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病的诊断和治疗

鲈鱼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鲈鱼海盘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巩华,陈总会,赖迎迢,赵长臣[1](2021)在《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控概况》文中指出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下同)是东盟"一带一路"热带地区重要国家,也是发挥我国水产养殖技术装备优势开展水产养殖国际合作、实施渔业"走出去"的重点国家,印度尼西亚是全球第二大海产品生产国和第三大水产养殖生产国(FAO,2020),其水产养殖总产量和产业价值也在东盟10国中首屈一指,因此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相关企业到这里发展,大大促进了该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

张春玲[2](2021)在《我国沿海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和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异尖线虫是一种水生食源性寄生线虫,主要寄生于海洋的各种鲸类和鳍足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异尖线虫可引起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人主要由于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L3)的海产品而感染。异尖线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咽喉水肿、过敏反应、荨麻疹、哮喘、胃肠炎症等,同时由于人不是异尖线虫的最适宿主,所以异尖线虫感染人后经常发生异位寄生的现象,从而造成胃肠穿孔、腹膜炎、肝炎等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由于异尖线虫病没有特定的临床症状,所以临床对异尖线虫病的确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即使在日本等异尖线虫病确诊率较高的国家,也存在很高的误诊率。已报道可引起人异尖线虫病的异尖科线虫主要有7类,分别为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典型异尖线虫(A.typica)、派氏异尖线虫(A.pegreffii)、抹香鲸异尖线虫(A.physeteris)、伪地新线虫(Pseudloterranova decipiens)、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P.)和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P.),我国于2013年报道首例异尖线虫病。近年来国内对海产品的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同时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对于腌制品、寿司、生鱼片等一系列的食用越来越多,导致异尖线虫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鉴定异尖科线虫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定量PCR、LAMP、免疫学诊断方法ELISA、Western Blot等,但由于依赖于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操作繁琐耗时长、假阳性等弊端,因此开发新的异尖线虫特异性快速诊断与检测方法,了解我国沿海鱼类感染异尖线虫的种类及流行情况,对异尖线虫病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海城市海鱼的异尖线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21座城市32种海鱼,获得了2550条异尖科线虫。通过提取线虫基因组,利用PCR-RFLP技术及ITS区序列测序比对,对所获线虫分类鉴定。共鉴定出3个属的5种异尖科线虫,分别是派氏异尖线虫(A.pegreffii)、简单异尖线虫(A.simplex)、典型异尖线虫(A.typica)、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PP.)、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P.)。同时,本研究对已报道的可引起人异尖线虫病的7种线虫的ITS区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构建了可检测7种线虫的通用PCR方法。设计了三对引物并进行筛选,对该方法的退火温度、特异性、灵敏性以及人工污染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退火温度对反应结果影响不大,最终以55℃的退火温度完成后续的实验。可特异性的检测出异尖科线虫,而阔节裂头绦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棘颚口线虫和双蒸水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达到1 pg/μL。人工污染实验结果显示每20 g、50 g、100 g海鱼样品混入1 mg虫体组织搅碎机搅碎混匀随机采样提取基因组,均可检测到目的片段,且重复性良好,说明在实际样品中检验具有可行性。最后,本研究利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建立了异尖科线虫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根据7种线虫的ITS区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了八对引物并进行筛选,在加入SYBR Green I对RPA扩增产物进行可视化检测。对该方法的温度、时间、特异性、灵敏性、以及人工污染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此方法在35℃条件下扩增10 min,加入2μL的50×的SYBR Green I,通过395 nm波长的紫外灯照射,即可实现可视化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可特异性的检测出异尖科线虫,而阔节裂头绦虫、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棘颚口线虫和双蒸水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人工污染实验结果显示每20 g、50 g、100 g海鱼样品混入1 mg虫体组织搅碎机搅碎混匀随机采样提取基因组,均可检测到目的片段,且重复性良好,可视化结果与电泳结果一致,说明在实际样品中检验具有可行性。同时,该方法无需昂贵仪器,且具有检测时间短和操作简便等优势,可以真正实现便携式的异尖科线虫快速核酸检测或诊断。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沿海地区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且还为异尖线虫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张晨馨[3](2020)在《长江中下游六种特色淡水鱼的蠕虫感染情况调查》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我国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地理条件优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然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特色淡水鱼寄生虫病害频发,威胁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中,蠕虫病是特色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之一,可导致鱼体大量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特色淡水鱼寄生蠕虫种类鉴定、流行情况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十分匮乏,制约了相关病害防控工作的开展。因此,本研究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2个采样点(宜昌、武汉、仙桃、汉川、岳阳、益阳、抚州、上饶、吉安、南昌、池州、湖州)定期采集黄鳝(Monopterus albus)、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6种特色淡水鱼样本,并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对其寄生的蠕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色淡水鱼类的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共采集特色淡水鱼2512尾,分离鉴定了8个寄生蠕虫物种,其中单殖吸虫5种,棘头虫1种,线虫2种,隶属3纲5科8属。主要包括2个新种:东至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dongzhi sp.n.)