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向总理说实话(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田野[1](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一成就的根基在乡村,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开展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为我们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重要基础,并且乡村发展也成为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进行反思,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这段历史进程的发展变迁,可以使我们更加客观、理性、科学的对待乡村治理问题,从而为我们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本研究通过扣住权力的运作过程来回顾与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进程,通过构建“蓝图—施工—修缮”的工程框架来分析“中央—地方—农村”的权力运行过程,分阶段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进程。从1978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初兴时期。从蓝图看,我们建立起了“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一格局奠定了改革开放40年乡村治理的基本蓝图。从施工看,这一时期的治理任务有征收税费、计划生育工作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等,施工者主要由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构成,施工过程就体现在这几大主体之间权力的相互作用。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发展问题、两委矛盾问题、乡村矛盾问题、干群矛盾问题、宗族问题和乡村伦理危机问题。从1990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困境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1990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旨在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来解决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一会议规划了 90年代乡村治理工程的蓝图。从施工看,这一阶段的治理任务依然是征收税费、完成计划生育指标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此外,农村土地管理和农村维稳工作成为乡村治理新的也是突出的任务。这一阶段的施工者依然是乡镇政府、村干部与普通村民,在村干部群体中,“两委合一、交叉任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尽管这一阶段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但是乡村治理却矛盾频出,“三农”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关注,学者将之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2002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调整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新世纪伊始就进行了农业税费改革并最终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这一调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维稳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依然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此外,申请和实施项目、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这一阶段的施工者除了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县级政府和帮扶人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项目制下,存在资源不合理使用和资源俘获问题;在农业发展上,依然存在政策滞后问题,并且还面临严峻的耕地面积下降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乡村伦理危机进一步演进。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加速时期。从蓝图看,十八大后,我们国家开始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在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过程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的乡村建设规划了宏伟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精准扶贫、环境治理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施工者除了县乡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帮扶人员数量在增加,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存在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在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大形势下,农民增收也开始放缓。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形式主义问题,驻村工作队也面临资源能力有限、乡村排斥等帮扶困境,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生态与社会问题依然困扰着乡村发展。四十年来,乡村地区不仅为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巨大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乡村地区本身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这种成就,与我们在设计乡村治理蓝图上坚持中央政策与地方经验、工业与农业、区域与整体发展、城市与乡村几个方面的互相协调,在施工上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发动体制内外人力资源对乡村发展进行帮扶,在问题反馈与修缮上不断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审查与考核,为施工者畅通反馈渠道,坚持“小修小补”与“大刀阔斧”并行等等分不开。当然,在这些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从蓝图、施工、修缮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黎国庆[2](2019)在《“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我国建设重心逐渐向乡村转移。乡村建设实践迎来发展高潮,政府、设计机构、企业、NGO组织、三农学者、农民纷纷参与到乡村建设。需要学界对乡村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和评判,总结不同实践类型的乡建理念。本文聚焦于“中国乡建院”这一乡建团体,其长期专注于乡村建设,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人员架构,较为深入的政策研究成果、较为成熟的乡建理论体系和较为丰富的乡村实践积累。“中国乡建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乡村建设的先进水平,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解析,可以较为深入地探讨乡村建设理念和实践模式,为我国未来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实践活动。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明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研究方法,搭建论文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对国内外乡村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尤其是国内“新乡村建设”的兴起原因、参与力量、实践类型,引出“新乡村建设”的先锋——“中国乡建院”。第三章总结出“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以“内置金融”开展金融创新,以“村社共同体”开展组织创新,以“农民为主体”为乡建原则,以“陪伴式乡建”为乡建方法,以“系统乡建”为乡建目标。重点阐述“内置金融”的内涵、要点、发展、功能、与外置金融的对比。比较分析亚洲地区的乡村组织架构,梳理我国乡村组织架构的变迁,研究“中国乡建院”重建“村社共同体”的方式。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四方面阐述“农民为主体”。详细分析“陪伴式乡建”,包括前期调研与规划、中期设计与实施、后期管理与运营。从社区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四方面阐述“系统乡建”。第四章通过梳理“中国乡建院”的实践案例,总结其乡村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探索时期、成型时期、深化时期,不同时期的乡村建设模式有所不同,经历了“理念分散—思想融合—区域联动”的发展过程。随后选取郝堂村和小朱湾这两个代表案例重点研究:郝堂村是以改善农民生活为主的系统乡建,小朱湾是以旅游开发为主的系统乡建。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社区重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复兴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重点从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三方面深入探讨空间建设特点。通过这两个系统乡建案例,研究“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是如何运用于乡村实践,评析其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展望乡村建设的未来发展。
