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的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华[1](2009)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研究》文中提出钱英教授为我国着名中医肝病专家,他近年提出运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截断逆挽法”是“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方面的理论创新。本文在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和基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损肝体”理论证候学研究基础上,探讨“截断逆挽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并进一步进行疗效验证。第一章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研究目的: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探索“截断逆挽法”理论渊源,分析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学术观点、临证思辨、应用规律、临床医案和相关文献,研究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结果与结论:“截断逆挽法”是“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的综合运用。钱英教授认为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要抓住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演变、脏腑传变、虚实转化等特殊规律,将辨证与辨病紧密结合,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灵活运用“截断逆挽法”。1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急病重”的特点,快速截断为首要治则,其主要治法是:(1)清热解毒是截断的关键(清除病因-疫毒)。解毒不能拘泥于清热解毒一法,要依据“毒邪”的具体性质辨证遣方用药。(2)通腑攻下是截断的转机(净化肠道,阻断二次打击)。(3)凉血化瘀是截断的要点(顿挫病势,防止传入营血)。2“逆流挽舟法”是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因虚致病的病机,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强调尽早补肝以扶正,包括滋肝肾之阴、益肝脾之气、温脾肾之阳等。根据肝“体阴而用阳”理论,补肝体与益肝用,体用同调,阴阳兼顾:(1)益肝用与补肝体并重;(2)重用生地黄以养肝阴;(3)疏肝理气与顾护肝体并施。3注重脏腑传变规律,及时截断逆转。主要涉及脾肾二脏:(1)调理肝脾,以固其本:用大剂量的生黄芪,因本病肝脾气损严重,“重病必重药”,非重剂难以奏效,同时注意补中、健中、理中三法的配合运用。(2)肝肾同治,滋水荣木:肝肾同源,故肝病多伤及于肾,临床多表现为肝阴虚与肾阴虚并见,肝气虚、肝阳虚与肾气虚、肾阳虚兼夹。治疗上必须重视“肝肾同治”。4分期而治:针对疾病分期中正邪演变规律,”截断法”和“逆流挽舟法”应有偏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展期应以“解毒化瘀,截断病势”为主,以达到“留人治病”之目的,但攻逐之法当“衰其大半而止”,不可久施;待病情平稳后或进入恢复期则以扶正为主,以恢复生机,采用“体用同调”、调理肝脾、滋水荣木等法,缓缓久图;但若出现毒瘀与正虚均已严重的局面,则应攻补并重。第二章基于“毒损肝体”理论及“截断逆挽”治则的证治规律研究目的:进行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基于“毒损肝体”理论的证候学研究,探讨证候规律,从证候学角度分析“截断逆挽法”的合理性;探讨基于“截断逆挽法”治则的证治方案,以应用于临床。方法:进行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学调查研究,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分布规律;分析“毒邪”症候要素;结合证候分布规律和“毒邪”症候要素,确立“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治方案。结果与结论:1证候分布规律: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基本证型为肝脾血瘀、阴毒内结、阳毒内盛、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证。基本证型体现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阴毒和阳毒)损肝体,脾肾气阴或阴阳两伤”的病机特点。证候规律与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基本原则(清热解毒、通腑攻下、凉血化瘀、滋肝肾之阴、益肝脾之气、温脾肾之阳)完全相符,证候学规律说明了钱英教授应用“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合理性。2“毒邪”症候要素:两大特征性证型为阴毒内结证和阳毒内盛证,兼有阴毒内结和阳毒内盛特征者为阴阳兼证。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阴毒内结110例、阳毒内盛46例、阴阳兼证104例。阳毒内盛证与阴毒内结证基础证:身目尿黄、面色晦暗、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性欲减退、口干;舌红暗或紫、舌有瘀斑,苔厚腻,舌下静脉增粗或迂曲;脉滑、弦、沉、濡等。基础证也反映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之常候“毒(阴毒和阳毒)贯穿始终,肝体用同损,出现肝脾血瘀、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等病机变化”。舌质红、苔黄腻,滑脉、数脉对辨证阳毒内盛证有意义。下肢浮肿、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肝掌、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腐等症对辨证阴毒内结证有意义。14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图片资料分析:采用奥林巴斯2.0数码相机在室内、近焦、闪光灯条件下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面部、唇部、手掌、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进行拍照,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软件(北京普利生公司研制)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1)面色、唇部、手掌及舌质RGB值均为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阴毒内结证,且阴阳兼证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GB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G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阳毒内盛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舌苔RGB值特点,阴毒内结证>阴阳兼证,GB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舌下静脉RGB值特点,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及阴毒内结证。(2)肝脾血瘀证舌质RGB值均高于非肝脾血瘀证,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脾血瘀证唇部RGB值均低于非肝脾血瘀证,唇部B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毒(阴毒和阳毒)与面色、唇部、手掌、舌象RGB值密切相关,肝脾血瘀证与唇部、舌质RGB值密切相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RGB值可作为辨证阴阳毒证、肝脾血瘀证的参考指标。