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芪合剂对环磷酰胺对小鼠毒副作用影响的观察

早芪合剂对环磷酰胺对小鼠毒副作用影响的观察

一、枣杞合剂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毒副作用的效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霞[1](2021)在《艾灸“足三里”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Wnt5a、β-catenin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在艾灸临床治疗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疗效确切的基础上,以骨髓抑制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从与肿瘤发病紧密相关的Wnt信号通路入手,研究艾灸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Wn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Wnt5a、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究艾灸对荷瘤小鼠化疗后血细胞的变化,为艾灸干预骨髓抑制提供相关生物学机制依据,为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转换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KM小鼠,50只,SPF级,雄性,体重15-20g。设10只为空白组,其余小鼠全部接种瘤株,荷瘤造模成功后分为荷瘤模型组、环磷酰胺(CTX)组、鲨肝醇组、艾灸治疗组。除荷瘤模型组外,各组全部以CTX(100mg/kg/d)用药量进行腹腔注射,建立荷瘤鼠骨髓抑制模型。造模成功后,鲨肝醇组给予腹腔注射鲨肝醇治疗,艾灸组给予艾灸足三里治疗,每次每穴3min,一日一次,共治疗10天。治疗结束2h后小鼠眼球取血,血标本用自动血检测仪检测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剥取肿瘤组织,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剥取胸腺、脾脏,计算小鼠脏器指数;取小鼠一侧股骨,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观察艾灸对荷瘤鼠化疗后骨髓组织的影响,以Wnt5a、β-catenin蛋白为检测指标,探究艾灸对Wn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空白组小鼠在整个实验中没有进行造模干预,所有情况,包括进食、饮水等都呈现健康状态,行动灵活,反应迅速,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体形较其他组稍大。荷瘤模型组小鼠进行了荷瘤造模,在实验中除了因腋下肿瘤增长造成了一定的行动不便之外,未出现掉毛现象,精神状态尚可,饮水进食正常,在干预治疗第8天有1只鼠死亡。CTX组小鼠进食饮水减少,体重减轻,精神不振,喜倦卧成堆,皮毛无光泽,造模结束3天后开始出现毛发脱落现象,活动迟缓,拱背,眼睑苍白,偶见便血,治疗第6天、第9天分别有1只鼠死亡。鲨肝醇组:相较于CTX组,鲨肝醇组小鼠精神有所好转,进食及饮水情况好转,个别小鼠眼睑发炎症状,略有烦躁,治疗7天、第9天分别有1只鼠死亡。艾灸组:相较于CTX组,艾灸组小鼠上述情况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好转,少数仍有烦躁、倦卧成堆、拱背情况,进食及饮水逐渐正常,行动灵活。2小鼠外周血细胞数目变化荷瘤模型组小鼠与空白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显着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X组小鼠与空白组相比,白细胞、淋巴细胞显着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鲨肝醇组小鼠与空白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小鼠与空白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小鼠与CTX组相比,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小鼠与CTX组相比,血小板、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小鼠脏器指数比较(1)瘤重:CTX组、鲨肝醇组瘤重比荷瘤模型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瘤重与CTX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瘤重比荷瘤模型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抑瘤率明显优于鲨肝醇组。(2)脏器指数:荷瘤模型组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胸腺重量与空白组相比均增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荷瘤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X组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胸腺重量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增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胸腺重量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增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增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小鼠脏器指数与CT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与CTX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骨髓形态学改变(1)空白组小鼠骨髓造血组织粒系细胞大量存在,结构完整,巨核细胞清晰,排列均匀紧密;(2)与空白组相比,荷瘤模型组小鼠骨髓造血组织中存在大量炎性细胞,造血面积缩小;(3)与荷瘤模型组相比,CTX组小鼠骨髓细胞炎性细胞有所减少,但与空白组相比,CTX组小鼠骨髓造血面积明显缩小,小鼠骨髓组织骨髓细胞形态异常,血窦出现破损现象;(4)与CTX组相比,鲨肝醇组小鼠和艾灸组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大致正常,造血面积明显增加,炎性细胞明显减少。5小鼠骨髓细胞Wnt5a、β-catenin表达(1)Wnt5a:荷瘤模型组小鼠骨髓细胞Wnt5a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X组小鼠骨髓细胞Wnt5a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小鼠骨髓细胞Wnt5a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小鼠骨髓细胞Wnt5a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小鼠骨髓细胞Wnt5a蛋白表达比CTX组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小鼠骨髓细胞Wnt5a蛋白表达与CTX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β-catenin:模型组小鼠骨髓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X组小鼠骨髓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小鼠骨髓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小鼠骨髓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鲨肝醇组小鼠骨髓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与CT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小鼠骨髓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与CTX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艾灸足三里能显着提高CTX化疗后小鼠白细胞水平,改善骨髓抑制小鼠精神、饮食状态,提高小鼠的生存生活质量;艾灸足三里对恢复小鼠脾脏指数、抑瘤效果优于鲨肝醇。2艾灸足三里能显着改善CTX化疗后骨髓受损状态,能使骨髓造血面积明显增加,炎性细胞明显减少。3 CTX化疗损伤了小鼠的骨髓造血微环境,促使骨髓细胞Wnt5a、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骨髓抑制的机理之一;艾灸足三里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骨髓损伤的修复机制可能与调节Wnt信号通路关键细胞因子Wnt5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有关。

许卓[2](2020)在《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细胞增殖率,造血因子,细胞信号通路分子,核转录因子等方面探讨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材料与方法:(1)购置清洁级C57BL/6小鼠60只作为对象,随机取C57BL/6小鼠1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C57BL/6小鼠建立小鼠动物模型,建模完毕后观察小鼠饮食、排泄、精神状态与体重变化情况。分别在建模前、建模后第4d小鼠眶静脉取血1ml,加入冷凝管中,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完成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进一步确定小鼠建模成功。动物分组。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清洁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取C57BL/6小鼠1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C57BL/6小鼠建立小鼠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小鼠10只;空白对照组腹腔常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80mg/(kg·d),连续完成3d干预。第4d各组小鼠均以断颈方式处死,取股骨、胫骨,并将其放置在浓度为75.0%乙醇中连续完成15min浸泡,将小鼠转移到超净工作台上,在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取股骨、胫骨的分离、提取;去皮毛、肌肉及两端软骨,充分暴露红色骨髓腔。