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美育中的几个问题

论当前美育中的几个问题

一、谈当前美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战红岩[1](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张思琴[2](2020)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育资源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达成深度融合是备受关注的领域,而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对美育认识的片面化、美育资源配置不达标和美育实施内容单一等,强调要加强美育综合改革,整合各类美育资源,在此背景下,利用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整合美育资源,以期改善美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一所在美育方面具有成熟经验的Z小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呈现Z小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进行美育整合资源的实践历程,并就Z小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育资源整合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进行美育资源整合的建议。论文在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信息化、美育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综述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化、美育资源整合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论文在正文部分,故事化地呈现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Z小学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历程。Z小学紧随时代的美育潮流,在多项举措助力之下,走上了馆校融合——场馆资源与学校学科资源融合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高效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成果。从“大美·卢作孚”馆校联动美育活动课程的建构,再到具体的实施流程,Z小学取得了不少成效。通过对Z小学美育资源整合实践过程的归纳,探寻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将场馆美育资源与学校美育资源进行整合。Z小学依托教育信息化背景,科学设定活动课程目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合理地设计美育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并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推广优质美育资源。基于Z小学在美育资源整合中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提出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进行美育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建议。一是要目标设定统筹全局,深度挖掘美育资源;二是要开展信息化培训,整合设计凸显审美特点;三是要馆校深度合作,创设美育智慧学习空间;四是要构建美育网络平台,促进优质美育资源共享。

崔晓钰[3](2020)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历来被教育学界所重视,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提出以后,契合核心素养的美育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具体到历史学科之中,其所蕴含的大量的审美要素,如历史人物美、事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因此,美育符合国家对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符合中学生个人发展的必备要求。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研究”为主题,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原则、实施策略等问题,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内容为相关概念界定。从最基本的概念分析入手,主要围绕着“美”与“审美”、“美育”与“美育学”等概念展开探讨。第二章内容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包括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获得;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四方面内容。第三章内容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原则。包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相结合的原则;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四方面内容。第四章内容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策略。包括以提高审美能力为立足点,拟定教学目标;深挖历史中的美,充实教学内容;巧用教学方法,唤醒美育课;美化教师表现,创设审美氛围;聚焦美育过程,科学开展评价五方面内容。

周丽娜[4](2019)在《高校美育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深圳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繁荣,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发显得匮乏。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体的发展却越来越片面化、虚无化,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文价值彰显,进而演变为高度“异化”的人。在市场经济浮夸之风的裹挟下,人的精神生活暴露在泛娱乐化的情境之中,泛娱乐让人沉迷于短平快的感官享受,逐渐失去对于人生价值和完满人格的渴望和追求。尤其是,大学生是消费欲望最为强烈的群体,同时也是价值观尚未成型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最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情绪挑拨,当来自四面八方的感官刺激和情绪挑拨不断消解着个体的审美感受,当个人沉迷享乐、过度狂欢之后,只剩下难以排遣的空虚和无趣。最终结果就是,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一边享受,一边茫然;一边快乐,一边孤单。面对这一广泛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间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得不立足于人生价值的维度,试图找寻生命的意义,让“异化”的个体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理想人格的圆满。