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南地区沉积相分布特征及演化

塔西南地区沉积相分布特征及演化

一、塔里木盆地西南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季天愚[1](2021)在《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文中提出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中深1井于2013年在塔中隆起中-下寒武统白云岩中首次获得油气突破,2020年位于塔北隆起上的轮探1井在寒武系盐下吾松格尔组获得高产油流,同年,柯探1井在柯坪断隆寒武系盐下吾松格尔组获得油气突破。这一系列的突破都表明塔里木盆地在寒武系盐下白云岩领域具有油气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虽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在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相继获得突破,但关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的勘探仍有许多难题,如其盐下规模古丘滩体储层的展布不清等。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地层埋深大,当前揭示该地层的钻井较少,全盆地仅20余口,完全揭穿下寒武统的钻井则更少,因此,中-下寒武统的岩相古地理重建和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资料的解释。本论文以轮南工区三维和覆盖全盆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为主,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薄片等资料,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地层的地震相特征、台缘带的形成演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和吾松格尔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中寒武统盖层的封盖能力和有利发育区,并基于地震波衰减异常的方法对轮南三维工区进行了有利含气区的预测。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对轮南三维工区和全盆地二维工区进行了不同尺度和精度的有利区带预测。通过钻井和野外露头作为约束对覆盖研究区内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相的精细解释,分析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的特征并建立了其演化模式。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可划分出9种具有沉积和储层意义的典型地震相,典型地震相包括斜坡的板状前积反射、镶边丘形前积反射、白云岩的空白-弱振幅反射、玉尔吐斯组的页岩强振幅平行反射、台内丘滩相的低幅丘形反射等。台缘-斜坡的前积反射指示了台地类型的演化和微相类型与储层展布的关系。根据钻井标定和各组段厚度以及地震相特征得出了中-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分别经历了玉尔吐斯组的连续强反射陆棚沉积、肖尔布拉克组板状前积缓坡无镶边台地边缘、吾松格尔组和沙依里克组丘状前积的弱镶边台地边缘、阿瓦塔格组丘状前积强镶边台地边缘等几个发育阶段,每一阶段的台缘带都会相对前一阶段向东迁移。阐明了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侧向增生与台缘类型的演化关系,以及其对丘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泻湖蒸发岩盖层分布的控制规律。弱-强镶边台地边缘与台地内部的蒸发岩沉积相对应,台缘带和台内丘滩带是有利的白云岩储层发育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的岩石类型主要以结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藻白云岩、膏岩、灰岩等为主。依据岩相类型、测井相和地震相解释,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沉积相划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以及盆地5种类型,这5种沉积相类型又可细分为泻湖、潮坪、台内洼地、洼地边缘、台内丘、台内滩、丘(滩)间海、台缘丘以及台缘滩等9种沉积亚相。同时追踪各地震相在测线上的分布和对应沉积相的范围,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下寒武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玉尔吐斯组整体表现为陆棚的沉积模式;肖尔布拉克组表现为缓坡无镶边台地类型,发育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相沉积,其厚度最大处位于满西低凸起以及西北部的柯坪露头附近;吾松格尔组和沙依里克组以弱镶边台地边缘和较广泛发育的局限台地沉积为主;阿瓦塔格组以强镶边台地边缘和蒸发岩普遍发育的局限台地相为特征。研究区下寒武统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孔、洞、缝三种类型,其原生孔隙包括晶间孔、藻格架孔以及残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晶间溶孔、粒间溶孔以及粒内溶孔;洞主要以次生溶洞为主,缝可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以及溶蚀裂缝。储层可分为台内丘滩型、台内洼地边缘丘滩型以及台地边缘丘滩型三种,主要分布在台内洼地周缘、塔中-巴东地区、柯坪-巴楚地区以及轮南-塔中一线。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寒武统具封盖能力的岩性以膏盐岩、膏质泥岩以及膏质云岩为主,其中膏盐岩封盖性最好,但地层内的构造裂缝以及地层内石膏的埋藏条件都对其封盖性有较大的影响。膏盐岩盖层以巴楚隆起北部为中心,膏盐岩厚度向四周递减并呈环绕状分布,且膏盐岩的分布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膏盐岩、膏质云岩以及膏质泥岩等在垂向上的互层式分布加强了盖层的封盖能力,使这种大面积分布的盖层能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油气的聚集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结合中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阿瓦提凹陷、满西低凸起西部和南部、塔中隆起北部和西部、柯坪断隆以及塔北隆起中部为盖层发育的有利区。在轮南三维工区应用S变换地震谱分解衰减含气检测法预测的含气有利区与轮探1钻井吻合良好,含气带的地震峰频降低至15Hz附近。除轮探1井所处区域外,轮南三维区吾松格尔组在北部斜坡带以及盆地相区也存在两个含气异常区,异常区均上覆较厚泥云岩或泥灰岩盖层,这些异常区均为轮南三维工区的含气有利区。根据古隆起控滩、古断裂控圈以及近源稳保的思路和上述研究成果,优选出塔中隆起北部地区、柯坪断隆南部及温宿低凸起周缘、轮台-沙雅地区南部以及轮南-塔中台缘带4个寒武系盐下有利区。

杨培星[2](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及岩性圈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沉积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资料,在地层划分基础上,对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其岩性圈闭发育特征。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在单井地层划分及特征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井震标定研究,地震界面与地层界面之间对应关系好,分别为:T50为三叠系底界,T47为柯吐尔组顶界,T48为阿克库勒组下段的顶界,T46a为阿克库勒组的顶界,T46为哈拉哈塘组的顶界。在单井地层划分及井震联合地层对比基础上,研究了三叠系各组段地层平面分布规律。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室内测试分析,在顺北地区三叠系岩石颜色、岩性、沉积构造、测井相及地震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分析的基础上,将顺北地区三叠系划分为三角洲和湖泊两类沉积相;研究区仅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微相;滨浅湖亚相可划分为滨浅湖砂坝和滨浅湖泥微相。