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常用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灌浆期子粒脱水速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警督[1](2021)在《寒地早熟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相关性状、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苟晓楠[2](2021)在《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是克服我国玉米全程机械粒收瓶颈的关键。研究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筛选符合我国育种目标的玉米种质材料,挖掘脱水相关的基因资源,构建其调控代谢网络对于解决我国玉米生产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加速玉米优质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A群、陕B群选育的11份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根据材料生育期及熟性,通过合理错期播种,确保所有材料在同一天进行授粉,利用烘箱法与电子水分测量仪法测定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籽粒含水率,对11份玉米自交系的籽粒脱水快慢类型进行划分。利用RNA-seq技术对脱水差异明显的两份玉米自交系材料KB182和KB020授粉后第7、14、21、28、35、42、49、56天的籽粒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授粉后籽粒动态发育过程中的含水率及脱水速率变化,使用WGCNA方法探究影响这两个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烘箱法测定玉米籽粒水分含量较为准确,适用于全生育期测定籽粒含水率。电子水分测量仪法在籽粒发育后期(即授粉后35天及之后)与烘箱法测定结果显着相关(P<0.05),可替换烘箱法进行籽粒含水率测量。2.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随着籽粒的发育逐渐降低,且不同材料之间的籽粒含水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两年所有材料籽粒含水率的BLUP进行欧式聚类,发现早熟材料KB182和KA225籽粒含水率下降较快,KB207下降较慢;中熟材料KB089下降较快,KA147和XCA-1下降相对较慢;晚熟材料KA105和91227下降较快,2082、KA327和KB020下降较慢。3.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百粒干重变化均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速率曲线呈单峰变化,不同材料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到达时间不相一致,基本在21-28天之内。百粒干重在不同自交系间、年际间、取样时期间以及各交互间均呈极显着差异。晚熟材料KA105和91227两年灌浆参数较为稳定,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短,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大,干物质能在较短时间增加到较高的积累量,进而能较快完成灌浆进程,为后期籽粒脱水留下充足的时间。4.基于烘箱法测定的不同取样时期的籽粒水分数据,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11份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划分为不同的脱水类型,其中KB182和KA225属于早熟脱水快类型,KB207属于早熟脱水慢类型,KB089、KA147和XCA-1属于中熟渐进脱水类型,KA105和91227属于晚熟脱水快类型,KA327和KB020属于晚熟脱水慢类型。5.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脱水速率与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株高、苞叶长度、苞叶含水率、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即籽粒脱水较快,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的玉米材料一般表现出株高较低、苞叶长度较短、苞叶含水率较低、穗长较短、穗粗较细、粒长较短、粒宽较小、粒厚较薄、蛋白含量较高、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较低的特点。6.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籽粒脱水调控网络分析。对两份脱水差异大的玉米自交系KB182和KB020的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利用WGCNA方法分别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及AUDDC构建共表达调控网络,发现对于籽粒含水率,有6个模块与其相关,对于脱水速率和AUDDC,则有4个共有模块与其相关。这些模块中的核心基因可能是玉米籽粒脱水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与脱水性状达到显着相关的基因GRMZM2G137211(Zm00001d020929)已经通过基因编辑验证,证明是控制玉米籽粒水分主效QTL的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源自陕A群和陕B群选育的11份自交系进行了籽粒脱水评价,鉴定了不同自交系的脱水类型,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了籽粒脱水相关基因调控代谢网络,研究结果为阐明玉米籽粒脱水的关键调控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加速玉米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张杏燕[3](2021)在《甘蓝型油菜成熟后期脱水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机械化种植是油菜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化粒收是实现油菜机械化种植的关键环节。油菜收获时植株含水率、尤其是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化粒收的关键因素。本文以陕西省主推品种及具有良好代表性的36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各品种茎杆、角果皮和籽粒含水率变化,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和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特性,分析了影响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相关因素,以期为筛选与创制成熟后期脱水快的油菜种质资源、选育适宜机械化种植的油菜品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成熟过程中,籽粒含水率在生理成熟前下降缓慢,品种间差异不大,生理成熟时含水率平均为41.08%±3.49%,生理成熟后有一个快速下降期,最终趋于平缓。籽粒千粒干重在成熟过程中呈S型增长曲线,前期增幅较小,终花期后两周左右开始快速灌浆,生理成熟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平缓。2、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在年际间无显着性差异,品种间存在极显着差异。一般油菜品种在终花后36天左右到达生理成熟期,生理成熟后9天左右到达机收成熟期。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在年际间和品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2018-2019年试验中变异范围为1.71%·d-1-6.63%·d-1,平均值为3.47%·d-1,2019-2020年试验中变异范围为2.08%·d-1-9.67%·d-1,平均值为3.86%·d-1。3、角果皮与籽粒脱水速率相一致,而茎杆含水率高、脱水慢,与籽粒脱水速率不一致,是影响整株油菜脱水的主要因素。4、筛选出籽粒脱水快、适合两段式机收的品种4个:华秦油971、陕油21、陕油28、秦油1719,籽粒和茎杆脱水较一致、适合一段式机收的品种3个:华秦油971、陕油39、陕油59。其中华秦油971是籽粒、茎杆脱水都快的双快品种。5、生理成熟期晚、全生育期长的品种脱水时间短、籽粒脱水速率快,初花期到成熟期、终花期到成熟期、生理成熟期到成熟期时间短的品种籽粒脱水速率快。说明灌浆快、晚熟品种的籽粒脱水速率较快。6、株高、分枝部位高、分枝角度与籽粒脱水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角果皮厚、千粒重与籽粒脱水速率呈显着负相关;株高、分枝角度、角果皮厚表现为直接作用,千粒重主要通过角果皮厚起间接作用。说明株型高大、结角层薄且松散、角果皮薄、籽粒小的品种脱水速率快。7、蛋白质、二十碳烯酸、芥酸含量与籽粒脱水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含油量、油酸含量与籽粒脱水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8、籽粒脱水速率快的品种茎部导管数量和面积、角果皮气孔长度显着高于脱水速率慢的品种,而茎杆粗细、角果皮气孔数量无显着性差异。9、2018-2019年,气象脱水速率与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平均风速、最高风速、最低风速、平均湿度、最小湿度、降水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太阳辐射、最高风速、最小湿度表现为直接作用,平均风速、最低风速、平均湿度、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表现为间接作用。2019-2020年,气象脱水速率与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最低风速呈极显着负相关;最低风速和太阳辐射表现为直接作用,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表现为间接作用。
