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邮件跃居计算机病毒主要传播媒介(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认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傅依娴[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恶意代码借助软件漏洞、网址链接、电子邮件等方式攻击计算机,给广大Windows系统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针对Windows系统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传统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容易产生误报和漏报,无法满足当前要求;另外,为躲避杀毒软件的查杀,不法分子利用加壳、多态等技术生成恶意代码变种。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恶意代码检测当中;同时将One-Hot与Word2vec二者结合起来对特征向量化工作进行优化,从而在模型检测阶段提高对恶意代码的检测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恶意代码特征预处理:当前主要是通过提取样本程序的字节码、PE结构、汇编码来进行后续的恶意代码检测。而本文此次主要对动态行为进行提取,采用搭建Cuckoo沙箱的方式模拟运行环境,从而得到恶意代码的分析日志文件。特征预处理,是要从冗杂的日志文件中提取出能表现恶意代码动态行为的特征信息。本文的做法是,编写Python脚本提取日志文件中的API函数信息,包括函数种类、函数名,再将提取到的信息转化成API调用序列。2.特征向量化模型选择:对文本信息中每个API函数进行唯一编号,从而将每个恶意代码API调用序列转化为词编号序列,最后将词编号序列转化为特征向量的形式。本文将词向量模型One-Hot与Word2vec二者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特征向量化效果,最后通过实验与常见的One-Hot模型和Word2vec模型对比检测效果。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恶意代码检测:卷积神经网络广泛被应用于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领域,近些年来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也有所突破。本文借鉴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将深度学习中具有良好分类性能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于恶意代码检测领域,并在参数上进行调整以及优化器上进行优化。本文利用Virus Share上的数据集共设计四组实验。通过实验表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经过One-Hot和CBOW组合的特征向量化处理后,其准确度可高达96%;另外选择最佳优化算法,其损失值在0.06上下,模型收敛程度高,模型达到优化。综上所述,本文在特征向量化方法上进行改进,还在优化算法选择以及其他参数调整上对模型进行优化,所提出的卷积神经网络CNN(One-Hot+CBOW)检测模型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黄达文[4](2020)在《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空间如今在我们生活中每个方面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类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等都属于网络空间中的一部分。然而,网络空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空间的出现为一些网络攻击提供了平台,一些恶意分子利用网络基础设施来实施网络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空间一直受到恶意传播行为的威胁。网络空间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恶意威胁,其中计算机病毒和谣言是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恶意传播行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的恶意程序,它能够导致被感染的计算机瘫痪或者信息泄露,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失。谣言是一种能够通过在线社交网络进行传播的虚假信息,它能够导致社会恐慌、股市震荡等严重后果。为了减少这两类安全威胁给网络空间造成的损失,需要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动力学是研究传播行为的成熟工具,本文将借助它来研究计算机病毒和谣言这两类网络空间问题。本文的贡献概述如下:(1)引入了病毒和补丁的更新过程,研究了均匀混合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评估问题为了控制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上的流行,我们必须不断地向网络中注入新的补丁程序。由于有限的通信带宽限制了补丁的注入速率,我们需要评估一个给定的补丁注入速率在抑制计算机病毒传播方面的性能。这一部分里,本文主要研究均匀混合计算机网络的补丁性能评估问题。这一部分提出了一种带有补丁注入机制的病毒-补丁交互模型,理论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全局稳定的平衡点。这一结果意味着染毒计算机所占的比例最终将趋近于一个常数值。因此,本文建议将染毒计算机的渐近占比作为相关补丁注入速率的性能度量。本文还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染毒计算机渐近占比的影响。特别地,本文研究发现对于密集连接的网络,补丁注入机制特别有效。这项工作为了解补丁注入机制的有效性迈出了第一步。(2)分析了网络拓扑对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影响,研究了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评估问题为了应对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病毒,必须定期更新反病毒软件。然而,由于网络带宽有限,通常会将新的病毒补丁注入到网络中一部分计算机,然后这些计算机再将补丁转发给其余的计算机。静态补丁策略包括固定的补丁注入速率和固定的补丁转发速率。这一部分里,本文着重于评估具有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的静态补丁策略的性能。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治节点级病毒补丁传播模型来描述静态补丁策略的效果。然后,本文证明了该模型具有全局吸引性,这意味着无论网络的初始期望状态如何,染毒计算机的期望占比都收敛到相同的值。因此,本文建议将染毒节点的渐近期望占比作为静态补丁策略性能的度量。最后,本文研究了一些参数对静态补丁策略性能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结果为抑制恶意软件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3)分析了外部环境对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控制问题有害谣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部分里,本文致力于利用最优控制方法设计一个高性价比的在线社交网络辟谣方案。由于在线社交网络用户主要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接收谣言,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的个体级谣言传播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衡量了一个辟谣方案的成本效益。接着,本文将原始问题转化为最优控制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解性,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最优性系统。