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色库蚊抗性下降及敏感系选育研究

淡色库蚊抗性下降及敏感系选育研究

一、淡色库蚊抗性衰退及敏感品系培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其[1](2017)在《桔小实蝇抗性品系对三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是近三十年来我国华南地区果蔬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该虫的治理中化学药剂因成本相对较低、操作简单且见效快等特点,多年来一直是最常用的防治手段。但是,不科学的用药已经导致了该虫对多种类型杀虫剂的抗药性不断产生和发展。为更好掌握桔小实蝇抗药性的发生发展动态规律,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桔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间的交互抗性与抗性遗传规律,阐明了这三种药剂汰选频度对抗性品系的抗药性变化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抗性治理的用药间隔时间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桔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桔小实蝇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抗敌百虫品系和抗阿维菌素品系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其中,桔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高抗品系成虫对敌百虫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阿维菌素则为低水平交互抗性;桔小实蝇敌百虫中抗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均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桔小实蝇阿维菌素中抗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同样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2.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规律测定、分析了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规律。各个抗性品系之间雌雄虫两两交配,F1代的抗性水平与亲本相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以桔小实蝇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作亲本,当与抗敌百虫品系交配时,与亲本相比,正反交F1代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33.5%和56.4%,均显着下降;与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正交F1代的抗性变化不大,相比亲本仅有8.5%的衰退率,而反交F1代的抗性衰退率达到84.2%,下降显着。正交F1代抗性水平均显着高于反交F1代,表明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更偏向于母系遗传。以桔小实蝇抗敌百虫品系作亲本,与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正反交时,相比亲本,正反交F1代对敌百虫的抗性均下降显着,其抗性衰退率分别为21.4%和81.5%;与抗阿维菌素品系正反交F1代的抗性同样下降显着,其衰退率分别为38.0%和79.0%。正交F1代抗性水平均极显着高于反交F1代,表明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主要是母系遗传。以桔小实蝇抗阿维菌素品系作亲本,与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正交F1代对阿维菌素退率达到65.5%,下降明显;与抗敌百虫品系正反交F1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12.8%和62.3%。正交F1代抗性水平同样均显着高于反交F1代,表明桔小实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同样符合母系遗传规律。3.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不同汰选频度条件下桔小实蝇抗性品系抗药性的发展动态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不同施用强度对桔小实蝇抗药性品系抗药性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270天后,每30天汰选1次处理,高效氯氰菊酯对桔小实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从第1次的582.7mg/L上升到1133.6mg/L,抗性倍数从98.0倍上升到190.7倍;敌百虫从第1次的45.3mg/L上升到70.6mg/L,抗性倍数从13.0倍上升到20.2倍;而阿维菌素则从第1次的102.6mg/L上升到158.4mg/L,抗性倍数也从47.4倍上升到了73.1倍。60天汰选1次处理,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上升为828.0mg/L,56.8mg/L和136.6mg/L,抗性倍数则分别上升为139.3倍,16.3倍和63.1倍。90天汰选1次处理,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529.2mg/L,38.9mg/L和80.2mg/L,抗性倍数分别为89.0倍,11.1倍和37.0倍。120天汰选1次,高效氯氰菊酯的致死中浓度、抗性倍数分别为511.3mg/L、86.0倍;敌百虫的分别为36.3mg/L、10.4倍;而阿维菌素的则分别为79.0mg/L、36.5倍。以未汰选的抗性品系作对照,270天后高效氯氰菊酯的致死中浓度由582.7 mg/L下降到368.1mg/L,抗性倍数也从98.0倍下降到61.9倍;敌百虫对未汰选的抗性品系致死中浓度由45.3 mg/L下降到30.5mg/L,抗性倍数从13.0倍下降到8.7倍;而阿维菌素的致死中浓度则由102.6 mg/L下降到68.3mg/L,抗性倍数也从47.4倍下降到31.5倍。分别建立这三种药剂270天后汰选间隔时间与抗性增长比率之间的关系方程,其中高效氯氰菊酯为Y=11.427X-0.529,敌百虫为Y=6.0207X-0.405,阿维菌素为Y=6.3444X-0.421,表明桔小实蝇成虫在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不同汰选方式下的抗性发展均符合幂模型。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这三种药剂防治桔小实蝇时,当连续两次分别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间隔时间在99天以上,使用敌百虫间隔时间在84天以上,使用阿维菌素间隔时间在80天以上时应可降低桔小实蝇对此三种药剂的抗性继续上升的风险。

李鹏,田汶佳,张伟,邓良利,肖霖[2](2017)在《成都市致倦库蚊对3种常见杀虫剂的抗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成都市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浸渍法。结果成都市致倦库蚊对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抗性,抗性系数分别为9.5和2.5;对DDVP抗性系数为1.1,属于敏感种群。结论蚊虫抗性的产生是其长期接触杀虫剂的必然结果,抗性的发展程度与杀虫剂的使用频率密切相关,停用杀虫剂后,蚊虫敏感性会逐渐恢复。

邱小燕[3](2016)在《灰飞虱对溴氰菊酯抗性的发生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属于半翅目、飞虱科,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它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西伯利亚和欧洲,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燕麦和大麦几种重要的农作物。防治灰飞虱的手段主要是化学防治,但长期和大量的使用农药使灰飞虱产生了抗药性。为了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必须进行抗性的发生机制研究。本文利用毒死蜱抗性品系为初始品系,换用溴氰菊酯处理筛选了溴氰菊酯抗性灰飞虱品系,并用三种后续处理方式观察换用药剂后抗药性的衰退状况。此外,本研究还筛选了和溴氰菊酯抗性相关的P450基因、酯酶基因、ABC转运蛋白基因;克隆了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全长,比较了抗、感品系序列差异,就灰飞虱对溴氰菊酯抗性的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一、不同用药处理对灰飞虱抗药性持续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稻苗和试虫同时喷雾法大量处理试虫,以溴氰菊酯筛选灰飞虱的毒死蜱抗性品系。监测抗药性的结果表明,利用毒死蜱抗性品系为初始种群,用高选择压筛选溴氰菊酯抗性,筛选前期抗性没有缓慢上升期,直接进入指数增长期,且抗性发展迅速,筛选6代抗性倍数达到185.31倍,至11代时溴氰菊酯剂量为5000mg/L的致死率仅为4.35%,成为溴氰菊酯高抗品系。对该溴氰菊酯高抗品系采用停止用药、轮换曾使用过的毒死蜱和换用吡虫啉三种不同方式进行后续处理,并进行抗药性监测,结果发现经过连续7代不用任何药剂处理的衰退后,该品系对溴氰菊酯、毒死蜱、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有所恢复,其中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恢复的速度较慢,而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恢复最快。不同处理方式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恢复速度也不一样,对溴氰菊酯敏感性恢复速度由快到慢是:用吡虫啉处理,不用任何药剂处理,用毒死蜱处理。对毒死蜱敏感性恢复速度由快到慢是:用吡虫啉处理,不用任何药剂处理,用毒死蜱处理。对吡虫啉敏感性恢复速度由快到慢是:不用任何药剂处理,用毒死蜱处理,用吡虫啉处理;对高效氯氰菊酯感性恢复速度最快的是用吡虫啉处理,而不用任何药剂处理和用毒死蜱处理速度相近。分析认为:利用抗性品系为初始种群,用高选择压大量处理试虫,筛选抗药性的速度较快;灰飞虱可以对溴氰菊酯产生极高水平的抗性,使防治无效;灰飞虱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药性后,换用不同的杀虫剂对其敏感性恢复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结果对田间用药防治灰飞虱的轮换选择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灰飞虱解毒基因与不同杀虫剂抗性的关系本实验在实验室已经筛选出来和灰飞虱抗性相关的8条P450基因、2条酯酶基因和17条ABC转运蛋白基因的基础上,筛选灰飞虱溴氰菊酯抗性相关基因。结果显示:CYP439A1v3、CYP66AY3v2、CYP306A2v2、CYP6F53D1v2 5条P450基因在溴氰菊酯的抗性筛选过程中表达上调,最高时均大于2倍(分别为2.66、2.65、4.42、2.36、2.37倍)。