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量测定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感染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0)在《多孔有机框架材料及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孔有机框架材料(POFs)因其独特、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和医学的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在生物传感领域中,POFs的孔洞和通道可以容纳目标分子并诱导特定的识别。贵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它们超小的尺寸、较好的耐光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青睐。本文合成比表面积大、导电性较好的和低成本的两种卟啉型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orous aromatic frameworks,PAF)和金属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AF-40-Fe),同时合成了稳定性良好以及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铜纳米簇(Cu NCs)和金纳米棒(Au NRs)。并将其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光电化学传感器以及酶联免疫检测法,用于C-反应蛋白(CRP)、赭曲霉毒素A(OTA)以及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检测。(1)构建了一种以金纳米颗粒@多孔芳香骨架材料(Au NPs@PAFs)为固定基质的无标记型C-反应蛋白(CRP)光电免疫传感器。在最优条件下,采用计时电流法实现对CRP进行定量检测。该传感器的光电流与CRP浓度在0.05ng/mL-60 ng/m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017 ng/mL,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46,平均回收率为102.3%。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为C-反应蛋白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灵敏的方法。(2)开发了一种以金纳米颗粒@金属多孔芳香骨架材料(Au NPs@PAF-40-Fe)为标记物的酶联免疫法(ELISA)。在最优条件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现对C-反应蛋白(CRP)的定量检测。该方法所测吸光度值与CRP浓度在0.05-2000 ng/mL范围具有较好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017 ng/mL,线性相关系数R2=0.9921,平均回收率为99.5%。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为C-反应蛋白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3)提出了一种以掺杂金纳米颗粒的铁卟啉多孔芳香骨架材料(AuNPs@PAF-40-Fe)作为基底,以标记了链霉亲和素的碱性磷酸酶(SA-ALP)作为标记物的赭曲霉毒素A(OTA)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在实际样品中,实现了对OTA的快速及超灵敏检测。在ALP的催化下,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水解产生对硝基苯酚(pNP),从而在电极上产生氧化电流。最优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1-100 ng/mL,0.033 ng/mL为该方法的检测下限,线性相关系数为0.9886,平均回收率为98.2%。该OTA适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为OTA的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的方法。(4)真菌毒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突出。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是最常见、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因此,急需开发简单、方便且快速的用于检测AFB1的电化学传感器。在第五章中,提出了一种以掺杂了金纳米棒的二硫化钼(Au NRs@MoS2)作为基底,以分散有金纳米颗粒的铬金属有机框架材料(Au NPs@MIL-101(Cr)-NH2)作为标记物的黄曲霉素适体传感器。在最优条件下,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标记物中MIL-101(Cr)-NH2的氧化峰电流实现对AFB1的定量检测。0.0585 ng/mL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下限为0.017 n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830,回收率在96.6%-107.5%之间。该黄曲霉素适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5)以DNA双链为模板、以铜离子和抗坏血酸为原料合成了铜纳米簇(Cu NCs)。所合成的铜纳米簇在315 nm左右出现紫外吸收峰,当适体链与赭曲霉毒素A(OTA)特异性结合,破坏了铜纳米簇本身稳定的结构,同时通过盐诱导而发生团聚,由此发展了一种用于检测OTA的比色测定方法。在最优条件下,吸光度值与OTA浓度在0.1 ng/mL-80 ng/m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33 ng/mL。该方法为OTA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检测的方法。
张路漫[2](2019)在《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ESLD)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中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ESLD肝移植术后无并发症患者40例,CRBSI患者24例及非CRBSI患者30例。动态检测围术期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PCT变化规律;检测CRBSI患者及非CRBSI患者血浆PCT及(1,3)-β-D-葡聚糖((1,3){beta}-D-glucan,BG)水平,并且对CRBSI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外周血PCT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BG检测采用动力学色度分析法,CRP检测采用胶体金法。所得结果经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为了评价PCT的诊断价值,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来绘制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机处理ROC曲线下面积(AUC),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移植无并发症患者术后第13 d的平均WBC计数、CRP浓度及PCT含量明显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周血WBC、PCT、CRP水平逐渐降低,且在术后710 d恢复至正常。2、CRBSI患者外周血PCT含量明显高于非CRBS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患者外周血BG含量与非CRBSI患者外周血BG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外周血PCT含量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外周血BG含量明显低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CRBSI组、和非CRBSI组构建的ROC曲线,PCT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0.728-0.949,P<0.01);BG的AUC为0.612(0.453-0.771,P>0.05)。