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几个方面要做好

农业结构调整几个方面要做好

一、农业结构调整应抓好的几方面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赵之友[1](2009)在《县域农业科学发展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发展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研究了县域农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县域农业科学发展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提出了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种植业是农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种植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外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接下来研究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户决策行为,提出了当前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县域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最后提出了加快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面临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在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关概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制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以及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判定,提出了实现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接着在对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化经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并基于博弈论研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模型,最后提出了切实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相应对策。农业综合开发是目前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性措施。本文最后针对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方勃[2](2008)在《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效与下一步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安徽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和应抓好几方面工作。

史长龙[3](2007)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射阳县洋马镇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运用标准化手段融合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效益的重要形式。研究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对于引领农业发展方向,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射阳县洋马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状况,尤其是对洋马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科学地总结了射阳县洋马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过程、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本文利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标准化效益评价方法,对射阳县洋马镇农业标准化主要示范区示范前后的经济社会效益、产品质量状况和示范带动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划分了示范区的三种不同模式及其适应条件和运行机制的同时,找出了农业标准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检测能力和手段不足、组织管理体系效率不高、标准化生产的实施面临许多困难等问题。针对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认真借鉴有关文献和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经验与趋势,系统提出了在示范区应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收增效为目标,以编制层次清晰、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表为中心,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形成科学配套的标准体系框架,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企业带动相结合的原则,推广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基地+农户”典型模式,提高示范效率,增加示范效应的观点,阐明了射阳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机制和配套措施。在标准体系建设这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核心问题上,提出了坚持以国家标准为主、地方标准(规范)为辅、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坚持数量与质量统一、体系要素协调以及突出为促进产品出口、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原则,针对白菊花示范区,重点突出产品标准、支撑与服务标准、综合管理标准,围绕示范区发展需要建立各个层次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形成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这一系统的新见解。农业示范区主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卫生、加工技术、良种(品种)物流、检测方法、栽培规程、信息测报技术、农业能源利用、产地评价要求、保护地管理等方面标准。

单光德[4](2006)在《岱岳区生态农业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农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80年代初,我国政府把建设生态农业列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经历了试验研究、示范点建设、大范围推广到不断完善提高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积极探索研究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尤其是对农、林、牧、渔和农业龙头企业几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比较,提出了岱岳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对岱岳区一些正在实施的典型乡镇(村)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评价,这几个乡镇(村)所处的自然环境都是在岱岳区具有强烈地代表性,分别是山区生态农业模式(下港乡)、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祝阳镇)、平原区生态农业模式(房村镇、大汶口镇、夏张镇),同时也从种植结构和主导产业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岱岳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和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通过对点的分析,结合自然环境的相似性,提出了岱岳区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即山区旱地生态农业模式、丘陵旱地生态农业模式、平原水浇地生态农业模式,同时,本文提出了岱岳区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的7项保障措施。本文对岱岳区现有的生态农业典型发展模式(以主导产业带动型为主)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但并不代表岱岳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全部,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发展模式对岱岳区所有乡镇都适宜。