张凤启,张君,张莹莹,丁勇,齐建双,谷利敏,穆心愿,赵发欣,马智艳,夏来坤,唐保军[4](2021)在《玉米子粒不同发育阶段脱水速率的遗传分析》文中认为选用国内外14份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18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AUDDC(Area Under the Dry Down Curve)方法,分别对其授粉后35~40 d、41~50 d、51 d~成熟期、40 d~成熟期及35 d~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进行统计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份自交系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着水平,其中,自交系LH202效应值在各发育阶段均表现最小。182份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方差达极显着水平。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遗传均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授粉后40 d~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的遗传力最高,可稳定遗传。子粒脱水速率在授粉后40~50 d、51 d~成熟期、40 d~成熟期及35 d~成熟期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其分别与成熟期子粒含水率也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在这些发育阶段杂交组合脱水速率与其父母本均呈极显着正相关。
张朝林[5](2020)在《玉米机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文中提出玉米生产机械化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发展方向,选育抗倒性强、适合籽粒直收的新品种是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本研究以脱水慢、茎秆坚硬的自交系L85和脱水快、易早衰的自交系L57为基础材料,构建了包括229个F2:3家系的群体,于2016年和2017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原阳科教园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分别对亲本和F2:3家系进行穗下节抗穿刺强度、地上第三节抗穿刺强度、株高、穗位高、穗轴强度、脱粒强度、轴粗、成熟期籽粒含水量等与机收相关性状进行调查。从84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6对两个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F2群体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植株茎秆和穗部相关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为选育适合籽粒直收型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株高、穗位高、穗下节抗穿刺强度、地上第三节抗穿刺强度、穗轴强度、脱粒强度、籽粒含水量等与机收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家系间和不同环境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并存在极显着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穗长、穗粗、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等穗部性状在不同家系间差异也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2)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株高与穗位高、穗下节抗穿刺强度和地上第三节抗穿刺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穗位高与穗位系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1;穗位系数与地上第三节抗穿刺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穗下节抗穿刺强度呈极显着负相关。成熟期籽粒水分与穗重和百粒重均为极显着正相关,但与穗轴硬度呈显着负相关;穗轴强度与脱粒强度以及穗粗与穗行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有些穗部性状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可协同改良。(3)本研究共检测到21个与植株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其中与株高、穗位高以及穗高系数相关的QTL分别有4个、3个和6个,其中qPH-5-3、qEH-9-1a、qECH-9-3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10.54%、7.04%和9.91%;检测到6个与穗下节茎秆强度有关的QTL,其贡献率最大为10.37%,其中QTL位点qRPSE-3-2a在两年间均被检测到。(4)共检测到4个与成熟后籽粒含水量相关的QTL,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KM-2-4为12.06%,位于第10染色体上的位点qKM-10-1a在两年间均被检测到,其贡献率均大于9%;有5个与脱粒强度有关的QTL被检测到。两年中在第7染色体的umc1944-phi260485标记区间内检测到qED-7-1a、qERN-7-1a和qCD-7-1 a控制不同穗部性状的QTL位点;在第5染色体bnlg1046-umc 1226标记区间检测到控制穗位高、穗粗和穗重等三个性状的共同QTL位点;在第9染色体检测到穗位高、穗位系数和穗粗三个性状共同的QTL位点。由此可见,QTL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并存在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部分性状存在共同的QTL位点,将有助于这些性状的协同改良。
光虹宇[6](2020)在《玉米亲本与杂交种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全国种植面积最为普遍的谷类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劳动力紧张和生产成本的提高,玉米的籽粒直收成为大势所趋。而籽粒含水量是制约机械化收获籽粒的核心问题。为选育籽粒脱水速率快,适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的品种,本研究以两个NSS系父本和两个SSS系父本分别与213个SSS系母本和188个NSS系母本进行组配,分析比较杂交后代籽粒脱水速率与其亲本自身籽粒脱水速率的关系,并对亲本和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在4个父本材料中,NSS系父本的籽粒脱水速率均高于SSS系父本,其中NSS-T01的籽粒脱水速率最高为2.24(%/d),SSS-T02的籽粒脱水速率最低为1.70(%/d)。401个母本材料中,NSS系母本的籽粒脱水速率均值高于SSS系母本的籽粒脱水速率,NSS系母本的籽粒脱水速率变异系数较小。2.不同类型父本材料组配的杂交组合间籽粒脱水速率差异达极显着水平,SSS系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籽粒脱水速率较高,均值为0.5913(%/d);同一类型的不同父本材料所组配的杂交组合间籽粒脱水速率也呈现极显着差异,NSS系父本中由NSS-T04为父本得到的213个杂交组合籽粒脱水速率均值较高;SSS系父本中由SSS-T02为父本得到的188个杂交组合籽粒脱水速率均值较高。3.籽粒脱水速率与苞叶松紧度、百粒重和粒宽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穗行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其他的性状间相关程度较小。从相关性系数来看,籽粒脱水速率受苞叶松紧度影响最大,苞叶越紧实脱水速率越慢。4.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总累积贡献率为72.83%,基本代表了15个农艺性状反映的遗传信息。第一主成分可以解析为穗重因子,第二主成分与粒厚正相关,第三主成分中粒宽的权重系数最大,第四主成分与苞叶松紧度正相关,第五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为出籽率。在这五个主成分中,前两个主成分与籽粒脱水速率呈现正相关,后三个主成分与籽粒脱水速率负相关。5.4个父本材料中籽粒脱水速率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是SSS-T02,最低的是SSS-T01;母本材料中NSS-84的效应值最大,NSS-138和NSS-142的一般配合力值最低。所有的802个杂交组合中,籽粒脱水速率特殊配合力效应为正值的组合有395个,表现较好的组合有NSS-82×SSS-T01(0.53)、NSS-26×SSS-T01(0.53)、SSS-56×NSS-T04(0.58)等,其余籽粒脱水速率特殊配合力大于0.4的组合有17个,具有一定的可应用前景。杂交组合籽粒脱水速率表型值与其父母本籽粒脱水速率GCA效应值之和两者之间呈现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大于0.5。总配合力效应与杂交组合籽粒脱水速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1,说明杂交组合籽粒脱水速率受双亲一般配合效应和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共同影响。6.SSS系材料不论是作父本还是母本,其加性方差均大于NSS系材料的加性方差,SSS系材料对杂交组合籽粒脱水速率影响较大。籽粒脱水速率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远小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且狭义遗传力较低,在杂交组合群体中非加性效应更重要,显性和上位效应起主要作用,性状受环境影响大。