4、PCT诊断CRBS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分别为71%、87%、81%、79%。5、CRBSI患者抗生素治疗后外周血PCT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在肝移植术后早期CRBSI的辅助、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吴瑞丽[3](2018)在《基于CdSe/ZnS荧光量子点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侧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作为现场即时检测(POCT)领域非常重要且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检测技术,由于其检测快速、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非常具有前景且节约成本的即时诊断技术。但传统的侧向免疫层析技术常用胶体金、有机荧光染料作为标记材料,其检测性能相对实验室检验方法存在着灵敏度较低、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而荧光量子点作为一种新颖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传统荧光染料无可比拟的光学性质(如宽激发窄发射,发射光谱可调,光化学稳定性好,荧光强度高,寿命长,单激发多元发射等优点),其作为一种荧光标记物现已广泛应用于免疫诊断、生物传感、细胞标记、活体成像、光动力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将高质量的荧光量子点与侧向免疫层析技术结合,可实现对细菌、病毒蛋白大分子以及抗原小分子等的快速灵敏定量检测,促进量子点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本论文尝试采用不同方法修饰的(聚合物修饰和二氧化硅包覆修饰)荧光量子点(CdSe/ZnS,发射峰位为635 nm)为标记材料,通过优化量子点-抗体蛋白的偶联条件、侧向免疫层析体系的组成,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竞争法两种原理构建了基于量子点的侧向免疫层析(Lateral flow immunoassay)定量检测体系,实现了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快速定量检测,并初步尝试了建立了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同时定量检测的侧向免疫层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聚合物修饰的荧光量子点(QDs@PMAH)对C-反应蛋白(CRP)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以QDs@PMAH作为CRP抗体的蛋白标记材料,优化量子点与CRP抗体的偶联条件,依据双抗体夹心法构建了CRP的侧向免疫层析体系,探讨了层析体系试纸条样品结合垫、硝酸纤维素膜、探针用量及其稀释液等影响试纸条性能的有关因素。在优化的检测体系下,建立的定量免疫层析检测体系在CRP浓度为0.510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回归,最低检出限为0.30 ng/mL。与其它CRP的即时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表现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仅需3 min)且检测范围宽的明显优势。该免疫层析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差异均小于15%,回收率在95%110%以内,说明该方法的稳定性良好,其检测结果可靠准确。通过对135例临床样本的检测,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行业金标准罗氏胶乳C反应蛋白诊断试剂盒的检测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基于聚合物修饰(QDs@PMAH)和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荧光量子点(QDs@SiO2)对降钙素原(PCT)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分别以QDs@PMAH和QDs@SiO2为PCT抗体的蛋白标记材料,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通过对免疫层析体系的优化,建立了对炎症标志物PCT的定量检测方法。建立的PCT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时间仅需要12 min,在血清样本中PCT初始浓度为0.1100 ng/m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回归。两种检测体系的PCT样本(3倍稀释前)的最低检出限LOD分别为0.09 ng/mL(聚合物修饰的量子点检测体系),0.03 ng/mL(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量子点体系),与目前商用的胶体金即时检测方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量子点体系提高了10倍以上)。相对稀释后的样本,理论LOD分别计算为0.03 ng/mL和0.01 ng/mL。同时以二氧化硅包覆修饰量子点为标记材料建立的检测方法,探针的使用量相对较少,免疫试剂抗体的使用也相对较少,在灵敏度提高的同时,免疫层析体系的稳定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批内和批间差异小于10%)。通过对140例临床样本的检测,建立的检测方法与医院采用的行业金标准梅里埃的酶联免疫荧光法进行对照比较,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基于二氧化硅包覆修饰(QDs@SiO2)的荧光量子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通过选用更稳定的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水相量子点作为标记材料,采用竞争法的原理构建了对食品中小分子AFB1的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检测体系在玉米样本中AFB1初始浓度为2.51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回归,对于实际检测样本的AFB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294 ng/mL。该方法对于玉米实际样本中AFB1的最低检出限LOD为0.796 ng/g,该灵敏度是国内行业标准胶体金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的2.5倍,按照实际检测时的14倍稀释,该检测方法的理论LOD经计算为0.057ng/g。同时,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好,准确度高,回收率在80%120%之间。此外,该检测方法中的样本提取简单,经一步提取后可滴加样品检测,检测时间仅需要15 min,非常适合于基层生产或检验部门用于食品或饲料中AFB1的现场即时定量检测。4.尝试建立了同时检测CRP和PCT的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方法。以同一荧光发峰位的QDs@SiO2分别标记CRP抗体和PCT抗体制备荧光探针,在一个荧光免疫侧向层析体系中,采用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PCT和竞争法检测CRP的原理,实现了两种炎症标志物的同时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用同一量子点标记也可以实现两个指标的同时检测,检测范围和最低检测限可以和单独检测的结果相媲美,但体系对CRP检测时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以上研究成果证明荧光量子点作为优异的标记材料,在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和竞争法的侧向免疫层析检测中都具有可实现目标物的定量、灵敏、快速检测的优势。其中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量子点作为标记材料构建的检测体系,具有免疫试剂用量少、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的特点。因此基于量子点的侧向免疫层析技术为构建新型体外快速检测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也将会为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即时检测技术支撑。