其中CYP353Dlv2基因在分别用毒死蜱、吡虫啉处理的衰退第7代表达水平分别为1.97倍和2.13倍的上调,结果表明CYP353D1v2基因与溴氰菊酯,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抗性发生都相关。2条酯酶基因LsCE12和LsCE36在溴氰菊酯筛选品系中均过表达,在筛选第9代(C9)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有2.45倍和14.93倍上调,其中LsCE36基因经过毒死蜱的处理衰退7代仍有2.08倍的过表达,可能该基因不仅在灰飞虱溴氰菊酯的抗性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与灰飞虱毒死蜱的抗性发生相关。ABCA1、ABCA3、ABCBABCG2、ABCG3、ABCG7、ABCG1 0、ABCH4,ABCH5、ABCH6 10条ABC转运蛋白基因在溴氰菊酯的抗性筛选过程中表达上调,在筛选第9代(C9)时表达倍数为:2.09、2.10、2.06、2.65、2.34、2.36、2.37、3.95、5.69、3.12倍。并且,在不接触任何杀虫剂衰退与用毒死蜱和吡虫啉处理衰退过程中,这10个基因没有出现表达上调,可能这10个基因只与溴氰菊酯的抗性相关。三、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与抗感品系的序列比对分析本实验克隆获得了灰飞虱钠离子基因(Ls.para)的全长,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6171bp,共编码205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有钠离子通道基因典型的结构:4个同源结构域(Ⅰ-Ⅳ),每个结构域有6个疏水性跨膜片段(S1-S6),一个MFM模体。序列进化分析显示灰飞虱的钠离子通道基因与半翅目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温带臭虫Cimex lectuarius亲缘关系近,同源性高,属于同一进化分支。抗、感品系的Lspar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对应于已报道其他昆虫同源基因的突变位点:Ⅱ 区域内的 M827、M918、M929、L932、L1011、L1014、V1016;Ⅲ区域内的A1410、A1494、F1534、F1538和Ⅳ区域内的11752,灰飞虱溴氰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不存在突变,但在Ⅱ区域内,灰飞虱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相比较于敏感品系多了 VSIYYFPT插入片段,这一突变是否和灰飞虱的溴氰菊酯抗性相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海防,程鹏,王怀位,殷允洪,寇景轩[4](2014)在《山东省微山湖滨湖区新农村建设对淡色库蚊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新农村建设前后山东省微山湖滨湖区淡色库蚊的密度及抗药性水平。方法选择滨湖区韩庄镇西村和石庄村分别作为建设村和对照村;分别采用人帐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密度,WHO的幼虫浸渍法检测淡色库蚊抗性。结果新农村建设后,西村淡色库蚊的相对密度指数平均为0.285,相对密度下降率为71.50%;对残杀威、敌敌畏和三氯杀虫酯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88.52%、93.50%和87.67%,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抗性增长率分别为30.15%和34.38%。结论山东省滨湖区新农村建设对淡色库蚊的防制有积极的影响。新建的韩庄镇西村,近期应减少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张园园[5](2014)在《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抗性遗传方式及生物适合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城市卫生害虫,在蜚蠊目中也是最难以治理的种类,它们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德国小蠊还是我国重要的媒介生物控制重点,但是目前的防治手段还是主要通过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随着人类大量使用杀虫剂,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证实德国小蠊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从而使卫生防疫工作加大了对它的防治难度,因此如何更好地防治德国小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准确地确定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发生率、抗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新角度探讨防治德国小蠊的新方法、新技术将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同时还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杀虫剂的毒性机理。在昆虫抗药性研究中,研究抗性发展和解决抗性问题的基础是抗性品系的抗性遗传方式及生物适合度。本研究将德国小蠊敏感品系(SS)和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品系(RR)作为研究对象。先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进行抗性的选育;其次研究了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杂交品系的相对适合度;还研究了杂交对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敌敌畏三种杀虫剂的影响以及验证了无药剂选择压下的抗性衰退;最后从抗性遗传方式及生物适合度角度探讨了德国小蠊的防治策略,从而为德国小蠊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的选育本实验首先用15ppm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进行了抗性筛选,培育抗性品系。通过对德国小蠊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进行比较发现,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半致死浓度由原来敏感品系的5.295ppm增加到21.202ppm,抗性倍数提高了4.004倍。(2)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的抗性遗传研究通过将德国小蠊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进行正交和反交,分析得出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的抗性遗传方式。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的正交品系(RS)与反交品系(SR)的LD-P线(剂量对数-死亡率几率值线)斜率基本相同,且雌雄比例接近1:1,因此抗高效氯氰菊酯德国小蠊的抗性遗传受常染色体控制;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的正交品系与反交品系的抗性显性度D值分别为0.236和0.279,均在0-1之间,抗性基因是不完全显性基因;实验表明实际测得的BC代(回交代)高效氯氰菊酯反应曲线在死亡率50%处,实际测得的F2代(自交代)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反应曲线在死亡率25%以及75%处也都没有明显的平坡,且Σχ2(BC)为12.3378、Σχ2(F2))为37.6869均大于Σχ2(0.05)为11.07,抗性遗传为多基因遗传。(3)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的生物适合度研究本实验通过比较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以及敏感品系和两者的杂交品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学特征发现,德国小蠊抗性品系在产卵荚时间、卵荚脱落时间、卵荚孵化率、幼虫孵化个数、卵荚长宽度、幼虫羽化率、发育历期、雌雄比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利性,适合度下降了62%。杂交品系的各种适合度指标都在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之间,正交和反交品系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79、0.74。(4)杂交作用对德国小蠊抗药性的影响RR、SS、RS、SR、BC、F2六种品系德国小蠊分别对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和敌敌畏进行抗药性检测,研究结果显示杂交品系的德国小蠊比抗性品系的德国小蠊的KT50小,说明了杂交品系的德国小蠊抗药性低,杂交作用对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产生了影响,同时本次实验还验证了无药剂选择压力下德国小蠊抗药性的衰退。(5)德国小蠊的防治策略探讨通过本次实验对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抗性遗传方式及生物适合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德国小蠊杂交容易对药剂产生抗性。在没有产生抗性的区域,应该轮换使用交互抗性低的药剂;在已经产生抗性的区域,应该选择使用没有交互抗性的药剂。本研究为杀虫剂的轮用与暂停使用提供依据,对抗性策略及时做出调整,为德国小蠊的防治提供新理论、新前景。

宋丽雯[6](2014)在《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遗传方式及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甘肃河西地区玉米杂交制种业的迅速发展和集中连片种植,致使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成为甘肃省制种玉米产区的主要虫害,严重影响了制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哒螨灵(pyridaben)属于线粒体电子传导抑制剂类的杀螨剂(METI),因其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杀叶螨高效、广谱,目前在甘肃玉米制种田应用较为广泛,但长期大面积、单一使用,易导致截形叶螨抗药性的产生。为了延缓哒螨灵的使用寿命,本文在哒螨灵对截形叶螨抗性选育的基础上,开展了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的生物适合度、抗性生化机理和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并对截形叶螨的抗药性风险做了评估,以期为哒螨灵的科学合理使用和截形叶螨抗性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获得结果如下:1.用15%哒螨灵乳油对截形叶螨进行室内抗性品系选育,连续处理49代后,其LC50值由17.08mg/L上升至16253.59mg/L,抗性倍数达到951.6倍。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动态表现为初期抗性发展缓慢,前期抗性迅速发展,中期抗性发展趋于稳定,后期抗性急剧上升。2.