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芭蕉河梯级水电厂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戴娜,罗招贵,陈明莉[1](2017)在《对梯级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与设计的一些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阐述了梯级电站集控系统调控模式、系统主要功能、系统组成与网络结构、系统主要配置及集控系统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所需做好的配套措施,并简要介绍了芭蕉河梯级电站集控系统的实现。希望有助于对梯级电站集控系统总体理解,为梯级电站集控系统的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林文水[2](2014)在《华电福建古田溪水电厂集控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题是:《华电福建古田溪水电厂集控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华电福建分公司的集控发展战略规划和古田溪水电厂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设计古田溪水电厂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以满足2015年一级电站机电系统改造项目完工后,以新建成的一级电站中控室为集控中心,实现对古田溪四个梯级电站的集中控制,以提高电厂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并优化负荷分配,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古田溪水电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集控管理模式下的人员配置方案;(2)、根据集控建设的要求,提出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硬件配置方案;(3)、根据集控建设的要求,提出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方案。(4)、根据计算机网络结构和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站间通讯的发展趋势,提出古田溪水电厂集控应选用的网络结构和站间通讯方式;(5)、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的AGC、AVC等高级功能进行阐述,并对水电厂经济运行进行了展望,并探讨古田溪水电厂实现无人值班的可行性和应进一步完善的工作。本课题针对目前古田溪水电厂四个电站现有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现场设备情况以及正在进行的一级电站机电系统改造工程,规划了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结构、软硬件配置、网络结构、站间通讯方式,以满足古田溪水电厂实现四个电站集中监控,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精简人员的目的,并通过AGC、AVC等高级软件的应用来优化梯级水库调度,提高水能利用率,最终达到降本增发。
王聪[3](2013)在《水电厂监控系统IEC61850信息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我国水电厂自动化的整体水平,为实现水电厂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然而,由于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水情水调自动化系统、机组状态监测系统、继电保护、故障录波、大坝监测自动化系统、计量、自动装置等二次系统和一次设备来自不同厂商,系统间缺乏统一标准的通信接口与数据规范,为实现系统互联往往需开发不同的通信协议,导致水电厂各个系统存在相互接口繁多、不同设备互操作性比较低、难以有效实现数据交换共享的缺陷,严重制约了系统综合应用效益的发挥。IEC61850标准体系的颁布和实施为水电厂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互动,满足智能化高级应用需求奠定了基础,对促进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技术进步,向智能化水电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IEC61850标准体系及相关技术首先是针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制定的,并已经在智能化变电站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随着IEC61850标准将其应用扩展到水电厂、风力发电等领域,IEC61850标准及其技术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的研究热点。IEC61850标准的核心是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和建模技术,基于IEC61850标准构建监控系统信息模型是智能化水电厂建设的关键技术,也是主要技术难点之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和分析IEC61850标准体系和信息建模技术,构建一个符合IEC61850标准的水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实现水电厂监控系统与智能一体化平台的IEC61850通信,为全面开展水电厂智能化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打好了基础。首先,本论文介绍了IEC61850标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IEC61850标准在智能水电厂的应用,同时结合H9000监控系统的发展介绍了我国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其次,在对IEC61850标准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IEC61850标准构建水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的建模原则、信息模型的结构、信息模型的数据类型和信息建模流程。然后,结合H9000监控系统接入白山发电厂智能一体化平台工程,构建了符合IEC61850标准的白山发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并介绍了该模型的通信和应用情况。最后,对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水电厂监控系统IEC61850建模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孙海华[4](2012)在《西藏拉萨河流域梯级电站调度监控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西藏拉萨河流域直孔发电分公司开展的四站集控工程为研究背景,设计了拉萨河梯级电站调度监控系统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集控中心选址、通道建设和综合自动化功能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直孔发电分公司运行管理方式,分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设计原则,分析并选择了拉萨河梯级电站调度监控系统整体结构,并对电网调度方式进行了探讨。(2)根据直孔四个电站的实际情况,对集控中心选址、通道建设,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配置作了详细调查分析和研究。(3)在分析了梯级电站经济调度三种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直孔发电分公司的梯级调度方式。(4)探讨了直孔发电分公司运行管理方式,并分析了工程投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凤利[5](2010)在《太平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深入到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同时由于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水电工程开发,迫切需要更为先进和可靠的控制系统去操作日趋复杂的控制设备,由此便产生了当代的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整个系统设计工作分三步进行:一、对目前国内外水电厂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调研;二、根据太平哨水电厂自身结构特点,制定本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三、根据电厂的规模和重要性,优化设计厂站级与现地级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于在现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电磁干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应用效果良好。