最后,通过大量的计算机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辟谣方案是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本文的研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4)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和辟谣信息之间博弈问题针对某个实体的谣言可以通过在线社交网络(OSN)迅速传播,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一部分里,本文研究了在造谣者具有策略意识的情形下,如何减轻谣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一个新的谣言传播模型,估计了造谣者的利益以及受害者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原问题归结为微分博弈论模型。其次,本文导出了求解该模型的系统。通过求解该系统,本文给出了一个动态的辟谣策略。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本文证明了该策略在纳什均衡解概念下是具有较高性价比。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用微分博弈论来处理这种问题。这项工作为抑制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江腾[5](2017)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范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安全是当下互联网时代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论述网络安全的定义和网络安全的威胁及形成因素,进而对网络安全的一大要害:计算机病毒,展开论述,分析其特征、传播途径、危害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即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具体举措。
王海飞[6](2017)在《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计算机已进入到了人们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中。虽然计算机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样计算机之中存在的威胁也在不断增加。其中计算机病毒是威胁人们正常使用计算机的一个巨大因素。笔者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策略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及传播途径和媒介、计算机病毒的分类、逻辑结构、发现方法以及防治策略。
汤阳[7](2016)在《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用户已经被连为一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如此之近,以前人们所提出的“地球村”概念变成了现实。在互联网中,不仅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声音等来传播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视频来传递信息,这样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全世界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信息空间。信息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该信息传播的新途径不仅应用了数字技术、移动技术,而且是和Web2.0、3G、4G等技术的推进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现有的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互联网用户可以自行对信息进行制作和传播。可以说互联网信息传播让人们体会到了另一种虚拟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最为频繁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上每日的信息量非常大,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接触到民主、法制、平等等现代伦理意识信息,这对于拓宽广大学生的眼界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互联网中的信息鱼目混杂,涉及到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浏览的内容,如黄色网站、暴力游戏等对大学生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将给大学生的法制自律、法制判断等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信息网络所带来的虚拟世界冲击,如何加强广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自律性,这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成败。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境遇中创新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重点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信息网络的特征与功能,以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来进行阐述,探讨针对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开展法制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共分九章,系统讨论了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等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概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概况与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与法制教育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本章理论概念的解读与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从解析网络传播环境的概念出发,进而提出网络传播环境的定义、类型、特征与功能。着重分析了网络传播环境与传统环境下信息传播之间的迥异。传统环境是根植于传统媒介载体之上,表现为书信报纸,虚拟信号的电视与广播传播,具有信息传播单项性特点。而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主要成为了以0或1为主的数字化信息,其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不特定人群信息发布为特征,其产生的信息交换方式是双向互动式,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被模糊化,没有绝对的界限。其次,探讨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与范畴。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制教育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因此,首先要明确本研究中的“法制”内涵,以此来区别其他研究语境下的“法治”的不同,进而详细论述法制教育的内涵,最后引导出大学生法制教育内涵与主要内容。其三,对本研究中的创新部分进行概念阐述,即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通过对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与大学生法制教育关系解读,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研究的交集部分,进而发现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功能及和现实法制教育的关系,最后将本研究视野拉回到宏观层面上,对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解读。