事实上,选择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时,不同乡镇应根据各自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岱岳区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加之各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因此各乡镇在选择生态农业模式时,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期望本研究能对其它同类地区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杨小康[5](2006)在《天柱县农业推广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天柱县农业推广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天柱县农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更趋合理,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大幅度提高,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乡镇企业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农村土地资源分配不尽完善,土地管理高度分散,土地所有权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农业推广机构条块分割,机关人多,行政工作任务重,基础设施差,缺少继续教育、培训等;财政困难,农业投入少,金融贷款投入基础设施比重大,农民自我投入有限,农副产品价格低迷,工业品和农业品价格剪刀差大,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五个“忽视”,有些农业技术干部工作作风漂浮,甚至时有坑农害农的行为发生等问题,通过对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以后发展方向,即一要明确农业推广工作思路;二要领导重视,认真贯彻国家农业政策和出台县级有利农业推广的政策措施;三要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土地所有权的管理途径;四要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要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稳定农业推广机构;六要逐步实行财政分权制度,拓宽投入渠道;七要依托我县优势,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八要加强农业适用技术、非农技能、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培训,实现农业推广可持续发展;九要淡化政府的村级管理职能,逐步实现社区村落管理民主化;十要尊重农民选择,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

宋艳龄[6](2006)在《浙江省粮食安全、土地潜力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而粮食安全问题便成为一个国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像我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粮食问题更是至关重要的。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自1991年以来,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处在八十年代以来的较低水平。如何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解决供给矛盾,能直接影响21世纪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浙江省粮食生产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浙江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过农业结构调整之后粮食生产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并着重研究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以及土壤肥力情况,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提高土壤肥力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发展浙江省的粮食生产提供依据。 1、有机微生物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其中,污泥的堆沤处理既减轻了环境压力又可以作为有机质原料用于农田,但由于其含有重金属,处置不当也会引起环境污染。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寻找处理方法和合适的施用量。 2、豆科植物能够进行生物固氮,因而在改良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提供绿色农产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冬、春季闲置抛荒的水稻田上种植豆科作物,实现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益。同时间作大豆能够提高红壤的氮素水平,改良金衢地区已开发的土地资源。环境因子的限制是豆科作物不能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选育高效、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豆科植物。 3、生物农药对农作物相对安全,且降解彻底,使用后不会污染环境,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但多数生物农药是缓效的,使用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要加大资金资助力度,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此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扶持生物农药的产业化生产。目前,以具有农药活性的生物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导向农药”已成为研究新热点。 4、目前,大量的资金主要用于粮食直接补贴。这虽然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粮食生产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

金赛美[7](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卜红梅[8](2006)在《环境或公共政策演变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采用环境史学的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了汉代的郡县屯田、隋唐时期的营田、元朝时期的军户屯田、明朝时期的卫所屯田和清朝时期的屯田政策,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垦殖政策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并应用环境科学、环境政策学、社会学、数学统计和水资源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通过PRA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以及相关的二手资料,综合研究现代主要公共政策演变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包括人口增殖政策、移民政策、流域管理体制、产业结构政策。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石羊河流域环境或公共政策的制定缺少科学性,政策的执行缺少连续性、稳定性,最终导致政策失灵 2、人口增殖和移民政策导致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下降 3、流域管理体制不健全 4、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对环境或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即控制人口增长,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和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论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民勤县为例,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压缩高耗水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种植节水作物,加快草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据此,建立以社区为本的流域管理模式,即“传统的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农民生计+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促进石羊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汪自强,宋艳龄[9](2005)在《浙江省粮食安全、土地生产潜力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而粮食安全问题便成为一个国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我国这样拥有约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粮食问题更是至关重要的。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粮食总产量自1991年以来,一直徘徊不前,处在八十年代以来的较低水平。如何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解决供给矛盾,能直接影响21世纪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回顾浙江省粮食生产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浙江省近年来粮食生产的供需矛盾,着重探讨发展浙江省粮食生产的对策。着眼于浙江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土壤肥力情况,包括土壤酸性/碱性、施肥、耕作制度(垦殖率、复种指数、熟制、种植方式等)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等方面,并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土壤肥力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为如何发展浙江省的粮食生产提供依据。

