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发展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郑海鹏[1](2020)在《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有很多非常明显的特点,包括受经济周期影响小、占用银行资本少、风险小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大等。在如今经济增长慢慢放缓、金融脱媒逐渐加深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零售业务有如下好处:能调整自身业务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获取新的利润增长方式,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竞争力。近几年,零售银行业务变成各商业银行重点观注和重点发展的业务。怎样更稳健、更持续地发展零售业务,是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PA银行为研究案例,分析其零售业务竞争战略,对其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推进具有非凡的意义。本研究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银行零售业务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竞争战略和银行零售业务的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战略管理工具,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随后以PA银行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其外部环境,得出其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机遇在于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居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金融混业经营趋势逐渐明朗、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新产业技术革命不断涌现;威胁在于经济增长趋势放缓、监管愈趋审慎、趋严、金融脱媒加剧、利率市场化加快、市场竞争加剧,建立起EFE矩阵后分析其内部环境,了解其零售业务发展现状,总结优势和劣势,优势为优势突出的综合金融、深入基因的创新文化、强而有力的执行能力、卓越领先的金融科技、智能便捷的零售银行;劣势在于零售品牌知名度低、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网点少、自助银行管理有待加强、风险抵抗能力有待提升等,建立IFE矩阵。最终通过SWOT-QSPM模型确定竞争战略类型为差异化战略,具体通过品牌、市场、产品服务和营销四方面的差异化来实现差异化战略,并提出包括组织架构、人员、内部控制、后勤保障在内四个方面的措施来保障差异化战略的实现。通过本文研究,在发展PA银行零售业务,实施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实现PA银行零售业务差异化发展方面给出一定参考。
周鹏宇[2](2020)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动因与绩效研究 ——基于苏宁引入阿里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9年7月2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的通知》,通知中称战略投资者为“市场稳定器”,这是战略投资者者概念的首次引入。2000年,首钢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启了我国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先河。现阶段,定向增发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再融资的主流方式,许多上市公司通过此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获得所需资金的同时,还可以分享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行业资源以及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许多企业谋求更好发展前景的手段,因此本文对该行为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战略联盟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差异效率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行为的动因、选择战略投资者的影响因素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形成相应文献评述。其次在理论分析部分,归纳整理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以及选取定向增发作为引入方式的优势,并且分析了该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路径。本文尝试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苏宁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阿里巴巴进行研究。分别介绍了引入战略投资者双方基本状况以及事件过程。着重对苏宁引入战略投资者具体动因进行归纳并探讨其后续整合操作,最后采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对苏宁引入阿里后市场、创新和财务三个方面的绩效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指标可以发现苏宁引入阿里后上述三类绩效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其引入前的各项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财务困境,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第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重要支持。第三、战略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双方在各自的优势领域进行互补,满足目前发展的需求。希望上述研究可以给我国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其他上市公司带来几点启示。
胡琎文[3](2019)在《服装企业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效果研究 ——以海澜之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演进以及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生产外包利用其生产与销售分离的优势,帮助企业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让企业能够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核心价值链环节。因此生产外包逐渐成为服装制造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一大战略武器。海澜之家股份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从事高档精纺面料、高档职业装的生产及销售的传统服装企业。2012年开始,海澜之家正式采用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开启了扩张性的经营战略。在海澜之家大规模的生产外包改革期间,将其原来的312家生产工厂全部出售,同时将其精力全部集中于品牌打造与销售管理。海澜之家通过采用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一跃成为我国服装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本文以海澜之家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该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特征以及对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影响,总结出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通过探讨海澜之家生产外包的效果,本文发现海澜之家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外包价值链模式,由于把非核心环节外包而把价值创造转向品牌和营销等核心环节,推动了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由于生产外包带来的弊端,例如高存货和高负债。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全面评价海澜之家采用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的效果,为我国生产外包型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也为我国服装行业转向“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沈越[4](2018)在《新形势下PA公司银行保险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保险以金融一体化的方式向顾客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自1996年从法国引进中国大陆以来,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据统计,2017年银保寿险保费规模达到全国人寿保险市场的40.65%,已占将近当年中国寿险总保费的半壁江山,也成为寿险公司保费和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银保行业存续总保费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之多。