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制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源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因此,只有深深把握好经典着作及经典着作中关于法制教育的理论,才能形成正确的研究方向与目标,才能在实践应用中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当代大学生。本研究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着作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教育观点与经典阐述,并从其中找出与本研究相适应的经典理论从而获得理论上支撑。其次,本研究也探讨了毛泽东同志的法制教育观点,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卓越领导人与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也是马克思主义活学活用的大家。因此,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法制教育观点与理论进行挖掘,将给本研究带来启迪。最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法制教育理论部分的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发展”与“中国梦”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全面的转型与发展时期。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成为时代主旋律。在我国全面开放之后,法治社会建立是当务之急,并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但是,法治社会如果仅仅依靠单一法律惩戒手段不足以达到,因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法制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几代领导核心十分重视法制教育,因此剖析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法制教育理论,从几代领导人的理论中寻找到当代我国法制教育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非凡。第四章主要探讨的是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理论,人的本质代表社会关系总和原理,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求理论等四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支撑,阐述了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来源及思想基础,并对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做了分析和阐释,同时对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指导做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第五章主要讨论国外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经验借鉴。首先讨论美国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政策与体系。美国是互联网科技发源地与发展强国,其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出现较早,相关研究与政策也较为全面与深入。互联网一方面带动美国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互联网中的数字版权盗版问题,黑客盗取网络信息与各种社会化问题网络肆意传播,造成美国社会中的不安定状态。据调查发现,美国所发生的信息网络传播环境的案件中,由大学生或具有大学学历以上公民犯罪的比例较大。这是因为,大学生往往比其他人接受更多现代化知识,所以其更容易从事互联网犯罪,这引起美国社会深深忧虑。因此,美国开始探索一系列的大学生互联网法制教育政策、方法与法案,希望借此遏制互联网所引起的社会问题。所以,本文从美国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制度解析入手,分析其制度的特点总结出对我国的现实启示。日本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较好融合的国家,同时其也是最早发展互联网的国家之一。全球化的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日本也是较早做出反应的国家。日本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制度主要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再与日本实际相结合而形成。因此,分析日本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制度,找出其如何将外来制度与方法与本国国情结合,对于我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六章是关于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梳理。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力发展互联网科技。互联网客观基础日益完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网络传播环境逐渐形成。但是,由于我国信息网络建设呈现“跨越式”增长,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问题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互联网过杂的信息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可能出现正反两个方面,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很有可能被不良信息所侵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因为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大学生在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法制教育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本研究首先从当代大学生现实法制教育和网络环境下法制教育两部分实证调研入手,通过向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采集所需数据,经过对数据的实证分析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完善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体系。同时再从社会、学校、家庭与同辈人几个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讨论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现阶段,根据信息网络的特点,法制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途径的选择上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各大高校在法制教育方面的新尝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在法制教育方面运用信息网络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还不够,没有充分将信息网络和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其次,对于信息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的途径、规律等还没有深入探讨,没有把握住其规律。