升高,至第72h表达达到最高值,在第168h表达则稍有下降,但仍然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4)气管切开插管后大鼠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在第24h和第72h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但在第168h则明显回落。用中药骨碎补干预后,气切插管大鼠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在第24h即明显上升,在第168h亦没有下降。(5)气管切开插管后第24h肺组织CD3含量明显降低,在168h达到最低值;服用骨碎补后CD3含量出现上升,在72h达到最大值,在168h时则稍有回落。(6)气管切开插管后肺组织CD4含量出现短暂上升,在24h达到最大值,而后则明显下降,其下降在第72h达到最低值,在168h则稍有上升;服用骨碎补后在第72h时开始上升,在第168h上升达到最大值。(7)气管切开插管后肺组织CD8含量明显上升,在第72h上升达到最大值,而后168h则明显回落;服用骨碎补后在第72h开始下降,到168h其下降达到最低值。结论 中药骨碎补对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大鼠免疫功能具有增强或保护作用,特别是肺部局部的免疫功能。骨碎补的这种免疫增强作用可能与上调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β-防御素-2 mRNA的表达,提高外周血IL-2、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及改善肺组织T细胞亚群严重失衡的作用有关。
李少刚[5](2016)在《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结合AFDR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骨缺损的发生有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原因,发生率可达5%-10%,其修复是临床上较难解决的问题。骨缺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骨移植来填充、修复,骨移植按来源不同可分为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及异种骨移植等。自体骨移植因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的双重作用,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且愈合较迅速,一直被看作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以及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的免疫排斥反应或缺乏生物活性,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克服异体骨、自体骨及异种骨在骨缺损修复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组织工程合成理想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提供,是在生物-硅化仿生新矿物材料的基础上制备的一种新型骨材料。该材料具有骨传导的作用,与天然骨有相似的结构,具有一定孔隙和空间链接。中药骨碎补(drynaria rhizome, DR)具有补肾益精,强健筋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研究证实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drynaria rhizome, AFDR)具有促进骨折愈合、抗骨质疏松、抗炎止痛的作用,且能够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等。应用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结合使用AFDR,可能增强骨修复能力,减轻创伤反应。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biological silicon-microsphere scaffolds,BSMS)结合骨碎补总黄酮(AFDR)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对骨缺损的探索治疗。研究方法1.组织相容性实验:12只SD大鼠,按取材时间不同分为3组。在大鼠脊柱一侧背部皮肤作长约2cm的纵行切口,深筋膜分离,植入大小约5mm×5 mm×2mm的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术后于2、4、8周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切片组织学变化。2.大鼠颅骨缺损实验: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BSMS)+去离子水(deionized water, DW),18只,DW灌胃4-12周。B组: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骨碎补总黄酮(AFDR),18只,AFDR灌胃4-12周。C组: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DW,只,DW灌胃4-12周。实验SD大鼠颅骨缺损造模直径约lcm,分4、8、12周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材。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Ⅰ型胶原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及骨钙素免疫组化,用显微镜采集图像,分析各观察指标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BSMS)植入大鼠体内未见明显的炎性反应及对周围组织的毒害作用。BSMS+AFDR组的组织学可观察大量的血管、纤维组织长入材料内部,大量骨样组织形成,骨修复效果及材料溶解程度优于其它两组。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的平均积分光密度(average 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AIOD)值:AFDR组在4周、8周时与DW组及H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12周时与H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胶原免疫组化AIOD值:AFDR组在4周、8周、12周时与DW组和H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钙素免疫组化AIOD值:AFDR组在4周、8周、12周时与DW组和H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的光密度值分析表明,BSMS+AFDR组较其它两组阳性表达明显。结论1. BSMS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2. BSMS结合AFDR可有效修复大鼠较大的骨缺损。3. BSMS结合AFDR提高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蛋白及骨钙素的阳性表达,促进骨基质形成和矿化,从而加速骨修复。