吕晨曦[7](2019)在《玉米籽粒含水量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作物。随着农业种植模式和耕作制度的调整,生产上对脱水快且收获时含水量低的宜机收品种需求日趋迫切。但在实际生产中,玉米收获时含水量过高,仍然是玉米育种亟待解决难题。为给创制脱水快、含水量低的优良玉米种质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十三五”四川省玉米育种攻关项目组10家单位提供的290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分析自交系群体的亲缘关系、群体结构等,并结合一年两点的玉米收获期含水量及脱水性状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10份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5%且脱水速率超过1.5%/d的自交系,材料名称分别为SCML17006、SCML17016、NQ231、SCML17100、SCML17112、06H213、78580-494112、SCML17033、宜13A1和T213;筛选出9份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量低于35%且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5%的自交系,材料名称分别为绵0693、SCML17115、宜14A19、宜0172、9H1922、SCML17042、SCML17043、3732-3和宜018。2.通过GBS技术在290份玉米自交系中开发了13,697个高质量SNP标记。相邻两个SNP标记间的平均距离是157 kb,在全基因组上的连锁不平衡(LD)衰减距离为100-250 kb。基于SNP分子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将该批自交系群体划分为Ⅰ、Ⅱ、Ⅲ3个亚群即Tem-tropic群、Impro-local群、Impro-tropic群,分别包括129、42和85份自交系,其余34份自交系为MIX群。3.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9个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量显着相关的SNP位点,分布于第2、5号染色体上,筛选到4个候选基因Zm00001d003929、Zm00001d013247、Zm00001d014064和Zm00001d005963。其中Zm00001d014064基因在两个环境被同时检测到。定位到6个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显着相关的SNP位点,分布在第1、2、4和6号染色体上,筛选到5个候选基因Zm00001d001837、Zm00001d030833、Zm00001d007838、Zm00001d052361和Zm00001d038555。定位到11个与籽粒脱水速率显着相关的SNP位点,分布在第1、3、4、5、6和8号染色染上,筛选到12个候选基因Zm00001d042017、Zm00001d042018、Zm00001d042480、Zm00001d052746、Zm00001d052747、Zm00001d052748、Zm00001d017712、Zm00001d012101、Zm00001d028697、Zm00001d034868、Zm00001d021448和Zm00001d008279。
陈广周[8](2019)在《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认为玉米籽粒田间灌浆及脱水特性,对我国玉米的产量、品质及生产加工有明显的影响。前人研究表明,不同玉米材料的籽粒灌浆、脱水速率差异显着,并且与亲本自交系间存在正相关性。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杂交种,而有关自交系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和脱水速率变化规律,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以及为脱水速率快、产量潜力大的自交系材料鉴定理论和技术,尤其对进一步开展适合玉米机械粒收材料的选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陕A群、陕B群选育的10个自交系为试材,并将chang7-2、zheng58作为对照,分析了籽粒灌浆特性及授粉至收获期间的脱水特性,并且研究了气候环境因素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以及玉米自身性状与籽粒脱水特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籽粒发育过程中,粒重表现为“S”型增长;籽粒灌浆速率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最大值一般在授粉后21-23天左右出现。粒重和灌浆速率在不同自交系、自交系×年际互作之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粒重在年际之间的差异也为极显着。玉米自交系的最终粒重越大,最大籽粒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就越晚。自交系的整个灌浆期平均灌浆速率越高,最大籽粒灌浆速率也越大。快增期是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对粒重的贡献大于快增期持续时间。2.灌浆期有效积温对渐增期的灌浆特性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籽粒灌浆期总降雨量能显着增加自交系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从而延长整个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灌浆期日平均光照时间对各自交系渐增期的灌浆速率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增加了渐增期粒重增量。灌浆期高温(≥33℃)天数可促进渐增期灌浆速率和渐增期持续时间,但显着缩短了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导致整个灌浆过程缩短,最终使粒重降低。3.参试自交系籽粒含水率随授粉后积温表现出先快速下降最后逐渐减慢的单调变化趋势。利用各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和其授粉后积温,以Weibull模型拟合构建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展现不同自交系籽粒含水率与授粉后积温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很好地预测生理成熟时的籽粒含水率。4.两年12个参试自交系拟合结果显示,现有自交系材料籽粒含水率从授粉降至23%,所需的授粉后积温为1349.6-1468.1℃·d;降至18%所需的授粉后积温为1556.0-1736.2℃·d;降至14%所需的授粉后积温为1755.6-2069.2℃·d。其中,KB043、KB206、KB262和KB593的籽粒含水率降至23%或18%所需积温最少,适合在农时紧张或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实现机械粒收。5.不同玉米自交系间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存在显着差异,参试自交系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为20.03%-25.03%。不同玉米自交系间平均籽粒脱水速率存在显着差异,参试自交系平均籽粒脱水速率为1.13%-1.25%/d。6.玉米自交系的苞叶层数越少、苞叶面积越小、苞叶脱水速率越快、灌浆期苞叶平均含水率越低,籽粒脱水就越快,收获期水分就越低。同时,玉米自交系灌浆期叶面积均值越小、灌浆期叶绿素含量越低,即叶片后期衰老越快,籽粒脱水也越快。
尹双义[9](2019)在《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相关特征参数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文中认为玉米籽粒的灌浆和脱水均是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灌浆和脱水特性直接影响收获时玉米籽粒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尚少见围绕玉米灌浆和脱水整个过程进行灌浆和脱水特征参数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的报道。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DH1M和T877杂交衍生的208份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分别于2015年南通、2016年扬州和2017年三亚种植。并在每个自交系授粉后的第 10、15、20、25、30、35、40、43、46、49、52、55、58 和 61 天分别选取2个长势一致的果穗,测定每穗中部50粒籽粒的干重和含水量。然后基于Logistic方程对每个自交系籽粒干重和含水量变化过程进行拟合,获得每个自交系的灌浆曲线和脱水曲线。在此基础上估计出籽粒最终干重、干重的相对增长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等12个灌浆特征参数,脱水期时长、平均脱水速率、最终含水率等8个脱水特征参数。