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时念龙[1](2022)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血小板计数、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V为(62.56±8.11)ml/次、CO为(5.31±1.52)L/min、LVEF为(50.53±10.29)%均高于对照组的(51.35±10.26)ml/次、(4.71±1.29)L/min、(42.37±10.61)%,血小板计数为(136.02±19.24)×109/L、LVEDD为(45.74±5.25)mm、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52±0.42)次均低于对照组的(145.05±13.42)×109/L、(57.82±5.02)mm、(5.61±1.21)次,心绞痛持续时间为(6.62±1.24)s短于对照组的(16.35±7.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次数(1.62±0.71)次/个月少于对照组的(3.15±1.21)次/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55%与对照组的10.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星[3](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韩雪[4](2021)在《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既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真实世界研究均显示,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相比,可以显着降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ACS)患者院内大出血风险,继而降低近远期的死亡率。但是,这些研究均在2010年左右完成,入选的人群及治疗方案与目前心血管疾病人群和治疗方案均有差异。并且之前的大型临床研究均为欧美人群,目前中国尚无大型临床研究。因此,基于中国临床现实的需要,在新的抗凝治疗策略和中国大样本人群中开展磺达肝癸钠真实世界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本研究方案来自REFOCAS(Real-word Study of Fondaparinux in Chinese NSTE-ACS Patients)研究,全国有150个参研中心,我院及赣州市立医院为其中的参研中心。该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申办,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支持,计划受试者总人数9078例。本研究对比磺达肝癸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NSTACS患者的出血和缺血事件发生率。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纳入97名NSTACS患者,随机以2:1分配到磺达肝癸钠(观察组)或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进行抗凝干预,主要研究终点为30天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大出血,次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及6个月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大出血和小出血。结果:住院期间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大出血率(2%vs 0%,P=0.460);小出血率(2%vs 13%,P=0.50);两组大出血及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出院当日,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小出血率为(2%vs 0%,P=0.6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0天随访结果提示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小出血率为(3%vs 0%,P=0.419);非致死性卒中率为(2%vs 0%,P=0.649);两个结局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磺达肝癸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比较全因死亡率为(2%vs 0%,P=0.460);小出血率为(5%vs 8%,P=0.812);在全因死亡和小出血两个结局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访视期间阳性人数为零的研究终点,无法进行卡方检验,需后期继续增加样本量继而对比两者效果。结论: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在住院期间小出血及大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当日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0天的小出血及非致死性卒中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6月的全因死亡及小出血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
王飞鹏,朱卫华[5](2019)在《低分子肝素钙与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和银杏叶注射液联合疗法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水电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两组患者都施以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银杏叶注射液。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心电图诊断总有效率为89.74%,明显比对照组的71.79%和69.23%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常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加用银杏叶注射液,可促进患者心绞痛症状的快速缓解,提高心电图疗效,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高红霞[6](2013)在《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综合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综合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6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钙组)46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前后的疾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着地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疾病相关指标改善程度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综合疗效明显好于未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患者,对于患者疾病各个相关方面的改善均更为明显。