刘康[6](2015)在《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Cathepsin K与OPG/RANKL/RANK轴系统及其他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模鼠Cathepsin K与OPG/RANKL/RANK轴系统各指标的影响,结合测定用药干预前后的骨密度值、雌激素水平、HE和甲苯胺蓝染色,探讨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质疏松的原理与机制。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180只,体重230~280g。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SHAM)组、高剂量组-去势(VOX)+高剂量骨碎补总黄酮(VOX+HIGH OTF)组、中剂量组-去势+中剂量骨碎补总黄酮(VOX+MIDDLE OTF)组、低剂量组-去势+低剂量骨碎补总黄酮(VOX+LOW OTF)组、对照组(戊酸雌二醇组)。分别采取切除大鼠双侧卵巢方法进行骨质疏松造模,切除后喂养1.5个月开始给药,治疗组用高、中、低剂量骨碎补总黄酮灌胃,每日1次,对照组用戊酸雌二醇片灌胃,每日1次,在造模后1.5、3、6个月分阶段处死大鼠,获得骨骼及血液样本,分别测定Cathepsin K、OPG/RANKL/RANK轴系统各指标、骨密度值和雌激素水平,结合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F检验行方差齐性检验后,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显着的标准。相对应数值为其95%可信区间。分析数据,得出影响结果。各种统计图采用graphpad prism 5.01软件设计。结果:对骨质疏松模鼠的骨密度进行测定,造模后1.5个月,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造模后3个月,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骨密度均有所提高,分别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造模后3个月的用药干预,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作用,骨碎补总黄酮及雌激素对骨质疏松大鼠均有治疗作用;造模后6个月,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与造模后1.5个月骨密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矿含量进-步提高,虽然并未达到正常水平,但增加幅度仍较明显。其中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与模型组、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骨质疏松模鼠的骨标本进行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证明骨碎补总黄酮可以减少骨小梁的骨量丢失,增加骨小梁宽度,改善骨微结构。对骨质疏松模鼠的胫骨干骺端Cathepsin K 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造模后1.5个月,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Cathepsin K m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3个月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表达量降低,造模后6个月下降程度更为明显,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治疗组不如对照组效果佳,且各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骨质疏松模鼠的血清雌二醇、OPG/RANKL/RANK轴系统的检测,造模后1.5个月,模型组大鼠血清雌二醇、OPG水平下降,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RANKL、RANK水平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而假手术组大鼠OPG略下降,RANKL、RANK水平略上升,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提示造模成功。造模后3个月,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血清雌二醇、OPG、RANKL、RANK水平均无明显变化。造模后3个月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雌二醇及OPG水平上升、RANKL及RANK水平下降,变化均有显着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相当(p>0.05),其次为中剂量,再次为低剂量组。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证实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提高雌激素水平,提高骨质疏松模鼠的骨密度值,改善骨微结构,能降低胫骨干骺端Cathepsin K mRNA表达量,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骨碎补总黄酮高剂量组治疗效果较雌激素略显不足,但仍达到治疗效果,高剂量组较中、低剂量组明显增加。可以证实雌激素与OPG、RANKL和RANK之间存在关联性,提示雌激素和骨碎补总黄酮可以影响OPG、RANKL和RANK的表达,且随着骨碎补总黄酮剂量的增加,OPG、RANKL和RANK含量的变化越显着。
李旭云,孙峰,李静伟,潘定权,史晓林,阚丽君[7](2014)在《益气温经方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新趋势,市场上已有仙灵骨葆中医药成果,院内研究的也有诸如强骨饮等中医药名方。强骨饮是以黄芪、鹿角霜为君药,辅以骨碎补、炒杜仲、秦艽等补肾通络的药物以益气温经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方剂。