实现这一愿望的途径就是美育。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的体验发展个体审美能力,最终完善审美人格,实现审美理想的教育形式。只有诉诸审美教育才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本文以美育的自身价值,主体的审美需要以及深圳大学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的结合,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也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提出了以“美”成人的高校美育实践路径,旨在回归人性、人格、人的价值和人之美,选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总共有四章,第一章高校美育的相关理论探讨。文章从大学生现实问题出发,首先分析了当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泛娱乐化、物质化、追求感官刺激等审美意识缺失的社会问题,提出要找寻生命的意义,让“异化”的个体获得心灵自由和理想人格的圆满,就要特别注重美育。接下来,从理论上探讨了美育的内涵、美育与诸育的关系、美育的理论基础,指出美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美学教育等;第二章通过样本学校的个案调查分析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深圳大学的个案研究中,挖掘现阶段高校美育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美育实践,总结哈佛大学美育课程的特点,试图从一流大学的中寻求可借鉴的经验;第四章是优化高校美育实施路径。通过分析哈佛大学美育实践对我国美育实践经验,讨论优化高校美育实施的对策建议,提出了深化美育理念、优化美育课程、拓宽美育途径、强化美育师资等策略,以期最终为现阶段我国高校美育实施提供一些突破口。

赵方霞[5](2019)在《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现状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每一个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活的综合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学校作为实施美感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学生美感素养的重要任务。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发挥美育的作用更好地对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问题的追问探索和研究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美感教育实施现状”是现实中的真问题,适合采用个案研究策略。N中学是一所老牌的以美育为特色的重点高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美育文化。为了了解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现状,研究选取了N中学学校行政管理者、不同科目任课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对N中学16位老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和一次焦点访谈;通过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借助质性研究工具Nvivo11分析第一手资料,探索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观照维度、特点、实施路径和影响因素。根据学校领导及教师的“本土化”概念初步构建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N中学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美的教育”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主要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社会”三个维度观照美感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明确提出了“美的学生”的11项特质;以“文明守纪,全面发展,艺术见长”为培养目标,形成了“美的德育构建”,“美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美的课堂教学”,“美的学校文化构建”,“美的评价体系”等“五位一体”的育美体系;美感教育的实施样态为“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育美五部曲。美感教育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受到了来自社会文化、学校文化、教师素养和家庭信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样一种合力中形成了N中独有的美的办学样式。N中学的实践启示我们:超越小美育,走向大美育;超越学科化的美育,将美育统整融入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超越作为专门的活动,以核心的素养为美育旨归;超越为美而美,回归全人化的美育实施。

李曙林[6](2019)在《王国维美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近代美育理论研究始于王国维,他率先肯定并论证了美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并将其作为“教育救国”论中的重要环节,以期唤醒和振奋国民意志情感,提升国民修养,实现全国上下团结统一,从而最终扭转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关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形成背景的解析中,学者们多聚焦其哲学、美学根基,而往往忽略其中的教育思想基础,后者恰是王国维美育思想得以形成的现实起点。因此,本文旨在突破原有的分析路径,而从“教育—美学”视角出发,一方面从王国维的成长及实践背景中,提取其以提升“民质”以救国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着重分析了其中“教育合群”之理想以及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结合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席勒的审美人格论以及老庄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分析王国维在中西“化合”治学过程中的扬弃,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他关于美的性质以及美的范畴的观点,展示其美学的基本架构。而正是教育上的反思与美学上的探索,使王国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美育理论,并在美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阐述。