3证治方案:以“截断逆挽法”为指导思想,基于阴毒阳毒辨证思路,确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治方案。治疗原则:阴毒阳毒兼证,以解毒化瘀、通腑泄浊、清利湿热、调补肝脾肾阴阳为法;阳毒内盛证,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通腑泄浊、益气养阴为法;阴毒内结证,易伤阳气,以温阳化湿、化瘀通络、通腑泄浊、温扶脾肾为法。组方:(1)基础方:叶下珠30克,瓜蒌30克,金钱草30克,莪术6克,生地20克,生黄芪30克,槲寄生30克,丹参20克,三七6克,黒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2)灌肠1号方:大黄30克,厚朴30克,枳实30克,生地30克,蒲公英30克。(3)灌肠2号方:黑附片30克,干姜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15克。阴毒阳毒兼证,基础方1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服。灌肠1号方、2号方,150m1灌肠,每日1次,二方交替使用。阳毒内盛证,基础方中生地加量至35克,加用赤芍15克,紫草10克。以加强解毒、养阴、凉血、化瘀之用。灌肠1号方,150ml,灌肠,1日1次。阴毒内结证,基础方中黒附片加量至25克,加用桂枝15克,干姜10克。以加强温阳化浊之用。灌肠2号方,150ml灌肠,1日1次。第三章“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验证目的:初步验证“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约110例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或西医治疗(对照组),观察有效率、并发症出现率、病死率及主要化验指标的改善情况,初步验证“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结果与结论:有效病例111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56例。1症候积分疗效:治疗1周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2周后,对照组积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积分均值下降1.82±3.88,而对照组积分均值下降-0.02±4.1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积分均值下降8.29±7.53,而对照组积分均值下降4.41±9.64,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肝功能:(1)胆红素:两组治疗2周后TBIL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凝血功能:治疗组PTA明显升高,且1周后PTA(43.6%)与治疗前(35.0%)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PT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1周后治疗组PTA(43.6%)明显高于对照组(33.4%),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并发症:(1)肝肾综合征:治疗后出现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出现率(1例,1.8%)与对照组(8例,14.3%)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腹腔感染:两组治疗后腹腔感染出现率均有下降,治疗组8周后腹腔感染出现率(16例,29.1%)明显低于治疗前(25例,45.5%),有显着性差异(P<0.05)。(3)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4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37例,67.27%)高于对照组(30例,53.57%),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病死率(5例,9.09%)低于对照组(13例,23.2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改善肝功能(退黄、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等)、防治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案的有效性。
白松林[2](2009)在《拉米夫定联合中药干预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血清学应答及YMDD变异时间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与中药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以及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年-2007年10月)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年-2007年10月)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2007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0年-2007年10月)、MEDLING、EMBASE、BIOSIS以及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鉴定文献,加上手工检索中文发表及未发表的文献。纳入单独使用LAM与LAM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结果:最终纳入4个RCTs、6个CCT共9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此10篇文献(914例患者,实验组485例、对照组429例)的Meta分析显示,在6、9、12个月时联合干预组血清、病毒学应答高于对照组,YMDD变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6个月以上的中药联合干预可能会在LAM开始产生耐药的同时发生血清学、病毒学应答,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降低YMDD变异率的发生;某个时间点的单次HBV DNA高水平对准确预测某个CHB患者的预后价值可能有限,动态监测HBV DNA水平对预测病情和决定是否继续给予抗病毒治疗更为重要。但本系统评价纳入的RCT和患者数量有限,且存在选择性偏倚和发表偏倚。期待将来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刘莎莎[3](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肝郁脾虚证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期刊文献中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的研究,挖掘出肝郁脾虚证所属疾病及其用药特点,探讨异病同证用药的相关性及应用同一方剂治疗不同疾病时用药加减的差异性,为中医治疗肝郁脾虚证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196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有关肝郁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文献,共纳入2483篇文献。对疾病、方剂、中药进行数据规范。将检索到的文献以refworks的形式导出,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关键词k1逐项记录文献包含的病名、方剂、中药,分别建立疾病、方剂、中药的不同数据库,并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常用方剂分别归类,并将k1逐项记录文献包含的疾病,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将常用方剂治疗的常见疾病分别归类,并将k1逐项记录包含的中药,以记事本的形式保存。导入citespace软件,对疾病、方剂、中药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图谱分析,得出肝郁脾虚证常用方剂治疗的相关疾病及异病同证同方的加减用药的区别。