杨树涛,王亦宁,谢传萍[6](2009)在《基于MB40智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小水电综合自动化系统》文中提出针对小型水电站的特点,介绍了一种高度集成的面向小型水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以南瑞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MB40智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PLC)为控制核心,其软件采用基于Windows 2000平台的EC2000监控软件;硬件采用MB40系列控制模件。该系统集监控、同期、交流采样、励磁、调速和保护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成本较低、可靠性高及集成度高的特点,对提高小型水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以及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具有重要意义。
辛龙[7](2008)在《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也促进了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因此电力电能的生产、输送、销售突显了几个特点:一是电网的总容量大;二是电源分布更加合理,各区域网间的横向联系将越来越多,电能的输送线路更长;三是组成电网的电能生产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了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多样化的发电方式;四是多样化的电力用户对电力部门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这些因素,电力系统生产常规的控制手段与原始的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水电站由于其生产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及现代水电站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提高水电站自动化水平变得非常必要。李家峡水电站是黄河干流已建成水电站中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是西北电网第一调频电厂,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已运行十一年,目前面临系统陈旧、软件无法在高性能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现地控制单元的LCU、PLC模件备品备件得不到有效补充、用户维护系统比较复杂,需要掌握UNIX操作系统、系统主机和现地工控机故障频繁导致机组无法正常运行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了电站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对当今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现状分析比较,同时对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李家峡水电站监控系统最佳改造方案,合理选择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的总体结构,并绘制出了改造后的系统网络框图,对系统软件功能和硬件设备进行了选型和布置。论文在分析研究水电站监控软件要求的基础上,对李家峡电站监控系统软件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了监控软件的基本结构、流程和主要功能界面,然后对自动发电控制(AGC)和自动电压控制(AVC)高级功能软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机组工况转换、程序步骤以及逻辑条件判别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机组程序控制的主要流程框图,为机组自动控制的编程提供了依据。
况光彦,熊涛,郝敏[8](2008)在《流域梯级电站集控中心设置和统调技术思考》文中提出流域梯级集控方式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域集控设置方式可以多元化;流域梯级电站集控中心的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实现集控中心不同模式下的功能要求及技术基础。
王德宽,王桂平,张毅,李建辉[9](2008)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3年为我所计算机监控技术的研究探索阶段,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并通过摸索几种不同结构模式的监控系统,取得了宝贵的试点经验。1994年起,国内水电厂兴起"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热潮,面向网络的H9000分布开放系统应运而生,为众多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创造了条件。2000年进一步推出了高可靠性的H9000 V3.0系统,满足了大型水电厂无人值班的技术要求。随着三峡等以巨型机组特大型电站为特征的水电站的建设,我们又推出了高性能的H9000 V4.0系统,在三峡右岸投入运行后完全满足了运行的要求,登上了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制高点。文章主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回顾了中国水科院自动化所成立30年来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历程。
郭际康[10](2007)在《探索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文中认为本文看重简述提高水电企业运行人员素质水平和实施水电厂无人值班运行模式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建议。一、湖北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形势喜人。地处祖国中原的湖北水电建设,发展迅猛,形势喜人。截止2006年12月底,装机容量
二、芭蕉河梯级水电厂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芭蕉河梯级水电厂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华电福建古田溪水电厂集控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梯级调度集控发展概况 |
1.2 古田溪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实施情况 |
1.3 四个梯级电站目前计算机监控系统组成 |
1.4 集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1.5 集控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集控管理 |
2.1 集控运行管理 |
2.2 日常维护管理 |
第三章 集控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讯网络的构架 |
