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翠云[1](2020)在《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广西A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能力以及在师生科教学习中的地位,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用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高校图书馆服务也正变得网络化、数字化和知识化。本文从服务能力相关概念入手,根据服务能力分类,归纳出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构成图;同时研究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认为要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关键在于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广西A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服务、文献资源服务、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与培训服务以及阅读推广服务五维度,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广西A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实际情况,实证探究了广西A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以及其图书馆服务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主要存在空间服务细节存在短板、重点文献资源相对缺乏、专业化学科服务能力不足、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阅读推广服务较差等问题。出现以上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校经费投入与技术水平有限、文献资源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学科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高以及阅读推广创新不足。通过查阅专业资料以及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相关文献,总结先进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广西A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从六个方面提出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一是优化空间服务环境,提升用户满意度;二是合理采购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三是健全专业化学科服务体系;四是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与培训;五是强化创新促推广效力;六是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本文基于用户需求研究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不仅是图书馆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现实性的借鉴意义。
李荣辉[2](2020)在《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与信息服务职能进一步明确,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以多样化、实用性强的手段对用户进行教育,使之更好地寻求自身所需、提升自身素质。而国家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目标提出后,高校图书馆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以此为契机对高校图书馆的用户进行教育,能加速“双一流”目标的实现。目前,学界对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相关调研类研究的地域性强,缺乏广泛性和全面性,对当前最新的用户教育现状揭示程度不够。本文对我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是基于更广阔的视角,发掘最新的用户教育形式与内容,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希望对国内外其他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建设和开展有所裨益。本文首先对“双一流”高校、用户教育、图书馆用户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通过访问高校图书馆网站主页的方式,对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基本情况、栏目设置情况和用户区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接着又对用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统计分类,分析比较各高校图书馆在各种用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具体开展情况,并找出目前具有先进性和特色性的用户教育形式和内容;随后,本文发现目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用户教育存在栏目建设不完善、用户区分度不够、形式缺乏吸引力和特色、内容全面性不足、配套服务差以及缺少教育评价和反馈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整合用户教育资源、提高用户区分度、突出用户教育形式的创新和特色、设置更全面和具有时代特色的用户教育内容、丰富用户教育配套服务手段和发展多渠道的评价反馈机制等建议。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徐晨晨[4](2019)在《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习惯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类变化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尤为显着。新一代信息用户群体成为大学校园的新生力量。新生入馆教育是每年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环节。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集中于采取培训讲座、实地参观和发放宣传材料等线下入馆教育方式,由于培训过程时间较短、人数较多,馆员无法及时解答每位新生的问题,导致新生难以消化大量的培训内容,培训与实地参观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为适应新一代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多数高校图书馆利用入馆教育信息系统开展面向新一代信息用户的入馆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凭借其自主性、灵活性、交互性等优势,日渐成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新选择。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多为整体性研究,侧重于评估原则的构建与指标的设置,针对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环节及其信息系统的评估研究与实践较少,从系统交互角度评估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较少。入馆教育信息系统是高校新生与高校图书馆沟通的“第一扇门”。从用户视角评价其交互功能,有助于为进一步设计更加符合新一代信息用户需求的入馆教育信息系统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次研究在数字图书馆交互功能评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数字图书馆交互功能评估量表,结合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的个性化特征与信息用户学习需求,对该量表进行修改、细化并解释相关评估指标,构建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指标。该指标从系统效用、网站结构与信息组织、信息内容的可获得性、页面表现、可用性、主观任务感知、系统的绩效与效率等维度对用户(主要是新一代信息用户)与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评估。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简单阐述本次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主要介绍新一代信息用户的概念界定与信息行为特征以及我国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指标构建。第四部分为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实验研究。第五部分为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实验数据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在设计时可借鉴数字图书馆领域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设计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设计需要(1)注重用户群体的差异性;(2)丰富新媒体资源的应用;(3)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
张一涵,袁勤俭,黄卫东[5](2019)在《新中国70年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热点主题及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检索了1949年以来我国与用户信息行为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等方法,归纳了不同阶段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关联,揭示了研究热点主题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脉络。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行为最初主要集中于对图书文献存储、检索与利用情况的调研,随着认知科学的引入,其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且其研究热点如研究的信息行为主体、信息行为类型、信息行为环境、信息行为范围、研究方法等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明显的演化。
