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早期开裂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芦川[1](2021)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问题严重突出,采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来控制反射裂缝的发生是现在国内外主流的处理方式。它可以吸收并减弱沥青路面中的应力集中,达到保护路面结构,延长道路寿命的作用。但是,由于粒料基层具有松散的特性,故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层间结构中呈现出“点—线—面”的复杂接触形式,从而导致路面结构出现脱粘,滑移和损坏等破坏形式。并且凸出粒料基层表面的碎石也会影响层间的接触状态。所以必须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层间稳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保其路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本文提出了描述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复合结构的新模型,并考虑了骨料嵌入率对其层间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新模型分析了三个主要因素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新的试件及其试验方法对新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的成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粘弹性模型-内聚力模型-随机骨料模型”的复合结构模型来模拟由“沥青混凝土层—透层—粒料基层”所组成的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描述了该路面层间的复杂接触方式。同时,为了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考虑了层间被碎石骨料嵌入时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层间骨料嵌入率的定义,分析了不同骨料嵌入率下的层间剪切强度,介绍了骨料嵌入层间的三种工况及层间在不同工况下的破坏状态。(2)使用考虑了层间骨料嵌入率下的复合结构模型,研究了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和沥青洒布量对层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择最佳层间骨料嵌入率(5%)的复合结构模型下,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层间剪切强度也随之增大,水平剪切速度也与层间剪切强度也呈正相关。此外,随着沥青洒布量的增加层间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沥青洒布量为0.8L/m2时,可达到最大的剪切强度。(3)设计了“不脱模”双层复合车辙板试件及其剪切试验方法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复合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和沥青洒布量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影响规律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大多数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可以证明,新的试件和试验方法可以很好地验证复合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根据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数值模拟数据和剪切试验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分别提出了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沥青洒布量、骨料嵌入率与层间剪切强度之间的预估公式。发现能够很好地评价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剪切强度,可为其层间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依据。图[51]表[10]参[78]
张丽,张正新,马志琴[2](2020)在《浅谈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材料抗裂性能配合比优化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裂缝表现形式主要有干缩裂缝、温缩裂缝、荷载裂缝及纵向裂缝,其裂缝形成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中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与裂缝形成密切相关。研究通过标准条件下的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试验及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对含水率及水泥掺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水泥掺量及含水率与基层材料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在其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水泥用量及合理控制含水率对预防和减少基层裂缝形成至关重要,也为基层施工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姚鑫航[3](2020)在《基于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抗反射裂缝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公路建设中,一直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作为道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而伴随路面结构类型和道路铺筑技术的发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暴露出了易产生反射裂缝、抗水损能力差、耐久性低等难以忽视的缺点。所以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开始被关注,柔性基层能够吸收和消减半刚性基层裂缝尖端应力和应变,从而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并切实提高道路的整体寿命。