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体外研究

一种新型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体外研究

一、In vitro study of a novel low-lensity-lipoprotein adsorbent(论文文献综述)

宗文辉,王力淳,李毅敏,欧来良[1](2021)在《新型聚乙烯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型吸附剂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通过血液净化来治疗耐药或家族性高脂血症越来越受关注,而目前尚未有国产低密度脂蛋白吸附柱上市。因此,开展高脂血症吸附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大孔聚乙烯醇微球为载体,经超声作用成功制备聚乙烯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吸附剂,拉曼光谱证实了含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微球的成功制备。体外静态/动态条件下对吸附性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价。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型吸附剂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4±0.01)mg/mL,(2.13±0.02)mg/mL,(0.69±0.01)mg/mL和(0.23±0.02)mg/mL;吸附动力学曲线显示吸附平衡时间为3h;血清中离子强度的增大会降低复合型吸附剂对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的吸附性能,表明静电相互作用在聚乙烯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吸附剂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中起主要作用。体外循环条件下可有效清除有害血脂成分。灭菌后聚乙烯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吸附剂仍保持较高的吸附性能;正常条件下储存12w对吸附性能基本没影响;复合微球溶血率低,对全血成分影响不显着且细胞毒性为0级。本研究为纳米复合型吸附剂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与参考。

李育霈,赵伟锋,韩梅,苏白海,赵长生[2](2020)在《血脂净化治疗及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脂净化治疗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及无法耐受高剂量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脂患者的重要辅助治疗。然而,临床现有的血脂净化技术因费用昂贵及治疗过程繁琐等缺点尚未在中国广泛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者聚焦于新型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研发,以期替代现有的血脂净化技术。文中首先综述了不同血脂净化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各自的优缺点,然后详细介绍了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研发的最新进展,着重讨论了免疫型、阴离子型、疏水型及双亲型4种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脂蛋白吸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并对未来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佳文[3](2020)在《新型吸附膜及其血液净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液净化是一种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脓毒症、肝肾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医疗手段。吸附剂作为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关键基础材料,其性能和理化特性对不同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主流的临床应用吸附剂在完成疾病治疗的同时,也存在着吸附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利用一种新型微孔膜,通过化学改性制备了具有不同吸附特性的吸附膜,研究了相关吸附膜对胆红素和自身抗体(主要成分是hIgG)的吸附性能,为血液净化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首先对聚乙烯乙烯醇(EVOH)为材料制备的多孔微通道膜(MMCF)进行了表征分析,静态接触角和溶血试验结果显示MMCF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适合作为膜基质。接着用扫描电镜、压汞法以及逆体积排阻法分别分析了 MMCF膜的孔径和孔径分布,并与琼脂糖微球吸附剂进行了比较,前者微孔孔径大小在100-10000 nm之间,通道平均尺寸为300 μm,而后者平均孔径为100 nm,孔径范围为2-240 nm。进一步组装了空白MMCF膜吸附柱,测量不同缓冲液流速下的柱压,验证了其高流速的特性。用人血液中的两种主要蛋白人免疫球蛋白(hIgG)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作为模型蛋白进行了 MMCF膜吸附柱的非特异性吸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膜的非特异性吸附极低,具有良好的血液吸附应用基础。接着,在MMCF膜上偶联了乙醇胺(ETA)、乙二胺(EDA)、二乙烯三胺(DETA)、二乙胺乙基(DEAE)、己二胺(HMD)等吸附配基,研究了胺基改性MMCF吸附膜对胆红素的吸附性能,发现HMD-MMCF膜效果较佳,静态吸附载量为13.5 mg/g基质,当胆红素浓度为0.25 mg/ml时,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载量为28.4mg/g基质。另外,HMD-MMCF膜的吸附性能受NaCl、白蛋白添加物的影响。与空白MMCF膜吸附柱相比,该吸附膜制备的吸附柱动态吸附效果明显。血液亲和吸附柱具有选择性好,对血液中其它成分干扰少,以及快速高效副反应低等特点。因此,本研究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偶联了乙酰化-苯丙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谷氨酸(Ac-FYHE),通过亲和吸附作用,用于特异性地除去过量的自身抗体,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实验结果表明MMCF膜被成功改性并且其微观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用不同浓度的hIgG溶液考察了 Ac-FYHE-MMCF膜吸附性能,得到静态平衡载量和动态平衡载量分别是9.31 mg/ml和3.47 mg/ml。在蛋白吸附过程中将流速从0.5 ml/min升高到10 ml/min,发现Ac-FYHE-MMCF膜对hIgG捕获率的下降幅度较小,表明其高流速下仍保持较好的吸附能力。在pH 7.4下从hIgG/HSA混合蛋白和人血清中分离了hIgG,纯度都超过80%,表明制备的Ac-FYHE-MMCF新型吸附膜具有抗体选择性好、处理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等特点。