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同时对我国当代美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美育建设不仅面临着重塑美育理念的任务,在美育研究方面也同样需要打破陈旧、僵化、闭塞的思维,即美育的改革既要聚焦于人性的解放与塑造,还要实现自身研究层面的突破与发展,而这也正是王国维美育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精神指向,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找寻王国维美育思想中的当代价值,能够对我国当前美育改革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叶泽洲[7](2019)在《补偿与发展: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党和国家对学校美育的加速推进,高校美育日益成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促进学校美育发展做出要求和提供指导。高校作为学校美育实施的高级阶段和最后阶段,负有在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任务。但是,由于基础教育美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美育形势。因此,提出补偿性和发展性高校美育课程的概念,前者是补偿大学生基础教育缺失的美育经验和审美基础知识、艺术基本技能,后者目的在于以美育的高深知识,即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如专业审美、跨专业审美,最后完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进一步提升其人文素养、生活品质和专业品质。高校美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已有大量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疏忽,特别是美育课程的研究上忽视中小学美育实施现状,极易导致高校美育脱离学生身心发展基础和实际需要。以美术学科为例对比艺术类课程标准的实验版和修订版发现,“以审美为核心”在艺术教学中日益收到重视,美育必须以“审美经验”、“审美感受”为基础。同时,通过对大学生基本审美素养与美育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审美素养,但缺乏审美基本知识与技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美育课程需求,但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补偿性与发展性美育的概念,也表明高校美育课程应向大学生补偿审美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发展其专业与跨学科审美。基于此,在设计高校美育课程时着重考虑补偿和发展的任务。首先,美育课程目标设计,以大学生审美需要、社会审美发展和美育专家建议为目标来源,以系统化、适应性和层次化为基本原则,构建三维两重目标体系,促进大学生完整的审美能力发展。其次,美育课程内容设计,以知识价值论、高深知识论和审美身心体验水平为筛选标准,以美学与艺术基础知识、专业与跨界审美规律为主要内容,形成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其塔基为补偿基础美育课程、塔身为发展高等教育美育课程,塔尖则为审美人生的发展。第三,美育课程评价设计,以多元评价主体、全面评价内容和趣味评价方式为评价理念。对照预定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程度,构建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评价维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合理程度、学生发展程度和师生表现状态三个一级维度,并具体划分九个二级维度、二十三个三级维度,在得分方式、权重方面给出建议。根据这一课程设计思路,选择《中国音乐简史》、《书法鉴赏》作为补偿性美育课程设计案例,选择《护理美学》、《审美·跨界》和《高校美育》发展性美育课程设计的案例,根据提供的课程大纲以及课程录像,分析其课程概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信息,发现其基本符合美育课程设计思路。但综合而言,这些课程尚未构成统一体系,分散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院中,难以实现补偿性与发展性美育目标。高校美育课程并非某一门单独的艺术鉴赏能够完成,以固定学分的方式建设美育课程群不失为更好的选择。因此,高校美育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针对当前高校美育政策与实践环境,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高校美育课程的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加强美育工作领导,制定相关工作规范;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增加美育育人要素;完善美育学分制度,优化美育学分转换;二是要增强高校美育师资的跨专业跨校联合,一方面需要美育研究中心提供智库服务,邀请资深教授参与美育课程设计,同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培训;三是促进高校美育“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充实高校美育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高校美育课程大数据平台,针对大学生移动客户端推进高校移动美育,使高校美育补偿与发展并进。

赵晓[8](2019)在《美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下重要任务。将美育渗透到中学思政教育中,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困难与挑战,探索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学思政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何解决中学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营造和谐、健康、稳定的中学生成长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努力探索的重大问题。探讨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作用、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寻求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途径与方法,对于推动中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化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价值、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了剖析与研究,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前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存在意识淡薄、内容陈旧、形式刻板、环境滞后等问题,针对美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紧紧围绕美育应用的不足,探讨了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实施的有效提升路径。宏观层面上,加强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应用中的管理、保障、评估以及激励机制的科学管理;微观层面上,增强美育意识的感知力,提高美育内容的感染力,创新美育形式的吸引力,扩大美育氛围的影响力。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着手,以打开中学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增强中学思政教育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价值的实现。