本文意在探讨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论述中医药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成方意义、治疗效果,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量的参数指标以及支持临床实验的部分药理研究,便于后期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使得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最大化的运用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申浩,谢雁鸣[8](2012)在《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础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骨胶囊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代表性中成药,骨碎补总黄酮是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强骨胶囊基础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从作用机理、药理作用、毒理研究三方面对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提示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清楚,药理作用明显,安全性较好,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沈家珍[9](2012)在《骨碎补总黄酮在OB-OC共育体系中对Glu-NMDAR-Ca2+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神经骨骼信号通路(Neuroskeletal Signaling Pathways,NSSP)在骨代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谷氨酸信号通路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耦联机制起着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本研究试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在OB-OC的共育体系中对谷氨酸转导信号的影响。方法:1.用1日龄的SD乳鼠提取成骨细胞和5日龄的SD乳鼠提取破骨细胞,建立OB-OC的共育体系。2.用MTT法检测骨碎补总黄酮在OB-OC共育体系中对OB增殖的最佳量效关系。3.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骨碎补总黄酮组、MK801组、骨碎补总黄酮加MK801组。4.按上述分组,分别检测骨碎补总黄酮在共育体系中对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破骨细胞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CP)活性、谷氨酸浓度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5.运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骨碎补总黄酮共育体系中OB的NMDAR2亚基的mRNA的表达。结果:1.骨碎补总黄酮可以增强OB-OC共育体系中的OB增殖能力及分泌ALP的活性,并可降低OC的TRACP的活性。2. OB-OC共育体系中OB有NMDAR2a、NMDAR2d mRNA表达。3.骨碎补总黄酮在OB-OC共育体系中可促进OB中NMDAR2a、NMDAR2dmRNA表达。4.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提高OB中钙离子浓度,能降低OB中的谷氨酸的浓度。结论:1.骨碎补总黄酮(不同浓度)在OB-OC共育体系中均可增强OB的增殖能力及促进ALP活性,同时抑制OC的TRAP的活性。2.骨碎补总黄酮在OB-OC共育体系中可通过提高NMDAR2mRNA的表达,同时可提高OB中钙离子浓度,并可以降低谷氨酸浓度。这可能是其防治骨代谢疾病的作用靶点之一。
张力[10](2012)在《骨碎补总黄酮促进转基因成肌细胞成骨分化及引导性骨再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拟以成肌细胞和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rhizome drynaria,AFDR)为研究对象,探讨AFDR对体外培养转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factor, CNTF)基因的成肌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AFDR促进其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机制;并将AFDR含药血清预处理的转CNTF成肌细胞微囊化处理达到免疫隔离效果,与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nogenetic protein,BMP)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钠凝胶载体、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硅胶管联合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化人工骨,通过动物在体实验观察引导性骨再生(GBR)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效果;评价成肌细胞作为新型种子细胞、AFDR作为新型成骨诱导因素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转染CNTF基因促进大鼠成肌细胞去分化的实验研究取新生5d清洁级Wistar大鼠4只,采用改良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成肌细胞,并进行鉴定备用。应用质粒快速提取盒提取CNTF质粒DNA,通过阳离子脂质体法介导转染大鼠成肌细胞影响其分化过程,促使其保持去分化的干细胞状态,并对转染细胞的细胞活性、表达情况和细胞分化率等进行相关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二部分骨碎补总黄酮促进转CNTF成肌细胞向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取健康12月龄雌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及空白血清对照组,每组5只,根据“人和动物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给予AFDR灌胃,无菌条件下由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上清、灭活补体、抽滤除菌制备不同浓度AFDR含药血清;将转CNTF成肌细胞按实验设计分为A、B、C、D、E5组分别加入相应培养液进行预处理,其中A组(高浓度AFDR组):培养液为高浓度AFDR含药血清+成骨诱导剂;B组(中浓度AFDR组):培养液为中浓度AFDR含药血清+成骨诱导剂;C组(低浓度AFDR组):培养液为低浓度AFDR含药血清+成骨诱导剂;D组(空白血清组):培养液为空白血清+成骨诱导剂;E组(标准培养液组):培养液为完全培养液。连续培养21天,观察预处理后转CNTF成肌细胞的增殖、成骨分化情况,进行MTT测定,碱性磷酸酶、茜素红、I型胶原染色观察,骨钙素、钙沉积量、ALP比活性等成骨标志物检测及成骨、成脂相关基因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三部分微囊化骨碎补总黄酮预处理转CNTF成肌细胞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取第二部分中C组培养液(低浓度AFDR含药血清+成骨诱导剂)对转CNTF成肌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行相关检测后继续培养备用。对上述转CNTF成肌细胞及AFDR预处理的转CNTF成肌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测定细胞存活率。