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陶桅[1](2019)在《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被视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以及其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却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质疑。究其原因,既有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股市规模总体较小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等诸多内在原因,又有政策性因素影响的外在原因。纵观中国股市近30年的发展历史,政府监管部门频繁干预股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股市历次大起大落均有不同的政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国股市有“政策市”之称。频繁失度的金融监管政策干预会对中国股市内在稳定机制的形成造成巨大阻碍,致使市场机制受到扭曲,亦会削弱股市的有效性,致使其晴雨表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深入研究金融监管政策与中国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股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股市波动、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以及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策事件(尤其是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对中国沪深两市指数收益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两市的波动特征高度相似。基于此,本文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ICSS算法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方差结构性变点进行检测,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重大政策事件,包括经济政策、国际事件和市场资讯,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占比最高(达到52.38%),可见金融监管政策是造成沪市收益率波动结构性突变的主要原因。然后,为了进一步探析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本文构建GARCH族模型和ARMA-G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指日对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拟合,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拟合效果最优的ARMA(3,3)-EGARCH(1,1)模型进行研究。我们将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应的方差结构性变点的虚拟变量分别引入原始模型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冲击是造成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再次,本文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逐一建立GARCH(1,1)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接着对预测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进行计算得到离差以度量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我们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沪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将具体的金融监管政策分为利好政策和利空政策,采用事件研究法就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沪市不具有金融监管政策效率,未达半强式有效。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我们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并根据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徐忠轩[2](2016)在《经济政策和我国股市波动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股票市场起步比较晚,股票市场处于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市场制度还不成熟,相应法规不完善,政府监管部门经常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纠正一些问题;同时,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家为了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些行为易造成股市频繁的波动,给股票市场和投资者都带来严重的损失,不利于股票市场的长期发展。相反,我国股市也存在着股市倒逼政策的现象,例如2015年6月下旬,以清理场外配资为主的去杠杆化调整,导致股指快速下挫。暴跌迫使政府出台了多项救市政策,包括降准降息、暂停IPO、限制股指期货交易频率等等,指在减少股市异常波动。本文选取了199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上证指数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来分析我国股市波动性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首先利用事件研究法,根据理论分析的框架,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政策进行事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已经成为我国股市短期内波动的重要因素。然后结合上证指数的走势,分别在牛熊市中挑选利空和利好政策,通过计算超额收益率研究不同事件发生前后对牛熊市的区别影响,发现熊市中出台利空政策,会导致股市反应过度,波动加剧;在牛市中,出台利好同样会明显扩大股市波动。在牛市中出台利空政策和熊市中出台利好政策会产生“减速带”现象,股市波动性短期内下降,但不改长期趋势。同时,本文也发现我国股票股市存在政策信息提前泄露的可能。其次,在实证研究中对数据构建双变量VAR模型,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EPU和股市波动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然后通过滚动窗口分析得到EPU和股市波动率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为了能够进一步分析相关性的长期趋势,又通过滑动平均法测算得到了相关系数的MA30均线和MA60均线。由此分析出在牛市时,EPU和股市波动率的相关性会呈正相关上升趋势,相反在熊市时,EPU和股市波动率会呈负相关上升趋势,相关关系均变得更加明显。在震荡市中,两者的相关关系逐渐走弱,没有明显相关性。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同时指出论文的不足和以后研究的方向。
祁永忠[3](2014)在《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股票市场分为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规制也分为对一级发行市场的规制和对二级交易市场的规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股票交易市场(二级股市)规制体系。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规制范围法规、规制执法法规和规制救济法规相结合的、相对完善的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体系,规制执法力度逐步加大,规制救济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效率的提升。本文以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为研究对象,以规制经济学、制度供需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探索了股票市场交易规制体系理论,并以此为指引,综合运用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描述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演进和现状,指出目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计量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的对我国股市绩效的效应影响,比较和借鉴了世界主要经济体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政策建议。第一、描述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变迁与现状。首先界定了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然后从规制法规、规制执法和规制救济三个方面描述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演进与现状。第二、分析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其次,以SCP理论、制度供需理论、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规制经济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制度供需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两个维度解释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变迁;最后,以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成因理论为基础,从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供需和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路径依赖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所存在问题的成因。