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蓓蓓[1](2021)在《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血清纤维化相关指标,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评价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设计,纳入40例中医辨证属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标准方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治疗基础上,探讨潜阳育阴颗粒能否通过抑制纤维化反应、降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方面,试验组有效率为61.1%,对照组有效率为22.2%,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相比,组间无差异性(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脉压差优于其治疗前(P<0.01)。③治疗后试验组的血清TGF-β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血清HA、LN、PⅢ-NP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差异(P<0.05),血清Ⅳ-C表达水平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后试验组的尿NGAL、KIM-1、IL-18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着的差异(P<0.01);⑤治疗后试验组的杨氏模量Emean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前后的杨氏模量值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结论:①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可显着改善阴虚阳亢型的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②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降低早期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差水平;③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显着降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NGAL、KIM-1、IL-18的含量。④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降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清中TGF-β、HA、LN、PⅢ-NP的表达水平,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⑤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协助评估高血压肾损害的程度,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改善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肾脏纤维化的程度,恢复肾脏弹性,从而降低其肾脏的杨氏模量值。
成茂源[2](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李盛楠[3](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影响因素,为高危人群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初治患者133例为病例组(CHB+NAFLD组),选取同期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治患者139例为对照组(CHB组)。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各有40例患者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对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收集两组患者可能与CHB合并NAFLD相关的影响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慢性病史情况、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初次血清学指标、初次腹部超声及肝脏瞬时弹性硬度检查(LSM、CAP)结果。初次血清学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 L、DBi L、ALB)、脂代谢指标(TG、TC、HDL-C、LDL-C、Ap0A1、Ap0B)、空腹血糖(FBG)、尿酸(UA)、肝纤维化四项(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Ⅳ型胶原、层粘蛋白、透明质酸)、乙肝两对半及HBV DNA结果;应用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CHB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显示,病例组及对照组在年龄(t=0.979,P=0.328)、性别(χ2=1.364,P=0.243)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间BMI(27.74±3.91 vs 24.06±4.04,t=-7.610,P<0.001)、慢性病史情况(χ2=7.253,P=0.007)、ALT(125.08±389.17 vs 57.59±36.99,t=-1.991,P=0.048)、AST(68.09±181.86 vs 35.97±18.56,t=-2.027,P=0.045)、GGT(72.75±92.44 vs 32.01±16.41,t=-5.009,P<0.001)、TG(1.71±0.99 vs1.21±0.85,t=-4.467,P<0.001)、HDL-C(1.41±0.38 vs 1.52±0.38,t=2.254,P=0.025)、FBG(6.55±2.19 vs 5.61±1.19,t=-4.329,P<0.001)、UA(345.80±57.81 vs 296.41±64.10,t=-6.664,P<0.001)、HBc Ab(339.22±222.20 vs458.12±199.85,t=4.644,P<0.001)、HBV DNA(3.99±2.33 vs 4.62±2.34,t=2.141,P=0.033)、PCIII(105.51±77.64 vs 170.17±210.23,t=3.392,P<0.001)、IV-C(111.06±99.65 vs 156.30±170.69,t=2.683,P=0.008)、LN(98.52±64.41 vs 168.11±172.66,t=4.440,P<0.001)、LSM(7.55±4.13 vs9.82±7.18,t=3.218,P=0.001)、CAP(257.94±55.33 vs212.07±53.06,t=-6.978,P<0.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这些指标与CHB患者发生NAFLD有关系。同时在CHE、TBi L、DBi L、ALB、TC、LDLC、Ap0A1、Ap0B、HA、HBs Ag、HBs Ab、HBe Ag、HBe Ab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BMI(OR=5.607,95%CI:2.434-12.914)、ALT(OR=3.562,95%CI:1.013-12.528)、GGT(OR=31.517,95%CI:6.236-159.282)、TG(OR=3.861,95%CI:1.549-9.625)、FBG(OR=4.148,95%CI:1.757-9.966)、UA(OR=3.338,95%CI:1.520-7.334)、PCIII(OR=5.556,95%CI:1.538-20.069)、CAP(OR=32.019,95%CI:8.866-115.631)、合并慢性病(OR=38.287,95%CI:8.666-169.154)为CHB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而AST(OR=0.065,95%CI:0.012-0.364)及HBc Ab(OR=0.181,95%CI:0.077-0.423)的升高不增加CHB合并NAFLD的风险。4在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分级、炎症活动分级、纤维化分期三个方面,两组患者病理结果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BMI、ALT、GGT、TG、FBG、UA、PCIII、CAP、合并慢性病为CHB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2 AST及HBcAb的升高不增加CHB合并NAFLD的风险。3合并NAFLD后CHB患者乙肝病毒复制减弱、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图0幅;表13个;参163篇。
