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压凿岩机腐蚀与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1](2019)在《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隧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公路隧道施工正逐步走向机械化、自动化。但是在我国公路隧道中软弱围岩隧道占有不小的比例,其施工方式依旧是以大量人工为主。为了促进我国软弱围岩地区公路隧道的建设,提升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施工的技术水平,必须要根据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施工的技术特点,研究解决钻爆施工系列装备的适用性问题和选型配套问题。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施工发展情况,并对不同围岩条件下隧道钻爆法施工方法的特点和施工设备选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软弱围岩隧道人工钻爆法施工和机械钻爆法施工的对比研究,在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钻爆法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研究了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机械装备的适用性和技术要求。并根据软弱围岩下多采用台阶法施工的方式,提出了以国产全液压凿岩台车配套隧道钢拱架拼装台车为主要施工装备的机械化钻爆法施工方案。根据在依托工程开展机械化钻爆施工实践研究表明,该机械化钻爆法施工方法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是可行的。其次,论文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评价包括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在内的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评价方法——GRA-AHP综合评价法,该综合评价法以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四个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的隧道钻爆法施工方案。最后,通过对依托工程开展的500多米机械化钻爆施工实际应用的研究,总结了隧道钻爆施工装备应用的经验,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根据第四章提出的GRA-AHP综合评价方法对试验隧道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在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上,机械化施工要优于人工施工,并且随着人工费用上升和国产机械装备的价格下降,机械化施工和人工施工的成本将越来越接近,因此机械化钻爆施工相较于人工钻爆施工的综合评价更为优越。
丁一轩[2](2018)在《某煤矿井下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矿行业职业危害严重,职业病新增病例逐年增加。煤矿职业危害因为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是职业危害防治重点。对煤矿井下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指导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某煤矿的井下职业危害因素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分成职业危害因素分析、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危害评价三部分来进行分析研究。对分析出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井下的采样和分析,并对煤矿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因素防护用品等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大量国内外职业危害研究的资料,最后根据检测结果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三种不同方法对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进行了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提出符合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矿井下的几种主要生产工艺,如凿岩、通风、爆破、装载和运输等产生高强度的噪声。在几种工艺中凿岩过程产生的噪声和危险特别明显。井下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凿岩作业,凿岩机是井下采掘最常用和噪声最大的移动设备。噪声危害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井下不同生产方式产生的粉尘样品分散度进行检测,发现粒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数量较多,呼吸性粉尘占比较大。其中采煤机采煤、刮板输送机输送等生产工序产生的粉尘分散度较高。对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及硫化氢5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结果表明:五种有毒有害气体的短时间接触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都符合我国职业接触限值规定。对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危害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噪声危害属于“显着危险”等级;有毒有害气体中的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为高风险的职业危害因素,二氧化硫为中等风险的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危害严重。本文以煤矿的安全生产为出发点,结合了三种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煤矿整改措施。
