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流技术在燃气销售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蒙[1](2021)在《B公司试验平台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保鹏飞[2](2020)在《我国电子档案单轨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智睿[3](2020)在《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问题研究 ——以J支线管道为例》文中指出天然气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道运输作为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在天然气产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互联网和IT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道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管道工程管理公司已经在管道工程管理中大量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实现了管道工程管理网络化、虚拟化。我国的天然气管道自动化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条管道信息化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在仍有个别早期建设的管道以站场就地控制或站控室集中控制为主,全线采用话音进行人工调度,实时性差,故障反应速度慢,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虽然新建项目在管道监测,站控系统,调度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缺乏一致的标准,上下层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集成,特别是在物联网背景下的智能监测、安全跟踪与定位、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管网运行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J省天然气管道公司J支线的管道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梳理出管道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及行业特点等信息,并以此入手采用对比分析法的方式,通过天然气常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后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进而提出管道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及建议。文章结构上,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天然气管道公司及其信息化效益概述;第三章为J支线管道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第四章为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评价及分析;第五章为提升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的对策建议;第六章为结论和展望。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认为J支线管道信息化建设对支线的运营和管理的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提升,可为其他管道天然气建设提供十分有用的借鉴价值。但在J支线信息化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依然存在标准化不统一、员工信息化意识淡薄等问题制约了信息化带来的效益提升。针对问题和原因,本文从信息化建设标准、建立企业管理模式、管控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员工信息化素质、延伸信息化效益模块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后续的天然气管道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提供更为全面、具有借鉴意义的指导。
张宇[4](2020)在《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果显着,以大型酒店、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兼具服务性和休闲性功能的商业建筑不断增多。建筑工程运维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复杂建筑及设施设备需要更科学的运维管理方式。针对目前大型复杂建筑运维管理所面临的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挑战,本文以兼具餐饮、住宿、商务、会展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酒店为切入点,从运维管理方的角度出发,借助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在运维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研究如何建立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以期提升酒店运维管理水平,并为其它大型复杂建筑的运维管理提供解决思路。首先,本文通过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明晰了研究对象的内容范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具体介绍BIM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各自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了运用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酒店运维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大型酒店建筑特征及其运维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大型酒店建筑具有建筑体量大、空间构造复杂、人流量大、运维管理品质要求高、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征,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酒店运维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利用文献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方法分别对酒店运维管理的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文提出并构建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再次,本文借助信息流理论,研究运维信息流转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通过在酒店运维管理中合理利用BIM与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流转效率,进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的逻辑框架。以信息流模型为基础、借鉴物联网DCM通用架构、合理嵌入BIM技术的方式,提出了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然后分别对信息获取层、网络传输层、信息存储与应用层、信息复用层各层所涉及的技术和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将前文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A项目,结合此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构建运维管理系统架构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际操作。主要包括:构建了A项目的BIM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信息完善和轻量化处理;针对A项目酒店公共区运部位进行了物联网终端设备的部署及ZigBee无线网络设计;利用BIM模型数据构建了初始运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态信息与物联网实时采集的动态信息相关联的研究;对该项目酒店运维管理平台进行了部分界面与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该论文共有图55幅,表11个,参考文献148篇。