第三,运用混合广义线性模型(GLMM)度量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对股市泡沫、溢价、波动性和流动性等股市绩效指标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对我国股市效率有显着的影响,但是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的变迁并没有使股市绩效得到明显的改善,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第四,比较和借鉴世界主要经济体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选取美国、英国和德国作为典型样本,梳理了上述国家的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的演进及现状,归纳出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的国际趋势,并与我国现行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现状进行比较,得出可以借鉴的内容。第五,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改革。首先提出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从制度供需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改革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第三,在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面临的约束条件范围内,提出了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可能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措施,以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目标为基准,衡量了各种改革路径的利弊。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存在一定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这可以从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供需和规制变迁路径依赖两方面找到其存在依据,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对我国股市泡沫、溢价、波动性和流动性具有显着影响,同时,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的变迁并没有使股市绩效得到显着的改善。为提高我国股市效率,有必要对对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进行改革。
赵伟霞[4](2013)在《市场主体博弈对中国股市过度波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股票市场无论是在投资者的数量和类型方面,还是在政府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频率高,波动幅度大,股市过度波动特征明显。股价的过度波动使得股市难以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容易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股票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决定了市场博弈各方的行为,也带动了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度的价格波动更是由市场博弈各方的信息博弈行为所决定的。政府、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作为股票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股市信息运行过程。因此,研究市场主体博弈对中国股市过度波动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股价过度波动的危害,并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接着,针对市场主体行为对股价波动影响的过程,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分别建立了政府与投资者的信号博弈模型,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演化博弈模型以及政府、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三方博弈模型,重点探讨博弈均衡实现过程中,各方博弈主体行为对股市过度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与投资者信号博弈出现分离均衡时,政府可以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引导,而在政府运用政策调控股市的实践中,受到政策目标、政府与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灵敏程度、投资者收集信息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分离均衡无法实现进而出现股市过度波动。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演化博弈具有多重均衡的特征,博弈模型均衡点不同,股市波动程度不同。政府、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三方博弈实质为机构投资者作为中间信息加工和传递者,实现政府、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博弈。然后,基于市场主体博弈的视角,提出了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股市能力、完善股票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培育机构理性投资的专业素养以及改善个人投资者学习演化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许人杰[5](2012)在《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波动性是股票市场最本质的特征,股市波动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将影响股市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三类:(1)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等(2)金融政策性因素,如股票交易规则变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基准利率的调整、印花税调整、领导人重要言论等(3)不可预期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战争、金融危机等“黑天鹅”事件。本文将研究宏观经济因素与股市波动之间的关联性,尝试从新的角度研究宏观经济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首先从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选取宏观经济指标,定性研究了它们与股指走势的背离关系,再通过工业增加值增速与股指波动率的回归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也十分弱,说明在现阶段中国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说法不成立。然后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宏观经济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站在动态角度,通过主成分分析从指标体系中提取出两个主因子,分别解释为宏观经济因子和通货膨胀预期,它们能概括所选取指标信息的87%,再利用VAR模型研究两个因子与三个维度的股市波动率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通过比较三个VAR模型发现:两因子与股指标准差之间的VAR(3)模型的结果最优,这三个变量及其滞后项可以解释股指波动58%的变化,并且三个变量存在交互影响关系。站在静态角度,从股利折现模型出发,研究上证A股指数与公司盈利、无风险利率、股市风险溢价等三个基本面因素的关系,发现它们存在较弱的长期的均衡关系,三个指标也只能解释股指波动的37%。最后本文得出结论,中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它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不高。股市受自身波动的影响最显着,其次是通货膨胀预期;上证A股指数与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存在弱式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中国股市波动的特征,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政策市的建议。
顾巧明[6](2011)在《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体制的完善,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地依靠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的市场一体化,为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效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处于转轨经济的中国,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干预与计划体制,市场处于比较严重的分割状况,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低下。但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在调节国家经济中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货币政策手段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是现有的研究都是在市场一体化假设前提下展开的,而本文则是从市场分割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财政政策相比,我国政府越来越倚重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市场分割也是我国转型经济的基本特征。因而,从市场分割的角度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运用经典理论的工具和方法,加入转轨经济的变量及其关系,构建转轨经济金融分析框架。