张强,索江伟,王海舰,孙国庆,孙赫威[3](2018)在《基于ABAQUS的凿岩机钻头破岩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液压凿岩机的破岩效率和破岩速度,运用ABAQUS分析软件,对液压凿岩机在回转-冲击载荷下连续破碎硬质岩石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冲击频率、回转速度及初始地应力多个参数对破岩效果影响,对数值模拟结果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破岩速度随回转速度增大而增大,当回转速度达到300 r/min后破岩速度几乎不再改变,且在300 r/min时破岩效率最高;随着冲击频率增加破岩速度明显增大,在70 Hz时具有最高破岩效率;不同初始地应力条件对破岩速度影响较小,但对破岩效率有很大影响。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中改善液压凿岩机破岩效果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数值依据。
牛磊[4](2017)在《长平煤矿4306工作面底抽巷快速掘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巷道掘进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平矿底抽巷为岩巷掘进,掘进速度慢,效率低,直接影响3#煤层的瓦斯抽采,进而影响3#煤层的回采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岩巷快速掘进机械化生产作业线是实现煤矿高效掘进的重要保障。论文以长平矿4306工作面底抽巷为研究对象,对底抽巷围岩进行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分析综掘机现场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掘进设备选型;以钻爆法和中深孔爆破理论为基础,分析岩石的可爆性,区分掘进巷道围岩种类爆破的难易程度,确定岩巷爆破层位,通过理论计算爆破参数,设计六种爆破方案,结合ANSYS LS-DYNA数值模拟分析优化爆破参数,确定两种爆破方案,采用正规循环作业和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的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管理方法,对4306工作面底抽巷进行现场工业试验,通过分析对比掘进效率,得出掘进效率最快的爆破方案,最终形成钻装机组岩巷快速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岩巷掘进设备合理的选择、岩巷爆破层位的合理选取、先进的爆破技术以及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有效的提高岩巷掘进的单循环进尺,减少大块数量,实现了 4306工作面底抽巷的快速掘进。
宋磐,李世鹏,王大平[5](2016)在《特高压线路防雷接地经济性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在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的总跳闸次数中,由于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占40%70%。对于特高压输电线路,随着杆塔的增高,更易发生雷击闪络,对其线路防雷性能和经济性的研究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此文在分析各类接地装置接地性能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质条件下各类接地装置使用年限等条件,采用年费用法对各类型接地装置的经济性进行全寿命周期分析。通过对各类接地装置的一次综合投资和年费用进行综合比较,给出各类接地装置的适用范围,为山东省内特高压及超高压输电工程的接地设计、运行维护等提供参考。
张永超[6](2014)在《新型液压减振液压凿岩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凿岩机作为重要的工程设备之一,在矿山、公路、建筑等领域的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但是,在凿岩机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生产的液压凿岩机还处于效率低,部分结构及零件使用寿命短,工作过程中没有减振装置而造成振动大、能量传递效率低等缺点日益显现出来,所以急需设计出一款凿岩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减振效果好的液压凿岩机,以适应新的使用条件。首先,本文对液压凿岩机的冲击机构、回转机构、除尘装置以及各种不同的供油方式进行介绍和对比,确定出液压凿岩机的设计方案。根据冲击活塞运动过程的线性模型推导出冲击活塞的动态方程,并设计出冲击机构;利用MATLAB软件对冲击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冲击机构是否符合性能要求。接下来设计出回转机构、钎具以及除尘装置,并利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图的绘制。然后,利用岩石的力学模型和波动力学理论推导出液压凿岩机钎具回弹速度变化范围的计算公式。设计出一款液压减振装置安装于液压凿岩机机体内部,用以吸收钎具的回弹能量,并推导出减振装置的动态方程,再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运动学仿真,从而来验证减振装置的合理性。液压减振装置可以使液压凿岩机的振动减轻,且工作寿命和凿岩效率都会得到提高。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新型液压减振液压凿岩机的冲击活塞、机体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液压凿岩机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从而完善液压凿岩机的设计。通过上述过程,可快速有效的对新型液压减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对同类液压凿岩产品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姚云晓[7](2012)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及有关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虽然建筑行业已普及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健康管理始终是薄弱环节,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业空间相对密闭,尤其是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情况更不容乐观。为引起业内人士对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视,根据国家在职业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结合隧道及地下工程特点,系统分析了钻爆法施工的隧道和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特点及现状,从法规标准、政府监督、安全投入、现场管理、防控技术推广与使用等多方面提出了综合性预防措施,其中对防控技术推广与使用做了重点介绍,指出确保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政府重视、费用合理、劳动保护用品合格,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应当重视对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监控、分析以及对施工技术及装备研发的引导与扶持。
