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初现深圳(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萍,林正静,向晓梅[1](2020)在《经济特区竞争优势支撑的持续性产业升级——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文中提出文章尝试从竞争优势角度阐释中国经济特区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何以成功。文献梳理发现,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文章结合开放型经济下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演进特征,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中,"特区文化"的引入是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最大的拓展。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阶段考察了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并分析其构成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
黄燕秋[2](2020)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陷入相对低迷状态的大背景下,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化、科技化等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掀起新一轮竞争浪潮。当前,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抢占国家实力竞争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2010年10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2012年、2016年相继发布了“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指南,各省份积极响应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在系统梳理实践发展脉络和研究文献基础上,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以及驱动因素进行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和难点;其次从理论上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聚概念,阐明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第三,从统计上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口径和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介绍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貌以及分区域、分行业发展情况;第四,筛选测算方法、分别从区域和产业视角,运用区位熵和EG指数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视角下,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和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省份在某一细分产业占据优势;产业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达到高度集聚水平,其他细分产业尚处于初见集聚现象的阶段,各细分产业的集聚水平均趋于平稳发展;第五,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驱动因素,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识别区域视角下和产业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视角下,经济基础和教育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而创新能力、金融支持力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均有轻微抑制作用;产业视角下,产业规模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创新能力对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聚有显着推动作用,金融支持力度和政府干预对各细分产业的集聚未见明显促进作用;文章最后提出提高创新能力、加强金融扶持、注重各类政策灵活运用等建议。
姚科敏[3](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何钰凝[4](2019)在《企业再地方化视角下的浙商回归 ——格局、机理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出现代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制造业逐步衰退下的经济“危机”格局,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滞缓、产业领域的失衡、失业率的走高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学术界来看,“产业空洞化”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领域,“制造业崛起”、“再工业化”成为政界和学界共同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国际和国内“再工业化”、“重返制造业”的大背景出发,以“企业再地方化”为理论基础,以“浙商回归”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浙商回归与企业再地方化的联系,探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浙江省“浙商回归”政策引导下,浙商回归企业的回归路径、机理以及“浙商回归”工程对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首先,本文从时空格局上对浙江省浙商回归工程进行横纵探究。时间上,分析从浙商“走出去”到浙商回归的历史演变,总结归纳出浙商回归从“增量”(2012-2016年)到“提质”(2017年至今)的两个发展阶段;空间上,以275个浙商回归重大项目为研究对象,优选出符合“企业再地方化”特征的109家浙商回归百大企业,探究浙商回归项目来源地点和项目落地点的空间分布及转移路径,创造性提出了“三大浙商回归模式”:乡情牵引下的“原地”式回归、大城市引力下的“杭宁温”式回归以及特殊资源优势吸引下的“异乡”式回归,并且对浙商回归项目地区分布差异进行了探究。其次,在浙商回归缘起OLE范式的基础上,调研企业及地方政府,提出浙商回归的三大动力机制: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在外浙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与认同、产业环境和特色平台的吸引等,以南浔区电梯企业回归的动力机制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从对浙江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地区生产网络建设等三个方面,利用虚拟回归的数学方法和企业实证的分析方法,对浙商回归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得出浙商回归工程对浙江省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网络构建具有正向效应,同时也对省内不同地区浙商回归影响力大小差异、浙商回归后续动力等问题提出思考和政策建议。
陈思雨[5](2017)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子。优化区域内部产业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区域创新网络、提升产业创新活力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半导体产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中位居基础地位,对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德国工业4.0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回归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都将信息化作为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主要途径。借助经济全球化,中国半导体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不断改进,市场地位不断提高,2016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进出口市场。然而,我国半导体产业整体创新水平不高,在企业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同质化竞争等方面,与西欧、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半导体强国和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合理配置本地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激发本地创新活力,对于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分析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特征、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意义所在。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是创新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不同主体之间创新合作关系的重要标志。