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调整在治疗乳腺增生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提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董媛斐[2](2021)在《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及治疗前后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该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的有效性与调节机体内分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四科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且辨证为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深刺会阴穴为主配合揿针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通过观察乳腺增生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治疗前后雌、孕激素的含量及乳腺彩超作为观测指标,所得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8.23%、79.4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乳房疼痛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乳房疼痛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3.乳房肿块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乳房肿块大小及乳房肿块分布范围三方面,两组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乳房肿块硬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伴随症状积分: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月经失调、腰酸乏力、神疲倦怠、舌脉方面,两组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月经失调与神疲倦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腰酸乏力、舌脉方面方面,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5.雌孕激素水平: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雌激素水平、提高孕激素水平(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的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可良性调节机体雌孕激素的水平;2.治疗组在调节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以及在改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分布范围、神疲倦怠与月经失调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郑粉善[3](2021)在《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乳腺癌患者需求工具开发及干预效果评价 ——一项混合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影响着乳腺癌患者整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研究旨在基于乳腺癌患者不同阶段需求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开发能够反映乳腺癌患者真实需求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案,并评价其对乳腺癌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为今后乳腺癌及其他癌症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混合性研究设计法中“质+量+量”的顺序探究型设计,分为三部分,具体如下:1.乳腺癌患者需求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七步分析法,结合Nvivo10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探究乳腺癌患者需求类别、需求主题以及核心需求内容,形成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条目池。2.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的编制及量表适用性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对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条目池进行修订,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聘请15位相关专家,参与对量表进行精简,形成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2)进行两次大样本调查。收集313份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进行修订;随后收集419份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因素结构稳定性,完善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数据采用Excel、SPSS 26.0、AMOS26.0软件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乳腺癌患者需求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为后续需求干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3.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评价根据质性研究结果及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制定干预方案,应用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对7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以检验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研究共纳入77例研究对象,分别为干预组38例、对照组39例。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阶段性需求特征,予以个性化需求干预措施,干预结束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指标、需求情况、疾病感知、自我管理效能和生命质量进行效果评价。数据采用Excel、SPSS 26.0软件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交叉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乳腺癌患者需求质性研究结果通过对20例乳腺癌患者访谈资料转录编码、概念提炼、主题摘录,归纳出以下3个需求类别,6个需求主题,53个亚主题:(1)疾病信息需求(24):①治疗信息(14)、②康复信息(10);(2)心理需求(15):③情感需求(8)、④认知需求(7);(3)社会需求(14):⑤寻求希望(9)、⑥自我实现(5)。即为研究的条目池。2.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编制及适用性评价(1)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3和0.90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76和0.419。形成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2)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各条目适宜性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123%,量表与中文版癌症患者未满足需求简明量表(SF-SUNS-C)效标关联效度良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59,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9~0.897,重测信度为0.937,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743~0.890;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量表因素结构稳定,各项模型适配指标均在理想标准范围内,χ2/df<3,RMSEA值小于0.1,GFI、CFI、NFI、IFI值均大于0.9,量表各条目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2~0.87,维度间相关系数为0.31~0.50,量表内部结构效度良好。