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障碍及清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雯[1](2020)在《初中语文游记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记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其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字难认、句难断、译难准、意难清四个老大难问题,往往让语文教师难以招架。而对于文言文基础浅薄的初中生来说,要领会游记文言文之中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精神之美,也存在相当难度。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文言文单纯机械式教法和强制性的记忆,常常让初中生对游记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骤减。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初中游记文言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改善中学生文言文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人教版初中游记文言文的教学要点进行总体分析,从知识点层面分析其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其次以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大汾中学为调查对象,对目前初中生在游记文言文学习方面存在的兴趣不足,知识点孤立、读写不统一等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激发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读写同步统一、增强内容意韵感悟等改进策略。同时,还以《岳阳楼记》为例,进行教学方法课例优化示范,以便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者提供借鉴参考。
吕秀梅[2](2020)在《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当前高中物理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1991年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提出的同伴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国内外关于同伴教学法的研究,多为基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流程进行案例分析的研究形式,缺乏针对同伴教学法每一环节提出教学策略并为策略有效性提供量化支撑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着眼于这些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改善学习效果为目的,建构了有关同伴教学法自学新知、概念引入、凸显本质、合作探究以及深度剖析这五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为本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通过对同伴教学法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完成文献综述;进行理论研究,界定相关概念与内涵;对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分析,明确新课程教学理念。二、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本课题展开研究。三、根据前测结果对学生学习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建构开展同伴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四、根据前测结果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教学中应用所建构的策略,完成实践研究。五、后测两班的学习水平,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的结果、实验班前后测结果、对照班前后测结果进行t检验,验证建构策略的有效性。六、实践研究中,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归纳同伴教学法的可行性与限制性,形成研究结论与反思。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一、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知,实验前后学习兴趣、探求新知、求知热情、思维建构和交流合作这五个维度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实验班在开展同伴教学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二、将本文建构的同伴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验班后,实验班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学习效果,说明本文建构的同伴教学法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并具有可操作性。三、访谈调查教师和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看法,总结得出一线教师和学生对同伴教学法普遍持肯定态度,表明了同伴教学法对高一物理力学概念教学有积极影响。
于丽君[3](2020)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应关注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能力素质之一,理应为语文教育所重视,也就是说,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着力推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实践。而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关键环节,且散文阅读教学在其中占比极重,基于此,在初中学段的散文阅读教学中推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实践极为必要,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重要价值。本研究聚焦于初中学段的散文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研究重点,意在了解当前的培养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询解决对策。具体而言,首先,本研究梳理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学生问题意识以及语文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本研究审视当前初中学段的散文阅读教学现状,明确在其中推进培育学生问题意识实践的意义,且分析推进实践的可行性。再次,通过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获得一手资料,并对观察记录、调查及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当前初中学段散文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且进一步总结其特点。而后,本研究结合现状调查结果,明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明晰其深层次原因。最后,本研究以现状分析、问题结合和原因探索为基础,探询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要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总体而言,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然而其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问题源流主要集中于语文教育传统、语文教师素养和学生个体能力三方面,由此三方面出发探询相关解决策略势在必行。因而,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培育学生问题意识提供指导,为初中学段的散文阅读教学改革增添动力,同时有助于完善当前的人才培养结构,造就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王亚芬[4](2020)在《“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没有记忆,人类就不能进行活动。一个人某种能力的出现,某种良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以记忆活动为基础和前提的。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并增多。因此,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记忆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口诀记忆法”就是众多有效记忆历史知识方法中的一个。“口诀记忆法”是把需要记忆的材料变换成口诀去记忆,以提高记忆效率,达到记忆目的。