李晓凡[4](2019)在《Ti丝表面TiO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对血液中β2-MG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肾脏是人体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人体内代谢产物以及血液中有害、有毒物质。如果肾脏发生病变,废物在体内积聚,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β2-微球蛋白(β2-MG)等大中毒素物质由细胞产生并聚集在机体血液中,会引发诸如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等各类并发症。针对这类疾病,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然而副作用比较大并且复发率也较高。常见的血液净化方法可以清除或者降低血液中包括β2-MG在内的各类毒素分子,但使用过程中也会无选择性的清除人体内有益的分子。为了提高血液灌流材料的选择性,本论文尝试在Ti丝表面通过阳极氧化方法生长单致密层加固的TiO2纳米管阵列,并对其表面进行氨基改性,以期将其应用作血液灌流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材料既能保证对β2-MG的特异性吸附,对血液中其他蛋白含量的影响也不大。(1)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Ti丝表面制备出了无定形TiO2纳米管阵列,并且引入额外的致密氧化层提高了TiO2纳米管阵列与Ti丝基底的结合牢固性。利用煅烧或者去离子水中循环释放F-的方法降低TiO2纳米管阵列中F元素对人体的伤害。通过表征和分析,得到形貌排列有序、结合牢固以及孔道结构可设计的单致密层加固的TiO2纳米管阵列。(2)通过煅烧得到单致密层加固的锐钛矿相TiO2纳米管阵列。通过紫外光照的方法,增强了表面亲水性,进而提高了单致密层加固的锐钛矿TiO2纳米管阵列的吸附能力。以此为反应物进行表面氨基改性。通过表征和分析,得到形貌排列有序,孔径缩小且孔结构清晰可见,氨基功能化的单致密层加固的锐钛矿TiO2纳米管阵列。(3)研究了氨基功能化的单致密层加固的锐钛矿TiO2纳米管阵列的体外吸附性能。主要用于吸附血浆中β2-MG蛋白,同时检测了对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吸附量。吸附实验结果表明,β2-MG蛋白的吸附率可达92.86%,比Ti丝以及氨基功能化的Ti丝吸附率分别提高了43%和49%,同时对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吸附影响不大。

曾焕[5](2017)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吸附介质的合成与应用》文中指出常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有体内治疗和体外治疗两种方法。体外治疗是采取使用吸附剂体外吸附血液中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办法,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这一因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本研究以开发一种新型双亲型(表面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作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附剂为旨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于大孔树脂上改性接枝亲和性吸附基团。在S-8型表面羟基化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树脂,表面先进行接枝疏水基团某疏水氨基酸的改性,然后再进行接枝磺化基团的亲水性修饰,得到的双亲型吸附剂对于LDL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效果。对得到的该种最优新型双亲型吸附剂进行了除静态吸附性能之外的动态吸附性能的考察,并且对其在血液相容性方面做了初步研究。主要的结论如下:(1)肝素是对于LDL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效果。而木质素磺酸钠在结构上与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揣测其与肝素也具有此功能上的相似性。所以本文的研究一开始想模仿在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树脂的表面接枝肝素的方法,于其上接枝木质素磺酸钠,制备得到新型吸附剂。但吸附实验证明其对于LDL的吸附选择性很差,即在吸附LDL的同时,大量吸附血液中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成分。其对于LDL和HDL的静态吸附效率分别为40%和19%左右。(2)S-8树脂上接枝月桂酸,而后采用磺化试剂乙酰磺酸酯磺化接枝磺酸基团,得到双亲型吸附剂。其对于LDL和HDL的静态吸附效率分别为57%和11%左右。(3)S-8树脂上接枝某疏水氨基酸,而后采用磺化试剂乙酰磺酸酯磺化接枝磺酸基团,得到双亲型吸附剂。其对于LDL和HDL的静态吸附效率分别为50%和5%左右。S-8树脂上接枝疏水三肽,而后采用磺化试剂乙酰磺酸酯磺化接枝磺酸基团,得到双亲型吸附剂。其对于LDL和HDL的静态吸附效率分别为89%和59%左右。(4)S-8树脂上接枝某疏水氨基酸后磺化得到的双亲型树脂,对于其动态吸附性能做了如下考察:在填料柱中填充上一定量的吸附剂,保持血浆的线性流速为600cm/h,1800cm/h和4200cm/h的条件下,流经吸附柱,检测吸附前后血浆中的LDL和HDL的组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血浆流经吸附柱的过程中,随着血浆流速的升高,LDL的吸附效率逐渐下降,而HDL的吸附效率逐渐上升。采取临床所用的线性流速600cm/h条件下的流速时,吸附剂能够发挥最佳的吸附效果,对于LDL的吸附效率保持在69%左右,对于HDL的吸附效率保持在12%左右。(5)S-8树脂上接枝某疏水氨基酸后磺化得到的双亲型树脂,对其血液相容性做了以下初步研究:分别进行了溶血实验,凝血实验和血小板黏附实验。结果分别表明:本材料的溶血率均小于5%;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检测表明材料与血液接触吸附后较未接触时的时间有所延长,但是并不明显,亦可称材料引起的血液凝血反应不显着;该材料的表面上基本没有发现有血小板黏附,这表明该吸附剂具有较好的抗凝性能。