、枝江伪锚盘虫(Pseudancylodiscoides zhijiang sp.n.);6个补充描述种:河鲈锚首虫(Ancyrocephalus mogurndae)、异形锁钩虫(Onchocleidus dispar)、黄颡四锚虫(Bychowskyella pseudobagri)、大刺三代虫(Gyrodactylus macracanthus)、普通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excisus)、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东至对盲囊线虫采自安徽省池州市,寄生于大鳞副泥鳅的肠、肝脏和脾脏,虫体均处于幼体阶段,头端有一心型钻齿,胃盲囊长囊状且略长于肠盲囊;通过分子学比较,其cox2、rrns和ITS2 r DNA序列分别与欧式对盲囊线虫C.ogmorhini(88.7%)、欧式对盲囊线虫C.ogmorhini(88.6%)和双盲小口线虫C.osculatum(83.7%)的相似度最高。枝江伪锚盘虫采自湖北省宜昌市,寄生于长吻鮠的鳃,虫体具两对大小不一的眼点,球或椭球形的受精囊后接阴道,交配器由交接管和不规则月牙状的支持器组成,交接管基部弯曲;分子序列比对发现与其28S r DNA序列相似度最高的物种为Pseudancylodiscoides gigi(97.9%)。本文补充描述的6个物种形态特征与前人报道的基本一致。2、调查并分析了6种特色淡水鱼寄生蠕虫的感染情况,发现特色鱼均有蠕虫感染且多为特异性寄生,以单殖吸虫感染为主。其中,长吻鮠主要感染伪锚盘虫,感染率高达100%(34/34);黄鳝主要感染普通胃瘤线虫和隐藏新棘虫,感染率分别为15.9%(71/446)和12.8%(57/446);泥鳅主要感染大刺三代虫和东至对盲囊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7.5%(163/931)和1.9%(18/931);翘嘴鳜主要感染河鲈锚首虫,感染率为38.3%(93/243);大口黑鲈主要感染异形锁钩虫,感染率为17%(16/94);黄颡鱼主要感染黄颡四锚虫,感染率为5.1%(39/764)。同时,调查发现单殖吸虫在5月和9-12月的整体感染水平较高,感染率为44.6%-100%,感染丰度为3.4-707.2个;胃瘤线虫和棘头虫全年均有感染,其中胃瘤线虫的感染高峰期为5月份,感染率为23.3%-38.9%,感染丰度为4.0-5.6个,而棘头虫在7-9月的整体感染水平较其它月份高,感染率为12.5%-60.2%,感染丰度为1.5-10个。

雷萌桐[4](2020)在《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指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水域资源丰富,土着鱼类种类较多,其在青藏高原生态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寄生虫作为高原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对青藏高原土着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较少,随着青海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鱼病成为影响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青海黄河水系、长江水系、青海湖等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以及水库、池塘等的养殖鱼类的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在天然水系土着鱼类中感染率高的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青海鱼类主要寄生蠕虫的种类。在26种744尾鱼体内外共检出蠕虫12种,隶属于4门6纲7目9科10属。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中有3纲,其中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a)1种,为副双身虫属双身虫(Paradiplozoon sp.);绦虫纲(Cestoidea)7种,分别为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鲤蠢属未定种绦虫(Caryophyllaeus sp.),头槽绦虫裂头蚴(Bothriocephalus sp.plerocercoid),双线绦虫裂头蚴(Digramma sp.plerocercoid)、肠舌状绦虫裂头蚴(ligula intestinalis plerocercoid);线虫纲(Nematoda)1种,为对盲囊属线虫幼虫(Contracaecum spp.larva),另有线虫未定种2种;棘头虫门(Acanthocephala)有2纲,分别为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的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和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的裸鲤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的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a)。(2)青海天然水系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在天然水系共采集到20种525尾野生鱼,198尾鱼感染蠕虫,蠕虫整体感染率为37.7%,感染的蠕虫包括棘头虫、绦虫、线虫、吸虫。棘头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0.9%和15.2条,绦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8.4%和12.8条,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5.1%和11.8条,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4%和10.3条。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小头高原鱼(Herzensteinia microcephalus)等5种鱼的蠕虫感染率较高,均达50%以上。检查长江水系土着鱼类7种112尾,蠕虫感染率为34.8%,共发现7种寄生虫,包括鱊头槽绦虫、东方短结绦虫、鲤蠢属绦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吻虫、副双身虫属吸虫及线虫未定种,棘头虫和绦虫感染较为普遍,其中棘头虫的平均感染率为23.21%,平均感染强度为19.4条。采集到青海省内黄河水系鱼类12种337尾,其中土着鱼类有7种291尾,黄河水系鱼类的蠕虫感染率为33.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线虫未定种、副双身虫属吸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尺蠖鱼蛭等7种蠕虫,其中土着鱼类的棘头虫平均感染率为32.3%,平均感染强度为10.9条。采集到天然湖泊土着鱼类2种76尾,蠕虫平均感染率为60.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副双身虫吸虫等5种蠕虫,其中棘头虫平均感染率55.26%,平均感染强度为20.7条。(3)青海养殖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共采集到9种225尾养殖鱼类,蠕虫整体感染率为6.22%,感染强度为4.79条,感染的蠕虫均为绦虫,分别为鱊头槽绦虫、头槽绦虫裂头蚴、双线绦虫裂头蚴、中华许氏绦虫、舌状绦虫裂头蚴。(4)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分析。对青海不同宿主来源和区域的裸鲤棘吻虫的核糖体18S rRNA、rRNA-ITS及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获取了34条18S rRNA基因序列、34条rRNA-ITS基因序列及35条cox1基因部分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18S rRNA、rRNAITS、cox1基因序列,以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树形相似,证实了不同宿主及地理来源的棘头虫为裸鲤棘吻虫,亦进一步证实了裸鲤棘吻虫为有效的独立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一定的水系分布特性。中性检验提示裸鲤棘吻虫核糖体基因可能存在定向选择,而线粒体cox1基因可能存在遗传漂变;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提示裸鲤棘吻虫种群大小保持稳定。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青海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及养殖鱼类的蠕虫区系进行调查,初步明确了青海鱼类的蠕虫感染状况,丰富了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资料,可为今后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同时对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其病原学资料,为今后对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盖春蕾,许拉,刁菁,叶海斌[5](2019)在《鲈鱼常见病害初诊检索表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便于鲈鱼病害的早期发现诊断,通过对80余份文献专着中鲈鱼的主要病害进行搜集整理,得到鲈鱼不同生长阶段典型的21种病害特征,建立了一份简洁明了、方便实用的鲈鱼养殖病害初诊速查检索表。