本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工具,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探讨“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其相关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口诀记忆法”的相关概念、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从解释口诀、“口诀记忆法”的概念,即口诀就是为方便记忆而编成的文辞简练、顺口的语句;“口诀记忆法”是把需要记忆的事物变换成易于记住,不易遗忘和易于回忆出来的形式去记忆,从而探明“口诀记忆法”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并且,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探寻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口诀记忆法”的意义: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针对性地解决一些记忆难题;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地培养。第三部分:“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这部分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了解“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教师较少使用“口诀记忆法”,部分教师不重视;口诀不易编写等。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量化学生和教师对“口诀记忆法”的看法和认识。第四部分:“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对策。这部分从构成历史事件最基本的要素出发,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多角度分析,最终选择历史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作为“口诀记忆法”的适用领域,并从中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历史时间类口诀可利用“路标性年代”进行等距离的上推下移;历史人物类口诀可利用“以人带事”的方式;历史地点类口诀要注重与历史地图结合,并注意古今地名的变化;历史事件类口诀可用简单的公式作为支点,再用口诀进行扩充。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教师要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综合使用多种记忆方法、加强自身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应当提高认识、理解历史,活学活用、善于复述。
尚丽娜[5](2020)在《《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研究 ——基于十节教学视频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度提高古诗文的比重,这不仅意味着语文课程重点的转换,也意味着语文教学整体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语文古诗词教学及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优质课作为特定时期课堂教学的先锋示范,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古诗词优质课进行课堂教学分析能够为教师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的归纳研究,为古诗词课堂教学分析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视角,为古诗词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借鉴。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利用古诗词教学指引青少年一代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本研究依据教学论中分析教学要素的基本框架,基于个案的独特性结合专家意见确定研究维度,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对十节《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探寻“《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目标维度呈现出整体性特征,以了解古诗词知识为基础,注重过程性,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学习方法,以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文化熏陶为核心;教学目标表述体现层次递进性;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2.古诗词优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教材要求,教学内容组织依据古诗词文本特点,教学内容处理侧重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生成基于学生个人经验,教学内容展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编排交叉、层次递进,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连续性。3.古诗词优质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古诗词体裁的特殊要求,注重讲授法、诵读法、比较法、配乐吟唱法、读写结合法的使用,并且综合应用多种直观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4.古诗词教学环节基本呈现固定板块;教学环节具有一定顺序;教学环节之间存在递进关系。5.古诗词优质课教学具有稳定的结构但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适切的教学方法在稳定的结构中发挥古诗词教学的魅力,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基于古诗词优质课的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定切合古诗词文本体裁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学方法选择遵循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环节设计灵活变通。古诗词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节诸要素的统一;要注重教师个人特色的发挥;基于学生学情发挥古诗词文本特点。基于古诗词文本独特性发挥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黎洪波[6](2017)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研究是国际上物理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部分中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核心概念。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实践新课程的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世界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1979年在北京讲学时多次提到:"在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的要领搞清、记牢。"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国外,美国的赫德、戴伊、费德恩、埃里克森等着名教育学家对核心概念的定义作了详
肖磊[7](2014)在《课程改革的制度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度是历史性存在的用于调节社会交往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行为规则系统。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制度中,制度无时无刻不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课程改革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关系着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从政治视角看,多元权力推动课程改革并通过改革实现自身的再生产;从文化视角看,它是多元教育观的竞相登场和彼此角逐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看,它是文化资本的再分配过程。课程改革即是由具有特定教育观的权力主体所推动,围绕文化资本的重新分配,实现权力的再生产、知识的阶层化以及利益的再分配。然而,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系统危机的解除策略,总体目标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达至平衡状态。如果课程改革缺少制度来规约和调整其中的权力关系、价值关系以及利益关系,那么就会造成权力的压制、文化的霸权以及利益的失衡,这不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健全、合理的“制度丛”来规约其朝着合理性的方向发展,并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个建立“制度丛”的过程便是课程改革的制度化,制度规则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课程改革制度化的核心。