在上述沉积微相类型划分基础上,研究了各类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在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区域沉积背景研究基础上,通过编制砂体、砂地比等值线图,结合单井优势相分析,系统研究了顺北地区三叠系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规律。沉积相带展布受北部沙雅隆起物源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方向为由北向南,垂向上经历了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的多期交替演化。同时受沙雅隆起物源供给强弱的影响,垂向上水下分流河道发育规模具有弱(柯吐尔组)-强(阿克库勒组)-弱(哈拉哈塘组)的演化特征。根据物源、沉积相展布及演化规律,建立了顺北地区三叠系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现今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断裂及储盖组合关系分析,将顺北地区三叠系划分为沉积型、断控型和复合型三类岩性圈闭。各类岩性圈闭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关系。受正断裂控制的滨浅湖砂坝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是顺北地区有利的勘探方向。

马明[3](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基于大量地震资料、钻井资料、野外资料和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以“动态、综合、整体”思想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盆山耦合等分析技术对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沉积-古环境对构造演化的响应特征和深部动力学背景进行研究,取得以下认识:中央古隆起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其演化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寒武世,受前寒武古构造影响,中央古隆起雏形显现;第二阶段为中、晚寒武世,中央古隆没有发生强烈隆升,中央古隆起范围内发育中上寒武统,在晚寒武世末期,中央古隆起有所隆升;第三阶段为早奥陶世,受寒武纪末期至早奥陶世怀远运动影响,早奥陶世中央古隆起隆升幅度较大,古隆起顶部无下奥陶统发育;第四阶段为中奥陶世,中央古隆起隆升强度下降,逐渐变为一水下隆起;第五阶段为晚奥陶世,受加里东运动影响,中央古隆起大规模隆升,下伏地层遭受剥蚀,仅在盆地西、南缘有上奥陶统发育,至此中央古隆起定型。鄂尔多斯地区下古生界断裂发育,根据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可将断裂分为NE向、NW向、近SN向和近EW向四组。根据断裂的展布规模,可将断裂分为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断裂四个级别,二级、三级断裂对四级、五级断裂具有控制作用,断裂在平面上有羽状和帚状两种组合方式。鄂尔多斯地区西、南缘发育伸展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构造样式空间分布具有“垂向分层”特征,与盆地演化阶段对应。伸展构造样式发育于中新元古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下部,向上变形程度降低,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上奥陶统中。基于最新资料,认为在鄂尔多斯地区怀远运动发育时限应从晚寒武世末开始显现,直至早奥陶世末,整个怀远运动分为两幕完成,第一幕为晚寒武世末,早奥陶世初,第二幕是早奥陶世末。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沉积序列形成受构造特征影响显着,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一些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发育也有影响。通过Sr/Cu和CIA指标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区西、南缘早古生代古气候和风化程度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响应,发现西、南缘早古生代大多数时期气候以湿温气候为主,但存在两个气候从湿温变为干热的极性变化阶段,分别是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和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与盆地演化阶段相对应,推测是对怀远运动和加里东运动的响应。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动力学背景存在时空差异性,寒武纪—中奥陶世,南缘和西缘中、南段动力学背景主要受秦岭洋影响,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西缘北段这一时期主要受北祁连洋影响,受北祁连洋开始双向俯冲的影响,阿拉善南缘及鄂尔多斯西缘北段构造属性主要表现为岛弧环境;晚奥陶世,南缘和西缘中、南段,秦岭洋已完全关闭,二郎坪弧后盆地正式形成,构造环境为主动大陆边缘环境,在西缘北段这一时期,从中祁连地块至阿拉善地块,发育典型的沟-弧-盆地体系,构造背景也为主动大陆边缘环境。

李国贤[4](2021)在《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断裂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断裂作为油气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油气成藏与富集起到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活动于加里东中-晚期的深大走滑断裂带具“控储、控运、控富集”的典型特点,深入开展对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断裂体系研究,对指导盆地下一步勘探选区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以及钻井资料等为基础,综合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先进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地震属性提取等方法,开展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断裂体系研究。断裂解释方面,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指导研究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钻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制作地震合成记录,进行层位标定,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解释该区域断裂断开层位、构造样式与构造变形的差异。断裂识别方面主要运用走滑断裂的识别方法和理论,断裂对不同级别构造单元的作用是该区域断裂级别划分的主要依据。运用以上方法和依据,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区、塔中北坡、卡1-顺西地区和巴楚地区进行断裂期次判别和断裂级别划分,并详细解剖主干断裂的特征。结合塔里木盆地具体情况,根据断裂发育的空间位置和切穿地层层序,既重视断裂底端切割的层位,亦重视顶端断达的层位,将塔里木盆地断裂系统划分为盆地周缘断裂系统、盆地基底断裂系统和盆地盖层断裂系统。通过区域构造背景的分析,对盆地古构造应力场背景进行总结,从而明确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特征。以新编的各关键构造期下伏相邻构造层的古构造图为基础,结合盆地各层系的沉积构造特征、盆地构造演化的继承性与阶段性等,对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Ⅰ幕和加里东中期Ⅲ幕构造期古构造单元进行隆坳格局划分。本论文取得了以下结论与认识:(1)归纳了塔中地区6种平面和剖面走滑运动相关的典型标志。(2)依据断裂发育的空间位置和切穿地层层序将塔里木盆地断裂系统划分为盆地周缘断裂系统、盆地基底断裂系统和盆地盖层断裂系统。(3)加里东中期Ⅰ幕塔里木盆地划分出9个一级构造单元。(4)加里东中期Ⅲ幕塔里木盆地划分出9个一级构造单元。