检索表采用平行式检索方式,将鲈鱼病害的典型症状互相对应编号,依次检索,实用性较强,为养殖鲈鱼病害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王文慧[6](2016)在《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中西药复方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是罗非鱼(Tilapia)重要病原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给罗非鱼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罗非鱼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常用磺胺等抗生素类药物对其进行防治,然而抗生素类药物存在病原耐药和药物残留等风险,应用严重受限。中草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协同作用、不易引起病原耐药、绿色、低毒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然而中草药起效慢,对多数急性病症治疗效果较差,制约了其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中草药与抗生素联合进行应用,集两者优势,拟补各自的不足被认为最有前途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手段之一。本文前期研究已筛选出具有良好抗无乳链球菌QH-726活性的鸡血藤提取浸膏。在此基础上,采用琼脂扩散法(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检测9种抗生素抗无乳链球菌QH-726活性,并绘制鸡血藤提取浸膏和具有抗菌活性抗生素的浓度对数与抑菌圈直径间标准曲线,合理设计鸡血藤提取浸膏与抗生素复配方案,并计算各复方相加效应时抑菌圈直径范围,依此为标准,抑菌圈直径大于该范围则认为鸡血藤提取浸膏与抗生素有协同抗菌作用。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优化鸡血藤提取浸膏与抗生素的最佳配比,并采用梯度稀释法分别测定鸡血藤提取浸膏、抗生素和中西药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硫酸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链霉素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无乳链球菌QH-726活性。鸡血藤提取浸膏与硫酸链霉素具有协同抗无乳链球菌QH-726活性。响应面优化获得鸡血藤提取浸膏与硫酸链霉素的最佳复配比为42.5:1(m:m)。鸡血藤提取浸膏、硫酸链霉素和它们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7.84mg/mL和32.48mg/mL、0.66mg/mL和 0.66mg/mL、5.95mg/mL±0.14mg/mL和 16.15mg/mL±0.3 8mg/mL。采用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鸡血藤提取浸膏、硫酸链霉素和它们的复方对4株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PBSAR03135、无乳链球菌PBSA06161、海豚链球菌PBSI01168、藤黄微球菌PBML03134和11株革兰氏阴性菌:需钠弧菌CGMCC1.1594、创伤弧菌CGMCC1.1758、溶藻弧菌CGMCC1.1587、哈维氏弧菌PBVH06075、副溶血弧菌ATCC17802、大肠埃希氏菌PBEC05143、荧光假单胞菌PBPF01169、迟缓爱德华氏菌PBET01170、摩氏摩根菌PBMM02141、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和大肠埃希氏菌CMCC(B)44102的抗菌活性,同时采用梯度稀释法分别测定了复方对以上菌株的MIC和MBC。结果表明:0.24mg/mL硫酸链霉素对4株革兰氏阳性菌均有抗菌活性,对需钠弧菌CGMCC1.1594、创伤弧菌CGMCC1.1758、哈维氏弧菌PBVH06075、副溶血弧菌ATCC17802和大肠埃希氏菌CMCC(B)44102之外的7株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活性;27.84mg/mL鸡血藤提取浸膏对藤黄微球菌PBML03134之外的3株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活性,对5株革兰氏阴性菌:需钠弧菌CGMCC1.1594、溶藻弧菌CGMCC1.1587、副溶血弧菌ATCC17802、荧光假单胞菌PBPF01169、迟缓爱德华氏菌PBET01170有抗菌活性;5.95mg/mL鸡血藤提取浸膏和0.12mg/mL硫酸链霉素复方对藤黄微球菌PBML03134之外的3株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活性,对摩氏摩根菌PBMM02141和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之外的9株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活性,该复方在比单方低浓度的情况下抗菌谱较各单方广。鸡血藤提取浸膏与硫酸链霉素复方对15株菌的MIC范围为16.70mg/mL鸡血藤提取浸膏+0.39mg/mL硫酸链霉素~30.62mg/mL鸡血藤提取浸膏+0.72mg/mL硫酸链霉素;而对需钠弧菌CGMCC1.1594、藤黄微球菌PBML03134、摩氏摩根菌PBMM02141、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CMCC(B)44102无杀菌活性。对其余10株菌的MBC范围为20.42mg/mL鸡血藤提取浸膏+0.48mg/mL硫酸链霉素~30.62mg/mL鸡血藤提取浸膏+0.72mg/mL硫酸链霉素。采用腹腔注射法建立罗非鱼链球菌人工感染病害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别考察鸡血藤提取浸膏、硫酸链霉素、鸡血藤提取浸膏与硫酸链霉素复方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中西药复方拌料浓度为5.57g/kg+0.13g/kg(鸡血藤提取浸膏+硫酸链霉素)时,相对存活率最大为80.56%,而此时5.57g/kg鸡血藤提取浸膏和0.13g/kg硫酸链霉素的相对存活率分别为52.63%和13.89%,加和值为66.52%,低于复方相对存活率。虽然鸡血藤提取浸膏对罗非鱼链球菌具有显着疗效,然其使用剂量过大,本文筛出具有协同抗无乳链球菌QH-726活性的鸡血藤提取浸膏和硫酸链霉素复方,该复方可显着降低鸡血藤使用剂量,为开发安全高效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新药做铺垫,为新型安全高效渔药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刘金海[7](2014)在《几种养殖鱼类重要纤毛虫病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毛虫病是由纤毛虫引起的疾病,纤毛虫属于原生动物亚界、纤毛门,是原生动物中分化程度最高的一大类群。其中一些种类可直接或间接损害鱼类,引起鱼体大量死亡,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论文就几种重要的纤毛虫病,分别对其流行病学情况、组织病理学特征和防治技术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渔业生产中的纤毛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暗纹东方鲀的车轮虫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为48月,水温在2028℃。该病感染率高,个别池子感染率几乎100%,累积死亡率达10%以上。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早期病鱼体表和鳃丝粘液增多,体色暗浊;病鱼沿池边游动,严重者体表红肿、溃疡、烂鳍及机械摩擦损伤;晚期食欲不振,动作迟钝,呼吸困难,直到最后死亡为止;解剖病鱼发现腹腔积水,肝脏、肠道充血。对感染车轮虫病的暗纹东方鲀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病鱼鳃小片上皮细胞肿大、大量脱落;表层单细胞增生、结构粗糙、着色变深;鳃丝变形、短缺。体表的表层细胞增生、坏死、脱落,与表皮剥离。肝细胞肿胀、坏死、溶解。脾脏在HE染色作用下显现褐色斑块。肾小管大面积的坏死、崩解,甚至完全消失,肾间质融合。心肌纤维出现断裂或崩解的现象。肠黏膜变深、肠壁肌肉层充血,细胞核颜色加深。盐度对寄主暗纹东方鲀影响及其对车轮虫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盐度15以下,对暗纹东方鲀的存活没有影响;盐度5.0以下,在4d内车轮虫的数量没有减少且有增加趋势;盐度7.5作用4d,盐度10.0作用3.5d,盐度12.5作用3d,对车轮虫的杀虫率可达95%以上;盐度15.0作用32h,盐度17.5作用24h,盐度20.0作用10h,盐度25.0作用4h,盐度30.0作用1.5h,盐度35.0作用1h,盐度40.0作用0.5h,其杀虫率均可达100%,对杀虫盐度和时间进行拟合曲线方程分析,其数学模型为对数曲线方程y=34.19-5.55㏑x。盐度高于15,对河鲀的存活显现不利影响,对其组织病理分析发现:部分鳃小片末端膨大,互相粘连;肝组织间有充血现象;脾脏铁血黄素增多沉淀;肾小管上皮细胞凝固性坏死,肾小球崩解、坏死;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微绒毛结构不整齐,缺失甚至消失。另外,车轮虫在暗纹东方鲀体表的复活试验表明,在正常养殖盐度5.0的情况下,暗纹东方鲀的车轮虫病不再复发,说明盐度7.5以上能治疗暗纹东方鲀的车轮虫病。建议以盐度7.515作为治疗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的适宜盐度。仅约30μm的刺激隐核虫钻入鱼鳃和皮肤的表皮,以宿主的细胞、组织为营养,在寄主发育为最大可达500μm以上的滋养体。