但由于级配碎石基层较低的模量、容易产生永久变形以及工艺要求较高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沥青材料作为柔性基层的全厚式沥青路面由于造价较高,工程实际中也难以接受,导致常用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并未得到普及应用。SRX(Solution Road Soilfix)聚合物是最近几年中国际筑路工程开始推广使用的一种有别于沥青材料的新型高分子树脂聚合物。SRX聚合物以水作为分散介质,均匀掺加到碎石土混合材料中,然后经压实和干燥养生,在构成道路结构层的土石固体颗粒表面形成稳定有机粘膜,成为强度高且韧性大的柔性结构层。本文针对豫东地区的地质条件,采用开封地区的砂石材料,通过系列试验探索了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的适用条件与技术特点,基于室内CBR试验进行SRX聚合物稳定碎石的级配组成设计,根据强度提升率和性价比确定SRX聚合物稳定碎石的合理SRX掺量为0.5%。通过试验分析了成型方法养生条件、养生时间等诸多因素对SRX聚合物稳定碎石整体强度的影响。从强度特性、收缩特性、抗疲劳特性、水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表明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作为一种柔性基层具备抗反射裂缝性能的同时具有很好的路用性能。最后依据新版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提出了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并与传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实际应用的经济性。
水晓天[4](2020)在《大型停车场装配式透水铺装基层材料及整体运行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水铺装对路面径流有良好的滞蓄净化作用,是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技术之一。停车场的荷载变化复杂、铺筑周期长,同时易破损、维修难度大、径流污染重,针对这些特点研究开发具有较强承载能力、施工便捷、易于维护,同时具有截污能力的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对于停车场尤其是大型停车场建设及维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验研究了骨料级配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的影响,从5组骨料级配中比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一组用于透水铺装基层。结果表明:各组透水混凝土试块的性能均能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7d抗压强度为5.14MPa~9.63MPa、28d抗压强度为5.97MPa~15.26MPa、空隙率为17.4%~25.9%、渗透系数为0.61cm/s~1.32cm/s、干湿循环强度损失在0.20MPa~2.38MPa。其中最适的一种骨料级配为20%的4.75mm~9.5mm骨料、50%的9.5mm~19mm骨料、30%的19mm~31.5mm骨料。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试验比较了4种装配式透水铺装的水文效应,这些透水铺装结构的面层均为陶土透水砖;找平层材料有天然砂砾石和中砂;透水基层预制块的结构形式有a型和b型。根据找平层材料和透水基层预制块结构形式不同,分别为Ⅰ型(天然砂砾石+a型透水混凝土预制块)、Ⅱ型(天然砂砾石+b型透水混凝土预制块)、Ⅲ型(中砂+a型透水混凝土预制块)、Ⅳ型(中砂+b型透水混凝土预制块)。结果表明: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控制能力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找平层材料对透水铺装水文效应影响较大,天然砂砾石优于中砂;基层形式对透水铺装水文效应影响较小,a型略优于b型。极端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2mm/min、降雨历时2h、降雨间歇期1d),Ⅰ型和Ⅱ型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的径流控制率仍能达到44.0%和42.7%。常见暴雨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1mm/min、降雨历时1h、降雨间歇期7d),Ⅰ型和Ⅱ型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的径流控制率能达到97.8%和95.4%。试验比较了上述4种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的水质效应,结果表明:对SS的去除效果为Ⅲ型>Ⅳ型>Ⅱ型>Ⅰ型;对COD去除效果为Ⅳ型>Ⅱ型>Ⅰ型>Ⅲ型;对NH3-N去除效果为Ⅳ型>Ⅲ型>Ⅱ型>Ⅰ型;对TN去除效果为Ⅲ型>Ⅳ型>Ⅱ型>Ⅰ型;对TP去除效果为Ⅳ型>Ⅱ型>Ⅲ型>Ⅰ型。综合污染物削减能力为Ⅳ型>Ⅲ型>Ⅱ型>Ⅰ型。找平层材料对透水铺装的污染物削减能力的影响较大,中砂优于天然砂砾石,基层形式对透水铺装水质效应影响较小,b型略优于a型。试验中最大径流污染浓度条件下(SS为155.0mg/L、COD为115.0mg/L、NH3-N为1.27mg/L、TN为9.57mg/L、TP为0.54mg/L),Ⅳ型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对这些污染因子的去除率分别为77.4%、60.0%、22.1%、44.2%、81.5%。综合比较4种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的力学、径流削减、污染物削减等性能,Ⅱ型透水铺装综合性能最优,承载重荷载时无明显形变、暴雨条件下径流控制率为95.4%、对SS、COD、NH3-N、TN、TP的去除率为68.1%、49.1%、33.7%、51.7%、62.8%。对该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的找平层材料天然砂砾石的粒径进行优化后,用于停车场透水铺装实际工程,试验结论与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应用的经济性分析。