陆安倩[4](2020)在《Lumica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重症化进展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血清基膜聚糖(Lumican,LUM)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55例NAFLD患者,均具备肝脏穿刺病理诊断,并以纤维化分期程度(F≥2)或(F≥3)将患者分层为纤维化显着或纤维化进展;健康体检者18例作为对照。收集整理各患者实验室检测、病理与瞬时弹力成像信息,ELISA法检测血清LUM水平。结果1.NAFLD组血清LU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LUM随纤维化等级呈递增趋势,显着/进展组LUM水平较非显着/非进展组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使用LASSO回归、决策树方法以及随机森林权衡指标重要性,LUM是评估肝纤维化效能最高的分类指标。3.以肝穿病理分期为参考标准,预测有无发生显着/进展肝纤维化的准确性,预测显着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敏感性77.78%,特异性89.29%;预测进展纤维化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敏感性88.89%,特异性81.08%。LUM评估肝纤维化进展的准确性明显高于HA、Col.IV、LN、P3NP、CAP、E值、APRI、FIB-4指数、NFS、AST/ALT比值、Bard评分等现有指标或管理程序。4.相关分析表明血清LUM预测纤维化进展与年龄、BMI、脂肪变及其炎症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可成为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结论血清LUM水平可以较好地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水平,尤其是显着或进展纤维化,可成为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
甘国林[5](2019)在《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前期已证实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抗病毒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和评估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控制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疗效,初步形成疗效确切且可供推广应用的CHB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00例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或住院的CHB经ETV治疗观察1年,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兼有湿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对照组单纯予ETV。两组均继续观察治疗24月。在入组前(0月)和治疗6月、12月、18月、24月检测并计算血常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FP、Fibroscan等,在入组前(0月)和24月检查肝脏MRI等,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ALT、AST水平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HBV-DNA转阴率76.92%,HBe Ag血清转阴率40.90%(9/22),HBe Ag/HBe Ab转换率30.43%(7/22),对照组HBV-DNA转阴率62.5%,HBe Ag血清转阴率26.08%(6/23),HBe Ag/HBe Ab转换率17.39%(4/23)。治疗组HBs Ag下降更明显(P<0.05),但两组HBs Ag下降幅度上差异不明显(P>0.05)。3.两组HA、LN、PCⅢ、ⅣC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Fibroscan值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B超积分值整体明显下降,对照组B超积分值整体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本试验中完成MRI检查的共61例,观察患者中发生肝硬化的共10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7例)。对照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5.治疗组APRI指数、FIB-4指数、GPR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AFP、AFU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更大(P<0.05)。7.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显着(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48%,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8.本试验和前期试验具有一定连续性,部分病例在前期治疗及本试验观察期间未发现ETV耐药者,且为期24月治疗中90例患者均未见血常规、肾功能等损害,亦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巴菟补肾益肝颗粒联合ETV治疗肝肾不足兼湿热证CHB患者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e抗原转阴率和转换率,降低HBs Ag水平和HBV DNA滴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胁痛、纳差、乏力、耳鸣、腰膝酸软、口苦等症状,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逆转和延缓肝纤维化进程,能够明显控制CHB的疾病进展。
赵康[6](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传染病,而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前期过渡阶段。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控制、甚至逆转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测,临床上受到限制。本研究以肝穿病理为对照,研究临床常用无创诊断检测指标在不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敏感性及诊断价值,同时分析各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构建以多临床检测指标为变量的无创诊断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在肝病不同阶段患者血清中某些蛋白及糖链发生特异性变化,与肝病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寻找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以期望寻找与乙肝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的蛋白质血清标志物。研究目的:(1)以受试者肝组织病理学为对照,探讨血清学指标、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Mac-2结合蛋白(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脏弹性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筛选构建适用于乙肝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并验证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2)根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探讨血清学指标、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脏弹性指数与各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分布情况。(3)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筛选出与诊断乙肝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方法:(1)收集2016-2018年我院行肝穿刺活检术、脾脏切除、肝移植术收集组织的慢乙肝患者共36例,同时收集健康人群10例。慢乙肝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四组:无肝纤维化组(S0-S1)12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9例、显着肝纤维化组(S3)8例、早期肝硬化组(≥S4)7例。研究各组常规血清检查、肝纤四项、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厚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评估其灵敏度、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结合上诉指标相关性和诊断价值,筛选出S指数、ASPRI指数及FSM指数三种模型,并评估对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诊断效能。(2)根据中医证型分三类:肝胆湿热型13例、肝郁脾虚型11例、瘀血阻络型12例,分析常规指标、肝纤四项、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厚与不同证型的相关性。