3.1 计算机通讯网络 |
3.2 集控建设通讯网络 |
第四章 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组成 |
4.2 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设备配置方案 |
4.3 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硬件组成 |
4.4 集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 |
4.5 集控中心UPS电源容量计算 |
4.6 集控中心视频监视系统解决方案 |
第五章 集控中心计算机监控软件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功能模块设计 |
5.3 数据采集和处理 |
5.4 综合参数统计、计算与分析 |
5.5 遥控功能 |
5.6 遥调功能 |
5.7 安全监视 |
5.8 控制 |
5.9 运行监视与事件报警 |
5.10 人机联系与操作 |
5.11 通讯功能 |
5.12 系统时钟同步 |
5.13 系统自诊断和自恢复 |
5.14 ONCALL功能 |
5.15 历史数据存储与管理 |
第六章 集控经济运行 |
6.1 概述 |
6.2 AGC控制 |
6.3 AVC |
6.4 经济运行(EDC) |
6.5 无人值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水电厂监控系统IEC61850信息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IEC61850标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智能化水电厂主要观点 |
1.4 论文创新点主要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其智能化发展趋势 |
2.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概述 |
2.1.1 起步探索阶段 |
2.1.2 自主研发、科研试点阶段 |
2.1.3 推广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试点阶段 |
2.1.4 巨型机组水电站应用提高阶段 |
2.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2.2.1 系统分层 |
2.2.2 系统分布 |
2.2.3 系统冗余 |
2.2.4 系统开放 |
2.3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 |
2.3.1 数据采集和处理 |
2.3.2 设备的操作与控制 |
2.3.3 自动发电控制 |
2.3.4 自动电压控制 |
2.3.5 系统诊断 |
2.3.6 系统数据通信 |
2.3.7 语音报警 |
2.3.8 培训仿真 |
2.4 水电厂监控系绕性能指标 |
2.4.1 系统集成性 |
2.4.2 系统开放性 |
2.4.3 系统实时性 |
2.4.4 系统可靠性 |
2.4.5 系统安全性 |
2.5 水电厂智能化发展趋势 |
第三章 IEC61850标准及关键技术分析 |
3.1 IEC61850标准概述 |
3.1.1 IEC61850标准的内容 |
3.1.2 IEC61850标准的目标和主旨 |
3.2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水电厂结构 |
3.2.1 过程层 |
3.2.2 间隔层 |
3.2.3 站控层 |
3.3 IEC61850标准的主要特点 |
3.3.1 分层特点 |
3.3.2 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 |
3.3.3 信息模型与通信协议独立 |
3.3.4 操作性 |
3.4 IEC61850关键技术分析 |
3.4.1 信息建模技术 |
3.4.2 基于XML技术的SCL语言 |
3.4.3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分析 |
3.4.4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分析 |
3.5 IEC61850标准面向水电厂的特性分析 |
3.5.1 IEC61850-7-410标准分析 |
3.5.2 IEC61850标准在水电厂应用的思考 |
第四章 水电厂监控系统IEC61850信息建模技术研究 |
4.1 信息模型概述与分析 |
4.2 水电厂监控系统对象建模技术与对象模型研究 |
4.3 水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建模原则 |
4.4 水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建模方法 |
4.4.1 服务器建模 |
4.4.2 逻辑设备建模 |
4.4.3 逻辑节点建模 |
4.4.4 数据对象建模 |
4.5 水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建模步骤 |
4.6 水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建模实例 |
第五章 水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设计与应用 |
5.1 白山发电厂基本概况 |
5.2 白山发电厂监控系统信息模型设计 |
5.2.1 信息模型CID文件结构 |
5.2.2 信息模型文件Header部分 |
5.2.3 信息模型文件Communication部分 |
5.2.4 信息模型文件IED部分 |
5.2.5 信息模型数据类型DataTypeTemplates部分 |
5.3 白山发电厂信息模型应用与一体化平台通信 |
5.3.1 信息一体化平台 |
5.3.2 白山发电厂信息模型与一体化平台通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IEC61850信息建模技术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藏拉萨河流域梯级电站调度监控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西藏各流域水利资源概况 |
1.3 国内梯级电站调度发展现状 |
1.4 梯级水电厂控制的基本特点 |
1.5 本文所做工作 |
第2章 水电站梯级计算机调度监控系统设计思路 |
2.1 梯级调度设计原则 |
2.1.1 通信三级网络配置 |
2.1.2 无人值班原则 |
2.1.3 梯调综合自动化功能 |
2.2 梯级调度监控系统整体结构选择 |
2.2.1 集中式监控系统 |
2.2.2 功能分散式监控系统 |
2.2.3 分层分布式监控系统 |
2.3 电网调度方式 |
2.3.1 梯调与电网的调度方式 |
2.3.2 梯调内的调度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孔发电分公司梯级调度监控系统组成 |
3.1 集控中心选址研究 |
3.1.1 各电站的概况 |
3.1.2 地理气候条件比较 |
3.1.3 建设及运营成本比较 |
3.2 流域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
3.2.1 梯级调度综合自动化的功能 |
3.2.2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 |
3.3 通信通道研究 |
3.3.1 目前通信系统的概况 |
3.3.2 四站集控通信通道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孔发电分公司运行管理方式探讨 |
4.1 梯级调度优化的数学模型概述 |
4.1.1 常见的数学模型 |
4.1.2 各数学模型的一般约束条件 |
4.2 直孔发电分公司各梯级电站之间的调度原则 |
4.2.1 各站之间的一般调度原则 |
4.3 直孔站发电机控制调节方式 |
4.3.1 站内AGC一般控制方式 |
4.3.2 直孔站负荷分配原则 |
4.3.3 直孔站发电机控制调节方式 |
4.4 生产部门组建方案 |
4.4.1 目前生产部门的概况 |
4.4.2 集控后生产部门整合方案 |
4.5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5.1 经济效益分析 |
4.5.2 社会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太平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
1.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的发展概况 |
1.2.2 我国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的发展概况 |