那些以自然演进反对制度化、以先入之见贬抑制度化、以人性本善排斥制度化、以国情特殊拒绝制度化、以改革复杂否定制度化的观点,在根本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我国世纪之交启动的新课程改革较之以往历次课程改革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初步建立起了一些课程改革的制度,但从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有关制度化的衡量标准来看,我国的课程改革制度化尚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者不尽合理,诸如课程决策制度与课程实施制度尚未真正形成、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教科书制度与课程评价制度缺乏形式化等。这就造成了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乱象丛生,如官僚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冒进主义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干扰了课程改革的正常开展。然而,从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看,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或建立其它正式制度来确保课程改革行为的合理性。这一点在日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依法行政、依法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日本国民的内心,高度制度化是日本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正是在对现存课程改革制度的肯定性把握和否定性把握的基础上,课程改革主体通过主动进行反思,逐步清楚哪些规则可以保障课程改革的合理开展,这些规则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其价值何在等,而需要固化下来成为制度,这就是课程改革制度意识的产生。课程改革制度意识的自觉表达便形成了课程改革制度。合理性的课程改革制度可以保障课程改革主体的自由,有助于形成课程改革的良好秩序。由于课程改革的制度缺失或不尽合理,我们的课程改革往往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之中,其实质就是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课程改革中的突出表现。单纯强调自由,课程改革容易陷入非理性、随意化的泥沼;单纯强调秩序,课程改革容易走进机械化、一元化的境地。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科学发展的。课程改革制度应该对权力的行使、观念的表达以及利益的竞取进行合理的规约与引导,使课程改革不仅有秩序,而且能够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在既定政策范围内自主地推动课程改革,即形成一种有秩序的自由,我们称之为“自由秩序”,以期使课程改革有利于教育的科学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不能仅凭主观意志,随意而为,必须确立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发起者与参与者应该在制度自觉——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制度或者现存制度的不合时宜之处——的基础之上,秉持公共理性精神,建立新的合理性的制度或完善、修正现有制度使之趋于合理,更好地调节关系各方的权利—义务达至均衡,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最大多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需要。这即是课程改革的制度理性,课程改革的制度化需要以课程改革的制度理性为指导。课程改革制度理性的基本特征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注重形式,兼顾实质;民主先于自由,公平先于效率;权责明晰,对等统一。课程改革的制度建设包含建立合理性的课程决策制度、课程管理制度、教科书制度、课程实施制度以及课程评价制度等五个方面,而制度的构成又包括制度观念、规则系统、规范对象以及呈现载体等四个要素,课程改革的制度化应结合课程改革制度的五个方面和制度的四个构成要素而展开。课程改革制度化的一般程序是,分析制度的规范对象究竟是什么?规范对象的性质究竟是权力、观念还是利益,亦或它们之间的结合体?根据规范对象提出规则系统的内容,并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提出相应的制度观念。最后将这些内容以正式制度的形式予以表达。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正常开展需要制度的规约和保障,但是即便建立起了相应的制度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课程改革的必然成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因为课程改革制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课程改革制度是“他律”而非“自律”的,制度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独立来看可能功能良好,但协同作用时则可能存在着功能内耗的现象,这是制度功用的内在限度;另外,课程改革制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当制度客体秉持机会主义态度行事,制度将成为摆设,当制度观念超前或落后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时,制度的功用也将减损,这些是制度功用的外在限度。合理性的课程改革制度功用的良好发挥,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改革参与者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和专业素养的不断发展。只有在这些要素的功能与课程改革制度相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课程改革过程中随意化和非理性现象的发生,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王海云[8](2012)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制约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与应对策略》文中提出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期望,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因此,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换自身角色,发挥新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法,在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制约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是引言,阐述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提出依据、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是教师角色转换系统模型的构建,界定教师角色这一概念,提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系统模型;第三是比较分析新旧课堂条件下教学过程与教师期望角色的差异性,透析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五方面的变化及其教师角色的转变;第四是探讨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制约因素,教师角色转换受到教师、学生、学校等不同因素的制约,从认知和心理差异、教学结构和模式变化、师生双方素质和能力缺失以及学校的管理机制和外围环境上进行了探讨;第五是提出应对之策,涉及到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与心理调适、重建教学内容结构与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和提升师生双方素质与能力、配套改革与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内容。
赵新妮[9](2011)在《普通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与以往的课程相比,物理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评价方面有了很大革新。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学改革,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最终将落实到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上,所以,中学物理教师是否具备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能力成为物理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无论是教师素质研究亦或是教师能力研究,教学能力一直是重点内容,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文献。就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来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少,并且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其结构是怎样的,如何促进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因此,本文主要考察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其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促进物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性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理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三部分:分析建构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过程一因素”模型,具体包括:在教学前涉及教学认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涉及教学操作能力、课堂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后主要涉及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并对每种能力在学生、教师自身、物理课程、环境四个因素下的能力内涵或特点作了说明。第四部分:调查研究。根据建构出的教学能力结构设计调查问卷,在包括延安、渭南、宝鸡、汉中、商洛地区的七所中学发放问卷,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五部分:依据调查结果,从职前师范生培养,职中教学能力测评和教师自主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发展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性建议。第六部分:研究总结。