综合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QTL定位、BSR-seq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征参数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亲本DH1M和T877在籽粒灌浆特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亲本DHIM相对于T877具有较小的籽粒最终干重和较短的灌浆持续期,但DH1M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要大于T877。玉米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在重组自交系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在3个环境下灌浆特征参数的变异系数为9.53%~45.11%,广义遗传率为69.26%~79.33%。最大灌浆速率与粒重相关的参数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与灌浆活跃期和灌浆持续期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参数。籽粒的最终干重、渐增期干重的累积量和快增期干重的累积量在3个环境中均受2个主基因控制,并且2个主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干重的相对增长速率、灌浆速率的第一个拐点的时间、灌浆持续期、缓增期干重的累积量、灌浆活跃期和最大灌浆速率在2个环境中主要受2个主基因控制,并且2个主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其他灌浆特征参数受3或4个主基因控制。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特征参数在不同环境下的遗传模型有所不同。2.两亲本DH1M和T877在籽粒脱水特性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亲本DH1M的脱水时长要长于T877,并且脱水起始时间较早,脱水终止时间较为滞后。籽粒脱水特征参数在重组自交系间存在丰富的变异,在3个环境下脱水特征参数的变异系数为10.9%~234.7%,广义遗传率为27.9%~61.4%。大部分脱水特征参数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环境下相对稳定,而同一脱水特征参数在不同环境间的相关程度较低,说明脱水特征参数易受环境影响。脱水的终止时间在3个环境中均受2个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间的互作方式不同。脱水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量在3个环境中均受4个主基因控制,并且3个环境中4个主基因均表现为部分等加性效应。脱水期时长、脱水的起始时间和最终含水率在2个环境中主要受2个主基因控制,但在不同环境中2个主基因间的互作方式有所不同。平均脱水速率和起始脱水速率在2个环境中主要受4个主基因控制。平均脱水速率的4个主基因在不同环境下均表现为加性-上位性效应。起始脱水速率的4个主基因在不同环境下均表现为部分等加性效应。脱水的起始含水率在2个环境中未检测到主基因,只在2015年南通检测到2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主基因。3.基于56k的SNP芯片对重组自交系的多态性位点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滑动窗口的方法构建了包含3227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为2450.31cM。各条染色体长度的范围为102.29~373.06cM。1号染色体拥有最多的标记数503个,2号染色体的标记数最少为1 11个、且标记密度最低,5号染色体的密度最高。相邻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0.76cM,最大间距为25.39cM。4.通过QTL分析检测到了 156个与灌浆特征参数相关的QTL。在2015年南通、2016年扬州、2017年三亚以及3年均值条件下分别检测到42、51、33和30个QTL。其中籽粒的最终干重、干重的相对增长速率和快增期干重的累积量分别检测到了 10个QTL;渐增期干重的累积量和缓增期干重的累积量分别检测到了 1 1个QTL;灌浆速率的第一个拐点的时间和灌浆持续期分别检测到了 13和12个QTL;灌浆速率的第二个拐点的时间、灌浆活跃期、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检测到了 15个QTL;干重的增长半量时间检测到了 19个QTL。每个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在1.09%至18.55%之间。对于干重的相对增长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大多数QTL的增效位点由T877提供。同时在10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同时控制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的QTL与环境有显着的互作效应。基于最大灌浆速率的BLUP值的分布,选取了 13个低值自交系材料和13个高值自交系材料,构建了两个极端池。两个极端池间的灌浆曲线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除干重的增长半量时间外的其他灌浆特征参数在两个极端池间具有显着的差异。进一步通过BSR-seq分析,从512个差异表达基因中确定了 8个相关的候选基因。这8个候选基因主要与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代谢有关。在授粉后10、20、30、40和50天对两个亲本DH1M和T877与两个极端材料YZU147和YZU191的籽粒进行取样,经过转录组分析揭示了 8个候选基因在灌浆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对位于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的关键节点的2个候选基因,GRMZM2G391936和GRMZM2G008263,进行了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确定了这2个候选基因在352份玉米自交系中的序列变异和与灌浆相关农艺性状显着关联的变异位点。GRMZM2G391936的第9内含子中内两个SNP与百粒重、穗粒重和穗重显着关联。GRMZM2G008263的5’-UTR区域内一个indel与穗粒重和穗重显着关联,第7内含子和第10内含子中的两个SNP分别与淀粉含量和百粒重显着关联。5.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76个与脱水特征参数相关的QTL。在2015年南通、2016年扬州和2017年三亚分别定位到31、25和20个QTL。起始脱水速率、脱水期时长和最终水分含量分别检测到12个QTL。脱水起始时间检测了到了 9个QTL。脱水的起始含水率检测到10个QTL。脱水期含水率的变化检测到了 8个QTL。脱水终止时间检测到7个QTL。平均脱水速率检测到了 6个QTL。每个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3%~15.24%之间。脱水期时长、脱水终止时间和平均脱水速率的相关QTL的增效位点主要来自于亲本T877。其他脱水特征参数的QTL的增效位点主要来自于亲本DH1M。通过多环境QTL分析,共检测到21个QTL,每个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0.50%~38.15%之间。脱水期时长检测到了 1个具有显着主效的QTL。脱水终止时间检测到了 4个QTL,包括1个加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均显着的QTL和3个环境互作效应显着的QTL。脱水起始时间检测了到了 4个QTL,包括2个加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均显着的QTL和2个环境互作效应显着的QTL。起始脱水速率检测到了 2个QTL,包括1个加性效应显着的QTL和1个环境互作效应显着的QTL。脱水期含水率的变化检测到了 1个QTL。最终水分含量检测到了 7个QTL,包括1个加性效应显着的QTL、1个加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均显着的QTL和5个环境互作效应显着的QTL。脱水的起始含水率检测到了 2个QTL,包括1个加性效应显着的QTL和1个环境互作效应显着的QTL。通过多性状QTL分析,共检测到了 58个QTL,其中51个为多效QTL。有22个QTL同时控制了 2个脱水特征参数;16个QTL同时控制了 3个脱水特征参数;8个QTL同时控制了 4个脱水特征参数;4个QTL同时控制了 5个脱水特征参数;1个QTL同时控制了 6个脱水特征参数。结合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进一步确定了12个共定位的QTL。其中,2、5和8号染色体上各有1个共定位的QTL。3、4和6号染色体上各有2个共定位的QTL。7号染色体上鉴定了 3个共定位的QTL。基于这些共定位的QTL,将籽粒脱水过程划分为3种脱水模式,不同模式下的脱水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并且不同模式下的脱水特征参数除脱水期时长外均具有显着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基于Logistic方程的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的研究方法,根据相关特征参数,从多个方面对籽粒灌浆和脱水过程进行了解析,揭示了 DH1M和T877杂交组合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相关的遗传机制,为深入理解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为高效灌浆和脱水玉米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同时,该研究方法的结果是基于整个动态变化过程的,能够从整体上对发育性状的遗传结构及其相关位点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揭示,这为其他复杂动态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珈伶[10](2018)在《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灌浆速率评价及相关性状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是决定能否顺利收获并安全贮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筛选含水率低、脱水速率快的玉米自交系,为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的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以解决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高的问题,进一步加快玉米机械粒收的发展。