谭畅[3](2019)在《李昌平:给总理写信,为农民说话》文中认为李昌平有满肚子真话要对人讲。但"有谁能听得进我说的话呢?真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最终他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倾诉对象——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19年前的春耕时节,深感"农民负担过重,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李昌平连夜写了一封信,题为《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他在信的开头作了这样的自我介绍:"总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廉正保[4](2018)在《周总理外交工作中的若干片段》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名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过的外交人员,我曾经在总理会见外宾时作速记,累计达200多场次;亲历了周总理参加的一些重要外事活动,包括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的秘密会谈、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破冰之旅"等;还曾跟随总理多次公开或秘密访问越南、朝鲜。周总理是一位天才外交家、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和平共处五项原
徐忠[5](2018)在《家乡干部忆总理》文中研究表明在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管理处的文书档案中,有三名淮安县党政领导的回忆材料,讲述了他们作为家乡干部受到周恩来接见的情况。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的回忆1958年7月,淮安县委、县人委派王汝祥进京,向周恩来汇报淮安工农业生产情况,请求帮助解决办工业所需的500吨钢材和300吨钢管。周恩来于7月27日晚接见了王汝祥。
张维[6](2017)在《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新世纪,报告文学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深度还是广度上,较之以往的农村题材报告文学都有新的提高,呈现出不少亮色与新质。对中国文坛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报告文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学界对上述创作现象的关注与研究远远不够。论文选取2000至2016年的农村题材报告文学作为考察对象,对这一独特文学样式的整体面貌、创作思想、内在追求与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集中梳理与综合把握,试图对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所受到的困扰和干扰做出自己的初步思考与判断,进而为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参照和必要的理论支撑。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对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述评,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行文思路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论述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语境和整体风貌。认为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有着政府积极的主流引导,有着先辈们的创作思想为坚实基础。但是,市场化、欲望化语境等,为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带来了较大影响。但农村题材报告文学作家坚守人文精神,坚守底层体验,为21世纪报告文学创作做出了自我的贡献。第二章重点探讨了 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精神向度与价值内蕴。认为个人命运的审视和超越、乡村世纪的焦虑和透视、政治生态的批判与反思是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主要精神维度。同时,三者有机统一,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深入关注和探讨,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壮美乐章。第三章着重论析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具体来看,在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叙事中,零聚焦型视角模式、内聚焦型视角模式和外聚焦型视角模式这三种视角模式都有所运用;不同的视角模式,对报告文学叙事有着不同的意义生成。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农村题材报告文学运用了全景式、辐射式以及板块式等丰富多样的结构形态。与此同时,农村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中既有准确简洁的新闻语言,又有形象生动充满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同时也有以哲理性,抒情性见长的政论性语言。第四章主要探求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以及所受到的困扰。重点从作家牢牢坚守以民为本情怀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使命两个方面分析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取得成功的原因,而文体界限模糊和批判精神弱化则是当前困扰和干扰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主要问题。结语部分重在思考与探寻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突破的向度。从三个方面对农村题材报告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加以强调,以谋求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何轩[7](2016)在《三农问题叙事的两种路径与效果——《根本利益》与《中国农民调查》比较论》文中提出三农问题作为中国跨世纪的一个主流话语,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21世纪以来,中国作家以满腔忧患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三农问题的报告文学,比如,2002年初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2002年年中的何建明的《根本利益》,2003年陈桂棣和春桃合着的《中国农民调查》,2010年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等。面对三农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如何以艺术形式既
李昌平[8](2012)在《再向总理说实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昌平最近又写了一本书,叫《再向总理说实话》。10年前,他曾出过一本《我向总理说实话》。那之前,他是"中国最着名的乡党委书记",在任期间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激愤痛陈三农问题,那封信开头所写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当时对三农问题
黄傲菲[9](2010)在《时代的呼唤——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深度和广度上,较之以往的农村题材报告文学都有新的提高,形成了新的创作热潮。“三农报告文学”的创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再度繁荣与发展,而且对中国文坛和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由于报告文学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学界对“三农报告文学”的研究和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本文试图通过“三农报告文学”的创作潮流来对“三农”话语的来源和发展、“三农报告文学”的概念以及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创作状况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具体文本探究其创作真实性和批判性并探求“三农”报告文学取得成功的原因。绪论简述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发展及“三农报告文学”研究现状,交代其选题价值与理论意义。正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的兴起。主要通过“三农”话语的来源和发展,分析“三农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同时对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创作状况进行梳理来为“三农报告文学”进行定义。第二部分,真实性。主要写“三农报告文学”作家恪守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为农民抒写真实。包括“三农”现状的多重展示和真实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批判性。通过与上世纪80、90年代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比较,探究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理性批判精神的回归与批判内容的深化。第四部分,探求“三农报告文学”成功的原因。主要从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坚守理性批判精神三方面分析“三农报告文学”取得成功的原因。
马西风[10](2009)在《李昌平:“说实话”是我的宿命》文中指出"中国最着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并用数据和切身经历讲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三农"真相的人。他的命运,高度地浓缩了中国社会的矛盾。2000年3月,他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三农"的突出问题。此信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当时的七位政治局常委对此事做了批示。然而,这个事件以他远走他乡而结束……此后,李昌平做过公司经理、编辑、记者。现为香港乐施会中国区顾问,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目前的李昌平在想着什么,做着什么?