取清洁新西兰大白兔24只行桡骨缺损造模,根据处置条件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6只动物,以硅胶管为GBR膜,分别植入不同的移植物,其中Ⅰ组为AFDR预处理转CNTF成肌细胞微囊与负载BMP的HA凝胶组,Ⅱ组为转CNTF基因成肌细胞微囊与负载BMP的HA凝胶组,Ⅲ组为仅负载BMP的HA凝胶组,Ⅳ组为仅注入HA凝胶组,术后进行大体观察、X线测定及组织学染色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采用改良方法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成肌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及结蛋白抗体染色鉴定呈阳性;通过实验可成功提取CNTF质粒并转染大鼠成肌细胞,转染CNTF的成肌细胞能分泌表达CNTF mRNA,其细胞分化率下降而处于去分化状态。2.实验成功获取高、中、低浓度AFDR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采用不同浓度AFDR含药血清(包括空白血清)对转CNTF成肌细胞进行预处理,并与标准培养液培养的转CNTF成肌细胞进行观察比较。(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AFDR预处理的转CNTF成肌细胞大多向梭形、多角形转化,有的带有数个突起,在继续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多个散在的岛状致密细胞群结构,细胞密集成旋涡状,中间细胞排列紧密模糊,逐渐被含有高折射的空泡和深色颗粒的基质包埋形成白色钙化结节,其中以低浓度AFDR含药血清组最为明显;(2)MTT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中转CNTF成肌细胞随着时间迁移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殖,在第5-6天时达到增殖高峰,第7天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在同一时间点上,在低浓度AFDR组、中浓度AFDR组、空白血清组OD值高于标准培养液组(p<0.05),其中低浓度AFDR含药血清组的作用最强;(3)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Ⅰ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除标准培养液组染色呈阴性外,其余各组转CNTF成肌细胞的胞质中均分别出现紫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橘红色的沉淀、棕黄色颗粒沉淀,呈相应染色阳性,而且以低浓度AFDR组反应最强,高浓度AFDR组最弱,中浓度AFDR组与空白血清组相当;(4)成骨细胞标志物检测显示:①OCN含量在细胞培养第7d时,五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第14d和第21d时,低浓度AFDR组、中浓度AFDR组、空白血清组中OCN分泌量均高于标准培养液组,低浓度AFDR组OCN分泌量明显高于中浓度AFDR组、空白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点同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除高浓度AFDR组和标准培养液组外,其余三组中第21dOCN分泌量均明显高于第14d、第7dOCN分泌量,且第14d OCN分泌量亦高于第7dOCN分泌量;②钙沉积量测定在培养第3d、6d、9d时,五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d时,低浓度AFDR组、中浓度AFDR组、高浓度AFDR组中钙沉积量均高于空白血清组、标准培养液组,而低浓度AFDR组、中浓度AFDR组、高浓度AFDR组3组间中钙沉积量及空白血清组、标准培养液组2组间中钙沉积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培养第15d、18d和第21d时,五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培养第15d、18d和第21d时,低浓度AFDR组、中浓度AFDR组、高浓度AFDR组中钙沉积量均高于标准培养液组,而且空白血清组亦钙沉积量均高于标准培养液组;③ALP比活性测定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不同处理组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培养第1d、3d时,五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d、11d、14d时,低浓度AFDR组、中浓度AFDR组、空白血清组中ALP比活性均明显高于高浓度AFDR组、标准培养液组,且低浓度AFDR组ALP比活性明显高于中浓度AFDR组、空白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AFDR组、空白血清组中ALP比活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AFDR组与标准培养液组中ALP比活性均极低,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第14d时检测5组Cbfa1mRNA、ALP mRNA、PPARγ mRNA表达,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以低浓度AFDR组对转CNTF成肌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Cbfa1mRNA、ALP mRNA、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最为显着。即低浓度AFDR(按AFDR67.5mg/kg.d给药)组成骨相关因子Cbfa1mRNA、ALP mRNA表达最高,成脂相关因子PPARγ mRNA表达最低。3.微囊化细胞体外存活良好,微囊外形完整无粘连,大小较均一,囊内细胞清晰可见;动物在体实验中Ⅰ组微囊化AFDR预处理转CNTF成肌细胞与BMP因子组引导性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各项指标均优于Ⅱ、Ⅲ、Ⅳ组3组,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1.应用CNTF基因转染成肌细胞能够抑制成肌细胞体外成肌分化,保持成肌细胞去分化状态,为成肌细胞被用作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提供理论基础。2.转CNTF成肌细胞在体外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能够转化为成骨前体细胞。3.AFDR含药血清可显着促进转CNTF成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提示AFDR具有开发为促进骨折愈合、抗骨质疏松新药的潜力。4.AFDR含药血清促进转CNTF成肌细胞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均以低浓度AFDR含药血清作用最强,而高浓度AFDR含药血清抑制其增殖、分化,说明AFDR对转CNTF成肌细胞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与其浓度相关。