陈彬[6](2016)在《新型丙型肝炎病毒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能引起重大肝脏类疾病的RNA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病毒本身的遗传多变性导致了有效疫苗的研发困难,另外传统的药物治疗如干扰素治疗方法以及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面临治疗并发症、特定分型治疗差、部分病例难治愈以及成本高昂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针对HCV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特异性亲和吸附剂。第一部分介绍了HCV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遗传特征、治疗策略等基本情况,其次也对体外血液净化治疗的原理、分类、吸附剂载体、配体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其次,我们使用不同的交联方法制备亲和吸附剂并比较了包括偶联率、操作难易、安全环保、配体结合稳定性等方面,最终择优选取羧基化琼脂糖凝胶微球作为固相载体,EDC、NHS为交联剂并经过工艺优化制备了偶联率达91%的亲和吸附剂。随后对制备而成的亲和吸附剂进行电镜表征以及红外表征,验证功能配体成功偶联于固相载体之上。另外,我们研究了亲和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血液安全性,通过非特异性吸附、全血接触实验以及细胞毒性实验验证了这一点。我们进一步对亲和吸附剂的病毒吸附性能进行了考察,首先通过批量吸附实验,使用荧光定量PCR验证了亲和吸附剂对体外培养系统扩增的HCV的清除功效,其对病毒的清除率大约为89%,随后对亲和吸附剂清除病毒的时间特性进行了考察,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Southern杂交等实验表明在2h内亲和吸附剂对目标样本的HCV清除率可达到85%以上。其次我们使用病人样本作为实验对象对亲和吸附剂的病毒清除性能再次进行验证,最后我们探讨了不同的灭菌工艺对亲和吸附剂的性能回复率影响。综上所述,我们使用功能核酸作为配体使用合适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血液安全性良好的HCV特异性亲和吸附剂,其物理化学结构得到表征验证,同时其对体外培养系统或者病人样本HCV都具备良好的清除功效,应用之前合适的灭菌方法也得到确认,有望成为新型的HCV治疗策略。

李荣[7](2014)在《磺化PP无纺布血液相容性与吸附低密度脂蛋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60Co伽马射线共辐射接枝法,在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单体水溶液中分别添加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丙烯酰胺(AAm)和丙烯酸(AAc)三种单体,以实现SSS在聚丙烯(PP)无纺布上的接枝,从而制备磺化PP无纺布,并对磺化PP无纺布进行表征和亲水性测试以及对其血液相容性、抗凝血效果和吸附低密度脂蛋白(LDL)性能进行考察。一、共辐射接枝制备磺化PP无纺布本论文分别系统地考察了吸收剂量、剂量率、二元单体总浓度以及二元单体摩尔浓度比对总接枝率(DGT)和SSS接枝率(DGSS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整上述参数制备不同接枝率的PP无纺布。二、表征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经过poly(NVP-co-SSS)、poly(AAm-co-SSS)和poly(AAc-co-SSS)三种接枝链修饰后的PP无纺布的红外谱图均在1125、1039和1009cm-1附近处出现了属于磺酸基(-SO-3)的特征吸收峰;此外,三种磺化PP无纺布的红外谱图分别出现了属于NVP中内酰胺基(1673cm-1)、AAm中酰胺基(1667cm-1)和AAc中羧基(1715cm-1)的特征吸收峰。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原PP无纺布的谱图相比,磺化PP无纺布的谱图均在168eV附近处出现了属于硫元素(S2p)的特征吸收峰,同时氧元素(O1s,531eV)的吸收峰强度均明显增强;此外,PP-g-P(NVP-co-SSS)和PP-g-P(AAm-co-SSS)两个样品的谱图中出现了属于氮元素(N1s,399eV)的信号峰。无纺布表面形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与原PP无纺布相比,磺化PP无纺布的纤维直径明显增大,并且纤维结构显得更为紧密。亲水性:吸液率测试结果表明,磺化PP无纺布具有优良的亲水性。三、血液相容性溶血:磺化PP无纺布的溶血率均低于5%,符合医用材料对溶血的要求。牛血清蛋白(BSA)吸附:三组样品的BSA吸附量均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下降,并且PP-g-P(AAm-co-SSS)样品比其他两组样品具有更好的抑制BSA吸附效果。血浆总蛋白吸附:与另两组样品相比,PP-g-P(AAm-co-SSS)样品具有更好的抗血浆总蛋白吸附效果;此外,PP-g-P(AAc-co-SSS)样品对血浆总蛋白的吸附量较高,且接枝率的高低对吸附量的大小没有明显的影响。血小板黏附数量:三组样品单位面积黏附血小板的数量均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PP-g-P(AAm-co-SSS)样品表现出更好的抑制血小板黏附效果。黏附血小板形态:通过扫描电镜所拍摄的图片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大量的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于未改性的PP无纺布上,并且血小板形貌发生明显的变形(伸出伪足和胞基质扩展);然而未能够明显地观察到有血小板黏附于磺化PP无纺布表面,表明磺化PP无纺布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黏附性能。血液相容性评估结果表明:经过接枝改性,PP无纺布的血液相容性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四、抗凝血效果本文通过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来评价磺化PP无纺布的抗凝血效果。结果显示,磺酸基团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提高PP无纺布的抗凝血效果,尤其是延长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时间,即APTT。此外,羧基具有良好的协同抗凝血作用,能够进一步地增强磺化PP无纺布的抗凝血效果,而酰胺基并没有显示出协同抗凝抗凝作用。五、吸附LDL性能本文通过测定所制备的磺化PP无纺布对血浆中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吸附率来评价其选择性吸附性能。结果显示,磺化PP无纺布虽然具有一定的吸附LDL的性能,但是磺化PP无纺布对HDL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因此,所制备的磺化PP无纺布并没有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吸附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对工艺和材料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其选择性吸附LDL效果,并降低HDL的吸附率。