二、我向总理说实话(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向总理说实话(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分析框架: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工程初兴: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1978-1990 |
第一节 蓝图:乡政村治格局的初步建立 |
―、自下而上的生成逻辑:村民自治的发生及其案例 |
二、自上而下的推动逻辑:国家的视角与髙层政治精英的推动 |
第二节 施工:乡政村治格局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 |
一、乡政村治格局下的治理任务与施工者 |
二、乡政村治格局下的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
二、两委矛盾问题 |
三、乡村矛盾问题 |
四、干群矛盾问题 |
五、宗族的复兴 |
六、伦理危机初显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困境:“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的徘徊1990-2002 |
第一节 蓝图:莱西会议与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目标确立 |
一、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
二、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村民自治深化发展 |
第二节 施工:乡村权利结构的进一步变迁 |
一、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施工过程:乡村权利主体的互动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农业真危险”:农业经济发展困境 |
二、“农民真苦”:税费增长与农民抗争 |
三、“农村真穷”:城市化进程、农地征用与乡村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
四、乡村治理内卷化 |
五、宗族问题的消长 |
六、乡村伦理危机加剧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调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逻辑转换2002-2012 |
第一节 蓝图:由税费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一、税费改革与农业税的废除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 |
三、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政策 |
第二节 施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
一、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项目制下的治理困境 |
二、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
四、乡村伦理危机的演进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加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2012-2018 |
第一节 蓝图: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 |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施工:新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
一、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精准扶贫下的治理困境 |
二、村级组织建设困境 |
三、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一、40年乡村治理取得的成就、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二、工程分析框架对于农村研究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
三、乡村治理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对乡村发展的高度关注 |
1.1.2 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
1.2 研究综述 |
1.2.1 有关乡村建设的研究 |
1.2.2 有关本文对象“中国乡建院”的研究 |
1.2.3 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参考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关键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乡村建设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 |
2.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
2.2.1 精英主导乡村自治(1904 年-1949 年) |
2.2.2 社会主义乡村改造(1949 年-1978 年) |
2.2.3 小农经济乡村改造(1978 年-2003 年) |
2.2.4 “新乡村建设”(2003 年至今) |
2.3 “新乡村建设”发展概况 |
2.3.1 “新乡村建设”的兴起原因 |
2.3.2 “新乡村建设”的参与力量 |
2.3.3 “新乡村建设”的实践类型 |
2.4 “新乡村建设”的先锋:“中国乡建院” |
2.4.1 较为深入的政策研究 |
2.4.2 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
2.4.3 多学科背景的人员架构 |
2.4.4 聚焦乡村的实践积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 |
3.1 金融创新:内置金融 |
3.1.1 内置金融的内涵 |
3.1.2 内置金融的要点 |
3.1.3 内置金融的发展 |
3.1.4 内置金融的功能 |
3.1.5 与外置金融的对比 |
3.2 组织创新:村社共同体 |
3.2.1 亚洲地区的乡村组织架构 |
3.2.2 我国乡村组织架构的变迁 |
3.2.3 重建村社共同体 |
3.3 乡建原则:农民为主体 |
3.3.1 自我管理 |
3.3.2 自我服务 |
3.3.3 自我教育 |
3.3.4 自我监督 |