在此发育过程中,虫子严重破坏了宿主的鳃丝组织,鳃小片膨大变粗呈棍状化或断裂,鳃丝结构消失。虫子寄生于鱼体皮肤的表皮,造成表皮组织明显增厚,形成明显的突起。各内脏组织器官中虽然没有刺激隐核虫,但由于虫子的寄生严重破坏了鳃丝、皮肤组织,并导致病鱼停止摄食,这样内脏组织器官也出现了不同的病理变化。对其组织病理分析发现:病鱼的肝细胞坏死,核溶解,固化,染色加深;脾脏血铁素沉淀增多,部分组织细胞坏死;肾小管上皮细坏死、溶解;部分心肌坏死,并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肠道上皮细胞大量脱落、坏死,结构崩解。复方中草药“HD-2”及含药血清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作用表明:浓度50ppm的“HD-2”对刺激隐核虫有良好的灭杀作用,含药血清对刺激隐核的杀灭作用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血清里富集的中草药浓度不够高,不具有杀虫作用,但能抑制虫子的活性,从而达到驱虫目的。不同养殖场的治疗试验证明,“HD-2”对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口服兼药浴中草药,10d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口服和药浴复方中草药结合甲醛一起使用,10d后大菱鲆摄食正常,停止死亡,达到治愈效果;单一使用甲醛药浴虽能短时间抑制病情,但病情会反复加剧。本文探讨了中草药结合甲醛共同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新思路,甲醛具有短时间内抑制病情的优点,中草药具有驱虫、调理鱼体及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这将为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口服“HD-2”对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显示出良好的功效。预防试验结果显示:分别以10g/kg和5g/kg饵料的用量预防2个月后,大黄鱼幼鱼的日平均死亡量分别下降了32.27%和25.45%;成鱼日平均死亡量分别下降了41.35%和36.07%。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较全面了解了几种重要纤毛虫病的流行规律,分别分析了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大菱鲆刺激核虫病的组织病理特征,并分别建立了防治技术。该防治技术不仅在临床中试中已取得初步成功,还对其他鱼类的健康养殖和纤毛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葛明峰[8](2014)在《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养殖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已明确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这些病原菌只有在鱼体中繁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影响鱼体正常生活,对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引起疾病。因此,如何依据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早期病原生物检测,分析病原生物的感染状况及其削长趋势,实现病害的预测预警就显得至关重要。本课题以引起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三种致病弧菌为研究对象,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为养殖大黄鱼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起到积极的预警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黄避岙大黄鱼养殖海区为实验点,选定投喂鱼虾等鲜活饵料的大黄鱼网箱3组,分别为一龄鱼、二龄鱼、三龄鱼;投喂配合饲料的二龄大黄鱼网箱1组。于2012-2013年在定点网箱组各随机采集大黄鱼10尾,每尾实验鱼分别取肝、肾、脾、肌肉等组织提取总DNA,利用三种弧菌多重PCR技术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与分析。每次采集大黄鱼同时,还跟踪监测了养殖网箱内及海区航道中央水体的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包括水温、盐度、透明度、溶解氧、pH、磷酸盐、硝氮、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TOC、叶绿素a,弧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数等指标。结果显示三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组织上分析,三种弧菌较肝脏、肾脏更易感染肌肉、脾脏;三种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三种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都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率高峰期,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投喂不同饵料对三种弧菌感染大黄鱼的相关性并不强;弧菌平板分离培养结果与运用多重PCR技术在检测方面表现出相似的感染趋势,但前者的感染率较后者低。根据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感染率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水温与哈维弧菌及副溶血弧菌感染率表现出极显着相关(P<0.01),与溶藻弧菌感染率显着相关(P<0.05);水体中弧菌总数与哈维弧菌的感染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副溶血弧菌的感染率呈显着相关关系,而其他环境因子与三种弧菌感染率相关性并不强。另外,根据以上2年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三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黄鱼溃疡病大面积爆发前几天,弧菌的感染率都会显示出较高数值。因此可以通过三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感染的调查与分析来推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当大黄鱼组织检测到较高的弧菌感染率时,应提醒各养殖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做好疾病的防控。本研究结果将为养殖大黄鱼溃疡病预测预警模型的构建及有效防控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邱杨玉[9](2012)在《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1月,浙江省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出现了一种严重病害,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解剖可见脾、肾等内脏出现白点或小结节,造成了大黄鱼的大量死亡。从患病大黄鱼内脏中分离到的病原菌,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以及人工感染等确定其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同时通过组织切片方法,发现在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细胞变形或解体,在脾、肾等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围绕菌体形成肉眼见到的“白点”。本研究中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致病菌的可视化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方法,针对恶臭假单胞菌基因的保守DNA序列(rpoN)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两条内引物FIP、BIP和两条外引物F3、B3)进行LAMP扩增。优化反应条件后检测到恶臭假单胞菌PT01纯培养物的灵敏度为每个反应4.8cfu,是传统PCR反应灵敏度的10倍左右。本方法能够特异性地从10种不同的革兰氏阴性菌中区分出恶臭假单胞菌,还能够检测到感染鱼体内的致病菌DNA。此外,可视化LAMP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将SYBR green I埋入高熔点微晶蜡中,石蜡块在反应前放入管中,反应后85℃时石蜡融化,染料就能与DNA扩增产物结合。可视化LAMP方法的简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有望发展成为快速检测恶臭假单胞菌的有效手段。通过杯碟法检测恶臭假单胞菌胞外产酶情况,检测菌株均不产生酪蛋白酶、淀粉酶、磷脂酶等胞外酶,且不具有溶血性。通过银染法观察到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确定其容易形成生物膜结构。然后制备了脂多糖(LPS)、外膜蛋白(OMP)、全菌抗原(FKC)等多种免疫成分,对大黄鱼进行人工免疫,21d后通过测定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溶菌酶活性、白细胞吞噬活性以及免疫保护率来探讨这些保护性抗原对大黄鱼免疫机能的影响。经FKC免疫后的大黄鱼,其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和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但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但FKC免疫组血清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PS、OMP免疫后大黄鱼血清与对照组相比,抗体效价、溶菌酶活性、白细胞吞噬活性等各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后期的人工攻毒试验也验证了仅FKC免疫组提供了一定的保护(RPS40%)。