当下银保正处于金融交叉监管及革新的前沿,2018年国家“两会”刚通过的中央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已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立中国银保监管委员会,明确指向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此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之下,对我国银行保险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重新定位和思考银行保险竞争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银保合作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当前已有的银保合作模式,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中国银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对整个行业及PA寿险公司的调查研究,首先针对实际情况,运用PEST模型对PA银保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以及SWOT模型,分析了PA银行保险的竞争结构,分析出PA银保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然后,针对PA银行保险的合作渠道与内部员工以及客户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整理,在发现存在问题的同时,结合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PA公司的优势与特色,提出了PA公司银行保险可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的策略选择以及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文提出,PA公司宜进一步加强PA集团的聚焦差异化竞争策略,以PA集团具备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为依托继续开拓创新,在公司级战略上充分发挥“科技+、产品+、文化+”差异优势,研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保险产品,创造提供更懂客户需求的极致服务体验,获取并留住更多高黏性用户。在职能级战略上,以专业化现代化的系统培训塑造不一样的专业团队,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值效应给合作渠道及自身创造更大价值,以多元化营销、项目化推动形成与同业营销方式的差异化,以攻为守,在内部及外部渠道中通过借鉴范例与结合实际分别实施以阵地战、电子战、游击战、持久战为特征的一系列营销策略,实现与渠道资源互补配置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自身及跨界聚合优势,降低合作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合作经营效率,提供“更懂你”的合作与服务极致体验。通过银保融合引领创新,巩固和增强PA集团2017年度获得的“最具差异中国品牌”确保PA公司在2020年实现在中国银保行业的领军者目标。
黄梦丹[5](2016)在《基于不同主导方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过程中,供应链金融也开始成为研究的焦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不尽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定义。相类似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也会得到不同的归类。本文以供应链金融的主导方为划分标准将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分为三大类,一是物流企业主导的模式,二是商业银行主导的模式,三是核心企业主导的模式。本文主要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根据三大类供应链金融模式,分别选取UPS作为物流企业主导的模式的典型案例,选取深圳发展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主导的模式的典型案例,选取通用电气集团(GE)作为核心企业主导的模式的典型案例。着重研究了三类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发展过程、各阶段的参与主体及盈利模式、外部宏观环境。对三类供应链金融模式做了对比分析,探讨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三个问题:1,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成功因素有哪些?2,三种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国内实践有何限制因素?3,三种模式是否对所有的中小企业同样适用?得出的结论是:1,供应链金融的成功因素包括主导方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外部环境。2,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在我国开展的主要限制是法律因素;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我国开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六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技术落后,综合管理能力不强,风控能力不强,与供应链成员联系较弱。3,并非所有的供应链金融都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我国当前只有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适用于中小企业,并且也只适用于那些资质良好的,处于稳定的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结论试图给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建议。
胡昌连[6](2014)在《我国公司并购中杠杆收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杠杆收购是公司收购中的一种特殊模式,它的实质在于在资本市场举债收购公司,即向银行借款或投资者融资来收购目标企业,承诺以所收购重组企业将来的现金流和利润偿还负债。公司并购赋予效率较高的小企业利用杠杆兼并大企业的支点,犹如“蛇吞象”。杠杆收购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它极大的激活了美国的资本市场,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停的动力。目前,加快调整经济布局,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急迫需要,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而要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仅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随着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全流通市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杠杆收购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市场化融资环境还不完善,公司治理改革还有艰巨的任务,因此研究杠杆收购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杠杆收购的相关概念和观点、杠杆收购产生的背景以及杠杆收购的特点,使我们从理论上对杠杆收购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对杠杆收购在国内外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阐述了我国实施杠杆收购的条件正在慢慢地成熟;最后,分析了我国杠杆收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陈新民[7](2014)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发展迅猛,资产增速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位居前茅,市场份额日渐扩大,综合竞争实力也不断增强,并与其他大中型银行业金融机构互为补充,成为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的发展仍存许多劣势,而竞争力相对不足则是主要原因。未来,城商行的发展还将面临外部环境和自身变革的双重压力,要想既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又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因此,如何不断提升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城商行面前的重大课题。同时,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商行也迫切需要对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前沿的理论进行探索和讨论。本文以企业的竞争力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特性,并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上面。建立了涵盖“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我国城商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后得出我国城商行普遍存在着潜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并以国际“类城商行”和国内城商行成功提升竞争力的经验为借鉴,最后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及之间的关联、银行竞争力的各种构成因素、如何对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经典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了关于“城商行竞争力提升”问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文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论文的第三章是理论基础。本章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起点,最后集中到本文的研究主体——城商行竞争力的理论探讨。梳理并总结了“什么是企业(商业银行,下同)的竞争力”、“应该如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升企业竞争力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的相关理论,并尝试构建了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评价理论体系,旨在为本文后续的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打下基础。论文的第四章是我国城商行的发展情况分析与比较。首先对我国银行业的组织体系、成员构成和市场情况进行了描述,然后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城商行的发展现状,最后对国外“类城商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总结了国外“类城商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和分析,描绘了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基本情况。论文的第五章是我国城商行竞争力分析。本章分别利用SWOT的定性分析方法和指标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城商行在潜在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较大,为下文着重从潜在竞争力的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城商行的竞争力埋下了注脚。