采用1m L无菌6号注射器,吸取PBS液1m L,并拧弯无菌针头套管,并插入骨髓腔中,冲洗后获得骨髓,放置在平皿中进行反复冲洗;冲出大部分细胞,利用300目滤网进行过滤,制备单细胞悬液,并向细胞悬液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等量),10min离心,速度2500rpm,分离完毕后去除上清,并加入红细胞裂解液1m L,3min静置后加入PBS溶液9m L,10min离心,速度2500rpm,去除上清,加入浓度为10.0%IMDM完成2次洗涤,利用10.0%IMDM完成沉淀的重悬,利用计数板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 L,并完成细胞的分离、培养,加入96/24孔板中。细胞实验分为六组即空白组,模型对照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并配置药物,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药物联合配置。取购置的当归多糖、黄芪多糖,放置在RPMI-1640培养液中,通过预实验配置研究所需的浓度,即:当归多糖200mg/m L、黄芪多糖200mg/m L、联合用药(当归多糖200mg/m L混合黄芪多糖200mg/m L)中,保证实际药物比例为:黄芪:当归=5:1。将上述药物过滤、除菌后放置在4℃冰箱中,备用。其中EPO组、当归多糖、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加入等剂量药物干预,并将细胞放置在5%CO2、37℃培养箱中培养;采用MM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白细胞介素-2(IL-2)、血小板生成素(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γ-干扰素(INF-r)水平;(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信号分子RAS、ERK1、ERK2、p38影响。取各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测定各组细胞中信号分子RASm RNA、ERK1m RNA、ERK2m RNA、p38 m RNA表达水平,分析RAS-MAPK信号通路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关系;进一步确定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其配伍对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3)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核转录因子c-jun、c-fos、JNK影响。取各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测定各组细胞中核转录因子c-junm RNA、c-fosm RNA、JNK m RNA水平,分析细胞周期、核转录因子与细胞增殖的关系,确定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其配伍对核转录因子、细胞周期和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结果:1.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和造血因子影响1.1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影响1.1.1造模前后骨髓抑制小鼠体重、外周血细胞及生化指标变化空白对照组未参与建模体重及外周血血细胞、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其余各组较造模前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体重明显下降(P<0.05)。1.1.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细胞增殖率影响六组细胞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均呈增长趋势。正常组细胞由于未参与建模细胞速率较快;1.1.2.1MTT实验24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1.2.2MTT实验48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1.2.3MTT实验72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造血因子影响1.2.1对造血因子TPO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PO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TPO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TPO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2对造血因子IL-2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IL-2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IL-2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3对造血因子GM-CS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M-C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GM-C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GM-C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4对细胞因子INF-r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NF-r水平明显下降;同模型组比较其余用药各组INF-r上升;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INF-r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低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INF-r均低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MAPK信号分子影响2.1对信号分子RAS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RA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RA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RA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2对信号分子ERK1/2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RK1/2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RK1/2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ERK1/2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3对信号分子p38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38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p38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p38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核转录因子影响3.1对核转录因子JNK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JNK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JNK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JNK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2对核转录因子c-jun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jun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c-jun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c-jun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3对核转录因子c-fos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fo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c-fo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c-fo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结论:1.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能促进大鼠细胞增殖,能发挥两种药物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IL-2、TPO、GM-CSF水平及下调INF-r水平。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能促进信号分子RAS、ERK1、ERK2、p38m RNA表达,上调核转录因子c-jun、c-fos、JNKm RNA水平,可能通过调控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细胞增殖、分化。