(3)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对正常组和慢乙肝患者血清进行组间和组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结果:1.PL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PT%、FIB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而TBIL、DBIL、PT、APTT、HA、PIIINP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WFA+-M2BP、脾厚、弹性指数和APRI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着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APRI指数、弹性指数、脾脏厚度、HA和PIIINP在判断显着肝纤维化AUROC值分别为0.968、0.922、0.954、0.854、0.971,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Mac-2结合蛋白在诊断显着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AUROC值分别为0.765、0.973,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更高。4.S指数、ASPRI及FSM诊断模型对显着肝纤维化的AUROC分别为0.854、0.844、0.898;对早期肝硬化的AUROC分别为0.867、0.975、0.966,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较高,其中ASPRI及FSM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为突出。5.血小板、透明质酸、PIIIP、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弹性指数在瘀血阻络型中水平明显高于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同时透明质酸、脾脏厚度、弹性指数、APRI指数在三种中医证型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6.(1)实验共鉴定到的蛋白质组(Protein Group)为762个。对正常对照组与不同分级肝纤维化组进行比较均存在大量差异蛋白。(2)筛选与乙肝肝纤维化不同分级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并对其中部分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ATXN2、TUFM、ZNF407蛋白表达水平随肝纤维化分级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1)ATXN2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1.109、0.682、0.455、0.179;(2)TUFM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0.641、0.449、0.099、0.118;(3)ZNF407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0.641、0.449、0.099、0.118。结论:1.透明质酸、Ⅲ型胶原氨端肽、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脏厚度与乙肝肝纤维化分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及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价值。2.血清WFA+-M2BP在诊断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较高;S指数模型、ASPRI模型和FSM模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显着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较大。3.HA、PIIIP、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弹指数与乙肝肝纤维化不同的中医证型存在显着相关性。4.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ATXN2、TUFM、ZNF407蛋白有望成为诊断肝纤维化及分期的潜在蛋白质物质基础。
许峰铭[7](2018)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LSM及GP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疗法是否对患者LSM和GP值产生影响,验证该疗法在抗纤维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案。方法:按照研究标准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首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共60例,完善Fibrotouch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将以上6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产生的数字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4.50±10.37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1.80±10.29岁。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胶囊单药口服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配合扶正化瘀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中期(第24周)的LSM值、GP值、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Ⅳ型胶原(C-IV)、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HBVDNA等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临床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比两组疗效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48周时,治疗组改善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总胆红素(TBIL)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第24、48周的LSM值均低于0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治疗组在降低患者LSM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24周时,两组患者GP值与0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时,两组患者GP值与0周、24周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低患者GP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第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显着降低患者的透明质酸(HA)水平,两组在降低患者透明质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时,两组的透明质酸水平与0周及24周相比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者透明质酸(HA)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显着降低患者的层粘蛋白(LN)(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者层粘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时,两组的层粘蛋白水平与0周相比均显着下降(P<0.05),但与第24周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者层粘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4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显着降低患者的III型前胶原(PC-III)(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者III型前胶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4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显着降低患者的IV型胶原(IV-C),治疗组在降低患者IV型胶原(IV-C)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第24、4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完全病毒学应答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促使患者获得HBV-DNA完全病毒学应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总体疗效分析,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抗纤维化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与恩替卡韦胶囊单药治疗均可在治疗24周时显着降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HBV DNA阳性患者的LSM水平,但两种治疗方案之间差异不显着;治疗第48周时,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降低患者LSM方面优于恩替卡韦胶囊单药。经48周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降低患者GP值,两者间未见明显疗效差异。