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是以中央政府为导向、地方各级政府为辅助的方式推进,本文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利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专利数据库(PATENTSCOPE)所包含的1996-201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专利数据,并结合田野调查的访谈资料,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阶段、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因子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UCINET6.0、Gephi0.8.2、ArcGIS10.2软件,计算了我国半导体产业创新合作网络规模、密度、中心度、模块化程度、结构洞限制度,分析了创新合作网络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笔者发现,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部联系模块化趋势显着,创新主体对网络中创新资源的控制范围逐渐缩小;企业仍然是合作创新网络的主体,公共研究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上升。大型内资制造企业、大学拥有主要创新资源,网络权力呈现出逐渐由扁平结构向等级结构演化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城市群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的主要空间单元,核心城市影响力进一步上升。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地区、台湾地区为辅助的空间格局。
杨震宇[6](2016)在《新熊彼特理论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研究》文中认为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于我国快速走出危机阴影、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举措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绩效,现阶段面临的瓶颈问题,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选择等问题就显得极为迫切。本文总体上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从全球视野和历史视角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绩效,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运用扩展了的新熊彼特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新兴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形成机理,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路径,最后进一步展望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历次产业革命中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并梳理了金融危机后欧美、日韩和新兴经济体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各主要国家近年来研发投入和高端产业的发展特征,并侧重分析各主要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以及所采取的发展方略,为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二部分通过测算相关数据指标,从总体规模到各分类产业规模、从行业层次到上市公司层次、从时间维度到空间维度等角度研究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首先这部分利用2009—2013年的行业数据测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Moore值、就业弹性、就业偏度、区位熵,通过量化研究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和区位发展动向。然后这部分采用索洛残差法重点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并实证研究影响产业发展绩效的因素,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最后这部分还深入探讨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金融创新政策。第三部分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在市场培育、技术创新、政府规制以及金融市场支持等领域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分别总结为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失、表现为政府干预失当以及金融支持不足的制度障碍等相关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发展现状进行经验分析,最后利用2009—2013年行业或微观企业数据,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分别测算产能过剩程度、产业技术效率以及制度障碍造成的资源错配程度和生产效率的损失。第四部分首先从供给与需求动因角度探讨创新对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绩效的影响,并从静态和动态分析两个层面阐述新熊彼特理论关于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解释。最后借鉴新熊彼特理论所提出的公共部门、产业部门和金融市场合力决定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中观轨道视角,并在这一视角中融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和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五部分将根据前述的分析框架从政府干预、市场需求拉动以及金融支持三个角度探讨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从政府补贴角度分析了政府作用对战略新兴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通过补贴影响到企业的进入或退出、研发投入强度等相关的市场结构变化,作用效果会随着补贴率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着补贴率的两个临界点。当政府补贴率处于这两个临界点之间时,产业中的企业会倾向于加大研发力度,产业的市场结构优化发展。而补贴过度或不足会导致企业退出研发或者是削减对研发的支出。随后本文利用2009—2013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产业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发展中,政府补贴有过度的可能,损害了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并造成产业市场结构的“畸形发展”。其次,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不确定的特点,本文研究了在考虑不确定性情况下市场需求对产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以斯塔克伯格竞争格局下,当市场需求波动率超过一定临界值之后,市场需求对产业研发作用的负效应会超过正效应,形成对企业研发决策的抑制作用。而结合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着产业市场需求不确定性过高,投机资本过多的情况,在这种市场需求的作用下会出现企业研发动力不足,资本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最后,本文从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存在一定的金融抑制时,企业的技术选择会受市场资本利率水平的影响。而利率的过度管制会使得企业主动选择较低的技术水平以及较低的研发资本占比,从而造成技术选择的“利率陷阱”。本文还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状况下,金融发展并没有对企业的技术选择形成积极的影响,长期金融抑制环境下的金融发展并没有激励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发展。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核心竞争力获取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结果,但是造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又是由政府作用、市场需求拉动以及金融环境共同造成的。这就印证了新熊彼特理论框架下的多维作用机制的有效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形成也是一个综合作用的产物。第六部分在总结了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熊彼特通道由一维的定性描述扩展到了兼具定性和定量的三维分析空间,并涵盖有政府补贴率、市场需求波动率以及金融市场利率等。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有效快速发展必须处于有效的三维通道中,否则将出现新熊彼特理论所预言的产业过热或者产业萧条,而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产业走向衰败。最后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新数据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预期,并着重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以及国家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压力中寻求突破,在挑战中迎来发展。