因此,把握好信息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的途径、规律,根据规律提出相应教育内容与形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研究根据信息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大学生法制教育规律,提出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分阶段与分内容,具体为:大学生懂法教育、守法教育、网络维权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并且详细地分析与阐述了各个阶段教育内容与表现形式。第八章讨论了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信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和现实共存的多元化环境,面对这个新的教育领域,我们在法制教育的理念以及方式方法方面都应当有所创新,要树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要在继承传统优良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信息网络的特点,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要建立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将学校、家庭、学生、社会充分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现代法制教育的立体形态。此外,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法制教育必须要赋予新的内容,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提升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创新教育方法,结合信息网络自身的传播优势来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创新法制教育途径,加强大学生伦理规范建设,加强传统教育媒介和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建立多管齐下的教育途径;同时也要根据网络环境特点来细化法制教育途径,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律,本研究将其分为高校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校外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微时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通过不同网络环境特点,细化教育成果实现路径,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与多载体样式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预期成果。第九章是展望。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其师生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法制教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把握信息网络环境下法制教育的关键,从而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也对本研究的未来及相关研究提出展望与思考。
杨煜[8](2016)在《内蒙古电力信息网防病毒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了,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病毒使各行各业受到威胁。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速率越来越快,它已经是威胁互联网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互联网安全要求,需要一个完善的防病毒系统来保护内蒙古电力信息网的安全。计算机病毒因互联网的兴起而向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传播方式多元化、危害多元化以及种类多元化。我们的安全目标是可以避免各种类型的攻击和入侵,预防无授权的访问,预防假冒别人访问计算机而泄露信息。所以在建立防病毒系统的时候要应用许多安全技术和各种安全管理的方法,采用多层立体的防病毒系统来保证电力信息网的安全。本文对计算机病毒及防病毒技术发展进行概述,在已有的内蒙古电网网络现状以及防火墙缺点的基础上,对电力信息网提出需求分析。根据病毒传播特征及入侵途径提出防病毒系统的设计原则,最终设计一个多层立体、完整的病毒攻击防御系统,并对系统的架构、组成及管理体系进行论述。最后详细的论述了内蒙古电力防病毒系统的部署情况,对防病毒方案设计进行论述。包括邮件安全网关部署、文件应用防毒软件部署以及网络客户端防毒墙部署。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
赵文胜[9](2014)在《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将信息化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信息无国界性的特点,在整个信息化进程中,各国均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适用于真实世界的传统刑法如何服务于虚拟的比特世界,如何利用刑法来保障信息安全是刑法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对信息安全的含义、信息安全的技术保障与法律保障的关系、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刑事政策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言。在简要介绍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对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刑事立法,为刑事立法寻找一个科学的刑事政策指导,从而防止出现犯罪化过剩和犯罪化不足的极端局面,为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刑事立法之路。第二,有助于指导刑事司法,为打击信息犯罪的刑事司法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使刑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三,有助于繁荣刑法理论,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刑法适应中国虚拟社会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传统刑法理论在信息时代的发展。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关于信息的概念,众说纷纭,作者认为“信息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和关于运动状态反映的属性。”这一定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信息的特征。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可以将人类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依次更迭的5个阶段:信息的原始传播时期、信息的语言传播时期、信息的文字传播时期、信息的机器传播时期、信息的电子传播时期。每一发展时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而具有现代含义的信息安全概念是在20年世纪40年代申农创立了信息论之后才被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此时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了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电子信息交流时代,正是在这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安全的概念才突显出其重要性。