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张宏利,李晓华[1](2021)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针刺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中,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针刺疗法治疗DPN的文献,从针刺穴位的选择与配伍、单一针刺、电针、温针灸、刺络放血、针刺联合中药、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等,阐述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为针刺疗法治疗DPN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文杰[2](2021)在《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定糖尿病治疗仪治疗方式运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干预意义。方法:针对2018年5月~2020年1月本医院纳入的7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予以项目样本评估,组建2个组别实施研究,不同组别分别入组38例,选择组建组别方法是抛硬币方法,观察组选择糖尿病治疗仪治疗方式,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方式,评估各个组别对应指标资料。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计算总体占比、治疗效果满意计算总体占比相比对照组统计项目数据值增多(P<0.05),观察组治疗引发对应不良反应计算总体占比相比对照组统计项目数据值差别不大(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互相之间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选取糖尿病治疗仪治疗方式表现出良好干预功效情况。
谭永华,谭永兰,陈士建[3](2021)在《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神经血管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应用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神经血管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观察组接受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神经血管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NSI评分(神经症状评分、神经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右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神经血管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和推广。
李楠[4](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张倩雯[5](2021)在《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单纯口服弥可保片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求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选择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先选取双侧膈俞、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并按照此顺序,进行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再取梅花针,对麻木部位进行消毒后,进行弱刺激,以局部皮肤略见潮红,而无疼痛感为度。每天1次,每次5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天。对照组:口服弥可保片,0.5mg/次,1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两种疗法均能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单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组内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均能降低多伦多临床评分(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多伦多临床评分改善度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组内比较,两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不显着(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相较于口服弥可保片能够更好地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且梅花针配合温和灸疗法在改善神疲倦怠、气短懒言、多汗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肯定和研究。2.梅花针配合温和灸与口服弥可保片在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传导速度方面疗效相当,运动传导速度方面改善均不显着。
张月娇[6](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总结近十年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等中文数据库中,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SPSS25.0软件对文献中的中药进行整理并分析,以此为依据,归纳总结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上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通过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等数据库中有关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首先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以单味中药为变量,在复方中出现过的中药赋值为1,未出现过的中药赋值为0。对各复方中出现的所有证型、药物、药类、药性、药味及归经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将中药频数≥15且频率(药物使用频数占总频数)≥8%的35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聚类药物的配伍规律及意义。结果:1.根据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筛选,本研究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81篇,涉及证型15种,证型总频数为184次,涉及的中药共164味,药物总频数为2188次。2.证型出现频数≥8次的有6种,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瘀血阻络证。在164味药物中用药频次≥18次的中药共32味,累计频数为1626次,占药物使用总频数的74.31%,为治疗血瘀型DPN的常用药物。用药频数≥40次的共14味药物,累计频数1172次,占药物使用总频数的53.56%,为治疗血瘀型DPN的高频药物。3.在本研究的164味药物中,补虚药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0.94%,使用频数共677次,活血化瘀药占比26.92%,共589次;在32味常用药物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数均为527次,均占总药物分类的33.14%。药性使用频次前三位依次为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甘味药物位于药味之首,之后依次是苦、辛、酸、咸、淡、涩。治疗以入肝经的药物为主。结论:1.通过本次研究得出,血瘀型DPN以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最为多见。治疗血瘀型DPN的高频药物共14味,其中前8味药物,依次是黄芪、当归、鸡血藤、地龙、川芎、桂枝、牛膝、赤芍。2.现代中医学者治疗血瘀型DPN时,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是寒性药;药味最多的是甘味药,之后依次是苦味、辛味。3.治疗血瘀型DPN时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肺经、肾经为主,其中入肝经的药物频数最多;药类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4.将35味中药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聚类出2组聚类方对,5组聚类方组,对各方对的配伍以及方组的组方原理进行分析,均与本病总的病机本虚标实相符合。