甄珍[5](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焚烧垃圾发电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焚烧炉渣(MSWI-BA),即焚烧垃圾发电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后的产物。炉渣不仅产量大,且属于一般废弃物,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炉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炉渣替代天然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改善基层抗裂性能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炉渣的基本材料性能、化学成分以及微观形态,采用不同粒径、不同掺量的炉渣制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件,研究基层试件的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此外文章基于国内学者提出的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设计提出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得出以下结论:(1)炉渣表面粗糙不平且多孔,具有密度小、强度低、含水率和吸水率高的特性,通过SEM-EDS分析知炉渣属于CaO-SiO2-Al2O3-Fe2O3体系,表明炉渣存在一定火山灰活性和胶凝活性。(2)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设计,水泥剂量取4%,各档集料质量配合比为 19.0-31.5mm:9.5-19.0mm:4.75-9.5mm:2.36-4.75mm:0-2.36mm=23:26:19:12:20,炉渣分 A 档(0-2.36mm)、B 档(2.36-4.75mm)以及 C 档(4.75-9.5mm),且每档按照0%、30%、50%的质量比替代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基层混合料。(3)力学性能试验表明,用炉渣替代天然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虽然会降低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且炉渣添加量越多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越大,但均满足规范要求。回归曲线分析表明炉渣与水泥以及集料的生成物可促进基层强度快速增长,炉渣添加量越多,基层的力学强度增长速率越快。(4)干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干缩应变,且可降低基层对水的敏感性;温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温缩应变,且可减缓基层在不同温度下因固相收缩和液相收缩的变形程度。(5)文章根据已有评价指标推导提出了收缩抗裂比较指数βd、βt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比较指数值越小代表基层收缩性能越好,综合评价指标系数数值越大代表基层征集抗裂性能较好。综合收缩抗裂比较指数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推荐最佳掺量配合比:炉渣掺量为50%,粒径为0-2.36mm或4.75-9.5mm。综上所述,适当掺加炉渣可有效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收缩性能以及提高基层的抗裂性能。
刘鑫[6](2020)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块体路面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公路就是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满足农村地区人流,物流等运输要求的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然而,资金不足,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公路建设不能快速推进。因此,为尽快落实中央要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应该设计一种能够适应农村地区人口,环境的高质量高通行能力的农村地区公路。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现实需求,2019年,交通运输部颁布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块体路面是标准推荐的典型路面结构之一。本文针对块体路面在农村公路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一系列块体路面结构优化研究,为块体路面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块体自身特征和基层技术指标对块体路面路用性能的结构和力学影响。块体的特征包括块体的几何条件、质量标准和块体的平面布置方式,其中块体的几何条件包括块体的几何尺寸、块体厚度和块体形状,块体的质量标准包括制作精度、强度和耐久性,块体形状有矩形、方形、三角形、六边形或工字型等,平面布置方式有顺块铺筑、人字式铺筑、双V型铺筑等方式。基层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基层材料和基层厚度。选用最适合的结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进行力学性能及结构性能的分析,研究基层材料和块体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控制指标,提出最适合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建设的块体结构及各项参数的建议值,通过计算和仿真模拟试验得出块体路面各结构层的最佳结构设计组合,从而实现在相同的荷载条件下选择路用性能最好经济性最高的块体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李旭生[7](2020)在《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公路路面结构主要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低等级薄层沥青路面,由于基层刚度大,面层反射裂缝多,路面使用中破损严重。针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域碎(砾)石丰富的特点,公路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会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进行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室内试验,室内试槽试验,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路研究对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级配碎石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分析了级配碎石基层的承载力特性,提出了级配碎石筛孔通过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果试验室试槽试验和依托工程试验路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推荐结构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级配组成的