徐晟[9](2019)在《阳明心学的美育精神》文中提出儒家美育思想源远流长,儒家学者对美育的关注贯穿了整个儒学史。王阳明作为一代心学思想家,从自身的心学理论体系出发,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美育思想体系。通过本体——功夫——境界的理路,王阳明完成了其美育思想体系。王阳明的美育思想是对儒家美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阳明继承了自先秦儒家以来对“天人合一”的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并延续宋明理学从本体功夫讨论美育的传统,认为美育最终是洒落人生审美境界的实现。出于儒者的自觉,阳明还积极援释、道美育或美学思想入儒,促使其美育体系的最终形成。王阳明以“乐是心之本体”为起点,为美育找到了“乐”这一本体。他从心的超验性与多维性出发,认为“乐是心之本体”表现为“本体之乐”与“本然之乐”。从“孔颜乐处”出发,王阳明着重讨论了良知与七情、真乐的关系,认为本体之乐就是真乐,是七情不着,是良知的无滞澄明;从心、情、性关系出发,则认为“乐是心之本体”是心之状态的本然之乐,表现为“心安便是乐”。基于本体功夫论,王阳明将“乐是心之本体”的功夫分为了心上功夫与事上功夫。阳明美育心上功夫强调乐之本体的自觉呈现,表现为诚意格心和直觉体验的功夫;而其事上功夫则从实践出发,强调乐之本体在美育实践中活泼泼地效验与落实,具体表现为知行合一与诗教化育的功夫。王阳明认为美育境界要先做到真洒落,处理好敬畏(有心)与洒落(无心)的关系。他十分欣赏“狂者”,认为“狂者胸次”是一种良知无滞而真乐自现的审美境界。阳明美育境界最终是“有我之乐”与“无我之乐”的统一,即“有无之境”。阳明美育的“有无之境”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审美境界,其中“有我之乐”表现为“以天地万物一体”,而“无我之乐”则表现为“情顺万事而无情”。阳明美育展现出了独特的特质,一方面是其发轫于传统心性之学与乐感文化之中,与中国人血脉中的审美基因相契合;另一方面,阳明美育对主体精神与个性的高扬,恰恰与当代美育精神相融通。阳明美育启示我们,美育的本质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是人生修养的过程,是身心合一的审美体验。此外,阳明美育启示当代美育要以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统一为根本任务,面向生活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今天,阳明美育也启发我们要在深入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美育思想的扬弃,特别是在体用一源思想之下强调当代美育应回归对“美育本体”的关注与研究。

李瀚诚[10](2018)在《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兼论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文中指出“美术工艺”,是具有美术倾向或是带有美术性质的工艺,属于“工艺”;“工艺美术”,是用工艺完成的美术,属于“美术”。此二者具有本质区别。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艺美术”一词已逐渐取代了“美术工艺”,并涵盖了“传统手工艺”的全部。“工艺美术”也全面取得了话语权的主导,社会各界用“工艺美术”评价“美术工艺”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传统手工艺的健康合理发展。明确“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的区别,建立属于传统手工艺自身的评价体系,是传统手工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命题。首先,本文从字面逻辑和语源角度出发,明确“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在基本概念上的区别。“美术工艺”用“美术”修饰“工艺”,是具有“美术”倾向的“工艺”,其本质属于“工艺”,传统手工艺属于“美术工艺”的范畴;而“工艺美术”用“工艺”修饰“美术”,是用“工艺”完成的“美术”,其本质仍是“美术”,一般情况下用“美术”的标准进行评价。其次,本文对相关概念传入中国的背景进行研究。“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的思想源泉是英国手工艺运动。英国手工艺运动传播至法国,促成了注重图案与装饰的法国新艺术运动;手工艺运动传播至日本,促成了注重手工艺的日本民艺运动。中国出于发展新兴工业、创办工艺学堂的需求,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运动及其思想,通过中国留日留法等人员的翻译传播,被介绍到中国。再次,本文通过对20世纪以来,“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行业重要文献、事件、政策、理论等的梳理与分析,对“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分期,明确了“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概念更替,大致分为,概念提出、概念并行、“美术工艺”为主、“美术工艺”确立、再次混乱、“工艺美术”为主、完全混乱、认识复苏等几个阶段。从次,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在时间上属同时传播、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在结果上“工艺美术”发展充分而“美术工艺”则发展相对欠缺,“美术”的标准凌驾于“工艺”之上。这造成了对“美术工艺”认识的偏差、重视“工艺美术”而轻视“美术工艺”、用“工艺美术”的标准去评价“美术工艺”等影响。这与对概念理解不充分、没有结合中国实际、政治“正确”需求下的语义变化、意见领袖的作用、语境变化的快速性与观念转变的滞后性、文化自信不足、审美能力落后等因素有关。最后,在清楚认识“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明确此二者差异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手工艺的本质和特征,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艺可从材料、手段、形态、适用四方面进行评价。

二、谈当前美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当前美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育资源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的效度及推广度
    (六)研究的伦理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Z小学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历程
    (一)机遇:Z小学美育资源整合的缘起
    (二)定位:Z小学“大美·卢作孚”馆校联动美育活动课程的建构
    (三)发展:Z小学“大美·卢作孚”馆校联动美育活动课程的实施流程
    (四)结果:Z小学“大美·卢作孚”馆校联动美育活动课程的成效
    (五)小结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Z小学美育资源整合的经验分析
    (一)依托教育信息化,科学设定课程目标
    (二)运用网络学习资源,设计美育实践活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四)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推广优质美育资源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育资源整合的思考
    (一)目标设定统筹全局,深度挖掘美育资源