在温度为16°C、20°C、24°C、28°C、32°C和36°C六个温度梯度,光照16h,相对湿度为60%±5%条件下,研究了截形叶螨敏感品系(SS)和抗哒螨灵品系(Py-R)实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各螨态发育历期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均能顺利完成世代发育,并且两个品系的发育历期和平均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抗哒螨灵品系(Py-R)在16°C-28°C下,即低温和适温条件下,世代历期、平均寿命和生殖力均低于敏感品系(SS);而在高温36°C下,抗性品系(Py-R)与敏感品系相比,世代历期和平均寿命明显延长,生殖力逐渐上升。利用王-兰-丁模型拟合了截形叶螨敏感和抗哒螨灵品系的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截形叶螨敏感品系(SS)完成一个世代发育所需的最低、最高临界温度分别为10.1°C和39.2°C,最适发育温度为25.7°C;抗性品系(Py-R)世代发育所需最低、最高临界温度分别为13.4°C和41.9°C,最适发育温度为26.0°C。两品系相比较而言,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强于敏感品系,但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弱。3.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截形叶螨抗性和敏感实验种群生命生殖力表发现:在16°C-36°C下,截形叶螨两个种群的存活年龄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生殖力曲线呈抛物线形状,即生殖初期,产卵量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卵达到高峰期,然后逐渐下降。在16°C-32°C条件下,抗性种群存活率下降较快,寿命短于敏感种群,存活曲线存在较大差异;产卵高峰期早于敏感种群,整个产卵期短于敏感种群。但在高温36°C条件下,敏感种群存活率下降较快,寿命短于抗性种群;抗性种群的生殖高峰期晚于敏感种群,且产卵期长于敏感种群,表明截形叶螨产生抗性后,说明截形叶螨经哒螨灵长期汰选后形成的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增加了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两个种群的生命参数与温度关系的模拟公式表明: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Dt)等种群参数均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世代平均历期T除外),即截形叶螨的种群增长存在低温或高温抑制现象,也反映了在高温区内昆虫发育速率最终下降这一生理规律。以净生殖率(R0)来评价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相对适合度(relative fitness Rf),结果表明在16°C-28°C范围内, Rf<1,表示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适合度下降,在生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利性;但在32°C-36°C下,相对适合度Rf>1,抗性种群表现出生物适合度优势。对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和敏感种群在不同温度下对干扰的反应时间研究发现:不同温度条件下两个种群的反应时间(t)随着干扰造成的死亡率(M)的增大而延长;如果假定害虫的死亡率(M)是由使用某种农药而造成,那么t值则表示截形叶螨种群密度降低后至恢复到原来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假设一种农药的杀虫效果为50%以上,通过计算可知,在适温24°C下,截形叶螨的种群密度恢复到原有水平,敏感种群只需要2.9天左右,抗性种群需要3.1天;即使农药的防效达到99%,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也只分别需要19.0和20.3天就能恢复到原有种群密度,这很容易导致生产实际中加大杀虫剂的浓度和使用频率,加速截形叶螨抗性的产生。4.采用增效剂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两种方法,研究了增效剂对哒螨灵的增效作用以及室内汰选出的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和敏感品系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磷酸酯酶(phosphatas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三种增效剂PBO(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TPP(羧酸酯酶抑制剂),DEM(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与哒螨灵按有效成分1:3混合后,对哒螨灵药剂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PBO和DEM对哒螨灵的增效作用明显,增效比分别为25.3和39.0,而TPP的增效比仅为6.8;但它们的相对增效系数分别为96.0%、85.1%和97.4%,均大于0,因此可以初步证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主要与体内MFO,CarE,GSTs这三种解毒酶有关。通过对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解毒酶的比活力测定发现:抗哒螨灵品系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3种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敏感品系,且差异显着(P<0.05);敏感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和抗性品系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抗性品系体内的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的活性虽然高于敏感品系,但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主要与CarE、GSTs和MFO这三种酶的活性提高有关。对截形叶螨两个品系的解毒酶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比较发现:截形叶螨的抗哒螨灵品系和敏感品系相比,其CarE、GSTs、MFO这三种解毒酶的米氏常数Km值降低,而最大反应速率Vmax增大,表明抗性种群的三大解毒酶与底物(哒螨灵)的亲和力比敏感品系有所提高。进一步证明了解毒活性增强是截形叶螨对哒螨灵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5.通过对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表明:所测得的截形叶螨正交SR(SS♀×R♂)和反交RS(RR♀×S♂)F1代的显性度DSR和DRS分别为0.40和0.60,表明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两D值(DRS和DSR)95%置信限有重叠,并且经t检验,两个D值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证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控制;回交F2代(SR♀×SS♂和RS♀×RR♂))的实际死亡率和期望值经χ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χ2=9.72,df=9, P>0.05),符合单基因假设。因此可以断定截形叶螨抗性种群对哒螨灵的抗性遗传由单基因控制。6.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现实遗传力估计方法对整个筛选期(F0-F49)连续50代估算出的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0.11。假设哒螨灵对截形叶螨的杀死率为50%-90%,经计算,预计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增长到10倍,仅需10~16代;若假设遗传力田间估算值为实验室汰选值的一半,即h2=0.05,同样条件下,也只需21~31代,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就能增长到10倍,存在很大的抗性风险。

徐鹿[7](2013)在《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属于半翅目、飞虱科,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可以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麦和玉米等,不仅可以通过刺吸式口器吮吸汁液损害作物,还可以通过传播植物病毒病大面积危害作物,例如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灰飞虱在过去只是一种次要害虫,一般不进行针对性防治。但是,近十多年来,灰飞虱在江浙一带区域性地频繁暴发,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灰飞虱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目前,江、浙等地的灰飞虱对多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抗药性导致药剂防效降低,这是灰飞虱严重危害的因素之一,因此灰飞虱的抗性治理急需解决。毒死蜱是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杀虫剂,溴氰菊酯是作用于电压门钠离子通道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目前这两种杀虫剂分别是防治稻田和麦田灰飞虱的主打药剂,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本文以选育的毒死蜱和溴氰菊酯抗性品系、敏感恢复品系和田间品系为试验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发生、交互抗性及抗性机理,对灰飞虱解毒代谢酶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并确定了 2种药剂的抗性相关解毒基因,为进一步弄清灰飞虱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演化机制及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一、灰飞虱抗感品系的选育及抗性风险评估本研究用毒死蜱和溴氰菊酯对来自江苏建湖田间灰飞虱种群进行连续筛选25代和30代,分别得到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高抗品系JH-chl和JH-del。与同时进行室内恢复的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分别达到158.5倍和1072.0倍。JH-chl品系在筛选的前14代抗性上升较慢,从15代之后抗性迅速增加。JH-del品系在筛选过程中抗性稳步增加,没有浮动。田间品系经过20代以上的室内恢复,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均表现出敏感度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利用抗性筛选资料统计JH-chl和JH-del品系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是0.102和0.061,预期在施药剂量为杀死种群70%-80%时,灰飞致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上升10倍分别需要20-22代和22-27代。