周伟,杨宏彪[4](2018)在《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在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联合白细胞计数检测在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在某医院内科就诊的326例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三组,其中细菌感染组10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96例,病毒感染组128例。并选取同期在医院内科进行健康体检的137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采集,检测CRP及WBC计数。结果:CRP检测结果中,细菌感染组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计数检测结果中,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计数检测的方法,对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等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文欢,王晓艳[5](2017)在《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诊断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呼吸道感染患儿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值(N%)变化,分析其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该院儿科门诊确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1 021例,按感染的病原体分为细菌感染组(321例)、病毒感染组(332例)和支原体感染组(304例),排除其他少见病原体感染及混合感染共64例。另以同期在该院门诊行健康体检的22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外周血CRP、WBC及N%。结果细菌感染组hs CRP、WBC、N%与其他3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且以三个指标同时升高更为常见(51.7%);hs CRP升高伴WBC或N%升高(27.9%),hs CRP在细菌感染组的敏感性最高(90.0%);与其他3组比较,病毒感染组N%显着下降(P<0.05),WBC与hs 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感染组表现为hs CRP、WBC及N%三项中的一项或两项轻度升高。结论 hs CRP、WBC联合N%检测对于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初步鉴别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在早期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尤其hs CRP升高伴WBC和N%中一项或两项升高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极高。
吴斌[6](2016)在《C反应蛋白核酸适配体的性质考察及其分析应用研究》文中指出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由肝脏生成的一种急性蛋白,是炎症、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指示因子,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常用的CRP检测方法中大多以抗体作为识别分子。核酸适配体是一种新兴的识别分子,不仅具有可以比拟抗体的高亲和力及高特异性,同时还具有分子量小、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合成和修饰等优点。因此,筛选CRP的核酸适配体,并构建基于核酸适配体的CR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已有多篇文献报道筛选获得了 CRP的核酸适配体,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一条RNA的核酸适配体。但是研究表明,该RNA核酸适配体只与CRP的单体结合而不与五聚体结合,并且该RNA核酸适配体也不够稳定。本课题组前期已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筛选获得了CRP的DNA核酸适配体6th-62,其解离常数为22.1 nmol/L。为进一步了解该核酸适配体的性质并拓展其应用,本文对6th-62进行了序列优化及性质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两种CRP的检测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CRP核酸适配体6th-62的序列优化及其性质考察。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对核酸适配体6th-62进行序列优化,由于在构建筛选文库时设计了引物端,所以通过截掉全长链的核酸适配体6th-62两端的固定序列得到6th-62-40,结果证明6th-62-40仍然可以和CRP结合。设计了邻近探针进行考察,结果表明6th-62-40能特异地识别靶标CRP。还用SPR考察了不同核酸适配体与目标物的结合位点,结果初步表明6th-62、CRP80-17与CRP的结合位点是一致的;6th-62-40、CRP40-17与CRP的结合位点也是一致的。其中CRP80-17及CRP40-17为本课题组通过氧化石墨烯辅助的免固定筛选法获得的CRP核酸适配体。2.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金纳米颗粒标记抗体的三明治型SPR传感器实现了 CRP的高灵敏检测。首先对核酸适配体固定化方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6th-62-40的3’端固定在金膜上时引起的SPR角度变化最大,故利用该固定化方法构建传感器用于CRP的检测。由于金纳米颗粒与金膜的耦合效应放大信号,显着提高了灵敏度,检测范围为10pmol/L~50nmol/L,检测限为10pmol/L,并表现出高选择性和良好的再生性能,可用于血清样品中CRP的检测。3.基于富G序列的核酸适配体6th-62-40能够增强ThT荧光的性质,发展了免标记的荧光方法检测C反应蛋白。荧光分子硫黄素T(ThT)可以和该富G的DNA序列结合形成ThT/6th-62-40复合物,使ThT的荧光显着增强。当目标物CRP存在时,6th-62-40能与靶标CRP特异性结合,形成CRP/6th-62-40复合物,破坏了ThT/6th-62-40复合物并使ThT处于游离状态,使得ThT的荧光显着降低。基于此原理,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的免标记方法用于CRP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5 nmol/L~20 nmol/L,检测限为380 pmol/L。该方法无需对核酸适配体探针进行标记,具有简便、快速、成本较低等特点。