    (二)开展信息化培训,整合设计凸显审美特点
    (三)馆校深度合作,创设美育智慧学习空间
    (四)构建美育网络平台,促进优质美育资源共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基于中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一)美育研究综述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价值及意义
        (一)理论价值与意义
        (二)实践价值与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美与审美
    二、美育与美育学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获得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原则
    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相结合的原则
    二、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三、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四、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策略
    一、以提高审美能力为立足点,拟定教学目标
    二、深挖历史中的美,充实教学内容
        (一)深挖历史的人物美
        (二)深挖历史的事件美
        (三)深挖历史的艺术美
        (四)深挖历史的科学美
    三、巧用教学方法,唤醒美育课堂
        (一)灵活使用讲述法
        (二)巧妙使用情境教学法
        (三)准确使用讨论法
    四、美化教师表现,创设审美氛围
        (一)美化教学语言
        (二)美化教师气质
        (三)美化教师心理
        (四)美化教师仪表
    五、聚焦美育过程,科学开展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校美育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深圳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三、文献综述
        (一)美育学科研究
        (二)美育理论研究
        (三)美育实践问题研究
        (四)美育跨学科研究
第一章 成人之“美”:高校美育相关理论探讨
    第一节 美育内涵之维
        一、美育是情感教育
        二、美育是艺术教育
        三、美育是美学知识的教育
        四、美育是德育的辅助
        五、美育是审美能力的教育
    第二节 美育外延之辨
        一、美育与德育
        二、美育与智育
        三、美育与体育
    第三节 高校美育之蕴
        一、高校美育是关乎人文的教育
        二、高校美育是关乎生存的教育
        三、高校美育关乎人格圆满的教育
    第四节 高校美育的价值
        一、高校美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素质教育思想
        (三)蔡元培美育思想举隅
        二、高校美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塑造审美意识
        (二)培养审美感知力
        (三)树立积极的审美观
        (四)促进人格完整
第二章 大学何以为美?--基于深圳大学美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内容
        二、样本选择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结果分析
        二、审美能力结果调查结果分析
        三、美育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分析
        四、美育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五、美育师资调查结果分析
        六、校园美育实践活动调查分析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世界一流大学的美育实践
    第一节 哈佛大学美育课程结构:核心课程到通识教育
        一、“核心课程”体系
        二、课改后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节 哈佛大学美育课程目标
        一、教会人审美地生活
        二、强化审美批判力
        三、激发创造活力
        四、缔造完整人格
    第三节 哈佛大学美育课程的内容
        一、课改后通识教育中的美育课程
        二、美育课程设置
    第四节 美育实施的特点
        一、从Arts到 arts的理念革新
        二、审美判断力的唤醒
        三、重视理论教学
        四、重视美育实践活动
        五、学科课程的美育渗透
第四章 以“美”成人:高校美育实施路径选择
    第一节 深化美育理念
        一、树立“以美成人”的美育理念
        二、构建个性发展的美育理念
        三、强化面向未来的美育理念
    第二节 优化美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合理化
        二、课程内容多元化
        三、课程教学生动化
    第三节 拓宽美育实施途径
        一、深化学科课程美育渗透
        二、丰富课外活动美育内涵
        三、校园文化的美育弘扬
    第四节 强化美育师资队伍
        一、优化美育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
        二、提升教师审美的自我修养
        三、重视美育师资培训体系的建设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现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关键概念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美育实施过程中的三种取向
        2.1.1 美育德育化
        2.1.2 知识—技能中心
        2.1.3 功利主义取向
    2.2 关于美育实施路径研究
        2.2.1 美育课程为载体
        2.2.2 构建现代化的美育体系
        2.2.3 融入非艺术学科
        2.2.4 新美育路径探索
    2.3 关于美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2.4 关于美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5 关于美育评价的研究
    2.6 关于美育实施影响因素的分析
    2.7 小结与启示
        2.7.1 本土化的美育理论并未建立
        2.7.2 教师美育素养需要提升
        2.7.3 美育路径需要拓展和完善
        2.7.4 美育教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
        2.7.5 各学段美育缺乏关联
        2.7.6 美育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取向与策略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
        3.3.1 访谈对象的选取
        3.3.2 研究资料的收集
        3.3.3 研究资料的分析
    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3.5 研究伦理