论文的第六章是我国城商行提升竞争力的现场分析。本章介绍了汉口银行如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向企业愿景挺进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实情,在“立思想、引联想、追梦想”的总体战略构想下,探索出了一条“规模+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凝创了“思想为您服务”的核心理念,作为汉口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动能之源;其次,成功“借船”联想并实现“引理念、引战略、引管理、引品牌、引资源、引功能”相结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光谷+联想+汉口银行”的金三角组合,在打造科技金融特色、树立科技金融品牌上不断地抢占先机、寻求突破;最后,揭示了汉口银行打造“百年老店”,建设现代一流金融企业,不断追求卓越的孜孜以求的梦想。近年来,汉口银行在“立思想、引联想、追梦想”之“三想聚能”的战略构想引领下,以做强、做实“规模”作为提高现实竞争力的根本,以科技金融创新之“特色”经营作为提高潜在竞争力的关键,综合竞争力得以快速提升,成为我国城商行中“量质并举”的佼佼者。本章以汉口银行的实践经验作为国内城商行的经典案例,为我国其他城商行的竞争力提升提供了经验借鉴。论文的第七章是提升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对策。本章在上文理论、实证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我国城商行“整个群体”和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发展状况不同的“城商行个体”,提出了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第八章是结论。本章为结束语。总结了全文的观点,提出相关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需要继续拓展和深入的方面。
李东[8](2013)在《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商业银行体系不稳定,必然引起经济金融的动荡,因此,保持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对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商业银行在遵循金融发展和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通过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配置资金、机构、人力等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效率,增强盈利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同时在追求当前发展的过程中,不以牺牲未来的利益为代价,并积极协调规模与效率、管理与创新、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持续、均衡、稳健发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将有助于准确掌握商业银行现在和未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而实现商业银行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协调发展。本文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以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金融生态理论、银行危机理论等理论成果。首先,本文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系统阐述了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特点、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银行业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资源、能力、效率、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类说明,找到反映这些因素的典型指标,构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指标的代表性,建立可直接用于计量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对5家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1年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既进行综合比较,也进行分类比较;既进行测度指标比较,也进行因子得分比较;既进行不同类型之间商业银行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也进行同一类型内部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制定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通过测度与比较得出结论:2011年,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在前三名,华夏银行和农业银行排在后两名,总体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于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中间业务收入、资本实力、盈利能力、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人力资源、流动性管理、薪酬福利、发展能力、客户服务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在成本控制、人均利润、社会效益方面具有比较优势。2009至2011年,在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排在前两位,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位于中游,农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在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前两名,华夏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最末位。民生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三四名之间,中信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排名呈现上升趋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排名出现下降态势。已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因素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因素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效率因素是对资源和能力的有效整合,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因素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统筹兼顾资源、能力、效率、环境四个方面因素,才能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推进综合经营和跨国经营,加强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协调平衡,同时培育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从资源、能力、效率、环境四个维度全方位地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了涵盖各项影响因素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二是评价指标除了选取经济(财务)指标外,还选取了政策支持度、客户满意度和公益捐赠指数等定性指标和特色指标,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协调发展。三是在指标筛选过程中,采取聚类分析和典型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精简了指标数量,又避免了纯数据计算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四是根据测度结果,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级,为商业银行的纵向、横向比较及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五是在比较分析中增加了社会责任因子,将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量化,并纳入到整体的分析框架之中,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六是运用三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既得到不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年度排名,又反映出同一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比较更加全面、系统。
吴军[9](2012)在《并购前后深圳发展银行的绩效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绩效管理能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可以促进个人、部门和组织绩效的提升。绩效管理是管理的核心之一,无论一个国家、一家企业、还是一个组织,形成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按照战略目标前进和发展所必须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十年了,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已经四年了,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国内金融业的并购案纷起。这些都需要中国银行业提升管理水平与竞争力来迎接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绩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点对于处在国有银行和地方性法人银行夹层中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尤为重要。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地方性法人银行都有各级政府背景,无论是营业网点还是业务规模都有一定的优势。绩效管理在中国正式出现与蹒跚发展的时间不算长,在引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时间更短,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求发展、求增长,求扩张,就需要建立健全相适应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模式,探索如何通过绩效管理将银行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至各机构各部门各岗位各员工,如何保证绩效管理过程完整,如何通过持续沟通改进绩效,如何聚焦各部门各员工的绩效来共同推动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以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中国平安集团入主前后的深圳发展银行绩效管理体系和模式进行了调查,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绩效管理变革前后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过程具体如下:1.深入研究了深发展银行并购前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模式,并对其相应年报业绩进行对比,分析其绩效管理的不足;2.结合深发展银行的激进型战略目标,对比其相应年报业绩,总结并购后新绩效管理体系的改善;3.根据深发展银行并购后绩效管理的实践意义,提出绩效管理再造的探索性建议。股份制银行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模式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最终效果还需要各银行业机构自身的实践来验证和总结。