许程[7](2016)在《肝素结合蛋白在脓毒血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肝素结合蛋白在脓毒血症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肝素结合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脓毒血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肝素结合蛋白与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脓毒血症中的诊断性能。方法采集20例健康志愿者,79例非脓毒血症患者,55例脓毒血症,42例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同时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统计并比较健康志愿者、非脓毒血症患者、脓毒血症患者以及严重脓毒血症患者血浆中各检测物水平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出曲线下面积,寻找最佳截断值,分析并比较HBP、PCT、hs-CRP在诊断脓毒血症时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以及阳性预测值;对HBP与PCT、hs-CRP以及PCT与hs-CRP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非脓毒血症组、脓毒血症组、严重脓毒血症组HBP水平分别为2.14±1.98、11.85±11.06、10.43±10.21、104.97±106.84(ng/ml),健康对照组与非脓毒血症组、脓毒血症组及严重脓毒血症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血症组高于脓毒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脓毒血症组与脓毒血症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5);PCT水平分别为0.03±0.01、0.12±0.06、0.78±0.5、17.24±23.21(ng/m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分别为0.97±1.37、13.82±26.28、40.14±32.8、100.82±66.83(mg/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B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94,且血浆HBP浓度为11.5 ng/ml时,其诊断脓毒血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73.2%,64.9%,阴性预测值80.1%,阳性预测值75.6%。当HBP浓度达到28.9ng/ml时,其诊断严重脓毒血症的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94.7%,阴性预测值96.5%,阳性预测值90.6%。线性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浆PCT与HBP呈正相关(r=0.874,P<0.01),与hs-CRP无线性相关关系(r=0.47,P=0.133),且血浆HBP水平与hs-CRP也无线性相关关系(r=0.58,P=0.203)。结论血浆HBP、PCT、hs-CRP均可作为脓毒血症的检测指标,且可用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当HBP浓度达到28.9ng/ml时,其诊断严重脓毒血症的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94.7%,阴性预测值96.5%,阳性预测值90.6%,是严重脓毒血症较好的预警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监测脓毒血症病情的进展。联合检测患者血浆HBP及PCT并分析两者相关性,可较好的预测脓毒血症的发生。
轩帆[8](2016)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了解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患儿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通过比较,确定可作为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监测的最佳指标,为其可辅助指导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严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血液病房确诊的2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住院患儿,其中男18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1岁4月14岁,中位年龄5岁3月。该27名患儿均为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后,达粒细胞缺乏状态(中性粒细胞<0.5×109/L),且并发发热。同时选取2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对照组,该26名患儿亦经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后达粒细胞缺乏状态(中性粒细胞<0.5×109/L),但未并发发热。其中男17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1.89:1;年龄2岁1月14岁,中位年龄5岁7月。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M)分型(MICM)确诊。对于并发发热组需在发热24小时内采集静脉血,送检:血常规、白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末梢血送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同期留取对照组患儿血液标本并送检。2比较以上指标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中位数以及四分位间距表示数据结果,利用非参数分析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法确定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最佳诊断点(最靠近左上角的ROC曲线的点,cut-off值),以及计算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PV-)、Youden指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白介素-6(IL-6)在两组的检测结果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并发发热组33.45(24.95,66.78)pg/ml,对照组16.41(7.86,21.44)pg/m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两组的检测结果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并发发热组22.58(0.44,43.87)mg/L,对照组0.3(0.22,0.44)mg/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降钙素原(PCT)在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比较:降钙素原(PCT)在两组的检测结果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并发发热组0.17(0.1,0.32)ng/ml;对照组0.01(0.01,0.02)ng/m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项检测指标在并发发热组中均较对照组有所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诊断效能比较。ROC曲线分析评价三者诊断效能,白介素-6(IL-6)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P<0.05),降钙素原(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2(P<0.05),PCT的曲线下面积(AUC=0.962,P<0.05),优于IL-6(AUC=0.859,P<0.05)和hs-CRP(AUC=0.8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相较白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具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性。依据ROC曲线可得,PCT截断值为0.03ng/ml,Youden指数为0.886。同样可由ROC曲线得出IL-6截断值为23.645 pg/ml,Youden指数为0.662;hs-CRP截断值为1.395 mg/L,Youden指数为0.627。当PCT截断值为0.03ng/ml时,其灵敏度可达96.3%,特异度可达92.3%,Youden指数为0.886,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和92.9%,阴、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04和12.5,均优于IL-6和hs-CRP。结论:1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早期感染中,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2三者诊断效能评估中,PCT诊断效能优于hs-CRP和IL-6。其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且综合评价PCT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较高。故能更好地用于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感染的早期检测和筛查。3当PCT截断值为0.03ng/ml时,在ROC曲线上其具有最大约登指数,诊断效果最佳。