崔玮[3](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吴昌鸿[4](2020)在《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艾滋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导致艾滋病这一具有严重危害的慢性传染病的病原体,艾滋病毒可以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引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HIV感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样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黄芪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延缓衰老等各种药理功效,在中医中应用广泛。随着对黄芪研究的深入,明确了黄芪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黄芪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增强免疫能力等多种作用。其中黄芪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十分广泛,对以人为宿主的病毒如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禽畜感染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等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pNL4-3ΔVif/ΔEnv-EGFP和VSVG假病毒包装系统,转染HEK293T细胞制备病毒,研究黄芪组分: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Ⅱ、Cyclocanthoside E和异黄芪皂苷Ⅰ五种黄芪提取物对HIV-1病毒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证实了成功制备了病毒,将病毒感染Magi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能力,结果证实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能够有效抑制HIV-1病毒的感染,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能直接杀死病毒。为了进一步探讨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抑制HIV-1病毒感染的机制,我提取了经不同药物处理的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细胞总D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HIV-1的复制前期、复制后期和整合期的DNA浓度,发现黄芪提取物对HIV-1病毒的整合产生了抑制作用;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并没有直接抑制病毒整合酶的产生。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实验证明了中药黄芪的两类提取物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对HIV-1的感染能力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初步确定了该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HIV-1的整合从而抑制其感染,但具体作用于哪种病毒因子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和验证。

王申锋[5](2020)在《“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中药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成为当前替代饲料中抗生素添加的一个重要方向。“固元颗粒”原方出自《新药转正标准》,由黄芪和生晒参芦头配方而成,其功效是益气固本。如果直接将其应用于兽医临床,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成本偏高,很难在养殖业中推广。但是,人用中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附属提取物,以及在非贵重药材中提取到的一些有效成分,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开发兽医临床用药的潜力。为此,我们以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和人参茎叶皂苷(Ginseng Stem-leaf Saponins,GSLS)代替“固元颗粒”配方中的黄芪和生晒参芦头,大幅降低成本,配伍组方,制成可溶性颗粒,称为兽用“固元颗粒”,用于增强动物抗病能力和疫苗免疫效果。本论文研究该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并评估其对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适添加量。检测该制剂对免疫抑制条件下鸡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步揭示其对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机制,并在蛋鸡鸡群进行应用试验,为预防禽病毒性疾病提供新方法。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优化并确定了“固元颗粒”的制剂工艺。通过制剂成型工艺预实验、辅料选择、润湿剂筛选和验证试验确定了最佳成型工艺。配方为:APS 110 g、GSLS100 g、蔗糖590 g和糊精200 g。制备工艺为:将上述原材料混合均匀,采用75%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粒,60℃烘干,整粒。所得颗粒易成型,颗粒完整,细粉较少。3个试验批次所得颗粒质量一致,该工艺稳定可行。2.建立了“固元颗粒”中人参皂苷Rg1、Re、Rd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及回收率试验证实,RSD<2%,测定三批“固元颗粒”,每1 g颗粒中Rg1+Re+Rd总量均在30 mg以上。该方法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可作为对该制剂质量控制的内容记入质量标准。3.“固元颗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鸡按推荐量的1、3、5、10倍(0.05、0.15、0.25和0.5 g/kg体重)剂量混饮,连续7 d,停药后继续饲养2周。记录鸡行为、体重的变化,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脏器指数,结果均未见异常,表明该制剂对鸡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不同剂量的“固元颗粒”均可有效提高蛋鸡的抗体效价水平、红细胞花环率和生产性能指标,其中50 mg/kg为最适应用剂量。“固元颗粒”对注射新城疫(ND)疫苗的鸡群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使用50mg/kg该颗粒对鸡进行免疫调节试验,测定脏器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证实用药2-3周后其体内NDV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鸡具有免疫调理作用。对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导致的免疫抑制鸡使用“固元颗粒”后,可使其免疫抑制现象得到显着缓解(P<0.05)。另外,在疫苗免疫后7、14和21d,上述4个给药处理组的脾淋巴细胞经刀豆蛋白A(ConA)和LPS诱导,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显着高于CTX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小鼠亦有免疫调节作用。“固元颗粒”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给药15 d后,免疫抑制小鼠IL-2和IFN-γ含量接近正常小鼠水平,其中“固元颗粒”中剂量组(50 mg/kg)效果最为明显。另外,各剂量组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与CTX组相比较极显着提升(P<0.01)。4.“固元颗粒”促进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分离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固元颗粒”(终浓度200、100、50、25、0μg/mL,阳性对照为浓度100μg/mL的APS)分别培养16 h、24h、32 h、48 h,采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中TLR4、MyD88、TRAF-6、TRIF、IRF3、IFN-βmRNA表达量。收集培养24 h的淋巴细胞上清液,用ELISA测定cGMP、cAMP、NO、iNOS和Ca2+的含量。结果显示,“固元颗粒”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依赖性和TRIF依赖性两条信号通路,还可降低鸡外周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cAMP的含量,提高cGMP、Ca2+、NO和iNOS的含量,从而调节蛋鸡的免疫功能。5.“固元颗粒”在鸡群中应用可促进疫苗免疫效果。随机选择2栋鸡舍,分为“固元颗粒”+疫苗免疫组和单独疫苗免疫组,各3100只鸡,按剂量50 mg/kg体重饮水进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疫苗对照组相比,“固元颗粒”试验组的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显着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0.7和0.8个百分点,表明“固元颗粒”在大群临床试验中,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养殖收益。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固元颗粒”稳定的制备工艺并制定了其质量标准,证实制剂安全有效。初步证实该颗粒制剂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和TRIF通路,降低cAMP含量,提高cGMP、Ca2+、NO、iNOS含量,从而调节鸡的免疫应答。“固元颗粒”能够明显提高蛋鸡的疫苗免疫后特异性抗体的分泌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范冰冰[6](2020)在《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c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赤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内毒素、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等作用。本课题对赤芍的有效组分赤芍总苷进行提取、纯化及药效筛选研究,采用UPLC-QTOF-MS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赤芍总苷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H22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及体外Hep G2细胞模型,开展赤芍总苷抗肿瘤体内及体外药理、药效学研究,明确赤芍总苷是否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角度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活性及基因水平的影响对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血清中肝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指标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是否引起大鼠肝脏毒性。