级配碎石的力学特性、承载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料级配碎石形成密实结构不仅与粗细颗粒的相对含量相关,还存在最大尺寸效应;回弹模量都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粗集料对级配碎石强度的提高有益;(2)通过对底基层和基层的回弹模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层顶面的当量模量和竖直方向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其线性相关性很好;(3)本文通过室内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槽试验,得到了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性,荷载引起的竖向应力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4)通过铺筑试验路,并进行三年以上的跟踪检测,实际路用状况表明,本文提出的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比传统使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表现出更好的路用性能,路面的破损明显减少。并结合室内试槽试验及试验路铺筑,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控制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对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德强[8](2019)在《沥青道路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注浆补强技术探究及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常生活中,高速公路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在不断增加的交通量作用下,高速公路的使用年限不断缩短,养护周期越来越花费人力物力,甚至还为交通的运营带来许多不利,为改善这种情况,本文对沥青路面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病害检测与加固处理进行了研究,采用非开挖性的基层注浆修补加强的养护方法,此方法的施工操作简单且养护周期短,是一种优良的非开挖式公路养护措施。为验证基层注浆法对公路养护的具体意义,本文以昌铜高速2012年建成通车的赣湘段公路为实验路段进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基层病害检测技术利用探地雷达和内窥镜检测的组合方式,可以有效地形成直观画面,有利于确定病害的范围。(2)研究水泥稳定粒料路基沥青路面为主体的材料,分析基层注浆修补的技术对该类型公路的优势所在。(3)通过在昌铜高速(赣湘段)公路试验段的处理效果的检验,对基层注浆技术的修补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肯定,并总结了一套可以作为指导意见的现场施工技术流程,为后期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吴宝源,张永胜,任伟[9](2017)在《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文中提出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抗冻性,但在设计、施工、养生过程中存在易收缩开裂的问题,从而影响其广泛地应用。本研究主要阐述了水泥稳定粒料基层产生裂缝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一些预防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开裂的措施和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最优配合比设计方法。
廉向东[10](2012)在《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文中认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不佳,使用寿命大大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目前我国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层,而水泥混凝土路面长期使用性能主要与路基和基层有关,良好的路基和基层是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正常运营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车速快、重载、超载车辆比例大等交通特点给路面的使用功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对于不同基层类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指标,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通过提高基层的长期性能来改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交通等级和不同类型基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调查分析了湿热气候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与二灰稳定碎石等半刚性基层、贫混凝土等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状况,分析了基层开裂、基层脱空、层间结合状况及基层刚度等使用状况对混凝土路面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基层的长期使用性能,并针对湿热地区气候特点,初步推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合理基层类型。通过室内试验与力学分析,研究了基层与混凝土面板间的层间结合状况、基层开裂对混凝土面板的影响、基层材料的抗冲刷性能以及不同基层类型混凝土板的变形和应变规律。结果表明,基层与混凝土面板间的结合状态极为重要,水泥混凝土面板在基层界面滑动的摩擦系数是研究面板温度应力、面板滑动区与固定区长度、接缝、间距、板端推移量及路面纵向失稳的重要参数;在正常状态下乳化沥青隔离层的摩阻力在0.76~0.87之间,沥青功能层的摩阻力在0.71~1.10之间,土工布隔离层的摩阻力在1.08~2.06之间;粒料基层对混凝土面板的约束最小,混凝土板翘曲变形最大,沥青混凝土基层约束居中,贫混凝土基层对混凝土面板的约束最大,几乎没有翘曲变形产生。通过分析基层的长期性能评价指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指标的预测模型,研究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的预测评价。