赵连江,李伟,孙康[8](2012)在《低密度脂蛋白体外去除方法及材料概述》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过高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因此,对LDL的去除可以有效地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近年来,LDL的体外去除法因其直接高效的特点广受重视。LDL体外去除法的核心——LDL吸附材料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制备了多种LDL吸附材料,其中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综述了LDL体外去除法及LDL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依宸[9](2012)在《HB-H-8树脂吸附低密度脂蛋白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高脂血症对健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受其长期作用血管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oselorsis, As),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与食物、生活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证明人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的升高以及由此而引起LDL进入血管壁中并被氧化成氧化态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导致As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能阻止As的形成及加重。如果能有效控制血中LDL水平而又不引起HDL的损失,不仅能防止As的发生,而且对已形成的As有明显减轻作用,进而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目前,用于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的吸附分离材料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设计合成出预计对低密度脂蛋白有较好吸附效果的HB-H-8树脂,通过体外实验探讨HB-H-8树脂吸附低密度脂蛋白的有效性和特异性。方法:HB-H-8树脂与其他吸附材料的比较实验:将合成的HB-H-8树脂与其他常用吸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这些吸附材料包括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弱极性树脂,日本炭化树脂,海藻酸钠固定化多粘菌素B和大孔吸附树脂。通过对20例LDL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体外静态吸附实验,测定7种吸附材料吸附前后LDL浓度,计算其吸附率,比较实验结果。HB-H-8树脂对LDL吸附性能的研究:HB-H-8树脂经过处理之后使用其对LDL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体外动态考察HB-H-8的吸附饱和时间以及温度对HB-H-8吸附效果的影响;使用HB-H-8进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浓度(1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otal, 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吸附前后浓度变化,计算吸附率考察HB-H-8的吸附特异性。结果:7种吸附材料吸附LDL比较实验结果表明HB-H-8树脂对LDL平均吸附率为63.2%,其吸附能力高于其他6种吸附树脂。HB-H-8体外动态吸附结果表明,HB-H-8树脂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吸附饱和时间为2个小时,最适吸附温度为恒温37℃,体外静态吸附结果显示HB-H-8树脂对LDL平均吸附率为63.2%,而对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的平均吸附率为1.9%。结论:HB-H-8树脂对LD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吸附性能,有望开发为一种低密度脂蛋白的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材料。

赵欣[10](2011)在《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间苯二酚-甲醛为前驱体,纳米级二氧化硅溶胶为模板,制备出一系列有完整孔隙的球状炭气/干凝胶。考察了有机预聚物浓度、干燥方式及二氧化硅粒径大小对炭气凝胶/干凝胶的孔隙结构影响。结果可知:在预聚物浓度影响下,超临界干燥所得炭气凝胶,其孔容和中孔孔径可在一定范围间调节。而常压干燥所得炭干凝胶,孔径较均一且小,结构致密。不同粒径二氧化硅所得炭气凝胶在孔结构上有一定差别,以粒径较大的二氧化硅为模板所得炭气凝胶/干凝胶的平均孔径较大,结构也较稀疏。考察了该材料对血清中典型分子的吸附情况。结果可知:大分子吸附受到分子结构、孔容及比表面积的综合影响;而对小分子,比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测定了大分子的吸附等温线并进行Langmuir拟合,线性度较好,表明吸附机理为单层吸附。以聚乙烯醇包膜球状炭气凝胶,通过连接剂戊二醛将配基牛磺酸固定于其上,制得对低密度脂蛋白有特异性吸附的目标吸附剂。考察了该吸附剂对LDL选择性吸附的效果,结果表明:吸附剂人体环境的PH值下,吸附材料0.2g,加入LDL浓度为1.14mmol/L的猪血分离血清,在37℃,150rpm的摇床中震荡3小时,吸附材料对LDL的清除率为81%,而对HDL的清除率为18%。其对血液中的其他成分也有一定影响,但负影响较小。此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在血液净化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In vitro study of a novel low-lensity-lipoprotein adsorb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 vitro study of a novel low-lensity-lipoprotein adsorbent(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聚乙烯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型吸附剂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大孔PVA微球的制备