苏菱雪[10](2011)在《新课程视角下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教学以反思教学过程为特征,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以教学情境为依托,以教师为主体,审视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反复教学实践,在不断反思,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教学是新课程的新理念。贯彻反思教学的理念,有利于教师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提高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增强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因此,反思教学是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开展反思教学并进行反思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新课程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和任务,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在学习研究国内外关于反思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实践,重点研究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希望借由本文的研究,促进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和教研活动的顺利发展。本论文拟作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反思教学一般理论概述”,系统地阐述了反思教学、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涵义及反思教学的基本特征问题。第二部分为“反思教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反思教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意义、原则和要求”,从理论上分别阐述了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意义、原则和要求。第四部分为“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实施”,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课进行反思教学的立足点、基本模式、基本方法问题。
二、浅谈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障碍及清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障碍及清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游记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三)文献综述 |
一、初中游记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游记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结果分析 |
(二)游记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初中生学习游记文言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
2.教师游记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初中游记类文言文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
二、初中游记文言文的主要篇目和常用教学方法 |
(一)教材中游记文言文的主要篇目与编排得失 |
(二)初中游记文言文常用教学方法及其得失 |
三、初中游记文言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学生学法方面的改进策略 |
1.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游记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与辅导 |
3.拓展中学生游记文言文自学实战训练类型 |
4.发挥多元化评价在游记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
(二)教师教法方面的改进策略 |
1.摒弃功利思想,以新课标为教学基准 |
2.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勇于探索创新 |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习情境 |
4.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
四、《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2)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综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课标分析 |
2.4 技术依据 |
第三章 高一年级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分析 |
3.1 调查形式和研究对象说明 |
3.2 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 |
3.3 前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4 高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概念中的教学策略建构 |
4.1 同伴教学法中自学新知的教学策略 |
4.2 同伴教学法中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
4.3 同伴教学法中凸显本质的教学策略 |
4.4 同伴教学法中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
4.5 同伴教学法中深度剖析的教学策略 |
第五章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
5.1 应用同伴教学法的相关说明 |
5.2 后测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5.3 同伴教学法的实践案例分析 |
5.4 实践效果的后测与分析 |
5.5 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诊断问卷 |
(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散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
二、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现状 |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一、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
二、问题意识 |
三、问题意识培养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一章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发现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接受美学理论 |
第二节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一、学生心理特征 |
二、散文文本特色 |
三、语文学科优势 |
第三节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课堂教学层面 |
第二章 H中学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H中学概况 |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
二、个案班级情况介绍 |
第二节 H中学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状况 |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说明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归纳 |