苏炳睿[5](2019)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是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晚泥盆世是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该时期塔里木盆地类型及沉积体系均发生了变化,该时期沉积的东河塘组碎屑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同时也是中国陆上首次发现的巨厚滨海相碎屑岩油气藏。因此研究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沉积记录与物源体系,是解析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构造演化过程和特征的必要内容。因此,开展晚泥盆世东河塘组物源及古地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鉴于此,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碎屑组分、重矿物鉴定、阴极发光、全岩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东河塘组碎屑岩的物质来源,进而探讨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进展。1、明晰了不同地区东河塘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充分收集塔里木盆地钻遇东河砂岩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连井对比研究,在盆地范围内,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界面和6个三级层序SQ1-SQ6,二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底部T60地震界面叠合,三级层序界面与东河塘组顶部T57地震界面不完全叠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巴楚西部6个层序发育完整,巴楚东部地区发育5个层序,卡塔克、顺托果勒和塔河地区发育3个层序,自西向东逐级缺失下部层序。2、精细描述了东河砂岩的沉积属性,划分出多种沉积相类型,明确了东河塘组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东河砂岩的碎屑组分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低,其中岩屑主要为沉积岩岩屑,少量为岩浆岩岩屑,重矿物类型主要以“锆石+锐钛矿+白钛石+电气石+重晶石”为主,阴极发光显示石英颗粒主要发蓝紫色光、深蓝色光,少部分为不发光以及发褐色光的石英颗粒。通过岩相、测井相、地震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在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中识别出陆棚、滨岸相、三角洲相和河口湾相。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在平面上,每一层序自西向东具有陆棚-滨岸沉积相发育特征。SQ1-SQ3层序滨岸砂体垂向叠置、并逐级向东超覆,陆棚沉积区在巴探7井以西地区;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和4井以东地区,以西地区主要为陆棚沉积。垂向上看东河塘组发育6期砂体,逐级向东超覆沉积,SQ1-SQ3层序发育的滨岸砂体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地区,砂体厚度较大;由于沉积时可容纳空间大,砂泥互层明显。SQ4-SQ6层序滨岸砂体主要发育于盆地东部地区,形成于低可容空间,砂体厚度较小,砂体间泥岩隔层不发育。3、明确了东河塘组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年代学分布特征。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的主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相近,小部分样品主微量元素数据与上地壳平均值差别较大,显示出多物源的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范围为56-73,平均为64,显示出弱-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中锆石颗粒多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的Th/U比值,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以及明显的Ce正异常,Eu负异常的特点,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大部分锆石为次圆-次棱角状,显示远距离搬运的特点。锆石年龄主要分布于在400-540 Ma,700-900 Ma,1400-1600 Ma,1700-2200 Ma,2300-2800 Ma五个年龄范围,塔河和顺托果勒地区主要以ca.440Ma为主要峰值年龄,卡塔克地区西部主要峰值年龄为ca.840 Ma,在巴楚地区和麦盖提地区,ca.440 Ma和ca.820 Ma两个峰值年龄均比较明显。不同地区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明显,显示出多个物源的特征。4、系统的对东河塘组物源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塑了东河塘组沉积充填过程,揭示了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古地理格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及地球化学属性综合分析,显示东河塘组具有多个物源,并且不同地区物源不同。巴楚-麦盖提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柯坪古隆起、玛东古隆起以及西昆仑造山带,卡塔克和顺托果勒地区东河塘组物源主要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剥蚀区、阿尔金山造山带和塔北古隆起,塔河地区物源主要为塔北古隆起和东部的剥蚀区。晚泥盆世,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格局已发生转变,整体为西低东高,海水从西部进入盆地,向东逐级超覆,在塔里木盆地范围内自西向东发育陆棚-滨岸沉积相,局部地区发育有三角洲、河口湾沉积相。此时南部西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已相继隆起,盆地内还分布有多个继承性的古隆起,为东河塘组提供了充足的碎屑物质,而北部的南天山洋盆还未闭合,广阔的大洋阻止了中天山向东河塘组提供物源。在此构造格局之下,形成了6期高成分成熟度的滨岸相石英砂岩,在盆地范围内形成了以多期次发育,垂向上叠加,大面积分布为特点的东河砂岩。

李灿雷[6](2019)在《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相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岩心观察、描述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测井、录井、岩心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大北—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进行标志层的识别及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确定了砂体展布规律及沉积相的类型,结合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通过地质统计的方法,综合构造因素与沉积因素对研究区内油气目标的展布范围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发育8个标志层,分别为2个一级标志层、2个二级标志层、4个三级标志层,将巴什基奇克组分为bsⅠ、bsⅡ、bsⅢ3个油组。bs I油组划分为2个砂组,进一步划分出4个小层;bsⅡ油组划分为3个砂组,进一步划分出11个小层;bsⅢ油组划分为2个砂组,进一步划分出4个小层。在顶部,bs I油组遭遇不同程度的剥蚀,自东向西剥蚀程度逐渐加强,至大北地区bs I油组完全被剥蚀。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发育含砾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等类型。颜色主要为褐色、棕褐色、浅褐色,整体呈为浅水氧化环境。常见冲刷面、水平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岩相组合主要表现为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沉积特点,局部发育反旋回沉积。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早期,对应bsⅢ油组为低位体系域,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均较低,表现出近物源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存的沉积特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中晚期,bsⅡ油组与bs I油组分别对应湖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均较高,表现出远源牵引流的沉积特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重矿物及岩石组分特征均呈现出由北部天山指向南部湖盆的物源供应特点。巴什基奇克组砂体连片分布,垂向上表现为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交错叠置,单层厚度大;平面上以条带状最为发育,部分为片状或者透镜状,全区发育多个砂体高值带,形态为近南北向展布,其中bsⅡ油组砂体发育厚度大,孔渗物性好,为优质储层。根据砂体展布规律及沉积相特征,应用地质统计的方法,分析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有效储层特点及展布规律,认为该区主要为裂缝发育储层与原生孔隙度保护型两类储层,并综合考虑构造因素与沉积因素对发育优势砂体储层的有利油气目标勘探区进行了预测。