郭平南[7](2015)在《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论述西安高新区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意义,在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光伏与LED及外商投资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发展及意义分析。
刘春江[8](2014)在《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给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态势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阻碍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促使中国积极转变原有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依赖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务院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发展7个产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机制,制订发展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吸引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产业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投资逐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已取得一些积极成效,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受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等的制约,结合中部地区地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采取不同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式。论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理论辨析,对国际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通过理论辨析,进一步揭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在经济理论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分析定义的基础上,从产品与服务的角度、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尝试提出了基于产品、服务、市场、用户角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特征和概念定义,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和边界。从产品和服务、市场和用户的角度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回避新兴产业具体形态的干扰,有利于对产业的内涵特征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和概念定义,是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机制的基础,是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论文对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借鉴的国际经验启示。论文对全球最具有代表性国家或区域,包括美国、日本、欧盟、英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逐一进行了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启示。论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详细地概括了中部地区6省、东部地区6省(市)、西部地区4省(市区)、东北地区3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进展、发展规划、主要举措、发展经验和不足之处,逐一进行了发展评价。对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劣势、挑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应大胆突破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范围。论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情况,探索提出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原则和发展定位,并建议中部地区将4个新兴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产业、绿色安全现代化农业、现代文化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建议在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增列这4个新兴产业,突破了国务院划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是动态的、阶段性的,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论文提出了改进和加快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以中部地区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各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对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内涵、目标分析,提出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改进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思路。
刘澎[9](2014)在《江苏璨扬光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发展的半导体技术除了在集成电路、光通讯等领域掀起重大影响外,又孕育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照明革命,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即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照明是继白炽灯和节能灯后的第三代照明技术。90年代以来,随着以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兴起,蓝色和白色发光二级管的研究成功,作为新型高效固体光源,己显示寿命、节能、绿色环保的显着优点。江苏璨扬光电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加工发光效率501m/W以上的超高亮度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外延片(蓝光)、芯片及室内、室外照明产品。面对国内LED产业的迅猛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巨大的全球性市场,璨扬光电如何作出正确定位,如何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以何种方式进行战略扩张,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等战略问题已成为公司管理层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璨扬光电客观主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璨扬光电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璨扬光电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通过对璨扬光电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使管理层能更明确璨扬光电优劣势,在经营活动中更好的发扬优势改进不足,使公司的管理更上一层楼。在综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给出璨扬光电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强化LED芯片业务,拓展下游应用市场,成为国内LED领域的领导者”战略目标。最后,结合本人与璨扬光电管理层的交流,提出为推动企业发展战略而采取的关键实施对策,如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等。本论文的研究旨在提升璨扬光电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丘海雄,李敢[10](2010)在《我国LED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网络范式的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绿色生态照明为标志的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如日中天。LED在国内也正快速发展,其广泛应用体现了节能、节电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意义上,LED普及,就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试图以产业集群网络范式的视角对我国LED产业的发展状况、制约因素加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初现深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初现深圳(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与难点 |
1.6.1 创新点 |
1.6.2 难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涵义诠释 |
2.1.2 产业集聚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区位理论 |
2.2.3 新竞争优势理论 |