结果1肝郁脾虚证疾病、方剂、中药的结果:(1)疾病统计:共涉及疾病162种,最多的疾病为肝炎。疾病科别以消化系统为主。(2)方剂统计:共涉及323首方剂,以和解剂应用最多,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方。(3)中药统计:共涉及244味药物,使用频次为12978次。单味药白术应用最多。药物的使用多集中在补虚药。药物归经以肝、脾两经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中药药味以苦味为主。2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统计:(1)常用方剂治疗疾病的统计:逍遥散治疗疾病为133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18.77%。痛泻要方治疗疾病为15种,最多的为肠易激综合征,所占比例为53.42%。四逆散治疗疾病为17种,最多的为肠易激综合征,所占比例为16.22%。柴胡疏肝散治疗疾病为14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31.03%。柴芍六君子汤治疗疾病为13种,最多的为肝炎,所占比例为35.14%。(2)各个方剂治疗疾病加减用药的统计:逍遥散治疗不同疾病的加减用药:治疗肝炎的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5.74%。治疗抑郁症中药以安神药为主,所占比例为41.67%。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以理气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6.67%。治疗黄褐斑的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3.93%。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以理气药为主,所占比例为58.82%。痛泻要方治疗疾病加减用药: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5.13%。四逆散及柴胡疏肝散治疗疾病的加减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9.17%。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17.95%。治疗肝炎中药以补虚药为主,所占比例为38.89%。柴芍六君子汤治疗疾病加减用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以理气药、化湿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3.53%。治疗肝炎中药以清热药为主,所占比例为27.59。治疗胃炎中药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所占比例为42.86%。3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统计: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用药都包含甘草、白芍、白术、柴胡、党参。结论1肝郁脾虚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2肝郁脾虚证的方剂使用以和解剂为主,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3肝郁脾虚证的中药主要是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的配伍,归经以肝、脾两经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中药药味以苦味为主。4逍遥散治疗肝炎疾病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治疗抑郁症以安神药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理气药为主,治疗黄褐斑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理气药为主。5痛泻要方治疗肠道疾病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6四逆散及柴胡疏肝散治疗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加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7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炎加减用药以清热药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理气药、化湿药为主,治疗胃炎以活血化瘀药为主。8肝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基础方为甘草、白芍、白术、柴胡、党参。图21幅;表46个;参268篇。
杨碧华[4](2019)在《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在辨治脾胃消化病、脾胃肝病及脾胃肌肉病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通过刘教授的口耳亲授、跟师笔记、临证诊疗医案的记录、刘教授的交流与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系统总结刘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统中医传承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学术思想内涵及其诊疗过程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找寻刘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一、检索、筛选、整理、总结刘凤斌教授诊疗脾胃病相关文献,对刘凤斌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撰写定性访谈研究报告,通过提炼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及访谈研究报告,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成才之路的内容。二、研读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处方用药的相关文献,并对刘凤斌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收集并筛选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的临床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该软件系统做报表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常用药物用量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等挖掘分析。病例资料按不同疾病进行挖掘,从而探讨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他对该病的辨治特点。结果: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本部份通过对刘凤斌教授学术思想背景及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萌芽过程的阐述,学习与借鉴名中医刘教授的成才之路,领会和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萌芽源于他苦心钻研中医典籍,学习前人的医学智慧,继而建立对诊疗脾胃病的坚实基础。他坚信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他熟读多部中医经典,先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如中医儿科专家卓权教授、名中医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河南省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临诊学习,通过学习医家的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参与临证工作,积累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套诊治脾胃病的系统方法及实践经验。