刘巨华,刘俊,丁波东[7](2012)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主要探索采用低分子肝素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自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这一时期来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成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服用消心痛以及阿司匹林等治疗心绞痛的药物,而研究组患者在服用常规用阿司匹林、消心痛的基础上外采用腹壁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1次/12 h。7d为1个治疗疗程。后记录结果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中,18例患者显效(60%);10例患者有效(33.3%);2例患者无效(6.7%),总有效率93.3%(28/30);对照组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显效(33.3%);8例患者有效(26.7%);12例患者无效(40%),总有效率60%(18/30),研究组患者的出血副作用几乎没有。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率比较满意,且出血副作用也不明显。因此,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安全、方便、有效且无需实验室进行监测,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周玉梅[8](2011)在《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3次/d,辛伐他汀20mg/每晚,肠溶阿斯匹林急性期给予150mg,3天后改为100mg/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根据不同厂家,以千克体重计算皮下注射剂量),每日一次,连续14天,而后每2个月皮下注射一个疗程,每疗程5天,一日一次,每次剂量根据不同厂家,以千克体重计算皮下注射剂量,共用6个疗程。观察两组综合疗效、症状及体征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84%,对照治疗75%,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心电图检查治疗组有效率为76%,对照治疗52.48%,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疗效显着。
甘泉[9](2010)在《低分子肝素在冠脉搭桥术后的抗凝效果观测》文中提出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有效办法之一。然而术后围手术期心梗,大大降低了手术的成功率。因此,术后及时有效的抗凝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外科大夫的重视。低分子肝素是公认的比较好的抗凝药物之一,但有报导显示其可能增加创面渗血、心包填塞及二次开胸的危险机率,临床尚无快速、有效的监测手段。抗Xa活性目前被认为是低分子肝素监测的金标准,但其难以用于临床实时监测,且价格昂贵。本研究旨在通过监测抗-Xa活性及ACT寻找出低分子肝素快速、有效、方便的临床监测手段,以减低低分子肝素抗凝风险。同时比较两种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的抗血栓疗效,明确取得理想抗血栓疗效的最佳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设计,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间共入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74例,冠脉照影检查均为3支病变,均取乳内动脉备用,其中男47例,女27例。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尤尼舒)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具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15例,心绞痛病史者27例,平均年龄60.1士9.8岁;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具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10例,心绞痛病史者22例,平均年龄59.7士9.1岁。所有患者术前一周均停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改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手术前12小时内停用尤尼舒皮下注射1次。冠脉搭桥术后,计量每小时胸腔引流量(心包引流量+纵隔引流量+左侧胸腔引流量),如每小时引流量少于100ml(除外术后第1小时),连续3小时,且呈逐渐减少趋势,开始给予尤尼舒抗凝治疗:小剂量尤尼舒组给予25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大剂量尤尼舒组给予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分别于用药前及药物全部注射后1小时、3小时、6小时、8小时及10小时采集血样。分别采用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试仪(ACTⅡ)进行ACT测定,结果以秒( s)表示;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Ⅹa因子活性。结果:1.实验室指标1.1小剂量尤尼舒组注射前、注射后1小时、3小时、6小时、8小时及10小时所测得的ACT值分别为(128.81±10.19)s、(135.44±18.57)s、(141.26±12.35)s、(131.00±18.70)s、(122.41±13.35)s、(117.96±12.00)s;大剂量尤尼舒组注射前、注射后1小时、3小时、6小时、8小时及10小时所测得的ACT值分别为(130.00±18.46)s、(162.44±25.57)s、(191.26±22.34)s、(149.00±23.70)s、(146.41±13.35)s、(140.96±12.00)s。两组的ACT均在药物全部注射后3小时为最高。2组高峰值之间及分别与其用药前行ACT值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1.2小剂量尤尼舒组注射前、注射后1小时、3小时、6小时、8小时及10小时所测得的血浆抗-Ⅹa活性分别为(0. 12±0.09)IU/ml、(0.27±0.11)IU/ml、(0.32±0.10)IU/ml、(0.22±0.11)IU/ml、(0.19±0.05)IU/ml、(0.15±0.07)IU/ml;大剂量尤尼舒组注射前、注射后1小时、3小时、6小时、8小时及10小时所测得的血浆抗-Ⅹa活性分别为(0. 14±0.11) IU/ml、(0.67±0.09)IU/ml、(0.72±0.09)IU/ml、(0.65±0.05)IU/ml、(0.56±0.07)IU/ml、(0.49±0.07)IU/ml。两组的血浆抗-Ⅹa活性均在皮下注射药物后开始升高,全部注射后3小时达到峰值。两组血浆抗-Ⅹa活性高峰值之间及分别与其用药前抗-Ⅹa活性值行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1.3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组仅有21.88%血浆抗-Ⅹa活性峰值达到有效抗凝(0.50 IU/ml),均未超过1. 0IU/ml。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组90.48%达到有效抗凝(0.50 IU/ml),且有11.90%抗Xa活性达到1.0 IU/ml),有较高出血倾向。