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安全的概念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安全涵盖的范围从信息的保密性,拓展到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可用性、信息的可控性和信息的不可否认性等。我国信息安全研究经历了通信保密、计算机数据保护两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阶段。由于互联网发展在地域上的极不平衡,信息强国对于信息弱国已经形成了“信息势差”。居于信息低位势的国家,其传统的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威胁。因此,国内很多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均认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有网络,但没有安全的网络。尽管有分析说,我国的信息安全介于相对安全和轻度不安全之间,但实际上我国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信息安全在我国还任重道远。第二章,信息安全与刑法保障。信息与法律作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关系甚为密切,两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安全保障是一个由技术保障、管理保障和法律保障共同构建的多层次复合体系。尽管技术和管理手段可能为信息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但它们并不是可完全信赖的灵丹妙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对抗信息犯罪的前景将是暗淡的。因为技术手段只在有人发起新的攻击前有效,一旦运用新的攻击手段,现有的技术防范便会漏洞百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万无一失的安全防护系统,所有的高技术方法在它们被运用的同时,都几乎立刻遭到黑客的反击,而且,随着系统不断简化,计算机变得更加容易使用,但同时也更容易遭受黑客的攻击。因此,在信息时代,人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从而会加深对法律的依赖。作者在对各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是信息安全的最佳保障的观点。同时认为,在刑法理论的研究中,固然应当关注技术因素的介入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变异的可能性,但是,刑法理论关注的是定性评价,而不是技术类型与技术等级,因此,在刑法理论的研究中,在考虑了基本技术因素的情况下,追求的是定性准确,否定性评价程度的合理,而不是过度关注技术介入的程度和技术本身的优劣程度。本章在对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种类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并就所掌握的资料对世界各国信息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政策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国际互联网的跨国界性无疑增加了各国在其主权范围内独立调整和管制网上行为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互联网无法管制。各国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联手打击网络犯罪行为,而且,由于出现了强烈的网络管制的社会要求,各种行之有效的网络管制法律也应运而生了。今天,从立法技术上讲,国际互联网络无法管制的神话已被打破。当然,截至于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制定出有效预防和管束黑客的法律。有鉴于此,各国都在苦思对策,除了从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加以预防和缉拿黑客外,还加快制定和完善惩治黑客的立法步伐,对黑客的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第三章,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就刑法典的规定而言,我国刑法为信息安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保障。这种保障主要体现在刑法对危害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的行为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犯罪化处理。具体到计算机网络而言,刑法从网络的硬件环境到软件环境均提供了相应的保护。当然,这种保护还有一定的缺陷,本章对以下5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网络行为的犯罪化进行了考查。1、网络黑客,泛指一切未经他人允许或授权而侵入其计算机系统的人。对于网络黑客应采取区别对待黑客的刑事政策,普遍实行“思想教育在前,法律制裁在后”的方针,加大对犯罪黑客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黑客组织。2、网络色情,是指通过网络传送色情信息的一种行为和现象。由于我国没有色情犯罪,只有淫秽物品犯罪,因此,对于没有达到淫秽标准的网络色情的传播,刑法应保持谦抑性。与网络色情相对应的有网络性犯罪,它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与性有关的间接、直接的犯罪行为,对于这类犯罪应加强司法合作,加大打击力度。3、信息冗余,是指信息源包含了除了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信息冗余具有巨大的危害性,但刑法对此并没有相应的犯罪化规定,作者认为尽管大量发送垃圾邮件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社会性,但通过技术手段和其他部门法的规制完全可以对其加以控制,目前没有将其纳入到刑法制裁的必要。4、信息欺诈,是指通过互联网工、手机或其他途径,发布虚假信息,以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的行为。信息欺诈是传统诈骗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目前的打击重点不是创制新的罪名,而是强化侦查技术,提高破案率。5、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同时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网络隐私权脱胎于传统隐私权,但同时也具有新的特点。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几乎是一片空白,现阶段,网络隐私权遭到侵害适用解决名誉侵权的法律条款,这种解决方式自然是不妥当的。这种间接保护方式不仅在诉讼上不方便,也不利于受害人寻求司法保护。立法者应对侵犯电子邮件和个人数据的行为进行犯罪化,以维护网络的安全和秩序。第四章,建立一个科学的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政策体系。在肯定传统刑法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网络虚拟空间中出现的新问题,正如美国有的学者所指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网络成为一种新型交互方式的时候,计算机犯罪就开始露头。然而试图将现存法律的适用范围不加变动地扩展到虚拟空间,却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刑事立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刑法规则和理论整体上受到挑战;法益保护的范围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某些刑事立法与社会现实失调。对此,本文提出刑事立法的出路在于:1、刑法对危害信息安全的行为覆盖面偏窄,需要予以适当扩大;2、犯罪构成的设计不合理,需要增加法人犯罪和过失犯罪;3、刑罚设置不合理,应当增设资格刑;4、对罪行轻微者可创设社区处遇制度;5、建议增加计算机渎职犯罪;6、建议修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7、建议增设盗窃计算机数据罪;8、建议将窃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刑事司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的保护问题、网站交易违禁品和犯罪信息的管理问题、刑事案件管辖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刑事司法的出路在于:1、提高证据的收集、鉴别能力;2、建立合理的刑事法律解释体系;3、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的刑事管辖权的确立。本文最后就我国进入信息社会后的立法需求、立法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信息安全立法应遵循:效益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吸收借鉴原则、适度超前原则和协调原则,制订信息安全统一法,运用多方面的社会手段对信息安全进行必要的维护,加强对网络系统运作的规范,并强化执罚责任追究制度。