二、刘凤斌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1.调和脾胃,治病之本。脾胃的调和以保脾气,养胃阴为原则,顾护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转枢,斡旋一身之气,善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调畅则脏腑平和,诸症皆安;百病首治脾胃,脾胃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得安,百病皆除。2.四诊合参并用,以舌诊为要。四诊之中,望诊位列于首,透过观察整体及探查局部能完善望诊所需的讯息,而望舌更是重中之重,透过舌体厚薄与润燥反映脾胃的气血及津液的充盈,舌苔的厚薄与色泽有助判断胃气的盛衰与病邪深浅,根据舌象反映患者的体质状况。3.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模式。以传统结合四诊合参及病因病机的辨证理念,同时沿用现代化的辨病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掌握该疾病发生的病理及辨病要点,对病下药,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两者全面相互为用。4.三因制宜,治人为本。根据人体体质的变化与差异设立治疗原则,此为因人制宜;根据人所在地的季节气候的转变设立的治疗原则,乃因时制宜;根据人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而制订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刘教授以传统中医三因制宜结合岭南医学文化,善用岭南药材,针对个体体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始终贯穿以人的整体为根本的理论。5.五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发挥。刘教授继承与发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从“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创新性地提出调胃气八法及从“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同时提出从肝论治六法及“治肝先治肝脾,扶脾养肝补肾”的理论;调胃气八法包括健脾法、疏肝法、平肝法、纳肾法、温阳法、清热法、宣肺法、通腑法;从肝论治六法包括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6.病位于肝,治于肝脾。由“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以治脾(健脾、运脾、温脾、清脾)、治肝(养肝、柔肝、平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治疗慢性肝病,根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肝体阴而用阳”及“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7.中医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刘教授首创把量表的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能客观地量化和评价临床疗效,研制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中华健康状况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慢性胃炎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肠易激综合征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便秘”、“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将中医的脾胃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为中医研究脾胃病提供具体实质的数据。8.传统中医与现代诊断结合的模式。刘教授根据中医治法治则的思维理论,结合现代化的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同时提出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刘教授提出术后禁食不禁药的崭新理论,患者于手术后随即继续使用内服药治疗,令药直达病所;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阐述胃炎消、胃炎1号、胃萎清颗粒、肠安菌泰等药的疗效,带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化。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1.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通过胃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适用于病机为脾虚热毒血瘀证,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法,药物有黄芪、五指毛桃、白术、半枝莲、莪术、枳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症状有改善,同时能改善患者胃脘痛、痞满嗳气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通过邓氏胶七散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阿胶珠粉及炒三七末二药,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留瘀,修复消化道粘膜溃疡,能抗凝血,促纤溶,改善血管炎症。3.开郁降逆法。通过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脾气不足,肝郁不疏,气机上逆之证,开郁降逆方有健脾益气,开郁降逆之功,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沉香等药,有效地改善反酸的症状。4.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通过三甲散结散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机体正气虚伴血瘀阻滞肝络,常用三甲散结散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三药配伍,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以通肝络,肝之脉络畅通能消除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5.以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肾气不固的重症肌无力,药用黄芪、五爪龙、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紫河车、当归、千斤拔及牛大力治之。刘凤斌教授的诊疗经验概述:1.专病专方,特色用药。对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常采用专病专方,特色用药,药性柔和。2.对药配伍,用药精准,药效显彰。经辨病辨证后,刘教授经常使用主方与对药随症加减,即两药相配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刘教授经辨病、辨证、辨治后处方用药,合理地应用医家的偏方及验方,经临床的证实其疗效再推而广之。3.三位一体,内外合治。有内服汤剂、中成药及外用穴位埋线、针刺、中药封包治疗、药敷穴位、热敷肝区、通络宝、按摩、耳穴压豆、拔火罐、栓塞灌肠等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治疗,根据五脏一体的观念,运用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及腹病背治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以三位一体,内外合治的体系治疗。4.重视后天,调神养生。包括治未病的思想防治脾胃病变,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着,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以防复发。