赵燚[7](2019)在《塔里木盆地中西部中下寒武统层序地层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露头剖面、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和碳同位素资料,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中西部中下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并探讨了层序地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揭示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沉积相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塔里木盆地中西部中下寒武统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SB1为层序不整合面,是由构造运动(加里东早期运动Ⅰ幕)所造成的沉积间断面,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T90界面上下的下超和削截接触关系。SB2至SB6是由海平面升降所主控的层序界面,其中,SB2、SB3在野外露头剖面表现为古喀斯特岩溶面,存在短期暴露,SB4、SB5和SB6均为岩性岩相转换面。在层序界面的控制下,研究区共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其中SQ1沉积期寒武系发生第一次海侵,具有“填平补齐”特点,仅在巴楚隆起西北缘发育;SQ2在研究区发稳定,沉积厚度由巴楚隆起向塔中隆起方向减薄;SQ3在巴楚隆起中部沉积厚度最大;SQ4沉积期对应寒武系第二次海侵事件,在研究区发育稳定且厚度较小;SQ5在巴楚隆起局部缺失,整体厚度较大。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总体呈现“西台东盆”格局,研究区中下寒武统共识别出滨海潮坪相、蒸发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包括5种亚相和21种微相。受海平面升降控制,SQ1发育滨海潮坪相沉积;SQ2以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SQ3发育蒸发台地相沉积;SQ4在巴楚隆起以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塔中隆起发育局限台地相沉积;SQ5在研究区主要发育蒸发台地相沉积。

于春勇[8](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下古生界奥陶系发现的大气田主要集中于风化壳,近年来,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多口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取得了突破,如苏203、苏345井均在中组合获得日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高产工业气流;延671、延1097井在下组合获得日产万立方米的工业气流,表明中下组合白云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可作为天然气储量的有利接替层位。然而,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岩溶风化壳,针对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以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新理论为基础,充分吸收前人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测井技术方法,通过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压汞及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手段及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吴起-甘泉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地层、沉积、成岩、储层特征、储层主控因素等几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阐明了研究区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发育的主控因素,对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取得的具体认识如下:鄂尔多斯盆伊陕斜坡南部吴起-甘泉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4种沉积亚相和云坪、含膏云坪、膏云坪、膏湖、滩坝、浅滩6种沉积微相,其中云坪、含膏云坪微相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中下组合主要发育泥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3种白云岩类型,白云石化流体均为海源性流体,且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准同生和浅埋藏期回流渗透两种白云石化作用;泥微晶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为相对开放、低氧化性、低温度的准同生阶段,细中晶白云岩为相对封闭、低还原、温度相对较高的浅埋藏回流渗透阶段;储层经历了白云石化、充填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去石膏化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对储层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回流渗透云化相、准同生云化相、去云化相和岩溶角砾相4种成岩相为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储层类型以III级-中等类型为主,孔隙结构主要为大-粗孔喉型、大-中孔喉型、中孔-细喉型、孔-微喉或微孔-微喉型4种类型;中子和密度对目的层物性响应最佳,以马五5马五6亚段孔渗相对较大,且分布面积广,为储层的有利发育层段;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定边、吴起、志丹地区,马五6马五5亚段单层累计有效储层厚度平均为4m左右,最厚可达10m左右,为研究区有效储层的主要发育层段。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储层形成与发育受古地貌、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古地貌是形成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的先决条件,沉积环境是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形成各类储集空间的重要保证,古构造总体控制了沉积、成岩作用及古地貌的发育。定边南部-吴起东北部-志丹中南部(马四-马五7亚段)、定边南部-吴起东北部-志丹西南部-甘泉西南部及富县东北部(马五5及马五6亚段)是研究区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王洁[9](2019)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文中认为塔中北坡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西靠塔中Ι号断裂带,东临满加尔凹陷。本文综合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岩心等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开展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建立了全工区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沉积充填模式,分析了三级层序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主控因素,研究了地震相与沉积相类型与平面展布规律,探讨了顺南三维区礁滩相沉积发育特征,为寻找塔中北坡礁滩储层提供地质依据。