一、培养主体行动匮乏 |
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
三、培养过程方式落后 |
四、培养结果评价缺失 |
第二节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困境的原因 |
一、语文教育传统层面 |
二、语文教师素养层面 |
三、学生个体能力层面 |
第四章 改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建议 |
第一节 语文教育层面的策略探析 |
一、教学目标人本化 |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 |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
第二节 语文教师层面的策略探析 |
一、尊重学生主体,和谐师生关系 |
二、创设问题情境,创新散文教学 |
三、立足散文特色,加强方法点拨 |
第三节 学生层面的策略探析 |
一、积累散文知识,领会提问技能 |
二、融入散文课堂,发展批判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课堂观察表 |
附录四 课堂实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口诀记忆法”概述 |
第一节 “口诀记忆法”的相关概念 |
一、口诀的概念界定 |
二、口诀与记忆的关系 |
三、“口诀记忆法”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的理论依据 |
一、信息加工理论 |
二、认知心理学 |
第三节 “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
一、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
二、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
三、针对性地解决记忆难题 |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五、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
第二章 “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
第一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的运用现状及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所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教师不重视 |
二、口诀不易编写 |
三、不易维持课堂秩序 |
第三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存在问题的归因 |
一、课标要求发生变化 |
二、教科书内容繁杂 |
三、教师教学技能不足 |
四、学生认识不足 |
第三章 “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
第一节 “口诀记忆法”的适用领域 |
一、历史时间 |
二、历史人物 |
三、历史地点 |
四、历史事件 |
第二节 “口诀记忆法”的运用规律 |
一、历史时间类口诀 |
二、历史人物类口诀 |
三、历史地点类口诀 |
四、历史事件类口诀 |
第三节 有关“口诀记忆法”的教学思考 |
一、研究历史课程标准 |
二、综合多种方法 |
三、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养 |
第四节 “口诀记忆法”的学习建议 |
一、提高认识 |
二、活学活用 |
三、善于复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历史课堂“口诀记忆法”使用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历史课堂“口诀记忆法”使用现状个别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论文使用的口诀总结 |
致谢 |
(5)《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研究 ——基于十节教学视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时代召唤:国家层面对古诗词的重视 |
2.改革诉求:学校层面体现课改要求 |
3.教学完善:古诗词体裁对教学的特殊要求 |
4.学生需要:古诗词对儿童发展的深远影响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优质课相关研究 |
3.同课异构相关研究 |
4.古诗词教学相关研究 |
5.《清平乐·村居》相关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视频分析法 |
2.专家咨询法 |
3.比较研究法 |
4.个案研究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框架 |
1.分析维度的确定 |
2.分析框架的具体内涵 |
(五)教学特征编码 |
二、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目标的特征分析 |
(一)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目标维度呈现整体性特征 |
1.知识目标中包含方法的渗透 |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感悟的过程 |
3.知识能力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融合 |
(二)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目标表述体现层次递进性 |
1.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使用体现层次性 |
2.教学目标内容表述呈现递进性 |
3.教学过程的推进体现教学目标渐进性 |
(三)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 |
1.将词中人物情感的体悟作为重要目标组织教学 |
2.将词中画面顺序的解读作为突出目标引领教学 |
3.将阅读策略的掌握作为教学目标串联教学内容 |
三、古诗词优质课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 |
(一)教学内容选择体现教材要求 |
(二)教学内容组织依据古诗词文本特点 |
1.教学内容关注优美语言的分析 |
2.教学内容注重依托意象形成画面 |
3.教学内容链接背景资料注重延伸拓展 |
(三)教学内容处理侧重引发情感体验 |
(四)教学内容生成基于学生个人经验 |
(五)教学内容展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
(六)教学内容编排交叉、呈现层次递进 |
(七)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连续性 |
四、古诗词优质课教学方法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系统讲授教学重难点 |
1.教师讲授字音字义突破理解障碍 |
2.教师讲授古诗词学习策略 |
3.教师讲授激发点明诗词情感 |
(二)教学方法多元,注重情境创设 |
1.联想、想象唤起情感体验 |
2.分析插图增强直观感受 |
3.音频视频调动学生情绪 |
4.角色扮演融入诗词情境 |
(三)诵读法贯穿教学过程 |
(四)比较中加深理解记忆 |
(五)吟唱配乐加深情感体悟 |
(六)读写结合促进理解应用 |
五、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环节的特征分析 |
(一)古诗词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征分析 |
1.导入初步解题环节:形式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
2.疏通字音字义环节:重组学生经验跨越理解障碍 |
3.读懂诗歌画面环节:教学方法助力形成生动画面 |
4.初步情感体验环节:创设情境情感油然而生 |
5.词人情感体悟环节:抓住词眼品味作者情感 |
6.情感升华环节:结合背景解读内在精神 |
7.诗歌意境感悟环节:诵读联想领略悠远意境 |
(二)古诗词教学环节整体特征分析 |
1.古诗词教学环节基本呈现板块分布 |
2.古诗词教学环节具有顺序性 |
3.古诗词教学环节之间存在逻辑递进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1.教学目标的设定切合古诗词文本体裁,引领课堂教学 |
2.教学内容的设计“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 |
3.教学方法的选择遵循学生认知特点 |
4.教学环节内部设计具有灵活性 |
(二)研究启示 |
1.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节的统一,提升教学质量 |
2.注重教师个人特色的发挥,拓展教学深广性 |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
4.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灵活推进教学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
(一) 学习、准备、起步实施阶段 (2015年12月~2016年1月) |
(二)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2016年2月~2016年5月) |
(三) 反思总结阶段 (2016年6月~2016年7月) |
(四) 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2016年8月) |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
1、理论成果 |
2、实践成果 |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
(一) 学习、准备、起步实施阶段 (2015年12月~2016年1月) |
(二)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2016年2月~2016年5月) |
(三) 反思总结阶段 (2016年6月~2016年7月) |