4 美感教育的现实样态:N中学“美的教育”
    4.1 N中学美感教育的办学愿景
        4.1.1 办学思路: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4.1.2 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4.1.3 学校文化内核:美在实验,和而不同
        4.1.4 培养目标:文明守纪,全面发展,艺术见长
    4.2 N中学美感素养的三个维度
        4.2.1 美的自我:全面发展的人
        4.2.2 美的人际: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素养
        4.2.3 我与社会:遵规守纪,礼貌待人
    4.3 育美五部曲:N中学美感教育的实施样态
        4.3.1 感受美
        4.3.2 发现美
        4.3.3 鉴赏美
        4.3.4 传递美
        4.3.5 创造美
    4.4 N中学美感教育的实施路径
        4.4.1 “美的德育”的构建
        4.4.2 “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3 “美的学校文化”的构建
        4.4.4 “美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5 美感教育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会文化影响着学校的美感教育愿景
        5.1.1 娱乐性社会文化损害了学生的审美追求
        5.1.2 升学取向降低了美感教育的层次定位
    5.2 学校文化影响美感教育的实施质量
        5.2.1 学校愿景:美感教育的方向
        5.2.2 美感课程:美感教育的核心载体
        5.2.3 美感课程实施:美感教育的关键路径
        5.2.4 美感素养评价:美感教育的源动力
    5.3 教师:美感教育的关键人物
    5.4 家庭文化:美感教育的背景与延续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N中学“美的教育”总体框架
    6.2 启示与建议
        6.2.1 超越小美育,走向大美育:从美的知识、技能培育到必备素养的关注
        6.2.2 超越艺术学科育美的定位:构建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美育格局
        6.2.3 超越美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活动:将“美”作为融入所有教育活动的目标
        6.2.4 超越特长本位的美育课程定位:回归“全人化取向”的美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究邀请同意书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6)王国维美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历史依据
        2.现实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美育概念的研究
        2.关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
        2.研究不足
二、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形成
    (一)作为教育家的王国维
        1.走向“教育救国”的前奏:弃科举而向西学
        2.“教育救国”的实践:担任编辑与从事教学
        3.“教育救国”的反思:凝练教育思想
    (二)作为美学家的王国维
        1.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2.王国维美学理论的建构
三、王国维美育思想探微
    (一)美育的目的
        1.以美得自由,回归人性本真
        2.以美修德行,实现人性完满
    (二)美育的内容
        1.文学艺术的美育价值
        2.音乐的美育价值
    (三)美育的方法
四、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关于美育人性价值方面的启示
        1.肯定个体生命情感中的审美自由
        2.使个体超越工具性思维
        3.重视个体审美人格的塑造
    (二)关于美育在研究方面的启示
        1.注重中西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补偿与发展: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1.美与美育
        2.高校美育课程
        3.补偿性美育课程与发展性美育课程
        4.美育课程设计
    (三)文献综述
        1.高校美育理论
        2.高校美育目标与定位
        3.高校美育课程建构与实践
        4.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5.高校美育课程设计
        6.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技术路线
        3.研究方法
二、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立论基础
    (一)高校美育课程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1.泰勒课程基本原理
        2.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二)中小学美育课程基础:以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例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版与修订版之比较
        2.修订版课程标准中对“以审美为核心”的诠释
        3.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对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的启示
    (三)高校美育课程的逻辑起点与指向
        1.以高深审美知识为逻辑起点
        2.以补偿和发展为价值取向
        3.力求实践的审美教育活动
三、大学生基本审美素质与课程需求情况调查
    (一)概念阐释
    (二)调查设计
        1.调查内容
        2.调查工具
        3.调查对象
    (三)调查分析
        1.大学生基本审美素养
        2.大学生美育课程需求
    (四)调查结论
        1.学生基本审美素养仍然缺乏审美知识与技能
        2.现有课程体系仍然不能满足大学生美育需求
        3.应补偿审美基础教育、发展专业与跨界美育
        4.与过去比较,美育补偿与发展问题长期存在
四、高校美育课程设计思路初探
    (一)课程目标设计
        1.目标来源:学生审美需要、社会立美发展和专家建议
        2.基本原则:系统化、适应性和层次化
        3.补偿与发展递进式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二)课程内容及组织结构设计
        1.筛选标准:知识价值论、高深起点论和身心体验论
        2.主要内容:美学与艺术基础、专业与跨界审美规律
        3.补偿与发展金字塔式课程内容体系建构
    (三)课程评价设计
        1.评价理念:多元主体、全面内容和趣味方式
        2.评价标准:预定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程度和自我认可