利用地震响应特征和单井层序划分来识别与标定层序界面,共识别出2个二级层序界面与5个三级层序界面,分析了单井沉积旋回特征,划分出层序内部HST(高位体系域)与TST(海侵体系域),以此建立全工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层序沉积充填模式:局限台地沉积充填模式与开阔台地-台缘-斜坡-盆地沉积充填模式。分析了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与古气候三种层序发育演化主控因素。在层序格架约束下进行地震相识别与分类研究,根据地震属性特征,认为研究区地震相可分为强振幅连续性好、强振幅弱连续、中振幅连续性好、弱振幅中-弱连续,根据地震构型特征又分为前积、丘状、平行、杂乱、发散、丘状-杂乱反射等多种主要类型。台地内主要以席状平行、亚平行结构为主要地震反射特征,台缘区发育丘状外形-内部杂乱的地震响应特征。TST(海侵体系域)主要表现为席状平行-亚平行结构、中-强振幅、连续性好,HST(高位体系域)以席状亚平行中-弱振幅、弱连续性为主要地震反射特征。根据单井沉积相分析与地震相到沉积相的转换,识别出研究区的沉积相主要类型有: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5种相、7种亚相和11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析沉积相在横向与纵向的展布特征,建立了碳酸盐岩沉积模式,探讨了三维区礁滩沉积相与多种地震属性、层位厚度、地震相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刘钰莹[10](2019)在《塔里木盆地轮南及周缘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发育轮南和桑塔木两组断垒带,三叠系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多年来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然而,研究区三叠系砂体横向广泛发育、纵向叠置,油层分布复杂,对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预测有利砂体的分布范围,有助于合理部署井位并提高采收率。本文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等,对轮南及周缘地区三叠系进行系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结合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等相标志特征和物源信息,分析单井相、剖面相特征和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平面相的研究。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将三叠系划分为S1-S5共五个层序,其中S2、S3、S4三个层序具有明显的正韵律特征,底部依次分别发育T3、T2、T1三个油组。T1油组分为三个砂层组,T2油组分为两个砂层组,T3油组分为五个砂层组。轮南地区三叠系发育的主要岩性为泥岩、砂岩和砾岩三种。其中泥岩主要位于S1、S5层序和S2-S4层序的上部,三个油组内的泥岩分布局限;砂岩大多分布于T1、T2、T3三个油组中,粒度变化范围大;砾岩全部分布于T1、T2、T3三个油组的下部,其中T3油组砾岩最多,T1油组次之,T2油组砾岩相对发育较少。油组中发育多种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多表现为箱型、钟型、漏斗型、指型、直线型等。地震剖面中,T1油组上部呈强振幅连续反射,下部呈中振幅中等连续反射;T2油组多呈中振幅断续反射;T3油组呈弱振幅断续反射特征。研究区三个油组中砂岩广泛发育,剖面中可见大套的厚层砂岩叠置或砂泥岩互层的组合,自下而上多具有正韵律特征;平面上多呈条带状或连片分布,总体呈现东南厚西北薄的特征。物源主要来自于北部的轮台断隆,方向为自北向南;研究区的东北部有次级物源。轮南地区三叠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其中,T3油组下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上部逐渐过渡为前缘亚相。T2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发育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部,中部地区发育滨浅湖亚相。T1油组下部主要发育前缘亚相,平原亚相仅在北部发育;上部水体相对加深,西南部地区已演化为滨浅湖沉积。最后利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与沉积相平面展布相结合,在平面上对有利砂体进行精细刻画。

二、塔里木盆地西南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西南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台缘带模式
        1.2.2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储层特征及地震地质识别
        1.2.3 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盖层封盖性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资料情况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地层发育及油气地质特征
    2.3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油气勘探概况
第三章 中-下寒武统地震相解释与台缘带的形成演化
    3.1 寒武系地震层位解释
    3.2 典型地震相的类型及特征
    3.3 中-下寒武统台缘带演化模式
        3.3.1 台地边缘地震相解释
        3.3.2 东部台地边缘分布特征
        3.3.3 北部台地边缘分布特征
        3.3.4 中-下寒武统台缘带演化模式
    3.4 台地内部地震相的解释与平面分布特征
        3.4.1 台地内部地震相的解释
        3.4.2 台地内部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下寒武统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4.1 典型岩相类型及特征
    4.2 典型测井相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1 局限台地相
        4.3.2 开阔台地相
        4.3.3 台地边缘相
        4.3.4 斜坡相
        4.3.5 盆地相
    4.4 玉尔吐斯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5 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6 吾松格尔组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7 中寒武统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4.8 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
        4.8.1 古裂陷
        4.8.2 古气候
        4.8.3 海平面变化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寒武统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5.1 储层特征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5.2 储层物性统计与评价
    5.3 储层类型及分布
    5.4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5.4.1 沉积环境
        5.4.2 白云石化作用
        5.4.3 溶蚀作用
        5.4.4 构造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评价
    6.1 盖层封盖能力微观评价
    6.2 盖层宏观发育特征
        6.2.1 盖层厚度
        6.2.2 盖层平面展布
    6.3 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
    6.4 盖层发育有利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下寒武统有利区带预测
    7.1 主要控藏因素
    7.2 钻井失利原因分析
        7.2.1 烃源岩不发育或品质较差