三、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1.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主要是脾虚湿滞、脾胃不和、肝胃不和,治法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胃脘痛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五指毛桃、木香、蒲公英等,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太子参,白术;白术,紫苏梗;大腹皮,麸炒枳壳;紫苏梗,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茯苓;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紫苏梗,麸炒枳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麸炒枳壳,大多情况下会与白术同用;太子参及大腹皮及麸炒枳壳同用时,大多情况会出现白术。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健脾和胃核心药物组方。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白花蛇舌草、制吴茱萸;处方2:茵陈、白豆蔻、通草、苦杏仁;处方3:焦山楂、佩兰、乌梅、芒果核;处方4:黄芩、柴胡、红曲、漏芦;处方5:薏苡仁、紫苏梗、土茯苓、藿香、麦芽;处方6:玄参、芦根、芒果核、栀子;处方7:煅磁石、首乌藤、炒白术、茯神、百合;处方8:海螵蛸、醋莪术、五指毛桃、土鳖虫、肿节风、半枝莲。以上八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宣肺、祛湿解毒等功效,新处方能治脾胃虚弱,兼有热毒血瘀、气滞郁结、痰湿阻滞等因素而致的胃脘痛,符合调胃气八法中的健脾法、清热法、疏肝法的原则,扶正同时能祛邪,祛而不伤正气。综合刘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多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与刘教授提出“肝脾胃肺”相关论治及调胃气八法治疗胃痞、胃痛的学术思想基本符合,与调和脾胃,乃治病之本相符,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理论,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气血畅旺,恢复脏腑功能,经辨证论治以四君子汤基础方配合新处方灵活加减治疗胃脘痛有一定效果。2.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为主,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肝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浙贝母等,主要以理气药、补气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2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海螵蛸,麸炒枳壳;煅赭石,麸炒枳壳;黄连,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麸炒枳壳;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煅赭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大腹皮及海螵蛸,一定会与麸炒枳壳同用;蒲公英大多情况下会与麸炒枳壳同用;大腹皮及海螵蛸出现时,同时大多与麸炒枳壳同用。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健脾和胃,开郁降逆的核心药物组方。经分析演化成十一首新方,处方1:大黄、前胡、麸炒枳壳、麸炒枳实、鸡骨香、槟榔;处方2:姜厚朴、法半夏、瓜蒌皮、旋复花、栀子炭;处方3:姜厚朴、海螵蛸、沉香、降香;处方4:布渣叶、土茯苓、首乌藤、远志;处方5:浙贝母、当归尾、降香、沉香;处方6:制佛手、鸡骨香、大腹皮、赤芍;处方7:瓦楞子、紫苏梗、黄连、大腹皮、五指毛桃;处方8:蒲公英、制吴茱萸、黄柏、黄连;处方9:土茯苓、茯苓、藿香、石菖蒲;处方10:煅赭石、知母、鸡内金、防风;处方11:黄柏、枇杷叶、五指毛桃、大腹皮。以上十一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平肝泻火,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肝火上逆,湿热血瘀阻滞等因素而致的吐酸,能扶正祛邪,新处方与刘教授倡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开郁降逆,斡旋一身之气的学术思想一致,与调节脾胃气机以安脏腑及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理论相符。刘凤斌教授处方开郁降逆方及四君子汤治疗吐酸,临床上适宜配合新处方的主治功效进行加减使用。3.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参照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肺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频率最高的有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炙甘草、藿香等,主要以补气药、渗湿药及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5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茯苓;白术,木香;黄连,木香;黄连,白术;黄连,茯苓;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太子参,茯苓;黄连,白术,木香;太子参,木香。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防风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与白术或白芍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出现时,较常出现茯苓。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核心药物组方,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演化成九首新方,处方1:合欢花、首乌藤、珍珠母、煅赭石、郁金;处方2:黄芩、连翘、柴胡、木香、百合;处方3:制佛手、炒白术、百合、白术;处方4:肉豆蔻、藿香、太子参、石斛、砂仁;处方5:建曲、制吴茱萸、栀子炭、制佛手、炒麦芽、苍术;处方6:白芍、茯苓、防风、茯神;处方7:山药、芡实、砂仁、五倍子、乌梅;处方8:炒白术、神曲、茯神、茯苓、白术;处方9:蒸陈皮、炙甘草、白芍、防风、茯神。以上九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肠失固涩等证,其治疗原则与刘教授提倡以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思想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调和,气机和顺,恢复胃肠固涩的功能。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运用由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成的肠易泻综合症协方配伍九条新处方治疗,以提高疗效。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脾虚湿滞,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物归经按顺序是胃经、脾经与肝经,以性温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等,主要以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9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白术,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蒲公英,瓜蒌子;白术,炒莱菔子;蒲公英,煅赭石;白术,煅赭石;蒲公英,炒莱菔子。设定置信度0.90,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当芦根出现时,一定同时出现瓜蒌子;当瓜蒌子及五指毛桃出现时,同时出现白术的机率较大。