    2.3 PVA-CMWCNT复合型吸附剂的制备
    2.4 拉曼光谱
    2.5 血清体积对LDL吸附性能的影响
    2.6 PVA-CMWCNT复合型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
    2.7 离子强度对LDL吸附性能的影响
    2.8 LDL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9 PVA-CMWCNT复合型吸附剂的体外动态吸附性能
    2.1 0 PVA-CMWCNT复合型吸附剂对血清各组分的影响
    2.1 1 灭菌对复合型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2.1 2 储存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1 3 溶血率
    2.1 4 与全血相互作用
    2.1 5 细胞毒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PVA-CMWCNT复合微球的成功制备
    3.2 拉曼光谱
    3.3 血清体积对LDL吸附性能的影响
    3.4 离子强度对LDL吸附性能的影响
    3.5 LDL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6 吸附剂的体外动态吸附性能
    3.7 灭菌稳定性
    3.8 储存稳定性
    3.9 溶血率
    3.1 0 与全血相互作用
    3.1 1 细胞毒性
        3.1 1. 1 MTT法
        3.1 1. 2 显微镜观察法
4 结论

(2)血脂净化治疗及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脂净化治疗概述
2 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研究进展
    2.1 免疫吸附剂
    2.2 阴离子型吸附剂
    2.3 疏水型吸附剂
    2.4 双亲型吸附剂
3 结束语

(3)新型吸附膜及其血液净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血液净化技术
        1.2.1 血液净化技术定义
        1.2.2 血液净化分类
    1.3 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3.1 吸附剂工作原理
        1.3.2 吸附剂种类
        1.3.3 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4 吸附膜的研究
        1.4.1 膜基质材料
        1.4.2 膜的制备方法
        1.4.3 膜的改性方法
    1.5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MMCF膜的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MMCF膜接触角的测定
        2.2.3 MMCF膜的溶血试验
        2.2.4 扫描电镜分析
        2.2.5 孔径分布分析
        2.2.6 柱压-流速关系测定
        2.2.7 MMCF吸附柱的非特异性吸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静态接触角
        2.3.2 溶血试验
        2.3.3 孔径和孔径分布
        2.3.4 柱压和流速关系
        2.3.5 MMCF吸附柱的非特异性吸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胺基改性MMCF膜吸附胆红素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胆红素的稳定性
        3.2.3 胆红素的标准曲线
        3.2.4 胺基改性MMCF膜的制备
        3.2.5 胺基改性MMCF膜吸附能力比较
        3.2.6 HMD-MMCF膜静态吸附性能评价
        3.2.7 HMD-MMCF吸附柱的动态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胆红素的稳定性
        3.3.2 胺基改性MMCF膜吸附能力比较
        3.3.3 HMD-MMCF膜静态吸附性能评价
        3.3.4 HMD-MMCF吸附柱的动态吸附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肽配基改性MMCF膜吸附自身抗体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Ac-FYHE-MMCF膜的制备
        4.2.3 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
        4.2.4 四肽配基密度测定
        4.2.5 Ac-FYHE-MMCF吸附柱的制备
        4.2.6 吸附能力测定
        4.2.7 流速对动态吸附影响
        4.2.8 选择性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MCF膜的化学改性
        4.3.2 Ac-FYHE-MMCF膜的吸附效果
        4.3.3 流速对hIgG吸附的影响
        4.3.4 吸附选择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Ti丝表面TiO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对血液中β2-MG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iO_2 简介
    1.2 β2-MG介绍
    1.3 血液灌流吸附剂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
    2.1 前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O_2纳米管阵列表面氨基改性