修订后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43,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8~0.934。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治疗阶段、转移与否在乳腺癌患者需求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评价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健康结局差值比较分析中,除临床指标术侧肢体淋巴结水肿外,其他各项指标包括:临床指标(肩关节活动度、恶心呕吐、睡眠质量、疼痛程度)、疾病感知、自我管理效能、生命质量、需求程度,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值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疾病不同阶段对疾病信息、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2)开发的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被认为是可靠和有效的,可以用来测量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的需求情况。(3)通过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及时准确评估患者需求,提供针对乳腺癌患者需求的个性化护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患者的健康结局有促进作用,提示我们将疾病不同阶段需求干预纳入常规护理的重要性。
宋其桓[4](2021)在《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主要的目的是观察比较子午倒臼针刺法和常规针刺两组的治疗疗效,探讨子午倒臼针法在治疗乳癖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治疗乳癖提供更加便捷的方法。方法:将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妇科的72例乳癖(肝郁气滞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于患病对侧天宗穴施以子午捣臼针法。余穴予以常规针刺。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均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治疗均日1次,5天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约需连续治疗2-3个疗程。将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性能变化,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SPSS分析,(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疼痛、肿块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乳房各项指征(乳房的疼痛等级、肿块质地、肿块大小等)的评分均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差异显着(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乳癖的临床症状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本病都具有一定的疗效。(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李梁慧智[5](2021)在《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能量值和五大系统(最大/最小、上/下、阴/阳、左/右、体能)比值,探析乳腺增生病的经络特点,同时总结本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中医认识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医经络检测。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型号:SHXK-JL-100F),以经络原穴为主,取双侧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太白、太冲、太溪、丘墟、冲阳、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穴、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穴进行信号采集,经系统处理转换后得出经络能量值、五大系统情况和体质类型。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客观评价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十二经络状态和五大系统比值,分析乳腺增生病经络特点,总结乳腺增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1.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12例,30~34岁者29例(25.89%),25~29岁者26例(23.21%),40~44岁者17例(15.18%),35~39岁者16例(14.29%),45~49岁者15例(13.39%),50~55岁者4例(3.57%)20~24岁者4例(3.57%),年龄<20岁者1例(0.89%)。2.经络检测结果:(1)异常频次在10%以上的经络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1次(12.79%)、足少阳胆经54次(11.32%)、足太阴脾经51次(10.69%)、手太阳小肠经49次(10.27%)、手少阴心经48次(10.06%)。(2)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两侧经络能量值均值比较,双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名经除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3.五大系统结果:自律神经系统异常(最大/最小)占整体的67.86%、代谢状态(阴/阳)异常占整体的31.25%、精神状态(上/下)异常占整体的53.57%、运动系统(左/右)异常占整体的63.39%,体能异常占整体的58.93%,4.血瘀体质46例(41.07%)、湿热体质24例(21.43%)、阴虚体质16例(14.29%);气虚体质11例(9.82%);痰湿体质9例(8.04%);阳虚体质4例(3.75%);气郁体质2例(1.79%)。结论:1.乳腺增生病高发于25~49岁,血瘀体质发病率高。2.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存在明显的左右失衡,右侧经络异常程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上下失衡,足部经络异常程度较高。3.五大系统比值进一步提示乳腺增病患者处于阴盛阳虚,上实下虚的状态。4.乳腺增生病应重视背部腧穴的应用,多角度考虑,从心论治、从三焦论治、从血论治。
刘宇飞[6](2021)在《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乳腺增生病是女性高发的良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40%左右,其临床症状有乳房胀痛、刺痛,触及乳房肿块伴压痛,时有乳头溢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原位癌属于乳腺癌前病变范畴,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演变为浸润性癌,影响患者生存。消症丸是基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的中成药,临床研究表明该药能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病,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本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消症丸的临床应用及扩大药物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消症丸所含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以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增生病小鼠模型,通过检测激素水平以及HE观察病理形态验证模型建立情况;消症丸各剂量干预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变化;ELISA检测激素E2、P、LH、FSH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ERβ、PR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Raf1、ERK1/2、ELK表达,以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HIF-1α、VEGFA、bFGF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对照组、消症丸各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其变化趋势、差异代谢物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涉及的代谢通路等。