5.AFDR含药血清促进转CNTF成肌细胞体外成骨分化机制与其在成骨分化过程上调Cbfa1mRNA、ALP mRNA表达,下调PPARγ mRNA表达有关。6.AFDR和成肌细胞联合应用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两者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学研究。7.创新性的应用引导性骨再生理论将透明质酸钠凝胶和硅胶管的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可以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且两者已应用于临床,可以作为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二、骨碎补总黄酮的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碎补总黄酮的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鹿骨淫羊藿片增加骨密度作用保健食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骨质疏松 |
1.1.1 骨质疏松的介绍 |
1.1.2 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措施 |
1.2 原料的功能性及安全性 |
1.2.1 淫羊藿 |
1.2.2 骨碎补 |
1.2.3 鹿骨 |
1.2.4 氨糖和硫酸软骨素 |
1.2.5 碳酸钙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配方合理性研究 |
2.1 配伍组方思路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动物及饲料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受试物制备 |
2.3.2 动物去势模型制备及分组给药 |
2.3.3 动物处理及测定指标 |
2.4 实验结果 |
2.4.1 各组药物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2.4.2 各组药物对大鼠股骨干重/体重、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影响 |
2.4.3 骨组织病理学观察 |
2.5 小结 |
第3章 制备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仪器与设备 |
3.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 原药材检测 |
3.2.1 实验方法 |
3.2.2 检测结果 |
3.3 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提取工艺验证 |
3.5 浓缩与干燥工艺验证 |
3.6 制剂工艺考察 |
3.6.1 剂型、制粒方法和粒度的选择 |
3.6.2 填充剂的选择 |
3.6.3 润湿剂的选择 |
3.6.4 润滑剂的选择 |
3.6.5 崩解剂的选择 |
3.7 中试放大验证 |
3.8 小结 |
3.8.1 制备工艺 |
3.8.2 配方 |
第4章 标志性成分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淫羊藿苷检测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
4.2.1 检测方法 |
4.2.2 方法学考察 |
4.3 硫酸软骨素检测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
4.3.1 检测方法 |
4.3.2 方法学考察 |
4.4 氨糖检测方法及方法学考察 |
4.4.1 检测方法 |
4.4.2 方法学考察 |
4.5 小结 |
第5章 鹿骨淫羊藿片安全性评价 |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1.1 受试样品 |
5.1.2 实验动物及饲料 |
5.1.3 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急性毒性试验 |
5.2.2 三十天喂养试验 |
5.3 实验结果 |
5.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5.3.2 三十天喂养试验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鹿骨淫羊藿片功能性评价 |
6.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6.1.1 受试样品 |
6.1.2 实验动物及饲料 |
6.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受试物制备 |
6.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6.2.3 动物处理及测定指标 |
6.3 实验结果 |
6.3.1 各组药物对大鼠体重、身长、食量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6.3.2 各组药物对大鼠骨密度、股骨干重、骨钙含量的影响 |
6.3.3 骨组织病理学观察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配方合理性研究 |
7.2 工艺研究 |
7.3 标志性成分研究 |
7.4 安全性评价 |
7.5 功能性评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骨碎补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碎补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 |
1.1.1 黄酮及苷类 |
1.1.2 二氢黄酮类 |
1.1.3 黄烷醇类 |
1.1.4 其他黄酮类 |
1.2 三萜类 |
1.3 苯丙素类 |
1.4 木脂素及甾体 |
1.5 其他类 |
2 骨碎补药理作用 |
2.1 抗骨质疏松作用 |
2.2 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
2.3 抗炎作用 |
2.4 促进牙齿生长作用 |
2.5 降血脂作用 |
2.6 防治中毒性耳聋 |
2.7 肾保护作用 |
2.8 骨碎补安全性评价 |
3 结语与展望 |
(3)梓醇促进BMSCs增殖分化及Hedgehog信号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 |
1 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2 BMSCs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
3 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 |
4 中医理论对BMSCs成骨分化与“肾主骨生髓”理论相关性的认识 |
5 补肾中药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
6 地黄和梓醇的研究进展 |
实验一 SD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实验二 梓醇对BMSCs增殖及骨向分化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实验三 梓醇对BMSCs骨向分化过程中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骨碎补对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大鼠外周血β-防御素-2及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试验材料 |