刘钊[5](2018)在《BIM技术在某项目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技术正在改变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运维的实施流程和管理模式。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应用和推广BIM技术,可促进技术变革,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创新。MEP(Mechanical,Electrical and Plumbing)系统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电安装工程领域的主要技术内容。本论文依托某饭店泵房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对BIM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对BIM发展历程、工程应用现状、技术要素和演进方向的全面了解,紧密结合机电工程领域的行业特点,对BIM技术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国内外的BIM标准和软件平台,及BIM在机电安装工程领域应用的工程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论文基于某饭店泵房机电安装工程,结合项目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选型,对项目中族的开发、建模、设计、施工模拟等多方面的流程和关键技术展开分析和研究。通过建立BIM模型,对设计相关的出图、渲染、实景漫游,及其系统分析和设计优化进行了应用研究。对机电安装的关键技术环境进行了虚拟仿真,保证了安装施工的零返工率,创造了较大的工程价值,为后续部署企业级BIM的工作积累了技术经验。由于该项目的MEP系统较为复杂,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各个系统的优化分析和管线系统的碰撞检查。基于BIM技术的平台和软件工具,实现了多专业多规程的协同作业。此外,针对项目的特点对所需的功能模块进行了二次开发,基于C#、Python、脚本、动作宏等多种技术工具展开了轻量级和项目级的Revit二次开发,有力保证了项目高效实施。本论文结合工程实例展开应用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并结合课题和对研究项目的认识,对BIM的发展演进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展望。
王磊平[6](2017)在《大庆燃气生产运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根据业务发展需求为大庆燃气公司设计开发了生产运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信息整合与管理,为生产指挥提供可参考的决策依据,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不涉密的数据共享。本课题在国内外现状调研和燃气企业“数字燃气”、“数字市政”建设背景基础上,以GIS和SCADA系统为依托平台,利用WebService技术、系统集成和GPS定位技术等设计实现了大庆燃气生产运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大庆燃气生产运行管理提供完善、优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开发采用目前最先进的SOA架构,利用ArcGIS Server平台,通过WebService实现管网数据的对外服务和系统接口,在Web上完成一系列管网GIS系统功能,便于系统的推广和集成。系统实现了地形图的管理、管网数据的查询统计报表、管网空间分析、动态维护等功能,实现各应用服务的统一架构、统一身份管理、统一权限管理、统一访问入口、统一界面风格、统一数据传输标准等,全面提升了大庆燃气公司的生产运行管理水平。
姚刚[7](2016)在《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整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技术巨大变革时期,工业化住宅发展存在瓶颈: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不够、产业化规模不足。如何利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工具的协同设计模式,提高工业化住宅开发过程中的综合运行效率,实现工业化住宅信息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除了绪论和结论,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要素研究、系统整合模式与应用方法。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并初步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接着,论文的第二章至第三章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础理论作阐述:第二章对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对阻碍工业化住宅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需要向制造业学习,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需要转型——必须从线性走向协同,应该选择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作为工业化住宅研究的切入点;第三章介绍了协同设计的基本观点与发展脉络,明确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定义与特征,并总结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支撑技术;第四章是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部分:首先通过文献评论与专家访谈确定了影响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然后运用调查问卷搜集关键要素的基础数据,最后对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最重要的五个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该部分内容使得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五章至第七章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阐述:第五章在整体上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技术平台,制定了一个可扩展的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实施框架,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第六章在总结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冲突检测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冲突消解方法;第七章明确了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的构建原则与管理流程。