冯栋[10](2014)在《网络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病毒也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网络病毒以每天数十种的速度增加着,这不仅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带来了威胁与破坏,同时也干扰了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以及流通,我们必须重视计算机网络病毒。本文着眼于现今主流的网络病毒,从其危害、特性入手,探讨网络病毒的发展趋势以及感染原理,针对性地提出防治策略。
二、电子邮件跃居计算机病毒主要传播媒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邮件跃居计算机病毒主要传播媒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恶意代码检测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1.5 文章框架 |
2 恶意代码综述 |
2.1 恶意代码定义 |
2.2 恶意代码命名规则 |
2.3 恶意代码分类 |
2.4 恶意代码基本特性 |
2.5 常见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
2.5.1 特征码扫描技术 |
2.5.2 启发式扫描技术 |
2.5.3 动态行为分析技术 |
2.5.4 沙箱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基础理论以及关键技术 |
3.1 基于API调用的恶意代码动态行为分析 |
3.1.1 Cuckoo HOOK技术原理 |
3.1.2 Windows API机制 |
3.1.3 恶意代码常见API特征 |
3.2 典型恶意代码样本动态行为特征分析 |
3.2.1 WannaCry勒索病毒分析 |
3.2.2 Locky勒索病毒分析 |
3.3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
3.3.1 卷积神经网络原理 |
3.3.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结构 |
3.3.3 卷积神经网络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恶意代码检测模型 |
4.1 模型总体框架设计 |
4.2 恶意代码API序列获取 |
4.3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4 输入层特征向量化 |
4.4.1 基于One-Hot模型的特征向量化 |
4.4.2 基于Word2vec模型的特征向量化 |
4.4.3 One-Hot与 Word2vec结合的API特征向量化 |
4.5 卷积层特征提取 |
4.6 池化层特征降采样 |
4.7 CNN模型优化 |
4.7.1 损失函数 |
4.7.2 优化算法选择 |
4.8 本章小结 |
5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数据与实验环境 |
5.2 评价指标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不同滤波器下词向量模型选择实验 |
5.3.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实验 |
5.3.3 与常见分类算法对比实验 |
5.3.4 与杀毒软件对比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网络传播概论 |
1.1.1 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 |
1.1.2 网络上的传播现象及其研究 |
1.2 网络空间安全概论 |
1.2.1 网络空间及其安全 |
1.2.2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其控制策略 |
1.2.3 谣言的传播及其控制策略 |
1.2.4 研究内容的关联性 |
1.3 本文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
2 预备知识 |
2.1 微分动力系统理论基础 |
2.2 最优控制理论简介 |
2.3 微分博弈理论简介 |
3 均匀混合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问题的研究 |
3.1 引言 |
3.1.1 场景描述 |
3.1.2 本章贡献 |
3.2 相关工作概述 |
3.3 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
3.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3.3.2 模型的描述 |
3.3.3 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
3.4 数值实例 |
3.5 参数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问题的研究 |
4.1 引言 |
4.1.1 场景描述 |
4.1.2 本章贡献 |
4.2 相关工作概述 |
4.3 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
4.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4.3.2 模型的描述 |
4.3.3 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
4.4 数值实例 |
4.5 参数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控制问题的研究 |
5.1 引言 |
5.1.1 场景描述 |
5.1.2 本章贡献 |
5.2 相关工作概述 |
5.3 谣言控制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
5.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5.3.2 谣言最优控制问题的建模 |
5.3.3 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 |
5.4 数值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和辟谣信息之间博弈问题的研究 |
6.1 引言 |
6.1.1 场景描述 |
6.1.2 本章贡献 |
6.2 相关工作概述 |
6.3 谣言和辟谣信息博弈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
6.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
6.3.2 谣言和辟谣信息博弈问题的建模 |
6.3.3 博弈问题的求解 |
6.4 数值实例 |
6.4.1 纳什系统的求解 |
6.4.2 策略对的效益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交流情况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安全概述 |
(一) 定义 |
(二) 网络安全的威胁及形成因素 |
二、网络安全的一大要害:计算机病毒 |
(一) 病毒的特征 |
(二) 病毒的传播途径 |
(三) 病毒对网络安全的危害 |
三、病毒的发展趋势 |
四、病毒防范措施 |
(一) 充分利用反病毒技术 |
(二) 针对服务器的防范措施 |
(三) 针对终端用户的防范措施 |
(四) 制度建设 |
(6)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及传播途径和媒介 |
1.1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 |