它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转轨经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货币当局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促进货币政策效果的提高,从而提高宏观调控的整体效果,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中国特定的国情,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市场分割的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征及存在问题,以及打破市场分割,实现市场一体化,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包括几下方面:1.沿着时间主线,以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研究为起点,归纳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理论,总结其成功经验,剖析其存在的不足,然后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并综述了国内学者们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2.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宏观经济环境。以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特征及其新变化为背景,探讨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现状、特征和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了新巴塞尔协议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章的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宽泛的视角。3.由于国内目前尚没有系统从市场分割视角的角度来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本文首次从理论上概括了市场分割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市场分割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含义。4.构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模型,研究市场分割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首次,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多元GARCH-BEKK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同业拆借利率与上证指数收益率负相关,但收益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同业拆借市场的信息不会迅速传递到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波动也不会影响同业拆借利率,两个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分割”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宏观引导与调控作用。其次,市场分割还导致我国股票市场对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反应剧烈,股票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反应存在非对称效应:一是利率或准备金率上调导致股市波动性显着加强,而利率或准备金率下调,股票市场波动性没有明显变化;二是利率市场对于资本市场影响要大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其原因在于:我国存在的严重市场分割不但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而且影响了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进而影响投资者和管理层决策。5.将博弈论引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通过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银行、社会公众、厂商和商业银行四方博弈模型,研究市场分割条件下货币政策博弈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在市场分割下较低,市场一体化下较高;我国中央银行具有制造通货膨胀的政策压力,但由于经济主体理性预期的存在,中央银行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将会被在长期付出的更大代价所抵消。6.从市场分割到市场一体化是逐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的过程。本文首次提出了将基准利率作为连接市场分割与市场一体化的桥梁的构想,并提出了构建基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实现路径。
温思凯[7](2010)在《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这一功能得以发挥依赖于不断发生的股票价格波动,因此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虽然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靠股票价格波动来体现,但是只有适度的波动才能使资源有效的配置。股市波动是股票市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股市运行的理想状态不是要消除波动,而是要实现适度波动。适度的波动性强调的是股票价格的波动不宜过于频繁,波动幅度不宜过大。股指波动的趋势应该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能体现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同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公司价值变动、投资者理念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等诸多因素也会从股指的适度波动反映出来。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经济、金融体制转轨阶段的特殊性,以及市场化过程中诸多矛盾的释放,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股票市场还很不成熟,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现象明显。因此要使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减少损失,保持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基本目的是研究引起我国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本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为: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内容安排和结构体系。第2章中国股市发展及其波动的特征。梳理关于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和股票市场发展状况,并通过对股市波动的特征分析,解释和说明我国股票波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之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做铺垫。第3章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本章首先对所采用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VAR)方法和研究流程进行了介绍,对文章中选用的工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变量和股票价格行为的代理指标给出了详细释义,然后,实证研究了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长期回报的影响程度、冲击的持续性以及对股市回报的解释能力,并与国外的研究结论做了比较。第4章投资者行为与股市波动。本章首先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投资者行为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De Bondt & Thaler的经典实证方法采用最新的全样本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过度反应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形成期过度反应程度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5章政策效应与股市波动。本章试图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全面地测度和评价政策事件对我国股票市场过度波动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寻求和认识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风险影响的特征和规律。与大多数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章首先利用统计数据,比较各个时期政策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情况,其次利用事件研究方法,研究政策因素影响我国股市波动的特征。第6章中国股市波动的制度因素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股市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并与成熟股票市场进行比较,分析我国股市运行的制度缺陷及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第7章本文的主要总结与政策建议。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的观点和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使用最近十五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进行了横向及纵向的比较分析。以我国股市走势与GDP走势的横向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股市波动的特征——我国股市的走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走势趋同性并不强。并且相较于走势平稳的GDP来说,股市震荡幅度过大。对不同时期我国股市自身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就会发现我国政府行为对股市的波动存在重大影响,往往在相关重大政策出台前后,股市会产生剧烈的振动。