    3.1 前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O_2纳米管阵列体外血浆吸附
    4.1 前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论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吸附介质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1.1.1 动脉粥样硬化简介
        1.1.2 人体的脂蛋白代谢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体外吸附治疗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1.2.2 几种不同的LDL血液净化疗法
    1.3 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3.1 LDL吸附剂的基本性能要求
        1.3.2 LDL和LDL受体结构特点
        1.3.3 国外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研究成果
        1.3.4 国内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以木质素磺酸钠为配基的吸附剂的制备
    2.1 引言
        2.1.1 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树脂的制备
        2.1.2 树脂上接枝木质素磺酸钠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大孔树脂的制备
        2.3.2 以乙酰磺酸酯为磺化试剂的磺化
        2.3.3 树脂表面接枝木质素磺酸钠配基
        2.3.4 静态吸附性能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接枝配基的反应条件
        2.4.2 静态吸附性能实验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双亲型吸附剂的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树脂表面的羟基化修饰
        3.3.2 月桂酸接枝树脂的制备
        3.3.3 疏水氨基酸接枝树脂的制备
        3.3.4 疏水性三肽接枝树脂的制备
        3.3.5 三种不同疏水配基接枝树脂的磺化
        3.3.6 树脂修饰前后的表面红外检测实验
        3.3.7 静态吸附性能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聚苯乙烯二乙苯大孔树脂树脂的羟基化改性
        3.4.2 月桂酸接枝双亲型树脂的性征
        3.4.3 氨基酸接枝双亲型树脂的性征
        3.4.4 三肽接枝双亲型树脂的性征
    3.5 小结
第四章 氨基酸接枝双亲型吸附剂的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态吸附性能实验
        4.3.2 材料的溶血试验
        4.3.3 凝血试验
        4.3.4 血小板黏附试验
        4.3.5 考马斯亮蓝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动态吸附性能实验
        4.4.2 材料的溶血试验
        4.4.3 凝血试验
        4.4.4 血小板黏附试验
        4.4.5 考马斯亮蓝检测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新型丙型肝炎病毒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相关研究背景
    1 丙型肝炎
        1.1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
        1.2 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3 HCV与宿主免疫系统
        1.4 HCV的治疗策略以及挑战
    2 血液灌流与亲和吸附剂
        2.1 血液净化的相关概念
        2.1.1 血液净化的分类
        2.1.2 不同血液净化技术的原理
        2.2 血液灌流技术的运用
        2.2.1 亲和吸附剂
        2.2.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亲和吸附治疗概述
        2.2.3 风湿类相关疾病的亲和吸附治疗
        2.2.4 皮肌炎的亲和吸附治疗
        2.2.5 急性中毒的亲和吸附治疗
        2.3 亲和吸附剂的载体
        2.3.1 硅胶类载体
        2.3.2 聚乙烯醇载体
        2.3.3 碳化树脂载体
        2.3.4 球形纤维素载体
        2.3.5 琼脂糖凝胶载体
        2.4 亲和吸附剂的功能配体
    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亲和吸附剂制备的相关工艺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溶液配制
    3 研究方法
        3.1 琼脂糖凝胶4FF微球亲和吸附剂制备的概述
        3.2 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
        3.3 环氧活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
        3.4 亲和素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
        3.5 羧基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
        3.6 亲和吸附剂的适配子偶联率以及脱落率
        3.7 亲和吸附剂的表征
        3.7.1 电镜观察
        3.7.2 红外表征
    4 结果及分析
        4.1 溴化氰活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的优化
        4.2 环氧活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的优化
        4.3 亲和素活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的优化
        4.4 羧基活化琼脂糖凝胶4FF微球制备亲和吸附剂的优化
        4.5 亲和吸附剂最佳制备方法的选择