本研究明确赤芍总苷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多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赤芍总苷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赤芍总苷、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筛选赤芍总苷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MTT法,通过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赤芍、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文献、相关数据库信息比对的办法,对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网络研究方法,构建赤芍总苷分子离子可视化网络图,结合质谱相关信息,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3.采用体外药效MTT法,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抑瘤率、脏器指数、瘤体病理切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ALT、AST、FAS、FASL、IL-2、IFN-γ、TNF-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开展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靶点基因信息;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查找肝癌相关靶点,从而得到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采用STRING等数据库,得到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探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参与调控肝癌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进而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从大数据方面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5.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采用PI单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阐释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7.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3A4,CYP2D6,CYP2C9,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CYP1A2,CYP3A2,CYP2D1,CYP2C11,CYP2E1 m RNA水平的表达,考察赤芍总苷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及γ-GT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GSH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氧化损伤的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a+-K+-ATPase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果1.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HPD-70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生药浓度为0.1g/m L,树脂比上柱量为0.3g/m L(原药材/湿树脂),2BV水除杂,5BV 30%乙醇洗脱,即得赤芍总苷化学物质组分。赤芍、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66%、66.00%。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经正离子检测模式,经对照品、文献与相关数据库信息确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比对推测出芍药内酯苷异构体、毛蕊异黄酮苷、牡丹皮苷E、没食子酰芍药苷或异构体构建赤芍总苷的分子可视化网络,共找到5个分子网络成分簇,其中一个分子簇为芍药苷及其相关化合物。3.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挖掘出赤芍总苷成分共调控139个潜在靶蛋白。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共找到5727个癌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软件对赤芍总苷各成分靶蛋白与肝癌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共得到99个交集靶点,主要包含IL-2、Bcl-2、TNF、PTEN等。通过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明确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MAPK级联、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外间隙、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各种蛋白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84条通路参与到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细胞的过程,主要包括MAPK、PI3K/Akt、VEGF、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心碳代谢等信号通路。4.体外药效实验结果显示,赤芍总苷1mg/m L给药浓度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24h,36h,48h的抑制率分别为66.00%、72.52%、74.10%,IC50值分别为0.71、0.57、0.52mg/m L;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环磷酰胺组、赤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7.61%、23.06%、36.64%、48.13%,除赤芍总苷低剂量组,肿瘤的抑制作用均超过30%(中药的瘤重抑制率>30%,评定药物具有抑瘤作用),符合相关要求。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FAS、FASL的含量显着降低、IL-2的含量显着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赤芍总苷各剂量组血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低、中、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7%、16.9%、22.9%;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中剂量组肝癌Hep G2细胞G2/M期的比例降低。7.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后,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组细胞中Akt、Bcl-2、PI3K、MEK、ERK m RNA和蛋白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TEN、Bax m RNA的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活性显着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E1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 m RNA水平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2,CYP2D1,CYP2C11和CYP2E1 m RNA水平没有显着性变化。9.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γ-GT、SOD、MDA、GSH及Na+-K+-ATPase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课题优化了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其工艺简单且操作方便,为赤芍总苷的后续药效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采用UHPLC-Q-TOF-MS技术、构建赤芍总苷化学成分网络,能够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并能呈现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其开发利用及药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靶点调控通路分析等,实现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的快速、系统分析,发现赤芍总苷抗肝癌作用可能与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4.赤芍总苷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降低G2/M期细胞的比例,扰乱细胞正常分裂状态达到抑制作用。5.赤芍总苷能够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调控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有关。7.赤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CYP450酶亚型CYPl A2的活性发挥抗肝肿瘤作用。8.赤芍总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及一定给药时间内,不影响肝脏的功能,没有肝毒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郑义[7](2019)在《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多糖为大型真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因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关注。东方栓孔菌作为传统中药材,主治肺炎、咳嗽痰喘、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多种肺部疾病,目前有关东方栓孔菌多糖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从提取工艺、分离纯化、理化性质、结构表征、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东方栓孔菌多糖。