这一系列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股市波动过于频繁和剧烈的状况。由于股市波动的剧烈性会导致投资者们的短视行为和羊群效应,这些又对股市波动的频繁与剧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根据对宏观经济变量、投资者行为,政策效应与股市的波动进行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我国目前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动对股市变动影响并不显着,并存在脱节甚至背离的现象;(2)我国的投资者普遍受到心理认知偏差的影响。证券市场确实存在过度反应,且国情有着其独特的一面,如在短期内的过度反应没有中长期的明显,可能并不是因为赢家组合超涨的股票没有出现反向修正,而是由于输家组合中的股票由于其自身绩效问题,所以其走势在短期内依然受影响;(3)我国股票市场对国家政策极为敏感,政策的变动会引起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但是随着股市对政策事件引起的过度波动逐渐趋缓,政策事件对市场总体趋势的影响也随之减弱。3、从制度层面来研究制度因素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得出我国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为我国股市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制度上的缺陷的结论,并以股权分置和信息披露机制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制度缺陷带来的波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不足:中国的股票市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目前依然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引起股市过度波动的因素,特别是政策和制度性因素对股市的影响,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和检验。另外,本文的研究借助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从投资者个体的认知偏差到群体的“羊群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还不够,还需以后继续学习和研究。
董入芳[8](2010)在《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开放式基金在我国股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开放式基金的巨额赎回、羊群行为、频频进出股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股市波动性。基于此,从开放式基金契约本质入手,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了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及治理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系统分析了开放式基金要素间的契约本质。将开放式基金作为内部要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大系统,揭示出基金发起人与政府是基于信息的申请核准关系,基金持有人与基金公司是基于信任的委托代理关系,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是基于激励约束的雇佣及委托代理关系,基金托管人与基金公司是基于利益驱动的只保管不监督关系。第二,实证分析了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开放式基金股票配置比例在60%以上、债券配比在30%左右,股票和债券配比呈此消彼长趋势。开放式基金行业分布前三名为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机械设备仪表,随着国家控制房价,开放式基金有淡出金融、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开放式基金重仓股分散指数值呈逐年降低趋势,最低达0.106,说明开放式基金重仓股相对集中。第三,应用GARCH(1,1)模型检验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加剧效应。通过分析股市波动性数值的变动趋势及GARCH(1,1)模型实证分析股市波动性的特征变化,得出开放式基金入场后,沪、深两市都出现了波动性数值增加、持续性参数上升、平稳性下降的过程,表明开放式基金加剧了股市波动性,开放式基金的实际运作偏离了监管层的初衷。第四,理论分析开放式基金内部要素及外部因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基于开放式基金加剧股市波动性,理论演绎了开放式基金入市资金流量、羊群行为、持股行为、赎回行为及外部环境因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提出开放式基金赎回与股市波动性的“死亡螺旋”演化模式。第五,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通过设计代理指标、建立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开放式基金入市资金流量变化率、净赎回率及羊群行为度对沪、深两市波动性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较为显着,呈较强的正相关,开放式基金持股集中度对两市波动性的影响较为不显着,呈弱的正相关。最后,给出开放式基金加剧股市波动性的治理对策。基于开放式基金的契约本质,提出要明确开放式基金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并实施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多方推行以心理控制、意识和知识为主的基金投资者辅导,从而抑制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加剧效应。
龙飞凤[9](2009)在《财政货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股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发展和运行质量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也受制于经济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财政货币政策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财政货币政策是否影响、如何影响股市波动,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因此,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将从以下几点出发安排论文的研究内容:(1)对已有文献进行评述,并提出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理论假设;(2)运用VAR方法,对财政以及货币政策长期指标与股市价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包括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以及因果关系检验,从而较全面的检验中国股票价格和财政货币政策长期指标之间的关系;(3)运用事件研究法对财政货币政策事件与股市的短期波动进行分析,并分析财政货币政策事件的极性周期和股市周期之间的关系;(4)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对我国股市的投资者以及政策的决策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研究发现:在长期影响中,上证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和印花税之间有同向变动迹象,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有反向变动迹象;在短期影响中,上证指数与股市财政货币事件极性之间存在周期性关系;不论是长期的影响还是短期的影响,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程度大于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程度。
曾伟[10](2009)在《中国A股市场异常波动机理及波动抑制研究》文中认为股价波动本是股市的固有特征,基于对股票未来现金流等因素的不同看法,不同的投资人会形成不同的预期,于是就会对股票的当前合理价格产生不同看法,这样才会有买卖双方的产生,才会形成市场交易,同时股价也会发生变动,产生价格波动。合理的价格波动有利于交易的达成,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的形成,是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的体现。我国A股市场自建立以来,出现了多次巨幅的市场动荡。这种频繁且剧烈的波动一方面给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给投资人的投资活动带来较大的系统性风险。究其原因,我国A股市场频繁且剧烈的波动固然与过多的政策因素的冲击有关,但与市场内在的“稳定器”机制等方面的缺陷也息息相关,同时以融资为主要目的且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中小投资者素质偏低、情绪易于被激发而失去理性,机构投资者在现有制度框架内难以担当稳定市场的作用等等都是导致频繁且剧烈的波动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特征出发,沿市场“稳定器”机制及实践效果、政策诱因及其传导、上市公司质量与市场波动、投资者结构及行为与市场波动抑制、市场微观结构及监管这一线索,探求A股市场频繁且剧烈波动的内在机理并寻求相关的抑制办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股价波动理论、股价波动模型、股价波动机理和股价异常波动抑制研究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从统计分析、自生发展历程和与成熟市场对比角度分别描述了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特征,并从巨幅波动的波峰波谷形成过程提出了共振效应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②从市场内生和外生两方面概括了A股市场现行的“稳定器”机制及实践效果,并就改革、深化我国股市的“稳定器”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③梳理了A股市场自建立以来的主要政策诱因,指出我国投资者普遍存在投机心理、易于形成心理群体、政策敏感性及政策依赖性特征明显、过度自信及过度恐慌心理突出等群体心理特征。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的普遍存在投资者容易产生躁动情绪,易于被激发而形成心里群体,从而丧失理性思维。政策诱因的冲击到来时市场难以有效吸收政策诱因的冲击,往往过度反应,正向或负向放大政策诱因,易于形成短期内剧烈的上升或下跌的行情,进而产生巨幅的市场波动。