        4.6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4.7 红外表征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亲和吸附剂应用以及吸附性能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材料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耗材与试剂
        2.3 主要试剂配制
        2.4 血液样本采集以及细胞毒株
    3 研究方法
        3.1 非特异性吸附
        3.2 生物相容性实验
        3.3 细胞毒性实验
        3.4 亲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考察
        3.4.1 批量吸附模拟实验
        3.4.2 病毒RNA的提取以及逆转录
        3.4.3 荧光定量检测
        3.4.4 核酸杂交
        3.4.4.1 巢式PCR扩增
        3.4.4.2 转膜
        3.4.4.3 探针标记
        3.4.4.4 杂交
        3.4.4.5 化学发光法检测
        3.4.4.6 斑点杂交
        3.5 灭菌工艺
        3.6 数据分析
    4 结果及其分析
        4.1 非特异性吸附
        4.2 亲和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
        4.3 亲和吸附剂的细胞毒性试验
        4.4 亲和吸附剂的病毒吸附性能考察
        4.5 亲和吸附剂对病毒吸附的时间特征考察
        4.6 亲和吸附剂对HCV病人血液样本的吸附考察
        4.7 灭菌工艺的考察
        4.7.1 低温间歇灭菌
        4.7.2 环氧乙烷灭菌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总结以及讨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与授权专利
致谢

(7)磺化PP无纺布血液相容性与吸附低密度脂蛋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细胞
        1.2.1 白细胞去除的必要性
        1.2.2 白细胞去除方法
        1.2.3 白细胞过滤器的发展简史
    1.3 低密度脂蛋白
        1.3.1 低密度脂蛋白结构
        1.3.2 LDL 的危害
        1.3.3 LDL 去除方法
    1.4 材料血液相容性和评价方法
        1.4.1 血液相容性定义
        1.4.2 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
        1.4.3 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
    1.5 高分子材料接枝改性
        1.5.1 接枝法简介
        1.5.2 不同接枝方法在改善材料血液相容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6 论文的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6.1 立题背景
        1.6.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共辐射接枝制备磺化 PP 无纺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装置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方法
    2.5 接枝率的测定
        2.5.1 总接枝率的测定
        2.5.2 SSS 的接枝率测定
    2.6 结果与讨论
        2.6.1 PP-g-P(NVP-co-SSS)接枝动力学
        2.6.2 PP-g-P(AAm-co-SSS)接枝动力学
        2.6.3 PP-g-P(AAc-co-SSS)接枝动力学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样品表征与亲水性测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装置
        3.2.3 无纺布表面形貌观察
        3.2.4 红外光谱
        3.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2.6 亲水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无纺布表面形貌
        3.3.2 ATR-FTIR
        3.3.3 无纺布表面元素测试与分析
        3.3.4 亲水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液相容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装置
        4.2.3 溶血测试
        4.2.4 牛血清蛋白吸附
        4.2.5 血浆总蛋白吸附
        4.2.6 血小板黏附数量测定
        4.2.7 黏附血小板形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血
        4.3.2 牛血清蛋白吸附
        4.3.3 血浆总蛋白吸附
        4.3.4 血小板黏附数量
        4.3.5 黏附血小板形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凝血效果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装置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PTT
        5.3.2 PT
        5.3.3 TT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吸附 LDL 性能测试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装置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低密度脂蛋白体外去除方法及材料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LDL体外去除法
    1.1 血浆置换法
    1.2 双重滤过法
    1.3 免疫吸附法
    1.4 葡聚糖硫酸酯纤维素吸附法
    1.5 肝素诱导体外LDL沉淀法
    1.6 全血吸附法
2 低密度脂蛋白吸附材料制备研究进展
    2.1 免疫型吸附材料
    2.2 非离子型吸附材料
    2.3 疏水型吸附材料
    2.4 阴离子型吸附材料
    2.5 双亲型吸附材料
3 展望

(9)HB-H-8树脂吸附低密度脂蛋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LDL吸附材料体外筛选实验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1.3 树脂预处理