张侗[7](2021)在《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近20年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基于“活血通络法”探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组方规律,从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等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医师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用药参考。资料与方法:检索近20年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记载基于“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将收集到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利用该系统软件的关联规则,对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数据挖掘,再利用SPSS22.0软件对整体的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1.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个中文数据库中2000年6月-202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83首,涉及131味中药。2.药物频次统计结果:累积频率在20%以上有17味,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黄芪65次,其次是当归(57次)、鸡血藤(41次)、川芎(40次)、赤芍(36次)、牛膝(35次)、红花(35次)、地龙(32次),其余药物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桃仁、桂枝、丹参、生地黄、甘草、水蛭、葛根、白芍、白术。3.药物功效分类统计结果(按频次由高到低):补虚药(256次)、活血化瘀药(249次)、解表药(70次)、清热药(55次)、祛风湿药(50次)、平肝熄风药(36次)、利水渗湿药(32次)、温里药(20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4次),理气药(12次)、收涩药(12次)、止血药(9次)、安神药、泻下药、化湿药(各4次)、消食药、杀虫药(各2次)。4.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按频次由高到低):四气:温性420次、寒性212次、平性198次、凉性34次、热性19次;五味:甘味516次、苦味386次、辛味317次、酸味77次、咸味73次、涩味14次;归经:肝经536次、胃经369次、心经352次、肾经250次、肺经250次、胃经158次、膀胱经90次、大肠经52次、胆经52次、心包经33次、小肠经3次、三焦经3次。5.运用“组方规律”对所纳入83首方剂进行组方分析,将“支持度”设为25、“置信度”设为0.6,从而得出现次数大于24的有18个药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味药对为黄芪-当归、鸡血藤-黄芪,3味药组合为鸡血藤-黄芪-当归。6.熵聚类分析结果:将“相关度”设置为10、惩罚度设为2,得出白僵蚕-黄精-威灵仙-生地黄-麦冬-白术,桃仁-川芎-红花-茯苓-山药-泽泻-牡丹皮,附子-细辛-干姜-忍冬藤-牛膝-炙甘草三组新方。结论: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诸多症状是由络脉的“不通”与“不荣”导致,基于“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常与补气、化痰、活血、温经之法相结合。2.通过对83个方剂分析,得出潜在新方三组,分别针对治疗气血两虚、湿瘀阻络型;脾虚湿盛,痰瘀互结型;阳虚寒凝,经脉痹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临床选药提供宝贵依据,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祁悦,张杰[8](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中药外洗及针灸、中药注射剂等临床研究的简要综述,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辨证与辨病,对证与对症选穴、用药治疗,形式多样,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症状,疗效确切,与西药联合治疗可协同增效。指出中医药治疗该病较西药治疗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试验设计等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马海玉[9](2021)在《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熏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血清氧化应激因子(MDA、SOD)的影响,从而探讨该法治疗DPN(脾肾两虚夹瘀证)的临床作用机理。方法所选132例研究者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确诊为DPN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或住院部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丙、丁4组,每组各33例。所有受试患者给予饮食、运动、健康指导、降糖、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甲组给予蒸馏水熏蒸,乙组给予匀气散加味熏蒸,丙组采用针刺法,丁组给予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法,1次/日,疗程为2周。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于治疗前、后记录临床指标并采集血清标本,用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检测电流感觉阈值(CPT),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用比色法(WST-1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对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DPN病程、Hb A1C、BMI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2.疗效评价结果:经治疗蒸馏水熏蒸组总有效率为38.7%,匀气散熏蒸组总有效率为78.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9.3%,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0%。与蒸馏水熏蒸组比较,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蒸馏水熏蒸组(P<0.01);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P<0.05)。说明在各治疗组中,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总体疗效最佳。3.积分比较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CSS积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与蒸馏水熏蒸组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TCSS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积分下降程度高于其他3组(P<0.05)。