本试验以44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2016年至2017年在大田条件下进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采用烘干法测量并计算籽粒、苞叶、穗轴的含水率和脱水速率,使用Logistics方程拟合籽粒的灌浆参数,生理成熟后对各个自交系的粒部性状、穗部性状和植株的农艺性状进行测量,研究含水率、脱水速率、灌浆参数等指标与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4个自交系的籽粒粒重、含水率、脱水速率、灌浆速率的分析测定结果,授粉后15d百粒鲜重持续增加,至生理成熟后略有降低;百粒干重持续增长至取样结束;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取样结束时降至最低;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均呈下降趋势,并出现波动变化。2.不同类群自交系籽粒的粒重、含水率、脱水速率及灌浆特征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改群籽粒鲜重和含水率明显高于瑞德群和兰卡斯特群;瑞德群和兰卡斯特群的脱水速率较快,取样结束时含水率较低;瑞德群和兰卡斯特群灌浆持续期短于黄改群,有较高的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起始势,整个灌浆过程具有强度大、时间短的特点。3.将供试自交系按照生育期长短划分为中熟、中晚熟、晚熟、超晚熟4种熟期类型。对其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发现,熟期越长自交系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越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越高;聚类分析将44个自交系脱水速率分为快速、中速、慢速脱水3种类型,不同脱水类型包含不同熟期自交系;熟期越早的自交系灌浆起始势越强,最大灌浆速率越高,灌浆持续期越短;对百粒重、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时发现,灌浆速率与百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籽粒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脱水速率与灌浆速率、百粒重和籽粒含水率呈极显着负相关。4.对粒部性状进行研究发现,各个基因型间的果皮厚度和籽粒大小均存在极显着差异;果皮厚度与籽粒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籽粒厚与收获时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籽粒长与收获时含水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脱水速率呈显着正相关。对穗部性状的研究发现,苞叶、穗轴含水率显着影响籽粒生理成熟时含水率和脱水速率,且苞叶脱水速率与籽粒生理成熟时含水率呈显着负相关。对植株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较低、穗位较高、果穗细长且具有适宜生育期的自交系籽粒含水率低脱水速率快。对籽粒品质的研究发现,淀粉含量与籽粒脱水速率呈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籽粒脱水速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对灌浆特征参数也有显着影响。5.通过比较、分析和筛选得到9个具有优良性状并符合育种目标的自交系,即PH4CV、沈农H7648、HM12111、沈农H563、沈农H564、沈农52104、沈农H7654、沈农H7008、沈农H7059。
二、我省常用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灌浆期子粒脱水速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常用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灌浆期子粒脱水速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玉米机械收获研究现状 |
1.2.2 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因素 |
1.3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研究进展 |
1.3.1 玉米籽粒水分测定方法的研究 |
1.3.2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脱水特性之间的差异 |
1.3.3 环境因素对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1.3.4 玉米籽粒脱水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
1.3.5 玉米籽粒脱水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
1.3.6 栽培措施对玉米籽粒脱水的调节作用 |
1.3.7 化学调控和植物激素对玉米籽粒脱水的影响 |
1.3.8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相关的遗传研究与功能基因挖掘 |
1.3.9 玉米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 |
1.4 基于WGCNA方法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气象数据的获取与计算 |
2.4 田间试验方法 |
2.4.1 试验样品材料的获取 |
2.4.2 测定指标的方法及计算 |
2.5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
2.6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2.6.1 测序材料的选取及收集 |
2.6.2 RNA提取检测、文库构建质检和测序、测序质量评估 |
2.6.3 差异基因的鉴定 |
2.6.4 WGCNA共表达网络分析 |
2.6.5 基因功能注释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生育进程 |
3.2 两种不同方法所测籽粒含水率的比较分析 |
3.2.1 表型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3.2.2 两种方法的拟合回归校正模型 |
3.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
3.3.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百粒干重变化 |
3.3.2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比较 |
3.3.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阶段特征 |
3.4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聚类及其评价 |
3.4.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动态变化 |
3.4.2 基于K-means聚类的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评价 |
3.5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与灌浆特性联合分析 |
3.6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因素 |
3.6.1 株高、穗位高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3.6.2 苞叶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3.6.3 穗部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3.6.4 籽粒基本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3.6.5 品质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
3.7 基于RNA-seq使用WGCNA方法探究脱水相关代谢途径 |
3.7.1 测序材料选取和表型差异比较 |
3.7.2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3.7.3 样本聚类与主成分分析 |
3.7.4 软阈值的确定 |
3.7.5 基因聚类与模块切割 |
3.7.6 模块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3.7.7 目标基因模块的GO富集与KEGG Pathway通路分析 |
3.7.8 共表达网络中基因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烘箱法与电子水分测量仪法的比较 |
4.1.2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 |
4.1.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与脱水的联系 |
4.1.4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性状影响因素 |