张静[10](2010)在《网箱鲈鱼内脏白点病病原鉴定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俗称花鲈、七星鲈,隶属于鲈形目,鮨科,花鲈属,是浙江省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浙江省鲈鱼网箱养殖数量超过3万箱,年产量近1.0万吨,产值数亿元。但近年来,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鲈鱼病害问题亦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养殖发展的主要瓶颈。2007年5-6月份,浙江省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鲈鱼暴发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2008年5月中下旬在象山西沪港海区再次发生该疾病,死亡率达到30%以上,由于发病对象为l kg左右的2龄以上成品鲈鱼,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鱼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静止在网箱底部,食欲减退,行动迟缓,鱼体消瘦;解剖观察,肠壁增厚发硬,因病鱼肝、脾、肾等内脏组织表面有许多1-2 mm的小白点(结节),被养殖户俗称为内脏白点病。本研究以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病鱼作为材料,通过病原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热激蛋白HSP60鉴定以及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对鲈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诊断技术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网箱养殖鲈鱼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病原菌分离、确定与鉴定。经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命名为LY-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LY-1可致健康鲈鱼发病,并产生与自然条件下发病鲈鱼相似的症状,表明LY-1是鲈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病原菌的主要特征是革兰氏染色阴性,弧形短杆状,可运动,大小约1.4μm×0.8μm,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150 ug/ml),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呈阳性。各项细菌生理生化指标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标准菌株最接近。16Sr DNA、HSP60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均表明LY-1与哈维氏弧菌相似度最高。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等综合判定LY-1为哈维氏弧菌。第二,哈维氏弧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利用弧菌ToxR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哈维氏弧菌LY-1的一段ToxR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找出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种内一段保守区段,利用该保守区段分别设计PCR与LAMP特异性引物进行核酸扩增,建立了哈维氏弧菌的PCR与LAMP两种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的PCR扩增方法可检测出最小检测量为1pg的哈维氏弧菌,利用该方法对LY-1和8株弧菌属标准菌株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除LY-1与哈维氏弧菌标准菌株能扩增得到393 bp的特异性片段之外,其他弧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实验中采用二温度点法进行PCR扩增,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从DNA提取到PCR结束,整个过程只要2个小时;本研究建立的LAMP快速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等特点,在65℃孵育45min的条件下即可完成对哈维氏弧菌的特异性扩增,对哈维氏弧菌DNA的最小检出量为1fg,比PCR法灵敏度高三个数量级。本论文报道了哈维氏弧菌可引起鲈鱼内脏白点病。建立的两种哈维氏弧菌快速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出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为鲈鱼内脏白点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参考。利用LAMP法检测哈维氏弧菌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二、鲈鱼海盘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鲈鱼海盘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控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概况
2 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病害概况
    2.1 病毒病
    2.2 细菌病
    2.3 寄生虫病
3 病害防治概况
    3.1 饲料问题
    3.2 种质问题
    3.3 诊断问题
    3.4 药物使用与免疫预防
    3.5 综合生态防控技术
4 展望

(2)我国沿海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和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异尖线虫病研究进展
        1.1 异尖线虫病概述
        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 异尖线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小结
    第二章 核酸扩增技术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2.1 PCR技术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2.2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2.3 其他核酸技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我国沿海城市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异尖线虫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异尖线虫RPA检测体系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长江中下游六种特色淡水鱼的蠕虫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
    2 鱼类寄生蠕虫的分类研究概况
    3 寄生蠕虫对鱼类的影响
        3.1 单殖吸虫
        3.2 复殖吸虫
        3.3 绦虫
        3.4 线虫
        3.5 棘头虫
    4 我国特色淡水鱼寄生蠕虫的感染情况调查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特色淡水鱼寄生蠕虫的物种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河鲈锚首虫 Ancyrocephalus mogurndae Yamaguti,1940
        3.2 枝江伪锚盘虫 Pseudancylodiscoides zhijiang sp.n.
        3.3 异形锁钩虫 Onchocleidus dispar Mueller,1936
        3.4 黄颡四锚虫 Bychowskyella pseudobagri Achmerow,1952
        3.5 大刺三代虫 Gyrodactylus macracanthus Hukuda,1940
        3.6 东至对盲囊线虫 Contracaecum dongzhi sp.n.
