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探讨

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探讨

一、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钟霞,王海琴,孙蕾,韩维林[1](2021)在《正畸正颌联合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效果探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正畸正颌联合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30例,正颌术治疗,观察组30例则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比患者咀嚼功能和术后畸形复发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10.00%(3/30)低于对照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牙槽座角(SNB)、上下齿槽座角(ANB)等指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86.67%和牙齿吻合度73.33%均高于对照组53.33%、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6、4.444,P<0.05)。结论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接受正畸、正颌治疗后咀嚼功能以及牙齿吻合度更高,并发症更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伊帕热·克力木江[2](2021)在《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替牙列期修复术后骨性Ⅲ类均角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比较唇腭裂组与非唇腭裂组颅颌面部硬组织及软组织指标。方法:选取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替牙列期均角骨性Ⅲ类患者60名,其中唇腭裂患者30名,非唇腭裂患者30名;获取替牙列期修复术后唇腭裂患者及非唇腭裂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对头颅侧位片进行描点和测量,取测量结果进行数据汇总,使用SPSS17.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唇腭裂组和非唇腭裂组SNA值与Rotation Vb值尚未发现有相关性、ANB值与Rotation Vb值尚未发现有相关性;唇腭裂组与非唇腭裂组间9项指标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唇腭裂组SNA、SNB、Wits值均小于非唇腭裂组,而唇腭裂组Li-bone、Ls-Li、唇度差、下唇厚、Rotation Vb、St B-Li Pg值均大于非唇腭裂组。结论: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尚未发现有相关性。

江浩,张明灿,王志兴,武红梅[3](2021)在《口腔正畸序列治疗唇腭裂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唇腭裂是颌面部畸形疾病,可能导致患者上唇及软硬腭等处发生畸形症状,造成患者腭咽闭合不完整,无法正常发音,甚至会造成患者语言功能障碍。同时唇腭裂可导致患者吞咽第一步骤功能受到不良影响,患者牙槽突畸形导致其牙列分布异于常人,无法发挥正常的咀嚼功能,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口腔正畸是临床常见口腔疾病治疗方法,同时其也是治疗唇腭裂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口腔正畸疗法有利于帮助患者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语言、咀嚼功能的恢复,使其外貌得到改善,消除患者的生理症状和不良心理。本文将针对口腔正畸序列治疗唇腭裂的研究进展做出如下综述。

黄威,李颖辉,郭凯利,周永川,李向军[4](2020)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对上颌骨发育综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综合影响下上颌骨发育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原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 17.0软件进行布尔操作形成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添加唇腭裂术后瘢痕力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力进行力学分析。结果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出现明显形变,形变位移比较结果为X轴>Z轴>Y轴。结论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综合影响下,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出现明显生长抑制现象,其中以横向及矢状向生长抑制最明显。