4.1.5 共表达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功能分析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甘蓝型油菜成熟后期脱水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油菜产业发展背景 |
1.1.2 油菜机械化收获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农作物脱水速率研究进展 |
1.2.1 农作物成熟期水分的变化规律 |
1.2.2 农作物成熟期脱水速率的研究进展 |
1.2.3 影响农作物籽粒脱水速率的相关因素 |
1.3 本研究的创新、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1 含水率与脱水速率测定 |
2.2.2 发育物候期调查 |
2.2.3 农艺性状测定 |
2.2.4 籽粒品质测定 |
2.2.5 解剖结构观察 |
2.3 气象数据来源 |
2.4 广义遗传力的计算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成熟后期快速脱水油菜品种的筛选 |
3.1.1 试验期间天气状况 |
3.1.2 参试品种特性比较 |
3.1.3 油菜成熟过程中籽粒特性变化 |
3.1.4 油菜成熟后期茎杆、角果皮含水率变化 |
3.1.5 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方差分析 |
3.1.6 油菜脱水速率较快的品种筛选 |
3.2 影响成熟后期籽粒脱水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
3.2.1 生育时期长短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3.2.2 农艺性状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3.2.3 籽粒化学成分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3.2.4 茎杆、角果皮解剖学结构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3.2.5 气象因子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成熟后期籽粒脱水速率 |
4.1.2 籽粒与角果皮、茎杆脱水的关系 |
4.1.3 影响成熟后期籽粒脱水速率的相关因素 |
4.1.4 成熟后期快速脱水油菜品种的筛选 |
4.2 讨论 |
4.2.1 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及成熟后期籽粒脱水速率 |
4.2.2 籽粒、茎杆、角果皮脱水速率的同步性 |
4.2.3 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因素 |
4.2.4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玉米子粒不同发育阶段脱水速率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性状测定方法及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表型值及配合力方差分析 |
2.2 玉米子粒各发育阶段亲本自交系脱水速率配合力效应分析 |
2.3 玉米子粒各发育阶段遗传参数估计 |
2.4 玉米子粒各发育阶段脱水速率相关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玉米子粒脱水速率鉴定时期 |
3.2 玉米子粒脱水速率表现为动态发展过程 |
3.3 玉米子粒脱水速率遗传特性 |
(5)玉米机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玉米生产状况 |
1.2 我国玉米机收的发展现状 |
1.3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特征 |
1.4 QTL的原理、定位方法及应用 |
1.4.1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1.4.2 QTL定位分析方法 |
1.4.3 QTL作图群体的构建 |
1.4.4 DNA的分子标记类型 |
1.5 玉米倒伏性状相关研究 |
1.5.1 自然因素与玉米倒伏 |
1.5.2 玉米株型与倒伏 |
1.5.3 茎秆性状与倒伏 |
1.5.4 茎秆化学成分与倒伏 |
1.5.5 抗倒伏相关性状分子基础研究 |
1.5.5.1 茎秆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1.5.5.2 茎秆穿刺强度的QTL分析 |
1.5.5.3 茎秆化学成分的QTL分析 |
1.6 玉米籽粒脱水性状 |
1.6.1 籽粒脱水的研究进展 |
1.6.2 控制籽粒脱水的因素 |
1.6.3 籽粒脱水与穗部相关性状 |
1.6.4 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田间性状调查与数据处理 |
2.2.1 性状调查 |
2.2.2 数据的处理 |
2.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2.3.1 玉米叶片DNA的提取 |
2.3.2 SSR反应体系与PCR反应条件 |
2.4 扩增产物的检测 |
2.4.1 扩增DNA变性 |
2.4.2 电泳准备 |
2.4.3 扩增产物的电泳 |
2.4.4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 |
2.4.5 SSR标记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和穗部性状变异分析 |
3.1.1 抗倒相关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
3.1.2 穗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
3.2 不同抗倒伏性状和穗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
3.2.1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
3.2.2 穗部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
3.3 不同抗倒相关性状及穗部性状相关分析 |
3.3.1 不同抗倒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3.2 不同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
3.3.3 群体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
3.3.4 不同穗部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
3.4 抗倒性状和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
3.4.1 植株抗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3.4.2 F_(2:3)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抗倒性状的确定及遗传特性研究 |
4.2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分子基础 |
4.3 机收相关性状及其遗传特性 |
4.4 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4.5 等位基因的作用效应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玉米亲本与杂交种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玉米籽粒脱水的研究进展 |
1.1.1 玉米籽粒脱水的基本特性 |
1.1.2 玉米籽粒脱水的评价指标 |
1.2 配合力效应分析 |
1.3 遗传力分析 |
1.4 影响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因素 |
1.4.1 籽粒脱水速率与环境 |
1.4.2 籽粒脱水速率与农艺性状 |
1.4.3 籽粒脱水速率与遗传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及田间试验设计 |
2.2 田间性状调查与考种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
3.2 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3.3 杂交组合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3.4 籽粒脱水速率性状表型数据分析 |
3.4.1 亲本与杂交组合的籽粒脱水速率表现 |
3.4.2 亲本与杂交组合的籽粒脱水速率相关性分析 |
3.5 籽粒脱水速率配合力分析 |
3.5.1 籽粒脱水速率配合力方差分析 |
3.5.2 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3.5.3 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3.5.4 籽粒脱水速率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
3.5.5 分组分析亲本一般配合力对杂交后代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3.6 籽粒脱水速率性状遗传力分析 |
4 讨论 |
4.1 籽粒脱水速率与果穗及籽粒性状的关系 |
4.2 类群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4.3 配合力对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玉米籽粒含水量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玉米籽粒含水量的研究进展 |
1.1.1 玉米籽粒的发育形成及水分的动态变化 |
1.1.2 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量研究现状 |
1.1.3 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标志 |
1.1.4 影响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因素 |
1.2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研究进展 |