(2)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非典型增生小鼠模型,HE染色验证模型;免疫组化检测ERα、ERβ、PR以及炎症指标TNF-α、IL-1β、iNOS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相关蛋白FAK、Gas6、Axl的表达。体外实验验证消症丸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细胞HCC1937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观察细胞核改变;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研究结果:(1)消症丸共包括78个药物活性成分,其活性成分的治疗作用靶点共123个,匹配4656个乳腺增生病靶点后,得到99个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可能作用靶点。与治疗作用最相关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川陈皮素等,与治疗相关的核心靶点包括IL6、EGFR、VEGFA、CASP3、MAPK8、ER等,与治疗相关的关键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消症丸对小鼠脏器指数及肝组织形态无异常影响;消症丸使乳腺增生病小鼠的E2、FSH水平降低,P、LH水平升高;消症丸能恢复小鼠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消症丸可抑制Raf-ERK-ELK通路蛋白表达,也可抑制HIF-1α、bFGF的蛋白表达,但对VEGFA蛋白的影响不显着。(3)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654种代谢产物,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将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分别有7个、30个、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以及分别有19个、25个、34个代谢物显着下调。四组比较数据的交集代谢产物包括:牛磺胆酸、牛磺-α-鼠胆酸钠盐、甘氨胆酸、胆固醇花生四烯酸酯、二十碳五烯酸等,KEGG分析发现,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治疗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map04979)、代谢通路(map01100)、HIF-1信号通路(map04066)等相关。(4)消症丸的123个作用靶点匹配8087个疾病靶点后,筛选出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蛋白包括GAS6、AXL、IL6、VEGFA、EGFR等,关键通路包括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等。(5)DMBA联合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模型。高剂量消症丸以及联用FAK抑制剂能使乳腺非典型病变小鼠乳腺组织的结构趋于正常,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高剂量消症丸对FAK蛋白磷酸化以及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明显,联用FAK抑制剂后对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各组对Axl蛋白磷酸化作用不显着。(6)消症丸主要成分柴胡皂苷A可抑制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的增殖,破坏细胞形态,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柴胡皂苷A能上调 Bax 表达,并下调 Bcl-2、Caspase-3、Caspase-9 表达。研究结论:(1)消症丸能改善乳腺增生病小鼠的激素水平,抑制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作用机制与FGF-Raf-ERK-ELK通路相关。代谢组学研究提示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等相关。(2)消症丸能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降低乳腺组织的炎症水平,其作用机制与FAK-Gas6信号通路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宋家敏[7](2021)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的乳腺超声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乳腺增生症的改善程度,探索乳腺增生症临床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纳入1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脱落1例,最后纳入统计共16例。采用偶刺法根据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并结合乳房触诊检查,选取前胸乳腺结节最大处和触诊乳腺疼痛最明显处下肌肉层位点,背部选取对应阳性反应点,配穴为膻中和双侧三阴交,治疗时间为一周2次,两次治疗时间至少间隔2天,月经期不予干涉,共八次治疗,治疗时间为一个月。通过对比受试者前后治疗的超声变化、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等积分的变化来评估改善程度,对所有得到的数据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最后纳入统计的16例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显示,有12例乳腺超声结果中结节或囊肿发生了减小或消失,有3例完全无变化,2例变大。2、治疗前后及随访后VAS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相比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在治疗后疗效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VAS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后的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3、治疗前后及随访PPI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PI评分相比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现有疼痛程度改善在治疗后效果更为显着;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PI评分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显着。4、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感觉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受试者疼痛感觉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随访后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并无差异。5、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情感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情感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情感项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情感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显着,但治疗后与随访后相比并无改变,效果基本持平。研究结论:1、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1个月后可对受试者乳腺结节大小发挥作用,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受试者接受1个月治疗后结节消失。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对于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情感等方面在治疗前后都具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方面效果基本持平于随访后,说明疗效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月。