林狄彬[9](2014)在《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小儿呼吸道急性感染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探讨全血CRP的检测﹑白细胞计数在白细胞计数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本文采用免疫层析原理,样本与含有标记物的鼠抗人hs-CRP的单克隆抗体反应,然后利用光学检测原理,定量测定了小儿呼吸道急性感染治疗前后的全血CRP水平,讨论CRP是小儿呼吸道急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其浓度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而加高。
张海燕[10](2013)在《炎症标志物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评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在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同时选取正常小儿60例,分别进行炎症标志物CRP和WBC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该检测方法的正确率。结果细菌感染可导致WBC急剧增加(P<0.01),而MP对其不产生作用(P>0.05),病毒性感染则为一定程度的降低或正常。而细菌感染和MP感染均可促进CRP表达增加(P<0.01),但细菌感染增加更为显着,病毒感染则与正常组无显着区别(P>0.05)。总计检测200例,正确196例,总正确率98%。结论炎症标志物CRP和WBC对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二、定量测定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感染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量测定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感染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孔有机框架材料及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1.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1.1.2 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1.1.3 生物传感器在比色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1.2 C-反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
1.2.1 C-反应蛋白的基本概述 |
1.2.2 CRP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1.2.3 CRP的检测 |
1.3 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
1.3.1 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进展 |
1.3.2 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进展 |
1.3.3 真菌毒素的检测 |
1.4 含卟啉基团的多孔有机材料 |
1.4.1 多孔有机材料 |
1.4.2 卟啉 |
1.4.3 含卟啉基团的多孔有机材料的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1.5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1 贵金属纳米材料 |
1.5.2 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
1.6 研究工作构想 |
第2章 卟啉多孔芳香骨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光电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材料的制备 |
2.2.3 光电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2.2.4 检测原理及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材料的表征 |
2.3.2 不同材料修饰的ITO玻璃片的光电化学响应 |
2.3.3 不同修饰电极界面的交流阻抗行为 |
2.3.4 不同修饰ITO玻璃片的光电化学响应 |
2.3.5 实验条件优化 |
2.3.6 传感器的标准曲线 |
2.3.7 传感器的选择性 |
2.3.8 回收率的测定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金纳米颗粒@金属卟啉多孔芳香骨架化合物的模拟酶联免疫法测定C-反应蛋白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材料的制备 |
3.2.3 检测原理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表征 |
3.3.2 不同标记物对吸光度值的影响 |
3.3.3 实验条件优化 |
3.3.4 传感器的校准曲线 |
3.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
3.3.6 回收率测定 |
3.4 小结 |
第4章 铁卟啉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化学适体传感器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材料的制备 |
4.2.3 铁卟啉多孔有机材料适体传感器的研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材料的表征 |
4.3.2 不同修饰电极界面的交流阻抗行为 |
4.3.3 实验条件优化 |
4.3.4 传感器的校准曲线 |
4.3.5 适体传感器的选择性 |
4.3.6 回收率的测定 |
4.4 小结 |
第5章 金纳米棒@二硫化钼作为固定基质构建竞争型适体传感器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材料的制备 |
5.2.3 黄曲霉毒素适体传感器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材料的表征 |
5.3.2 不同修饰电极界面的交流阻抗行为 |
5.3.3 实验条件优化 |
5.3.4 AFB1适体传感器的校准曲线 |
5.3.5 AFB1适体传感器的选择性 |
5.3.6 回收率的检测 |
5.4 小结 |
第6章 基于氯化钠诱导DNA金属纳米簇团聚的比色传感技术用于赭曲霉素的检测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仪器 |
6.2.2 材料的制备 |
6.2.3 检测原理及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材料的表征 |
6.3.2 赭曲霉素对铜纳米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
6.3.3 实验条件优化 |
6.3.4 标准曲线 |
6.3.5 比色传感技术的选择性 |
6.3.6 回收率测定 |
6.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降钙素原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动态观察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仪器 |
