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臧小林[1](2021)在《回归生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路径重构 ——以重庆转型本科高校为例证》文中认为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半壁江山,推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一度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应用型”转型近十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或者说是否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制约转型效果、产生转型问题的因素有哪些?转型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回归生本的路径有哪些?为力求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探究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采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等方法,首先透视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背景与现实样态。在梳理分析大量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生为本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本研究的相关变量,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专业能力、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制度、学业辅导和生涯发展支持体系、生活质量保障、校园教书育人氛围、基础设施保障、师生关系等11个维度确定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生为本”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调查、梳理和审视,来发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以生为本”现状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认识转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落脚到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协调内部外部系统关系,如何发挥相关主体的作用,如何形成转型过程中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系统合力。通过对样本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样本高校领导、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任课教师、辅导员等教师群体的访谈,了解到重庆应用型转型高校促进学生发展的背景是:相关高校的办学定位逐步明确;转型中的各高校努力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性教学比例,推出各类激励措施、提升应用型教师比例,落实本科教育精神、探索可行性推进措施;转型中高校以理念与制度创新助力学生发展,体现在:采取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知悉相关学业要求,创新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体现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搭建平台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转型中高校学生的各个方面的需求逐步趋同;不同年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存在差异,体现在:在学校办学定位维度,不同年级都不具有显着差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专业能力等其它10个维度上,不同年级都具有显着差异。与此同时,制约高校应用转型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表现在:1.转型发展尚未体现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需要,具体体现:在除了学校办学定位维度,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专业能力等其它10个维度上,不同年级间的满意度差异显着,并且都是本科三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最低。2.教师队伍能力素养未能满足转型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任课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未能满足转型发展促进学生发展需要;辅导员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未能与转型发展促进学生发展高度契合;企业行业的师资供给与教育教学能力存在问题。3.校企合作办学难以助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表现在:各高校转型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撑;存在经费支持不够与经费支出不畅的矛盾;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实习实训矛盾较突出。4.各类资源平台机制难以保障转型发展成效,具体表现在:地方高校所处区域客观上制约转型发展;转型高校对转型制度的研究不够;转型高校的实际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通过进一步分析了解到,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促进学生发展问题的归因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观念的偏差影响教师应用转型,体现在由于教师转型理念缺失影响教师转型、教师素养结构偏差影响教师转型、评价方式分散滞后影响教师转型;二是利益诉求不同导致校企合作困难,主要有视野局限影响校企跨界合作、利益分歧导致校企难以合作、制度建设滞后导致合作问题频发;三是育人合力不够导致资源保障不足,体现在高校系统内部育人机制不健全,高校系统外部合作制度不到位,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机制未建立。从系统共生理论、管理协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高等教育关系理论几个方面出发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回归生本”路径重构的理论基础,遵循方向性、适应性、互补性、系统性、协同性、可持续原则,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厘清“回归生本”路径重构的逻辑机理:确认转型高校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目标之间的关系,认识转型高校内部系统学生教育与成长的支持保障状况,评估高校转型现实发展水平与理性发展水平的差距,运用管理协同形成、实现、约束机制实现协同管理。从四个方面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回归生本”路径重构的具体措施:第一,切实保障不同年级学生成长发展的差异化需要。具体而言,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加强服务保障,营造育人氛围,增进良好师生关系。第二,加强信息沟通,增进主体共识,促进各育人子系统发挥育人协同作用。从增加共识机制,制定相应政策,推动教师转型;适应环境需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构建多方信息沟通平台,助推学校转型发展等三方面推动。第三,进行育人要素整合,对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现实状况进行重构。主要体现在:加强要素整合,提升育人系统一体化发展程度与水平;完善高校系统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应用转型治理能力;理顺高校系统外部校政行企关系,增进合作提升质量。第四,凝聚育人合力,保障学生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一是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二是“回归生本”从理念到实践的服务保障,三是加强管理协调,保障育人系统有序发展。分析梳理了重庆三峡学院2011-2021年十年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规格、学分学时要求的发展变化,总结了赴芬兰、英国高校研修学习的主要发现和感悟。通过对以上高校的情况考察,来了解这些高校转型发展“以生为本”的探索过程。

查玉喜[2](2021)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多元,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扩大招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并向高等教育强国不断迈进。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了全国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数量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时代重任,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囿于政策支撑不足、顶层设计缺乏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重复建设,教育投入重点不突出,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地方高校未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率的局面,面临着诸多待解的发展难题、发展困惑、发展瓶颈,地方本科院校这种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亟待改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开启了全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序幕。“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地方高校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发力点,地方高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焦点、重点、关键点和着力点又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境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法整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并按照“宏观分析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简称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对地方高校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从人才观的转型、国家战略的革新、办学思路的革新、办学定位的完善等四个方面梳理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依据,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梳理。并以山东省地方高校为例,与发达省份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我国地方高校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阶到内涵式发展阶段,从规模扩张为主进阶到提高质量为主的治理理念。社会大众也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的期望,期望地方高校在科学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现代大学功能方面有创新性的长足发展。