该部分内容是研究的技术基础。论文的第八章论述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系统整合模式:研究提出了基于BIM和IPD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系统整合模式,解决了工业化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问题,既是对研究第四章的结论中关于"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这个关键要素的解答,也是对所有关键要素的整合研究。这种系统整合模式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方法论。论文的第九章在分析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内容、目标、工具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归纳了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旨在为工业化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协同方法上的操作依据。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工作做出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贾海天,王斐[8](2013)在《基于数据库流转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工作流技术在生产执行过程中对流程控制实现了更好的监控和流转,工作流技术是通过人员和人员之间、业务和业务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次进行。以模具塑胶行业为例,结合现代生产与排程的基本理论、分析模具塑胶企业生产工作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生产执行工作。深入行业内部,具体分析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陈大乾[9](2013)在《燃气工程监管系统设计和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燃气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监管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燃气工程监管系统(GSS)应运而生,本系统是针对燃气工程施工阶段的全流程,包括文档流传,人员调配以及设备管理的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本文针对燃气工程施工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审批延迟,数据采集不受控,以及快速查询困难等问题。通过制定精简整合流程,利用工作流技术将流程中的节点连接在一起,然后结合Excel电子表格,使用户自己加入到系统开发中,实现灵活快捷地转化电子表为节点,随后分配不同的角色权限和流程条件,就可以成为工作流中新的节点,另外工作流系统中新增了审核周期考核模块,利用每个人员的操作时间为依据,促进了人员工作效率,加快了审核速度。针对工程现场监管中需要采集大量第一手数据,系统采用PDA替代纸张输写方式,引进先进的RFID电子标签技术,使RFID连接传感器获得数字信号,再将其中的数据通过PDA收集起来,进行打包压缩后通过工业GSM网络远程发回数据中心,实现了办公室、施工现场的电子数据无缝连接。最后系统在解决工程查询困难时,提出基于ArgGIS系统的燃气WebGIS系统,它不但继承了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观展示工程的地理位置分布,还利用“最临近设施分析”,“最短路程分析”等公式,具备了一定的优化参考功能。系统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目前燃气工程监管的水平,更通过较少人员工作量,严格考评审核周期等措施,节省了时间投入,加快了工作效率,WebGIS让整个工程审批流程透明化,用户可随时查询进度了解工程情况,同时系统提供辅助的决策参考。系统运行后得到了企业上下一致的认可。
王卫东[10](2013)在《工作流及其可视化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工作流技术是在办公自动化需求驱动下产生的,实现企业业务流程自动执行的重要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银行、邮政、科学实验、航运、电力等行业领域中。工作流技术的可视化是指在工作流过程建模阶段采用可视化建模平台进行建模。通过可视化建模工具实现工作流技术,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在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管理人员能够便捷的进行工作流过程建模,从而可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项目“安徽省电力公司云计算实验室公共服务(SaaS)基础开发平台项目”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分析和研究工作流技术,对工作流模型和常用的建模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在理解工作流引擎相关过程的同时,依托建模工具的生成文件,对工作流引擎执行过程进行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通用性较强的轻型工作流引擎。(2)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分析了几种可视化模型开发工具的优弊端,并采用Flex技术来开发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可视化建模工具,满足了专业性较弱的管理人员的使用需求。(3)结合上述两点,开发完成了可视化工作流系统。通过可视化建模工具生成过程文件,提交工作流引擎解析执行,并完成相应的需求功能,最终实现可视化工作流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目前,“安徽省电力公司云计算实验室公共服务基础开发平台项目”已通过省电力科学院的性能测试,验收合格。在安徽省电力公司的实际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工作流技术在燃气销售行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作流技术在燃气销售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问题研究 ——以J支线管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天然气管道公司及其信息化效益概述 |
2.1 天然气管道行业与特点 |
2.1.1 天然气管道行业概况 |
2.1.2 天然气管道技术及特点 |
2.1.3 天然气管道重要意义 |
2.1.4 天然气管道信息化构成 |
2.2 天然气管道公司基本情况 |
2.2.1 天然气管道公司架构 |
2.2.2 天然气管道公司管理体系 |
2.2.3 天然气管道公司建设及运营 |
2.3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涵义与构成 |
2.3.1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涵义 |
2.3.2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构成 |
2.4 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的评价方法 |
2.4.1 静态评价法-投资收益率法 |
2.4.2 动态评价法-费用现值法 |
2.4.3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价值链模型 |