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燀桃仁,符合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治法。经分析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燀桃仁、炙甘草、白芍、生地黄、山楂;处方2:浙贝母、荔枝核、瓜蒌子、海螵蛸;处方3:浙贝母、茯苓、紫苏梗、党参;处方4:炙甘草、白芍、煅赭石、党参;处方5:醋莪术、鸡内金、黄连、珍珠母;处方6:土茯苓、川芎、薏苡仁、蚕砂、火麻仁;处方7:沉香、柴胡、白术、山楂;处方8:黄芪、大腹皮、五指毛桃、蒲公英、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以上八条新处方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能治气血亏虚,脾胃不和,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等因素而致的便秘,治则治法与刘教授的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一致,调和脾胃之气,使全身上下之气机升降有序,恢复肠动力,补虚泻实,便秘虚证以经验方当归补血汤合枳术丸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实证以经验方六磨饮子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频数统计,显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肝经与胃经,以性寒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苦参等,主要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8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五指毛桃;赤芍,白术;黄芪,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赤芍,五指毛桃;赤芍,丹参;白术,半枝莲;白术,紫苏梗;丹参,白术;白术,当归。设定置信度0.8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丹参与白术同用,出现赤芍的机率最高;赤芍,丹参同用,出现白术的机率较高。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治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肝,清热活血祛湿的功效。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八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处方1:葶苈子、炒九香虫、桂枝、车前草、姜厚朴、防己;处方2:叶下珠、虎杖、山楂、大腹皮;处方3:建曲、覆盆子、猪苓、茯苓;处方4:白芍、丹参、赤芍、炒白术;处方5:甘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紫苏梗;处方6:菟丝子、石斛、灵芝、太子参;处方7:虎杖、枳实、苏铁贯众、蒸陈皮;处方8:泽兰、甘草、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白术。以上八条新处方有清肝利胆、温阳化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肝肾的功效,能治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胁痛,扶正祛邪,补益健脾,与刘教授提出的“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及从肝论治六法的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基本符合;以“见肝之病当先治肝脾”理论;慢性肝病病位于肝而治肝脾之法,治疗肝脾两脏之法及胁痛的用药规律符合,八首新处方能达到治疗胁痛的基本治法要求。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以益气养血,健脾养肝之中药配伍八条新处方加减治疗。结论:全文通过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归纳其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刘教授推崇脾胃理论的整体观,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的枢纽,斡旋中焦气机,气机升降有度,脏腑平和,诸症皆安。治疗原则力倡以调和脾胃为主,认为脾胃和顺,人体趋向平衡,而致阴阳中和,此乃治病之本;百病首治脾胃,主张调理脾胃,有利于脏腑的功能协调,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原则,首治脾胃,脾胃恢复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安和,百病皆除。“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之法,同时兼顾治疗肝脾两脏,扶助中州,调节肝木。刘教授所研制的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有效地量化和评价症状、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现时中医欠缺数据指标的问题,使中医标准化趋向新的局面。本文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凤斌教授在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等中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归纳药物组合并由此提出新的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其学术思想,以期传承。
曾子芸[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二、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的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中的应用 |
前言 |
第一章 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学术思想研究 |
1 理论渊源 |
1.1 "截断扭转法" |
1.2 "逆流挽舟法" |
1.3 钱英教授"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学术观点 |
2 临证思辨及应用规律 |
2.1 针对病因及病机演变,宜"截断逆挽法" |
2.2 脏腑传变,宜"截断逆挽法" |
2.3 分期而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毒损肝体"理论及"截断逆挽"治则的证治规律研究 |
1 前期工作基础 |
2 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证候规律研究 |
2.1 观察指标和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3 调查结果 |
2.4 证候规律探讨 |
3 毒(阴毒阳毒)的证候要素分析 |
3.1 症状体征 |
3.2 舌象 |
3.3 脉象 |
3.4 结论 |
4 毒(阴毒阳毒)的色诊客观化研究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5 证候学研究小结 |
6 证治方案 |
6.1 组方 |
6.2 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验证 |
1 研究对象 |
1.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诊断及分期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出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分组与治疗方案 |
2.1 分组 |
2.2 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中医证候评分表 |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3.3 辅助检查项目 |
3.4 并发症出现率 |
3.5 综合疗效评价指标 |