(四) 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2016年8月) |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
1.理论成果 |
2、实践成果 |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相关论文 |
论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及重要性 |
一、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
(一) 夯实基础知识 |
(二) 完善知识结构 |
(三) 提高学习效率 |
二、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方法 |
(一) 实施趣味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
(二) 实施启发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
(三) 实施迁移教学发现内在联系 |
(四) 实施生活教学拓宽学习渠道 |
对高中物理动量和动能的教学思考 |
一、概念介绍 |
二、动量是描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是机械运动传递的量度 |
三、动能是运动物体具有的能, 是一种对外做功的本领 |
四、辨析动量与动能 |
五、在教学中应慎用案例 |
(7)课程改革的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一) 制度与制度化的研究 |
(二) 制度理性的研究 |
(三) 课程改革制度化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制度化 |
(二) 课程改革制度化 |
(三) 制度理性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本质追问: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内涵解析 |
一、制度的内涵 |
(一) 制度的定义 |
(二) 制度的要素 |
(三) 制度的类型 |
二、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内涵 |
(一) 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定义 |
(二) 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层次 |
(三) 课程改革制度化的主体 |
(四) 课程改革制度化的衡量标准 |
三、课程改革制度与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 课程改革制度与课程制度 |
(二) 课程改革制度与课程决策制度 |
(三) 课程改革制度与课程政策 第二章 理论确证:课程改革制度化的立论之基 |
一、外部可能性:对否定课程改革制度化观点的评析 |
(一) 以自然演进反对制度化 |
(二) 以先入之见贬抑制度化 |
(三) 以人性本善排斥制度化 |
(四) 以国情特殊拒绝制度化 |
(五) 以改革复杂否定制度化 |
二、内部必然性:对课程改革社会性质的澄明 |
(一) 政治视角:多元权力通过改革实现 |
(二) 文化视角:多元教育观的竞相登场 |
(三) 经济视角:文化资本的再分配过程 |
(四) 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内部必然性分析 第三章 实践反思: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发生图式 |
一、课程改革制度化是反思性实践的产物 |
(一) 课程改革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 |
(二) 课程改革实践催生课程改革制度意识 |
(三) 课程改革制度是课程改革制度意识的自觉表达 |
二、图式Ⅰ:对我国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否定性把握 |
(一) 官僚主义 |
(二) 经验主义 |
(三) 形式主义 |
(四) 冒进主义 |
三、图式Ⅱ:对日本课程改革制度化的肯定性把握 |
(一) 负责课程改革的相关单位 |
(二) 课程改革理念与内容的确定 |
(三) 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与发布 |
(四) 教科书的编辑、审查与选用 |
(五) 发布过渡时期的配套措施 |
(六) 定期开展大规模的课程评价 |
(七) 高度制度化是日本课改的特色 第四章 自由秩序:课程改革制度化的价值诉求 |
一、自由:课程改革制度化的着眼点 |
(一) 权力的自由行使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前进 |
(二) 观念的自由表达保障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
(三) 利益的自由竟取激发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
二、秩序: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出发点 |
(一) 权力的行使需规限 |
(二) 观念的表达要共识 |
(三) 利益的分配应正义 |
三、发展:课程改革制度化的落脚点 第五章 制度理性:课程改革制度化的顶层设计 |
一、课程改革制度理性的内涵 |
(一) 理性与合理性 |
(二) 制度理性与课程改革制度理性 |
二、课程改革制度理性的基本特征 |
(一)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
(二) 注重形式,兼顾实质 |
(三) 民主先于自由,公平先于效率 |
(四) 权责明晰,对等统一 |
三、基于制度理性的课程改革制度化路径 |
(一) 建立民主参与、科学论证的课程决策制度 |
(二) 建立权责明晰、对等统一的课程管理制度 |
(三) 建立指标完善、公开透明的教科书制度 |
(四) 建立分工明确、及时到位的课程实施制度 |
(五) 建立多元参与、客观中立的课程评价制度 第六章 协同共促: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条件保障 |
一、课程改革制度化的功能限度 |
(一) 内在限度 |
(二) 外在限度 |
二、课程改革自由秩序形成的其它路径 |
(一) 社会文化氛围的改造 |
(二) 改革参与者道德修养的提升 |
(三) 改革参与者专业素养的发展 |
三、功能互补: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8)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制约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依据 |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2.个人兴趣和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三) 文献综述 |
1.国外对教师角色的研究 |
2.国内研究概况 |
(四)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参与性观察法 |
(五) 创新之处 |
一、 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系统模型构建 |
(一) 教师角色概念界定 |
1.角色与教师角色的内涵 |
2.教学过程中教师功能与角色类型 |
(二) 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系统模型 |
1.教师角色的形成与转换机制 |
2.教师角色形成与转换的系统模型 |
(三) 教师角色转变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
二、 新旧课程教学过程比较及其对教师角色转变的期望 |
(一) 师生关系的变化与角色转变 |
1.从强调控制与服从转变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
2.教师从“权威者”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
(二) 教学内容方面变化与角色转变 |
1.从注重知识的绝对性、确定性转变为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
2.教师从“传授者”成为“创新者” |
(三) 教学方式上变化与角色转变 |
1.从单一化的讲授法转变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学习方式 |
2.教师从“知识的主导者”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
(四) 教学管理变化与角色转变 |
1.从强调规范统一转变为强调以人为本 |
2.教师从“管理者”成为“合作者” |
(五) 教学评价变化与角色转变 |
1.从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强调重过程,重发展 |
2.教师从“唯一评价者”成为“评价参与者” |
(六) 列表对比 |
1.在新旧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差异性对比 |
2.新旧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差异性对比图 |
三、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制约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分析 |
(一) 教师对新课改的认知偏差与心理抵制 |
1.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制约接受新的教学观念 |
2.阻抗情绪制约教师角色转换 |
(二) 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惯性效应 |
1.以大班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是“一统天下” |
2.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尚未根本转变 |
3.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浮于形式 |
(三) 师生双方素质与能力的缺失 |