随后从减少政策诱因、有效控制投资者群体心理角度,提出了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新型机构投资者等对策建议。④运用资产定价回归模型的拟合系数(即R2)来捕捉股价波动的同步性,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质量与市场波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质量公司在熊市中股价同步性明显较低,有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但在牛市中稳定市场的作用不显着。低质量公司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均表现出较高的股价同步性,助涨助跌,加剧市场波动。而在牛市中,股价同涨同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累积超额收益率(CAR);熊市中,股价同步性降低了高质量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低质量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与股价同步性之间无显着关系。⑤从机构投资者角度实证检验了投资者持股行为与市场波动的关系,并将机构投资者细分为基金、券商、社保、QFII、保险公司、和企业法人等分别加以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时而增加股价波动,时而减少股价波动,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表现为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就能有效抑制我国A股市场剧烈而频繁的市场波动。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以筹资为导向、上市公司业绩缺乏成长性且系统风险难以控制的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未必能给人们带来期望的果实。事实上,良好的行业前景、稳定的业绩成长性、及时的信息披露、完善的市场监管,这些因素才是市场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实证研究的逻辑 |
2.1 股市波动 |
2.1.1 国外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1.2 国内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 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2.2.1 国外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2 国内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3 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文实证研究的逻辑 |
第三章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匹配 |
3.1 ICSS算法及修正ICSS算法 |
3.1.1 ICSS算法 |
3.1.2 修正的ICSS算法 |
3.2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政策事件匹配 |
3.2.1 数据来源 |
3.2.2 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变点与相应政策事件 |
第四章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1 ARMA模型及GARCH族模型简介 |
4.1.1 ARMA模型 |
4.1.2 GARCH族模型 |
4.2 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预处理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自相关检验 |
4.2.3 ARMA模型定阶 |
4.2.4 ARCH效应检验 |
4.3 未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3.1 GARCH族模型拟合 |
4.3.2 ARMA-GARCH族模型拟合 |
4.3.3 不同残差分布下的ARMA-GRACH族模型拟合 |
4.3.4 最优拟合模型选择 |
4.3.5 ARMA-EGARCH模型对上证综指历史波动率的总体拟合效果 |
4.4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4.1 考虑结构性变点的ARMA-EGARCH模型 |
4.4.2 考虑金融监管政策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3 考虑其他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4 综合考虑各类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第五章 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的GARCH模型预测及结果修正 |
5.2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比较研究 |
5.3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事件研究法 |
5.3.2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经济政策和我国股市波动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经济政策和股市波动相关性理论 |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股市波动 |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股市波动 |
第三节 其它经济政策事件与股市波动 |
第四章 经济政策与我国股市波动的事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股市波动的政策因素简述 |
第二节 经济政策影响我国股市波动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经济政策对我国股市波动的事件研究法检验 |
第五章 经济政策和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二节 模型的选取 |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 |
2.2 国内文献 |
第3章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理论 |
3.1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界定 |
3.1.1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 |
3.1.2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执法 |
3.1.3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救济 |
3.2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的成因 |
3.2.1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的供给 |
3.2.2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的需求 |
3.2.3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的路径依赖 |
3.3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评价 |
3.3.1 对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本身的评价 |
3.3.2 对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效应的评价 |
3.3.3 上述两类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
3.4 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改革 |
第4章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演进及现状 |
4.1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的演进及现状 |
4.1.1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范围法规 |
4.1.2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执法法规 |
4.1.3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救济法规 |
4.2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执法的演进及现状 |
4.2.1 行政处罚 |
4.2.2 市场禁入 |
4.3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救济的演进及现状 |
第5章 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5.1 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1 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存在的问题 |
5.1.2 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执法存在的问题 |
5.1.3 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救济存在的问题 |
5.2 当前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
5.2.1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供给 |
5.2.2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需求 |
5.2.3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6章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的效应 |
6.1 模型的建立 |
6.2 计量估计方法——广义线性混合方差分析 |
6.3 变量设定及样本选取 |
6.3.1 自变量的设定 |
6.3.2 应变量的设定 |
6.3.3 样本的选取 |
6.4 实证分析 |
6.4.1 对我国股市泡沫的效应 |
6.4.2 对我国股市溢价的效应 |
6.4.3 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效应 |
6.4.4 对我国股市流动性的效应 |
6.5 对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体系变迁效应的评价 |