        7.2.2 储层不发育
        7.2.3 保存条件差
    7.3 基于地震波衰减异常的含气检测
        7.3.1 原理与方法
        7.3.2 轮南三维工区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含气性检测
    7.4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2)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及岩性圈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岩性圈闭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2 沉积背景
第3章 地层特征
    3.1 地层划分
    3.2 井震标定
    3.3 地层对比研究
    3.4 地层平面分布研究
第4章 沉积相特征研究
    4.1 沉积相识别标志
        4.1.1 岩石颜色标志
        4.1.2 岩性标志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粒度概率曲线标志
        4.1.5 测井相标志
        4.1.6 地震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划分
    4.3 各类沉积相特征研究
        4.3.1 三角洲沉积
        4.3.2 湖泊沉积
    4.4 单井沉积相研究
        4.4.1 顺8井三叠系单井沉积相特征
        4.4.2 顺北鹰1井三叠系单井沉积相特征
        4.4.3 顺北5-1井三叠系单井沉积相特征
    4.5 井-震结合沉积相对比研究
第5章 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分布特征
    5.1 编图方法
    5.2 沉积背景分析
    5.3 三叠系各组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5.3.1 柯吐尔组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3.2 阿克库勒组下段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3.3 阿克库勒组上段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3.4 哈拉哈塘组砂体厚度平面分布
    5.4 三叠系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5.4.1 柯吐尔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4.2 阿克库勒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分布
        5.4.3 阿克库勒组上段沉积相平面分布
        5.4.4 哈拉哈塘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5.5 沉积相模式研究
第6章 顺北地区三叠系岩性圈闭划分及特征
    6.1 顺北地区三叠系岩性圈闭类型划分
        6.1.1 沉积相控型岩性圈闭
        6.1.2 断控型岩性圈闭
        6.1.3 复合型岩性圈闭
    6.2 顺北地区三叠系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6.2.1 岩性圈闭储盖发育条件及组合关系
        6.2.2 各类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
        1.2.2 构造特征
        1.2.3 沉积环境-古环境
        1.2.4 构造属性及其动力学背景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构造单元划分
        2.2.1 伊盟隆起
        2.2.2 西缘逆冲带
        2.2.3 天环坳陷
        2.2.4 渭北隆起
        2.2.5 晋西挠挠褶带
        2.2.6 伊陕斜坡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寒武系
        2.3.2 奥陶系
第三章 鄂尔多斯地区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
    3.1 中央古隆起结构特征
    3.2 中央古隆起形成过程的厘定
        3.2.1 地震资料表现特征及证据
        3.2.2 钻井资料特征及其证据
        3.2.3 古构造特征及其证据
    3.3 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
第四章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4.1 地层充填特征
        4.1.1 南缘地层充填特征
        4.1.2 西缘地层充填特征
    4.2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4.2.1 断裂特征
        4.2.2 构造样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4.2.3 演化特征
    4.3 怀远运动时限再厘定
        4.3.1 怀远运动研究进展
        4.3.2 鄂尔多斯及周邻怀远运动表现
        4.3.3 怀远运动时限再厘定
第五章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环境特征及其演化
    5.1 寒武纪沉积格局及其演化
        5.1.1 辛集期沉积格局
        5.1.2 朱砂洞期沉积格局
        5.1.3 馒头期沉积格局
        5.1.4 毛庄期沉积格局
        5.1.5 徐庄期沉积格局
        5.1.6 张夏期沉积格局
        5.1.7 三山子期沉积格局
    5.2 奥陶纪沉积格局及其演化
        5.2.1 早奥陶世沉积格局
        5.2.2 中奥陶世沉积格局
        5.2.3 晚奥陶世沉积格局
    5.3 古环境判别及其演化
        5.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3.2 -古环境特征
第六章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动力学背景分析
    6.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特征
        6.3.2 微量元素特征
    6.2 深水沉积特征分析
    6.3 凝灰岩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6.4 鄂尔多斯地区西、南缘早古生代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6.4.1 南缘与西缘中、南段动力学背景
        6.4.2 西缘北段动力学背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断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1.2.2 塔里木盆地构造控油气研究的主要认识
        1.2.3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的主要认识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与沉积特征
    2.2 构造运动及其对应的断裂活动期次
        2.2.1 加里东运动
        2.2.2 海西运动
        2.2.3 印支-燕山运动
        2.2.4 喜马拉雅运动
第3章 断裂特征及活动期次划分
    3.1 走滑断裂解释及识别
    3.2 走滑断裂期次判别
    3.3 顺北1区块走滑断裂特征
        3.3.1 断裂平面与剖面特征规律
        3.3.2 走滑断裂系统分析
        3.3.3 走滑断裂活动特征
        3.3.4 重点走滑断裂解剖
        3.3.5 主干断裂差异活动特征
        3.3.6 小断裂识别描述
    3.4 塔中北坡走滑断裂特征
        3.4.1 总体特征
        3.4.2 断裂期次与类型
        3.4.3 断裂构造样式
        3.4.4 断裂分段特征
    3.5 卡1-顺西地区断裂特征
        3.5.1 总体特征
        3.5.2 断裂级别
        3.5.3 断裂期次与类型
        3.5.4 断裂构造样式
        3.5.5 断裂分段特征
    3.6 巴楚地区断裂特征
        3.6.1 走滑断裂发育特征
        3.6.2 走滑断裂主要活动期次
第4章 断裂发育及演化特征
    4.1 盆地断裂系统类型划分
        4.1.1 盆地周缘断裂系统
        4.1.2 盆地基底断裂系统