分析了板底脱空对混凝土面板应力的影响规律,通过不同工况下计算得到的最大应力及脱空部位的最大弯沉值,回归得到考虑疲劳、不考虑温度应力时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大容许脱空量。在不利加载位置情况下,分析了基层有(无)裂缝、基层裂缝宽度变化、基层裂缝位置变化对混凝土路面结构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的存在破坏了路面结构整体性和连续性,路面结构的荷载应力显着增大,设置功能层后,显着减小了面板的最大拉应力;而路面结构的温度应力则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充分考虑各类不同基层类型的力学与物理特性,并结合功能层对于路面使用状况的改善作用,推荐出湿热地区不同交通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适用类型。基于基层长期性能的要求,提出同时考虑混凝土面层和基层疲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二、公路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早期开裂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早期开裂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粒料基层的研究现状 |
1.2.2 层间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材料模型的选用 |
2.1 材料模型的选用思路 |
2.2 沥青混凝土面层粘弹性模型 |
2.2.1 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
2.2.2 粘弹性材料的本构模型 |
2.2.3 粘弹性模型参数选择 |
2.3 层间内聚力模型 |
2.3.1 层间沥青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2 内聚力准则 |
2.3.3 内聚力模型的参数选择 |
2.4 粒料基层随机骨料模型 |
2.4.1 粒料基层的力学性能 |
2.4.2 随机骨料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结构模型建立及层间骨料嵌入率影响分析 |
3.1 Abaqus软件介绍 |
3.2 复合结构模型建立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2 材料参数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网格的划分 |
3.3 骨料嵌入率的定义 |
3.4 引入层间骨料嵌入率的必要性 |
3.5 层间骨料嵌入的破坏状态 |
3.6 平均嵌入深度的影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择 |
4.2 竖向荷载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 水平剪切速度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 沥青洒布量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研究 |
5.1 “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设计 |
5.1.1 试件材料选择 |
5.1.2 “不脱模”试件模具的设计 |
5.1.3 “不脱模”试件的制作 |
5.2 “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过程 |
5.3 基于试验的层间结构失效行为分析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5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预估 |
6.1 基于理论的剪切性能预估 |
6.2 基于试验的剪切性能预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抗反射裂缝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半刚性基层抗裂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聚合物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现况调查 |
2.1 开封市交通概况 |
2.2 公路路面结构 |
2.3 路况调查 |
2.4 开封市区域地质及材料调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RX聚合物原材料性能分析 |
3.1 SRX聚合物强度形成机理 |
3.2 SRX聚合物材料及其稳定基层的主要特点 |
3.3 SRX聚合物的性能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
4.1 原材料级配选择 |
4.2 成型方法确定 |
4.3 SRX聚合物掺量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养生规律分析 |
5.1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含水率与养生时间的关系 |
5.2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含水率与强度的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SRX聚合物稳定碎石技术性能分析 |
6.1 强度特性分析 |
6.2 收缩特性分析 |
6.2.1 干缩特性分析 |
6.2.2 温缩特性分析 |
6.3 抗疲劳特性试验分析 |
6.4 抗水损特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典型路面结构的确定与设计计算 |
7.1 设计参数确定 |
7.1.1 动态模量 |
7.1.2 静态模量 |
7.2 典型结构组合方案 |
7.3 结构计算与比较分析 |
7.3.1 结构计算 |
7.3.2 经济成本比较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型停车场装配式透水铺装基层材料及整体运行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停车场透水铺装的研究历程 |
1.2.1 停车场透水铺装早期研究 |
1.2.2 停车场透水铺装水文水质效应研究 |
1.2.3 停车场透水铺装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 |
1.2.4 停车场透水铺装堵塞原因及修复研究 |
1.3 装配式透水铺装的研究现状 |
1.3.1 互锁面层透水铺装 |
1.3.2 整体预制透水铺装 |
1.3.3 基层预制透水铺装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透水铺装基层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 |
2.3 试验配合比及设计指标 |
2.3.1 配合比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 |
2.3.2 配合比参数确定 |