1. 试验动物 |
2. 试验药物 |
3. 试验模型 |
4. 主要实验试剂 |
5. 主要实验仪器 |
6. 实验耗材及一般实验实验器材 |
试验方法 |
1. 大鼠气管切开插管留置模型的制备 |
2 给药 |
3 一般指标的观察 |
4. 大鼠肺组织、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的采集 |
5. 肺组织T细胞亚群含量测定 |
6. 外周血IL-2测定 |
7. 肺泡灌洗液sIgA测定 |
8. β-防御素-2及内参Gapdh基因引物设计 |
9. 外周血β-防御素-2mRNA的提取及逆转录 |
10. 外周血β-防御素-2mRNA表达的上机测定 |
11. 外周血β-防御素-2mRNA上机设置及计算方法 |
12. 肺组织rBD2mRNA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13.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体重变化 |
3. 大鼠外周血β-防御素-2 mRNA相对表达量(2~(-ΔΔCt)) |
4. 大鼠肺组织rBD2 mRNA相对表达量(2~(-ΔΔCt)) |
5. 外周血IL-2含量 |
6. 大鼠肺泡灌洗液sIgA含量 |
7. 大鼠肺组织T细胞亚群含量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部分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结合AFDR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1 骨碎补及骨碎补总黄酮(AFDR)的研究概况 |
1 成分研究 |
2 药理作用 |
2.1 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
2.2 抗骨质疏松作用 |
2.3 抗炎作用 |
2.4 保护肾脏的作用及预防药物性耳聋 |
2.5 调节血脂、改善微循环障碍 |
2.6 护牙健齿作用 |
2.7 其它药理作用 |
2.8 用药安全性评价 |
3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修复骨缺损的支架材料应用进展 |
1 无机材料 |
1.1 磷酸钙陶瓷 |
1.2 纳米羟基磷灰石 |
1.3 生物活性玻璃 |
2 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材料 |
2.1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 |
2.2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 |
2.3 纤维蛋白凝胶 |
2.4 藻酸盐(alginates) |
3 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制备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3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及治疗 |
1 中医骨伤的发展 |
2 中医对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外因 |
2.2 内因 |
2.3 骨折损伤的病机 |
3 骨折的中医治疗 |
3.1 手法复位与夹板固定 |
3.2 骨折的药物治疗 |
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
1.2 实验材料: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 |
1.3 动物分组 |
1.4 动物模型建立 |
1.5 标本采集 |
1.6 蜡块制作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动物一般状况 |
2.2 大体观察 |
2.3 HE染色观察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图片 |
第二部分 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结合AFDR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
1.2 动物分组 |
1.3 药物剂量 |
1.4 建立动物模型 |
1.5 标本采集 |
1.6 蜡块制作 |
1.7 切片脱蜡HE染色程序 |
1.8 胶原Masson染色程序 |
1.9 免疫组化石蜡切片染色程序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动物一般状况 |
2.2 大体观察 |
2.3 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 |
2.4 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3.1 骨损伤修复过程 |
3.2 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修复骨缺损 |
4. 结论 |
5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Cathepsin K与OPG/RANKL/RANK轴系统及其他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过程 |
一、实验室与相关科室 |
二、实验材料及动物分组、造模、给药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分组 |
(三) 造模 |
三、处死和取材 |
(一) 处死时间 |
(二) 处死方法-颈椎脱臼处死法 |
(三) 取材 |
四、雌激素水平测定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测定 |
(一) 原理 |
(二) 试剂盒的组成 |
(三) 试剂的配制、使用方法和保存 |
(四) 血样处理 |
(五) 操作步骤 |
(六) 数据处理 |
五、股骨骨密度的测定 |
六、HE染色 |
(一) 材料 |
(二) 方法 |
七、甲苯胺蓝染色 |
(一) 材料 |
(二) 方法 |
八、Cathepsin K (骨吸收参数)及其mRNA表达的测定 |
(一) 材料 |
(二) 组织总RNA的提取 |
(三)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九、骨保护素(骨形成参数)的测定及OPG/RANKL/RANK轴系统的分析 |
(一) 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测定OPG |
(二) 运用ELISA法测定OPG |
(三) RANKL、RANK的测定分析 |
十、数据得出和数据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一、BMD的测定结果 |
二、组织蛋白酶K mRNA表达量测定结果 |
三、运用PCR方法测定OPG/RANKL/RANK轴系统各指标的结果 |
(一) OPG、RANKL、RANK mRNA扩增动力学曲线 |
(二) Real-time PCR扩增引物 |
四、运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OPG/RANKL/RANK轴系统结果 |