周梓荣[8](2010)在《水力驱动的冲击破岩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纯水清洁无毒、使用安全、价格低廉,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传动介质。水压传动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采煤、采石、冶金、海洋开发、制药等行业。近年来,随着水压传动系统关键元件——水压柱塞泵和水压控制阀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水压传动的实用范围也迅速扩大。在采矿业,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硬岩金属矿深井采掘中,需从地面或高中段引入清洁水去为作业面降尘降温。如能充分兼用这部分水因落差产生的水力势能去驱动凿岩机及其它作业机械,则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能量消耗。而水压凿岩机及其核心部件——水压冲击机构则为此项技术发展的关键。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承受高频冲击载荷,不仅要解决与水压柱塞泵等同样面临的因水粘性低带来的泄漏与润滑性极差的问题,还要研究能承受冲击载荷作用、耐腐蚀、耐摩擦磨损的冲击活塞—缸体(套)及密封部件等材料。本文选定水压冲击机构两个最主要的关键技术——冲击摩擦副的材料配对及泄漏控制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分析了水压冲击机构运动和受力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摩擦副材料的选择及配对原则,引入聚合物材料与不锈钢配对作为水压冲击机构摩擦副新的配对方案。根据水压冲击机构工作条件,研制了3种配方的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利用环块摩擦试验机、金相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散能分光计等设备对3种复合材料与不锈钢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载荷、对磨时间、碳纤维含量、二硫化钼含量、铜粉含量等对摩擦系数和PTFE磨损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水润滑下,碳纤维含量为15%的PTFE复合材料与高温氮化处理的0Cr17Ni4Cu4Nb在载荷200N、滑动速度5m/s下的摩擦系数仅为0.011,居国内同类材料已见报道之最低位。试验前15min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有所下降,15min后其摩擦系数基本稳定在0.011-0.014,说明15分钟后在不锈钢表面上已经覆盖了碳纤维,两者之间的摩擦基本变成了碳—碳之间的摩擦,因而摩擦系数相当低。碳纤维PTFE复合材料的主要磨损机理是疲劳磨损,碳纤维含量越高,摩擦系数就越低;载荷从100N到250N,磨损量随载荷的增加而降低,从250N开始磨损量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采用线性极化法,对3种不锈钢材料经热处理或高温氮化处理后的防锈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和未经处理的不锈钢进行了电化学腐蚀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锈钢经热处理或高温氮化处理后防锈性能有所下降;经热处理或固溶化处理后的不锈钢材料中,316L和2205的防锈性能要好于17-4PH。试验了零件表面盐浴复合氮处理、热喷涂纳米陶瓷、镀硬铬等表面防锈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盐浴复合氮化处理技术可以满足凿岩机缸体、连接体、机头等非直接摩擦件的防腐蚀要求,但不能作为承受强烈冲击载荷作用的冲击活塞及配对零件的表面防锈处理方法;通过采取某些改进措施保证镀铬层的结合力和致密性,表面镀硬铬防锈可以满足中低冲击能(≤120J)凿岩机冲击活塞的处理要求。压力水在环形间隙中流动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以及基于AMESim软件进行的仿真分析表明:工程流体力学中提出的环形缝隙中的层流流量计算公式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只有配合间隙小于0.01mm,或配合间隙小于0.03 mm而流体压力小于6.3MPa,才是完全的层流流动。超出此范围即为层流与紊流的混合流动,其流量要小于层流流量,间隙越大,压力越高,越接近紊流。压力大于10.0MPa,或间隙大于0.05 mm时基本接近于紊流。在工程实际中,大部分的工作状态都为混合流或紊流。间隙值在0.02 mm左右、密封长度大于20mm是水压元件及凿岩机冲击机构摩擦副配合的最佳间隙值,此时泄漏流量较小,既保证了容积效率,又兼顾了机械加工精度和加工成本。适当增加密封长度可以进一步增大间隙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冲击机构内部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层流和紊流状态下配合间隙中泄漏引起的能量损失基本方程;分析了由于能量损失转变为热量对流体温度和粘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了按密封段分段法计算活塞一个冲击运动周期内内部能量损失的新方法,并分别建立了前腔常压、后腔交变压力的单面回油型冲击机构在层流和紊流状况下各密封段的总能量损失方程。提出了最小允许间隙的确定准则,建立了最大间隙与合理密封长度的计算公式和控制范围。应用上述研究成果,研制成功了国际上第一台SYYG65型导轨式水压凿岩机。该机采用前腔常压、后腔交变压力的单面回油型冲击机构和内回转转钎机构,最高工作压力10MPa,使用按分段法建立的基于紊流流动理论的内部能量损失方程对活塞与前后支承套、缸套之间的配合间隙大小和密封长度进行了设计计算,对活塞、缸体、缸套、前后支承套、密封件及配流滑阀等主要零部件的结构、材料选用及配对和防锈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在运用等加速模型对凿岩机冲击性能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首次运用点变换方法对循环中的水压力作功简便地进行了计算,并对冲击机构的动力过程采用计算机模拟程序作出了更加精确的描述。利用自行研制的国内首套水力凿岩实验系统开展了导轨式水压凿岩机的性能测试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压为9.12 MPa,流量为73.90L/min时,凿岩机冲击能达到85.616J,能量利用率为20.99%,和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达到了设计要求。该水压凿岩机在9.124MPa时的最大钻进速度449mm/min,超过了加拿大水压凿岩机试验时13MPa压力时的钻进速度(420mm/min).