1.2.1 玉米籽粒的脱水特性 |
1.2.2 影响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因素 |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
1.3.1 关联分析的基本概念 |
1.3.2 连锁不平衡(LD)概念及原理 |
1.3.3 影响连锁不平衡(LD)的因素 |
1.3.4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 |
1.3.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
1.3.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玉米上的应用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技术路线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田间试验 |
3.3.2 表型性状的整理与分析 |
3.3.3 DNA样品制备 |
3.3.4 玉米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
3.3.5 SNP基因型鉴定 |
3.3.6 亲缘关系评估 |
3.3.7 群体结构分析 |
3.3.8 连锁不平衡分析 |
3.3.9 候选基因的选择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关联群体的分子遗传多样性 |
4.1.1 测序结果 |
4.1.2 SNP的筛选与统计 |
4.1.3 关联群体群体结构的划分 |
4.1.4 关联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
4.1.5 关联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 |
4.2 玉米籽粒含水量与穗轴含水量的统计与分析 |
4.2.1 玉米籽粒含水量及其脱水速率的正态分布检验 |
4.2.2 玉米穗轴含水量及其脱水速率的正态分布检验 |
4.2.3 玉米籽粒含水量与穗轴含水量的差异性显着检验 |
4.2.4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和穗轴脱水速率的差异性显着检验 |
4.2.5 玉米籽粒和穗轴的含水量与脱水速率的相关性 |
4.2.6 不同亚群自交系籽粒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比较 |
4.2.7 材料的选择 |
4.3 玉米籽粒含水量与脱水速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3.1 关联分析模型的选择 |
4.3.2 籽粒含水量与脱水速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3.3 关联位点与基因的对应 |
4.3.4 基因功能注释 |
5 讨论 |
5.1 对玉米籽粒含水量与脱水速率的评价 |
5.1.1 穗轴对籽粒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影响 |
5.1.2 两个环境下籽粒含水量与脱水速率的对比 |
5.1.3 不同环境下亚群间籽粒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对比 |
5.1.4 两个环境下材料选择的对比及原因 |
5.2 关联分析的准备 |
5.2.1 关联群体的构建 |
5.2.2 材料的连锁不平衡效应 |
5.2.3 关联模型的选择 |
5.3 关联分析的结果 |
5.3.1 本研究与早期结果的比较 |
5.3.2 关联基因功能预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290份自交系名称及编号 |
附录二 关联分析模型 |
作者简历 |
(8)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玉米籽粒灌浆研究进展 |
1.2.1 玉米籽粒灌浆的生理学过程及模拟 |
1.2.2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 |
1.2.3 玉米籽粒灌浆特性与粒重的关系 |
1.2.4 玉米籽粒灌浆的相关影响因素 |
1.2.5 玉米籽粒灌浆的遗传学基础 |
1.3 玉米籽粒脱水研究进展 |
1.3.1 玉米籽粒水分测定方法的研究 |
1.3.2 玉米品种间籽粒脱水速率的差异 |
1.3.3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遗传学基础 |
1.3.4 玉米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脱水速率 |
1.3.5 作物自身性状和环境因子对籽粒脱水的影响 |
1.3.6 农艺措施对作物籽粒脱水的调节作用 |
1.4 玉米机械粒收与籽粒脱水的关系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域概况 |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
2.3 气象数据的获取与计算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籽粒灌浆速率 |
2.4.2 籽粒、苞叶的含水率及脱水速率 |
2.4.3 籽粒含水率模型 |
2.4.4 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 |
2.4.5 株高和穗位高 |
2.4.6 果穗性状 |
2.4.7 产量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性及相关性状研究 |
3.1 不同玉米自交系灌浆期的生长环境 |
3.2 不同玉米自交系的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
3.2.1 不同玉米自交系的籽粒干重和籽粒灌浆速率动态变化 |
3.2.2 不同玉米自交系的籽粒灌浆模型表现 |
3.2.3 不同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比较 |
3.2.4 不同玉米自交系籽粒发育各阶段特征参数表现 |
3.2.5 最终粒重与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 |
3.2.6 最终粒重与籽粒发育各阶段特征参数的回归分析 |
3.3 最终粒重及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与灌浆期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第四章 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及相关性状研究 |
4.1 不同玉米自交系的生育进程 |
4.2 玉米籽粒含水率与积温的关系 |
4.2.1 不同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随积温的动态变化 |
4.2.2 不同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对积温的需求 |
4.2.3 生理成熟期测定水分与模型预测值的关系 |
4.3 不同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速率及收获时含水率的比较分析 |
4.4 不同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因素 |
4.4.1 不同玉米自交系间苞叶性状的比较分析 |
4.4.2 不同玉米自交系间叶面积、叶绿素、株高和穗位高的比较分析 |
4.4.3 不同玉米自交系间果穗性状的比较分析 |
4.4.4 不同玉米自交系间籽粒长、宽、厚的比较分析 |
4.4.5 不同玉米自交系间籽粒品质成分含量的比较分析 |
4.4.6 不同玉米自交系产量表现 |
4.5 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速率与作物自身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不同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对粒重的影响 |
5.1.2 气象因子对籽粒灌浆特性和粒重的影响 |
5.1.3 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和积温的关系 |
5.1.4 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相关特征参数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籽粒灌浆的研究进展 |
1.2.1 栽培措施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1.2.2 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生理特性 |
1.2.3 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关键酶 |
1.2.4 籽粒灌浆相关的遗传研究 |
1.3 籽粒脱水的研究进展 |
1.3.1 环境因素对籽粒脱水的影响 |
1.3.2 籽粒脱水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
1.3.3 籽粒脱水相关的遗传研究 |
1.4 Logistic方程在作物定量化分析中的应用 |
1.5 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方法 |
1.5.1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体系 |
1.5.2 QTL作图群体与遗传图谱的构建 |
1.5.3 QTL定位方法 |
1.5.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集群分离分析法 |
1.5.5 关联分析 |
1.6 问题的提出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性状测定 |
2.3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估计 |
2.4 籽粒脱水特征参数的估计 |
2.5 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2.6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 |