说明4组患者积分均可减少,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改善患者证候优于其他3组。4.腓总神经MNCV结果: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组MNCV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MNCV均明显高于蒸馏水熏蒸组(P<0.05);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提高MNCV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4组患者双侧腓总神经MNCV均有所提高,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较其他3组在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势更明显。5.腓浅-腓深神经CPT结果:与本组同侧同频率治疗前相比,4组患者治疗后电流感觉阈值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与蒸馏水熏蒸组比较CPT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CPT无显着性差异(P>0.05);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CPT与其他3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说明经治疗4组患者双侧不同频率下腓浅-腓深神经CPT均有所下降,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降低腓浅-腓深神经电流感觉阈值较其他3组更优。6.MDA浓度、SOD活力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MDA浓度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活力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针刺组及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与蒸馏水熏蒸组比较,MDA浓度、SOD活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匀气散熏蒸组与针刺组MDA浓度、SOD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后其他3组比较,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使血清中MDA浓度水平下降和SOD活力提高更明显(P<0.05)。说明经治疗4组患者血清中MDA浓度水平降低、SOD活力增加,匀气散熏蒸合针刺组较其他3组降低血清中MDA浓度、提高SOD活力优势更显着。结论 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MNCV及CPT,通过降低血清中MDA浓度、提高SOD活力对机体氧化应激产生影响,起到减轻或抑制机体氧化能力、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进而发挥修复受损神经、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王婷婷[10](2020)在《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文献,并结合GRADE证据分级系统对9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证据质量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方法有证可循,各项护理操作的实施有依有据。研究方法:以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为研究方法,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纳排标准和文献检索策略,在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4个中文数据库和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这3个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的检索。通过更新和制作系统评价以及进行系统评价再评价综合评定各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效果,并结合GRADE系统对证据体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制作6项系统评价,其中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经皮穴位电刺激、耳穴贴压均为首次制作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耳穴贴压仅进行描述性分析不产生证据体;穴位贴敷和蜡疗在其他研究者系统评价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新,对中药足浴、穴位注射和穴位按摩进行了系统评价再评价,最终除耳穴贴压之外的8项护理技术共产生73个结局指标,其中52个结局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GRADE分级系统对8项护理技术的52个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仅5项护理技术的6个结局指标为中级质量,其他均为低级或极低级质量等级。研究结论:中药足浴、穴位按摩、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效果显着,证据等级为中级;中药足浴以及穴位注射在改善MNCV疗效佳,证据等级为中级;中药足浴、弥可保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蜡疗、经皮穴位电刺激、中药穴位贴敷、艾灸在改善SNCV疗效方面效果并不十分显着,证据等级为低级或极低级;艾灸、蜡疗、中药穴位贴敷和经皮穴位电刺激降低TCSS评分效果一般,证据等级为低级或极低级;中药穴位贴敷和蜡疗对于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一般,证据等级为低级;8项护理技术对于改善空腹血糖的效果均一般。
二、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穴位的选择与配伍 |
3 针刺疗法 |
3.1 单一针刺针 |
3.2 电针 |
3.3 温针灸 |
3.4 刺络放血 |
3.5 针刺联合中药 |
3.6 针刺联合其他疗法 |
4 小结及展望 |
(2)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 |
1.2.2 观察组采取糖尿病治疗仪治疗方式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治疗有效计算总体占比 |
2.2 治疗效果满意计算总体占比 |
2.3 治疗引发对应不良反应计算总体占比 |
2.4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
3. 讨论 |
(3)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神经血管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MNSI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和右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3 讨论 |
(4)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
3 字段设置 |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3 指南评价 |
4 质量控制 |
5 G-TCM工作进度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收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盲法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观察量表 |
3.2 神经传导速度 |
4 临床疗效评定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研究结果统计 |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2 TCSS比较 |