周梓荣[9](2004)在《水压凿岩机冲击活塞材料的耐蚀耐磨性研究》文中认为在高速、高频冲击载荷条件下的冲击活塞是凿岩机的关键零件,必须具备很高的强韧性、耐磨性和抗冲击疲劳性能,当以水为工作介质时,冲击活塞还须具备优良的耐腐蚀、耐高速水流流蚀及耐边界摩擦磨损等综合物理机械性能。介绍了凿岩机冲击活塞的受力状态、失效形式及对材料性能的基本要求,分析了优质低碳合金钢表面QPQ复合氮化处理、表面镀硬铬、表面等离子喷涂纳米陶瓷及奥氏体与马氏体不锈钢材料的适用性能,介绍了其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复合结构的冲击活塞,初步试验表明,能基本上满足水介质特别是海水介质条件下对冲击活塞苛刻的性能要求。
关为民,梁敏[10](2001)在《液压凿岩机腐蚀与防护》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我国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的腐蚀环境和液压凿岩机腐蚀失效进行了分析 ,并对液压凿岩机防腐提出一些措施
二、液压凿岩机腐蚀与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凿岩机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开挖技术与装备研究 |
2.1 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方式 |
2.2 隧道钻爆法施工设备 |
2.3 硬质围岩钻爆法施工开挖方式 |
2.4 软弱围岩钻爆法施工开挖方式 |
2.4.1 方案一施工流程 |
2.4.2 方案二施工流程 |
2.4.3 不同方案施工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初期支护技术与装备研究 |
3.1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方式 |
3.2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设备 |
3.2.1 钢拱架拼装施工机械 |
3.2.2 混凝土喷射施工机械 |
3.3 软弱围岩钢拱架支护施工 |
3.3.1 人工拼装钢拱架 |
3.3.2 机械拼装钢拱架 |
3.4 软弱围岩喷射混凝土 |
3.4.1 喷射混凝土方式 |
3.4.2 干、湿喷混凝土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钻爆施工方法综合评价研究 |
4.1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进度指标 |
4.2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质量指标 |
4.2.1 开挖作业质量 |
4.2.2 初期支护作业质量 |
4.3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成本指标 |
4.4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指标 |
4.5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法(GRA-AHP) |
4.5.1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
4.5.2 权重计算 |
4.5.3 计算灰色关联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应用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隧道设计技术标准 |
5.1.2 设备概述与施工情况 |
5.2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进度评价 |
5.2.1 方案一施工进度 |
5.2.2 方案二施工进度 |
5.2.3 施工进度对比 |
5.3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质量评价 |
5.3.1 开挖作业质量 |
5.3.2 初期支护作业质量 |
5.4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成本评价 |
5.4.1 方案一施工成本 |
5.4.2 方案二施工成本 |
5.4.3 单循环电费对比 |
5.4.4 施工成本对比 |
5.5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评价 |
5.5.1 方案一安全评价 |
5.5.2 方案二安全评价 |
5.5.3 施工安全对比 |
5.6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AHP的综合评价 |
5.6.1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
5.6.2 权重计算 |
5.6.3 计算灰色关联度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某煤矿井下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职业危害因素概况 |
2.1 噪声危害 |
2.1.1 噪声的产生 |
2.1.2 矿山噪声的危害 |
2.1.3 噪声现状 |
2.2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 |
2.2.1 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 |
2.2.2 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 |
2.3 粉尘危害 |
2.3.1 粉尘的产生 |
2.3.2 粉尘的危害 |
2.3.3 粉尘的浓度要求 |
3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