第3章 J支线管道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J支线建设宏观环境 |
3.2 J支线投资简介 |
3.3 J支线概况 |
3.3.1 J支线建设历程 |
3.3.2 J支线建设特点 |
3.3.3 J支线运营指标 |
3.4 J支线建设及运营存在的问题 |
3.4.1 经济效益回报低 |
3.4.2 安全管控成本高 |
3.4.3 信息化规划未实现全流程 |
3.4.4 管理模式有待改进 |
3.4.5 员工信息化意识淡薄 |
第4章 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
4.1 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影响因素 |
4.1.1 经济效益分项因素 |
4.1.2 社会效益因素 |
4.2 J支线静态评价--投资收益率法 |
4.2.1 J支线常规建设后投资收益率 |
4.2.2 J支线信息化建设后投资收益率 |
4.3 J支线动态评价--费用现值法 |
4.3.1 J支线常规建设后费用现值 |
4.3.2 J支线信息化建设后投费用现值 |
4.4 J支线综合效益评价-价值链模型 |
4.4.1 J支线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基本活动价值提升分析 |
4.4.2 J支线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辅助活动价值提升分析 |
4.5 J支线信息化效益总体评价 |
第5章 提升J支线管道信息化效益的对策建议 |
5.1 统一信息化规划标准 |
5.2 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
5.3 严控信息化建设成本 |
5.4 提高员工信息化素质 |
5.5 延伸信息化效益模块 |
5.6 其他对策建议 |
5.6.1 标准化和开放性 |
5.6.2 模块化和可扩充性 |
5.6.3 可靠性和安全性 |
5.6.4 友好性和直观性 |
5.6.5 融入前置工程审核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大型酒店相关内容 |
2.2 运维管理相关理论 |
2.3 BIM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4 物联网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
3.1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
3.2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现存的问题 |
3.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内容及功能需求 |
3.4 基于扎根理论的运维管理信息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
4.2 相关技术与标准研究 |
4.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构建思路与目标 |
4.4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与物联网的运维管理系统构建 |
5.1 信息获取层 |
5.2 网络传输层 |
5.3 信息存储与应用层 |
5.4 信息复用层 |
5.5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BIM模型构建和处理 |
6.3 物联网设备部署及组网 |
6.4 运维数据库的构建 |
6.5 平台功能开发与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BIM技术在某项目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的研究和技术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和技术路线 |
2 BIM的技术框架 |
2.1 BIM的技术框架 |
2.2 技术标准、协同和管理 |
2.3 BIM软件平台的技术特征分析和工程应用 |
3 机电安装工程的BIM应用 |
3.1 某饭店泵房机电安装工程的概况 |
3.2 机电安装工程中BIM技术的特点 |
3.3 项目技术方案 |
3.4 族库开发和建模 |
3.5 设计成果、渲染和漫游 |
3.6 施工的虚拟仿真和实施 |
3.7 本章小结 |
4 分析、协作 |
4.1 优化分析和碰撞检查 |
4.2 多专业多规程的协同 |
4.3 价值和技术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BIM技术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庆燃气生产运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原理和技术 |
2.1 SOA架构 |
2.2 WEB SERVICE技术 |
2.2.1 WebService概念 |
2.2.2 WebService体系结构 |
2.2.3 WebService的相关技术 |
2.3 GIS与WEBGIS |
2.3.1 GIS |
2.3.2 WebGIS |
2.3.3 ArcGIS Server |
2.3.4 ArcGIS Server体系结构 |
2.4 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 |
2.4.1 信息检索可视化技术 |
2.4.2 地理信息检索可视化 |
2.4.3 三维地层界面可视化技术 |
2.4.4 可视化的实现 |
2.5 SCADA系统 |
第三章 燃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技术路线 |
3.2.3 系统结构 |
3.2.4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2.5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3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4 实施计划与步骤 |
3.4.1 实施计划 |
3.4.2 需求调研 |
3.4.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阶段 |
3.4.4 系统开发阶段 |
3.4.5 系统测试阶段 |
3.4.6 系统试运行阶段 |
3.5 质量管理 |
第四章 燃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及实现 |
4.1 单点登录的实现 |
4.2 系统集成 |
4.3 设施管理子系统 |
4.3.1 燃气设施基础数据查询 |
4.3.2 查询结果的展示 |
4.4 维修管理子系统 |
4.4.1 故障定位 |
4.4.2 预警分析 |
4.4.3 抢修方案的制定 |
4.5 管网运行监测子系统 |
4.5.1 实现原理 |
4.5.2 设备查询定位地图位置 |
4.5.3 动态工艺流程模拟图 |
4.5.4 对超标场站进行声光报警 |
4.5.5 绘制监测数据历史趋势曲线图 |
4.5.6 燃气管网压力的监控 |
4.6 辅助设计子系统 |
4.6.1 辅助调度 |
4.6.2 辅助规划与设计 |
4.6.3 停供气模拟 |
4.7 其他功能 |
4.7.1 GPS子系统 |
4.7.2 剖面分析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策略 |
5.2 测试项目 |
5.3 测试方法 |
5.4 测试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7)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整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对工业化住宅的研究 |
1.2.2 对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协同作用的研究 |
1.2.3 对设计要素系统整合的研究(IPD)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研究方案 |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8 研究的关键技术 |