胡越涵[5](2020)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槽突裂髂骨移植修复术术后移植骨组织密度及体积的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从而评估移植骨组织的质量,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8月-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牙槽突裂住院患者1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CBCT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术,并收集患者完整的术后1周及3个月的CBCT扫描影像资料,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图像上设定标志点,确定基准平面。Mimics软件测量分析牙槽突裂髂骨移植术后移植骨组织与对侧正常牙槽骨松质骨密度的变化,以及通过三维重建测量移植术区骨组织体积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骨密度的测量: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623.00±63.41HU,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密度密度为604.27±48.06 HU;术后3个月髂骨组平均骨组织密度为480.13±40.13,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595.46±44.8HU。在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的平均骨组织密度高于对侧正常的牙槽骨松质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移植髂骨组骨组织密度低于对侧牙槽骨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对侧牙槽骨松质骨,术后1周和3个月时的骨组织密度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髂骨松质骨的骨密度在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具有差异,骨密度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移植骨体积: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体积较术后1周时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性别变量,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体积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BCT软件与Mimics软件结合运用于牙槽突裂术后骨组织质量的测量,是一种既科学可行又便于推广的方法。2.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组织的体积减少,骨密度低于正常牙槽骨松质骨,为临床医生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夏韫晖,蔡鸣,王博,毛丽霞,王旭东,沈国芳,王国民[6](2019)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稳定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的稳定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需正颌正畸患者15例,通过术前(T0)、术后2周(T1)、术后6个月(T2)、术后24个月(T3)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分析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前后的颌骨稳定。并与15例非唇腭裂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同样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相同时间点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 唇腭裂组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前移(3.8±1.5) mm,垂直向下降(2.4±0.8) mm。术后6个月水平向复发(1.2±0.7) mm (T1~T21:31.6%),垂直向复发(0.9±0.6) mm(T1~T2:37.5%)。术后24个月水平向复发(1.0±0.5) mm(T1~T3:26.0%),垂直向复发(0.8±0.8) mm(T1~T3:33.3%)。非唇腭裂组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前移(4.3±1.2)mm,垂直向下降(2.2±1.9) mm。术后6个月水平向复发(0.9±1.2) mm(T1~T2:20.9%),垂直向复发(0.8±0.9) mm(T1~T2:36.6%)。术后24个月水平向复发(1.1±0.6) mm(T1~T3:25.6%),垂直向复发(0.9±0.5) mm(T1~T3:40.9%)。两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水平向与垂直向复发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复发率大于非裂颌骨畸形患者,但术后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徐晓琳[7](2019)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及正常儿童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差异性,研究UCLP患者与反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变异,探讨变异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口周力在错畸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UCLP及反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龄正常儿童20例(男14例,女6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3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口周力和牙弓宽度、长度的测量。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息止位口周力测量,测量位点包括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侧龈缘。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用电子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牙弓的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对有差异性的变量采用LSD检验分别比较UCLP患者健患侧及反组与正常组之间、UCLP患者健患侧与反组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之间的联系。结果:1.口周力的差异性上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的唇颊、舌侧口周力均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大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的唇颊侧、舌侧口周力也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非裂隙侧舌侧大于反组(P<0.05),但唇颊侧除上中切牙唇侧口周力大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与反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唇颊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的唇颊侧口周力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双侧和反组相比,除下中切牙唇侧UCLP组小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舌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大于反组(P<0.05),除此之外其余位点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牙弓的差异性上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上牙弓各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小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中、后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非裂隙侧与反组相比,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长度小于反组(P<0.05),但中、后段宽度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牙弓前段宽度三组之间UCLP组最大、正常组次之、反组最小(P<0.05)。下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大于正常组(P<0.05),而UCLP组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UCLP和反患者与正常相比上颌唇颊、舌侧口周力大,下颌颊侧口周力小,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上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下牙弓宽度及下颌长度大。2.UCLP患者与反患者相比上牙弓长度不足,裂隙侧牙弓窄,与唇侧及裂隙侧颊侧高口周力有关,口周力增高的原因可能是唇部术区瘢痕挛缩。3.UCLP患者和反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互作用,通过肌功能矫治器减少口周力对牙弓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牙弓畸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调整牙弓形态及颌骨位置有利于达到口周力内外平衡。

胡洁[8](2019)在《两种牙槽突裂植骨术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两组不同的牙槽突裂植骨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术式不同时点处骨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44例非综合症性单侧牙槽突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A组)22例和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B组)22例。术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植骨成功率及骨缺损处的体积变化。结果:1)A组术后植骨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2)术后3、6、12个月A组患者骨缺损处植骨存活比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骨缺损处植骨存活比均高于6个月和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和12个月植骨存活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患者上1/3、下/3处存活骨量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1/3处存活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进行对比,下1/3处存活骨量变化量明显高于上1/3、中1/3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1/3处存活骨量变化量明显高于中1/3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相较,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骨存活量;2)两组患者术后骨量吸收主要均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随时间延长,骨质吸收速度减慢,趋于稳定;3)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在上1/3及下1/3处存活骨量明显高于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中1/3处与唇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组无明显差异;4)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骨量吸收主要发生于牙槽嵴顶,其次为鼻底,中1/3处骨量吸收最少。