胡曦玮[6](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李永明[7](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毛昕雅[8](2019)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进步引领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不再仅仅局限于向用户提供图书资料的借还,还承担着学校教学任务、服务学术科研等工作。网络环境下用户搜寻信息方式、图书馆提供服务形式、馆藏模式等都处在变革的时代环境中,这也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也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获取相关信息时,资源的缺乏对于用户而言不再是主要障碍,如何有效地在海量信息中搜寻出所需信息已成为图书馆用户关注的重点。本研究试图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构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评价体系。基于扎根理论这-质性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过程,得到影响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4个主范畴因素和18个次范畴因素。在获得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搜寻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再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整体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采用方根法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相应权重。本研究评价指标及其相应权重表述如下:4项一级指标及其权重:用户个体因素(0.1365)、图书馆环境因素(0.5673)、情境因素(0.1145)、信息因素(0.1817)。18项二级指标及其权重:人口统计学特征(0.0084)、个性心理特征(0.0175)、用户身份(0.0130)、自身知识背景(0.0485)、信息素养(0.0492)、馆藏资源(0.2885)、馆内网络环境(0.1412)、馆内服务(0.1002)、用户培训(0.0374)、信息需求(0.0160)、搜寻意识(0.0139)、人际网络(0.0295)、系统使用度(0.0551)、信息类型(0.0067)、信息相关性(0.0457)、信息完整性(0.0381)、信息可靠性(0.0188)、信息可获取性(0.0724)。本研究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期有针对性的合理提出突出资源内容,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信息互助,促进社交类平台整合;聚焦个性需求,扩大数据库覆盖领域;加强教育推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服务功能,优化创新型服务资源等建议。
邱惠妍[9](2018)在《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移动网络及无线接入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网民规模已超7.31亿,移动网络中手机接入方式占比超过90%,人们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的纸质阅读向数字化移动阅读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H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文献检索、学科服务、科学数据管理等服务的重任,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无疑是对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一个巨大提升。然而目前在移动图书馆项目建设阶段,缺少系统的服务质量规划及质量管理方案,同时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鉴于服务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形成了对研究问题的科学认识,提炼了H高校移动图书馆项目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H高校移动图书馆项目的总体概况和服务现状,对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与研究对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移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本文选取了网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确定了电子资源、服务效果、图书馆员和移动设备及网络环境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定量分析,找出了影响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制定了提高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整体目标和思路,围绕科学数据管理、信息资源配置、移动平台建设、馆员能力水平、移动服务链管理等方面,提出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方案,并从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图书馆员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研究,为H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借此有效提高H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使之能够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移动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借鉴。
李艳[10](2018)在《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基于用户感知和用户反馈视角的服务优化受到图书馆界普遍重视,且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基于馆员激励视角的服务优化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但成果不多。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关注图书馆组织氛围的测评,为图书馆基于馆员激励视角优化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学者对其研究也多是探讨馆员对图书馆这一整体氛围的感知与反馈。但一个组织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氛围,管理人员很难根据其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管理策略。因而,近年来,欧美工商管理领域着重探讨某一类组织氛围,如组织公民行为氛围、创新氛围、组织服务导向氛围等。目前工商管理领域依据组织服务导向这一特定组织氛围来改进组织管理、提高绩效的做法已被证明行之有效。本研究深受启发,拟通过研究组织服务导向这一特定组织氛围来优化与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基于此,研究在概述组织服务导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组织特征,对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识别出了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组织服务导向测评量表及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模型。在文献综述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利用预调研问卷,选取南京2所高校图书馆的部分馆员与用户分别对组织服务导向与服务质量量表进行检验与修正,通过信度检验与项目分析,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与删除,最终形成的组织服务导向正式测评量表包括4个因子,共19个测评题项。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正式测评量表包括4个因子,共18个测评题项。利用正式调查问卷,选取南京4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进行模型与假设检验。主要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受调研的四所图书馆馆员对组织服务导向的感知程度整体较高,在服务匹配方面感知尤为强烈,在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方面感知稍弱。(2)受调研的A高校图书馆各指标明显高于受调研的其他三所高校图书馆以及四所高校图书馆整体状况的平均得分。(3)组织服务导向与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有显着的正相关,且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对服务质量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服务匹配、领导引导,服务支持影响较弱。(4)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各因子的影响不一。其中,服务匹配和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都会影响有形性,但他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服务匹配对有形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服务支持对保障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对响应性与关注度的预测力最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策略的建设思路:树立用户导向的服务观、注重领导在行为上对馆员的引导、营造一个支持馆员服务工作的环境以及根据馆员的服务行为去评估馆员的工作。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广西A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图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服务能力 |
二、用户需求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广西A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广西A高校图书馆概况 |
一、广西A高校图书馆基本现状介绍 |