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受历史惯性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理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转型期待的步伐,在现实中遭遇了诸多困境与困惑,主要体现在:政策或制度扶持力度不强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放权力度不够,传统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治理理念的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师资团队匮乏,学校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相对薄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内涵发展。通过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后,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及时地、逐步地破解这些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顽瘴痼疾。并且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地方高校也亟需从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等四个主要方面,与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或者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总结高水平发展的共性规律,反思自身的差距,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条件,重新进行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和有效对策,力图凸显学校在规模与布局、人才培养、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下一步路径与对策。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重构、方法的整合、各种发展条件的支持以及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寻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然状态和可能路径。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诉求,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勘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人才观和服务地方的新要求,并以此重新企划学校发展的宏远目标,结合本校文化积淀和学科特点,形成符合本校工作实际的个性化特色发展理念,促使地方高校获得长足发展和特色发展。基于重新勘定的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从学校发展图景和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摸索,对于师生创新创业的启发与引导,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于学习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重塑等几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进行重构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把科研水平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融合,把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诉求相对接,通过推动与引导并重、探索新路径与模仿成功典范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更多的外部条件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学校发展实践的有效衔接,加强硬件设施与软件的高度配合,实现政府管理学校向政府服务、扶持学校的积极转变,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共同提高,逐步提升地方高校以及所在地的生源吸引力,逐渐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文化交流参与度。除却获得外部的条件支持,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也迫切需要依据国家本科院校评估标准来制定科学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和监测评价体系,同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评价范式,对比区域典型高校,以此来改进、推动地方高校的改革进程,获得长足发展。限于思考不够深刻等原因,关于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办学条件保障等问题,本论文暂不涉及,留待以后学习研究。

赵豪茹[3](202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化倾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为顺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化以及知识生产的实践化趋势,相关部门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的时代需求,即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促进内涵式发展。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术化倾向问题,严重阻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进程。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长期以来无法摆脱精英化教学模式等问题,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与应然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在其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上展开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现阶段切实存在的学术化倾向问题。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理想状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学术倾向化问题的可行性建议。本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化倾向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理想状态,并立足与教师的深度访谈,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化倾向解读为制度层面、教师层面、评价方式、课程层面、教学层面、人才培养等角度,在此基础是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访谈提纲。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刻把握,力图挖掘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化倾向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而尝试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水平建言献策。研究发现,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化倾向现状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的学术化倾向;第二,课程设置的学术化倾向;第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化;第四,教育评价体系的学术化倾向;第五,政策落实方面的“重形式轻实质”。探究其缘由发现,不仅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相关专业的教师个人方面科研创新能力尚需提高;学院层面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诉求;学校层面欠缺对于发展应用性科研探究的环境保障;社会缺乏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及教师的针对性评价机制等。最终,笔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健康发展建议如下:从内驱性因素层面关注认知理念的矫正;从监督性因素层面健全学校、科研以及教师层面的评价机制;从支持性因素层面改善教学过程管理;从保障性因素层面呼吁政府加强支持性政策和监督性政策的落实。

戚晓思[4](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蔡泳帆[5](2020)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总体思路,遵循“历史审视——现实观照——经验借鉴——展望未来”探索模式,以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战略为研究主题,通过个案分析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进行深入考察、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师院校以发展战略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改进策略。首先,运用SWOT分析对个案高校重要发展节点的战略选择展开分析,从校史资料、访谈和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中,梳理不同历史阶段学校对内外部环境的认识、做出的战略选择及其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影响;其次,提取个案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发展战略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发掘并分析其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存在问题;再次,在总结历史发展战略和探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个案高校下一阶段的转型发展战略。再次,参照了国内外地方高师院校以发展战略促转型发展的突出经验。对日本的奈良教育大学和山东的聊城大学的学校现状、从建校初期到实现转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概括,总结归纳了在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上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最后,根据个案高校在对高校发展战略环境的认识、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存在问题,分别从战略环境、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点思考及优化建议。