3.1 企业概况和生产现状 |
3.2 矿井现有防护措施 |
3.2.1 防噪声设施 |
3.2.2 防毒设施 |
3.2.3 防尘设施 |
3.2.4 防暑降温设施 |
3.3 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 |
3.3.1 噪声检测 |
3.3.2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
3.3.3 粉尘检测 |
4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分析 |
4.1 噪声的评价 |
4.1.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4.1.2 噪声评价过程 |
4.1.3 评价结果 |
4.2 有毒有害气体的评价 |
4.2.1 风险评估法 |
4.2.2 有毒有害气体评价过程 |
4.2.3 评价结果 |
4.3 粉尘的评价 |
4.3.1 模糊综合评价 |
4.3.2 粉尘的评价过程 |
5 整改措施 |
5.1 噪声整改措施 |
5.2 有毒有害气体的整改措施 |
5.3 粉尘的整改措施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ABAQUS的凿岩机钻头破岩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数值模型 |
1.1 模型假设 |
1.2 网格划分 |
1.3 材料参数设置 |
1.4 边界条件、载荷、接触及分析步设置 |
2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3 不同工况下破岩过程的影响分析 |
3.1 回转速度对破岩的影响 |
3.2 冲击频率对破岩的影响 |
3.3 初始地应力对破岩的影响 |
4 结论 |
(4)长平煤矿4306工作面底抽巷快速掘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岩巷掘进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钻爆法现状 |
1.2.2 国内外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岩巷掘进设备适应性分析 |
2.1 工程地质条件 |
2.2 底抽巷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
2.3 岩巷掘进设备适应性研究 |
2.3.1 综掘机的岩巷掘进工艺分析 |
2.3.2 气腿式凿岩机配套耙岩机的岩巷掘进工艺分析 |
2.3.3 钻装机组的岩巷掘进工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中深孔爆破掏槽方式与爆破方案的确定 |
3.1 岩巷掘进中深孔爆破技术研究 |
3.2 岩体可爆性影响因素 |
3.3 爆破掏槽方式的确定 |
3.4 爆破参数设计 |
3.4.1 单位炸药消耗量 |
3.4.2 炮眼深度与直径 |
3.4.3 炮眼数目与眼间距 |
3.5 光面爆破参数设计 |
3.6 爆破方案设计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
3.6.1 爆破方案设计 |
3.6.2 爆破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钻装机组现场工业试验及施工工艺优化 |
4.1 现场工业试验 |
4.1.1 快速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及设备配套 |
4.1.2 施工工艺流程 |
4.1.3 现场爆破试验方案实施与效果分析 |
4.1.4 支护参数与支护设计 |
4.2 施工工艺优化 |
4.2.1 岩巷掘进原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 |
4.2.2 施工工艺优化 |
4.2.3 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 |
4.2.4 劳动组织形式与施工组织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新型液压减振液压凿岩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液压凿岩机发展概况 |
1.2 国外液压凿岩机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 |
1.3 国内液压凿岩机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液压凿岩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液压凿岩机的基本结构 |
2.2.1 冲击机构 |
2.2.2 回转机构 |
2.2.3 除岩装置 |
2.2.4 推进装置 |
2.3 液压凿岩机的工作原理 |
2.3.1 无阀型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2 双面回油型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3 后腔常压前腔回油型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4 前腔常压后腔回油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 |
2.4 小结 |
第3章 液压凿岩机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设计 |
3.2.1 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中冲击活塞的设计 |
3.2.2 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中高压蓄能器的设计 |
3.2.3 冲击机构中换向信号孔位的位置计算 |