丁兆庆[10](2005)在《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要害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农民太多、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尽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只是想方设法让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至于离开农村后的结局怎样,城市能否接纳他们,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留下来,劳动力转出后的农村经济社会能否取得发展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论证。结果,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壳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越来越深化,城市就业问题日益越来越突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越走越窄,从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陷入新的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要调整改革和发展思路,使改革和发展重点适度向农村倾斜、向“三农”倾斜。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到与城市就业同等重要的高度来抓。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以社会全局为着眼点,以创新转移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三农”为基础,来谋划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即通过发展农村夯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和平台,通过提高农民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和竞争力,通过敞开城市大门通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道路,通过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市场环境。 全文分为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如下: 第一章和第二两章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状况,为全文的理论分析、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大,富余比重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人口的高增长率与低生产力矛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就业比重低以及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等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一般原因,其中,人口高增长率和低生产力矛盾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头等难题;而政府对资源的垄断造成城乡发展和工农发展失衡、片面追求 GDP 增长导致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不合理的政策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非科学发展观忽视了农村发展等则是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特殊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失业人口也是正常的,这是特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着制度性、经济性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性的障碍因素,存在着片面强调提高城市吸纳能力而忽视农村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偏差。这些障碍和偏差不仅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还诱发

二、农业结构调整应抓好的几方面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结构调整应抓好的几方面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农业科学发展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农业资源利用
        1.2.2 种植业结构调整
        1.2.3 农业规模经营
        1.2.4 农业产业化发展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发展相关理论
    2.1 农业资源利用相关理论
        2.1.1 农业资源价值论
        2.1.2 农业资源产业理论
        2.1.3 公平效益理论
        2.1.4 增长极限论
        2.1.5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2 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
        2.2.1 区位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生态适应性理论
    2.3 农业规模经营相关理论
        2.3.1 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与起源
        2.3.2 农业生产要素报酬
        2.3.3 农业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理论
        2.4.1 生产理论
        2.4.2 产业组织生态理论
        2.4.3 制度经济理论
        2.4.4 市场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3.1 农业资源
        3.1.1 资源
        3.1.2 农业资源概念
        3.1.3 农业资源分类
    3.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3.2.1 资源可持续利用
        3.2.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
        3.2.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征
        3.2.4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
    3.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3.3.1 农业资源利用模式概述
        3.3.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
        3.3.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3.4 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
        3.4.1 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
        3.4.2 建立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
        3.4.3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3.4.4 发展农业产业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植业结构调整
    4.1 种植业结构调整
        4.1.1 种植业结构
        4.1.2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4.2 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4.2.1 农业可持续发展
        4.2.2 市场需求的变化
        4.2.3 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4.2.4 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4.3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户决策
        4.3.1 农户决策行为中的机会成本意识
        4.3.2 影响农户决策行为的因素
        4.3.3 农户决策行为模式
        4.3.4 土地对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
    4.4 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路
        4.4.1 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特征
        4.4.2 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制约
        4.4.3 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
    4.5 县域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设计
        4.5.1 模型总体结构的设计
        4.5.2 模型结构流程
        4.5.3 模型结构的设计及实现方法
    4.6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4.6.1 合理设计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4.6.2 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
        4.6.3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能力
        4.6.4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5.1 适度规模经营
        5.1.1 概念的界定
        5.1.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5.1.3 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
    5.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
        5.2.1 农村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
        5.2.2 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制约
