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或严重狭窄梗阻的手术治疗(附九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1](2012)在《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或称靶向性的药械联用技术。我国开展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有逾三十年的历史,收治了大量病种和病例。本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得到1980~2012年期间有关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临床文献六百余篇,通过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随访时间、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各类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涉及各科疾病光动力疗法诊治应用情况的参考文献。
姜涛[2](2009)在《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及食管癌放疗后复发的挽救性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食管癌、贲门癌的高发区,但是,由于食管癌、贲门癌就诊较晚,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食管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在30%左右,中位生存期约18个月。食管癌放疗的病人,一年复发者高达80%。复发的病人以再发的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的症状,有的表现为贫血或食管气管瘘。目前复发的病人以姑息治疗为主。姑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吞咽困难和维持营养。姑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化疗、激光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支架或腔内管的植入等。但这些方法的效果均不理想,原因是疗效难以持久,且并发症多。初步的研究表明,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情况下,病人可以从再手术中获益。再手术在技术上是一个挑战,不仅因为由于第一次手术形成的手术区的瘢痕组织,患者常常由于放疗造成粘连和组织脆性增加,增加手术难度。虽然,食管癌局部复发再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高,但是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可使患者获得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的收益。
吴刚[3](2004)在《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 高位食管疾病是指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的良恶性病变,包括食管-胃吻合口瘘、食管癌弓上或颈部吻合术后复发和高位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食管癌性狭窄、放射性食管狭窄、腐蚀性食管炎等。此类疾病或导致食管严重狭窄不能进食,或因进食后气道误咽剧烈呛咳而不敢进食,病人进食障碍,直接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效果差,外科治疗缺乏有效方法。 所有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良恶性食管病变采取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能迅速有效地解除狭窄或瘘所致的吞咽困难,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使之在食管瘘或狭窄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高位食管疾病的内支架置入治疗仍属于盲区,原因在于对食管入口和上段解剖结构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对于高位食管病变内支架置入,大多采用骨性标志一颈椎来定位支架最上界,部分学者认为支架上缘最高不能超过第七颈椎上缘水平或第1胸椎水平。食管入口随体位、头部活动变化相对于椎体位置变化较大,X线以椎体作为解剖标志既不能准确显示食管入口的位置,又不能反映食管入口的动态变化。 为了详细了解食管入口的毗邻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充分利用上段正常食管,准确、合理放置支架,减少支架置入后下滑、移位等并发症,扩大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位食管疾病的适应症,本研究旨在进行梨状隐窝下极和食管入口位置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寻找和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食管入口定位法,指导临床准确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 材料与方法 ①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年龄5~86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斌淤争介屯砂盛书淤淤犷几奈粉讲飞移称仁溺犷介君‘旦杂犷诵艺二绍;矛魏拔卫么弃飞欲梦‘淤介势姗盛韶忙石需匕舒尹护夯照若户宝纷行咬必佗簇宁缺睽嚣笋七溺产丫奋留‘押了求沙货珍于呀经先沸;褪梦‘绷,冷黔必泛藻粉形了泌二溯梦端少潇职‘口二由盼‘奋欲岁,平均46.1士15.6岁,记录其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并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道造影。180位被检查者使用n xl4寸X线胶片四分格拍片,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77位被检查者只摄直立平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4位用一张胶片)。随机抽出10位被测者进行X线造影片放大率校正。通过X线片将椎体平分三等份、椎间盘一份,分别记录梨状隐窝下极对应的椎体位置;以第五颈椎(C5)下缘平面为基线,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C5下缘基线的距离。在直立平头位图片上测量颈5、6高度,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C5上缘中点和第六颈椎(C6)下缘中点间的距离。 ②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尸体标本61例,正中矢状断面切开,用1/50Inm游标卡尺和两脚规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平面之间距离、梨状窝下极与CS下缘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环状软骨板下缘与C5下缘平面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 ③26例高位食管疾病患者,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78岁,平均52.0士22.3岁。食管癌或责门癌根治性切除食管一胃弓上吻合或颈部吻合术后形成食管一胃吻合口痰10例、吻合口癌性复发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合并气管痰2例和高位食管一气管屡6例、腐蚀性食管炎4例。根据病变性质、长度、部位个体化选择食管内支架。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头尽量抬高后仰,X线监视下置入食管内支架。支架置入后食管造影,了解支架位置、膨胀程度,观察食管通畅和痰口封堵情况,感染控制效果。 结果X线片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①梨状隐窝下极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相对椎体位置变化。②四种体位下男女之间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均有显着性差异 (户0.000),且女性梨状隐窝下极位置高于男性。③男性或者女性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四种体位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别,且直立仰头位高于仰卧仰头位、仰卧仰头位高于直立平头位、直立平头位又高于直立低头位。④将被测试者以蕊30岁、31一60岁、)61岁年龄段分组,四种体位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年龄段间均有显着性差异。⑤将被测试者体重指数分为<18.5、18.522.99和>2.99三组,分析显示四种体位下各体重指数段间均无显着性差异。⑥梨状隐窝下极活动度不受性别、年龄、体型的影响。⑦颈5、6高度与身高呈正相关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欲绝J犷令舀叮扁岁命犷房甲理期护汤犷笼狱说卖今凌男货势汉鲜浦尹彩r袱峨凭黔届路舅臼多诬户篇祝弱娜全斜洲彩洲蛇翎群必一拐广飞罗,涛男协洲韶尹;游峪韶黔苏尹佗诫照谈笋扩矛螃诀比蔑赞卜洲货抖裕筑分留哟今磅,」死华炭仁属粉宝砰卜浦尸拼架几淤哪歼屯甲李拼勺盼口谈、徽礴粉减汹气面绷护产线性关系。 尸体标本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下缘相距约2.ocm,而与C5下缘相距约1.Icm,环状软骨下缘与C5相距约一0.scm。尸体标本梨状隐窝下极多位于C4一CS一6水平(94.8%),环状软骨板下缘多位于C5一C6刃之间(97.4%)。 临床高位食
黄留保,赵文,钟锋,何家贤[4](2002)在《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或严重狭窄梗阻的手术治疗(附九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孙文[5](2019)在《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的研制目的:通过在普通胃管上预置放射性125Ⅰ粒子来探索粒子胃管研制的可行性。方法:在白纸上勾画直径为6mm的圆形,用扫描仪扫描纸张,通过图像转换程序将数据存储为DICOM格式,并创建17层图片,然后导入治疗计划系统(TPS)中,模拟直径6mm、长度8cm的胃管携带125Ⅰ粒子段(层间距为5mm)。利用TPS勾画肿瘤靶区,以模拟粒子胃管边界为肿瘤靶区内界,外扩0.5cm为外界,勾画长度为6cm的环形靶区。给予处方剂量(PD)60Gy,计算相关剂量参数。然后按照模拟粒子胃管所得的数据,采用3种固定方式将放射性125Ⅰ粒子固定在胃管上。结果:TPS计算出模拟粒子胃管的D90、D100(90%、100%肿瘤体积接受的处方剂量)分别为80Gy、62Gy,V100(计划靶区接受1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为100%,D90>PD。采用“嵌入式”结合的方式将放射性125Ⅰ粒子附着于胃管管壁内,粒子结合牢固,未发生脱落,成功制作出粒子胃管。结论:嵌入式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的设计、制作是可行的。第二部分粒子胃管在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比较粒子胃管组和普通胃管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生存期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51例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组(试验组)和普通胃管组(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2周、1月、2月)的前白蛋白、白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水平,评估患者的体力状况、吞咽困难分级,并记录并发症和生存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血生化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相比较,(1)营养状况及体力状况:术后2周试验组测定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74.74±35.25)mg/L、(37.32±2.11)g/L;对照组分别为(166.38±23.17)mg/L、(37.80±2.03)g/L,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月复查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两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月KPS评分,试验组中位数(P25,P75)为60(60,70)分,对照组为60(60,60)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平均较前增长8.15分,对照组平均较前增长3.75分。