1.2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媒介 |
2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
2.1 以病毒存在媒体分类 |
2.2 以病毒传染方式分类 |
2.3 以病毒破坏能力分类 |
2.4 以病毒算法分类 |
3 计算机病毒的逻辑结构 |
3.1 感染标志 |
3.2 引导模块 |
3.3 感染模块 |
3.4 破坏表现模块 |
4 计算机感染病毒的表现 |
5 防治病毒的对策 |
5.1 以防为主 |
5.2 防治结合 |
(7)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与法制教育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 |
2.1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的基本概念 |
2.1.1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的定义 |
2.1.2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的主要类型 |
2.1.3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的主要特征 |
2.1.4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的主要功能 |
2.2 大学生法制教育内涵 |
2.2.1 法制内涵 |
2.2.2 法制教育内涵 |
2.2.3 大学生法制教育内涵及主要内容 |
2.3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关问题 |
2.3.1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概念 |
2.3.2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 |
2.3.3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功能 |
2.3.4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与现实法制教育的关系 |
2.3.5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制教育的思想基础 |
3.1 马恩列法制教育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教育思想 |
3.1.2 列宁法制教育思想 |
3.2 毛泽东法制教育思想 |
3.2.1 加强立法,重视法制建设 |
3.2.2 贯彻群众路线 |
3.2.3 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特权 |
3.2.4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立足改造罪犯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法制教育思想 |
3.3.1 法治中国:思想的承继性 |
3.3.2 法治中国:实践的开拓性 |
3.3.3 法治中国:理论的创新性 |
第4章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考量 |
4.1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论域 |
4.1.1 马克思主义中有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 |
4.1.2 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的本质代表社会关系总和的原理 |
4.1.3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4.1.4 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 |
4.2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
4.3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指导 |
第5章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国外经验借鉴 |
5.1 美国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 |
5.1.1 美国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解析 |
5.1.2 美国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特点 |
5.1.3 美国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启示 |
5.2 日本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 |
5.2.1 日本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解析 |
5.2.2 日本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原则 |
5.2.3 日本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启示 |
第6章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梳理 |
6.1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调研状况 |
6.1.1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调研设计 |
6.1.2 当代大学生现实法制教育调研的主要内容 |
6.1.3 当代大学生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法制教育调研的主要内容 |
6.2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1 教育者观念的问题 |
6.2.2 大学生心理的问题 |
6.2.3 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
6.2.4 教育环境的问题 |
6.3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6.3.1 学校教育管理原因 |
6.3.2 家庭教育原因 |
6.3.3 社会综合原因 |
6.3.4 同辈群体的影响 |
第7章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 |
7.1 大学生网络懂法教育内容和形式 |
7.1.1 以提升网络道德与法律为内容的懂法教育取向 |
7.1.2 大学生网络懂法教育具体形式 |
7.2 大学生网络守法与维权教育内容和形式 |
7.2.1 以开展诚信守法为内容的网络守法与维权教育取向 |
7.2.2 大学生网络守法与维权教育具体形式 |
7.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 |
7.3.1 以心理行为引导为内容的网络安全教育取向 |
7.3.2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具体形式 |
第8章 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 |
8.1 高校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 |
8.1.1 建立大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网站 |
8.1.2 建立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课堂 |
8.1.3 建立大学生法制教育电子阅览室 |
8.1.4 建立多媒体网络技术法制教育应用平台 |
8.2 校外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 |
8.2.1 建立法制教育社会网吧 |
8.2.2 建立法制教育商务网站 |
8.2.3 建立“BBS”网络舆论引导法制教育平台 |
8.2.4 建立“E-mail”法制教育网络交互式交流平台 |
8.3 “微时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途径 |
8.3.1 建立法制教育手机微平台 |
8.3.2 建立QQ法制教育传播微平台 |
8.3.3 建立博客法制教育培养平台 |
8.3.4 建立法制教育手机媒体、IM和SNS网络移动平台 |