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东方栓孔菌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和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超声辅助提取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30 mL/g,超声功率110 W,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42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为7.49±0.14%(n=3)。超声-微波辅助提取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28 mL/g,超声功率114 W,提取时间11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7.52±0.12%(n=3)。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超声-微波辅助提取法用时最短,得率最高,更适用于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提取。通过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色谱纯化东方栓孔菌粗多糖,得到了一个主要的纯化组分,命名为TOP-2。理化性质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OP-2为含有硫酸基的酸性多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得TOP-2相对分子质量为6.3×104;GC-MS法测得TOP-2由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3.45:5.77:5.79;刚果红试验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TOP-2具有三股螺旋构象。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提示TOP-2可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以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能力、还原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和螯合铁离子能力为指标,评价了TOP-2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评价了TOP-2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TOP-2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TOP-2能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拮抗酒精所致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下降,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提示TOP-2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TNF-α和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直接清除自由基和螯合金属离子等途径发挥其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构建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评价了TOP-2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TOP-2能够恢复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胸腺、心脏、肝脏和肾脏等脏器系数,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细胞NO的释放,增加T、B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毒性作用,恢复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TOP-2通过免疫调节和抗氧化活性发挥其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评价了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TOP-2对Lewis肺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恢复Lewis肺癌小鼠体重、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活化Lewis肺癌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TNF-α表达水平,通过与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结合,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TOP-2通过免疫调节活性发挥其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构建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致肺损伤小鼠模型,采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生化分析方法,评价了TOP-2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TOP-2能够减轻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肺水肿程度,缓解肺损伤小鼠炎性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缓解PM2.5对巨噬细胞的毒效应,维持肺泡毛细血管膜完整性,减少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渗漏,抑制TNF-α、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释放,缓解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氧化应激,提高肺组织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l group,PCG)和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含量,增加肺组织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的表达,抑制NLR家族蛋白3(NL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活化。TOP-2通过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发挥其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激活Nrf2/HO-1通路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该论文有图60幅,表29个,参考文献398篇。

高海滨[8](2019)在《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及外周血CD4+、CD8+T细胞HLA-DR分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以了解HIV/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2.观察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治疗HIV/AIDS患者6个月,外周血免疫活化标志物HLA-DR分子在CD4+、CD8+T细胞上表达的影响,评价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治疗HIV/AI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本试验所列纳入标准的110例HIV/AIDS患者随机分为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组(以下简称中西药组)和HAART组(以下简称西药组)2组,每组各55例患者。对2个用药组HIV/AIDS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疗程观察,分别于入组前、治疗后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免疫活化标志物HLA-DR分子表达进行分析,同时于入组前,治疗后3、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用药安全性指标情况进行动态的追踪和评价,具体方式包括:(1)于疗前和疗后满3、6个月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运用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析参灵扶正胶囊+HAART对HIV/AIDS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影响;(2)于疗前和疗后6个月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运用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组HIV/AIDS患者CD4+T和CD8+T淋巴细胞上免疫活化标志物HLA-DR分子的表达水平;(3)记录2组HIV/AIDS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于疗前和疗后满3、6个月时各检测一次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2.0对各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0例HIV/AIDS患者,HAART组55例,中西药组55例,在为期6个月的疗程观察后,最终有91例患者进入本次实验分析,结果如下:1.病例完成情况与患者基本情况:(1)中西药组脱落原因以服药依从性差为主,占总脱落病例数的百分比为47.37%,西药组脱落原因以药物副作用为主,占总脱落病例数的百分比为15.79%,中西药组脱落占比高于西药组。(2)两组HIV/AIDS患者均以中老年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可能的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2.