(2)管腔通畅度:术后1月试验组中有11例患者吞咽困难分级(Stooler分级)达到Ⅰ~Ⅱ级,对照组患者仍为Ⅲ~Ⅳ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月再次评定,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患者因管腔通畅,能进食半流质而拔管,试验组拔管率48.15%,对照组拔管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2周复查血常规,试验组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分别为(5.50±1.23)×109/L、(4.29±0.32)×1012/L、(204.33±46.12)×109/L,对照组分别为(4.85±1.33)×109/L、(4.17±0.46)×1012/L、(198.58±45.53)×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复查血常规,两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如鼻黏膜糜烂、移位、腹泻、胃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期比较:试验组患者平均存活172.94天,中位生存时间为181天;对照组患者平均存活168.78天,中位生存时间为172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既能提供鼻饲,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加患者体力,又能腔内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而且相比普通胃管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患者的一种新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潘炳坤[6](2010)在《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喉咽颈段食管癌术后节段性(近)环周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目前,喉咽颈段食管癌术后节段性(近)环周缺损的各种修复方法各有利弊,大多创伤大、耗时长、费用高,不适用于高龄、高危及贫困患者,因此,仍有必要发展和创新适合于上述患者的修复方法。目的探讨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在高龄、高危及贫困喉咽颈段食管癌患者术后节段性(近)环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喉咽颈段食管癌患者行部分喉、喉咽、颈段食管切除术后,应用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喉咽和颈段食管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病例发生移植物坏死。7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1例并发小咽瘘,经保守治疗20天后痊愈;6例术后1月内恢复了吞咽功能,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于术后一个半月行上吻合口成形术后均可顺利进食普食。结论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喉咽颈段食管癌术后节段性(近)环周缺损术式对患者创伤明显减轻、操作过程明显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费用明显减少、疗效肯定,扩大了手术适应症。适合高龄、高危、贫困及不能保留喉功能的晚期喉咽颈段食管癌患者,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刘婵桢[7](2007)在《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HELA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电化学治疗作用对宫颈癌细胞系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调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活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以观察在(5V,10C)的电化学治疗剂量作用后,阴极、阳极以及(5V,10C)电化学治疗作用后并添加了K离子通道开放剂的阴极、阳极细胞与未经过治疗的宫颈癌细胞生长趋势的变化。噻唑兰染色法(MTT)比较以上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全细胞膜片钳模式测定经(5V,10C)电化学治疗后阴极及阳极的细胞与未经治疗的宫颈癌细胞相比,其K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RT-PCR(逆转录PCR)测定经(5V,10C),(10V,10C),(10V,5C),(5V,5C)的电化学治疗剂量的作用后,阴极及阳极细胞与未经过治疗的宫颈癌细胞相比较,其钾离子通道蛋白基因KCNJ16,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CACNA1G,以及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CLCN3mRNA的表达情况;半定量PCR(凝胶电泳成像分析法)测定并计算各电化学剂量阴极细胞及阳极细胞KCNJ16,CACNA1G,CLCN3mRNA的相对表达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1)控制时间影响因素后,(5V,10C)电化学治疗后阴极组及阳极组,(5V,10C)电化学治疗后并添加K离子通道开放剂的阴极组及阳极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计数结果之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由生长曲线图可知,空白对照组随时间变化细胞数逐渐递增;(5V,10C)治疗后阴极及阳极组,细胞数随时间变化始终呈递减趋势,与其它三组区别明显;(5V,10C)电化学治疗后并添加K离子通道开放剂的阴极组及阳极组细胞数先减少,第三天后逐渐增加,最后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生长趋势一致。(2)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模式记录到持续激活的外向钾电流。此类电流激活速度较快,失活速度很慢,具有外向整流特性,大约从0mV左右处开始出现可分辨的钾电流,之后,随着指令电压的阶跃攀升,通道开放逐渐增加,表现为外向电流值逐渐增大,故具有电压依赖性。经(5V,10C)电化学治疗剂量作用后的阴极及阳极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外向整流的钾通道被明显抑制,其中在钳制电压为10mv,20my,30my,40mv,50mv时,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K离子通道电流强度均有下降,从Ⅰ—Ⅴ曲线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经电化学治疗后,阴极及阳极组Ⅰ-Ⅴ曲线下移。