1.3 电力系统及水力发电的特点 |
1.4 水电厂自动控制系统简述 |
1.5 水电厂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平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水电厂自动化装置简介 |
2.2 太平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目前国内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模式 |
2.2.2 太平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3 工程设计目标 |
2.2.4 工程设计原则 |
2.2.5 远程通信方式设计 |
2.3 太平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技术指标的制订 |
2.4 控制模式的确定 |
2.5 网络总体设计方案简述 |
第三章 厂站级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3.1 厂站级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3.2 厂站级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3.2.1 网络设计 |
3.2.2 厂站级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配置 |
3.2.3 厂站级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的选择及配置 |
3.2.4 上位机监控主画面的设计开发 |
3.2.5 人机界面的特点 |
第四章 本地控制单元的设计 |
4.1 LCU 中 PLC 型号的选择 |
4.2 自动装置及自动化元件的接口设计 |
4.3 LCU 的功能及结构设计 |
4.4 LCU 主要程序设计 |
4.5 电源系统 |
4.6 系统抗干扰设计 |
4.6.1 干扰源的分类 |
4.6.2 硬件电路抗干扰技术 |
4.6.3 软件抗干扰技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基于MB40智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小水电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简介 |
2 系统组成 |
2.1 软件部分 |
2.2 硬件部分 |
2.2.1 监控单元 |
2.2.2 保护单元 |
2.2.3 调速单元 |
2.2.4 励磁单元 |
2.2.5 辅机单元 |
3 系统特点 |
4 结语 |
(7)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计算机监控系统在水电站中的作用和意义 |
1.1.1 实施计算机监控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电站运行可靠性 |
1.1.2 实施计算机监控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电站的经济运行水平 |
1.1.3 实施计算机监控技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 |
1.2.1 监控方案模式 |
1.2.2 监控系统结构模式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状及展望 |
1.3.1 国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
1.3.2 国内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
1.3.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现状及改造原则 |
2.1 李家峡水电站介绍 |
2.2 电站监控系统现状 |
2.3 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原则 |
2.3.1 设计依据 |
2.3.2 改造原则 |
3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及配置 |
3.1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 |
3.2 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方式 |
3.2.1 调度要求 |
3.2.2 控制、调节方式 |
3.3 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 |
3.3.1 结构型式 |
3.3.2 网络结构及特性 |
3.3.3 对外通信 |
3.4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
3.4.1 主要设备配置 |
3.4.2 主要设备节点结构 |
3.5 监控系统主要特点 |
4 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发展概述 |
4.1.1 面向功能的软件 |
4.1.2 面向过程的软件 |
4.1.3 面向对象的软件 |
4.2 计算机系统软件 |
4.2.1 系统软件要求 |
4.2.2 系统软件选择 |
4.3 监控系统基本软件 |
4.3.1 监控系统基本软件组成 |
4.3.2 监控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 |
4.3.3 软件基本流程 |
4.4 监控组态软件及主要功能界面 |
4.4.1 数据库组态 |
4.4.2 对象组态 |
5 水轮发电机组控制 |
5.1 水轮发电机组自动控制的任务和要求 |
5.2 自动开机控制 |
5.3 自动停机控制 |
5.4 事故停机与紧急事故停机控制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芭蕉河梯级水电厂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梯级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与设计的一些思考[A]. 戴娜,罗招贵,陈明莉. 2017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2]华电福建古田溪水电厂集控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D]. 林文水. 福州大学, 2014(12)
- [3]水电厂监控系统IEC61850信息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聪.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01)
- [4]西藏拉萨河流域梯级电站调度监控系统设计与分析[D]. 孙海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5]太平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凤利.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6]基于MB40智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小水电综合自动化系统[J]. 杨树涛,王亦宁,谢传萍.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09(03)
- [7]李家峡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设计[D]. 辛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8]流域梯级电站集控中心设置和统调技术思考[A]. 况光彦,熊涛,郝敏.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论文集, 2008
- [9]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 王德宽,王桂平,张毅,李建辉.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08(03)
- [10]探索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A]. 郭际康. 《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及综合自动化》研讨班教材,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