张建斌[10](2012)在《商业银行治理、业务创新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因此,商业银行纷纷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并追求更大的经营绩效。由于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长期经营绩效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所以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只有引入企业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才能找到最佳的银行治理模式。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取决于商业银行如何配置其所能够掌控的各种资源,而商业银行治理(Commercial banks’governance)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银行法人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的相关制度。因此,本文将其研究重点确定为:(1)我国商业银行选择何种形式的治理模式,才能最好地配置银行资源;(2)怎样建立合理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和激励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者进行创新型的资源配置。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融合企业创新理论、绩效评价理论等,以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模型、模糊综合分析法(AHP)、平衡记分卡(BSC)为研究工具,系统地探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创新型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以及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改进等问题。具体来讲,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在公司治理的理论中,关于商业银行治理的主要是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挑战者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多的是强调其相互间的利益平衡。本文的研究认为,它们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长期的“剩余收益”是由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产生的,但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剩余收益”(residual return)是如何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的。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创新型的资源配置是产生剩余收益的最好选择,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团队开发的不确定过程,其本质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用的过程。就商业银行而言,业务创新就是银行能够为其客户提供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回报率更高的金融产品。因此,创新型的资源配置具有下面的特征:①战略性。商业银行从长期的经营绩效出发,打破现有技术和市场的条件,更合理地配置资源。②开发性。业务创新过程的未来回报具有不确定性,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③组织性。业务创新过程同时也是团队学习的过程,在商业银行内部不仅需要成员分工明确,更需要能够将各自的经验整合在一起。接下来,本文继续分析了能够催生出创新型资源配置的商业银行治理机制所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第一,组织整合(organization intergration)——按照组织性的原则将资源提供的“足够的激励”和“相关的知识”整合到技术开发和利用的组织中;第二,财务支持(financial commitment)——按照开发性的原则为不确定的创新过程提供了义无反顾的“资金”支持;第三,企业家精神——建立银行家信托责任,使银行家重视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绩效,按照战略性原则,将公司的战略控制权置于具有业务创新能力的管理者手中。然后,本文运用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与业务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度分散股权、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以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提高银行创新能力重要手段。同时,本文以招商银行为案例分析,论证了股权结构、组织整合、财务支持以及银行家精神在业务创新中的重要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本文的研究认为,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将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者与所有者的不同利益具有一致性,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本文对现有的几种公司治理的评价方法进行比较,认为对公司治理的评价已经形成了系统化,因此建立了对公司治理体现业务创新的部分进行绩效评价体系,从组织整合、财务支持以及银行家精神三个方面共计12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并运用AHP方法对具体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通过总结上述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
二、深发展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发展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 创新点 |
1.4.1 多工具、系统、完整地分析、研究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 |
1.4.2 提出以品牌定位、市场、产品服务、营销四位一体的差异化战略实施路径和以组织架构、人员、内部控制、后勤保障为支撑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1.2 竞争战略理论 |
2.1.3 银行零售业务相关理论 |
2.2 相关文献 |
2.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研究 |
2.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的相关研究 |
2.2.3 文献评述 |
2.3 战略管理工具模型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法 |
2.3.4 定量战略规划模型(QSPM) |
第3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 |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潜在进入者 |
3.2.4 银行竞争者 |
3.2.5 替代品 |
3.3 机遇与威胁 |
3.3.1 外部机会分析 |
3.3.2 外部威胁分析 |
3.4 建立EFE矩阵 |
第4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PA银行及零售业务简介 |
4.1.1 PA银行简介 |
4.1.2 PA银行零售业务简介 |
4.2 现状分析 |
4.2.1 P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现状 |
4.2.2 P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
4.3 PA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
4.3.1 内部资源分析 |
4.3.2 零售业务能力分析 |
4.4 优势和劣势 |
4.4.1 内部优势分析 |
4.4.2 内部劣势分析 |
4.5 建立IFE矩阵 |
第5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的竞争战略制定 |
5.1 总体定位 |
5.2 SWOT分析 |
5.3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1 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2 集中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3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4 基于QSPM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6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品牌差异化定位 |
6.1.1 打造金融科技主品牌,多子品牌协调发展 |
6.1.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支撑品牌差异化发展 |
6.1.3 升级拳头产品和活动,促进品牌差异化发展 |
6.1.4 扩大产业开放、生态发展,形成品牌共振发展 |