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1)CD3+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组间比较中,CD3+T淋巴细胞计数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时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组内比较中,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3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在3个不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8+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3个月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在3个不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CD4/CD8比值变化情况:两组CD4/CD8比值在治疗后3、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升高(P=0.000<0.05),两组CD4/CD8比值在治疗后6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时相比增加,差异显着(P值分别为0.018、0.027,P<0.05);两组间比较:在3个不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CD4+和CD8+T淋巴细胞上免疫活化标志物HLA-DR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安全性分析:(1)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免疫异常活化标志物HLA-DR在CD4+和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时显着降低(P<0.05),但两组间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安全性指标结果提示:观察期内未发现有因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造成的损害,未发现有因血常规的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部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在现有样本量和观察周期内,经评价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可以提高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高HIV/AIDS患者的CD4/CD8比值,改善其免疫功能。2.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IV/AIDS患者体内免疫活化水平,这是中医药干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免疫激活状态的重要切入点。3.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治疗HIV/AIDS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王强[9](2019)在《新型噻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喹唑啉酮及其类似物具有良好的类药性质以及广泛的生物活性,是近年来新药发现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Luotonin A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喹唑啉酮类生物碱,本课题在前期工作上,采用生物电子等排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噻唑并嘧啶酮类Luotonin A开环类似物,对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体内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逐一探究,具体内容如下:1.一类新型噻唑并嘧啶酮类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设计了一系列新型多取代噻唑并嘧啶酮衍生物,发展了一条由Thorpe-Ziegler噻唑合成反应、I2/DMSO介导的噻唑并嘧啶酮合成、硫醚氧化和亲核取代反应组成的合成路线,共合成了22个未经报道的噻唑并嘧啶酮类目标化合物。该合成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便和收率高的优点。2.目标化合物体内、体外活性评价及急性毒性评价采用MTT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A549、HepG2和MCF-7等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4h(LW-1)、4g、4i、4n、4p、4t抗肿瘤活性突出,其中LW-1对A549、HepG2和MCF-7的IC50值分别为3.4、3.4和2.8μM。构效关系表明:噻唑并嘧啶酮环2位基团以及5位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与取代位置对活性的影响显着,其中2位为哌嗪基团,5位为3,5-二氯苯基时,活性较强;6位取代基体积增加,活性增强。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LW-1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在25 mg/Kg/天和50 mg/Kg/天灌胃剂量下,抑瘤率分别为35.66%和60.34%。化合物LW-1口服安全性较高,单次灌胃给药剂量为1000mg/Kg时未表现出明显的急性毒性。

曾宪杰[10](2019)在《土槿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排斥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的一类过度反应,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因此,免疫抑制剂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免疫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功能而发挥作用的药物。但目前的免疫抑制药物存在活性差、毒副作用大、治疗窗窄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更多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药物一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土槿乙酸(Pseudolaric acid B)是从土槿皮中提取得到的一类具有以特殊薁类结构为母核、内脂环、共轭双烯侧链的罕见二萜类化合物。土槿乙酸的结构特殊性决定了其作用的特殊性,经研究发现土槿乙酸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抗生育、抗肿瘤活性等作用。本课题组经过了多次的研究发现,土槿乙酸对淋巴细胞具有特殊的抑制作用,由此进一步合成了一些活性较好的衍生物,尤其是酯类与酰胺类衍生物。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用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合成系列酯类与酰胺类衍生物,希望得到系列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的化合物。并进一步研究土槿乙酸共轭双烯侧链的选择性还原条件,以得到系列具有较好免疫抑制活性的选择性还原衍生物。内容:本文主要利用药物的拼合原理和利宾斯基五原则为指导,以土槿乙酸为原料合成了三个系列目标化合物。首先在土槿乙酸的C-18位成酯,成酰胺类衍生物,将得到的化合物经药理活性检测,并讨论构效关系。然后对部分土槿乙酸衍生物进行三个双键进行完全氢化还原,得到六氢还原产物。接着摸索土槿乙酸共轭双烯侧链的选择性还原条件,期望得到选择性还原产物。方法:1以土槿乙酸为原料,将土槿乙酸与缩合剂缩合后与醇反应,得到土槿乙酸酯类衍生物。2以土槿乙酸为原料,直接通过缩合剂与胺类化合物反应,得到土槿乙酸酰胺类衍生物。3以土槿乙酸衍生物为原料对其分子中的三个双键进行氢化还原。4以山梨酸为先导化合物,探索了选择性共轭双烯的选择性还原条件,并试用于土槿乙酸选择性还原。5采用MTT法检测土槿乙酸衍生物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毒性作用。结果:共合成了3个系列化合物,其中土槿乙酸成酯类衍生物7个,土槿乙酸酰胺类衍生物11个,得到的以上化合物分别经过了1H-NMR、HR-ESI-MS和13C-NMR进行确认,18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筛选显示目标化合物A3,A4,B2,B6,B9是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较好,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土槿乙酸氢化还原衍生物6个,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NMR,ESI-MS进行了初步确认。有选出了土槿乙酸共轭双烯侧链选择性还原条件,在离子液体中,采用乙酰丙酮钯催化氢化,能够选择性还原山梨酸(已二烯酸)中共轭双键中的末位双键,并试用于还原土槿乙酸双键中的13、14位的双键。结论:共合成了3个系列化合物,24个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A系列酯类衍生物中A3,A4对T,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较好,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的。A2,A5,A7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较好,且优于土槿乙酸。A5,A6,A7对于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也有较大的提高。B系列酰胺类衍生物,其中B2,B6,B9是较为理想的高效、低毒、高选择性衍生物。B1,B5,B7类衍生物对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抑制也好于土槿乙酸。B8,B9对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抑制也有了较好的提高。对于含F取代的酯类衍生物和酰胺类衍生物对T,B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增加明显,下步实验可以考虑更多含F类侧链取代。合成了6个土槿乙酸氢化还原衍生物,有利于探讨双键对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以乙酰丙酮钯为催化剂,在离子液体中能够选择性还原共轭双烯侧链。

二、枣杞合剂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毒副作用的效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枣杞合剂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毒副作用的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艾灸“足三里”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Wnt5a、β-catenin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械