3.2.4 冲击机构的运动学仿真与验证 |
3.3 液压凿岩机回转机构的设计 |
3.3.1 花键套的设计 |
3.3.2 齿轮副的设计 |
3.3.3 传动轴的设计 |
3.3.4 液压马达的设计 |
3.3.5 液压凿岩机回转机构的三维装配图 |
3.4 液压凿岩机钎尾的设计 |
3.4.1 钎尾的结构设计 |
3.4.2 钎尾的材料选择以及加工工艺 |
3.4.3 钎尾花键连接的强度验证 |
3.4.4 钎尾的装配图 |
3.5 液压凿岩机除岩装置的设计 |
3.5.1 不锈钢供水套的结构设计 |
3.5.2 不锈钢供水套的材料选择 |
3.5.3 除岩装置的装配图 |
3.6 液压凿岩机壳体的设计 |
3.7 液压凿岩机装配图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凿岩机液压减振装置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钎具回弹速度的计算 |
4.2.1 基本条件的设定 |
4.2.2 反射波函数 |
4.2.3 回弹速度的计算 |
4.2.4 回弹速度与加载刚度、卸载系数的关系 |
4.3 液压减振装置的结构设计 |
4.3.1 液压减振装置的结构要求 |
4.3.2 液压减振装置的结构设计 |
4.3.3 液压减振装置的动力学方程 |
4.4 液压减振装置的运动学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凿岩机的有限元分析 |
5.1 前言 |
5.2 模态分析的定义和基本步骤 |
5.3 冲击活塞的模态分析 |
5.4 液压凿岩机机体的模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水力驱动的冲击破岩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压传动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1.2 水压传动技术的特性 |
1.2.1 水的理化性能指标 |
1.2.2 水压传动技术的优势 |
1.2.3 水压传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1.3 水压传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水力驱动凿岩设备研究现状 |
1.4.1 水压凿岩设备研究的意义 |
1.4.2 国外水力驱动凿岩设备研究的现状 |
1.4.3 国内水力凿岩设备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压凿岩机及其冲击机构摩擦副选材分析 |
2.1 水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2.2 冲击活塞及其他主要零部件的受力与失效规律 |
2.2.1 冲击活塞的运动与载荷分析 |
2.2.2 冲击活塞的失效形式 |
2.2.3 其他主要零部件的受力与失效分析 |
2.3 冲击活塞及主要零部件选材的原则 |
2.3.1 水压冲击活塞材料力学性能和表面加工质量的基本要求 |
2.3.2 其它主要零部件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 |
2.4 国内外水压凿岩机的组成元件及关键摩擦副的研究现状 |
2.4.1 研究现状 |
2.4.2 关键摩擦副研究现状 |
2.5 水压凿岩机冲击活塞及其他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
2.5.1 优质合金钢热处理后的表面防锈工艺处理 |
2.5.2 高性能优质不锈钢材料 |
2.5.3 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 |
2.5.4 聚合物材料 |
2.6 复合结构冲击活塞 |
2.7 小结 |
第三章 水压凿岩机主要零部件及冲击机构摩擦副材料试验研究 |
3.1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及不锈钢试样制备 |
3.1.1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配比及制备 |
3.1.2 不锈钢试样制备 |
3.2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与不锈钢摩擦磨损试验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条件及配对 |
3.2.3 数据采集及处理 |
3.3 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与不锈钢摩擦磨损规律 |
3.3.1 载荷对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 |
3.3.2 摩擦时间对PTFE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 |
3.3.3 碳纤维对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 |
3.3.4 二硫化钼(MoS_2)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3.3.5 铜对PTFE磨损量的影响 |
3.3.6 碳纤维增强PTFE复合材料与不锈钢摩擦磨损试验结论 |
3.4 不锈钢材料固溶化(热)处理后的防锈性能试验 |
3.4.1 材料选取与试样制备 |
3.4.2 腐蚀性能试验 |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4 试验结论 |
3.5 优质合金钢表面QPQ盐浴复合处理试验 |
3.5.1 试件制备及QPQ盐浴复合处理工艺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3 试验结论 |
3.6 优质合金钢表面等离子喷涂纳米陶瓷材料 |
3.6.1 提高陶瓷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的工艺方法 |