3.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DPN的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DPN的认识 |
2.1 概况 |
2.2 发病机制 |
2.3 DPN的西医治疗 |
3 证型选择依据 |
4 艾灸的相关理论基础 |
5 穴位选择依据 |
6 梅花针选择依据 |
7 梅花针配合温和灸选择依据 |
8 弥可保片选择依据 |
9 神经传导速度选择依据 |
10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10.1 中医症状积分 |
10.2 TCSS比较分析 |
10.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分析 |
10.4 疗效结果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针灸治疗浅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基于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简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治疗 |
2.1 气虚血瘀证 |
2.2 阴虚血瘀证 |
2.3 痰瘀阻络证 |
2.4 肝肾亏虚证 |
2.5 阳虚寒凝证 |
2.6 湿热阻络证 |
3 中医外治法 |
3.1 中药外洗疗法 |
3.1.1 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
3.1.2 祛湿化瘀,通络止痛 |
3.2 针灸疗法 |
3.2.1 针刺 |
3.2.2 穴位注射 |
3.2.3 刺络放血 |
3.2.4 穴位药透 |
3.2.5 联合治疗 |
3.3 中药注射液 |
4 结语 |
(9)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比较 |
2.疗效指标比较 |
3.安全性评价及脱落情况 |
讨论 |
1.中医对DPN的认识与治疗 |
2.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疗法与DPN |
3.氧化应激与DPN |
4.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疗法对DPN的作用 |
5.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药品不良反应关联评价表 |
附录2 观察性指标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4 TCSS积分表 |
附录5 不良反应/事件(AE)报告表 |
附录6 |
文献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外治法研究进展 |
1.中医药物外治法 |
2.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
3.其他 |
4.外治联合疗法 |
5.结语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附录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现状 |
1.1.2 DPN的治疗和护理现况 |
1.1.3 循证在DPN护理技术中的开展状况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确立问题 |
2.1.1 循证问题的确立 |
2.1.2 确定护理技术 |
2.2 制定检索策略 |
2.2.1 检索范围 |
2.2.2 中英文检索词 |
2.2.3 检索方法 |
2.3 制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1 原始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 |
2.3.2 原始研究排除标准 |
2.3.3 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标准 |
2.3.4 系统评价/Meta分析排除标准 |
2.4 文献检索流程 |
2.5 文献筛选流程 |
2.6 文献质量评价 |
2.6.1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类文献的质量评价 |
2.6.2 原始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
2.7 数据提取 |
2.8 资料分析 |
2.8.1 Meta分析 |
2.8.2 描述性分析 |
2.8.3 证据分级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评价再评价分析结果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3.1.2 文献一般特征 |
3.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4 结果分析 |
3.1.5 小结 |
3.2 系统评价分析结果 |
3.2.1 穴位贴敷 |
3.2.2 艾灸 |
3.2.3 中药离子导入 |
3.2.4 蜡疗 |
3.2.5 经皮穴位电刺激 |
3.2.6 耳穴贴压 |
3.2.7 总结 |
3.3 根据GRADE分级系统进行证据分级 |
4 讨论 |
4.1 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DPN的效果评价 |
4.1.1 中医护理技术对临床总有效率的干预效果 |
4.1.2 中医护理技术对MNCV的干预效果 |
4.1.3 中医护理技术对SNCV的干预效果 |
4.1.4 中医护理技术对TCSS评分的降低情况 |
4.1.5 中医护理技术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情况 |
4.1.6 中医护理技术对FPG的干预效果 |
4.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4.3 中医护理技术产生效果的机制 |
4.3.1 中药足浴 |
4.3.2 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 |
4.3.3 耳穴贴压 |
4.3.4 艾灸 |
4.3.5 中药离子导入 |
4.3.6 蜡疗 |
4.3.7 经皮穴位电刺激 |
4.4 本研究对护理临床的指导意义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4.5.1 研究人群的局限性 |
4.5.2 研究方法学的局限性 |
4.5.3 纳入文献间异质性的存在 |
4.5.4 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 |
4.6 本研究的特色 |
4.7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J]. 张浩,张宏利,李晓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
- [2]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J]. 文杰.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21)
- [3]甲钴胺、依帕司他联合神经血管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J]. 谭永华,谭永兰,陈士建. 中外医学研究, 2021(21)
- [4]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梅花针配合温和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倩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D]. 张月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D]. 张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 祁悦,张杰.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2)
- [9]匀气散加味熏蒸联合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脾肾两虚夹瘀型)氧化应激的影响[D]. 马海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10]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D]. 王婷婷.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标签: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 糖尿病治疗论文; 气虚血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