王弘霞[8](2021)在《自拟乳癖安通汤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是为了通过对乳癖安通汤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疗效观察,同时探究许斌老师其立方用药的思想和理论依据,为中药治疗乳癖提供更丰富理论研究和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按纳入标准收集2019年-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许斌教授门诊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临床病例60例。2.试验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服用的药物为乳癖安通汤100ml日二次口服;对照组服用的药物为乳癖消片2粒日三次口服。观察指标:(1)乳房疼痛程度;(2)乳房肿块的硬度;(3)乳房的肿块的大小(治疗前后分别行乳腺彩超检查,根据报告数据及BI-RADS分级观测指标)。结果:1.通过观察临床疗效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30人,显效20人,有效9人,无效1人,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人,脱落1人,显效5人,有效20人,无效4人,有效率为86.2%。由数据可知,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经秩和检验得出,z=-3.769,P=0.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显着差异,即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试验组治疗效果远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通过对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组别不同的人在治疗后疼痛程度上(t=-2.706,P=0.01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肿块硬度(t=-3.611,P=0.001,P<0.05)具有显着差异;肿块大小(t=-2.779,P=0.009,P<0.05)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说明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试验组服用乳癖安通汤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服用乳癖消片的治疗效果;2.乳癖安通汤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疗效确切;3.乳癖安通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包括疼痛程度、肿块硬度和肿块大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周艳[9](2020)在《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讨论分析丛慧芳教授以肝为核心,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运用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为进一步促进临床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乳腺增生症(肝郁痰凝型)并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60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用乳增散治疗,对照组30例用乳癖消胶囊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前7天乳房疼痛的平均VAS评分、雌二醇及孕酮的波动水平变化、B超下结节大小、中医主、次症积分、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月经前7天乳房疼痛VAS评分、雌二醇、孕激素、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月经前7天乳房疼痛VAS评分、雌二醇、孕激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缓解乳腺增生疼痛症状、调节雌、孕激素水平。经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乳房疼痛,调节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B超下结节大小,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乳房结节无明显治疗作用。在中医主症总积分的比较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中医主症。在中医次症总积分的比较上,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次症的比较上,治疗组对情志的改善,胸闷不适,口苦咽干和月经的量、色、质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次症方面总体效果更好。结论:1.乳增散和乳癖消胶囊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相当。2.乳增散不仅能改善中医症候,也证明“肝经四联征”以“郁”为病机通路,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的中医整体观念和异病同治的思路,值得推广。
刘彩凤[10](2020)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1.1对中医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为例)的近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软坚散结法治疗常见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常见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2对治疗肝经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治疗每种疾病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发掘核心方剂,总结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1.3探索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相同患者的中医辨治规律。2研究方法:2.1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依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作为分析辅助工具,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分析结果,绘制漏斗图使纳入文献发表偏倚情况一目了然。2.2数据挖掘搜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方剂药物稀疏矩阵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应用Clementine12.0建立Apriori模型进行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tatistic23软件进行R型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组合、核心方剂,并挖掘新的有效方剂。3研究结果:3.1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1)甲状腺结节:研究共纳入3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小甲状腺结节大小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乳腺增生症:研究共纳入4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结节大小、结节硬度、相关激素(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肌瘤:研究共纳入29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医疗法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相关激素(FSH、LH、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2数据挖掘结果(1)甲状腺结节:共筛选处方96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夏枯草、郁金;莪术、浙贝、夏枯草;夏枯草、陈皮(莪术、浙贝母、牡蛎并列第3)。