1.9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10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10.1 研究的特色 |
1.10.2 研究的创新点 |
上篇 基础理论研究 |
第二章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转型 |
2.1 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 |
2.1.1 问题导入——工业化住宅推广不佳 |
2.1.2 国外工业化住宅发展概述 |
2.1.3 国内工业化住宅发展概述 |
2.2 阻碍工业化住宅发展的原因分析 |
2.3 向制造业学习——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转型 |
2.3.1 制造业中产品的发展变革 |
2.3.2 基于制造业经验的工业化住宅"个性化量产"概念的提出 |
2.3.3 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转型——从线性走向协同 |
第三章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 协同设计的基本观点与发展脉络 |
3.1.1 协同的概念 |
3.1.2 协同学的基本理论与观点 |
3.1.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 |
3.1.4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 |
3.2 协同设计的定义 |
3.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定义与特征 |
3.4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支撑技术 |
3.4.1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中的核心作用 |
3.4.2 系统工程技术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影响 |
3.4.3 并行工程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
3.4.4 精益建造原则在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 |
4.1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研究方法 |
4.2 本章的技术路线 |
4.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清单的确定 |
4.3.1 文献来源 |
4.3.2 初始关键要素的确定 |
4.4 问卷调查及分析 |
4.4.1 问卷调查 |
4.4.2 数据分析 |
4.4.3 关键要素的确定 |
4.5 本章结论 |
中篇 关键要素研究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技术平台 |
5.1 本章研究目的 |
5.2 本章的技术路线 |
5.3 协同设计技术平台的层级架构及概念诠释 |
5.3.1 协同设计技术平台的层级架构 |
5.3.2 概念诠释 |
5.3.3 初始假设与研究方法 |
5.4 面向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框架 |
5.4.1 BIM框架的评论 |
5.4.2 BIM框架的挑选 |
5.4.3 面向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框架的构建 |
5.5 针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协议 |
5.5.1 BIM协议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引介 |
5.5.2 BIM协议相关资料的搜集 |
5.5.3 BIM协议的开放性译码 |
5.5.4 BIM协议的主轴译码 |
5.5.5 BIM协议的选择性译码 |
5.5.6 针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协议的结论 |
5.6 适合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软件 |
5.6.1 BIM软件的调研及初步筛选 |
5.6.2 BIM软件的分析与评估 |
5.6.3 BIM软件的最终评价 |
5.6.4 本节结论 |
5.7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中的冲突消解 |
6.1 本章研究目的 |
6.2 本章的技术路线 |
6.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冲突的分析 |
6.3.1 冲突产生的原因 |
6.3.2 冲突的特点 |
6.3.3 冲突的分类 |
6.3.4 冲突消解的意义 |
6.4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冲突的检测 |
6.4.1 冲突检测的定义 |
6.4.2 基于BIM的冲突检测分析 |
6.4.3 基于BIM的冲突检测软件比较 |
6.4.4 基于BIM的冲突检测流程与方法 |
6.5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冲突的消解 |
6.5.1 基于BIM的协同冲突消解方法 |
6.5.2 基于BIM的信息冲突消解方法 |
6.5.3 基于BIM的流程冲突消解方法 |
6.5.4 基于BIM的资源冲突消解方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的构建研究 |
7.1 本章研究目的 |
7.2 本章的技术路线 |
7.3 工业化住宅构建部品BIM模型库的系统分析 |
7.3.1 工业化住宅部品的概念 |
7.3.2 工业化住宅部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
7.3.3 构建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的必要性 |
7.3.4 构建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在协同设计方面的优势 |
7.4 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的构建原则 |
7.4.1 模块信息化原则 |
7.4.2 通用系列化原则 |
7.4.3 信息标准化原则 |
7.5 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的构建与管理流程 |
7.5.1 总体方案规划 |
7.5.2 管理规范确立 |
7.5.3 系统平台搭建 |
7.5.4 模型数据导入 |
7.6 本章小结 |
下篇 系统整合模式与应用方法 |
第八章 基于BIM和IPD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系统整合 |
8.1 本章研究目的 |
8.2 本章的技术路线 |
8.3 IPD的概念 |
8.4 IPD与传统项目交付模式的区别 |
8.4.1 项目交付模式的发展历程 |
8.4.2 IPD与传统项目交付模式的对比 |
8.5 IPD的特征 |
8.6 BIM功能与IPD特征的关系矩阵 |
8.6.1 关系矩阵的构建 |
8.6.2 交互关系的释义 |
8.7 基于BIM和IPD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系统整合模式 |
8.8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研究 |
9.1 本章研究目的 |
9.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内容 |
9.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目标 |
9.3.1 向协同建造转型 |
9.3.2 质量维护的提升 |
9.3.3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
9.4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工具——BIM技术的系统架构 |
9.4.1 BIM成为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核心工具的原因 |
9.4.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目标 |