        3.补偿与发展融合式课程评价体系建构
五、高校美育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一)补偿性审美知识课程:以《中国音乐简史》为例
        1.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设计分析
        3.结论:直接补偿音乐知识,夯实学生音乐鉴赏基础
    (二)补偿性艺术鉴赏课程:以《书法鉴赏》为例
        1.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设计分析
        3.结论:接轨传统书法文化,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
    (三)发展性专业审美课程:以《护理美学》为例
        1.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设计分析
        3.结论:审视护理专业之美,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审美
    (四)发展性跨专业审美课程:以《审美·跨界》为例
        1.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设计分析
        3.结论:领略美的跨界存在,激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
    (五)发展性审美与人生课程:以《高校美育》为例
        1.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设计分析
        3.结论:按美的本质与规律,引导学生创造诗意人生
六、高校美育课程设计保障体系
    (一)高校美育课程的制度保障
        1.加强美育工作领导,制定相关工作规范
        2.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增加美育育人要素
        3.完善美育学分制度,优化美育学分转换
    (二)高校美育师资的跨专业跨校联合
        1.美育研究中心提供智库服务
        2.资深教授参与美育课程设计
        3.青年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培训
    (三)高校美育“互联网+”的技术应用
        1.充实高校美育在线课程资源
        2.建设高校美育课程大数据平台
        3.推进高校移动美育——补偿与发展并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学术活动一览

(8)美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重难点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重难点
第2章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2.1 美育理论概述
        2.1.1 美育的定义
        2.1.2 美育的特点
        2.1.3 美育的作用
    2.2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2.3 中学美育的发展及任务
第3章 美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1 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3.1.1 艺术美的渗透有利于增强中学思政教育的亲和度
        3.1.2 自然美的渗透有利于提升中学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3.1.3 社会美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发展
    3.2 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
        3.2.1 美育与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相同
        3.2.2 美育与中学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相同
    3.3 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3.3.1 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3.2 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3.3.3 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调节道德观念的发展失衡
第4章 美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数据收集
    4.2 美育意识淡薄缺乏重视
        4.2.1 美育认识不足
        4.2.2 审美意识匮乏
    4.3 美育内容陈旧缺乏活力
        4.3.1 审美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4.3.2 审美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
    4.4 美育形式刻板缺乏创新
        4.4.1 教育方式枯燥
        4.4.2 考核方式单一
    4.5 美育环境滞后缺乏氛围
        4.5.1 物质环境缺乏美
        4.5.2 精神环境缺乏美
第5章 美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提升路径
    5.1 促进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协同发展
        5.1.1 提高美育在国家教育政策中的研究地位
        5.1.2 优化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教师队伍建设
        5.1.3 加强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传播力度
    5.2 规范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机制
        5.2.1 健全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管理机制
        5.2.2 建立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保障机制
        5.2.3 完善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评估机制
        5.2.4 强化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激励机制
    5.3 推动美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创新发展
        5.3.1 增强美育意识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感知力
        5.3.2 提高美育内容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感染力
        5.3.3 创新美育形式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吸引力
        5.3.4 扩大美育氛围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阳明心学的美育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时代:物质主义?抑或后物质主义?