这表明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风险均较低,但是灰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发展速率高于溴氰菊酯。二、灰飞虱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及抗性稳定性灰飞虱筛选的毒死蜱品系和溴氰菊酯品系与其他常用杀虫剂的存在交互抗性。毒死蜱品系与其他胆碱酯酶抑制剂类杀虫剂(灭多威、丁硫百克威、二嗪磷和乙酰甲胺磷)有显着的交互抗性,与菊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也有一定的交互抗性,而与绝大多数非同类杀虫剂,如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吡蚜酮、噻嗪酮和氟铃脲,无交互抗性。溴氰菊酯抗性品系与同类杀虫剂氰戊菊酯存在高水平交互抗性,与部分胆碱酯酶抑制剂类杀虫剂(毒死蜱、灭多威和丁硫克百威)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而与大部分非同类杀虫剂,如二嗪磷、乙酰甲胺磷、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和噻嗪酮,没有交互抗性。灰飞虱抗性品系显示的交互抗性,可能涉及到靶标不敏感性和解毒代谢能力的加强。此外,毒死蜱和溴氰菊酯高抗品系虽然短期内无法恢复敏感性,但停止筛选可以使抗性明显下降,由此认为两种杀虫剂的抗性并不稳定,生产上可以通过杀虫剂的轮用等抗性治理措施来延缓抗性的发展。三、灰飞虱抗毒死蜱的生化机理研究本章利用活体增效试验测试了 PBO、TPP和DEM对毒死蜱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三种增效剂在敏感品系JHS中的增效均不明显,PBO和TPP在田间品系JHF中略有增效,在毒死蜱抗性品系JH-chl中增效显着,增效比分别是2.81倍和3.47倍,但DEM仍没有增效作用。对不同品系进行酶活力测试的结果显示,JH-chl的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活力分别比JHS的增加了 4.65和3.34倍,而谷光甘肽转移酶、碱性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力没有明显的差异。JHF的细胞色素P450、酯酶、谷光甘肽转移酶、碱性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力与JHS的没有显着差异。灰飞虱乙酰胆碱酯酶的动力学和抑制试验结果显示,JH-chl乙酰胆碱酶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值比JHS的分别增加了 5.96倍和3.34倍,而JHF的与JHS的差异不显着。以敌敌畏、丙溴磷、氧化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作为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时,JHS和JHF之间的抑制中浓度IC50和抑制常数Ki的值没有明显的变化,但JH-chl的乙酰胆碱酯酶显示出不敏感性,其抑制常数IC50显着升高(3.27-8.27倍),抑制常数Ki值显着降低(0.17-0.35倍)。综合以上结果认为,灰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机制涉及到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解毒活力的升高,以及靶标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降低。四、灰飞虱抗溴氰菊酯的生化机理及靶标机制分析通过活体增效试验测定了 PBO,TPP和DEM在不同抗性水平的溴氰菊酯抗性品系中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BO和TPP在JH-del-G30品系(RR=1072倍)中增效显着,增效比分别为2.43倍和1.86倍。DEM在不同品系中均没有明显地增效作用。酶活力测定表明,JH-del-G30、JH-del-G4(RR=106倍)和F-G1品系(RR=63倍)的总酯酶活力分别是敏感品系JHS的15.23、2.29和1.50倍;P450的活力则分别是7.64、2.84和2.19倍;谷光甘肽S-转移酶活力没有显着变化。克隆JHS和JH-del-G30试虫体内的钠离子通道基因抗药性主要突变区段进行序列对比分析,没有发现抗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比较JH-del-G30和JHS品系的钠离子通道基因的表达量,发现表达量也没有显着差异。因此推断灰飞虱对溴氰菊酯的抗性与钠离子通道基因变异无关,主要是P450和酯酶解毒活力上升所致。五、灰飞虱解毒酶基因的鉴定以及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利用灰飞虱的转录组数据注释搜寻解毒酶基因,获得80条P450、56条羧酸酯酶、63条磷酯酶和13条谷光甘肽转移酶基因的转录本。继而采用RT-PCR技术从灰飞虱体内成功克隆出71条P450、39条羧酸酯酶(CE)、54条磷酸酯酶(PE)和12条谷光甘肽转移酶(GST)的cDNA片段。将这些序列与NCBI的nr数据库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与其他昆虫的解毒酶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属于相应的基因家族。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比较这176个解毒酶基因在抗、感灰飞虱品系中的转录水平,结果发现毒死蜱抗性品系JH-chl中有3个P450基因和1个酯酶基因的表达量上调,溴氰菊酯抗性品系JH-del-G30中有5个P450基因和1个酯酶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其余的P450家族基因、磷酸酯酶和谷光甘肽转移酶的基因表达量没有显着地变化。荧光定量 PCR证实 JH-chl中 CYP6AY3v2、CYP306A2v2、CYP353D1v2和LSCE36的表达量分别是敏感品系的7.07、6.87、12.14和10.20倍,JH-del品系的 CYP439A1v3、CYP6AY3v2、CYP314A1v2、CYP6FU1、CYP353D1v2 和LSCE12的表达量是敏感品系的4.68、24、2.36、16、5.33和11.10倍,这些抗性品系过表达的基因在田间品系F-G1与敏感品系之间没有表达量的显着差异。因此,解毒酶基因的表达数据与酶活力和增效剂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表明P450和酯酶基因的过表达是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进而分析灰飞虱抗药性相关基因的拷贝数,发现抗、感品系之间没有明显变化,故可以认为抗药性相关基因的过表达是由于基因转录水平增强而非基因扩增引起。六、灰飞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RNAi分析本研究以喂食dsGFP为对照,通过喂食不同抗性基因的dsRNA进行基因干扰,而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试虫的解毒酶基因表达量,并利用药剂生测的方法监测干扰试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对灰飞虱的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结果发现,喂食毒死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dsRNA后,灰飞虱JH-chl品系试虫的CYP6AY3v2,CYP306A2v2,CYP353D1 v2 和 LSCE36 基因的表达量比对照分别下降了 56.8%,35.6%,49.77%和48.02%,毒死蜱处理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同样,喂食溴氰菊酯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dsRNA后,灰飞虱JH-del品系试虫的CYP439A1v3,CYP6AY3v2,CYP314A1v2,CYP6FU1,CYP353D1v2 和 LSCE12基因的表达量相应下降了 58.8%,67.35%,63.26%,47.39%,59.79%和 60.59%,溴氰菊酯处理的死亡率也明显升高。由此表明,喂食解毒酶基因的dsRNA可以有效地沉默相应的解毒酶基因,并降低其抗药性,从而证实这些抗药性相关解毒酶基因参与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抗性的形成。

张叶群,朱佳贤[8](2013)在《淡色库蚊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检测》文中提出淡色库蚊是湖州市的优势蚊种,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尤其是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其吸血的习性,既对人造成了危害,又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在蚊类的防治方面,杀虫剂是现在的常用手段,在控制蚊媒传播的疾病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大量和不合理地滥用化学杀虫剂,导

孙宏迪[9](2011)在《家蝇M.domestica L.对敌敌畏抗药性选育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家蝇Musca domestica Linnaeus (Housefly)是世界性分布的卫生害虫之一,可传播多种疾病,对人类危害极大。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使用化学方法对家蝇进行防治,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这严重影响了杀虫剂的可持续防治效果,妨碍了卫生防疫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在了解抗药种类及抗性程度的基础上,加强科学治理是目前家蝇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对家蝇抗药性进行研究时,为避免野生型家蝇存在复杂的交互抗性和龄期不齐的问题,研究人员通常会在实验室内定向选育抗性家蝇以提供合适的实验对象,但目前对如何进行高效的抗药性选育尚无定论。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单因子作用也可以是多因子联合作用,一般可分为生理、生化和行为三种抗性机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作为有机磷杀虫剂(OPs)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CBs)的共同作用靶标,在家蝇对这两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已研究证实家蝇的AChE由其体内Ace基因编码,Ace基因点突变可导致AChE结构改变,变构的AChE对杀虫剂亲和力降低,表现为敏感性下降,从而使家蝇产生抗药性。已有学者总结出家蝇的15个Ace等位基因,其中有11个等位基因可编码出对杀虫剂敏感的AChE,其余4个等位基因编码的AChE对杀虫剂有不同程度的不敏感性。