1.1.3 研究对象 |
1.1.4 检测方法 |
1.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WBC计数的变化规律 |
1.2.2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CRP浓度的变化规律 |
1.2.3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PCT浓度的变化规律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降钙素原、(1,3)-Β-D-葡聚糖在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早期诊断价值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仪器 |
2.1.3 研究对象 |
2.1.4 研究方法 |
2.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肝移植术后CRBSI患者血浆PCT浓度检测 |
2.2.2 肝移植术后CRBSI患者血浆BG浓度检测 |
2.2.3 PCT预测CRBSI的 ROC曲线 |
2.2.4 BG预测CRBSI的 ROC曲线 |
2.2.5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血浆PCT浓度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降钙素原在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后判断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仪器 |
3.1.3 研究对象 |
3.1.4 研究方法 |
3.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治疗前后CRBSI患者血浆PCT浓度检测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及测定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CdSe/ZnS荧光量子点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侧向免疫层析法 |
1.2.1 侧向免疫层析技术(LFIA)原理及其分类 |
1.2.2 侧向免疫层析技术的标记材料 |
1.2.3 侧向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
1.3 量子点简介 |
1.3.1 量子点的性质 |
1.3.2 量子点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 |
1.4 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4.1 量子点在生物标记成像中的应用 |
1.4.2 量子点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1.4.3 量子点在免疫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1.5 研究意义、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1.5.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5.2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1.5.3 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聚合物修饰的荧光量子点对C-反应蛋白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 |
2.1 引言 |
2.1.1 C-反应蛋白及其检测的意义 |
2.1.2 C-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量子点与CRP抗体复合物的制备 |
2.3.2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夹心法定量检测CRP的原理 |
2.3.3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CRP体系的优化 |
2.3.4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CRP体系的性能测定 |
2.3.5 真实样本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量子点-m CRP1 探针制备条件的优化 |
2.4.2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CRP体系的优化 |
2.4.3 基于聚合物修饰的量子点建立的CRP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体系的性能 |
2.4.4 真实样本检测及与其它检测方法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聚合物和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荧光量子点对降钙素原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 |
3.1 引言 |
3.1.1 降钙素原及其检测的意义 |
3.1.2 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实验内容 |
3.3.1 PCT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 |
3.3.2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PCT检测体系的优化 |
3.3.3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PCT体系的性能 |
3.3.4 真实样本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CT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 |
3.4.2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法定量检测PCT体系的优化 |
3.4.3 基于聚合物修饰和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量子点建立的PCT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体系的性能 |
3.4.4 真实样本检测及与其它检测方法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荧光量子点对黄曲霉毒素B1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 |
4.1 引言 |
4.1.1 黄曲霉毒素B1 介绍 |
4.1.2 黄曲霉毒素B1 的检测技术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内容 |
4.3.1 AFB1 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 |
4.3.2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竞争法定量检测AFB1 体系的优化 |
4.3.3 荧光量子点侧向免疫层析竞争法检测AFB1 检测体系的性能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样品提取方法及样本稀释液的确定 |
4.4.2 样品结合垫预处理液的优化 |
4.4.3 T线包被抗原及探针用量的确定 |
4.4.4 AFB1 定量检测的标准曲线和灵敏度 |
4.4.5 重复性(批内和批间差异) |
4.4.6 准确度(回收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二氧化硅包覆修饰的荧光量子点对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同时定量检测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5.3 实验内容 |
5.3.1 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 |
5.3.2 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同时检测CRP和 PCT的原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T线上包被抗原、抗体浓度以及探针用量的确定 |