二、广西A高校图书馆服务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广西A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现状 |
一、空间服务能力现状 |
二、文献资源服务能力现状 |
三、学科服务能力现状 |
四、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与培训能力现状 |
五、阅读推广服务能力现状 |
第三节 广西A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实施 |
二、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广西A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广西A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空间服务细节存在短板 |
二、重点文献资源相对缺乏 |
三、专业化学科化服务能力不足 |
四、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 |
五、阅读推广能力较差 |
第二节 广西A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经费投入与技术水平有限 |
二、文献资源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 |
三、学科服务体系不健全 |
四、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高 |
五、阅读推广创新不足 |
第四章 国内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经验 |
一、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空间服务经验 |
二、重庆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经验 |
三、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经验 |
四、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与培训服务经验 |
五、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经验 |
第二节 启示 |
第五章 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
第一节 优化空间服务环境,提升用户满意度 |
一、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
二、以用户需求为基打造多元化空间模式 |
三、构建全媒体空间服务体系 |
第二节 合理采购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
一、以数字资源建设为主,纸质文献协调发展 |
二、以学科导向原则采购文献 |
三、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
第三节 健全专业化学科服务体系 |
一、健全学科馆员制度 |
二、做好学科信息需求分析 |
三、提升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能力 |
第四节 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与培训 |
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注重信息能力培养 |
二、建构基于“成果为本”的有效教学模式 |
三、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 |
第五节 强化创新促推广效力 |
一、打造品牌活动,强化创新性 |
二、统筹资源促进推广效力 |
第六节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
一、重视馆员培训,提升馆员整体素质 |
二、试行人才轮岗制培养 |
三、建立图书馆与馆员共同发展的共赢局面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调查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双一流”高校 |
2.1.2 用户教育 |
2.1.3 图书馆用户教育 |
2.1.4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 |
2.2 调查说明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方法 |
2.2.3 调查内容简介 |
3 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栏目分析 |
3.1.1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网站主页基本情况 |
3.1.2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栏目设置情况 |
3.1.3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栏目用户区分情况 |
3.2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形式分析 |
3.2.1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形式分类及总体情况 |
3.2.2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开展形式的具体情况 |
3.3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内容分析 |
3.3.1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内容分类 |
3.3.2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内容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3.3.3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特色内容 |
4 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 用户教育栏目建设不完善,用户区分度不够 |
4.2 用户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吸引力和特色 |
4.3 用户教育内容全面性不足,缺乏时代特征 |
4.4 用户教育配套服务差,缺少教育评价和反馈 |
5 改善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
5.1 整合用户教育资源,提供用户区分度高的用户教育服务 |
5.2 完善各类用户教育形式,突出创新和特色 |
5.3 合理设置具有全面性和时代特色的用户教育内容 |
5.4 丰富用户教育配套服务手段,发展多渠道的评价反馈机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一代信息用户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
二、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改革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用户的特点 |
一、概念界定 |
二、信息行为特征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方式研究 |
一、传统的线下新生入馆教育模式 |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
三、网络环境下新颖的入馆教育模式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评估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指标构建 |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交互功能评估模型 |
第二节 交互功能评估指标构建 |
一、数字图书馆交互功能评估量表适用性分析 |
二、评估量表指标说明 |
第四章 评估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实验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数据的分析方法与工具 |
一、数据分析思路 |
二、数据分析工具 |
第五章 评估数据分析 |
第一节 信度检验 |
一、整体信度检验 |
二、各维度信度检验 |
第二节 不同学历层次的差异性 |
第三节 不同维度对系统交互功能的影响程度 |
一、系统效用 |
二、网站结构与信息组织 |
三、信息内容的可获得性 |
四、页面表现 |
五、可用性 |
六、主观任务感知 |
七、系统的绩效与效率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讨论 |
一、不同学历层次的分析讨论 |
二、不同功能维度的分析讨论 |
三、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讨论 |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贡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附录A 承诺书 |
附录B 实验过程说明 |
附录C 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D 任务描述列表 |
附录E 实验前问卷 |
附录F 实验后问卷 |
附录G 访谈大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新中国70年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热点主题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1.1 研究方法 |
1.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主题的演化 |
2.1 1949-2000年间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 |
2.2 2001-2005年间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 |
2.3 2006-2010年间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 |
2.4 2011-2015年间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 |
2.5 2016年至今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 |
3 研究热点的演化特征与展望 |
(6)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图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
3.3.3 政策修订情况 |
3.3.4 政策条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
4.1 共生理论 |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4.2.1 需求理论 |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
4.3 政策构建思路 |
4.3.1 政策构建流程 |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