6.2 市场差异化 |
6.2.1 细分市场,聚焦好差异化客群 |
6.2.2 升级门店,服务好线下客户 |
6.2.3 优化应用,经营好线上流量 |
6.3 产品服务差异化 |
6.3.1 基础零售业务适度融合化和聚合化发展 |
6.3.2 消费金融业务加强线上化和生态化发展 |
6.3.3 私人银行业务强化专业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 |
6.4 营销差异化 |
6.4.1 人员管理差异化 |
6.4.2 打造“四化”营销工具 |
6.4.3 开拓营销思维,创新活动方式 |
第7章 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组织架构保障 |
7.1.1 改进事业部的协同能力 |
7.1.2 搭建项目管理办公室体系 |
7.1.3 优化资源投入 |
7.2 人员保障 |
7.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7.2.2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 |
7.2.3 加强中层管理团队的建设 |
7.2.4 考核机制保障 |
7.3 内部控制保障 |
7.3.1 严控资产质量 |
7.3.2 加强合规风险管控 |
7.4 后勤保障 |
7.4.1 打造智慧后勤服务平台 |
7.4.2 强化党建体系建设 |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2)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动因与绩效研究 ——基于苏宁引入阿里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定向增发概念 |
2.1.2 战略投资者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战略联盟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差异效率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引入战略投资者动因 |
2.3.2 选择战略投资者影响因素 |
2.3.3 引入战略投资者经济后果 |
2.3.4 文献评述 |
3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理论分析 |
3.1 引入战略投资者动因分析 |
3.1.1 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
3.1.2 获得雄厚资金支持满足发展需要 |
3.1.3 获取资源优势 |
3.2 以定向增发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优势分析 |
3.2.1 避免控制权转移 |
3.2.2 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 |
3.2.3 定向增发有强制锁定期 |
3.3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对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 |
3.3.1 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盈利水平 |
3.3.2 缓解融资压力,满足资金需求 |
3.3.3 发挥协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
4 苏宁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案例介绍 |
4.1 案例企业简介 |
4.1.1 被投资方简介 |
4.1.2 战略投资者简介 |
4.2 苏宁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 |
4.2.1 苏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背景 |
4.2.2 苏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前期协商 |
4.2.3 苏宁定向增发方案设计 |
4.2.4 苏宁定向增发流程 |
4.2.5 苏宁定向增发后情况介绍 |
4.3 定向增发后阿里巴巴是否为战略投资者的判定 |
5 苏宁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及后续整合分析 |
5.1 苏宁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分析 |
5.1.1 加速苏宁互联网转型 |
5.1.2 获得定增融资,优化资本结构 |
5.1.3 减轻门店成本负担,提升盈利能力 |
5.2 苏宁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后续整合 |
5.2.1 迅速拓展线上业务 |
5.2.2 建立起完整的消费生态 |
5.2.3 募集资金置换,减少财务成本 |
5.2.4 交叉持股,规避经营风险 |
6 苏宁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绩效分析 |
6.1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对苏宁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
6.1.1 股价波动分析 |
6.1.2 短期超额收益率比较 |
6.2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对苏宁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
6.2.1 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 |
6.2.2 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及比例 |
6.2.3 研发专利数量 |
6.3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对苏宁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6.3.1 苏宁盈利能力分析 |
6.3.2 苏宁偿债能力分析 |
6.3.3 苏宁营运能力分析 |
6.3.4 苏宁成长能力分析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1.1 引入战略投资者有效解决资金短缺 |
7.1.2 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产业转型提供助力 |
7.1.3 有效整合资源可形成协同效应 |
7.2 研究启示 |
7.2.1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适用情形 |
7.2.2 明确发展目标以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
7.2.3 重视双方资源的整合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服装企业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效果研究 ——以海澜之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生产外包相关理论 |
2.1.2 价值链相关理论 |
2.1.3 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价值链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关于生产外包的动因的研究 |
2.2.3 关于生产外包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
2.3 评价与启示 |
3 案例介绍 |
3.1 服装行业背景 |
3.2 案例回顾 |
3.2.1 海澜之家简介 |
3.2.2 海澜之家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介绍 |
4 案例分析 |
4.1 海澜之家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的财务绩效分析 |
4.1.1 公司偿债能力的比较分析 |
4.1.2 公司盈利能力的比较分析 |
4.1.3 公司营运能力的比较分析 |
4.1.4 公司成长能力的比较分析 |
4.1.5 绩效分析小结 |
4.2 海澜之家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的非财务绩效分析 |
4.2.1 门店规模得到扩大 |
4.2.2 研发和品牌投资投入增加 |
4.2.3 融资渠道得以拓宽 |
4.2.4 经营范围得到扩充 |
4.3 海澜之家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取得效果的原因 |
4.3.1 纵向价值链上不断降低企业成本 |
4.3.2 内部价值链上获得竞争优势 |
4.3.3 横向价值链符合公司的总体目标 |
4.3.4 价值链资源整合促进销量增长 |
4.4 海澜之家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存在的问题 |
4.4.1 高库存和高负债压力不利于长期发展 |
4.4.2 生产外包缺乏长期竞争力 |
4.4.3 生产外包下的融资和投资问题 |
4.4.4 生产外包下的供应链条问题 |
4.5 对策建议 |
4.5.1 全力减轻库存压力 |
4.5.2 深化价值链各端合作,把握核心竞争力 |
4.5.3 建立自有生产线和选取风险较小的投资方式 |
4.5.4 创建基于ABC的成本控制系统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形势下PA公司银行保险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适应新形势下中国银行保险行业的环境变化 |
1.1.2 适应日益激烈的银行保险行业的竞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国银行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
2.1 银行保险的发展历史和行业特点 |
2.2 中国银行保险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
2.2.1 中国银行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 |
2.2.2 中国银行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 |
2.3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问题与挑战 |
2.3.1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2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A公司银行保险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 |
3.1 PA公司银保事业部概况 |
3.2 关于PA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调查与分析 |
3.3 PA公司银行保险发展概况描述 |
3.4 PA公司银行保险外部环境分析 |
3.4.1 政治环境 |
3.4.2 经济环境 |
3.4.3 社会文化环境 |
3.4.4 技术环境 |
3.5 PA公司所处银行保险行业竞争态势 |
3.5.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5.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5.3 现有竞争者 |
3.5.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5.5 替代项目的威胁 |