        3.7 普通胃瘤线虫 Eustrongylides excisus Jagerskiold,1909
        3.8 隐藏新棘虫 Pallisentis (Neosentis) celatus Van Cleave,1928
    4 讨论
        4.1 河鲈锚首虫的物种鉴定
        4.2 枝江伪锚盘虫的物种鉴定
        4.3 异形锁钩虫的物种鉴定
        4.4 黄颡四锚虫的物种鉴定
        4.5 大刺三代虫的物种鉴定
        4.6 东至对盲囊线虫的物种鉴定
        4.7 普通胃瘤线虫的物种鉴定
        4.8 隐藏新棘虫的物种鉴定
第三章 特色淡水鱼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黄鳝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3.2 翘嘴鳜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3.3 长吻鮠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3.4 大鳞副泥鳅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3.5 大口黑鲈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3.6 黄颡鱼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4 讨论
        4.1 黄鳝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4.2 翘嘴鳜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4.3 长吻鮠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4.4 大鳞副泥鳅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4.5 大口黑鲈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4.6 黄颡鱼寄生蠕虫的种群动态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鱼类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1.1 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概况
        1.2 鱼寄生虫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1.2.1 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1.2.2 掠夺宿主的营养
        1.2.3 对鱼生理功能的影响
        1.2.4 繁殖力降低
        1.2.5 毒素作用
        1.2.6 继发感染
        1.3 鱼类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3.1 鱼源人兽共患吸虫病
        1.3.2 鱼源人兽共患绦虫病
        1.3.3 鱼源人兽共患线虫病
        1.3.4 水产养殖与鱼源性人兽共患蠕虫病
        1.3.5 鱼源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1.4 鱼类寄生虫的分类概况
        1.5 鱼类主要寄生虫病
        1.5.1 原虫病
        1.5.2 吸虫病
        1.5.3 绦虫病
        1.5.4 线虫病
        1.5.5 棘头虫病
        1.5.6 寄生甲壳动物病
        1.6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控
        1.6.1 科学规划
        1.6.2 生物安全
        1.6.3 科学管理
        1.6.4 饲料的优化及管理
        1.6.5 生物防治
        1.6.6 废弃物处理
        1.6.7 药物控制
    第二章 鱼类棘头虫研究进展
        2.1 棘头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2.2 棘头虫的生活史
        2.3 棘头虫对鱼的影响
        2.4 棘头虫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青海省天然水系野生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3.1 材料
        3.1.1 调查地点
        3.1.2 样品的采集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肉眼检查
        3.2.2 镜检
        3.2.3 检查顺序
        3.2.4 鱼类寄生蠕虫的收集和固定
        3.2.5 寄生虫的染色方法
        3.2.6 乳酚透明法
        3.2.7 虫体鉴定方法
        3.3 结果
        3.3.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3.3.2 鱼类感染蠕虫总体状况
        3.3.3 天然水系中不同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3.3.4 不同水系中鱼的蠕虫感染情况
        3.3.5 不同水系中鱼的棘头虫感染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青海省养殖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地点及方法
        4.1.1 调查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
        4.2.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4.2.2 各调查点养殖鱼类蠕虫总体感染情况
        4.2.3 不同养殖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4.2.4 养殖鱼种感染蠕虫种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
        5.1 材料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2 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DNA提取、PCR扩增、克隆与测序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PCR扩增产物
        5.3.2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分析
        5.3.3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3.4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5.3.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附录 A 裸鲤棘吻虫总DNA提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鲈鱼常见病害初诊检索表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鲈鱼常见病害初诊速查检索表

(6)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中西药复方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非鱼研究进展
        1.1 罗非鱼的概述
        1.2 罗非鱼国内外养殖现状
        1.3 罗非鱼疾病及其防治
    2 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2.1 链球菌概述
        2.2 链球菌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3 抗生素和中草药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应用概况
        3.1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应用概况
        3.2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应用概况
    4 中西药物的研究进展
        4.1 中西药物的概述
        4.2 中西药物配伍禁忌
        4.3 中西药物对水产养殖疾病的防治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体外协同抗无乳链球菌QH-726中西药复方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鸡血藤提取浸膏的制备
        2.2 具有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QH-726活性的抗生素筛选
        2.3 抗生素与鸡血藤提取浸膏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全组合方法考察所筛选抗生素与鸡血藤之间交互作用
        2.5 Box-behnken设计试验结合响应曲面法(RSM)对中西复方配比的优化
        2.6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 结果
        3.1 各药物体外抗无乳链球菌QH-726活性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全组合实验考察中草药与抗生素之间交互作用
        3.4 Box-behnken设计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中西药复方中单方配比
        3.5 MIC和MBC测定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中西药复方和单方药物的的抗菌谱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和步骤
        2.1 培养基的制备
        2.2 鸡血藤提取浸膏、硫酸链霉素和它们复方的抗菌谱的测定
        2.3 测定中西药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3 结果
        3.1 中西药复方和单方药物的抗菌谱
        3.2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中西药复方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QH-726的治疗效果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主要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建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QH-726病害模型
        2.2 中西药复方与单方药物的药效学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无乳链球菌QH-726感染罗非鱼病害模型的建立
        3.2 中西药复方与单方药物的药效学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几种养殖鱼类重要纤毛虫病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养殖鱼类寄生虫病与研究现状