3.4 乡建方法:陪伴式乡建 |
3.4.1 建设前期:调研与规划 |
3.4.2 建设中期:设计与实施 |
3.4.3 建设后期:管理与运营 |
3.5 乡建目标:系统乡建 |
3.5.1 社区建设 |
3.5.2 经济建设 |
3.5.3 生态建设 |
3.5.4 文化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乡建院”的实践案例 |
4.1 “中国乡建院”的发展历程 |
4.1.1 探索时期:理念分散(2003 年-2009 年) |
4.1.2 成型时期:思想融合(2009 年-2014 年) |
4.1.3 深化时期:区域联动(2014 年至今) |
4.2 河南省郝堂村:以改善农民生活为主的系统乡建 |
4.2.1 郝堂村建设概况 |
4.2.2 统筹总体规划 |
4.2.3 重构建筑空间 |
4.2.4 激活乡村社区 |
4.2.5 升级产业架构 |
4.2.6 加强生态治理 |
4.2.7 丰富文化活动 |
4.3 湖北省小朱湾:以旅游开发为主的系统乡建 |
4.3.1 小朱湾建设概况 |
4.3.2 确定规划定位 |
4.3.3 更新建筑面貌 |
4.3.4 完善乡村社区 |
4.3.5 开发乡村旅游 |
4.3.6 打造生态湿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周总理外交工作中的若干片段(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的误会 |
黑格访华期间, 周总理在主权问题上毫不让步 |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起草过程中, 周总理展现外交智慧 |
与基辛格会谈时的出口成章和应对罗杰斯不满时的善解人意 |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 寻求兄弟国家的理解 |
有关周总理严谨细致工作作风的一些细节 |
(5)家乡干部忆总理(论文提纲范文)
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的回忆 |
时任淮安县委副书记颜太发的回忆 |
时任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刘秉衡的回忆 |
(6)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概况 |
第一节 创作的多元语境 |
一、变革时代的主导 |
二、创作思想的承继 |
三、消费语境的影响 |
第二节 创作的整体风貌 |
一、创作队伍日趋成熟 |
二、创作题材多维拓展 |
三、创作质量不断提升 |
第二章 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精神向度 |
第一节 个人命运的审视与超越 |
一、现实出路的痛苦拷问 |
二、致富梦想的执着追求 |
第二节 乡村世界的焦虑与透视 |
一、现实处境的多重展示 |
二、问题根源的深度挖掘 |
第三节 政治生态的批评与反思 |
一、政治文明的文学追索 |
二、民主改革的冷峻思考 |
第三章 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艺术特质 |
第一节 灵活自便的叙事视角 |
一、无所不知的零聚焦型视角 |
二、形神兼备的内聚焦型视角 |
三、本真深切的外聚焦型视角 |
第二节 丰富多样的结构形态 |
一、恢宏磅礴的全景式结构 |
二、以点带面的辐射式结构 |
三、并行交叉的板块式结构 |
第三节 博采众长的语言追求 |
一、准确简洁的新闻性语言 |
二、情趣隽永的文学性语言 |
三、催人省思的政论性语言 |
第四章 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的成因与困扰 |
第一节 创作成因:坚守与担当 |
一、坚守以民为本情怀 |
二、担当社会责任使命 |
第二节 创作存在的困扰:模糊与弱化 |
一、文体界限模糊 |
二、批判精神弱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农问题叙事的两种路径与效果——《根本利益》与《中国农民调查》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两部三农问题报告文学的传播简史 |
三农问题与警世主题 |
学理性介入与建构性介入 |
(9)时代的呼唤——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的兴起 |
(一) “三农报告文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
(二) “三农报告文学”概念内涵 |
二、“三农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
(一) “三农”现状的多重展示 |
(二) 真实的人物形象 |
1、农民群象 |
2、官场人物 |
三、“三农报告文学”的批判性 |
(一) “三农报告文学”中“特指”批判的回归 |
(二) “三农报告文学”中批判内容的转向与深层掘进 |
1、对农村现行体制和社会道德层面的批判 |
2、对城乡二元结构、医疗体制影响等领域的文化批判 |
3、土地制度等领域的反思批判 |
4、对农村民主建设的反思批判 |
5、深入历史的反思批判 |
四、“三农报告文学”取得成功的原因 |
(一) 作家浓厚的平民意识 |
(二) 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三) 作家坚守理性批判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向总理说实话(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D]. 田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2]“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D]. 黎国庆.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李昌平:给总理写信,为农民说话[J]. 谭畅. 东西南北, 2019(08)
- [4]周总理外交工作中的若干片段[J]. 廉正保. 百年潮, 2018(03)
- [5]家乡干部忆总理[J]. 徐忠. 百年潮, 2018(03)
- [6]21世纪农村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研究[D]. 张维.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三农问题叙事的两种路径与效果——《根本利益》与《中国农民调查》比较论[J]. 何轩. 南方文坛, 2016(04)
- [8]再向总理说实话[J]. 李昌平. 决策, 2012(10)
- [9]时代的呼唤——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研究[D]. 黄傲菲. 云南大学, 2010(05)
- [10]李昌平:“说实话”是我的宿命[J]. 马西风. 名人传记(上半月),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