        二、美育:失落的信仰?抑或教育的追求?
        三、阳明心学精神:心性传统?抑或当代精神?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研究
        二、关于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关于王阳明美育思想的研究
        五、当前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阳明美育思想之渊源
    第一节 对传统儒家美育思想之继承
        一、先秦时期的儒家美育思想
        二、宋明理学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佛、老对阳明美育之影响
        一、出入佛老与为学三变
        二、阳明对佛、老思想之扬弃
第二章 阳明美育本体论——乐是心之本体
    第一节 阳明心学之基——心体之阐发
        一、“无善无恶”的心之体
        二、良知:心体之主宰
    第二节 乐是心之本体
        一、孔颜乐处与本体之乐
        二、心统性情与本然之乐
第三章 阳明美育功夫论——常快活
    第一节 本体与功夫
        一、本体功夫与体用
        二、严滩问答
    第二节 心上功夫——诚心与体验
        一、诚意格心
        二、直觉体验
    第三节 事上功夫——知行与化育
        一、知行合一
        二、诗教化育
第四章 阳明美育境界论——有无之境
    第一节 真洒落
        一、敬畏与洒落
        二、不动心
    第二节 狂者胸次
        一、曾点气象
        二、狂者人格
    第三节 有无之境
        一、有我之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二、无我之乐:情顺万事而无情
第五章 阳明美育思想对当今美育之启示
    第一节 阳明美育视域下对美育本质的再思考
        一、“活泼泼”之气象:美育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
        二、人文化成:美育是人生修养升华的过程
        三、知行合一:美育是身心合一的审美实践
    第二节 阳明美育对当代美育任务与指向的启示
        一、美德圆融:当代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统一
        二、铿然舍瑟春风里:当代美育的归宿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第三节 阳明美育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启示
        一、传统美育思想:沉淀在血脉中的审美基因
        二、当代美育体系的构建:体用一源下的传统美育与西方美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兼论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解题
    第二节、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现状
    第四节、研究框架
第一章 “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的语义
    第一节、“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第二节、美术
    第三节、工艺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 背景研究
    第一节、国际背景
    第二节、国内背景
第三章 “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概念提出期
    第二节、概念并行期
    第三节、“美术工艺”为主期
    第四节、“美术工艺”确立期
    第五节、再次混乱期
    第六节、“工艺美术”为主期
    第七节、完全混乱期
    第八节、认识复苏期
    第九节、小结
第四章 对“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发展的解析
    第一节、特点
    第二节、影响
    第三节 原因
第五章 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建设
    第一节、材料
    第二节、工艺
    第三节、形态
    第四节、适用
第六章 结语
图片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20世纪以来“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大事年表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项目表

四、谈当前美育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育资源整合的个案研究[D]. 张思琴. 西南大学, 2020(01)
  • [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 崔晓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高校美育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深圳大学为例[D]. 周丽娜. 深圳大学, 2019(09)
  • [5]N中学美感教育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 赵方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王国维美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D]. 李曙林. 湖北大学, 2019(05)
  • [7]补偿与发展: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研究[D]. 叶泽洲. 西南大学, 2019(12)
  • [8]美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提升路径研究[D]. 赵晓. 湖南大学, 2019(07)
  • [9]阳明心学的美育精神[D]. 徐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兼论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D]. 李瀚诚. 南京大学, 2018(09)

标签:;  ;  ;  ;  

论当前美育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