第9章 展望 |
9.1 强化政府在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当中的引导作用 |
9.2 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突显法律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认知 |
9.3 高校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国外互联网部分重要法律法规目录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内蒙古电力信息网防病毒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计算机病毒 |
1.1.1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史 |
1.1.2 计算机病毒分类和其危害 |
1.2 防病毒技术 |
1.2.1 防病毒发展史 |
1.2.2 防病毒技术的内容 |
1.3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内蒙古电力信息网防病毒需求分析 |
2.1 内蒙古电网网络结构现状 |
2.2 防火墙技术 |
2.2.1 现有防火墙 |
2.2.2 防火墙的不足 |
2.3 防病毒需求 |
2.3.1 入侵病毒查杀与实时检测 |
2.3.2 对新型病毒的处理 |
2.3.3 安装部署与升级能力 |
2.3.4 资源占用率与系统兼容性 |
第三章 内蒙古电力信息网防病毒系统设计 |
3.1 病毒传播 |
3.1.1 病毒传播特征 |
3.1.2 病毒入侵途径 |
3.1.3 病毒传播防御 |
3.2 防病毒系统设计的原则 |
3.3 多层立体完整的病毒攻击防御系统 |
3.3.1 防病毒技术架构 |
3.3.2 防病毒管理体系 |
3.3.3 防病毒系统组成 |
第四章 系统实施方案 |
4.1 防病毒系统方案设计 |
4.2 防病毒方案实施 |
4.2.1 邮件安全网关的部署 |
4.2.1.1 邮件安全网关的原理 |
4.2.1.2 具体实施步骤 |
4.2.1.3 SMG的主要功能和配置 |
4.2.2 文件/应用服务器防毒软件的部署 |
4.2.2.1 服务器防病毒原理 |
4.2.2.2 具体实施方案 |
4.2.2.3 ServerProject主要功能和配置 |
4.2.3 网络客户端防毒墙的部署 |
4.2.3.1 网络客户端防毒墙原理 |
4.2.3.2 具体实施步骤 |
4.2.3.3 OfficeScan的主要功能和配置 |
4.3 防病毒系统实施后效果 |
4.3.1 防病毒系统概况 |
4.3.2 防病毒系统客户端部署情况 |
4.3.3 防病毒系统工作情况 |
第五章 总结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信息安全概述 |
第一节 信息概述 |
一、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
二、信息的分类 |
三、信息的作用 |
四、信息传播的历史 |
第二节 信息安全的的概念和内容 |
一、信息安全的历史发展 |
二、信息安全的概念 |
第三节 我国的信息安全概况 |
一、我国的信息安全现状 |
二、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思维模式 |
第二章 信息安全与刑法保障 |
第一节 信息与法律的关系 |
一、信息系统对法律的影响 |
二、法律对信息系统的反作用 |
第二节 法律在信息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
一、信息安全体系的层次结构 |
二、法律是信息安全的最佳保障 |
第三节 信息安全感的缺失与刑法需求 |
一、信息时代不安全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
二、对信息时代刑法需求的考查 |
第四节 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种类及特征 |
一、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种类 |
二、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特征 |
第五节 各国信息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政策概述 |
一、国际社会刑事立法进程概述 |
二、美国政府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法律政策 |
三、欧盟各国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法律政策 |
四、其他国家信息安全的刑事法律政策 |
第三章 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 |
第一节 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 |
一、对信息系统可靠性的保护 |
二、对信息系统保密性的保护 |
三、对信息系统完整性的保护 |
四、对信息系统可用性的保护 |
第二节 对几种网络危害行为犯罪化的刑法考查 |
一、网络黑客 |
二、网络色情 |
三、信息冗余 |
四、信息欺诈 |
五、网络隐私权 |
第四章 建立一个科学的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体系 |
第一节 信息安全保障中的刑事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
一、刑事立法的困境 |
二、刑事立法的出路 |
第二节 信息安全保障中的刑事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
一、刑事司法的困境 |
二、刑事司法的出路 |
第三节 有关信息安全的立法建议 |
一、信息社会的立法需求 |
二、我国信息安全的立法现状 |
三、信息安全的立法原则 |
四、加强我国信息安全的立法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网络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计算机病毒概念 |
三、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
3.1种类、数量激增 |
3.2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广泛 |
3.3 E-mail成为主要传播媒介 |
3.4难于彻底清除 |
3.5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 |
四、网络病毒发展趋势以及防治 |
4.1网络病毒的发展趋势 |
(1) 网络病毒技术目的在转变 |
(2) 木马数量迅猛增长 |
(3) 病毒往往具有更新快、自我保护能力强等特点 |
(4) 混合型病毒将成为今后病毒发展的主要趋势 |
4.2网络病毒的防治 |
(1) 安装个人防火墙软件 |
(2) 不随意打开陌生人的电子邮件 |
(3) 及时更新系统补丁程序 |
(4) 对于个人信息应尽可能地复杂化 |
五、结束语 |
四、电子邮件跃居计算机病毒主要传播媒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D]. 傅依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D]. 黄达文. 重庆大学, 2020(02)
- [5]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范研究[J]. 江腾. 报刊荟萃, 2017(04)
- [6]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策略[J]. 王海飞.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7(03)
- [7]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D]. 汤阳.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2)
- [8]内蒙古电力信息网防病毒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 杨煜.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9]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D]. 赵文胜. 武汉大学, 2014(09)
- [10]网络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研究[J]. 冯栋. 科技信息,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