        1.1.1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种类
        1.1.2 鱼类寄生虫病对宿主的危害
        1.1.3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
        1.1.4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
    1.2 我国养殖鱼类的重要纤毛虫病
        1.2.1 车轮虫病
        1.2.2 刺激隐核虫病
        1.2.3 盾纤毛虫病
        1.2.4 其他纤毛虫病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的流行病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1.3 病鱼检查及致病原形态学观察
        2.1.4 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的组织病理学
    2.2 结果
        2.2.1 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2.2 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的病原特征
        2.2.3 暗纹东方鲀车轮虫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第三章 盐度对寄主暗纹东方鲀影响及其对车轮虫的杀灭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盐度对河鲀的耐受力影响
        3.1.3 盐度对河鲀内脏器官的影响
        3.1.4 盐度对河鲀体表车轮虫的杀灭作用
        3.1.5 车轮虫在河鲀体表的复活试验
        3.1.6 提高盐度治疗车轮虫病的生产性试验
    3.2 结果
        3.2.1 盐度对河鲀的耐受力影响
        3.2.2 盐度对河鲀内脏器官的影响
        3.2.3 盐度对河鲀体表车轮虫的杀灭作用
        3.2.4 车轮虫在河鲀体表的复活试验
        3.2.5 提高盐度治疗车轮虫病的生产性试验
    3.3 讨论
        3.3.1 盐度对河鲀的存活率影响
        3.3.2 高盐度对河鲀的内脏器官影响
        3.3.3 盐度对车轮虫的杀灭及治疗作用
第四章 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感染及其病理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4.1.3 刺激隐核虫在寄主内的发育观察
        4.1.4 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4.2 结果
        4.2.1 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4.2.2 刺激隐核虫在寄主体内的发育
        4.2.3 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4.3 讨论
        4.3.1 刺激隐核虫对表皮的影响
        4.3.2 刺激隐核虫对鳃的影响
        4.3.3 刺激隐核虫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第五章 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作用及其防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的体外杀灭试验
        5.1.3 含药血清对刺激隐核虫的体外杀灭试验
        5.1.4 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临床防治试验
        5.1.5 口服中草药“HD-2”对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预防试验
    5.2 结果
        5.2.1 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的体外杀灭试验
        5.2.2 含药血清对刺激隐核虫的体外杀灭试验
        5.2.3 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的临床防治试验
        5.2.4 中草药“HD-2”对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预防试验
    5.3 讨论
        5.3.1 中草药“HD-2”及含药血清对刺激隐核虫杀灭作用
        5.3.2 中草药“HD-2”对大菱鲆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效果
        5.3.3 中草药“HD-2”对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预防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试验中存在的不足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8)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养殖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大黄鱼病害研究现状
        1.1.1 细菌性疾病
        1.1.2 寄生虫性疾病
        1.1.3 病毒性疾病
        1.1.4 真菌性疾病
        1.1.5 其他病害
    1.2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1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2.2 鱼类流行病学研究
    1.3 大黄鱼病害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1 传统方法检测与诊断
        1.3.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多重 PCR 方法的优化及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引物设计
        2.1.5 PCR 模板的制备
        2.1.6 多重 PCR 优化调试
        2.1.7 多重 PCR 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
        2.1.8 多重 PCR 的应用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多重 PCR 调试优化
        2.2.2 多重 PCR 反应的特异性
        2.2.3 多重 PCR 灵敏度确定
        2.2.4 多重 PCR 的应用检测
    2.3 讨论
3 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2 实验动物
        3.1.3 水样采集和处理
        3.1.4 生物因子的监测
        3.1.5 理化因子的监测
        3.1.6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1.7 鱼类总基因组的提取
        3.1.8 三种致病弧菌多重 PCR 检测
        3.1.9 实验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黄鱼养殖周期与三种致病弧菌之间的感染率关系
        3.2.2 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感染率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3.3 讨论
        3.3.1 三种致病弧菌对养殖大黄鱼的感染率分析
        3.3.2 大黄鱼三种致病弧菌的感染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3 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4 本研究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大黄鱼养殖现状
    2 大黄鱼主要病害研究
        2.1 大黄鱼主要细菌性疾病
        2.1.1 体表溃疡病
        2.1.2 内脏结节/白点病
        2.1.3 肠炎病
        2.2 大黄鱼主要寄生虫性疾病
        2.2.1 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
        2.2.2 本尼登虫病
        2.2.3 瓣体虫病
        2.2.4 车轮虫病
        2.2.5 海盘虫病
        2.2.6 淀粉卵甲藻病
        2.2.7 库道虫病
    3 鱼类细菌病诊断及检测技术
        3.1 核酸杂交技术
        3.2 基因芯片技术
        3.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3.4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
    4 假单胞菌检测中常用的基因
        4.1 核糖RNA(rRNA)基因
        4.2 耐药基因
        4.3 σ因子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主要试剂、菌种、仪器
        1.3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1.4 菌株致病力测试
        1.5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1.6 分离菌株的理化特性试验
        1.7 分离菌株16S rRNA序列的Ta克隆和序列分析
        1.7.1 TZ法提取分离菌基因组DNA
        1.7.2 PCR扩增
        1.7.3 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的Ta克隆
        1.7.4 序列比对与鉴定
        1.8 药敏试验
        1.9 病症与病理观察
        1.9.1 病鱼病症观察
        1.9.2 组织病理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2.2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2.3 生理生化鉴定
        2.4 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2.5 药敏试验
        2.6 病鱼病症与组织病理观察
        2.6.1 病鱼症状
        2.6.2 组织病理
    3 讨论
        3.1 鱼类内脏白点病的病原
        3.2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因
        3.3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防治
第3章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大黄鱼病原恶臭假单胞菌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主要分子试剂
        1.3 PCR检测rpoN靶基因
        1.4 LAMP反应及条件的优化
        1.4.1 引物设计
        1.4.2 LAMP反应
        1.4.3 LAMP反应结果判断
        1.4.4 LAMP体系优化
        1.4.5 LAMP的温度和时间优化