3.6 症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3.7 安全性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治疗及随访情况 |
5.2 证候疗效 |
5.3 生化指标 |
5.4 并发症 |
5.5 综合疗效评价 |
5.6 安全性评价 |
6 结论 |
6.1 基础方组方解析 |
6.2 灌肠1号方、2号方解析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全文总结 |
附件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科研工作情况 |
附件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证候调查表 |
附件三、"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拉米夫定联合中药干预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血清学应答及YMDD变异时间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LAM联合中药干预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 血清学应答及丫MDD变异时间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干预措施 |
1.3 结局测量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检索策略 |
1.7 资料的提取 |
1.8 研究质量评估 |
1.9 统计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点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数据分析 |
4.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3 不同疗程应答率的评价 |
4.3.1 一年时的病毒学应答的评价 |
4.3.2 三个月的短疗程的评价 |
4.3.3 六、九个月疗程的评价 |
5 结论 |
系统评价附表 |
入选排除流程图(附表一) |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表:(附表二) |
拉米夫定联合中药干预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血清学应答及YMDD变异时间文献系统评价表(附表三) |
系统评价参考文献 |
温阳扶正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
1.背景 |
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 |
2.3 病位 |
2.4 病机 |
3 现代医学对慢乙肝的认识 |
4 温阳法的现代中医药研究 |
4.1 温补脾肾法 |
4.2 健脾温阳佐凉血活血解毒法 |
4.3 温补脾肾、活血化痰法 |
4.4 清热利湿、温阳活血法 |
4.5 温阳益气、化湿清热法 |
4.6 温阳益阴、培土荣土法 |
5.温阳法的现代医学研究 |
5.1 肝细胞凋亡相关调控基因蛋白的动物实验研究 |
5.2 血清免疫学临床研究 |
6 结论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citespace的肝郁脾虚证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检索方法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结果 |
1.2.1 肝郁脾虚证关键词可视化 |
1.2.2 疾病、方剂、中药总体篇的统计 |
1.2.3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 |
1.2.4 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统计 |
1.3 讨论 |
1.3.1 肝郁脾虚证简述 |
1.3.2 疾病、方剂、中药的讨论 |
1.3.3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区别 |
1.3.4 常用方剂及常见疾病的中药讨论 |
1.3.5 关于软件citespace的讨论 |
1.4 结论 |
1.4.1 疾病、方剂、中药的结论 |
1.4.2 常用方剂治疗疾病及加减用药的结论 |
1.4.3 常见疾病用药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中医证候研究 |
2.1.1 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2.1.2 肝郁脾虚证研究 |
2.2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应用进展 |
2.2.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 |
2.2.2 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与应用 |
2.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 |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的简介与学术业绩 |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
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萌芽阶段 |
二、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形成 |
三、刘凤斌教授成才之路 |
第二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
一、调和脾胃,治病之本 |
二、四诊并重,舌诊为要 |
三、辨病辨证,结合模式 |
四、三因制宜,治人为本 |
五、五脏相关,传承发挥 |
六、病位于肝,治于肝脾 |
七、中医量表,疗效评价 |
八、传统中医,现代模式 |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 |
一、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
二、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
三、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四、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 |
五、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
第三节 刘凤斌教授的临床经验概述 |
一、专病专方,特色用药 |
二、对药相伍,用药精准 |
三、三位一体,内外合治 |
四、重视后天,调神养生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
第一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二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三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四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五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温阳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的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截断逆挽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研究[D]. 胡建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0)
- [2]拉米夫定联合中药干预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病毒、血清学应答及YMDD变异时间的系统评价[D]. 白松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3]基于citespace的肝郁脾虚证的知识图谱分析[D]. 刘莎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D]. 杨碧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