    5.3 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分析
        5.3.1 适度值的判定标准与决定因素分析
        5.3.2 经营规模适度值的选择与实现
    5.4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策
        5.4.1 目标与原则
        5.4.2 外部制度与政策环境
        5.4.3 社会经济条件
        5.4.4 土地政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
    6.1 基本概念
        6.1.1 特色与特色经济
        6.1.2 特色农产品
        6.1.3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6.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构成要素
        6.2.1 龙头企业
        6.2.2 生产基地
    6.3 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模型
        6.3.1 利益分配原则与纳什谈判解
        6.3.2 利益分配模型
        6.3.3 分配模型的解
    6.4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策略
        6.4.1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6.4.2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核心
        6.4.3 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
    7.1 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科学发展
        7.1.1 体现强农富民理念
        7.1.2 体现发展理念
        7.1.3 体现城乡统筹和协调理念
        7.1.4 体现人本理念
    7.2 农业综合开发概述
        7.2.1 农业综合开发的涵义
        7.2.2 农业综合开发的理论基础
        7.2.3 农业综合开发的原则与特点
    7.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其管理
        7.3.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7.3.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
    7.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7.4.1 前期准备阶段
        7.4.2 项目实施阶段
    7.5 完善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
        7.5.1 调整立项方向及方式
        7.5.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7.5.3 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开化、市场化
        7.5.4 完善项目建后管护机制
    7.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效与下一步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历程和成效
    1.1 发展历程
        1.1.1 政府主导,全面建设的阶段
        1.1.2 转换机制,市场淘汰的阶段
        1.1.3 全面提升,自我发展的阶段
    1.2 建设成效
        1.2.1 成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基地
        1.2.2 成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基地
        1.2.3 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基地
        1.2.4 成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1.2.5 成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1.2.6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了多功能综合作用
2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2.1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经营管理
    2.2 联结科研与推广,提高园区科技含量
    2.3 科学规划发展,创建优质品牌
    2.4 强化示范培训,造就技术人才
    2.5 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2.6 加强扶持,为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7 强化管理,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3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思路
    3.1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3.2 不断更新观念,拓宽园区建设范围
    3.3 为园区做好服务,加速园区发展,发挥园区作用
    3.4 加强督查考核,做好宣传推介

(3)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射阳县洋马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1.2 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范围、任务与特点
        1.2.1 基本概念
        1.2.2 农业标准化的范围与任务
        1.2.3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HACCP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1.4 评价方法
2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状况
    2.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2.1.1 我国古代朴素农业标准化萌芽时期
        2.1.2 初级农业标准文献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2.1.3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标准化管理
        2.1.4 我国农业标准化大发展阶段
    2.2 国际农业标准化发展状况
        2.2.1 国际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体系较为完善
        2.2.2 方兴未艾的有机食品消费加快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2.2.3 保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2.2.4 发达国家利用标准优势构筑技术贸易壁垒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 射阳县洋马镇白菊花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3.1 研究射阳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目的意义
    3.2 洋马镇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模式
        3.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的阶段划分
        3.2.2 洋马镇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的模式
    3.3 洋马镇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的标准化体系架构
        3.3.1 洋马镇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结构
        3.3.2 洋马镇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质量检测体系框架
        3.3.3 洋马镇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农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构建
    3.4 洋马镇白菊花标准化示范区的效益分析
        3.4.1 加速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
        3.4.2 推动优质农产品与特色农业区域化发展
        3.4.3 农业示范区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3.4.4 培植发育了一大批龙头带动企业
4 问题与对策
    4.1 射阳县洋马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标准落后,体系不健全
        4.1.2 产品检测能力和手段不足
        4.1.3 组织管理体系效率不高
        4.1.4 标准化生产的实施面临许多困难
    4.2 洋马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对策建议
        4.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建设
        4.2.2 完善农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
        4.2.3 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4.2.4 加大农业标准实施力度
        4.2.5 利用标准化破除技术壁垒,促进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致谢

(4)岱岳区生态农业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1.1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2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1.1 主要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