2.7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QTL定位、BSR-seq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
2.7.1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QTL定位 |
2.7.2 BSR-seq分析 |
2.7.3 灌浆过程中候选基因表达量的确定 |
2.7.4 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2.8 籽粒脱水特征参数的QTL定位和脱水模式划分 |
2.8.1 籽粒脱水特征参数的QTL定位 |
2.8.2 籽粒脱水模式的划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RIL群体(DH1MXT877)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的特征参数 |
3.1.1 不同环境下玉米RIL群体的籽粒灌浆和脱水曲线 |
3.1.2 不同环境下玉米RIL群体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征参数 |
3.1.3 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征参数间的相关性 |
3.2 籽粒灌浆和脱水特征参数的遗传分析 |
3.2.1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遗传分析 |
3.2.2 籽粒脱水特征参数的遗传分析 |
3.3 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3.1 bin标记的确定 |
3.3.2 遗传连锁图谱标记的分布 |
3.3.3 遗传连锁图谱的共线性分析 |
3.4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3.4.1 灌浆特征参数相关QTL的初步检测 |
3.4.2 两极端池的灌浆曲线与特征参数 |
3.4.3 混池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富集分析 |
3.4.4 相关SNP的检测及候选基因的确定 |
3.4.5 候选基因在灌浆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3.4.6 两个关键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3.5 籽粒脱水特征参数的QTL定位 |
3.5.1 单个环境的QTL分析 |
3.5.2 多环境QTL联合分析 |
3.5.3 多性状QTL联合分析 |
3.5.4 QTL作用网络和共定位的QTL |
3.5.5 玉米籽粒的脱水模式 |
3.6 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相关的共定位位点 |
4 小结与讨论 |
4.1 研究工作小结 |
4.2 淀粉合成对灌浆过程的影响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灌浆速率评价及相关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玉米籽粒含水率研究 |
1.3.1.1 玉米生理成熟的判断标准 |
1.3.1.2 玉米生理成熟及收获时含水率的研究 |
1.3.2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研究 |
1.3.2.1 玉米籽粒脱水与含水率的关系 |
1.3.2.2 影响脱水速率的因素 |
1.3.2.3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研究 |
1.3.3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研究 |
1.3.3.1 玉米籽粒灌浆特性 |
1.3.3.2 影响灌浆速率的因素 |
1.3.3.3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遗传研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籽粒脱水速率、灌浆速率的测定 |
2.2.2 籽粒果皮厚度测定 |
2.2.3 农艺形状调查及测量 |
2.2.4 穗部性状考察 |
2.2.5 籽粒成分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的比较 |
3.1.1 自交系籽粒脱水、灌浆速率指标的变化趋势 |
3.1.2 自交系籽粒脱水、灌浆速率指标的方差分析 |
3.2 不同类群玉米自交系百粒重、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灌浆特征参数的分析 |
3.2.1 不同类群玉米自交系百粒鲜重、百粒干重的变化趋势 |
3.2.2 不同类群玉米自交系含水率、脱水速率的变化趋势 |
3.2.3 不同类群玉米自交系灌浆特征参数的比较 |
3.3 不同熟期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的分析 |
3.3.1 不同熟期玉米自交系生理成熟时含水率与收获时含水率的比较 |
3.3.2 不同玉米自交系自然脱水速率的比较 |
3.3.3 不同熟期玉米自交系灌浆特征参数的比较 |
3.3.4 自交系籽粒百粒重、含水率、脱水速率、灌浆速率之间的相关分析 |
3.4 玉米自交系籽粒粒部性状对含水率及脱水速率的影响 |
3.4.1 籽粒果皮厚度方差分析 |
3.4.2 籽粒果皮厚度与籽粒含水率、收获时含水率及自然脱水速率的相关分析 |
3.4.3 籽粒长、宽、厚方差分析 |
3.4.4 籽粒长、宽、厚与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的相关分析 |
3.5 玉米自交系苞叶、穗轴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参数的影响 |
3.5.1 苞叶相关性状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参数的影响 |
3.5.2 穗轴性状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参数的影响 |
3.6 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对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参数的影响 |
3.7 玉米自交系品质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参数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自交系籽粒粒重、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的变化规律 |
4.1.2 不同类群自交系百粒重、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灌浆特征参数的差异 |
4.1.3 不同熟期自交系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和灌浆速率的差异 |
4.1.4 粒部性状对籽粒含水率及脱水速率的影响 |
4.1.5 穗部性状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及灌浆参数的影响 |
4.1.6 植株农艺性状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及灌浆参数的的影响 |
4.1.7 籽粒品质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及灌浆参数的的影响 |
4.2 结论 |
4.3 本试验存在的不足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四、我省常用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灌浆期子粒脱水速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地早熟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相关性状、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D]. 李警督.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D]. 苟晓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甘蓝型油菜成熟后期脱水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杏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玉米子粒不同发育阶段脱水速率的遗传分析[J]. 张凤启,张君,张莹莹,丁勇,齐建双,谷利敏,穆心愿,赵发欣,马智艳,夏来坤,唐保军. 玉米科学, 2021(01)
- [5]玉米机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张朝林.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5)
- [6]玉米亲本与杂交种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关系分析[D]. 光虹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7]玉米籽粒含水量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吕晨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陕A群、陕B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影响因子分析[D]. 陈广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9]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相关特征参数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 尹双义. 扬州大学, 2019(06)
- [10]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灌浆速率评价及相关性状研究[D]. 刘珈伶.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