第7章 世界主要经济体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的比较与借鉴 |
7.1 美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 |
7.1.1 信息披露法规 |
7.1.2 禁止性交易法规 |
7.1.3 规制执法法规 |
7.2 英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 |
7.2.1 信息披露法规 |
7.2.2 禁止性交易法规 |
7.2.3 规制执法法规 |
7.3 德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变迁 |
7.3.1 信息披露法规 |
7.3.2 禁止性交易法规 |
7.3.3 规制执法法规 |
7.4 比较及借鉴 |
7.4.1 信息披露法规 |
7.4.2 禁止性交易法规 |
7.4.3 规制执法法规 |
第8章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改革 |
8.1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目标 |
8.2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的约束条件 |
8.2.1 供给约束 |
8.2.2 需求约束 |
8.2.3 变迁路径依赖约束 |
8.3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 |
8.3.1 完善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法规 |
8.3.2 加大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执法力度 |
8.3.3 加强股票交易市场规制救济能力建设 |
8.3.4 设立股票交易市场平准基金 |
8.4 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的改革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市场主体博弈对中国股市过度波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2.2 行为金融理论 |
1.2.3 经济博弈论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股市过度波动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市场主体博弈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政府与投资者博弈对股市过度波动的影响 |
2.1 信号博弈理论回顾 |
2.2 政府与投资者信号博弈模型 |
2.2.1 研究假设和前提 |
2.2.2 模型建立与分析 |
2.2.3 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
2.3 分离均衡与股市过度波动 |
2.4 实证检验 |
2.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4.2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2.4.3 研究结果与实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博弈对股市过度波动的影响 |
3.1 演化博弈理论回顾 |
3.2 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演化博弈模型 |
3.2.1 研究假设 |
3.2.2 模型构建 |
3.2.3 演化博弈均衡分析 |
3.3 博弈均衡的进一步探讨 |
3.4 博弈模型的实证分析 |
3.4.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3.4.2 实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机构与个人三方博弈对股市过度波动的影响 |
4.1 相关博弈理论回顾 |
4.2 三方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2.1 博弈参与人的角色定位 |
4.2.2 政府与机构、机构与个人信息不对称的形式 |
4.2.3 博弈主体的策略 |
4.2.4 博弈的过程 |
4.3 三方博弈影响股市过度波动的因素分析 |
4.3.1 政策信号质量对过度波动的影响 |
4.3.2 机构投资者专业素养对过度波动的影响 |
4.3.3 个人投资者的学习演化对过度波动的影响 |
4.3.4 信息传递机制对过度波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抑股市过度波动的政策建议 |
5.1 基于政府视角的政策建议 |
5.2 基于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建议 |
5.3 基于个人投资者的政策建议 |
5.4 针对股市信息机制的政策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5)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宏观经济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1.3.2 金融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1.3.3 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与股市波动三者的关系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4.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股市与宏观经济形势的背离 |
2.1 股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背离 |
2.2 股指波动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 |
3.1 经济指标体系和波动性指标 |
3.2 经济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2.1 主成分分析简介 |
3.2.2 经济指标的主因子提取 |
3.3 向量自回归模型简介 |
3.3.1 VAR 模型的一般表示 |
3.3.2 滞后阶数 p 的确定 |
3.3.3 脉冲响应函数 |
3.3.4 Johansen 协整检验 |
3.3.5 VAR 模型的检验:Granger 检验 |
3.4 股市波动率与主因子的关系—基于 VAR 模型 |
3.4.1 模型的准备 |
3.4.2 VAR 模型滞后阶的确定 |
3.4.3 VAR 模型的估计结果 |
3.4.4 脉冲响应图及 Granger 因果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股市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静态分析 |
4.1 模型及数据 |
4.2 实证分析 |
4.3 长期均衡市盈率 |
4.4 股市波动:货币流动性视角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政策建议 |
1 结论 |
2 破解政策市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各章符号索引 |
各章表格索引 |
各章图形索引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结构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结构 |
1.2.2 技术路线 |
1.3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
2.1.1 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
2.1.2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
2.1.3 信用传导机制理论 |
2.1.4 汇率传导机制理论 |
2.2 国外理论研究的评价与总结 |
2.2.1 多种传导渠道协同发挥作用 |
2.2.2 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时滞 |
2.2.3.货币政策传导具有持续性 |
2.2.4.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依赖于公众预期 |
2.3 西方理论在我国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2.3.1 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环境不同 |
2.3.2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不同 |
2.3.3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同 |
2.3.4 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不同 |
2.3.5 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不同 |
2.4 国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金融危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启示 |
3.1.1 金融危机的时空演变过程 |
3.1.2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取向 |
3.1.3 金融危机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启示 |
3.2 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新特征:逻辑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 |
3.2.1 宏观经济失衡与货币政策传导的逻辑关系 |
3.2.2 宏观经济失衡的根源探究—宏观与微观视角 |
3.2.3 宏观经济失衡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长期影响 |
3.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征及其存在问题 |
3.3.1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特殊性 |
3.3.2 基准利率功能欠缺 |
3.3.3 中央银行票据公开操作存在长期隐患 |
3.3.4 功能异化的准备金制度 |
3.3.5 微观非均衡抵消货币政策效果 |
3.4 新巴塞尔协议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场分割与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分析 |
4.1 市场分割的内涵和表现 |
4.1.1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 |
4.1.2 信贷市场内部的分割 |
4.1.3 国债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分割 |
4.2 市场分割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4.2.1 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信息失真 |