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及治疗有效率方面,展现出突出的疗效与安全性,验证了该疗法在抗纤维化领域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王铭杰[8](2018)在《乙肝相关肝纤维化宿主表达谱及病毒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肝脏相关疾病。目前HBV相关肝纤维化(HBV-LF)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HBV-LF是病毒与宿主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地研究HBV-LF的发病机制,必须从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通过对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组织基因表达谱和血清病毒准种进行大数据分析,深入探讨引起LF发生发展的宿主和病毒因素。内容及方法:共入组12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肝组织表达谱芯片检测,通过整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可能在LF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通路和关键基因。进而通过细胞实验证实特定基因的作用机制,并用血清学检测分析其对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效能。为研究病毒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入组107例HBV不同感染阶段的患者血清样本,利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HBV全长准种,通过开发一套完整的准种分析软件,深入分析病毒准种与LF的相关性,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分析其在LF无创诊断中的效能。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通过HBV-LF患者的表达谱研究,发现LF进展中的动态调控过程,筛选出TGFβ信号转导和上皮间质细胞转换为参与LF启动和进展的重要通路,鉴定出ITGBL1为调控HBV-LF的关键基因。第二部分细胞学实验证实ITGBL1通过上调TGFβ1促进LF进展,而且与肝纤维化程度显着相关。第三部分通过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ITGBL1水平并构建诊断模型,结果发现其作为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效能有限。第四部分构建了可用于病毒准种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软件QAP,其具备多样化的分析工具和运行模式。第五部分中使用QAP软件,对HBV不同感染阶段患者的病毒准种构成进行定量比较,发现LF患者的病毒谱系与其他感染阶段存在显着差异,通过机器学习构建的无创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达到100%。结论: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表达谱分析了HBV-LF过程中的分子机制,鉴定并证实了关键基因ITGBL1在HBV-LF中的作用。研发了一款病毒准种高通量测序分析软件,并用于深入描述HBV-LF的病毒谱特征,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基于HBV准种特征的高效的HBV-LF新型无创诊断模型。
郑岳[9](2018)在《肝穿病理分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进行肝脏穿刺了解其肝细胞炎症、纤维化程度并结合血清学检测,分析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掌握抗病毒治疗最好时机与抗病毒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研究,选出对诊断肝纤维化有意义的指标,提供有效的、易于被患者接受的适合的诊断方法,为不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但肝功轻度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时机及观察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病人的诊断开辟新思路。方法 研究对象为收集2015年9月-2017年11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病理科符合条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90例,治疗组70例,对照组20例,年龄范围在26岁至62岁之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诊断需符合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脏活组织检查前后2天内行肝纤维化及肝功能的检查,肝脏活组织检查前需行完善腹部超声及肝脏无创纤维化(FibroScan)检查,对患者肝脏结构和肝纤维化程度进行了解,入选患者均进行肝组织活检,使用巴德一次性活检针(美国巴德生产),在贝尔斯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选取合适的穿刺部位,在定位点处行肝脏穿刺,全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送检分别与肝活检病理学分期进行比较,根据受检患者肝穿病理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找到对肝纤维化程度有意义的血清学检查指标,对比抗病毒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过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得出肝细胞炎症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并对抗病毒治疗有指导意义,可以根据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分期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患者及时抗病毒治疗,在其抗病毒治疗24周后再次行肝穿刺活检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后显示,完全应答的治疗组肝细胞炎症或纤维化程度均有所改善(P<0.01),部分应答组肝细胞炎症程度得到部分改善(P<0.05),而纤维化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而无应答组治疗前后相比,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ALB、GLO、HA、PCIII、CIV、ALT、AST、GGT、TBIL、LN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中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HA、CIV、PCIII水平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升高。ALT、AST、GGT、TBIL、ALB、GLO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增加无明显改变。结论 1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完全应答均可明显改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2直接血清学指标,在肝纤维化的诊断中,LN的符合率较低,PCIII、IV型胶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HA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抗病毒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3间接血清学指标中可能与肝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的有:ALT、AST、GGT、TBIL。抗病毒治疗后观察转氨酶水平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及血清球蛋白水平在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诊断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FibroScan检查测得肝硬度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S4期符合率最高,在S1-S3期诊断中准确率有待于提高,抗病毒治疗后部分患者肝弹性值有所下降。
张秀莲[10](2017)在《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检测155例慢性乙型肝炎、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20例健康人血清HA、PⅢNP、CⅣ、LN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A、PⅢNP、CⅣ、LN水平随肝脏损伤程度呈上升趋势。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HA、PⅢNP、CⅣ、LN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肝硬化患者血清HA、PⅢNP、CⅣ、LN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A、PⅢNP、CⅣ、LN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发展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且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