随着对抗性机制研究的深入,抗药性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发展很快,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相比,新方法在准确性、重复性及抗性早期检测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技术、成本以及无法对昆虫整体做评估等原因,新方法目前主要用于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尚未作为基层抗性检测常规手段使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对抗性家蝇选育方法进行规范的基础上研究抗性家蝇AChE的生化特征,据此建立一种快速易行的家蝇对敌敌畏(DDVP)抗药性初步检测方法,同时分析选育出的抗性家蝇Ace基因突变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DDVP对实验室敏感品系家蝇进行抗性选育,用点滴法测得选育后各代家蝇半数致死量(LD50),计算抗性系数,对药膜法、点滴法和幼虫汰选法三种选育方法进行比较;同时以幼虫数量、幼虫均重、蛹数量、蛹均重、成虫数、成虫均重、化蛹时间和羽化时间为评价指标,探讨DDVP对家蝇幼虫的毒性作用。提取选育所得不同抗性的家蝇头部粗酶源,对其定量后进行酶促反应实验,以碘代硫化乙酰胆碱(ATCh)为底物,5,5-双二硫代(2-硝基苯甲酸()DNTB)为显色剂,通过测定不同反应时间下反应体系吸光度(A)值,计算AChE的活性和抑制活性,比较不同世代家蝇AChE对DDVP敏感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可完全抑制敏感家蝇AChE活性的DDVP浓度,据此建立通过直接观察显色反应定性检测家蝇抗药性的方法。提取敏感及抗性家蝇体内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得到家蝇Ace基因片段,用DNAstar软件分析比对敏感与抗性家蝇Ace基因序列,再利用BLAST Sequence Similarity Searching工具,将测得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过的家蝇Ace抗药性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在分子水平上对选育家蝇的抗药性进行验证。结果对抗性系数为1.29的家蝇使用药膜法、点滴法和幼虫汰选法分别进行5次抗药性选育后,抗性系数各达到2.12、8.91和19.35倍,各代家蝇的体重无显着差异。DDVP对家蝇幼虫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致死和致畸作用,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均以及蛹均重和成虫均重与DDVP浓度呈负相关,畸变的数量和程度与DDVP浓度成正比,但给药浓度对家蝇幼虫化蛹时间及羽化时间的影响不大,家蝇的性别比也与DDV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各抗性家蝇与敏感家蝇的粗酶蛋白含量及AChE活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世代家蝇AChE的抑制活性与DDVP浓度呈负相关,但在一定范围内(DDVP浓度<0.6mg/mL时),抗性家蝇AChE均表现出一定的不敏感性,抗性系数越高,不敏感性越强。据计算,随着抗药性的加大,DDVP对AChE的抑制中浓度显着增大。经实验分析后,把0.08mg/mL作为DDVP对敏感家蝇和抗性家蝇活性抑制的临界浓度,可用来进行抗药性的快速检测。Ace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培育出的抗性家蝇与敏感家蝇相比存在7个点突变、1处插入和1处缺失现象。结论1.与药膜法和点滴法相比,用幼虫汰选法培育家蝇抗药性的抗性产生速度更快;2.幼虫期施药不会延缓家蝇发育时间,但对家蝇的数量和重量有影响;3.家蝇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与其体内AChE含量增加或活性增高无关,是AChE对杀虫剂敏感性下降造成的;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家蝇对DDVP抗药性快速定性检测方法;5.本实验选育得到的抗性家蝇Ace基因序列与GeneBank中注册的Ace抗药性等位基因v15(注册序列号FJ174267.1)序列完全一致。

陈文博[10](2011)在《土耳其斯坦叶螨抗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品系的适合度及代谢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土耳其斯坦叶螨是新疆棉花和蔬菜上的优势种群,由于此螨具有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等特点,因此一般防控比较困难,目前植保工作者一般利用化学防控为主,这样就产生了环境问题和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本研究用田间两种常用杀螨剂,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实验种群进室内抗药性选育,培养出具有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品系,从生理学和生物学方面进行抗性适合度和抗性机理的研究。以期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抗性培育:本文选用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室内脱毒培养60代以上的敏感的土耳其斯坦叶螨进行抗药性选育,培养出了对这两种杀螨剂具有抗药性的品系。(2)抗性品系生态适合度研究:通过研究四个温度条件下(20℃、24℃、28℃、32℃)各抗性品系的个体生长发育,组建生命表,根据种群生命表参数进行抗性适合度评价。(3)代谢抗性机理研究:通过对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用阿维菌素选育了24代后抗药性为6.3953。用哒螨灵选育了20代后抗药性为6.8930。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土耳其斯坦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发展相对较快,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发展相对缓慢。土耳其斯坦叶螨的两个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较在存活率、生殖力等方面均存在适合度不利性。其中抗阿维菌素品系的适合度Rf值分别为20℃:0.5553;24℃:0.7065;28℃:0.4550;32℃:0.6280;抗哒螨灵品系的适合度Rf值分别20℃:0.6105;24℃:0.6283;28℃:0.6601;32℃:0.6601,两个品系四个温度条件下均小于1。种群增长呈劣势。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药性与解毒酶活性变化有关。但是不同的解毒酶活力变化不同。碱性磷酸酯酶和三种保护酶的比活力在敏感品系和抗阿维菌素品系中表现差异,说明碱性磷酸酯酶在解毒阿维菌素的过程中起作用。多功能氧化酶、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中均存在差异,因此这些解毒酶在解毒哒螨灵的过程中起作用。结论: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产生抗药性的土耳其斯坦叶螨与敏感的土耳其斯坦叶螨相比存在适合度差异。产生抗性的原因主要是,与解毒酶的活力变化有关,而且不同药剂的抗药性机理不同。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采用两种或几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螨剂轮换使用的措施,以延缓抗性进程,达到可持续治理。

二、淡色库蚊抗性衰退及敏感品系培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淡色库蚊抗性衰退及敏感品系培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桔小实蝇抗性品系对三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昆虫抗药性概述
    1.2 桔小实蝇抗药性概况
        1.2.1 桔小实蝇的分布与危害
        1.2.2 桔小实蝇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1.2.3 桔小实蝇抗药性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3.1 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交互抗性
        1.3.2 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规律
        1.3.3 桔小实蝇抗性品系在三种杀虫剂不同汰选频度条件下抗药性的发展动态
2 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交互抗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交互抗性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桔小实蝇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对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交互抗性
        2.2.2 桔小实蝇抗敌百虫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交互抗性
        2.2.3 桔小实蝇抗阿维菌素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的交互抗性
    2.3 小结
3 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2 桔小实蝇抗性品系交配F1代对敌百虫的抗药性
        3.2.3 桔小实蝇抗性品系交配F1代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
    3.3 小结
4 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汰选频度条件下桔小实蝇高抗品系抗药性发展动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药剂
        4.1.3 实验方法
        4.1.3.1 敏感品系和毒力基准
        4.1.3.2 汰选和毒力测定
        4.1.4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汰选情况下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抗品系的抗性变化
        4.2.2 3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变化
        4.2.3 6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变化
        4.2.4 9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变化
        4.2.5 12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变化
        4.2.6 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与汰选时间频度间关系
    4.3 小结
5 敌百虫不同汰选频度条件下桔小实蝇中抗品系抗药性发展动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药剂
        5.1.3 实验方法
        5.1.3.1 敏感品系和毒力基准
        5.1.3.2 汰选和毒力测定
        5.1.4 数据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汰选情况下桔小实蝇对敌百虫中抗品系的抗性变化