郑益略[9](2019)在《Linked-Read测序鉴定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及唇腭裂中重度上颌发育不足Le Fort Ⅰ截骨治疗方案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Linked-Read测序全基因组分析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中的遗传信息,寻找与该非综合征型唇裂家系相关的遗传变异。2.1通过对采用阶梯状Le Fort Ⅰ型截骨利用下颌骨外板植骨手术患者的随访研究,探索该手术方式是否能降低唇腭裂正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2.2通过对采用二阶段牵引成骨(上颌牵引成骨+上颌即刻坚固内固定)患者的随访分析,初步了解二阶段牵引成骨的复发率和采用改良外置式牵引支架中发生的临床问题。法1.以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为研究对象,使用Linked-Read测序技术获取患者及其家庭相关成员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与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hg38进行比对,通过Long Ranger软件调用BWA、GATK等检测模块获取变异信息;利用ANNOVAR对检测出的变异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再根据突变所在的位置、位点的保守性及危害度、等位基因频率、与颅面部发育的相关性、与唇腭裂的相关性等进一步筛选并获得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的遗传变异。2.1回顾性分析了 58位上颌后缩前移距离在6-9mm之间的患者。其中实验组28位采用下颌骨外板植骨,对照组30位采用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随访1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投影测量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上颌骨距离与角度的变化,比较两组复发率是否存在差异。2.2回顾性分析了 11例采用二阶段牵引成骨的单侧唇腭裂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分别于术前、牵引完成、上颌坚固内固定术后2周和术后1年拍摄头颅侧位片,用以分析上下颌骨在距离和角度上的变化情况。其中5名患者在前方牵引的过程中配合横向扩弓的治疗,于术前和术后固定结束时拍摄三维CT,分析扩弓治疗的效果。同时对患者牵引过程中出现的临床问题和术后语音功能的变化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记录。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的Linked-Read全基因测序分析,发现了与该家系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生相关的变异位点和拷贝数变异,即AXIN2(c.2018G>A,p.S673F)和 155kb的ADAM3AA AM5片段(chr8,39374555-39529710)。2.1实验组上颌前移7.13±0.7mm(范围:6.01-8.23mm),术后1年平均复发率为25.07±6.64%。对照组上颌前移6.90±0.55mm(范围:6.05-7.39mm),术后1年平均复发率为24.89±4.25%。两组之间复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2.2 11名患者上颌骨在牵引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向前移动13.9mm,向下移动7.7mm;下颌骨平均向后移动5.3mm,向下8.5mm。上颌骨和下颌骨出现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张口受限。上颌坚固内固定后与术前相比,上颌骨平均向前移动10.1mm,向下移动3.4mm;下颌骨平均向后移动2.4mm,向下4.7mm。患者最大张口度正常。术后1年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复发率为22.2%,垂直向复发率为51.6%。患者张口受限症状恢复。5名患者横向扩弓治疗后,牙弓宽度增加明显,尖牙牙冠之间宽度平均增加6.4mm,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的牙冠宽度平均增加6.2mm。术后没有出现明显的语音功能恶化的情况。结论1.本研究发现了AXIN2基因和ADAM3A/ADAM5片段为该非综合型唇腭裂家系的易感基因和易感片段,为阐明唇腭裂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遗传学依据。2.1在采用阶梯状Le Fort I型截骨上颌骨需要前移6-9mm的单侧唇腭裂患者中,采用下颌骨外板移植并不能有效减小上颌骨的复发率。2.2采用二阶段牵引成骨的手术方法能在有效前移上颌骨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患者整体治疗的时间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术后复发率尚可,没有遗留明显的并发症。

杨阿丽,訾和平,孙香[10](2019)在《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效果及疾病复发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行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SNB、U1-NA、L1-NB均较治疗前减小,ANB较治疗前增大,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效果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畸形,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正畸正颌联合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效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变化对比
    2.3 两组患者矫正效果比较
3 讨论

(2)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病例报告
附 录知情同意书
综述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恒牙先天缺失类型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口腔正畸序列治疗唇腭裂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唇腭裂
2 口腔正畸疗法
3 口腔正畸联合外科疗法
4 口腔正畸联合牙体牙周疗法
5 结束语

(4)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对上颌骨发育综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2 添加工况
    1.3 力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瘢痕力与正畸力的选取
    3.2 4种力值的设定
    3.3 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后的上颌骨发育情况

(5)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介
临床病例

(7)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口周力对比分析结果
    2 牙弓形态对比分析结果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因
    3 偏倚的预防
    4 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两种牙槽突裂植骨术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设备
    3.手术方法
    4.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成功率
    2.两种术式术后骨量存活率
    3.两组患者12个月时不同部位存活骨量比较
    4.唇、腭侧联合入路式牙槽突裂植骨术不同部位各时点的存活骨量
讨论
    1.牙槽突裂植骨术的联合评价
    2.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手术难点
    3.唇侧入路式牙槽突裂植骨术的不足
    4.两种术式植骨效果的比较
    5.唇、腭侧联合入路式牙槽突裂的优点
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Linked-Read测序鉴定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及唇腭裂中重度上颌发育不足Le Fort Ⅰ截骨治疗方案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Linked-Read测序鉴定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二部分 唇腭裂中重度上颌发育不足Le Fort Ⅰ截骨治疗方案的分析研究
    引言
    (一) Le Fort Ⅰ截骨利用下颌骨外板植骨的稳定性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二) 利用外置式牵引支架进行二阶段牵引成骨治疗的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10)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像测量数据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正畸正颌联合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效果探析[J]. 钟霞,王海琴,孙蕾,韩维林. 系统医学, 2021(10)
  • [2]替牙列期均角唇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上颌后缩与下唇外翻的相关性研究[D]. 伊帕热·克力木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口腔正畸序列治疗唇腭裂的临床研究进展[J]. 江浩,张明灿,王志兴,武红梅. 继续医学教育, 2021(01)
  • [4]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对上颌骨发育综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 黄威,李颖辉,郭凯利,周永川,李向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06)
  • [5]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D]. 胡越涵.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稳定性评价[J]. 夏韫晖,蔡鸣,王博,毛丽霞,王旭东,沈国芳,王国民.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9(04)
  • [7]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D]. 徐晓琳. 青岛大学, 2019(02)
  • [8]两种牙槽突裂植骨术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D]. 胡洁.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Linked-Read测序鉴定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及唇腭裂中重度上颌发育不足Le Fort Ⅰ截骨治疗方案的分析研究[D]. 郑益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效果[J]. 杨阿丽,訾和平,孙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01)

标签:;  ;  ;  ;  

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