3.6 PA公司银行保险的机会和威胁 |
3.6.1 PA公司银行保险存在的机会 |
3.6.2 PA公司银行保险面临的威胁 |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公司银行保险内部环境分析 |
4.1 在PA集团下品牌资源与五大生态圈战略导向 |
4.2 PA公司重视营销队伍及培训体系建设 |
4.2.1 PA公司营销队伍建设 |
4.2.2 PA公司的银保培训体系建设 |
4.3 PA公司银行保险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
4.4 PA公司银保对集团“科技+金融”的平台资源共享 |
4.5 PA公司银行保险的优势和劣势 |
4.5.1 PA公司银行保险的优势 |
4.5.2 PA公司银行保险的劣势 |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A公司银保合作发展目标与竞争策略 |
5.1 PA公司银行保险竞争策略综合分析与发展方向 |
5.1.1 PA公司银行保险SWOT分析 |
5.1.2 PA公司银行保险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
5.2 PA公司银行保险差异化竞争策略建议 |
5.2.1 进一步扩建“不一样”的银保专业化团队 |
5.2.2 在内部及外部合作渠道实施“不一样”的深度融合策略 |
5.2.3 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为银保客户提供“更懂你”的极致体验 |
5.3 PA公司银行保险差异化竞争策略实施保障 |
5.3.1 建立适应客户需求为经营中心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
5.3.2 完善更适合银保竞争策略的激励机制 |
5.3.3 推广尊重差异的组织文化建设 |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
(5)基于不同主导方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1.3.2 供应链金融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供应链金融概念鉴定及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背景 |
2.2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
2.3 供应链金融模式分类 |
2.4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产业资本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以UPS为例 |
3.1 案例描述 |
3.1.1 UPS简介 |
3.1.2 UPS供应链金融发展三阶段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3 UPS供应链金融发展三阶段的参与主体及其盈利模式分析 |
3.2 案例讨论 |
3.2.1 产业资本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 |
3.2.2 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和外部促成因素 |
3.2.3 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 |
3.3 案例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融资本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以深发展为例 |
4.1 案例描述 |
4.1.1 深圳发展银行简介 |
4.1.2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四阶段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3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四阶段的参与主体及其盈利模式分析 |
4.2 案例讨论 |
4.2.1 金融资本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 |
4.2.2 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和外部促成因素 |
4.2.3 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 |
4.3 案例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集团合作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以通用电气为例 |
5.1 案例描述 |
5.1.1 通用电气简介 |
5.1.2 通用电气供应链金融发展三阶段的宏观环境分析 |
5.1.3 通用电气供应链金融发展三阶段的参与主体及其盈利模式分析 |
5.2 案例讨论 |
5.2.1 企业集团合作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 |
5.2.2 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和外部促成因素 |
5.2.3 GE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 |
5.3 案例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种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比较分析 |
6.1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成功因素分析 |
6.2 不同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的限制因素 |
6.3 不同模式的供应链金融的适用对象 |
6.4 相关建议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我国公司并购中杠杆收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一) 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变革中“金融变革”扮演着重要历史角色 |
(二) 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历史进程中,金融的改革深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三) 在公司企业的外扩式发展中,“杠杆收购”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新手段 |
(四) “杠杆收购”成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一场新革命 |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的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二)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四、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的技术线路 |
(四)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杠杆收购的相关理论 |
一、 公司并购的相关概念 |
二、 杠杆收购的相关概念 |
(一) 杠杆收购的概念 |
(二) 杠杆收购的特点 |
三、 杠杆收购的基本理论 |
(一) 套利理论 |
(二) 企业价值低估理论 |
(三) 公司代理成本理论 |
(四) 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论假说 |
四、 我国杠杆收购的理论、实践与发展 |
(一) 我国杠杆收购的相关理论 |
(二) 我国杠杆收购的实践 |
(三) 我国杠杆收购的发展 |
第三章 国内外杠杆收购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 国内外杠杆收购的典型案例 |
(一) KKR 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 |
(二) 黑石集团并购 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 |
(三)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收购深圳发展银行 |
(四) PAG 杠杆收购好孩子集团 |
二、 对我国杠杆收购的启示 |
(一) 关注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
(二) 注重资产质量、盈利质量和现金流量的提升 |
(三) 注重并购方式的创新 |
三、 公司杠杆收购的一般程序 |
(一) 公司杠杆收购的一般程序 |
(二) 杠杆收购的基本原理 |
第四章 我国杠杆收购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杠杆收购的基本状况 |
(一) 我国杠杆收购的环境条件 |
二、 中国杠杆收购法制环境分析 |
(一) 我国杠杆收购的相关法律 |
(二) 我国杠杆收购的基本特点 |
三、 我国杠杆收购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并购的制度性不合理 |
(二) 资本市场结构不平衡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杠杆收购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 扩大金融市场容量 |
(一) 有计划地扩大股票市场容量 |
(二) 扩大债券市场容量,增强流动性 |
二、 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为杠杆收购创造良好的环境 |
(一) 适当放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限制,降低门槛 |
(二) 健全与杠杆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操作细则和实施办法 |
三、 利用金融工具改进创新,形成多层次的融资工具 |
(一) 利用可转换债券创新 |
(二) 建立杠杆收购基金 |
(三) 加强融资工具的创新与运用,开拓适合杠杆收购需要的融资渠道 |
四、 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一) 加快全面型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中介机构的参与 |
(二) 严格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
五、 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 |
(一) 加快银行体制的改革,完善银行产业的组织结构 |
(二) 加快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 |
(三) 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自由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其展望 |
一、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二、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
三、 我国企业杠杆收购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次 |
表目次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