(3)半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经电化学治疗(5V,10C)阴极及阳极,(10V,10C)阳极KCNJ16相对表达值相比,治疗后KCNJ16表达下降,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下降程度:(5V,10C)阳极>(10V,10C)阴极和阳极,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后二者之间的差别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其余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经(5V,10C)电化学治疗后,阴极处CACNA1G相对表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无显着差异;(5C,10V)治疗后阴极,(10C,10V)治疗后阴极细胞组与对照组及其余各组细胞相比,CLCN3表达增高,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其中此2组间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该基因表达增高较后者显着,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该基因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细胞生长及抑制实验表明,(5V,10C)的电化学治疗能使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治疗后加入钾离子通道开放剂,能部分抵消了电化学对宫颈癌细胞的这种抑制作用。(2)、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引出外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电流,该电流在接受了电化学治疗后受到抑制,抑制趋势与电化学作用后细胞生长受限相附,因此认为电化学治疗可抑制外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这种抑止作用为电化学治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3)、电化学治疗到达一定剂量强度下,可以引起KCNJ16、CNCL3、CACNA1G的改变,其中,KCNJ16为内向整流性钾通道的编码基因,其改变主要发生在阴极,与电化学的治疗机制相关;CACNA1G和CNCL3分别为T型钙通道的编码基因和容量调控氯离子通道的编码基因,在阴极处可有表达的升高,与电化学治疗的作用机制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程远方,刘建华,王江波,魏汉涛[8](2004)在《食管癌放疗后复发再手术63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86-1998年,我们对63例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者施行手术切除,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63例中,男53例,女10例;年龄43-72岁,平均为56岁。病变位于食管上段9例,中段4l例,下段13
二、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或严重狭窄梗阻的手术治疗(附九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或严重狭窄梗阻的手术治疗(附九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理和技术 |
一、光敏剂 |
二、光源和光传输 |
三、氧合作用 |
四、剂量 |
临床应用 |
一、皮肤肿瘤和癌前病变 |
二、头颈部肿瘤 |
三、脑部肿瘤 |
四、肺部肿瘤 |
五、消化系统肿瘤 |
六、膀胱癌 |
七、妇科肿瘤 |
八、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
九、鲜红斑痣 |
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
十一、尖锐湿疣 |
十二、痤疮 |
十三、牙周病 |
十四、消化道黏膜血管病变 |
结语和展望 |
(2)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及食管癌放疗后复发的挽救性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及食管癌放疗后复发的挽救性外科治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高位食管疾病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对照表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获奖证书 |
致谢 |
(4)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或严重狭窄梗阻的手术治疗(附九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手术的可能性 |
4.2 手术方式的选择 |
4.3 并发症的预防 |
(5)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部分 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的研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模拟粒子胃管 |
2.2.2 制作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 |
第三章 结果 |
3.1 粒子胃管剂量 |
3.2 嵌入式粒子胃管 |
第四章 讨论 |
4.1 空腔脏器粒子剂量学计算 |
4.2 粒子胃管设计 |
4.2.1 放射性粒子的排布 |
4.2.2 放射性粒子的携带方式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粒子胃管在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器材与材料 |
2.2 治疗方法及流程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操作 |
2.2.3 术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随访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营养状况及血常规指标 |
3.3 体力状况评价 |
3.4 管腔通畅情况 |
3.5 并发症情况 |
3.6 生存时间及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传统姑息治疗 |
4.1.1 姑息性放化疗 |
4.1.2 物理扩张治疗 |
4.1.3 营养支持治疗 |
4.2 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腔内治疗技术 |
4.2.1 腔内放射治疗 |
4.2.2 物理消融治疗 |
4.2.3 化学消融及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
4.2.4 光动力治疗 |
4.2.5 放射性粒子支架置入治疗 |
4.2.6 放射性粒子胃管置入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喉咽颈段食管癌术后节段性(近)环周缺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
2.1 解剖要点 |
2.1.1 喉咽解剖 |
2.1.2 喉解剖 |
2.1.3 气管解剖 |
2.1.4 食管解剖 |
2.2 流行病学 |
2.3 临床病理学 |
2.4 临床分类及特点 |
2.5 治疗方法 |
2.6 残喉- 气管复合组织瓣制备的可行性及制备方法 |
2.6.1 可行性探讨与分析 |
2.6.2 制备方法 |