二、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1.1 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理机制 |
1.2 评价高血压肾损害的相关生化指标 |
1.3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程度评价 |
1.4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 |
2.中医学对高血压肾病的认识 |
2.1 高血压肾病中医病名认识 |
2.2 高血压肾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3 高血压肾病的辩证分期 |
2.4 高血压肾病的中医治疗 |
3.导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经验浅析 |
4.潜阳育阴颗粒研究进展 |
4.1 潜阳育阴颗粒的组成配伍及药理作用 |
4.2 潜阳育阴颗粒通过调控肾纤维化防治高血压肾损害假说建立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试验病例的终止 |
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研究方法 |
3.1 随机 |
3.2 分组 |
3.3 给药方法 |
3.4 疗程 |
3.5 合并用药及规定 |
4.实验药品和仪器 |
4.1 实验药品 |
4.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5.研究内容及观察指标 |
5.1 中医证候积分 |
5.2 血压参数 |
5.3 血清纤维化指标 |
5.4 肾小管损伤标志物 |
5.5 肾脏杨氏模量值 |
5.6 安全性观察 |
6.统计方法 |
7.研究结果 |
7.1 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
7.2 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结果讨论 |
1.1 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1.2 潜阳育阴颗粒对早期高血压肾小管损害标志物的影响 |
1.3 潜阳育阴颗粒对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1.4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
2.总结 |
3.问题与展望 |
3.1 存在问题 |
3.2 未来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主要缩写词 |
附表2: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表3: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表4: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表5: 病例随访资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治法探讨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主客交”学说 |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
3.1.2 “主客交”含义 |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
5.1 LncRNA概况 |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实验药物 |
1.1.5 实验场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
1.2.3 造模方法 |
1.2.4 药物干预方法 |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6 实验结果 |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
1.7 讨论 |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4 实验药物 |
2.1.5 实验场地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
2.2.4 药物干预方法 |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
2.4.1 RNA抽提和质检 |
2.4.2 文库构建 |
2.4.3 上机测序 |
2.4.3.1 获得reads |
2.4.3.2 数据预处理 |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
2.7 讨论 |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病例组及对照组的选择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及年龄的比较 |
1.2.2 单因素分析 |
1.2.2.1 病例组与对照组BMI及慢性病史比较 |
1.2.2.2 病例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
1.2.2.3 病例组与对照组脂代谢指标比较 |
1.2.2.4 病例组与对照组乙肝病毒指标比较 |
1.2.2.5 病例组与对照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1.2.2.6 病例组与对照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 |
1.2.3 多因素分析 |
1.2.4 两组患者肝组织病理结果比较 |
1.3 讨论 |
1.3.1 CHB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 |
1.3.2 CHB合并NAFLD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 |
1.3.3 CHB合并NAFLD对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2.1 CHB合并NAFLD的流行病学 |
2.2 CHB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 |
2.3 CHB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 |
2.3.1 CHB合并NAFLD的环境影响因素 |
2.3.2 CHB合并NAFLD的遗传影响因素 |
2.4 CHB合并NAFLD的临床特征 |
2.4.1 生化指标学特征 |
2.4.2 乙肝病毒指标学特征 |
2.4.3 对肝脏纤维化的影响 |
2.5 CHB合并NAFLD的诊断 |
2.6 CHB合并NAFLD的治疗 |
2.7 CHB与 NAFLD的相互影响 |
2.7.1 CHB对 NAFLD的影响 |
2.7.2 NAFLD对 CHB的影响 |
2.8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Lumica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重症化进展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根据首字母进行排序)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肝脏病理学检查 |
2.5 实验室指标 |
2.6 血清LUM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各类指标评价 |
3.3 LUM在各纤维化阶段的表达趋势 |
3.4 LUM在显着肝纤维化阶段的表达与预测性能 |
3.5 LUM在进展肝纤维化阶段的表达与预测性能 |
3.6 LUM的表达与脂肪性肝炎程度无关 |
3.7 LUM与现有NAFLD管理程序的比较评估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重症化诊断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试验设计 |
1.1 试验分组 |
1.2 试验对照 |
1.3 样本量估算 |
2.研究对象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临床分组、治疗和疗程 |
4.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4.1 疗效指标及观察时间 |
4.2 中医临床症候标准评分 |
4.3 疾病进展控制的标准 |
5.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 |
二.结果 |
1.基线水平比较 |
2.血清学指标 |
2.1 血常规 |
2.2 肝功能 |
2.3 血清 HBV-DNA 转阴率比较 |
2.4 HBsAg 血清学水平的比较 |
2.5 血清 HBeAg 转阴率、HBe Ag/HBeAb 转换率 |
2.6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
2.7 肿瘤相关指标 |
3.影像学观察指标 |
3.1 Fibroscan值 |
3.2 肝纤维化、肝硬化B超积分 |
3.3 MRI检查观察肝硬化、肝癌发生率 |
4.肝纤维化模型指标 |
4.1 APRI指数 |
4.2 FIB-4指数 |
4.3 GPR指数 |
5.中医症候积分 |
6.安全指标 |
6.1 血常规 |
6.2 肾功能 |
三.讨论 |
1.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发展和转归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及其转归的认识 |
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认识 |
4.巴菟补肾益肝颗粒组方及药物分析 |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疗效分析 |
5.1 肝功能指标分析 |
5.2 HBV-DNA滴度、HBeAg转换及HBsAg水平分析 |
5.3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分析 |
5.4 肿瘤相关指标分析 |
5.5 影像学观察分析 |