        1.3 药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模型复制
        2.3 治疗干预
        2.4 数据采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脏器指数结果
        3.3 各组小鼠外周血细胞数目变化
        3.4 各组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变化
        3.5 各组小鼠骨髓细胞Wnt5a,β‐catenin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中医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4.2 西医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4.3 西医对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
        4.4 中医药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
        4.5 艾灸对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4.6 Wnt信号通路
        4.7 模型选择依据
        4.8 选穴依据
        4.9 实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和造血因子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一
    小结
论文二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配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二
    小结
    附图
论文三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核转录因子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三
    小结
    附图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当归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疗法治疗骨髓抑制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1.3.2.1 治疗中耳炎
        1.1.2.2 治疗牙患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1.1.2.5 治疗荨麻疹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1.1.3.1 抗炎症作用
        1.1.3.2 抑菌作用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1.1.3.5 抗肿瘤作用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2.1.7.2 树脂的筛选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2.2 结果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3.1.6 H22细胞的培养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3.1.12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动物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4.1.4 试剂
        4.1.5 仪器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4.1.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4.2.3 一般状况观察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4)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1.1.1 艾滋病流行现状
        1.1.2 艾滋病毒简介
        1.1.3 艾滋病毒检测
        1.1.4 艾滋病治疗研究进展
        1.1.5 中医药与艾滋病治疗
    1.2 中药黄芪的研究进展
        1.2.1 黄芪主要化学成分
        1.2.2 黄芪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研究
        1.2.3 黄芪提取物其他药理作用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黄芪提取物对HIV-1 抑制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所用菌种和细胞系
        2.2.2 常规质粒
        2.2.3 抗体
        2.2.4 实验仪器
        2.2.5 化学试剂
        2.2.6 相关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3.2 细胞冻存及复苏
        2.3.3 药物处理细胞
        2.3.4 MTT实验
        2.3.5 贴壁293T细胞PEI转染法
        2.3.6 病毒收集和保存
        2.3.7 蛋白质免疫印迹
        2.3.8 病毒感染实验
        2.3.9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黄芪提取物细胞毒性检测
        2.4.2 HIV-1 病毒包装及加药处理
        2.4.3 不同药物处理后HV-1 病毒感染能力检测
    2.5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黄芪提取物对HIV-1 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所用细胞系
        3.2.2 抗体
        3.2.3 实验仪器
        3.2.4 化学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总DNA提取实验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3 蛋白质免疫印迹
        3.3.4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影响HIV-1 的整合
        3.4.2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直接抑制HIV-1 的病毒活性
        3.4.3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直接抑制整合酶的合成
    3.5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1.1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1.2 中药免疫增强剂概述
        1.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有效成分
        1.4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1.5 人参、黄芪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1.6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中药对TOLL样受体和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2.1 先天性免疫
        2.2 ToLL样受体
        2.3 中药对TLRs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2.4 中药对信号转导的影响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固元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固元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固元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固元颗粒”对蛋鸡TLR4 信号通路及胞内分子的调节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固元颗粒”在蛋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赤芍本草考证及赤芍研究进展
    第一节 赤芍本草考证
    第二节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赤芍总苷抗肝癌疗效研究
第二章 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第三节 赤芍、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比较研究
    第四节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五节 基于分子网络的赤芍总苷化学成分可视化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赤芍总苷体内、外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赤芍总苷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赤芍总苷抗肝癌分子机制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四节 赤芍总苷介导MEK/ERK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赤芍总苷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及肝毒性评价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酶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的活性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分析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个人简历
致谢

(7)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多孔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1.3 东方栓孔菌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东方栓孔菌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的方法