        4.1.3 盆地盖层断裂系统
    4.2 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特征
        4.2.1 加里东中期I幕断裂发育分布特征
        4.2.2 加里东中期III幕断裂发育分布特征
第5章 隆坳格局划分
    5.1 关键构造期的古构造单元划分研究
    5.2 各关键期古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5.2.1 加里东中期Ⅰ幕构造单元划分
        5.2.2 加里东中期Ⅲ幕构造单元划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5)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源-汇系统研究现状
        1.2.2 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1.2.3 东河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东河塘组分布范围
        2.2.2 东河塘组顶底板接触关系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1 层序界面发育特征
    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3 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3.4 层序地层对比研究
    3.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4章 东河塘组沉积属性分析
    4.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4.2 碎屑颗粒组分分析
        4.2.1 石英组分
        4.2.2 长石组分
        4.2.3 岩屑组分
    4.3 重矿物分析
    4.4 阴极发光分析
    4.5 沉积体系分析
        4.5.1 沉积相标志
        4.5.2 沉积相类型
        4.5.3 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特征
第5章 东河塘组地球化学属性分析
    5.1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方法
        5.1.2 主量元素特征
        5.1.3 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5.1.4 地球化学因素对东河砂岩的影响
    5.2 碎屑锆石 U-Pb 年代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5.2.2 碎屑锆石形态学特征及Th/U比值
        5.2.3 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5.2.4 碎屑锆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东河砂岩物源分析及古地理意义
    6.1 物源分析及演化
        6.1.1 物源方向
        6.1.2 物源区母岩性质
        6.1.3 物源区构造背景
        6.1.4 物源供给时代
        6.1.5 物源演化特征
    6.2 沉积充填过程
        6.2.1 综合沉积地层记录
        6.2.2 沉积充填过程及古地理意义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6)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研究现状
        1.2.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流程
        3.2.1 标志层的识别及其特征
        3.2.2 沉积旋回的确定
        3.2.3 宏观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3.2.4 关键井选取及骨架剖面的建立
        3.2.5 剖面地层对比
        3.2.6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沉积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测井相标志
        4.1.5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2 单井相
        4.2.1 DB103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2.2 KS503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2.3 KS207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3 连井剖面相
        4.3.1 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横向连井剖面
        4.3.2 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纵向连井剖面
第五章 砂体展布及平面相特征
    5.1 物源分析
        5.1.1 区域背景分析
        5.1.2 重矿物分析
        5.1.3 成分成熟度分析
    5.2 纵向砂体展布特征
        5.2.1 大北地区东西向连井砂体展布特征
        5.2.2 克深地区南北向连井砂体展布特征
    5.3 平面砂体展布特征
        5.3.1 bsⅢ油组砂体展布特征
        5.3.2 bsⅡ油组砂体展布特征
        5.3.3 bsⅠ油组砂体展布特征
        5.3.4 bsⅡ-3 砂组砂体展布特征
        5.3.5 bsⅡ-2 砂组砂体展布特征
        5.3.6 bsⅡ-1 砂组砂体展布特征
    5.4 平面沉积相展布特征
        5.4.1 bsⅢ油组平面相展布
        5.4.2 bsⅡ油组平面相展布
        5.4.3 bsⅠ油组平面相展布
        5.4.4 bsⅡ-3 砂组平面相展布
        5.4.5 bsⅡ-2 砂组平面相展布
        5.4.6 bsⅡ-1 砂组平面相展布
    5.5 沉积体系演化
        5.5.1 bsⅢ油组沉积体系演化
        5.5.2 bsⅡ油组沉积体系演化
        5.5.3 bsⅠ油组沉积体系演化
第六章 有利区预测
    6.1 储层有效性分析
    6.2 有利区范围展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塔里木盆地中西部中下寒武统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与演化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3.1 层序研究方法及原则
        3.1.1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3.1.2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3.2 层序划分方案
    3.3 层序地层分布规律
        3.3.1 单井层序地层特征
        3.3.2 剖面层序地层分布特征
        3.3.3 层序地层主控因素分析
第4章 沉积相模式与微相类型分析
    4.1 沉积相识别标志
        4.1.1 岩心相标志
        4.1.2 测井相标志
        4.1.3 地震相标志
    4.2 沉积相模式及微相类型划分
        4.2.1 滨海潮坪
        4.2.2 蒸发台地
        4.2.3 局限台地
        4.2.4 开阔台地
    4.3 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4.3.1 单井沉积相分布规律
        4.3.2 连井沉积相分布规律
        4.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分析
    4.4 沉积相演化模式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8)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及演化特征
        2.2.1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2.2.2 马家沟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地质分层方案
        2.3.2 马家沟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2.3.3 地层残余厚度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分布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灰岩类型