        1.5 灵敏度检测
        1.6 特异性检测
        1.7 组织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检测rpoN靶基因结果
        2.2 LAMP反应结果
        2.3 内外引物比
        2.4 dNTPs浓度
        2.5 Betaine浓度
        2.6 Mg~(2+)浓度
        2.7 温度
        2.8 反应时间
        2.9 最佳反应体系
        2.10 灵敏度检测
        2.11 特异性检测
        2.12 样品鱼组织检测
    3 讨论
        3.1 恶臭假单胞菌LAMP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2 LAMP检测恶臭假单胞菌的可行性
第4章 恶臭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菌体成份对大黄鱼的免疫学活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菌株、试剂
        1.3 恶臭假单胞菌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分析
        1.3.1 胞外产物的制备
        1.3.2 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分析
        1.3.3 不同温度下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分析
        1.4 银染法鉴定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
        1.4.1 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制备
        1.4.2 银染法观察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
        1.5 免疫
        1.5.1 免疫成分的制备
        1.5.2 大黄鱼的免疫
        1.6 免疫指标的测定
        1.6.1 样品的采集
        1.6.2 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测定
        1.6.3 血清溶菌酶活力测定
        1.6.4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1.6.5 攻毒
        1.6.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胞外产物酶活性
        2.2 恶臭假单胞菌生物膜
        2.3 白细胞的吞噬活性
        2.4 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
        2.5 抗体效价
        2.6 免疫保护率
    3 讨论
        3.1 不同恶臭假单胞菌抗原对大黄鱼的免疫活性
        3.2 生物膜多糖存在的免疫原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10)网箱鲈鱼内脏白点病病原鉴定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鲈鱼养殖现状
    1.2 鲈鱼病害研究概况
        1.2.1 鲈鱼病毒性疾病
        1.2.1.1 鲈鱼淋巴囊肿病
        1.2.1.2 鲈鱼出血病
        1.2.1.3 鲈鱼病毒性脑坏死疾病
        1.2.2 鲈鱼细菌性疾病
        1.2.2.1 鲈鱼细菌性体表溃疡病
        1.2.2.2 鲈鱼细菌性内脏结节病
        1.2.2.3 其他鲈鱼细菌性疾病
        1.2.3 鲈鱼寄生虫疾病
        1.2.3.1 刺激隐核虫病
        1.2.3.2 本尼登虫病
        1.2.3.3 双阴道吸虫病
        1.2.3.4 车轮虫病
        1.2.3.5 海盘虫病
        1.2.3.6 鱼虱病
        1.2.3.7 鱼怪病
        1.2.3.8 淀粉卵甲藻病
    1.3 鱼类细菌病诊断及检测技术
        1.3.1 传统检测与诊断方法
        1.3.2 选择性培养基
        1.3.3 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
        1.3.3.1 VITEK 系统
        1.3.3.2 BIOLOG 系统
        1.3.3.3 API-20E 系统
        1.3.4 现代血清免疫学技术
        1.3.4.1 沉淀反应
        1.3.4.2 葡萄球菌蛋白A 协同凝集试验
        1.3.4.3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1.3.4.4 免疫酶技术
        1.3.4.5 单克隆抗体技术
        1.3.5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3.5.1 核酸杂交技术
        1.3.5.2 PCR 技术
        1.3.5.3 LAMP 技术
        1.3.5.4 其他
    1.4 弧菌检测中常用的几种基因
        1.4.1 核糖RNA 基因
        1.4.2 热激蛋白基因
        1.4.3 溶血素基因
        1.4.4 外膜蛋白基因
        1.4.5 ToxR 基因
第二章 网箱鲈鱼内脏白点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与试剂、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2.1 病原菌的分离
        2.1.2.2 人工感染试验
        2.1.2.3 病原菌鉴定
        2.1.2.4 药敏试验
    2.2 结果
        2.2.1 病鱼症状及病原分离结果
        2.2.1.1 发病症状
        2.2.1.2 病原分离结果
        2.2.2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2.2.3 病原菌鉴定结果
        2.2.3.1 病原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
        2.2.3.2 细菌165 rRNA 与HSP60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2.2.4 药敏试验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内脏白点病的病原
        2.3.2 关于病原细菌的鉴定
第三章 致病性哈维氏弧菌TOXR 基因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来源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2.1 引物设计
        3.1.2.2 模板制备
        3.1.2.3 PCR 扩增及产物纯化
        3.1.2.4 哈维氏弧菌ToxR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3.2 结果
        3.2.1 克隆测序结果
        3.2.2 哈维氏弧菌ToxR 基因序列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哈维氏弧菌PCR 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来源和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1.2.1 哈维氏弧菌模板DNA 的制备与特异性引物设计
        4.1.2.2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4.1.2.3 特异性鉴定试验
        4.1.2.4 灵敏度验证
        4.1.2.5 海水致病菌临床检测
    4.2 结果
        4.2.1 PCR 扩增结果
        4.2.2 特异性结果
        4.2.3 灵敏度结果
        4.2.4 海水菌检测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哈维氏弧菌LAMP 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菌株和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1.2.1 模板制备、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5.1.2.2 LAMP 反应及条件优化
        5.1.2.3 特异性实验
        5.1.2.4 灵敏度验证
        5.1.2.5 LAMP 产物的酶切鉴定
        5.1.2.6 海水致病菌临床检测
        5.1.2.7 海水菌检测结果1651RNA 基因测序验证
        5.1.2.8 模板制备优化实验
    5.2 结果
        5.2.1 LAMP 检测方法的建立
        5.2.2 特异性结果
        5.2.3 灵敏度结果
        5.2.4 酶切鉴定
        5.2.5 海水养殖动物中哈维氏弧菌的检测
        5.2.6 对检测出的哈维氏弧菌用165 rDNA 测序验证
        5.2.7 组织中提取细菌DNA 模板检测结果
    5.3 讨论
小结
    1 关于病原分离与鉴定
    2 关于PCR 方法的建立
    3 关于LAMP
    4 今后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鲈鱼海盘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控概况[J]. 巩华,陈总会,赖迎迢,赵长臣. 广东饲料, 2021(09)
  • [2]我国沿海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和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春玲. 吉林大学, 2021
  • [3]长江中下游六种特色淡水鱼的蠕虫感染情况调查[D]. 张晨馨.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D]. 雷萌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鲈鱼常见病害初诊检索表构建[J]. 盖春蕾,许拉,刁菁,叶海斌. 水产科技情报, 2019(04)
  • [6]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中西药复方的筛选研究[D]. 王文慧. 海南大学, 2016(02)
  • [7]几种养殖鱼类重要纤毛虫病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治研究[D]. 刘金海.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8]三种致病弧菌感染养殖大黄鱼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葛明峰. 宁波大学, 2014(03)
  • [9]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研究[D]. 邱杨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10]网箱鲈鱼内脏白点病病原鉴定及两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静. 浙江海洋学院, 2010(02)

标签:;  ;  ;  ;  ;  

鲈鱼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