        1.3.1.2 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我国生态农业与国际上普遍推广的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
    2.1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2.2 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与特征
    2.3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2.3.1 生态农业的整体结构原理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生态经济理论
        2.3.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5 系统控制理论
    2.4 生态农业模式
        2.4.1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2.4.2 中国比较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
    2.5 生态农业模式选择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5.1 充分考虑模式的经济效益
        2.5.2 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用
        2.5.3 充分考虑模式的可操作性
        2.5.4 充分考虑农业现状和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
        2.5.5 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2.5.6 跨越式与渐进式相结合
3 岱岳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3.1 岱岳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环境概况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2 岱岳区农业发展现状
        3.2.1 种植业
        3.2.2 林业
        3.2.3 畜牧业
        3.2.4 水产养殖业
        3.2.5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情况
        3.2.6 岱岳区各乡镇农业总产值
    3.3 岱岳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3.3.1 优势分析
        3.3.2 存在问题
4 岱岳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评价
    4.1 林果业为主,林牧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岱岳区下港乡)
        4.1.1 基本概况
        4.1.2 主要工程实施
        4.1.3 分析评价
    4.2 特色种植与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模式(岱岳区祝阳镇)
        4.2.1 基本概况
        4.2.2 农业生产情况
        4.2.3 分析评价
    4.3 瓜菜畜牧温室种养模式(岱岳区房村镇)
        4.3.1 基本概况
        4.3.2 农业生产情况
        4.3.3 分析评价
    4.4 粮食为主导产业的林粮间作模式(岱岳区大汶口镇)
        4.4.1 基本概况
        4.4.2 农业生产情况
        4.4.3 分析评价
    4.5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模式(岱岳区夏张镇新河西村)
        4.5.1 基本概况
        4.5.2 效益分析
        4.5.3 分析评价
5 岱岳区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5.1 岱岳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5.2 岱岳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
    5.3 岱岳区生态农业区域布局
        5.3.1 原则
        5.3.2 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
    5.4 岱岳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配置
        5.4.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5.4.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5.4.3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5.4.3.1 岱岳区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及主导产业发展
        5.4.3.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5.5 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5.5.1 山区旱地生态农业区
        5.5.2 丘陵旱地生态农业区
        5.5.3 平原水浇地生态农业区
6 岱岳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设
    6.2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
    6.3 建立健全适应区域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政策措施
    6.4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保障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信息共享
    6.5 拓展投融资渠道,保障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
    6.6 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区域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致谢

(5)天柱县农业推广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天柱县农业推广回顾
2 天柱县农业推广体制沿革
3 天柱县农业生产概况
    3.1 天柱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3.1.1 种植业
        3.1.2 养殖业
        3.1.3 林果业
        3.1.4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3.1.5 农业技术队伍
    3.2 天柱农业结构调整及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3.3 天柱农业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条件
        3.3.1 宜林(草)面积大
        3.3.2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3.3.3 土壤肥沃,气候宜耕
        3.3.4 水源充足
        3.3.5 品牌优势明显
        3.3.6 剩余劳动力充足
4 近年来天柱县农业推广取得的主要成绩
    4.1 种植业
    4.2 畜牧水产业
    4.3 林果业
    4.4 扶贫攻坚
    4.5 农业科技培训
    4.6 乡镇企业
5 天柱县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5.1 体制问题
        5.1.1 土地管理体制
        5.1.1.1 土地资源分配有待进一步完善
        5.1.1.2 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不相适应
        5.1.1.3 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
        5.1.2 农业机构体制
        5.1.2.1 条块分割,不能连动
        5.1.2.2 机关人多,人浮于事
        5.1.2.3 乡镇工作任务重,本职工作时间少
        5.1.2.4 缺乏学习深造,专业技术落后
        5.1.2.5 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简陋
        5.1.3 财政投入体制
        5.1.3.1 财政困难,投入有限
        5.1.3.2 投入单一,用途分散
        5.1.4 农产品价格体制有待完善
    5.2 服务问题
        5.2.1 服务范围较窄
        5.2.2 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5.2.3 需求变化
        5.2.3.1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不利于农业推广
        5.2.3.2 服务项目需进一步与农民需求相适应
6 天柱县农业推广思路及对策
    6.1 以政府推动及实惠政策促进农业推广
    6.2 以创新机制激励农业推广
        6.2.1 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6.2.2 进一步确认农村土地产权性质及其权利结构
        6.2.3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6.2.4 探索土地所有权的管理途径
    6.3 以适度规模生产保障农业推广
    6.4 以体制改革稳定农业推广稳定队伍
    6.5 以拓宽渠道增加农业推广投入
    6.6 以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6.7 以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率
    6.8 以农民参与实现村落社区管理
    6.9 以农民自愿为基础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7 小结与讨论