2.4 试验方法与内容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2.5.1 抗压强度分析 |
2.5.2 透水性能分析 |
2.5.3 水稳定性分析 |
2.5.4 破坏特征分析 |
2.5.5 最佳配合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组合设计 |
3.1 引言 |
3.2 透水铺装分析研究 |
3.2.1 透水铺装各结构层分析 |
3.2.2 典型透水铺装结构分析 |
3.3 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设计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透水铺装整体性能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与内容 |
4.2.1 试验装置 |
4.2.2 径流削减试验方法与内容 |
4.2.3 污染物削减试验方法与内容 |
4.2.4 静压破坏试验方法与内容 |
4.3 径流削减试验结果分析 |
4.3.1 降雨强度对径流削减的影响 |
4.3.2 降雨间歇期对径流削减的影响 |
4.3.3 降雨历时对径流削减的影响 |
4.3.4 4 种装配式透水铺装径流削减结果分析 |
4.4 污染物削减试验结果分析 |
4.5 静压破坏试验结果分析 |
4.6 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选型与优化 |
4.6.1 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选型 |
4.6.2 装配式透水铺装结构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透水铺装工程试验 |
5.1 示范工程概况 |
5.2 施工建设方案 |
5.2.1 基层预制块制作拼装 |
5.2.2 透水铺装各结构层施工 |
5.2.3 停车位使用观测 |
5.3 装配式透水铺装工程试验 |
5.4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5.4.1 施工过程 |
5.4.2 维护管理 |
5.4.3 海绵效益 |
5.4.4 综合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关于半刚性基层裂缝的研究现状 |
1.3.1 干缩裂缝研究现状 |
1.3.2 温缩裂缝研究现状 |
1.3.3 半刚性基层抗裂措施研究现状 |
1.4 炉渣应用于半刚性基层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炉渣基本性质研究 |
2.1 炉渣组成 |
2.2 炉渣粒径分布 |
2.3 炉渣工程特性 |
2.4 炉渣的化学成分及微观形态表征 |
2.4.1 SEM-EDS试验方法 |
2.4.2 炉渣矿物组成 |
2.4.3 炉渣微观形态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
3.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3.1.1 半刚性基层级配理论 |
3.1.2 半刚性基层结构类型 |
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3 原材料性能 |
3.3.1 水泥 |
3.3.2 碎石 |
3.3.3 拌合水 |
3.4 配合比设计 |
3.4.1 水泥剂量确定 |
3.4.2 级配设计 |
3.4.3 炉渣掺量设计 |
3.4.4 配合比设计 |
3.5 击实试验 |
3.5.1 试验方法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
4.1 性能机理 |
4.1.1 强度形成机理 |
4.1.2 干燥收缩机理 |
4.1.3 温度收缩机理 |
4.2 性能试验方法 |
4.2.1 试件制备 |
4.2.1.1 圆柱形试件成型 |
4.2.1.2 梁式试件成型 |
4.2.2 试件养生 |
4.2.3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4.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
4.2.3.2 劈裂强度(间接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
4.2.4 收缩性能试验方法 |
4.2.4.1 干缩试验方法 |
4.2.4.2 温缩试验方法 |
4.3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2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基于力学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
4.4 收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干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2 温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3 基于收缩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
4.5 炉渣对水稳基层收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
4.5.1 炉渣对水稳基层干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
4.5.2 炉渣对水稳基层温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评价 |
5.1 我国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研究发展 |
5.1.1 收缩系数 |
5.1.2 抗裂系数 |
5.1.3 抗裂性指数 |
5.1.4 抗裂性指标——开裂指标 |
5.1.5 收缩能抗裂系数 |
5.1.6 综合评价指标 |
5.2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指标评价 |
5.2.1 抗裂指标评价方法 |
5.2.2 干缩抗裂比较指数β_d |
5.2.3 温缩抗裂比较指数β_t |
5.2.4 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_c |
5.2.5 基于抗裂指标的炉渣推荐掺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圆柱形试件用量 |
附录 B 梁式试件用量 |
附录 C 收缩能抗裂系数公式 |
(6)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块体路面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块体路面有限元分析模型与方案 |
2.1 块体路面破坏形式 |
2.2 块体路面结构性能指标 |
2.3 有限元分析模型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轮胎与路面接触面 |
2.3.3 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 |
2.3.4 基本材料属性 |
2.3.5 网格划分 |
2.4 有限元分析方案 |