        5.2.2 3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变化
        5.2.3 6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变化
        5.2.4 9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变化
        5.2.5 12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变化
        5.2.6 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发展趋势与处理时间频度的定量关系
    5.3 小结
6 阿维菌素不同汰选频度条件下桔小实蝇高抗品系抗药性发展动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虫源
        6.1.2 供试药剂
        6.1.3 实验方法
        6.1.3.1 敏感品系和毒力基准
        6.1.3.2 汰选和毒力测定
        6.1.4 数据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汰选情况下桔小实蝇对阿维菌素高抗品系的抗性变化
        6.2.2 3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变化
        6.2.3 6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变化
        6.2.4 9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变化
        6.2.5 120 天汰选1次处理桔小实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变化
        6.2.6 桔小实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与汰选时间频度间关系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交互抗性
    7.2 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规律
    7.3 三种杀虫剂不同汰选频度条件下桔小实蝇抗性品系抗药性发展动态
致谢
参考文献

(2)成都市致倦库蚊对3种常见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1.4 结果判定
2 结果
3 讨论

(3)灰飞虱对溴氰菊酯抗性的发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灰飞虱的发生概况
        1.1 灰飞虱的分布与发生规律
        1.2 灰飞虱的危害
        1.3 灰飞虱的抗药性与交互抗性的研究现状
    2.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2.1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
        2.2 稻飞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发展
        2.3 溴氰菊酯及其作用机理
    3. ABC转运蛋白
        3.1 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3.2 昆虫的ABC转运蛋白及其介导的抗药性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用药处理对灰飞虱抗药性持续发展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昆虫饲养
        1.3 供试药剂
        1.4 品系选育方法
        1.5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1.6 抗性倍数的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敏感品系的纯化
        2.2 不同杀虫剂对敏感品系的毒力状况
        2.3 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选育与抗药性监测
        2.4 溴氰菊酯高抗品系停止药剂处理对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2.5 换用毒死蜱处理溴氰菊酯高抗品系对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2.6 换用吡虫啉处理溴氰菊酯高抗品系对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灰飞虱解毒基因与不同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昆虫饲养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飞虱P450基因表达量
        2.2 灰飞虱酯酶基因的表达量
        2.3 灰飞虱ABC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
    3. 讨论
第四章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与抗感品系的序列比对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昆虫饲养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4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全长克隆
        1.5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突变位点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2.2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2.3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山东省微山湖滨湖区新农村建设对淡色库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的选择
    1.2 成蚊密度监测
        1.2.1 监测方法
        1.2.2 数据处理[5]
    1.3 蚊幼虫抗性检测
        1.3.1 供试幼虫
        1.3.2 测试药剂及来源
        1.3.3 检测方法与数据处理[6-7]
2 结果
    2.1 新农村建设前后建设村淡色库蚊密度变化
    2.2 新农村建设前后建设村淡色库蚊抗性水平变化
3 讨论

(5)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抗性遗传方式及生物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章综述
    1. 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学特征
        1.2 生活史
        1.3 生活习性
        1.4 食性
        1.5 种群扩散
    2. 昆虫抗药性
        2.1 昆虫抗药性的定义
        2.2 昆虫抗药性的现状
        2.3 昆虫抗药性的遗传起源
        2.4 昆虫抗药性机理学说
        2.5 昆虫抗药性发展的影响因子
    3. 抗性昆虫的生物适合度
        3.1 昆虫适合度及适合度代价的概念
        3.2 抗性适合度代价形成机制
        3.3 昆虫的抗药性与适合度变化
    4. 德国小蠊抗药性及适合度代价研究
        4.1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现状
        4.2 德国小蠊抗药性机制研究
        4.3 德国小蠊抗药性的检测方法
        4.4 德国小蠊适合度代价研究
    5. 德国小蠊的抗性治理
        5.1 预防
        5.2 杀虫剂的选择
        5.3 剂量策略
        5.4 增效作用
        5.5 杀虫剂的轮用与混用
        5.6 综合治理
第一章 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的选育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第二章 德国小蠊抗性遗传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生物适合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杂交作用对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的抗药性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德国小蠊防治策略探讨
    5.1 抗性遗传与德国小蠊的防治策略
    5.2 生物适合度与德国小蠊的抗性治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6)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遗传方式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截形叶螨抗药性发生概况
    1.2 害虫(螨)抗性适合度的研究
    1.3 害虫抗性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1.3.1 体壁穿透率下降
        1.3.2 代谢抗性
    1.4 抗药性监测与检测技术研究
        1.4.1 生物检测法
        1.4.2 神经电生理检测法
        1.4.3 生物化学检测法
        1.4.4 分子生物学法
    1.5 害虫(螨)抗性遗传形式和现实遗传力的研究
        1.5.1 抗性遗传形式研究
        1.5.2 抗性遗传力研究
    1.6 国内外对线粒体抑制剂抗性机制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的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药剂
        2.1.3 温度设置
        2.1.4 抗哒螨灵品系的选育方法
        2.1.5 生物测定方法
        2.1.6 发育历期和繁殖力测定
        2.1.7 发育速率和温度的关系拟合
        2.1.8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选育
        2.2.2 温度对截形叶螨 SS 品系、Py-R 品系各螨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2.2.3 不同温度对截形叶螨 SS 品系、Py-R 品系繁殖力的影响
        2.2.4 截形叶螨敏感、抗性品系各螨态及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和敏感实验种群的生态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叶螨
        3.1.2 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3.1.3 实验种群动态参数和相对适合度的测定
        3.1.4 截形叶螨敏感种群和抗哒螨灵种群不同温度下对干扰的反应时间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截形叶螨敏感、抗性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生命生殖力表