五、HE染色与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一、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
二、OPG/RANKL/RANK轴系统与Gathepsin K的研究现状 |
三、骨碎补的临床应用 |
四、结合实验结果分析Cathepsin K与OPG/RANKL/RANK轴系统的作用价值 |
第四部分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文献综述 骨碎补总黄酮与组织蛋白酶K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7)益气温经方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辩证论治—骨质疏松症与强骨饮 |
2 强骨饮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量影响的研究 |
2.1 强骨饮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疼痛、骨密度的影响 |
2.2 强骨饮对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
2.3 强骨饮对骨代谢的影响 |
2.3.1 Tracp-5b, Cross: |
2.3.2 血清雌激素水平: |
3 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理研究 |
4 强骨饮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
5 展望 |
(8)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研究 |
1.1 强骨胶囊可调节骨代谢过程中的细胞因子,抑制骨吸收 |
1.2 强骨胶囊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成骨细胞活性 |
1.3 强骨胶囊可调节激素水平,改善机体紊乱状态 |
1.4 强骨胶囊可影响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改善骨三维结构 |
1.5 强骨胶囊可改善生物力学指标,增强骨矿化,促进骨形成 |
2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理作用研究 |
2.1 强骨胶囊能提高骨密度 |
2.2 强骨胶囊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
2.3 强骨胶囊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
3 强骨胶囊毒理研究 |
4 小结 |
(9)骨碎补总黄酮在OB-OC共育体系中对Glu-NMDAR-Ca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语表 |
目录 |
第一章 序言 |
1.1 OB 与 OC 主要参与的信号途径 |
1.2 谷氨酸信号通路调节骨代谢 |
1.3 补肾中药和骨代谢疾病 |
1.4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思路 |
第二章 骨碎补总黄酮对 OB-OC 共育体系中 OB、OC 活性以及增殖影响 |
2.1 研究目的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实验讨论 |
第三章 骨碎补总黄酮对 OB-OC 共育体系中的谷氨酸、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3.1 研究目的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实验讨论 |
第四章 骨碎补总黄酮对OB-OC共育体系中NMDAR亚型在OB和OC的mRNA表达的影响 |
4.1 研究目的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发表文章 |
致谢 |
(10)骨碎补总黄酮促进转基因成肌细胞成骨分化及引导性骨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骨碎补及其黄酮类成分促进骨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二、成肌细胞及其在骨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转染 CNTF 基因促进大鼠成肌细胞去分化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第二部分:骨碎补总黄酮促进转 CNTF 成肌细胞向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及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第三部分:微囊化骨碎补总黄酮预处理转 CNTF 成肌细胞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骨碎补总黄酮的大鼠长期毒性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鹿骨淫羊藿片增加骨密度作用保健食品研究[D]. 王旭东.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1)
- [2]骨碎补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谌顺清,梁伟,张雪妹,李霞,詹志来,郭兰萍,黄璐琦,张学敏,高文远. 中国中药杂志, 2021(11)
- [3]梓醇促进BMSCs增殖分化及Hedgehog信号通路的研究[D]. 赖满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骨碎补对气管切开插管留置套管大鼠外周血β-防御素-2及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D]. 张冉令.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5]生物硅—微球支架材料结合AFDR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李少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Cathepsin K与OPG/RANKL/RANK轴系统及其他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D]. 刘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5)
- [7]益气温经方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J]. 李旭云,孙峰,李静伟,潘定权,史晓林,阚丽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4(08)
- [8]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础研究进展[J]. 申浩,谢雁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12)
- [9]骨碎补总黄酮在OB-OC共育体系中对Glu-NMDAR-Ca2+的影响[D]. 沈家珍. 暨南大学, 2012(10)
- [10]骨碎补总黄酮促进转基因成肌细胞成骨分化及引导性骨再生的研究[D]. 张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