5.6 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指标分析 |
5.7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
5.8 安全性观察分析 |
6.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四.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应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和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诊断 |
2 传统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诊断 |
第二部分 乙肝肝纤维化相关检测手段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研究及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 |
1.材料 |
2.资料与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4.研究结果 |
5.讨论 |
6.结语 |
第三部分 无创检测指标对乙肝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1.材料 |
2.资料与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讨论 |
6.结语 |
第四部分 乙肝肝纤维化不同分级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性表达研究 |
1 材料 |
2 研究内容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语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个人科研论文情况 |
致谢 |
(7)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LSM及GP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病例剔除标准 |
2.2.4 病例终止标准 |
2.3 病例来源与分组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5.1 疗效指标 |
2.5.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2.6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2.7 检测方法 |
2.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 |
3.3 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的变化 |
3.4 两组患者LSM(KPA)水平的变化 |
3.5 两组患者GP值水平 |
3.6 两组患者肝纤四项变化 |
3.7 两组患者血清HBVDNA病毒学应答情况 |
3.8 实验过程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中医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研究与认识 |
4.1.1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中医相关病名 |
4.1.2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中医病因病机 |
4.1.3 乙肝肝硬化中医辩证分型 |
4.1.4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中医治疗方法 |
4.2 西医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研究与认识 |
4.2.1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因病机 |
4.2.2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 |
4.3 本文相关的非侵入性肝纤维检测方法 |
4.3.1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
4.3.2 GP模型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4.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分析 |
4.4.2 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分析 |
4.4.3 两组患者LSM(KPA)水平分析 |
4.4.4 两组患者GP值分析 |
4.4.5 两组患者肝纤四项分析 |
4.4.6 两组患者血清HBVDNA病毒学应答情况分析 |
4.4.7 研究过程安全性讨论 |
4.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乙肝相关肝纤维化宿主表达谱及病毒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简称及符号说明 |
绪论 |
1. 乙型肝炎病毒 |
2.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
3.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纤维化的潜在关联 |
4. 肝纤维化的评估 |
第一部分 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基因表达谱分析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ITGBL1在HBV相关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血清ITGBL1在HBV相关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病毒准种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五部分 HBV相关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毒准种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9)肝穿病理分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资料收集 |
1.1.1 入选标准 |
1.1.2 研究计划终止标准 |
1.1.3 病例采集 |
1.2 实验方法 |
1.2.1 肝穿刺方法及步骤 |
1.2.2 抗病毒治疗方法 |
1.2.3 肝穿病理制片 |
1.2.4 血清学生化检测 |
1.2.5 影像学指标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结果 |
1.4.1 疗效评价 |
1.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程度的变化 |
1.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间接血清学生化指标的变化 |
1.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直接血清学指标变化 |
1.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弹性值的变化 |
1.5 讨论 |
1.5.1 肝穿结果分析 |
1.5.2 血清生化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肝纤维化防治的研究进展 |
2.1 血清学检查 |
2.1.1 直接血清学标志物 |
2.1.2 间接血清学标志物 |
2.2 影像学检查 |
2.2.1 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Scan) |
2.2.2 超声检查 |
2.2.3 磁共振成像(MRI)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及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检测血清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D]. 张蓓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盛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4]Lumica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重症化进展中的诊断价值[D]. 陆安倩.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临床研究[D]. 甘国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D]. 赵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LSM及GP值的影响[D]. 许峰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乙肝相关肝纤维化宿主表达谱及病毒谱研究[D]. 王铭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9]肝穿病理分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性研究[D]. 郑岳.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10]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J]. 张秀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5)
标签:对照组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高血压论文; 肝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