1.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欠缺 |
2.师生课堂对话能力和合作能力有限 |
3.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不强 |
4.学生自主学习效能低下 |
(四) 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
1.学校科层式教学管理对教师产生束缚 |
2.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滞后 |
3.传统教学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
四、 促进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应对策略 |
(一) 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与心理调整 |
1.加强教学理论学习,促进教学观念转变 |
2.自我激发内在动力,实现教师角色认同 |
(二) 重建教学结构与改革教学方式 |
1.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
2.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弹性组织形式 |
3.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 |
(三) 培养、提升师生双方素质与能力 |
1.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
2.加强师生课堂合作与对话,构建学习共同体 |
3.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4.发挥教师指导与服务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
(四) 配套改革与环境建设 |
1.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支持教师角色转换,关注教师的发展 |
2.建立服务导向,丰富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评价考试体系 |
3.建设新型教学与课堂文化,为教师角色转换提供“文化”沃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普通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心理学理论 |
2.1.1 能力的定义 |
2.1.2 能力的特点 |
2.1.3 能力的种类 |
2.1.4 能力的结构 |
2.1.5 心理学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理论 |
2.2.1 教学的概念 |
2.2.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
2.2.3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 |
2.2.4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2.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3.1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
2.3.2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
2.3.3 教师专业标准 |
2.3.4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发展的关系 |
第3章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与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与分析 |
3.2.1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思路 |
3.2.2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过程—因素"模型的确立 |
3.2.3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过程—因素"模型具体指标分析 |
第4章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和范围 |
4.2 调查方法 |
4.2.1 制定问卷 |
4.2.2 发放、回收问卷 |
4.2.3 数据统计 |
4.3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
4.3.1 样本教师基本情况 |
4.3.2 教学认识能力现状分析 |
4.3.3 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分析 |
4.3.4 教学操作能力现状分析 |
4.3.5 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现状分析 |
4.3.6 教学评价能力现状分析 |
4.3.7 教学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4.4 影响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因素统计分析 |
4.4.1 促进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途径作用程度统计分析 |
4.4.2 阻碍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因素作用程度统计分析 |
4.5 开放式问题汇总分析 |
4.6 总结 |
第5章 促进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
5.1 物理教师教学能力职前培养策略 |
5.2 在职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策略 |
5.3 物理教师教学能力自主发展策略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6.2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其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新课程视角下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一、反思教学概述 |
(一) 反思教学的涵义 |
(二) 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涵义 |
(三)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涵义 |
(四) 反思教学的基本特征 |
二、反思教学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
(一) 反思教学的现实依据 |
(二) 反思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三、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
(一) 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意义 |
(二) 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原则 |
(三) 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要求 |
四、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实施 |
(一) 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立足点 |
(二) 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基本模式 |
(三) 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的基本方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新课程教学实施的障碍及清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游记文言文教学研究[D]. 李雯.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5)
- [2]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吕秀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于丽君.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口诀记忆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王亚芬. 扬州大学, 2020(05)
- [5]《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研究 ——基于十节教学视频的分析[D]. 尚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研究[A]. 黎洪波.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二卷), 2017
- [7]课程改革的制度化研究[D]. 肖磊. 西南大学, 2014(12)
- [8]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制约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与应对策略[D]. 王海云. 渤海大学, 2012(10)
- [9]普通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D]. 赵新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10]新课程视角下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研究[D]. 苏菱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