2.2.4 新空间经济地理学 |
2.3 文献综述 |
2.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
2.3.2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相关研究 |
2.3.3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及统计口径说明 |
3.2 基于区域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产业规模 |
3.2.2 景气指数 |
3.2.3 盈利能力 |
3.2.4 地区优势产业 |
3.3 基于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产业规模 |
3.3.2 科研能力 |
3.3.3 盈利能力 |
3.3.4 产业政策 |
3.3.5 国际地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
4.1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指标选择 |
4.2 基于区域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
4.3 基于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驱动因素及识别 |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驱动因素 |
5.2 数据来源 |
5.3 基于区域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驱动因素识别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模型设置及结果 |
5.3.3 识别结果分析 |
5.4 基于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驱动因素识别 |
5.4.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
5.4.2 变量选取及灰色关联度结果 |
5.4.3 识别结果分析 |
5.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驱动因素识别结果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
2.1.1 科技的含义 |
2.1.2 科技观的含义 |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
3.2.1 创新性 |
3.2.2 人民性 |
3.2.3 时代性 |
3.2.4 前瞻性 |
3.2.5 开放性 |
3.2.6 保障性 |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
4.1 科技创新观 |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
4.3 科技战略观 |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4.4 科技人才观 |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
4.5 科技伦理观 |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企业再地方化视角下的浙商回归 ——格局、机理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文献回顾 |
2.1 地方化 |
2.2 去地方化 |
2.3 再地方化 |
2.4 美国“再工业化” |
2.5 浙商回归 |
2.6 文献述评 |
3 浙商回归的时空格局 |
3.1 浙商回归的缘起——从“去地方化”到“再地方化” |
3.1.1 浙商发展的历史演变 |
3.1.2 浙商回归的缘起 |
3.2 浙商回归的时间演化——从“增量”到“提质” |
3.2.1 “增量”阶段 |
3.2.2 “提质”阶段 |
3.3 浙商回归的空间格局 |
3.3.1 回归项目来源的空间格局 |
3.3.2 回归项目的空间回归模式 |
3.3.3 浙商回归的地区差异 |
4 浙商回归的动力机制 |
4.1 动力机制理论分析 |
4.1.1 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支持 |
4.1.2 外地浙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与认同 |
4.1.3 浙江产业环境和平台建设的吸引力 |
4.2 动力机制案例分析 |
4.2.1 南浔智能电梯小镇发展现状 |
4.2.2 浙商回归重点企业 |
4.2.3 电梯企业回归动力机制分析 |
5 浙商回归对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 |
5.1 浙商回归对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
5.1.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1.2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5.1.3 对地区生产网络的影响 |
5.2 浙商回归对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影响的案例分析 |
5.2.1 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5.2.2 浙商回归对新能源汽车小镇发展的影响 |
6 结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相关思考及政策建议 |
6.2.1 对问题的思考 |
6.2.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及回归平台 |
附录B “浙商回归”背景下浙商企业调研题纲 |
附录C 众泰汽车工厂相关图片 |
附录D 湖州市南浔区智能电梯产业集群相关图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关键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创新网络相关研究评述 |
2.1 创新与创新网络 |
2.1.1 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与扩散 |
2.1.2 创新网络的维度 |
2.1.3 创新网络的研究范式 |
2.2 创新网络特征及演化 |
2.2.1 "关系转向"与创新网络 |
2.2.2 产业特性与地方制度环境 |
2.2.3 网络演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专利数据 |
3.2.1 方法选择 |
3.2.2 联合发明专利 |
3.3 半结构式访谈 |
3.3.1 访谈设计 |
3.3.2 访谈对象 |
第四章 半导体产业发展及其创新网络 |
4.1 半导体产业发展概况 |
4.2 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阶段 |
4.2.1 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
4.2.2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
4.2.3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
4.2.4 中外半导体产业发展差异 |
4.3 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 |
4.3.1 全球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
4.3.2 产业快速整并态势明显 |
4.4 半导体产业创新特征及网络研究 |
4.4.1 半导体产业主要创新特征 |
4.4.2 半导体产业创新网络 |
第五章 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分析 |
5.1 网络演化整体特征 |
5.1.1 网络规模演化特征 |
5.1.2 阶段划分依据 |
5.1.3 网络拓扑特征 |
5.2 网络中创新主体结构特征 |
5.2.1 网络主体构成 |
5.2.2 网络资源结构 |
5.2.3 网络权力结构 |
5.3 网络空间格局特征 |
5.3.1 网络空间集聚性 |
5.3.2 网络等级结构 |
5.4 网络演化动因分析 |
5.4.1 半导体产业双重驱动特征是网络演化的条件 |
5.4.2 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环境是网络演化机制的影响因素 |
5.5 网络演化趋势研判 |
5.5.1 网络规模逐渐缩小 |
5.5.2 网络结构变化遵循"马太效应" |
5.5.3 公共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在网络中作用持续增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后记 |
(6)新熊彼特理论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和数据选用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研究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
2.2 国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2.1 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述评 |
2.2.2 新兴技术的研发绩效研究 |
2.2.3 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研究 |
2.3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 |
2.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干预研究 |
2.3.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研究 |
2.3.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撑作用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 |
3.1 历史视角:五次经济长波与新兴产业的更替发展 |
3.1.1 世界五次经济长波的发展脉络 |
3.1.2 世界经济长波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兴产业发展 |
3.2 全球化视野:危机后世界各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
3.2.1 世界各国新兴产业发展概述 |
3.2.2 西方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 |