        3.2.2 截形叶螨敏感、抗性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曲线
        3.2.3 截形叶螨敏感、抗性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生殖力曲线
        3.2.4 不同温度下抗性和敏感实验种群的生命特征参数和相对适合度
        3.2.5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和敏感种群在不同温度下对干扰的反应时间
    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生化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螨类
        4.1.2 主要供试药剂和仪器
        4.1.3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种增效剂对哒螨灵的增效作用
        4.2.2 解毒酶活性测定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螨类
        5.1.2 供试药剂
        5.1.3 生物测定方法
        5.1.4 遗传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截形叶螨敏感品系(SS)、抗性品系(Py-R)、F1代(RS 和 SR)及回交后代(RS×R 和 SR×S)的毒力测定结果
        5.2.2 显性度测定结果
        5.2.3 细胞质影响确定
        5.2.4 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的确定
    5.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药剂的抗性风险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螨类
        6.1.2 现实遗传力(h2)的估算
        6.1.3 抗性风险评估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6.2.2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风险评估
    6.3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选育
        7.1.2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品系和敏感品系不同温度下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7.1.3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和敏感种群的生态学研究
        7.1.4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生化机理研究
        7.1.5 截形叶螨抗哒螨灵种群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
        7.1.6 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风险评估
    7.2 下一步研究内容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灰飞虱抗药性研究概况
        1.1 灰飞虱的分布与危害
        1.2 灰飞虱的抗药性及交互抗性的现状
        1.3 灰飞虱抗药性发生的生态学因素
        1.4 灰飞虱抗性机制的研究现状
        1.5 防治灰飞虱的杀虫剂
        1.6 灰飞虱抗性的化学治理
    2 昆虫的抗药性机理
        2.1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2.2 代谢抗性
        2.3 靶标抗性
    3 RNA干扰研究概述
        3.1 RNA干扰的机理
        3.2 RNA干扰的分类
        3.3 dsRNA传导的机制
        3.4 昆虫dsRNA传导的组成因素
        3.5 昆虫dsRNA导入的实验方法
        3.6 RNAi在昆虫抗药性中的研究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灰飞虱抗感品系的选育及抗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虫饲养
        1.3 供试药剂
        1.4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1.5 抗性筛选方法
        1.6 抗性现实遗传力分析
        1.7 抗性风险预测
        1.8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毒死蜱品系的选育
        2.2 抗溴氰菊酯品系的选育
        2.3 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力
        2.4 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发展速率预测
    3 讨论
第三章 灰飞虱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及抗性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虫饲养
        1.3 供试药剂
        1.4 交互抗性毒理测定
        1.5 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稳定性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死蜱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
        2.2 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
        2.3 抗毒死蜱和溴氰药酯品系的抗性稳定性
    3 讨论
第四章 灰飞虱抗毒死蜱的生化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虫饲养
        1.3 供试生化试剂和仪器
        1.4 毒理测定方法
        1.5 增效剂测定方法
        1.6 统计分析方法
        1.7 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1.8 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及动力学参数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效剂在灰飞虱不同品系中对毒死蜱的增效作用
        2.2 灰飞虱不同品系的解毒酶活性
        2.3 乙酰胆碱酯酶的动力学和杀虫剂抑制效应
    3 讨论
第五章 灰飞虱抗溴氰菊酯的生化机理及靶标机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虫饲养
        1.3 供试生化试剂
        1.4 供试分子试剂
        1.5 供试仪器设备
        1.6 毒理测定方法
        1.7 增效剂增效试验
        1.8 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1.9 灰飞虱cDNA模板制备
        1.10 PCR反应
        1.11 荧光实时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效剂试验
        2.2 代谢酶活性试验
        2.3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ⅢS3-ⅢS6区域片段的克隆
        2.4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及进化树分析
        2.5 灰飞虱钠离子通道基因与溴氰菊酯抗性
    3 讨论
第六章 灰飞虱解毒酶基因的鉴定以及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虫饲养
        1.3 供试分子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灰飞虱解毒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1.5 灰飞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半定量筛选
        1.6 灰飞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全长克隆
        1.7 灰飞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飞虱解毒酶基因序列的克隆鉴定
        2.2 毒死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半定量筛选
        2.3 毒死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定量PCR
        2.4 溴氰菊酯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半定量筛选
        2.5 溴氰菊酯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定量PCR
        2.6 毒死蜱和溴氰菊酯品系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全长克隆与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灰飞虱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RNAi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昆虫
        1.2 试虫饲养
        1.3 供试分子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dsRNA的制备
        1.5 灰飞虱喂食dsRNA方法
        1.6 毒死蜱和溴氰菊酯抗性相关解毒酶基因的RNAi效应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dsRNA的制备
        2.2 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毒理分析
        2.3 喂食dsRNA对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淡色库蚊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溶剂
        1.1.3 试虫采集
    1.2 方法
        1.2.1 试剂准备
        1.2.2 淡色库蚊的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3 讨 论

(9)家蝇M.domestica L.对敌敌畏抗药性选育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家蝇抗药性概况及研究进展
        1.1 家蝇抗药性现状
        1.2 家蝇抗药性机制
        1.3 家蝇抗药性治理
    2 乙酰胆碱酯酶与家蝇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