9.4.3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信息管理平台 |
9.4.4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模型架构 |
9.4.5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软件 |
9.4.6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BIM辅助工具 |
9.5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 |
9.5.1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整体流程 |
9.5.2 前期策划阶段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 |
9.5.3 协同设计阶段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 |
9.5.4 协同建造阶段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 |
9.5.5 运维管理阶段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 |
9.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学术成果清单 |
致谢 |
(8)基于数据库流转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作流转分析 |
2 系统框架架构 |
3 系统实现概述 |
4 结语 |
(9)燃气工程监管系统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现状 |
1.2 项目背景 |
1.2.1 安全性 |
1.2.2 复杂性 |
1.2.3 公益性 |
1.3 燃气工程监管系统的目的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 |
2.1 燃气工程监管系统的需求 |
2.2 需求分析 |
2.3 工作流模型 |
2.4 远程数据采集 |
2.4.1 RFID 技术 |
2.4.2 PDA 设备 |
2.4.3 工业级 GSM 网络 |
2.5 地理信息系统 |
第三章 燃气工程管理系统总体概述 |
3.1 开发动机 |
3.2 任务分析 |
3.3 系统结构 |
3.4 总结 |
第四章 工作流 |
4.1 工作流系统开发动机及困难 |
4.1.1 定位系统范围 |
4.1.2 精简流程规范 |
4.1.3 考核周期判定 |
4.2 工作流子系统的主要特点 |
4.2.1 覆盖全部业务 |
4.2.2 灵活改变表单 |
4.2.3 促进工作效率 |
4.3 工作流子系统结构 |
4.3.1 操作界面 |
4.3.2 系统结构 |
4.4 总结 |
第五章 远程数据采集 |
5.1 数据采集子系统面临的挑战 |
5.2 远程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5.2.1 减少人工输入 |
5.2.2 增加自动化采集 |
5.2.3 减少数据丢失 |
5.3 远程数据采集子系统结构 |
5.4 远程数据采集与燃气工程监管系统的关系 |
5.5 总结 |
第六章 Web GIS |
6.1 燃气工程监管可视化的需求及困难 |
6.1.1 地理定位 |
6.1.2 数据整合 |
6.1.3 安全性 |
6.2 Web GIS 设计思路 |
6.2.1 直观显示项目位置信息 |
6.2.2 系统整合 |
6.2.3 数据安全 |
6.3 Web GIS 系统结构 |
6.4 Web GIS 在工程监管系统中的作用 |
6.5 总结 |
第七章 系统实现及运行情况 |
7.1 系统环境 |
7.2 效果展示 |
7.3 系统使用反响 |
7.4 总结 |
第八章 总结及未来工作 |
8.1 总结 |
8.2 未来工作 |
8.3 本文贡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10)工作流及其可视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3 可视化工作流技术可行性分析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可视化工作流技术研究 |
2.1 工作流技术概论 |
2.1.1 工作流起源与发展 |
2.1.2 工作流定义 |
2.1.3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
2.1.4 工作流参考模型 |
2.2 Flex 技术体系 |
2.2.1 Flex 概述 |
2.2.2 Flex 技术框架 |
2.2.3 Flex 的 Web 服务通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视化工作流系统需求分析 |
3.1 项目背景 |
3.2 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总体需求 |
3.2.2 开发环境需求 |
3.2.3 过程建模需求 |
3.2.4 可视化建模工具需求 |
3.2.5 流程监控需求 |
3.2.6 任务管理需求 |
3.3 可视化工作流系统体系架构 |
3.3.1 可视化工作流系统模型 |
3.3.2 系统技术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视化建模工具研究与实现 |
4.1 工作流元模型 |
4.2 建模方法分析 |
4.3 可视化工作流建模工具设计 |
4.3.1 可视化建模工具客户端分析 |
4.3.2 体系结构 |
4.3.3 活动类型 |
4.3.4 基本元素 |
4.4 可视化工作流建模工具实现 |
4.4.1 可视化界面 |
4.4.2 逻辑实现 |
4.4.3 图形化组件与对应 Xml 的相互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流引擎研究与实现 |
5.1 工作流引擎概述 |
5.2 相关定义 |
5.3 数据库建模 |
5.4 工作流引擎功能设计 |
5.5 工作流引擎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视化工作流技术项目应用 |
6.1 业务系统概述 |
6.2 与业务系统结合方法 |
6.2.1 可视化建模工具与工作流引擎结合方法 |
6.2.2 可视化工作流系统与业务系统结合 |
6.3 可视化工作流技术项目应用 |
6.3.1 业务过程分析 |
6.3.2 应用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工作流技术在燃气销售行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B公司试验平台信息化战略研究[D]. 曹蒙.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我国电子档案单轨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D]. 保鹏飞. 湖北大学, 2020
- [3]天然气管道公司信息化效益问题研究 ——以J支线管道为例[D]. 张智睿.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D]. 张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BIM技术在某项目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钊.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6]大庆燃气生产运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磊平.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7]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整合应用研究[D]. 姚刚. 东南大学, 2016(11)
- [8]基于数据库流转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贾海天,王斐. 技术与市场, 2013(11)
- [9]燃气工程监管系统设计和应用[D]. 陈大乾.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10]工作流及其可视化研究与应用[D]. 王卫东.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