4.2.2 制约货币政策工具效用的发挥 |
4.2.3 梗塞货币政策传导路径 |
4.2.4 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
4.3 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 |
4.3.1 政府干预市场和金融抑制,扭曲了金融市场结构 |
4.3.2 宏观政策偏差造成金融市场结构失衡 |
4.3.3 企业产权改革滞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市场分割与货币政策传导—计量分析 |
5.1 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分割 |
5.1.1 相关理论综述 |
5.1.2 研究方法 |
5.1.3 实证研究 |
5.1.4 结果分析 |
5.2 股票市场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的非对称效应 |
5.2.1 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 |
5.2.2 实证研究 |
5.2.3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市场分割下的信息不对称与货币政策博弈 |
6.1 货币政策博弈理论述评 |
6.2 市场分割、信息结构与货币政策博弈 |
6.3 博弈方、策略空间与博弈过程描述 |
6.3.1 博弈方的构成 |
6.3.2 博弈方的策略空间 |
6.3.3 博弈过程描述 |
6.4 博弈模型的演绎推理与博弈过程的逻辑分析 |
6.4.1 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的博弈:通货膨胀与信誉 |
6.4.2 中央银行与厂商的博弈:动态不一致 |
6.4.3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博弈:基于合同理论的激励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准利率—消除市场分割实现市场一体化的抓手 |
7.1 基准利率与市场一体化 |
7.2 影响我国基准利率发挥作用的制度性因素 |
7.3 规范我国基准利率的基本思路 |
7.3.1 我国基准利率的选择与构建 |
7.3.2 完善基准利率的相关政策安排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未来展望 |
8.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8.2 本文的贡献 |
8.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7)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结构体系 |
2. 中国股市发展及其波动特征 |
2.1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
2.1.1 中国股市的起步阶段(1983-1991年) |
2.1.2 中国股市的探索阶段(1992-1997年) |
2.1.3 中国股市的调整阶段(1998-2006年) |
2.1.4 中国股市的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2.2 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特征分析 |
2.2.1 股市波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走势比较 |
2.2.2 股市波动的纵向比较 |
2.2.3 中国股市的波动特征 |
3. 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
3.1 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股市波动的理论分析 |
3.1.1 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股市波动的机制 |
3.1.2 影响股市波动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 |
3.2 实证研究方法及步骤 |
3.2.1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3.2.2 单位根检验 |
3.2.3 VAR模型 |
3.3 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
3.3.1 数据的选择 |
3.3.2 数据的处理 |
3.4 宏观经济变量波动与我国股市波动性关系的实证检验 |
3.4.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3.4.2 VAR实证 |
3.4.3 脉冲响应函数 |
3.4.4 方差分解 |
3.4.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3.5 实证结论的分析 |
4. 投资者行为与股市波动 |
4.1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4.1.1 行为金融理论 |
4.1.2 行为金融理论对本文的启示 |
4.2 中国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4.2.1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4.2.2 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4.3 投资者行为影响股市波动的实证研究 |
4.3.1 研究方法及步骤 |
4.3.2 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及检验结果 |
4.3.3 实证结论的分析 |
5. 政策效应与股市波动 |
5.1 我国股市波动中的政策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
5.1.1 我国股市运行中的政策效应 |
5.1.2 政策效应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
5.2 政策效应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统计分析 |
5.3 中国股市政策效应的事件研究法检验 |
5.3.1 政策效应的常用实证方法 |
5.3.2 对事件研究法的具体分析 |
5.3.3 中国股市政策效应的实证检验 |
5.4 实证结论的分析 |
6. 中国股市波动的制度因素分析 |
6.1 我国与欧美成熟市场的制度变迁比较 |
6.1.1 欧美成熟市场的制度变迁 |
6.1.2 我国股市的制度变迁 |
6.2 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分析 |
6.2.1 政府色彩过于浓重 |
6.2.2 制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
6.3 我国股市的制度缺陷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6.3.1 股票流通制度缺陷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6.3.2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7.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研究 |
1.2.2 股市波动性特征及异常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预期创新点 |
2 开放式基金的运行机制及投资行为特征分析 |
2.1 开放式基金的界定 |
2.1.1 开放式基金的内涵 |
2.1.2 开放式基金与其他投资者的比较分析 |
2.1.3 开放式基金的产品特性分析 |
2.2 开放式基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2.2.1 国外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状况 |
2.2.2 中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历程 |
2.2.3 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现状分析 |
2.3 开放式基金的系统分析 |
2.3.1 开放式基金构成要素分析 |
2.3.2 开放式基金构成要素之间的契约本质 |
2.3.3 开放式基金的运作过程 |
2.4 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特征分析 |
2.4.1 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分析 |
2.4.2 开放式基金的行业配置分析 |
2.4.3 开放式基金的重仓股分散程度分析 |
3 开放式基金入场前后股市波动性的结构性变化分析 |
3.1 股市波动性的度量方法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3.3 样本数据选取与分析 |
3.3.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3.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3.3.3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3.3.4 ARCH效应检验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4.1 基本统计量分析 |
3.4.2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
4 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 |
4.1 开放式基金要素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
4.1.1 开放式基金入市资金流量与股市波动性 |
4.1.2 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与股市波动性 |
4.1.3 开放式基金持股比例与股市波动性 |
4.1.4 开放式基金持股集中度与股市波动性 |
4.1.5 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与股市波动性 |
4.2 外部系统因素影响股市波动性 |
4.2.1 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性 |
4.2.2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与股市波动性 |
4.2.3 证券市场结构与股市波动性 |
4.2.4 投资者心理与股市波动性 |
5 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 |
5.1 假设的提出 |
5.2 变量指标设计和计算 |
5.3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5.3.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5.3.2 计算处理后的数据 |
5.4 实证结果与研究启示 |
5.4.1 实证结果 |
5.4.2 研究启示 |
6 开放式基金加剧股市波动性的治理 |
6.1 准确定位开放式基金 |
6.2 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避免政策性波动 |