    2.4 多糖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初步结构表征的方法
    2.5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2.6 TOP-2 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2.7 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方法
    2.8 TOP-2对PM2.5 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
    2.9 统计分析
3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3.2 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3.3 超声-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3.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3.5 讨论
    3.6 小结
4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与初步结构表征
    4.1 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4.2 TOP-2 的理化性质
    4.3 TOP-2 的初步结构表征
    4.4 讨论
    4.5 小结
5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5.1 TOP-2 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5.2 TOP-2 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5.3 讨论
    5.4 小结
6 TOP-2 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
    6.1 TOP-2 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6.2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6.3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影响
    6.4 TOP-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5 TOP-2 对小鼠NK细胞和CTL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6.6 TOP-2 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6.7 TOP-2 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8 讨论
    6.9 小结
7 TOP-2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活性
    7.1 TOP-2 对小鼠瘤重和抑瘤率的影响
    7.2 TOP-2 对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系数的影响
    7.3 TOP-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7.4 TOP-2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7.5 TOP-2 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7.6 TOP-2对TLR4 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7.7 讨论
    7.8 小结
8 TOP-2对PM2.5致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8.1 TOP-2 对小鼠肺组织湿重/干重比
    8.2 TOP-2 对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的影响
    8.3 TOP-2 对小鼠BALF中 TP、ALB和 CRP含量的影响
    8.4 TOP-对小鼠BALF中 MPO、LDH、AKP和 ASM活性的影响
    8.5 TOP-2 对促炎因子TNF-α、IL-1β 和IL-6 含量的影响
    8.6 TOP-2 对SOD、CAT和GSH-Px活性的影响
    8.7 TOP-2 对MDA、PCG和 8-Ohd G含量的影响
    8.8 TOP-2 对Nrf2 和HO-1 表达的影响
    8.9 TOP-2 对NLRP3 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
    8.10 讨论
    8.11 小结
9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及外周血CD4+、CD8+T细胞HLA-DR分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选择病例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方法与材料
    3 观察指标
    4 指标检测与评价
    5 质量控制
    6 实验记录
    7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患者基本情况
    3 免疫指标
    4 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情况
    5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与治疗
    2 西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3 参灵扶正胶囊的组成、方义及药理研究分析
    4 实验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新型噻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噻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3 实验部分
        1.3.1 试剂与仪器
        1.3.2 化合物合成
    1.4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噻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与急性毒性初步评价
    2.1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化合物LW-1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2.3 化合物LW-1 的急性毒性初步评价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4 小结
    2.4 本章总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土槿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土槿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筛选
    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想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实验仪器
        1.2.3 化学合成实验部分
        1.2.4 药理实验部分
    1.3 结果
        1.3.1 合成结果
        1.3.2 药理实验结果
    1.4 讨论
        1.4.1 合成路线讨论
        1.4.2 构效关系讨论
    1.5 小结
二、土槿乙酸衍生物的氢化还原
    2.1 目标化合物设计构想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土槿乙酸衍生物氢化还原合成路线
        2.2.2 土槿乙酸衍生物的氢化还原合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三、土槿乙酸衍生物的选择性还原研究
    3.1 目标化合物设计构想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1 选择性还原路线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 目标化合物合成及条件验证
    3.3 结果
        3.3.1 Na BH_4-CuCl/MeOH体系
        3.3.2 乙酰丙酮钯离子液体体系
    3.4 讨论
        3.4.1 NaBH_4-CuCl/MeOH体系
        3.4.2 乙酰丙酮钯离子液体体系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免疫抑制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枣杞合剂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毒副作用的效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灸“足三里”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Wnt5a、β-catenin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晓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D]. 许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昌鸿. 天津大学, 2020(02)
  • [5]“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D]. 王申锋. 吉林大学, 2020(08)
  • [6]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范冰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东方栓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与生物活性研究[D]. 郑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参灵扶正胶囊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及外周血CD4+、CD8+T细胞HLA-DR分子表达的影响[D]. 高海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新型噻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12)
  • [10]土槿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研究[D]. 曾宪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早芪合剂对环磷酰胺对小鼠毒副作用影响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