2.1.2 国外中小型商业银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
2.2.2 国内城商行竞争力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竞争力的内涵 |
3.1.1 企业竞争力内涵 |
3.1.2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 |
3.2 竞争力评价理论 |
3.2.1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 |
3.2.2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 |
3.2.3 城商行竞争力评价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对我国城商行发展情况的分析与比较 |
4.1 城商行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地位 |
4.1.1 发展形势分析 |
4.1.2 财务指标分析 |
4.2 我国城商行发展现状分析 |
4.2.1 数量及其分布 |
4.2.2 城商行的分类 |
4.3 国外“类城商行”发展情况比较 |
4.3.1 国外“类城商行”的成功经验 |
4.3.2 国外“类城商行”的教训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城商行竞争力分析 |
5.1 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strengths) |
5.1.2 弱势(weaknesses) |
5.1.3 机遇(opportunities) |
5.1.4 威胁(threats) |
5.2 城商行竞争力评价指标定量分析 |
5.2.1 样本选取 |
5.2.2 实证检验 |
5.2.3 结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城商行提升竞争力的现场分析 |
6.1 科技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6.1.1 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
6.1.2 科技金融创新是中小型银行特色化经营的突破口 |
6.2 三想聚能,追求卓越——汉口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 |
6.2.1 汉口银行近几年的跨越发展 |
6.2.2 立思想,提升竞争力的动能之源 |
6.2.3 引联想,打造科技金融竞争优势 |
6.2.4 追梦想,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
6.3 本章小结 |
7 提升我国城商行竞争力的对策 |
7.1 科学的战略规划,是提升竞争力的前提 |
7.1.1 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对竞争实力提升的重要性 |
7.1.2 科学制定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商行的共性和个性 |
7.2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7.2.1 中小型城商行以特色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7.2.2 大中型城商行以多元化、综合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7.2.3 大型或超大型城商行以国际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7.2.4 区域间城商行以合作化经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7.3 未雨绸缪、练好内功,提升潜在竞争力的对策 |
7.3.1 不断进取,推进城商行的改革与转型 |
7.3.2 优化组织,完善城商行公司治理结构 |
7.3.3 夯实基础,加强城商行动态资本管理 |
7.3.4 完善保障,实施城商行全面风险管理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结论 |
8.1.1 关于“什么是城商行的竞争力”问题的结论 |
8.1.2 关于“如何对城商行竞争力进行评价”问题的结论 |
8.1.3 关于“提升城商行竞争力应采取的策略”问题的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效应 |
2.1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金融生态理论 |
2.1.4 银行危机论 |
2.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1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2.2.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2.2.3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 |
2.2.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
2.3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效应 |
2.3.1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积极影响 |
2.3.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
2.3.3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3章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方法 |
3.1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设计 |
3.1.1 相关评价体系的借鉴 |
3.1.2 评价的利益主体和评价内容 |
3.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3.2.1 资源因素 |
3.2.2 能力因素 |
3.2.3 效率因素 |
3.2.4 环境因素 |
3.3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2 资源因素指标 |
3.3.3 能力因素指标 |
3.3.4 效率因素指标 |
3.3.5 环境因素指标 |
3.3.6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
3.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
3.4.1 聚类分析法 |
3.4.2 因子分析法 |
第4章 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 |
4.1 测度指标的筛选 |
4.1.1 样本和数据 |
4.1.2 指标的聚类分析 |
4.1.3 测度指标的确定 |
4.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 |
4.2.1 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 |
4.2.2 提取公共因子 |
4.2.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及对因子命名 |
4.2.4 计算各公共因子及综合因子得分 |
4.3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排序及评级 |
第5章 中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 |
5.1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比较 |
5.1.1 规模与资源因子的比较分析 |
5.1.2 风险与效率因子的比较分析 |
5.1.3 成长性因子的比较分析 |
5.1.4 盈利性因子比较分析 |
5.1.5 流动性因子比较分析 |
5.1.6 社会责任因子比较分析 |
5.1.7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比较 |
5.2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内部比较 |
5.2.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的特点 |
5.2.2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
5.2.3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5.2.4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之间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 |
5.3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比较 |
5.3.1 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5.3.2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 |
5.3.3 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
5.3.4 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5.3.5 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 |
5.4 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比较分析 |
5.4.1 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 |
5.4.2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6章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6.1 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推进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 |
6.1.1 实施综合化经营战略 |
6.1.2 实施国际化战略 |
6.2 优化各项能力,实现业务发展、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协调平衡 |
6.2.1 完善经营机制,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
6.2.2 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6.3 全面提高效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 |
6.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6.3.2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
6.3.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6.4 培育金融生态环境,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
6.4.1 完善法规制度,为商业银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
6.4.2 加强银行监管,建立安全、有序、公平、高效的金融市场秩序 |