两组行Χ2检验,有统计学医(P<0.05),见表5。1.4血浆抗-Ⅹa活性与ACT的相关性检验:相关性较差,但均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所得的相关系数为r=0.39,P<0.01,见图4;大剂量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所得的相关系数为r=0.60,P<0.05,见图5。2临床指标2.1术后24小时引流量: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组为356±145ml;大剂量肝素组为575±152ml,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2.2术后胸引管拔管时间: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组39.42±7.85小时;大剂量肝素组为42.12±8.72小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冠脉搭桥术后围手术期心梗4例,其中3例为小剂量肝素组,1例为大剂量肝素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将病人按抗-Xa活性分为两组:AA组(抗-Xa活性<0.5IU/ml); BB组(抗-Xa活性>0.5IU/ml),AA组与B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二次开胸止血6例: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组5例,其中1例为血管吻合口出血,其余4例为创面渗血,其中抗Xa活性0.5-1.0IU/ml的1例,抗Xa活性大于1.0IU/ml为3例;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组1例,其抗Xa活性<0.5IU/ml,术中探查无活动性出血点。按抗Xa活性分组:抗Xa活性<0.5IU/ml为A组;抗Xa活性0.5-1.0IU/ml为B组;抗Xa活性大于1.0IU/ml为C组。行Χ2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5见表9;B组与C组比较,P<0.05见表9;A组与C组比较P<0.05,见表9。结论:1血浆抗-Ⅹa因子活性小于0.5IU/mL不能较好的预防围手术期心梗发生。2给予固定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的预防性抗凝,小剂量组(2500IU)血浆中最大抗-Xa活性达到最佳抗凝值(0.5-1.0IU/mL)的比例较低,建议增大剂量;大剂量组(5000IU)血浆中最大抗-Xa活性达到最佳抗凝值(0.5-1.0IU/mL)的比例90%以上,可达到较好的抗凝。3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5000IU)组中有11.90%患者血浆中最大抗-Xa活性超过1. 0 IU/ml,增加术后出血、心包填塞、二次开胸的风险。4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无明显延迟胸引管拔管时间,因此不会增大引流管感染风险。5由于ACT与血浆抗-Xa因子活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考虑在冠脉搭桥术后使用ACT来对低分子量肝素进行监测。
杨平[10](2008)在《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筛选结果 |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
3.2 Meta分析结果 |
3.3 局限性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给药方法 |
1.4 临床基线资料收集 |
1.5 研究终点 |
1.6 随访的方式、时间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比较 |
2.2 住院期间访视 |
2.3 出院当日 |
2.4 出院30天随访 |
2.5 出院6个月随访 |
3 讨论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磺达肝癸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非 ST 段急性冠脉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
参考文献 |
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5)低分子肝素钙与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心电图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综合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疾病相关指标比较 |
3 讨论 |
(7)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结论 |
(8)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疗效判断指标 |
2 结果 |
2.1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
2.3 副作用 |
3 讨论 |
(9)低分子肝素在冠脉搭桥术后的抗凝效果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低分子肝素在冠脉搭桥术后的抗凝效果观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及抗凝治疗的监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
2 LMWH的药代动力学 |
3 LMWH在不同类型ACS中的应用 |
3.1 在NSTEMI患者中的应用 |
3.2 LMWH在ST段抬高的ACS的应用 |
四、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时念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22(03)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磺达肝癸钠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D]. 韩雪. 长江大学, 2021
- [5]低分子肝素钙与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J]. 王飞鹏,朱卫华.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6)
- [6]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综合疗效研究[J]. 高红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3)
- [7]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刘巨华,刘俊,丁波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1)
- [8]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高危组临床观察[J]. 周玉梅.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8)
- [9]低分子肝素在冠脉搭桥术后的抗凝效果观测[D]. 甘泉.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10]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J]. 杨平. 内科,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