崔艳[6](2020)在《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以南宁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为我国蒸蒸日上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国家和地方教育实力的基础上,极大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柱,在当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浪潮下,必将成为各大高校的主攻点。因此,全国各民办高校,特别是新晋民办本科院校,纷纷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科建设上来。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学科建设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有不尽之处,而这些问题极易成为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提高的阻碍因素。所以,广西民办本科院校更应该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全力攻下学科建设这座“大山头”。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搜索对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在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对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内涵界定入手,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其次,在全面了解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选取区内1所民办本科院校作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现状,总结出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肯定,导致学科方向建设薄弱;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质”“量”平衡缺失;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致使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科研成果转化较慢,使得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等基本问题。再次,通过对当前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概括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可借鉴之处,再结合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现实发展路径,寻找适合区内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新出路。最后,在明晰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的前提下,提出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转变旧思想,确立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争取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此提升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带动区内院校内涵式发展。

杨梦蓓[7](2020)在《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 ——以L省四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紧缺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多样发展,全面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为基础,聚焦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L省四所转型试点院校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与评价制度现状;同时,对德国、美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和主要措施进行研究;深度剖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发现,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未能突出社会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导向;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短板;企业参与、基于第三方社会评价的教育评估制度远未形成。为此,需要从高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强化改革措施:高校层面,应强化社会需求导向的办学理念、全面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观念、着力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继续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完善内部教学管理制度。企业层面,深度参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强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的责任担当、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评估评价。政府层面,建立健全监管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办学绩效奖励政策、加强推广典型院校经验分享。

徐渝萍[8](2020)在《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C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既体现于高等教育类型的日渐丰富,也彰显于高等教育层次的日益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生既源于国际社会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是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客观需求,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较大份额,其办学质量关乎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大学的职能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但人才培养始终为其根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关乎应用型本科建设质量的重要议题,具有尤为重要的积极意义。自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口号提出后,全国各地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始响应转型发展的号召,提出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发展战略。重庆地区成立了市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共同探究应用型本科发展之路,经过多方努力,部分高校已实现了从部分学科到专业再到学校整体转型的变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成果颇丰,人才培养模式也日趋成熟。但同时,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建构中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例如转型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理念的契合度欠佳、盲目强调办学应用性而忽视大学育人使命、地区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选聘及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带来了挑战。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开展:第一部分从重庆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出发,基于当前重庆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当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第二部分对C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其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策略,分析其改革经验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三部分面向C大学在校学生开展学习满意度调查,通过编制、发放问卷并采用SPSS 23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该校人才培养成效,把握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第四部分结合前三部分的内容为该校及重庆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理念、内容与方法出发,从思想基础的坚实,制度保障的完善,课程桥梁的搭建,实践平台的创新四大方面着手探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通过秉持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增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性;通过建立应用型课程联盟,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合理设置课程时间,及时更新与优化专业课程,提升应用型本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通过明确政府在校地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地区及学校的资源及优势推进实践教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实践性;通过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实践营造良好氛围等途径为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启示与参考,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赵江[9](2020)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W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了契合社会的发展,满足公众对教育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及修正,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称谓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表述,学界“各抒己见”,但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承担者,它的实际作用及意义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然而,我国以“应用型”为定位的办学模式始于1988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发展时间短,基础经验不足,社会竞争力较弱,所以现今仍处于劣势。因此,如何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要考虑的问题。其中教师是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发展水平。与普通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具有传统本科院校的共性,同时也拥有自身的应用性优势。据此,如何提升“双师型”教师质量,研究“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选取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调研,参考已有理论编制调查问卷,以基本情况、专业发展、组织环境及内在需求为调查维度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结合“双师型”教师及院校管理者对其发展的看法,进而深入了解这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结果显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与其组织环境及内生需求有关,组织环境越优,内在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院校管理者及教师对概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组织支持不足,满意度低,培训效果不显着、工资薪酬、评价体系亟待进一步优化;教师自主发展意愿不高,教师教学缺少反思、同行及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等。