3.2.3 世界各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新动向 |
3.3 各国发展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绩效测度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研究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演变测度研究 |
4.2.1 产业结构演变的测度方法 |
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变化 |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测度研究 |
4.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的经验分析 |
4.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体量增长作用的测度 |
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就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测度 |
4.4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的测度研究 |
4.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概述 |
4.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地区特征 |
4.5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测度研究 |
4.5.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水平的变化 |
4.5.2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测度 |
4.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创新 |
4.7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实证研究 |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能过剩 |
5.1.1 产能过剩的经验分析 |
5.1.2 产能过剩程度的测度 |
5.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缺失 |
5.2.1 核心技术缺失的经验分析 |
5.2.2 技术效率的测度 |
5.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制度障碍 |
5.3.1 政府干预失当的经验分析 |
5.3.2 金融体系支持不足的经验分析 |
5.3.3 资源错配导致生产效率损失的测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决定因素:新熊彼特理论的解释 |
6.1 新熊彼特理论的发展历程 |
6.2 新熊彼特理论的基本内容 |
6.2.1 熊彼特理论中的创新:动因与作用分析 |
6.2.2 新熊彼特理论的概述 |
6.2.3 新熊彼特理论的拓展:对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融合 |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各部门的作用机制 |
6.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公共部门作用机制 |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部门作用机制 |
6.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市场作用机制 |
6.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熊彼特通道 |
6.4.1 新熊彼特通道的概述 |
6.4.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新熊彼特通道案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公共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
7.1 政府补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7.2 研发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 |
7.2.1 财政补贴作用的经验分析 |
7.2.2 财政补贴作用的模型构建 |
7.3 实证研究 |
7.3.1 数据选取与变量设定 |
7.3.2 实证检验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产业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
8.1 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8.2 需求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 |
8.2.1 需求规模作用的经验分析 |
8.2.2 不确定性条件下需求规模作用的模型构建 |
8.3 实证研究 |
8.3.1 数据选取与变量设定 |
8.3.2 实证检验结果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金融抑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
9.1 金融抑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9.2 金融抑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作用机制 |
9.2.1 金融价格扭曲的经验分析 |
9.2.2 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经验分析 |
9.2.3 金融抑制作用的模型构建 |
9.3 实证研究 |
9.3.1 数据选取和变量设定 |
9.3.2 实证检验结果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
10.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熊彼特通道” |
10.2 政府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 |
10.3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 |
10.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
10.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预期 |
10.4.2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0.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 |
10.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信息产业 |
二、先进制造产业 |
三、生物医药产业 |
四、现代服务业 |
五、集成电路产业 |
六、光伏与LED产业 |
七、发挥总部经济产业优势 |
八、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境外投资 |
(8)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国内外背景 |
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产业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有关产业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 |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进展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研究结论 |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
第一节 产业与产业分类 |
一、产业的概念 |
二、产业的分类 |
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 |
第二节 相关产业概念辨析 |
一、支柱产业 |
二、主导产业 |
三、先导产业 |
四、基础产业 |
五、战略性产业 |
六、相关产业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 |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 |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 |
第三章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与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二节 欧盟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英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三节 金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俄罗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印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巴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四、南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四节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 |
二、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工具和经济杠杆 |
三、新能源和绿色经济为重点关键领域 |
四、切合国情的产业选择 |
五、三次产业均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
六、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七、强化核心技术自主自有 |
八、注重可持续发展 |
九、重视发展科技教育 |
十、加强宣传推广 |
十一、积极参与和倡导国际合作 |