        1.1.4 体外静态吸附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吸附材料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静态吸附率
        1.2.2 吸附材料对高密度脂蛋白的静态吸附率
    1.3 讨论
        1.3.1 吸附治疗的进展
        1.3.2 高血脂的治疗方法
        1.3.3 血液灌流吸附材料的选择
    1.4 小结
二、HB-H-8树脂吸附低密度脂蛋白体外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HB-H-8树脂的制备及处理
        2.1.3 HB-H-8树脂对LDL吸附性能的研究
    2.2 结果
        2.2.1 温度对HB-H-8吸附性能的影响
        2.2.2 HB-H-8树脂用量与血清用量比对LDL吸附的影响
        2.2.3 HB-H-8吸附性能评价
        2.2.4 HB-H-8树脂动态和静态吸附对LDL吸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低密度脂蛋白血液净化研究进展
        2.3.2 国内外低密度脂蛋白血液净化研究现状
        2.3.3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HB-H-8树脂安全性实验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动物
        3.1.4 吸附剂预处理
        3.1.5 树脂浸液制备及检测
        3.1.6 热原测定
        3.1.7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溶出物检测
        3.2.2 热原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血液净化技术
    1.2 低密度脂蛋白血液净化疗法
    1.3 LDL吸附剂的分类
    1.4 炭气凝胶的基本特征
    1.5 炭气凝胶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特色
第2章 有机/无机杂化法制备球状炭气凝胶和炭干凝胶
    2.1 实验原料设备及表征
    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原理
    2.4 凝胶球的微观形貌
    2.5 结构控制因素
        2.5.1 有机预聚物浓度的影响
        2.5.2 干燥方式的影响
        2.5.3 二氧化硅溶胶粒径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炭气凝胶球对血清中典型分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实验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关于血清中中大分子的结构特征
        3.3.2 球状炭气凝胶的结构表征与孔结构性质
        3.3.3 SCAs对血清中生物分子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3.3.4 LDL、HDL、ALB吸附等温线的测定及线性拟合
    3.4 炭气凝胶对牛血清蛋白BSA的吸附
    3.5 孔隙结构与生物分子吸附的匹配关系
        3.5.1 孔隙结构与LDL吸附
        3.5.2 孔隙结构与HDL吸附
        3.5.3 孔隙结构与ALB吸附
    3.6 结论
第4章 基于炭气凝胶的LDL特异性吸附剂的制备
    4.1 本章提要
    4.2 概述
    4.3 材料与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目标吸附剂的吸水性能考察
        4.4.2 目标吸附剂对LDL的吸附性能探索
        4.4.3 红外色谱分析结果
        4.4.4 对血液中其他分子吸附效果分析
        4.4.5 目标吸附剂的表面形貌观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In vitro study of a novel low-lensity-lipoprotein adsorbent(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聚乙烯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型吸附剂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J]. 宗文辉,王力淳,李毅敏,欧来良.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21(04)
  • [2]血脂净化治疗及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研究进展[J]. 李育霈,赵伟锋,韩梅,苏白海,赵长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0(11)
  • [3]新型吸附膜及其血液净化应用研究[D]. 李佳文. 浙江大学, 2020(03)
  • [4]Ti丝表面TiO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对血液中β2-MG吸附性能的研究[D]. 李晓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吸附介质的合成与应用[D]. 曾焕.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5)
  • [6]新型丙型肝炎病毒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D]. 陈彬. 武汉大学, 2016(06)
  • [7]磺化PP无纺布血液相容性与吸附低密度脂蛋白性能研究[D]. 李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4(10)
  • [8]低密度脂蛋白体外去除方法及材料概述[J]. 赵连江,李伟,孙康.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26)
  • [9]HB-H-8树脂吸附低密度脂蛋白的实验研究[D]. 李依宸.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10]炭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研究[D]. 赵欣.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一种新型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的体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