5.4.2 CRP和 PCT同时定量检测的标准曲线的初步建立 |
5.4.3 同一种量子点作为标记材料实现同时检测的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在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RP检测结果及阳性率 |
2.2 WBC计数检测结果及阳性率 |
2.3 检测结果对比 |
3 讨论 |
(5)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诊断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测方法 |
1.3 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WBC、N%及hs CRP平均水平比较 |
2.2 各感染组WBC、N%、hs CRP升高情况比较 |
2.3 WBC、N%、hs CRP在各感染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
3 讨论 |
(6)C反应蛋白核酸适配体的性质考察及其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所用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C反应蛋白简介 |
1.2 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
1.1.1 C反应蛋白与炎症感染的关系 |
1.1.2 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
1.1.3 C反应蛋白与肿瘤的关系 |
1.1.4 C反应蛋白与其它疾病的关系 |
1.3 C反应蛋白的检测 |
1.3.1 基于抗体的C反应蛋白的检测 |
1.3.2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C反应蛋白的检测 |
1.4 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
第2章 C反应蛋白核酸适配体的性质考察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仪器 |
2.2.2 核酸适配体6th-62的序列优化 |
2.2.3 邻近探针法考察6th-62-40与C反应蛋白的结合 |
2.2.4 荧光偏振考察6th-62-40与C反应蛋白的关键结合序列 |
2.2.5 考察不同C反应蛋白核酸适配体与目标物的结合位点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核酸适配体6th-62的序列优化结果 |
2.3.2 邻近探针法考察6th-62-40与C反应蛋白的结合 |
2.3.3 荧光偏振法考察6th-62-40与C反应蛋白的关键结合序列 |
2.3.4 不同C反应蛋白核酸适配体与目标物的结合位点考察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金纳米颗粒标记抗体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用于C反应蛋白的检测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核酸适配体序列固定化方式考察 |
3.2.3 金纳米颗粒放大信号的传感器构建及可行性考察 |
3.2.4 抗体标记的金纳米颗粒的浓度优化 |
3.2.5 C反应蛋白的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传感器的原理 |
3.3.2 核酸适配体序固定化方式的考察结果 |
3.3.3 金纳米颗粒放大传感器信号的可行性考察结果 |
3.3.4 抗体标记的金纳米颗粒的浓度优化结果 |
3.3.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灵敏度 |
3.3.6 金纳米颗粒信号放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选择性 |
3.3.7 金纳米颗粒信号放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再生性 |
3.3.8 血清样品中C反应蛋白的检测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C反应蛋白免标记检测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DNA序列对ThT荧光增强能力的考察 |
4.2.3 免标记C反应蛋白荧光检测方法的可行性考察 |
4.2.4 实验条件优化 |
4.2.5 C反应蛋白的免标记检测 |
4.2.6 C反应蛋白检测的选择性考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检测原理 |
4.3.2 6th-62-40对ThT的荧光增强能力 |
4.3.3 可行性验证 |
4.3.4 实验条件优化 |
4.3.5 C反应蛋白的免标记检测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肝素结合蛋白在脓毒血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各组研究对象 HBP、PCT、hs-CRP 水平比较 |
3.3 ROC 曲线分析结果 |
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课题综述 |
参考文献 |
(8)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相关炎症因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小儿呼吸道急性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测定方法 |
1.2.1 CRP定量: |
1.2.2 白细胞计数: |
2 结果 |
2.1 |
2.2 感染急性期与恢复期的CRP比较: |
2.3 患者全血CRP与血液白细胞计数结果的比较: |
3 讨论 |
(10)炎症标志物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WBC检测比较 |
2.2 CRP检测比较 |
3 讨论 |
四、定量测定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感染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孔有机框架材料及贵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 王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D]. 张路漫.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基于CdSe/ZnS荧光量子点的侧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D]. 吴瑞丽. 河南大学, 2018(12)
- [4]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在感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周伟,杨宏彪.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 [5]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诊断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价值[J]. 李文欢,王晓艳. 中国妇幼保健, 2017(20)
- [6]C反应蛋白核酸适配体的性质考察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 吴斌. 湖南大学, 2016(04)
- [7]肝素结合蛋白在脓毒血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许程.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8]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因素分析[D]. 轩帆.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9]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小儿呼吸道急性感染中的应用[J]. 林狄彬. 内蒙古中医药, 2014(21)
- [10]炎症标志物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评估[J]. 张海燕.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