    7.1 天柱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的发展
    7.2 天柱县农业推广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7.3 天柱县农业推广工作要取得长效的发展,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8 致谢
9 主要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6)浙江省粮食安全、土地潜力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粮食安全概念及新格局下的粮食安全
    1.1 粮食安全的概念
    1.2 粮食安全的类型
    1.3 新格局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1.3.1 新格局下的中国粮食供需情况
        1.3.2 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1.3.2.1 耕地被大量占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1.3.2.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旱灾频繁发生
        1.3.2.3 种粮比较收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3.2.4 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1.3.2.5 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并出现多样化的特点
第二章 浙江省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浙江省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
    2.2 浙江省粮食生产的现状
        2.2.1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下降
        2.2.2 粮食消费量呈刚性增长
        2.2.3 外省粮食是本省商品粮的主要来源
        2.2.4 政策扶持减弱,种粮效益下降
        2.2.5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使粮食面临安全信誉危机
第三章 浙江省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3.1 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最主要的资源障碍
        3.1.1 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
        3.1.2 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
        3.1.3 水资源短缺将制约浙江省粮食生产
    3.2 小农经营组织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障碍
    3.3 食品安全危机四伏
    3.4 生物入侵安全隐患
    3.5 粮食储备体制和流通体制的不健全
        3.5.1 储备粮和储备体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3.5.2 粮食流通体制不健全
    3.6 国内外粮食市场逐步接轨增加了我省粮食安全的不可预见性
第四章 浙江省粮食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4.1 强化耕地保护是维护粮食久远安全的根本之策
        4.1.1 保障耕地数量,真正实现占补平衡
        4.1.2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4.1.2.1 加大对种植粮食和提高耕地质量的投入
        4.1.2.2 实施立体化农业,充分挖掘我省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4.1.2.3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4.1.2.4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4.1.2.5 改造中低产田
        4.1.2.6 提高土壤肥力
        4.1.2.6.1 化肥
        4.1.2.6.2 有机肥
        4.1.2.6.3 生物固氮
        4.1.2.6.4 耕作方式
        4.1.2.6.5 水土保持
    4.2 促进发展节水型效益农业
        4.2.1 以量水设施的完善来促进节水型效益农业的发展
        4.2.2 优惠政策扶持
        4.2.3 多部门协调合作,提高技术含量
        4.2.4 健全管理制度
    4.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
        4.3.1 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结构
        4.3.2 不同粮食作物的配比和和布局
        4.3.3 藏粮于民与藏粮于地
        4.3.4 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的适用技术
    4.4 多途径多切口改善食品安全状态,提高食品安全信誉
        4.4.1 防治结合改善农田污染状况
        4.4.1.1 发展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与缓释化
        4.4.1.2 在粮食生产中应用生物化、低毒化的农药
        4.4.1.3 利用植物修复去除重金属污染
        4.4.1.4 切断污染源
        4.4.2 防止生物入侵,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4.4.2.1 对入侵生物进行跟踪、防治研究
        4.4.2.2 相关技术的法律法规建设
        4.4.2.3 加强对入侵生物的监控
        4.4.2.4 培训与教育
        4.4.3 强化管理机制,健全农业标准监测体系
    4.5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经营机制
        4.5.1 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市场
        4.5.2 加强粮食储备工作,确保粮食调控能力
        4.5.3 探索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
        4.5.4 建立保护粮农利益的支持体系
        4.5.5 进一步支持各类流通组织,保证粮食供求平衡
    4.6 强化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4.6.1 扶持浙江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4.6.2 保持浙江省粮食供应总量的措施建议
        4.6.3 浙江省粮产区的合理布局和分布
    4.7 建立现代信息网络,加强技术推广体系
        4.7.1 农业信息产业化改造
        4.7.2 加强宣传,培养与提高农户的信息意识,引导市场需求
        4.7.3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7.4 优惠政策扶持相关企业、大户
        4.7.5 信息有偿使用
        4.7.6 鼓励集体和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
        4.7.7 大力培育与发展农业信息市场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7)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二) 论文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一) “完备、发达”
        (二) “统一、开放”
        (三) “竞争、有序”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 价格机制
        (二) 信息机制
        (三) 竞争机制
        (四) 管理机制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一) 利益原理
        (二) 交易费用原理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战略思路选择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8)环境或公共政策演变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概况
    第一节 石羊河流域自然条件
    第二节 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节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章 环境或公共政策演变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历史时期公共管理政策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一、汉初以前时期的石羊河流域
        二、汉代的移民实边政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开发
        四、隋唐时期屯戍政策
        五、明清时期垦殖政策
        六、小结
    第二节 建国以来主要公共政策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一、人口政策
        1、人口自然增殖政策
        2、移民政策
        3、人口增加与水资源分析
        二、流域管理体制
        1、流域管理机构
        2、水利工程建设
        3、水资源分配
        4、水资源价格政策
        三、产业结构政策
        1、解放初期“以粮为纲”政策
        2、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商品粮基地政策
        3、农产品价格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流域产业结构现状
    第三节 环境或公共政策演变的影响分析
        一、政策缺少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导致政策失灵
        二、生态脆弱区域的人口增殖和移民政策导致人口压力加大