第三章 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术前准备要点 |
3.3 手术方法要点 |
3.4 术后处理 |
第四章 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5.1 手术方法与手术要点 |
5.1.1 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的制备 |
5.1.2 保证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的血供 |
5.1.3 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的整复 |
5.1.4 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转移与修复方法 |
5.1.5 注意喉咽颈段食管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 |
5.1.6 低位及极低位气管造口 |
5.2 并发症的防治 |
5.2.1 咽颈前皮肤瘘 |
5.2.2 吻合口狭窄 |
5.2.3 移植物坏死 |
5.3 甲状腺处理 |
5.4 颈部淋巴结处理 |
5.5 各种修复方法评价 |
5.5.1 大创伤修复方法 |
5.5.2 小(微)创伤修复方法 |
5.6 手术禁忌症与手术病人遴选 |
5.6.1 手术禁忌症 |
5.6.2 手术病人遴选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本人简历 |
(7)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HELA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感谢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宫颈癌临床治疗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
1 宫颈癌的手术治疗 |
1.1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及相关适应症和禁忌症: |
1.2 宫颈癌手术范围的确定及临床价值 |
1.3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主要术式及它们的优缺点 |
1.4 宫颈癌手术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和预防措施 |
1.5 几种特殊情况的手术处理 |
1.5.1 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手术及临床价值 |
1.5.2 合并妊娠的宫颈癌手术处理及临床价值 |
1.5.3 复发宫颈癌的手术处理及临床价值 |
1.6 宫颈癌手术中的前哨淋巴结 |
1.6.1 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1.6.2 前哨淋巴结的检测方法 |
1.6.3 前哨淋已结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
1.7 腹腔镜在宫颈癌手术中的运用现况 |
1.7.1 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和子宫广泛切除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
1.7.2 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的主要术式 |
1.7.3 腹腔镜下淋巴结和子宫广泛切除术的手术模式 |
1.7.4 宫颈癌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应用现况. |
1.7.4.1 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患者 |
1.7.4.2 早期宫颈癌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
1.7.4.3 宫颈癌放射治疗前应用 |
1.7.4.4 探讨宫颈癌手术分期 |
1.8 保留膀胱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手术 |
1.8.1 术式的原理及主要步骤 |
1.8.2 手术的运用及临床价值 |
1.9 影响手术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
2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 |
2.1 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概况 |
2.2 宫颈癌放射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
2.2.1 宫颈癌单纯放疗 |
2.2.2 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联合 |
2.2.2.1 术前放疗 |
2.2.2.2 术后放疗 |
2.2.2.3 注意问题 |
2.2.3 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结合 |
2.2.4 放射治疗与手术和化疗的联合治疗 |
2.2.5 放射治疗与热疗结合 |
2.2.6 放射治疗与基因治疗结合。 |
2.3 宫颈癌放疗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价值 |
2.3.1 宫颈癌的传统外照射技术的发展及临床运用价值 |
2.3.2 宫颈癌的传统腔内放疗技术的发展及临床运用价值 |
2.3.3 宫颈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 |
2.3.3.1 三维适形放疗 |
2.3.3.2 调强放疗 |
2.3.4 子宫颈癌的非常规放射治疗 |
2.4 影响放射效果的因素 |
2.4.1 放射源 |
2.4.2 年龄 |
2.4.3 病理类型与分化程度 |
2.4.4 临床分期 |
2.4.5 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 |
2.4.6 感染 |
2.4.7 乏氧现象 |
2.4.8 局部肿瘤体积与类型 |
2.4.9 减少宫体复发措施 |
2.4.10 危险器官并发症的影响 |
2.5 放射治疗付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3 宫颈癌的化疗 |
3.1 宫颈癌化疗的原理 |
3.2 宫颈癌化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
3.3 主要方案、时机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
3.3.1 放疗同时合并化疗的方案 |
3.3.2 新辅助化疗的方案 |
3.3.3 复发性宫颈癌的化疗 |
3.4 全身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5 介入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6 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7 放疗后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8 宫颈癌放化疗同步的应用及价值 |