基于此,从上述维度出发,结合调研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双重”观念的偏误、组织管理的禁锢及个人心理的阻抗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出现困境的主因。为此,本文结合终身教育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相关知识,从组织环境的优化、个人自主发展上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日后相关理论研究及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傅晓林[10](2020)在《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实践与优化建议》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全面建成,尤其体现在内部衔接层面本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发展应用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并在2015年迈出坚实的一步,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上海则以专业层面为切入点进行试点建设,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研究试图探究上海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上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上海相关试点专业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现状、成效与困境,为上海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七大部分,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且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最后提出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上海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通过对上海教育外部的产业发展以及教育内部变革两个方面的分析,明确上海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第三章: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目标、内容及方式。结合上海推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政策文本以及相关推动措施,概括分析上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第四章:上海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现状。在分析试点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上海部分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实践调查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从微观上深入分析上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现状。第五章: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成效与困境。总结当前上海试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并且深入剖析上海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第六章:上海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针对上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实践中的困境与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反思。概括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得出相关结论,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生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路径重构 ——以重庆转型本科高校为例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背景与问题
        (一)时代诉求:全面提高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质量的政策导向
        (二)理论探析:产教融合政策与实际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
        (三)实践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回归生本路径重构
    二、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概况
        (二)国内有关大学转型发展的研究
        (三)国外有关大学转型发展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生本教育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概念界定
        (一)以生为本
        (二)地方本科高校
        (三)转型路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地方本科高校“回归生本”转型路径重构的理论阐释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生为本”的因素解析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外因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内因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任务
        (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生为本”的价值表征
    二、“回归生本”路径重构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共生理论
        (二)管理协同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高等教育关系理论
    三、“回归生本”路径重构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适应性原则
        (三)互补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协同性原则
        (六)可持续原则
    四、“回归生本”路径重构的逻辑机理
        (一)确认转型高校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认识转型高校内部系统学生与成长的支持保障状况
        (三)评估高校转型现实发展水平与理想发展水平的差距
        (四)运用管理协同形成、实现、约束机制实现协同管理
第二章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生为本”现状审视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促进学生发展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设计的目的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访谈的设计
        (四)样本的选择
        (五)数据的处理
    二、高校推动应用转型促进学生发展的背景
        (一)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办学定位逐步明确
        (二)各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推动应用型转型
        (三)以管理理念与制度创新助力学生发展
        (四)不同高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基本趋同
        (五)不同年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存在差异
    三、制约高校应用转型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表现
        (一)转型发展尚未体现在不同年级的差异需要
        (二)教师队伍能力素养未能满足转型发展需要
        (三)高校校企合作办学难以促进转型发展实践
        (四)各类资源平台机制难以保障转型发展成效
第三章 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促进学生发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主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应用转型
        (一)教师转型理念缺失影响教师转型
        (二)教师素养结构偏差影响教师转型
        (三)评价方式分散滞后影响教师转型
    二、利益诉求不同导致校企合作困难
        (一)视野局限影响校企跨界合作
        (二)利益分歧导致校企难以合作
        (三)制度建设滞后导致合作问题频发
    三、育人合力不够导致资源保障不足
        (一)高校系统内部育人机制不健全
        (二)高校系统外部合作制度不到位
        (三)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机制未建立
第四章 地方本科高校以生为本转型路径重构的实践设计
    一、切实保障不同年级学生成长发展的差异化需要
        (一)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二)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加强服务保障
        (三)营造育人氛围增进良好师生关系
    二、加强信息沟通增进主体共识促进各育人子系统协同育人
        (一)增加共识机制制定相应政策推动教师转型
        (二)适应环境需要加强研究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三)构建多方信息沟通平台助推学校转型发展
    三、整合育人要素对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现实状况进行重构
        (一)加强要素整合提升育人系统一体化发展程度与水平
        (二)高校系统内部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应用转型治理能力
        (三)高校系统外部理顺校政行企关系增进合作提升质量
    四、凝聚育人合力保障学生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学改革
        (二)“回归生本”从理念到行动的服务保障
        (三)加强管理协调保障育人系统有序发展
第五章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路径重构的成效考察
    一、重庆三峡学院的实践探索
        (一)2011-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的变化
        (二)2011-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的变化
        (三)2011-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变化
        (四)2011-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学时要求的变化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国际性参照
        (一)芬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二)英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生为本”路径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针对学校领导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教务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高校学生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高校专任课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针对高校辅导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情况