2.4.1 块体路面性能影响因素 |
2.4.2 主要分析内容 |
2.4.3 分析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块体基本几何条件的影响 |
3.1 路面块体厚度分析 |
3.1.1 块体厚度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3.1.2 块体厚度对材料受力特性的影响 |
3.2 路面块体平面尺寸分析 |
3.2.1 块体尺寸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3.2.2 块体尺寸对材料受力特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块体形状和平面布置方式的影响 |
4.1 路面块体形状分析 |
4.1.1 块体形状对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4.1.2 块体形状对材料受力特性的影响 |
4.2 矩形块体平面布置方式分析 |
4.2.1 矩形块体平面布置方式对块体路面结构性能的影响 |
4.2.2 矩形块体平面布置方式对块体材料受力特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层状况的影响 |
5.1 基层条件对块体路面性能的影响 |
5.1.1 基层材料的影响 |
5.1.2 粒料类基层厚度的影响 |
5.2 半刚性基层材料受力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
1.2.2 国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材料的工程特性分析 |
2.1 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分析 |
2.2 级配碎石材料承载力特性分析 |
2.3 筛孔通过率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2.4 级配碎石材料的CBR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室内试槽试验 |
3.1 试槽结构层铺设及检测 |
3.1.1 试槽土基 |
3.1.2 级配碎石基层 |
3.1.3 布设压力测定盒 |
3.1.4 底基层和基层回弹模量测定 |
3.1.5 沥青面层 |
3.2 试槽试验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研究 |
4.1 试验路概况 |
4.2 级配碎石配合比 |
4.3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
4.3.1 制作硬路肩 |
4.3.2 拌和 |
4.3.3 铺筑 |
4.3.4 洒布沥青透层油 |
4.3.5 碾压 |
4.3.6 接缝处理 |
4.4 级配碎(砾)石基层施工技术 |
4.5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
4.5.1 路面弯沉检测 |
4.5.2 平整度测定 |
4.5.3 路面破损调查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推荐结构及施工控制技术 |
5.1 推荐结构组合 |
5.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
5.1.2 适应公路级别 |
5.1.3 推荐路面结构 |
5.2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控制技术 |
5.2.1 施工工艺 |
5.2.2 施工技术控制 |
5.2.3 质量控制 |
5.3 沥青面层施工控制技术 |
5.3.1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 |
5.3.2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控制措施 |
5.4 经济效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沥青道路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注浆补强技术探究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水稳基层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外沥青路面水稳基层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治理水稳基层病害的技术研究 |
1.2.4 预防性公路治理养护的发展趋势 |
1.2.5 水稳基层沥青路面养护技术 |
1.3 研究方向及路线 |
1.3.1 研究方向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稳基层沥青路面道路病害的检测方法研究 |
2.1 检测目的 |
2.2 检测方法 |
2.2.1 有损检测 |
2.2.2 无损检测 |
2.3 检测参数 |
2.3.1 弯沉值 |
2.3.2 脱空率R |
2.3.3 PCI值 |
2.3.4 PSSI值 |
2.4 检测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沥青路面病害机理研究 |
3.1 水稳基层沥青道路常见病害 |
3.1.1 裂缝 |
3.1.2 车辙 |
3.1.3 路面不均匀沉降 |
3.2 沥青路面水稳基层道路病害机理的分析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沥青路面水稳基层注浆补强机理 |
4.1 补强原理 |
4.2 使用材料性能分析 |
4.3 注浆类型以及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稳基层养护技术研究 |
5.1 工艺方案 |
5.1.1 方案依据 |
5.1.2 技术方案 |
5.1.3 施工工艺设计 |
5.2 水稳基层注浆质量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昌铜高速(赣湘段)公路基层注浆试验及分析 |
6.1 试验前路段检测 |
6.1.1 检测内容 |
6.1.2 沥青路面基层检测结果 |
6.1.3 结构层的检测与测算 |
6.2 基层注浆养护后检测结果及评价 |
6.2.1 注浆后钻芯检测结果 |
6.2.2 弯沉检测结果 |
6.2.3 探地雷达检测结果 |
6.2.4 探坑开挖验证 |
6.3 标准段施工控制要点 |
6.4 技术效益与预防性养护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裂缝生成的原因 |
1.1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干缩性 |
1.2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温度收缩性 |
1.3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不规则裂缝 |
1.4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微细裂缝 |
2 骨架密实型结构配合比设计 |
2.1 集料的选择 |
2.2 修正重型击实结果 |
2.3 标准养护条件 |
2.4 生产配合比 |
2.5 限制条件 |