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郁金、夏枯草、陈皮、甘草、茯苓、连翘;C2方:三棱、莪术、青皮;C3方:海藻、昆布、半夏、当归。C4方:浙贝母、牡蛎、玄参。(2)乳腺增生症:共筛选处方112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柴胡、香附、当归、白芍、浙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柴胡、香附;柴胡、当归;柴胡、白芍;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青皮、王不留行、海藻、昆布、牡蛎;C2方:浙贝母、瓜蒌、穿山甲、夏枯草、延胡索、丹参;C3方:白术、茯苓、白芍、当归;C4方:枳壳、甘草、川芎、柴胡、陈皮、香附。(3)子宫肌瘤:共筛选处方70首,药物使用频次在35次以上的共2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莪术、三棱。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三棱、莪术;三棱、莪术、夏枯草;三棱、莪术、桃仁。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香附、丹参;C2方:夏枯草、牛膝、牡蛎、海藻、昆布、荔枝核;C3方:鸡内金、山楂、黄芪、党参、白术;C4方: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水蛭;C5方:桃仁、穿山甲、赤芍、川芎、当归、桂枝、茯苓、丹皮。4研究结论:4.1 Meta分析结论软坚散结法单独或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在改善病灶大小、硬度、总有效率、及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并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4.2数据挖掘结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用药以化痰散结药为主,配合理气药、化瘀药,夏枯草、浙贝母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海藻玉壶汤、消瘰丸为主。可见人体上部甲状腺结节病理变化以痰凝为主,可伴血瘀和气滞,消瘿散结、化痰行气为主要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用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合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可见人体中部乳腺增生症病理变化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血虚、血瘀、痰凝等特点,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用药以活血破血消症药为主,莪术、三棱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为主。可见人体下部子宫肌瘤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以痰凝、气滞、血瘀中的何种病理变化为主,以此为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病灶所在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为辅助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三种疾病的常用中药具有多靶点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选择中药。
二、心理调整在治疗乳腺增生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调整在治疗乳腺增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病病例采集表 |
附录 B 治疗前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附录 C 治疗后乳腺增生病的观察指标 |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乳腺癌患者需求工具开发及干预效果评价 ——一项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需求(Needs) |
1.1.2 健康结局(Health Outcomes) |
1.2 乳腺癌患者需求研究现状 |
1.2.1 乳腺癌患者需求测量工具 |
1.2.2 乳腺癌患者需求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
1.3.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1.3.2 King达标理论 |
1.3.3 健康结局模型 |
1.3.4 研究框架 |
1.3.5 研究内容 |
1.4 总体研究方案 |
1.4.1 研究设计 |
1.4.2 总体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乳腺癌患者需求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1 研究设计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工具 |
2.1.4 资料收集 |
2.1.5 统计分析 |
2.1.6 伦理问题 |
2.1.7 技术路线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2.2 质性访谈结果 |
2.3 讨论 |
2.3.1 探讨乳腺癌患者需求全貌 |
2.3.2 对构建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的启示 |
第三章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编制及适用性评价 |
3.1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编制 |
3.1.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2 结果 |
3.2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适用性评价 |
3.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2.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量表的可行性 |
3.3.2 量表的特点 |
3.3.3 量表的临床意义 |
3.3.4 乳腺癌患者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评价 |
4.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4.1.1 研究设计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研究工具 |
4.1.4 干预策略 |
4.1.5 资料收集 |
4.1.6 统计分析 |
4.1.7 伦理问题 |
4.1.8 质量控制 |
4.1.9 技术路线 |
4.2 结果 |
4.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4.2.2 干预前研究对象同质性检验 |
4.2.3 干预效果评价 |
4.3 讨论 |
4.3.1 研究对象的群体特征 |
4.3.2 需求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 |
4.3.3 乳腺癌患者需求满足提升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创新点 |
5.3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 C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 D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 |
附录 E 《中文版癌症患者未满足需求简明量表》 |
附录 F 《乳腺癌患者健康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 G 综述 乳腺癌患者需求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乳癖的中医治疗归纳 |
1 中药内服疗法 |
2 中药外敷疗法 |
3 针刺疗法 |
3.1 毫针针刺 |
3.2 电针针刺 |
3.3 火针治疗 |
3.4 浮针治疗 |
3.5 刺络放血 |
3.6 针刀治疗 |
3.7 蜂针治疗 |
4 灸法 |
4.1 间接灸 |
4.2 艾条灸 |
4.3 热敏灸 |
5 埋线治疗 |
6 耳穴治疗 |
7 推拿治疗 |
8 刮痧治疗 |
9 结论 |
临床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检查情况 |
1.3.1 医生触诊 |
1.3.2 影像及病理检查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1.1 取穴 |
2.1.2 针具 |
2.1.3 操作方法 |
2.1.4 疗程 |