4.3.5 政策构建原则 |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
4.4.1 政策目标确立 |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预调查 |
5.3.1 样本描述 |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
5.5.1 样本属性分析 |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
6.1 政策方案抉择 |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
6.4.1 政策的功能 |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
4.3.1 方法选择 |
4.3.2 分析过程 |
4.3.3 解释模型 |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5.1.1 理论模型 |
5.1.2 研究假设 |
5.2 实证分析 |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
5.2.2 探索性分析 |
5.2.3 验证性分析 |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研究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8)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论及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的内涵 |
2.2.1 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概念和特点 |
2.2.2 网络环境下信息搜寻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
2.3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1 扎根理论 |
3.1.1 扎根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
3.1.2 扎根理论的研究步骤 |
3.2 资料收集 |
3.2.1 文献资料分析 |
3.2.2 访谈资料的获取与整理 |
3.3 影响因素获取 |
3.3.1 开放性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3.4 效度检验 |
3.4 影响因素确定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评价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计算及其一致性检验 |
4.4 评价模型建立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对策 |
5.1 研究结果分析 |
5.2 研究结论 |
5.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提升对策 |
5.3.1 突出资源内容,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
5.3.2 建立信息互助,促进社交类平台整合 |
5.3.3 聚焦个性需求,扩大数据库覆盖领域 |
5.3.4 加强教育推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
5.3.5 创新服务功能,优化创新型服务资源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列表 |
致谢 |
(9)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动图书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服务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服务现状及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 |
2.1 H高校移动图书馆项目服务现状 |
2.1.1 图书馆概况 |
2.1.2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现状 |
2.2 满意度调查及服务存在的问题 |
2.2.1 移动图书馆服务面临的用户新需求 |
2.2.2 满意度问卷调查设计与统计结果 |
2.2.3 移动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 |
3.1 服务质量评价原则与方法选取 |
3.1.1 服务质量评价原则 |
3.1.2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选取 |
3.2 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2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 |
3.3 服务质量评价值计算及分析 |
3.3.1 服务质量评价值计算与结果 |
3.3.2 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服务质量提升方案与保障措施 |
4.1 方案设计的目标和思路 |
4.1.1 方案设计的主要目标 |
4.1.2 方案设计的整体思路 |
4.2 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4.2.1 提高科学数据管理服务能力 |
4.2.2 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
4.2.3 加强移动平台建设 |
4.2.4 提升馆员能力水平 |
4.2.5 完善移动服务链管理 |
4.3 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措施 |
4.3.1 建立科学的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 |
4.3.2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4.3.3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
(10)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现状 |
1.2.1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测量 |
1.2.2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化与改善 |
1.3 组织服务导向研究现状 |
1.3.1 组织服务导向的定义 |
1.3.2 组织服务导向的结构与测量 |
1.3.3 组织服务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 |
1.3.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内容、意义 |
1.4.1 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 |
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 |
2.1.1 非营利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 |
2.1.2 高校图书馆的特征 |
2.1.3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内涵的界定 |
2.1.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特征 |
2.2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影响因素基本结构抽取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预调研 |
3.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1 理论基础 |
3.1.2 研究假设的推导 |
3.2 量表设计及半结构化访谈 |
3.2.1 量表设计 |
3.2.1.1 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量表设计 |
3.2.1.2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量表设计 |
3.2.2 半结构化访谈 |
3.3 预调研 |
3.3.1 数据采集 |
3.3.2 数据分析 |
3.3.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测量项目筛选 |
3.3.2.2 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测量项目筛选 |
第四章 调查组织与结果分析 |
4.1 样本分析 |
4.2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四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现状的比较与分析 |
4.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分析 |
4.4.1 模型拟合度检验指标 |
4.4.2 模型的拟合与假设检验 |
4.4.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总效应 |
4.4.2.2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
4.4.2.3 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各因子的影响 |
4.4.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管理启示 |
5.2.1 树立用户导向的服务观 |
5.2.2 注重领导在行为上对馆员的引导 |
5.2.3 营造一个支持馆员服务工作的环境 |
5.2.4 根据馆员的服务行为,评估馆员的服务工作 |
5.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5.3.1 研究框架方面 |
5.3.2 样本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广西A高校为例[D]. 杨翠云.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2]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李荣辉. 郑州大学, 2020(0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系统交互功能评估研究[D]. 徐晨晨. 南开大学, 2019(04)
- [5]新中国70年我国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热点主题及演化[J]. 张一涵,袁勤俭,黄卫东. 图书与情报, 2019(05)
- [6]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搜寻行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毛昕雅. 安徽大学, 2019(07)
- [9]H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研究[D]. 邱惠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李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