6.3 发展公司型基金,完善基金治理结构 |
6.4 采取积极策略管理赎回风险 |
6.4.1 基金赎回需求预测 |
6.4.2 强化资产配置管理,降低基金赎回比例 |
6.4.3 实施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管理赎回风险 |
6.5 基金经理激励相融与短期市场行为规避 |
6.5.1 完善基金经理报酬体系 |
6.5.2 为基金经理提供人性化的竞争氛围 |
6.6 多方推行基金投资者辅导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表1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一览表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财政货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第2章 财政货币政策影响股市的基本理论 |
2.1 财政货币政策对股市的长期影响 |
2.1.1 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
2.1.2 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
2.2 财政货币政策对股市的短期影响 |
2.2.1 利率调整 |
2.2.2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
2.2.3 其他 |
第3章 财政货币政策对股市的长期影响研究 |
3.1 变量的选取及实证研究方法 |
3.1.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3.1.2 实证研究方法 |
3.2 基于VAR 的实证分析 |
3.2.1 模型的确定 |
3.2.2 协整约束模型 |
3.2.3 变动影响分析 |
3.2.4 贡献度分析 |
3.2.5 因果关系检验 |
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章 财政货币政策对股市的短期影响研究 |
4.1 股市政策事件的样本选择 |
4.1.1 一般股市政策事件的样本选择 |
4.1.2 重大股市政策事件的确定 |
4.2 政策反应的“事件研究”方法 |
4.2.1 事件研究方法 |
4.2.2 股票市场对政策性事件的反应研究 |
4.3 分类政策事件对指数的影响 |
4.4 财政货币政策事件周期与股票市场周期之间的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投资者的建议 |
5.2.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中国A股市场异常波动机理及波动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股市异常波动的定义 |
1.2.1 异常波动的一般定义 |
1.2.2 异常波动的形式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分析框架 |
1.6 主要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股价波动理论的相关文献 |
2.1.1 股价随机波动的维纳过程 |
2.1.2 有效市场理论 |
2.1.3 行为金融学理论 |
2.1.4 分形与混沌市场理论 |
2.1.5 协同市场假说 |
2.2 股价波动模型的相关文献 |
2.2.1 横向视角的波动率研究 |
2.2.2 纵向视角的波动率研究 |
2.3 股价波动机理的相关文献 |
2.3.1 国外相关文献 |
2.3.2 国内相关文献 |
2.4 抑制股价异常波动的国内相关文献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A 股市场的波动特征 |
3.1 A 股市场波动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
3.1.1 日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
3.1.2 日收益率序列自相关性 |
3.1.3 日收益率序列的平稳性 |
3.2 A 股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波动特征 |
3.2.1 A 股市场建立初期的波动特征 |
3.2.2 A 股市场第二阶段的波动特征 |
3.2.3 A 股市场第三阶段的波动特征 |
3.2.4 A 股市场股改及股改后的波动特征 |
3.3 A 股市场与成熟市场波动特征对比 |
3.3.1 整体波动特征对比 |
3.3.2 波峰、波谷特征对比 |
3.3.3 剧烈波动的频率比较 |
3.4 A 股市场异常波动的波峰、波谷形成过程探析 |
3.4.1 波峰、波谷形成与政策诱因的相关性 |
3.4.2 波峰、波谷形成与宏观经济背景的相关性 |
3.4.3 波峰、波谷形成与投资者情绪的相关性 |
3.4.4 波峰、波谷形成的共振效应探析 |
3.5 频繁且巨幅的异常波动给A 股市场带来的后果 |
3.5.1 融资功能难以发挥 |
3.5.2 投资功能难以显现 |
3.5.3 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难以正常进行 |
3.6 本章小结 |
4 股市“稳定器”机制及实践效果 |
4.1 我国股市的稳定器架构 |
4.2 稳定器架构的政策意图 |
4.2.1 内生稳定器机制及其政策意图 |
4.2.2 外生稳定器机制及其政策意图 |
4.3 稳定器机制的实践效果 |
4.4 我国股市“稳定器”机制失灵的原因及其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
4.4.1 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业绩变脸频繁 |
4.4.2 发行上市制度不合理,退市机制基本无效 |
4.4.3 缺少做空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 |
4.4.4 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且机构投资者难以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
4.4.5 政策多出且缺乏一致性,是波动的重要诱因 |
4.5 改革并深化我国股市的“稳定器”机制的政策建议 |
4.5.1 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回报投资者 |
4.5.2 改革发行及退市制度,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
4.5.3 引入做空机制并加强监管,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4.5.4 引入新型机构投资者,促进机构投资者稳定股市 |
4.5.5 减少政策因素冲击,建立必要的市场干预机制、防范市场失灵 |
4.6 本章小结 |
5 政策诱因及传导机制 |
5.1 政策性因素对我国股市冲击情况一览 |
5.2 我国A 股市场参与者市场地位及投资者类别细分 |
5.2.1 A 股市场参与者分类 |
5.2.2 A 股市场参与者参与市场的动机与目的 |
5.2.3 A 股市场参与者所处的市场地位分析 |
5.2.4 A 股市场投资者类别细分 |
5.3 我国股市投资者主要群体心理特征及政策敏感性 |
5.3.1 普遍存在投机心理 |
5.3.2 易于形成心理群体 |
5.3.3 政策敏感性、政策依赖性特征明显 |
5.3.4 过度自信、过度恐慌心理突出 |
5.4 政策诱因的传导机制 |
5.4.1 正向政策诱因的传导 |
5.4.2 反向政策诱因的传导 |
5.5 减少政策诱因抑制异常波动的相关对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上市公司质量与市场波动的关系实证研究 |
6.1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
6.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
6.2.1 变量选择 |
6.2.2 实证研究设计 |
6.2.3 样本选择 |
6.2.4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显着性差异分析 |
6.3.2 上市公司质量与市场波动性关系的分析 |
6.3.3 投资者市场反应与市场波动性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 机构投资者与巨幅市场波动抑制 |
7.1 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7.1.1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
7.1.2 主要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方式及其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
7.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
7.2.1 变量设计 |
7.2.2 样本选择 |
7.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1 截面回归分析 |
7.3.2 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A 股市场的波动特性、特征 |
8.1.2 股市“稳定器”机制及实践效果 |
8.1.3 政策诱因、投资者躁动与异常波动抑制 |
8.1.4 上市公司质量与市场波动实证研究 |
8.1.5 机构投资者与波动抑制实证研究 |
8.2 相关政策建议 |
8.2.1 完善市场“稳定器”机制 |
8.2.2 政府角色合理定位 |
8.2.3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8.2.4 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投资者素质 |
8.3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8.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D]. 陶桅. 东南大学, 2019(06)
- [2]经济政策和我国股市波动性的相关性研究[D]. 徐忠轩. 浙江工商大学, 2016(02)
- [3]我国股票交易市场规制体系研究[D]. 祁永忠. 辽宁大学, 2014(11)
- [4]市场主体博弈对中国股市过度波动影响研究[D]. 赵伟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7)
- [5]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D]. 许人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 顾巧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成因研究[D]. 温思凯.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8]开放式基金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 董入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06)
- [9]财政货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研究[D]. 龙飞凤. 湖南大学, 2009(03)
- [10]中国A股市场异常波动机理及波动抑制研究[D]. 曾伟. 重庆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