(2)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特色
第一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地方高校身份认知
        (一)概念的厘清
        (二)特色定位的澄明
    二、回应国家发展战略
        (一)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础
        (二)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三)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引导者
        (四)地方高校是地方行政管理的智慧库
    三、凸显时代教育特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二)将办学质量作为生命线
        (三)以学校整体跃升为坐标
第二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时代境遇
    一、地方高校发展的困顿
        (一)外部困难
        (二)内部困扰
    二、外部评价带来改革的外烁力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影响分析
        (二)ESI综合排名影响分析
        (三)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的影响分析
        (四)政府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三、自我期待激发变革的内发力
        (一)特色发展驱动
        (二)内在要素更新
        (三)“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
第三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
    一、概念理解立场
        (一)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二)内涵式发展的演进
    二、办学定位分析
        (一)办学定位内涵
        (二)办学目标定位
        (三)办学目标对比
    三、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一)人才培养定位
        (二)教学实施与健全人格
        (三)知识传承与科技创新
        (四)教书育人与以文化人
    四、学科发展校正
        (一)学科布局问题
        (二)学科建设规划
        (三)学科集群优势
        (四)学科建设保障机制
        (五)学科发展定位
    五、科研与服务社会
        (一)科学研究定位
        (二)服务能力衡量
第四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
    一、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
        (一)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结合
        (二)学科建设与立德树人结合
        (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
    二、建设新型课程体系
        (一)突破传统课程体系
        (二)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一)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四)加强评价的开放性
第五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整合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一)重树科研与教学的均衡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健全教师发展评估体系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对接
        (一)体现区域性
        (二)提高时效性
        (三)提升政策性
        (四)促进协作化
        (五)强化服务性
    三、探索与互鉴结合
        (一)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二)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的启示
第六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
    一、促进政策与实践衔接
        (一)学校层面重在宏观规划与机制建设
        (二)学院与基层学术组织层面提质增效
        (三)政府层面注重政策引领与评估考核
    二、加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契合
        (一)教师队伍扩充及结构优化
        (二)突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三)教学及条件建设不断加强
    三、改善学校与地方互动
        (一)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设以产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三)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附: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主要学术论文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化倾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应用型本科院校
        1.3.2 学术化
    1.4 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扎根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2章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探索
    2.1 政府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政策探索
        2.1.1 早期的政策探索
        2.1.2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政策初探
        2.1.3 新时期的政策支持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探索
        2.2.1 改革开放初期
        2.2.2 新建本科院校的探索
第3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及学术问题
    3.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然特征
    3.2 学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3.3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化倾向及危害
第4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化倾向问题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的主要问题
        4.1.2 选择扎根理论研究的原因
        4.1.3 研究过程
        4.1.4 资料采集
    4.2 基于深度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轴心编码
        4.2.3 选择性编码
        4.2.4 饱和度检验
    4.3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化倾向现状分析
        4.3.1 办学理念学术化
        4.3.2 课程设置学术化
        4.3.3 教师专业发展学术化
        4.3.4 教育评价体系学术化
        4.3.5 政策落实“重形式轻实质”
第5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5.1 认知理念:内驱性因素
        5.1.1 学术认知、教师理念
        5.1.2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的认知
    5.2 评价机制:监督性因素
        5.2.1 学校层面:建立方法科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5.2.2 科研层面:树立符合应用型办学特色的科研体系
        5.2.3 教师层面:健全教学学术激励与保障机制
    5.3 教学过程管理:支持性因素
        5.3.1 学生管理
        5.3.2 教师团队建设
        5.3.3 配套教材与教学方法、手段
    5.4 政策支持:保障性因素
        5.4.1 落实行政权力下放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自主权
        5.4.2 开拓产教融合新内涵与新形式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4)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全面质量管理
        二、高校音乐专业
        三、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一、已有研究启示
        二、已有研究局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搜集
        一、访谈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 分析方法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五、案例小结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五、案例小结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五、案例小结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一、项目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四、差异性比较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
        (二)高校发展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总结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师院校
        二、转型发展
        三、高校发展战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三、SWOT分析工具
第二章 历史审视与现状观照
    第一节 个案高校基本情况
    第二节 历史审视与战略分析
        一、合并组建师专时期(1978-1990年):抓住机遇、回避弱点
        二、升格本科师院时期(1991-2003年):发展优势、降低威胁
        三、更名扩大影响时期(2004-2018年):抓住机会、发展优势
    第三节 现状观照与问题探讨
        一、战略选择变迁轨迹与特点
        二、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现实状况
        三、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存在问题
    第四节 未来战略与选择趋势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基础
        二、SWOT分析矩阵
        三、发展战略选择
第三章 案例探索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 聊城大学
        一、学校现状
        二、转型历程
        三、经验启示
    第二节 奈良教育大学
        一、学校现状
        二、转型历程
        三、经验启示
第四章 问题思考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战略环境层面