2.2 对照组 |
2.2.1 取穴 |
2.2.2 针具 |
2.2.3 操作 |
2.2.4 疗程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客观指标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西医疗效评价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患者年龄 |
3.1.2 患者病程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3.2.1 治疗前疼痛评分 |
3.2.2 治疗前肿块评分 |
3.2.3 治疗前总体评分 |
3.2.4 治疗组疗效 |
3.2.5 对照组疗效 |
3.2.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 |
4 依从性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乳癖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2.1 肝郁气滞 |
1.2.2 肾精不足,冲任失调 |
1.2.3 脾胃虚弱,痰凝血瘀 |
2 现代医学对乳癖的认识 |
2.1 西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及治疗 |
3 交叉取穴法 |
4 缪刺法的现代应用 |
5 子午捣臼针刺法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
6 选穴依据 |
7 小结 |
8 不足 |
9 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器材准备 |
2.2 检测方法与步骤 |
2.3 检测指标 |
2.3.1 经络能量值 |
2.3.2 所得测量值柱状图报告的中医判读 |
2.3.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
2.3.4 五大系统数值判定标准 |
2.4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
3.2 经络检测研究结果 |
3.2.1 异常经络频次统计情况 |
3.2.2 十二经络左右侧配对比较 |
3.2.3 十二经络同名经比较 |
3.3 五大系统结果 |
3.3.1 五大系统总体异常情况 |
3.3.2 五大系统不同程度异常情况 |
3.4 体质分布情况 |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2 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
2.1 经络异常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
2.2 十二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
2.3 左右两侧经络值比较、同名经经络值比较结果分析 |
3 五大系统结果分析 |
4 中医体质分布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1.1 病名的由来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针灸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
2.1 针刺疗法 |
2.2 罐法 |
2.3 灸法 |
2.4 刮痧 |
2.5 穴位埋线 |
2.6 耳穴贴压 |
2.7 穴位贴敷 |
2.8 推拿 |
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3.1 病名的由来 |
3.2 流行病学 |
3.3 发病机制 |
3.4 治疗方法 |
3.4.1 临床常用药 |
3.4.2 手术治疗 |
4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发展概况 |
4.1 中医体质的分型 |
4.2 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
5 经络检测研究发展概况 |
5.1 经络穴位低电阻的发现 |
5.2 经络检测仪在临床中的运用概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代谢组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机制研究 |
实验四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五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六 消症丸主要成分对乳腺原位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情况 |
(7)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于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方法 |
综述二 乳腺增生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
3. 病因及病理机制 |
4. 乳腺的解剖关联 |
5. 治疗 |
综述三 偶刺的认识与进展 |
1. 偶刺的由来 |
2. 偶刺法的现代发展与延伸 |
3. 偶刺法的临床发挥 |
4. 偶刺法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性指标 |
2.4 观察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数据 |
3.1 基本资料 |
3.2 治疗前后变化 |
3.3 随访效果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脱落情况记录 |
6. 研究结果 |
7. 分析与讨论 |
7.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7.2 针刺手法及部位的选择 |
7.3 相关因素分析 |
8.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自拟乳癖安通汤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西医治疗乳癖的有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肝郁气滞 |
1.2 冲任失调 |
1.3 痰凝血瘀 |
1.4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
2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2.1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病因认识 |
2.2 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观察时间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基线比较 |
4 安全性检测 |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病机探讨 |
2.1 肝经四联征的认识 |
2.2 肝经四联征的病机分析 |
2.3 肝郁为本病的病理基础 |
2.4 以肝郁体质为辨病的依据 |
2.5 “形神一体”,七情内伤可致本病 |
3 “木郁达之”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 |
4.选方分析 |
5.结果与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10)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相关概念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 |
附录 |
创新点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心理调整在治疗乳腺增生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深刺会阴穴联合揿针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D]. 董媛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乳腺癌患者需求工具开发及干预效果评价 ——一项混合方法研究[D]. 郑粉善. 延边大学, 2021(02)
- [4]子午捣臼针刺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其桓.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D]. 李梁慧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家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自拟乳癖安通汤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弘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乳增散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周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彩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