3.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3 结论 |
3.7 优质合金钢表面镀硬铬 |
3.7.1 镀硬铬工艺流程 |
3.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环形微间隙压力流体流动规律研究 |
4.1 环形微间隙中流体层流和紊流流动的流量计算 |
4.1.1 层流流动的流量计算 |
4.1.2 流体紊流流动的流量计算 |
4.2 环形微间隙中压力流体流态的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 |
4.2.1 压力水在环形微间隙中的流动规律研究现状 |
4.2.2 流态判断标准——雷诺数 |
4.2.3 影响压力水流动状态的因素 |
4.3 基于AMESim的压力水在圆环型间隙中流动规律的仿真分析 |
4.3.1 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AMESim模型的建立 |
4.3.2 液压凿岩机冲击机构泄漏量仿真分析结果 |
4.4 环形间隙中压力水的流动规律试验 |
4.4.1 试验方法 |
4.4.2 试验装置和环境 |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4 试验结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能量损耗及结构优化 |
5.1 冲击活塞运动方程 |
5.2 冲击机构中的能量损失 |
5.2.1 冲击机构中的能量损失基本方程 |
5.2.2 冲击机构中的能量损失分析 |
5.3 合理间隙及密封长度的确定 |
5.3.1 合理间隙的计算 |
5.3.2 合理密封长度的确定 |
5.4 小结 |
第六章 水力驱动的破岩设备研究 |
6.1 水压凿岩机的基本功能及设计要求 |
6.1.1 基本功能 |
6.1.2 导轨式水压凿岩机主要设计要求 |
6.1.3 主要性能参数 |
6.2 导轨式水压凿岩机结构设计 |
6.2.1 导轨式水压凿岩机总体方案 |
6.2.2 冲击机构的结构型式 |
6.2.3 冲击机构部件组成及工作过程 |
6.2.4 冲击活塞设计 |
6.2.5 缸体及其它零件设计 |
6.2.6 密封结构 |
6.2.7 配流滑阀 |
6.2.8 活塞与缸体(套)、前后支承套间隙的确定 |
6.2.9 密封长度的确定 |
6.3 SYYG65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主要性能参数与计算 |
6.3.1 水力参数 |
6.3.2 结构参数 |
6.3.3 水压凿岩机回转对活塞运动的附加阻力 |
6.3.4 阀芯的运动分析和活塞实际开阀口位置 |
6.3.5 冲击机构的运动方程和等加速模型计算结果 |
6.3.6 冲击能计算的点变换方法 |
6.3.7 水压凿岩机冲击机构的电算模拟 |
6.4 水压凿岩机的蓄能器 |
6.4.1 蓄能器的功能 |
6.4.2 蓄能器的结构 |
6.4.3 蓄能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计算 |
6.5 水力凿岩实验系统研制 |
6.5.1 功能和要求 |
6.5.2 水力凿岩机性能参数测试原理及方法 |
6.5.3 凿岩机性能测试系统 |
6.5.4 水压动力系统 |
6.5.5 数据采集系统 |
6.6 水压凿岩机性能测试结果 |
6.7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YYG65导轨式水压凿岩机装配图 |
附录2:YYG65导轨式水压凿岩机冲击活塞图 |
附录3: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申请及受权专利 |
(10)液压凿岩机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煤矿液压凿岩机腐蚀现状 |
二、液压凿岩机腐蚀失效机理 |
1.液压凿岩机腐蚀的环境特点 |
2.液压凿岩机腐蚀失效原因 |
三、液压凿岩机防腐措施 |
1.涂 (镀) 有效表面覆盖层 |
2.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
3.采用合理的防蚀结构设计 |
四、液压凿岩机腐蚀与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机械化钻爆施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研究[D]. 杨光. 长安大学, 2019(01)
- [2]某煤矿井下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研究[D]. 丁一轩.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3]基于ABAQUS的凿岩机钻头破岩数值模拟分析[J]. 张强,索江伟,王海舰,孙国庆,孙赫威. 振动与冲击, 2018(01)
- [4]长平煤矿4306工作面底抽巷快速掘进研究[D]. 牛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2)
- [5]特高压线路防雷接地经济性优化设计[J]. 宋磐,李世鹏,王大平.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6]新型液压减振液压凿岩机的设计与研究[D]. 张永超. 沈阳理工大学, 2014(03)
- [7]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及有关问题的思考[J]. 姚云晓. 隧道建设, 2012(05)
- [8]水力驱动的冲击破岩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周梓荣. 中南大学, 2010(11)
- [9]水压凿岩机冲击活塞材料的耐蚀耐磨性研究[J]. 周梓荣. 工程机械, 2004(12)
- [10]液压凿岩机腐蚀与防护[J]. 关为民,梁敏.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