        三、流域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产业结构政策不合理
第四章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节水意识
    第二节 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第三节 进行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以民勤县为例
        一、民勤县概况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政策的提出与面临的挑战
        三、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第五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 论
    一、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及创新
第一章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原因
    第一节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体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大富余比重高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三、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一般原因
        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特殊原因
第二章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进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需要
        三、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的需要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为农村培育人才的需要
        五、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需要
        六、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内需的需要
    第二节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展情况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有效性及其前景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双重二元结构”及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双重二元结构”的本质
        二、“双重二元结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第三章 国内外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第一节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界定
        一、刘易斯的“零值边际劳动生产率”说
        二、郭熙保的“地—劳比率变动”说
        三、张培刚的界定
        四、陈吉元的界定
        五、本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界定
    第二节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
        二、人口增长过快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农村劳动力过剩
        五、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
        六、农村耕地渐进性缺失的影响
        七、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原因
        八、工业化战略偏差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
        九、农村资金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三节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对策
        一、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基本模式
        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
第四章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路
    第一节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减少农民为目的和落脚点
        二、坚持与推进城市化相统一
        三、坚持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相结合
        四、坚持转移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以社会全局为着眼点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以创新转移模式为突破口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以提高“三农”为基础
第五章 发展农村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
    第一节 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户籍制度
        二、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土地流转制度
        三、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支农制度
    第二节 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产业环境
        一、发展现代农业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发展特色农业
    第三节 积极推进乡镇企业发展
        一、乡镇企业的基本属性
        二、乡镇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三、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 提高农民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
    第一节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提高农民劳动能力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二、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第三节 提高农民社会地位
        一、农民社会地位不公的主要表现
        二、提高农民社会地位的对策措施
第七章 敞开城市大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当务之急
    第一节 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一、清除农民进城障碍,让农民进得来
        二、创造农民进城就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让农民留得住
    第二节 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二、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及其后果
        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
        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后果
    第二节 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构建
        一、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
        二、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三、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障碍
        四、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农业结构调整应抓好的几方面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农业科学发展项目管理研究[D]. 赵之友. 天津大学, 2009(12)
  • [2]安徽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成效与下一步发展思路[J]. 方勃. 安徽农学通报, 2008(09)
  • [3]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射阳县洋马镇的分析[D]. 史长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4]岱岳区生态农业模式与对策研究[D]. 单光德. 山东农业大学, 2006(04)
  • [5]天柱县农业推广现状与对策[D]. 杨小康. 贵州大学, 2006(05)
  • [6]浙江省粮食安全、土地潜力分析和对策研究[D]. 宋艳龄. 浙江大学, 2006(09)
  • [7]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8]环境或公共政策演变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卜红梅. 兰州大学, 2006(09)
  • [9]浙江省粮食安全、土地生产潜力分析和对策研究[A]. 汪自强,宋艳龄. 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与论证, 2005
  • [10]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D]. 丁兆庆.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标签:;  ;  ;  ;  ;  

农业结构调整几个方面要做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