        3.1.2 白云岩类型
    3.2 沉积相标志及划分
        3.2.1 颜色标志
        3.2.2 岩石类型标志
        3.2.3 沉积构造标志
        3.2.4 古生物标志
        3.2.5 测井相标志
    3.3 沉积微相划分
        3.3.1 蒸发台地
        3.3.2 局限台地
        3.3.3 开阔台地
        3.3.4 台地边缘
    3.4 单井沉积相特征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3.6 沉积相模式
第四章 白云岩地球化特征及其成因
    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 实验方法
    4.3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4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分析
    4.4 白云岩成因模式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2 成岩作用类型
        5.2.1 成岩序列的划分
        5.2.2 成岩相平面分布
        5.2.3 成岩相分布主控因素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物性特征
        5.3.2 物性与测井响应
        5.3.3 储层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5.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
        5.4.1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5.4.2 孔隙结构分类
    5.5 储层分类及评价
        5.5.1 储层分类标准
        5.5.2 储层分类与评价
        5.5.3 有效储层厚度平面展布特征
第六章 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6.1 储层主控因素
        6.1.1 古地貌对储层控制作用
        6.1.2 沉积相对储层控制作用
        6.1.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1.4 古构造对储层控制作用
    6.2 有利区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海相碳酸盐沉积相研究现状
        1.2.3 塔里木奥陶系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盆地构造演化史
    2.3 地层沉积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
    3.1 层序划分方案
    3.2 层序界面识别
        3.2.1 地震特征识别
        3.2.2 井震对比
        3.2.3 体系域识别
        3.2.4 单井层序划分
    3.3 层序地层格架
        3.3.1 三级层序特征
        3.3.2 层序沉积充填模式及演化
        3.3.3 层序演化主控因素
第4章 地震相研究
    4.1 地震相主要类型
        4.1.1 地震属性特征
        4.1.2 地震构型特征
    4.2 层序格架内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
        4.2.1 地震相单元命名
        4.2.2 地震相参数的描述方法
        4.2.3 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5章 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研究
    5.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5.2 沉积相识别
        5.2.1 单井沉积相分析
        5.2.2 测井相分析
        5.2.3 古生物标志
    5.3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与演化
        5.3.1 地震相与沉积相转换
        5.3.2 沉积相展布特征
        5.3.3 沉积模式
    5.4 重点三维区礁滩相研究
        5.4.1 地震层间属性
        5.4.2 波形分类
        5.4.3 层面属性
        5.4.4 顺南1-顺南2 三维区三级层序-岩相古地理平面分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塔里木盆地轮南及周缘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沉积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标志层的识别与特征
    3.2 沉积层序的确定
    3.3 典型井及骨架剖面选取
    3.4 地震层位标定
    3.5 地层剖面对比
    3.6 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标志、类型及其特征
    4.1 岩性标志
        4.1.1 岩石类型
        4.1.2 沉积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2 古生物标志
    4.3 地球物理学标志
        4.3.1 测井相标志
        4.3.2 地震相标志
    4.4 沉积相类型
        4.4.1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4.4.2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4.4.3 滨浅湖亚相
    4.5 单井相特征
第五章 沉积相展布特征
    5.1 物源分析
    5.2 沉积相剖面展布
    5.3 砂体平面展布
        5.3.1 T1 油组砂体展布特征
        5.3.2 T2 油组砂体展布特征
        5.3.3 T3 油组砂体展布特征
    5.4 平面地震相
    5.5 沉积相平面展布
        5.5.1 T1 油组平面相展布
        5.5.2 T2 油组平面相展布
        5.5.3 T3 油组平面相展布
    5.6 沉积模式
    5.7 有利砂体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塔里木盆地西南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分布、沉积相及有利区的地震解释研究[D]. 季天愚. 西北大学, 2021(10)
  • [2]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及岩性圈闭研究[D]. 杨培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3]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D]. 马明. 西北大学, 2020(01)
  • [4]塔里木盆地加里东中期断裂体系研究[D]. 李国贤. 成都理工大学, 2021(04)
  • [5]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东河塘组沉积记录、物源分析及古地理研究[D]. 苏炳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6]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相研究[D]. 李灿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塔里木盆地中西部中下寒武统层序地层学研究[D]. 赵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甘泉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其主控因素[D]. 于春勇. 西北大学, 2019(01)
  • [9]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D]. 王洁.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塔里木盆地轮南及周缘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研究[D]. 刘钰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  

塔西南地区沉积相分布特征及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