        一、加强区域高校分类管理,适度政策资源倾斜扶持
        二、客观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合理分析内部优劣条件
    第二节 战略制定层面
        一、主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发挥发展战略引领作用
        二、构建高效务实决策团队,完善发展战略制定机制
    第三节 战略实施层面
        一、积极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拓宽资金资源获取渠道
        二、完善战略实施监控体系,充分利用评价反馈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以南宁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5.3 研究的不足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民办本科院校
        2.1.2 学科与专业
        2.1.3 学科建设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内外部规律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3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
    3.1 学科建设对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重要意义
    3.2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3.2.1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基本情况
        3.2.2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区域分布情况
        3.2.3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规模变化情况
    3.3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南宁学院学科建设为例
        3.3.1 学科方向建设
        3.3.2 师资队伍建设
        3.3.3 学科平台建设
        3.3.4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3.3.5 科学研究建设
        3.3.6 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建设
4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肯定,导致学科方向建设薄弱
        4.1.2 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质”“量”平衡缺失
        4.1.3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致使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
        4.1.4 科研成果转化较慢,使得科研水平整体不高
    4.2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学科建设领导者
        4.2.2 吸引高水平师资的“吸引力”不足
        4.2.3 人才培养层次水平整体偏低
        4.2.4 缺乏科学研究必要的科研基础保障
5 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与启示
    5.1 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5.1.1 二级学院成为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的主体依托平台
        5.1.2 师资队伍力量实力雄厚
        5.1.3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举
        5.1.4 学科门类设置多样化
    5.2 国内优秀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对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启示
        5.2.1 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5.2.2 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培育优质师资
        5.2.3 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推动学科建设
        5.2.4 学科设置动态调整,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6 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及建议
    6.1 转变思想,确立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
    6.2 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6.3 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
    6.4 争取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教职工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 ——以L省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二)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述评
        (三)现有文献存在的局限性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转型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
    七、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本项研究中的应用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本位教育在本项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宽泛灵活的专业设置
        (三)产教融合突出的教学方式
        (四)“双师型”特点突出的教师队伍
    二、美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多元化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四)动员社会力量,发挥企业的关键作用
        (五)美国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
    三、德国、美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培养能体现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实践性
        (三)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第四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二、调查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教师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学生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五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四)相关分析
        (五)回归分析
    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三)差异性分析
        (四)相关分析
        (五)回归分析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第六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未能突出社会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导向
        (二)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仍不理想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短板
        (四)企业参与、基于第三方社会评价的教育评估制度远未形成
    二、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层面
        (二)企业层面
        (三)政府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C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的相关概念界定
        (二)关于“大学转型”的相关概念界定
        (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价值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重庆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与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契机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契机
    二、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支持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
    三、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措施
        (二)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C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C大学转型发展概况
    二、访谈设计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时间
    三、访谈结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
        (一)转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总结
    四、C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困境
        (一)物质保障基础不牢
        (二)课程探究易受利益相关方影响
        (三)教师教学热情及学习转化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章 C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一)问卷信度分析
        (二)问卷效度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
        (一)C大学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总体情况
        (二)各维度满意度情况
        (三)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四)学习满意度的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四、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学生满意度整体情况良好,但满意度可持续性欠佳
        (二)教师水平受认可,但课后学习指导力度略显不足
        (三)课程比例设置合理,但开设时间及性别适应性问题仍有待优化
        (四)校内可利用资源充足,但校外资源开发程度有待加大
        (五)个体能力培养效果显着,但获得感仍有待增强
第四章 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究
    一、思想基础:革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立足发展,厘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二)立足服务,树立“教学服务”之理念