3.9 宫颈癌化疗毒付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4 宫颈癌的电化学治疗 |
4.1 电化学治疗的主要原理 |
4.1.1 生物闭合电路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
4.1.2 生物闭合电路与电化学治疗 |
4.1.3 PH与与电化学治疗 |
4.1.4 电离子迁移与电化学治疗 |
4.1.5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4.1.6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
4.1.7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1.7.1 形态学改变的特征 |
4.1.7.2 形态学改变的机理 |
4.1.8 电化学治疗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
4.1.9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 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及意义 |
4.3 影响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疗效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 |
5 膜片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运用 |
5.1 膜片钳技术概要 |
5.2 膜片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运用及价值 |
5.2.1 细胞膜钾通道与肿瘤的关系 |
5.2.2 其他离子通道与肿瘤的关系 |
6 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项目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电化学治疗及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及抑制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来源 |
2.2 宫颈癌细胞系,复苏、传代和冻存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试剂来源及配制 |
2.2.3 具体实验步骤 |
3 电化学对宫颈癌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活细胞计数法) |
3.1 实验原理 |
3.2 实验仪器 |
3.3 具体实验步骤与实验分组 |
3.4 统计学方法 |
4 宫颈癌细胞抑制率的测定(MTT法) |
4.1 实验原理 |
4.2 仪器设备及试剂 |
4.3 具体实验布置 |
4.4 生长抑制率计算 |
4.5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电化学作用后连续7天宫颈癌细胞计数及细胞生长曲线 |
5.2 电化学作用对宫颈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
6 讨论 |
第三章、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细胞前后K离子通道的变化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溶液配制: |
2.4 膜片钳技术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流程 |
2.4.1 膜片钳技术基本原理 |
2.4.2 膜片钳记录实验操作流程: |
2.4.2.1 电极的拉制与处理 |
2.4.2.2 玻璃微电极的灌充 |
2.4.2.3 形成高阻抗封接 |
2.4.2.4 参数补偿 |
2.4.2.5 电压钳制与电流的记录 |
3 结果 |
3.1 外向钾电流通道特性的研究,全细胞膜片钳模式记录电流的特性 |
3.1.1 原始电流曲线 |
3.1.2 I-V曲线(电流-电压曲线) |
3.2 电化学治疗对外向整流钾通道的作用 |
3.2.1 原始电流曲线的记录 |
3.2.2 电流电压曲线的改变 |
3.3 K离子通道变化与细胞生长曲线之间的关系: |
6 讨论 |
第四章、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K离子,Ca离子Cl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来源: |
2.2 电化学体外治疗分组及方法 |
2.3 肿瘤细胞RNA提取 |
2.3.1 实验原理 |
2.3.2 仪器设备及试剂的来源和配制 |
2.3.3 提取RNA前各种实验用品的特殊处理 |
2.3.4 具体的实验步骤 |
2.3.5 结果判断 |
2.4 cDNA合成 |
2.4.1 实验原理 |
2.4.2 仪器设备 |
2.4.3 实验试剂 |
2.4.4 具体实验步骤 |
2.5 肿瘤细胞中KCNJ16、CACNA1G和CLCN3表达检测(RT—PCR法) |
2.5.1 实验原理 |
2.5.2 仪器设备 |
2.5.3 试剂来源及配制 |
2.5.4 器皿去RNA酶处理 |
2.5.5 引物设计,合成及处理 |
2.5.6 PCR反应体系组成及步骤: |
2.5.7 PCR反应条件 |
2.5.8 PCR产物电泳 |
2.5.9 结果处理 |
3 结果 |
3.1 KCNJ16基因在不同剂量电化学治疗后表达情况 |
3.2 CACNA1G基因在不同电化学治疗剂量中表达情况 |
3.3 LCCN3基因在不同剂量电化学治疗后表达情况 |
3.4 各电化学剂量各基因相对表达情况见 |
4 讨论 |
4.1 钾离子通道 |
4.2 钙离子通道 |
4.3 氯离子通道 |
参考文献 |
四、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或严重狭窄梗阻的手术治疗(附九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5)
- [2]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及食管癌放疗后复发的挽救性外科治疗[D]. 姜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3]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吴刚. 郑州大学, 2004(04)
- [4]食管癌根治量放疗后复发或严重狭窄梗阻的手术治疗(附九例报告)[J]. 黄留保,赵文,钟锋,何家贤. 实用临床医学, 2002(06)
- [5]放射性125Ⅰ粒子胃管治疗食管及贲门恶性梗阻的初步研究[D]. 孙文. 济南大学, 2019(12)
- [6]残喉—气管复合组织瓣修复喉咽颈段食管癌术后节段性(近)环周缺损的临床应用[D]. 潘炳坤. 汕头大学, 2010(05)
- [7]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HELA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D]. 刘婵桢.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8]食管癌放疗后复发再手术63例报告[J]. 程远方,刘建华,王江波,魏汉涛. 山东医药, 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