        2.1 乙酰胆碱酯酶的结构
        2.2 乙酰胆碱酯酶的功能
        2.3 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突变与家蝇抗药性的关系
    3 抗药性检测方法
        3.1 生物检测
        3.2 生化检测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第一章 家蝇抗DDVP 品系的选育及不同汰选方法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生物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家蝇饲养所需材料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膜法对家蝇抗药性的选育结果
        2.2 点滴法对家蝇抗药性的选育结果
        2.3 幼虫汰选法对家蝇抗药性的选育结果
        2.4 不同抗性汰选方式对家蝇的选育结果的比较
        2.5 DDVP 对家蝇幼虫的毒性作用情况
        2.6 抗性选育过程中各代家蝇幼虫对DDVP 的生物测定结果
        2.7 幼虫法汰选过程中家蝇幼虫与下一代成虫对DDVP 生物测定结果的关系
        2.8 抗性选育过程中各代家蝇成虫体重变化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家蝇对DDVP 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生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溶液
        1.5 主要仪器
        1.6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世代家蝇粗酶含量及AChE 活性的比较
        2.2 不同世代家蝇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曲线
        2.3 不同抗性系数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对DDVP 敏感性的差异
        2.4 家蝇对DDVP 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2.5 家蝇对DDVP 抗药性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价
    3 讨论
第三章 抗性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点突变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生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
        1.4 主要仪器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 提取结果
        2.2 RT-PCR 扩增结果
        2.3 序列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论着 三种选育家蝇抗药性方法的比较
综述 特异性等位基因PCR 技术在昆虫抗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土耳其斯坦叶螨抗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品系的适合度及代谢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抗药性及其研究进展
        1.1.1 昆虫抗药性的定义
        1.1.2 昆虫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1.1.3 抗药性品系培养过程中抗药性发展趋势研究
    1.2 叶螨抗性品系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1.2.1 穿透性降低和解毒代谢增强
        1.2.2 靶标敏感性降低
    1.3 抗性适合度研究
    1.4 害螨的抗药性治理
第二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抗药性品系选育及抗性发展趋势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虫源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性发展趋势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抗药性土耳其斯坦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及抗性适合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叶螨
        3.1.2 实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三种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影响
        3.2.2 三种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在不同温度下的特定年龄生命表
        3.2.3 三种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后次代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
        3.2.4 三种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存活曲线和产雌数的影响
        3.2.5 三种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种群生命表参数
    3.3 讨论
第四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代谢抗性机理研究
    第一节 土耳其斯坦叶螨抗药性与羧酸酯酶活性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耳其斯坦叶螨
        4.1.2 供试药剂、试剂及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酶源蛋白含量
        4.2.2 羧酸酯酶的比活力
        4.2.3 讨论分析
    第二节 土耳其斯坦叶螨抗药性与磷酸酯酶活性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耳其斯坦叶螨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测定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酸性、碱性磷酸酯酶的酶源蛋白含量测定
        4.2.2 对硝基酚标准曲线制作
        4.3 讨论
    第三节 土耳其斯坦叶螨抗药性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耳其斯坦叶螨
        4.1.2 供试药剂、试剂及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三种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GSTs酶源蛋白含量的测定
        4.2.2 三种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比较
        4.3 讨论分析
    第四节 土耳其斯坦叶螨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酶活性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耳其斯坦叶螨
        4.1.2 药剂及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品系土耳其斯坦叶螨MFOs酶源蛋白含量
        4.2.2 对硝基苯酚的标准曲线制作
        4.3 讨论分析
    第五节 土耳其斯坦叶螨抗药性与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关系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土耳其斯坦叶螨
        4.1.2 实验材料
        4.1.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4.1.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4.1.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4.2 结果分析
        4.3 讨论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抗性培育
        5.1.2 抗性品系生态适合度研究
        5.1.3 抗性机理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淡色库蚊抗性衰退及敏感品系培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桔小实蝇抗性品系对三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D]. 姚其.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成都市致倦库蚊对3种常见杀虫剂的抗性研究[J]. 李鹏,田汶佳,张伟,邓良利,肖霖.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7(02)
  • [3]灰飞虱对溴氰菊酯抗性的发生机理研究[D]. 邱小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2)
  • [4]山东省微山湖滨湖区新农村建设对淡色库蚊的影响[J]. 王海防,程鹏,王怀位,殷允洪,寇景轩.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06)
  • [5]德国小蠊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抗性遗传方式及生物适合度研究[D]. 张园园.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遗传方式及风险研究[D]. 宋丽雯.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7]灰飞虱对毒死蜱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 徐鹿.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8]淡色库蚊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检测[J]. 张叶群,朱佳贤. 浙江预防医学, 2013(05)
  • [9]家蝇M.domestica L.对敌敌畏抗药性选育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孙宏迪.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10]土耳其斯坦叶螨抗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品系的适合度及代谢抗性机理研究[D]. 陈文博. 石河子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淡色库蚊抗性下降及敏感系选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