6.4.3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并购前后深圳发展银行的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简介 |
2.1 国外银行业绩效管理特点 |
2.2 国内银行业绩效管理研究 |
第三章 并购前深圳发展银行绩效管理现状 |
3.1 深发展简介 |
3.1.1 国内银行业分类简介 |
3.1.2 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1.3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2 深圳发展银行被并购过程简介 |
3.3 并购前深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 |
3.4 并购前深发展的业绩状况 |
3.5 并购前深发展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
第四章 并购后深发展绩效管理体系的再造 |
4.1 并购后深发展绩效管理再造的必然性 |
4.2 并购后深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 |
4.2.1 并购后深发展的绩效目标制定 |
4.2.2 并购后深发展的绩效辅导沟通 |
4.2.3 并购后深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价 |
4.2.4 并购后深发展的绩效结果反馈 |
4.2.5 并购后深发展的绩效结果运用 |
4.3 并购后深发展绩效管理再造评价 |
4.3.1 并购后深发展的业绩状况 |
4.3.2 并购后深发展绩效再造的实践意义 |
4.3.3 并购后深发展绩效管理中的不足 |
4.4 股份制银行的绩效管理再造建议 |
4.4.1 绩效管理再造的前期准备 |
4.4.2 绩效考核体系和模式的再造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商业银行治理、业务创新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I |
英文摘要 III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公司治理范畴与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的本质 |
2.1.1 企业本质的不同理论 |
2.1.2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
2.1.3 公司治理的基本范畴 |
2.2 股东治理理论 |
2.2.1 股东治理模式的结构 |
2.2.2 股东治理模式下参与者的行为 |
2.2.3 一个股东治理模型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各主体行为 |
2.3.3 一个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 |
2.4 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 |
2.4.1 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和概述 |
2.4.2 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商业银行治理与业务创新现状及制度背景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变革 |
3.1.1 银行治理初步探索阶段(1978 年-1993 年) |
3.1.2 银行治理探索、形成时期(1993 年-2002 年) |
3.1.3 银行治理日臻完善(2003 年至今) |
3.2 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
3.2.1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
3.2.2 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 |
3.2.3 商业银行特殊的公司治理环境 |
3.2.4 商业银行监管的特殊性 |
3.3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国际商业银行创新的特点—证券化和表外化 |
3.3.2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创新 |
3.3.3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基本特征与不足 |
3.4 商业银行治理与业务创新的机制安排 |
3.4.1 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
3.4.2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过程 |
3.4.3 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创新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型 |
4.1 创新型银行资源配置模型分析 |
4.1.1 模型的理论基础 |
4.1.2 经济模型 |
4.1.3 模型结论与讨论 |
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
4.2.1 商业银行董事会与业务创新 |
4.2.2 商业银行股东与业务创新 |
4.2.3 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业务创新 |
4.2.4 企业家精神与业务创新 |
4.2.5 商业银行外部治理与业务创新 |
4.3 基于创新的银行公司治理体系 |
4.3.1 组织整合 |
4.3.2 财务支持 |
4.3.3 银行家精神 |
4.4 本章小结 |
5 商业银行治理与业务创新的实证分析 |
5.1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业务创新的评价分析 |
5.1.1 商业银行治理变量 |
5.1.2 样本与变量选择 |
5.1.3 定性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4 银行治理与业务创新的评价分析 |
5.2 财务支持、银行家精神与业务创新 |
5.2.1 样本与变量选择 |
5.2.2 数据计量检验 |
5.2.3 检验结论分析 |
5.3 案例分析—招商银行业务创新系统的运行 |
5.3.1 招商银行创新的现状分析 |
5.3.2 招商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5.3.3 招商银行创新组织整合体系 |
5.3.4 招商银行金融创新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6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与创新型公司治理的绩效分析 |
6.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与绩效评价的作用 |
6.1.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6.1.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构成要素 |
6.1.3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 |
6.1.4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
6.2 公司治理绩效评价的模式 |
6.2.1 OECD 对公司治理评价模式 |
6.2.2 我国证监会对公司治理评价模式 |
6.3 构建创新型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模式 |
6.3.1 公司治理绩效评价原则 |
6.3.2 创新型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指标 |
6.3.3 创新型公司治理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深化银行治理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绩效 |
7.1 建立创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
7.1.1 改善股权结构以适应商业银行创新活动 |
7.1.2 完善董事会结构,发挥独立董事的专家特长 |
7.1.3 商业银行加大对创新业务的财务支持 |
7.2 以产品创新为基础,全面提高银行创新能力 |
7.2.1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 |
7.2.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体制创新 |
7.2.3 坚持以人为本的银行内部管理创新 |
7.2.4 坚持“以风险控制先行”风险管理理念 |
7.3 优化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健全激励制度 |
7.3.1 完善创新评价体系建设 |
7.3.2 强化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提高其创新的积极性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表 5-2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金融产品创新 |
B. 2009 年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指标 |
C. 商业银行 2002-2009 年财务支持与银行家指标 |
D. 商业银行绩效评议指标标度问卷表 |
E. XX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得分 |
F.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深发展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PA银行零售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郑海鹏. 山东大学, 2020(05)
- [2]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动因与绩效研究 ——基于苏宁引入阿里的案例分析[D]. 周鹏宇. 苏州大学, 2020(03)
- [3]服装企业基于生产外包的价值链模式效果研究 ——以海澜之家为例[D]. 胡琎文. 暨南大学, 2019(02)
- [4]新形势下PA公司银行保险竞争策略研究[D]. 沈越.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基于不同主导方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研究[D]. 黄梦丹. 苏州大学, 2016(02)
- [6]我国公司并购中杠杆收购问题研究[D]. 胡昌连.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7]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陈新民. 武汉大学, 2014(06)
- [8]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东. 辽宁大学, 2013(05)
- [9]并购前后深圳发展银行的绩效管理研究[D]. 吴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10]商业银行治理、业务创新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张建斌. 重庆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