        (三)立足特色,寻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破点
    二、制度保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建立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三)健全教师发展与管理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
    三、课程桥梁:强化人才培养根基
        (一)建立应用型课程联盟,实现课程设置主体多元化
        (二)完善课程开发与设置,增强课程合理性
        (三)重视专业课程更新,增强教学适应性
    四、实践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人才培养现代性
        (二)践行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融合教学辅之传统知识讲授
        (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实践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9)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W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应对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
        (二) 促进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 满足“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探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 “双师型”教师
        (三) “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 终身教育理论
        (二) 社会比较理论
        (三) 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二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以W院校为例
    一、调查方案及实施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方案设计
        (四) 调查实施
    二、调查内容
        (一) 问卷分析
        (二) 访谈内容
    三、调查结果
        (一) 对“双师型”教师身份认知偏差
        (二) 组织支持不足,满意度低
        (三) 教师自主发展意愿不高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归因
    一、“双重”观念的偏误
    二、组织管理的禁锢
    三、个人心理的阻抗
第四章 应用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宽松氛围,补足外部动力
        (一) 转变观念,提升“双师型”教师地位
        (二)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协同发展
    二、优化培养机制,完善考评制度
        (一) 成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机构
        (二) 严格“双师型”教师准入制,规范专业发展基础
        (三) 构建多元培训平台,促进培训系统化
        (四)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考评制度
    三、树立自主发展愿景,探寻专业发展之路
        (一) 明确教师职责,强化主动发展意识
        (二) 培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三) 加强教学反思,构建学习型教学共同体
        (四) 关注师生关系,从相望到相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 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实践与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二、关于高等教育分类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三、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文献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
        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试点实践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上海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机遇
        一、上海产业结构发展需要扩大应用型人才规模
        二、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支撑
        三、上海产业布局影响应用型人才结构
    第二节 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内部挑战
        一、上海教育普及化程度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要求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要求探索发展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目标、内容与方式
    第一节 试点目标分析
        一、完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试点组织主体分析
        一、试点组织主体以上海市教委高教处为主
        二、试点组织主体发文推动,具有延续性
    第三节 试点内容分析
        一、培养目标注重与中高职衔接
        二、培养内容强调能力为本
        三、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倡导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五、推动专业教学管理改革
    第四节 试点组织方式分析
        一、试点组织:专业试点,批次推进
        二、试点管理:经费推动,专家检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现状
    第一节 人才培养理念逐渐转变
        一、参与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主要基于上海经济需求和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二、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识主要立足于高等教育分类
    第二节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更加多元
        一、确定培养目标的参与主体主要包含学科专家、用人单位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兼顾职业能力标准和相关专业标准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方式更加多样化
    第三节 培养对象和培养主体发生转变
        一、专业生源以普通高中生为主,包括部分职校学生
        二、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优化教师队伍
    第四节 课程及教学建设发生调整
        一、课程设置、内容以及考核评价倾向于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转变
        三、通过专业认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第五节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一、合作途径以自身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为主
        二、合作内容兼顾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
    第六节 人才培养保障条件积极完善
        一、学校支持力度
        二、政府保障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成效与困境
    第一节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成效
        一、专业培养理念逐渐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更注重对接市场需求
        三、校企深度合作得到有益尝试
        四、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深入
        五、经费保障效果显着
    第二节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困境分析
        一、囿于单一部门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衔接不畅
        二、高校评价标准单一,阻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缺乏外力支持,课程教学改革难以与市场对接
        四、相关机制不健全,校企深度合作缺乏动力
        五、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推动作用有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统筹管理,增强管理科学性
        一、建立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度,形成政策合力
        二、增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避免政策“项目化”
    第二节 完善制度设计,确保质量
        一、进一步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价标准,分类指导
        二、完善相关招生制度,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衔接性
        三、完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四、优化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生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路径重构 ——以重庆转型本科高校为例证[D]. 臧小林. 西南大学, 2021
  • [2]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D]. 查玉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02)
  •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化倾向问题研究[D]. 赵豪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4]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5]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D]. 蔡泳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6]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以南宁学院为例[D]. 崔艳. 广西大学, 2020(07)
  • [7]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研究 ——以L省四所高校为例[D]. 杨梦蓓.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C大学为例[D]. 徐渝萍. 西南大学, 2020(01)
  • [9]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W院校为例[D]. 赵江. 扬州大学, 2020(05)
  • [10]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实践与优化建议[D]. 傅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