3 预防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开裂的措施 |
3.1 优选原材料 |
3.1.1 严格控制粒料质量 |
3.1.2 选择合适的水泥或掺添加剂 |
3.2 优化水泥用量 |
3.3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
3.4 保证压实度 |
3.5 加强养生 |
3.6 控制好基层的碾压施工工艺 |
4 结语 |
(10)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应用及其现状 |
1.2.2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类型适用性分析 |
1.2.3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 |
1.2.4 考虑基层长期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
2.1 二灰稳定碎石基层 |
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
2.3 贫混凝土基层 |
2.4 调查结果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层状况对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影响 |
3.1 基层开裂 |
3.2 基层冲刷 |
3.3 基层约束 |
3.4 基层刚度 |
3.5 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基层类型推荐 |
3.5.1 考虑基层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气候分区 |
3.5.2 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基层类型推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
4.1 层间结合状态试验与分析 |
4.1.1 试验设备 |
4.1.2 基层对面层约束的室内试验与分析 |
4.2 基层冲刷的衰变规律和影响分析 |
4.2.1 水泥混凝土板冲刷实验模拟 |
4.2.2 轮胎的加载 |
4.3 不同基层类型上混凝土板的变形特性 |
4.3.1 混凝土板的静态变形和应变 |
4.3.2 混凝土板动态弯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 |
5.1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预测模型 |
5.1.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
5.1.2 基层冲刷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3 基层层间结合状态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4 基层开裂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5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方法 |
5.2 基于现场检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长期性能评价 |
5.2.1 基层冲刷状况现场检测评价 |
5.2.2 基层开裂状况现场检测评价 |
5.2.3 基层层间结合状况现场检测评价 |
5.3 基于路面使用状况的基层长期性能综合评价 |
5.3.1 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5.3.2 基层长期性能评价指标与标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与面层结构协调设计 |
6.1 基层脱空与开裂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 |
6.1.1 冲刷脱空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
6.1.2 基层开裂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 |
6.2 不同类型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 |
6.3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设计 |
6.3.1 基层疲劳应力分析基础 |
6.3.2 设层间功能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厚度确定方法 |
6.3.3 基层接缝的设置 |
6.4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与面层结构协调设计 |
6.4.1 面层疲劳应力分析基础 |
6.4.2 基于基层耐久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公路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早期开裂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D]. 芦川.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浅谈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材料抗裂性能配合比优化方法[A]. 张丽,张正新,马志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
- [3]基于聚合物稳定碎石基层路面抗反射裂缝技术研究[D]. 姚鑫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4]大型停车场装配式透水铺装基层材料及整体运行效能研究[D]. 水晓天. 东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D]. 甄珍.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块体路面结构优化研究[D]. 刘鑫.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旭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沥青道路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注浆补强技术探究及案例分析[D]. 杨德强. 南昌大学, 2019(01)
- [9]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吴宝源,张永胜,任伟.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7(10)
- [10]湿热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性能评价与路面结构协调设计[D]. 廉向东. 长安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