第四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一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成效 |
一、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 |
二、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三、企业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
四、产业布局规划日趋合理 |
第二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发展情况 |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
三、生物产业发展情况 |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
六、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
第三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政府保持强势主导地位 |
二、依靠社会菁英人群推动 |
三、产业发展速度快 |
四、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
五、市场潜力巨大 |
第四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创新能力不强与核心技术缺乏 |
二、高端人才培育和储备不足 |
三、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 |
四、产业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五、政策与配套措施尚需进一步契合 |
六、应对国际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商业和法律手段缺乏 |
第五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区域比较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五、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六、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二节 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四、东部其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三节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一、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二、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四节 中部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一、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第五节 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
一、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同点 |
二、中部地区六省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差异 |
第六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挑战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
一、中部地区地理区位优势 |
二、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势 |
三、中部地区自然禀赋优势 |
四、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科教文化优势 |
五、中部地区的产业与技术优势 |
六、中部地区市场潜力优势 |
七、中部地区的重要机遇优势 |
第二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劣势 |
一、中部地区能源资源劣势 |
二、中部地区金融资源劣势 |
三、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劣势 |
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劣势 |
五、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劣势 |
六、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劣势 |
第三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
一、核心技术方面的挑战 |
二、产学研用方面的挑战 |
三、资金方面的挑战 |
四、人才方面的挑战 |
五、产业同质化方面的挑战 |
六、传统产业的挑战 |
第七章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遴选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原则 |
二、适宜中部地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 |
三、建议中部地区增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二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
一、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 |
二、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分工与合作 |
第三节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
二、创新金融服务 |
三、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高等院校、国家科研队伍的作用 |
四、先行先试与创新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江苏璨扬光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框架 |
1.4 国外战略理论研究 |
1.4.1 结构学派: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和发展战略的选择 |
1.4.2 能力学派:发展战略的行为与过程分析理论 |
1.4.3 资源学派:发展战略的综合理论分析 |
1.5 国内战略理论研究 |
2 璨扬光电战略分析 |
2.1 半导体照明行业发展概况 |
2.2 半导体照明行业战略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行业环境分析 |
2.3 璨扬光电公司概况 |
2.4 璨扬光电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
2.4.1 璨扬光电面临的机会分析 |
2.4.2 璨扬光电面临的威胁分析 |
2.4.3 璨扬光电的优势分析 |
2.4.4 璨扬光电的劣势分析 |
3 璨扬光电战略选择 |
3.1 璨扬的总体战略 |
3.1.1 公司管理层面战略 |
3.1.2 产品市场层面战略 |
3.2 璨扬光电的战略定位 |
3.3 璨扬光电的战略目标 |
4 璨扬光电战略实施对策 |
4.1 构建多元营销体系 |
4.2 加强企业品牌意识 |
4.3 创新管理体制 |
4.4 创造企业文化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LED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网络范式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LED产业发展现状 |
1.1 产业综况 |
1.2 LED产业在全国区域分布情况[3] |
1.2.2 长江三角洲地区。 |
1.2.3 北方地区。 |
1.2.4 江西及福建地区 (闽三角) 。 |
2 我国LED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3 对策分析 |
3.1 产业集群网络范式的理论解析 |
3.2 产业集群网络范式的政策建言 |
3.2.1 因地制宜, 区域协同, 有所为有所不为。 |
3.2.2 完善产业服务网络平台, 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
四、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初现深圳(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特区竞争优势支撑的持续性产业升级——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 吴伟萍,林正静,向晓梅. 南方经济, 2020(11)
-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及驱动因素研究[D]. 黄燕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企业再地方化视角下的浙商回归 ——格局、机理及影响[D]. 何钰凝. 浙江师范大学, 2019
- [5]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 陈思雨.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新熊彼特理论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研究[D]. 杨震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7]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分析[J]. 郭平南. 中国集体经济, 2015(24)
- [8]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 刘春江. 武汉大学, 2014(01)
- [9]江苏璨扬光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澎. 扬州大学, 2014(01)
- [10]我国LED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网络范式的解读[J]. 丘海雄,李敢. 经济地理,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