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石化行业市场战略的思考

对我国石化行业市场战略的思考

一、我国石化产业市场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1](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刘启荟[2](2019)在《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国家迫切需要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高速增长,伴随着高收益的全球化机遇,也面临巨大风险。由于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国际汇率变化以及对被投资国石油产品市场的不了解导致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是相当致命的。企业自身由于海外投资经验不足、风险规避不及时、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有限等内部因素也将对企业海外投资留下巨大风险隐患。随着国际原油问题的不断加剧,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显着,总结相应的规避办法迫在眉睫。作者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在老挝对当地石油产业发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深度采访当地企业以及中国在老投资企业,针对老挝石油市场风险以及中国企业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型,将不可量化的风险指标以专家打分法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投资老挝石油产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是非常高的。总体表现在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等方面,并且针对这些风险,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各风险的应对措施。本文基于现有的对于石油产业投资的研究成果,以老挝石油产业市场作为研究范围,结合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的现状,通过实地考察老中东岩石化有限公司在老挝的发展情况,深度研究老挝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概况。并将收集到的一手资料整合呈便于统计的数据,对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判定,以及各因素对市场风险的影响程度,进一步研究中国企业投资老挝成品油产业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因素,最终提出有效建议。为今后我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规避风险、达到利益最大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陶银海[3](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王卫红[4](2019)在《广西CR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广西CR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及其实施规划为研究目的,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的概念、步骤、工具,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对其优劣势做出评价;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评价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中短期发展战略及实施措施。战略章节包含公司选择的总体发展战略类型,并制定企业愿景与目标、市场竞争战略、战略达成目标;战略实施保障包括本战略期限内年度任务、组织架构、各营运和职能部门的工作规划。研究中主要运用内外部因素评价分析表(internal/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IFE/EFE)table),对研究对象的自身状态和外部环境做出定性推断或量化评价;运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矩阵(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s(SWOT)matrix)选择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类型;通过制定企业愿景和战略达成目标、市场竞争战略,使发展战略具备方向、路径和目标。对内部因素评价模型,笔者根据所影响研究对象发展的内部主要因素的重要性和常用性进行更细致的量化评分,扩充了传统的评价矩阵,分析和评价过程更具可操作性。外部环境分析尽可能运用图表方式表述,使外部环境研究的结论更具客观性。战略实施保障是各营运和职能部门对发展战略达成目标的具体分解和具体实施的部门行动工作规划,可以说是企业战略应用的开始。本文是一篇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关注战略形成过程及其因果关系;但同时又希望对身为中小型企业的研究对象起到实际应用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中的战略的制定及其实施规划只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的开端;战略实施和反馈评价、修订调整和再实施,才构成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白佳鑫[5](2019)在《以矿产资源为原材料的铸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共演理论》文中研究指明铸造行业上接矿产资源行业(矿产品初加工),下连装备制造行业(主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我国铸造行业积累了诸多问题,急需转型升级。论文基于协同共演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我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各种路径及其协同共演的机理。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归纳了铸造行业同矿产资源行业的关系以及铸造行业的产业链及价值链特征;系统阐述了我国铸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运用灰色模型预测法并结合其它估算方法,预测了2025年我国的铸件总产量为6000万吨;分析了我国铸件结构的发展趋势,如球墨铸铁件和铝(镁)合金铸件将进一步提升在铸件总产量中的比例;对我国铸造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这些问题包括:铸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差,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企业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2)运用协同理论系统分析了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十一种切入路径及其协同路径,以及由此构成的路径链、路径链网,并对各种路径及其协同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各种切入路径均有其适应的特殊条件;同时与切入路径协同的各种路径,在链接过程中会存在链接时间、链接环节等方面的差异性,这与各路径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协同的紧迫程度、需求强度等均有关系。(3)运用共演理论系统研究了各种协同路径共演的过程及其内在机理。为了研究路径协同共演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我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各种协同路径在不同阶段的协同共演过程模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于各种路径之间协同共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包括其动力机制、协同基础(资源和能力)以及通过行动者的学习、调适与创新机制而进行螺旋式协同共演的规律。(4)对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各种既有路径的实施情况、并结合泊头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典型案例进行了考证,总体上证明其同论文提出的路径协同共演模型相一致。(5)依据上述分析,并针对铸造行业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其协同共演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杨廷威[6](2018)在《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经济增长放缓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需求发生转变,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凸显出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破解东北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环节。我国制定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对产业技术进行研发,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提升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输送必要的创新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诚然,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纯利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显然是行不通的。任何新兴产业,背后要有国家的全力扶持。那么如何培育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促进东北地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东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机理,本研究对于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对从科学技术与社会角度对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明确了研究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以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理论等作为研究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目标、特征及外延进行了解析;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从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内、外两个角度,阐述了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及外部机制。对其发展逻辑、基本特点、驱动能力以及驱动模式作了分析,从理论上来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规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四元论,是我们分别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从本质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为鲜明的属性、特征。战略性产业,呈现长远性、全局性、导向性以及动态性这四大基本的特征。基于此,论述了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以及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等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因素,分析了其动力机制、内在动力、形成路径及演化规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支撑机制,指出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之后,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描述,得出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区域分布,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构成等问题,指出当前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最后,利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并结合其现状,提出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对国内外部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利用内在机理理论从整体思路、合理布局、核心技术选择三个角度分析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条件;提出保障其发展的一系列外部机制,如政府、市场、知识产权、人才策略、产业政策多个方面;并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对策。

赵尉清[7](2017)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规制研究》文中提出天然气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是提供热力、电力等常规动力的基础,加之天然气利用具有显着的清洁、高效特性,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世界能源优化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天然气产业发展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各国能源业界的焦点和热点。另外由于天然气产业具有很强自然垄断性,且关乎国计民生,一直以来也是各国政府规制的重点领域。天然气产业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支柱,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历经了改革开放前的“政府垄断期”、改革开放之初的“寡头垄断期”以及产业大重组后的“寡头竞争期”,目前正朝着“市场化竞争期”迈进。在此之中得益于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以及社会低碳环保意识的崛起,天然气终端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需求增长突飞猛进,天然气产业得到高速的发展,市场化程度亦逐步加强,除传统的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外,地方国企、民企、外企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新兴力量开始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天然气产业变迁仍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朝着市场化方向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制政策不健全而导致的市场竞争偏弱、经营效率较低、运营绩效不理想等问题也在不断凸显。截至目前,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与西方先进国家同业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所以中国天然气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其间政府如何对产业施以系统而有效规制,成为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产业链视角为基础,将研究重心聚焦在中国天然气产业组织的SCP以及产业规制之上,来进行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以及规制体系构建的分析研究。全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文章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考察,主要涉及到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自然垄断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规制理论等相关知识。作为本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为本文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天然气产业链及其自然垄断性进行了研究,从天然气资源的概念和特性切入,分析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衔接机制和动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天然气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划分对于各领域的自然垄断性进行了研究,进而总结出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链进行规制的出发点、目标以及所采取的主要规制方式手段。接着,对中国、美国和英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发现了中国天然气产业与西方先进国家同业目前仍在产业结构、产业立法、监管体系、价格规制、供气保障以及设施配套等方面存一定的差距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以美英两国同业发展为借鉴,从举措和效能两个维度归纳了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启示。随后,基于产业链视角,使用SCP模型对于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结构,接着对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了考察,最后分析了产业的市场绩效。同时通过建立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的指标评价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于我国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的发展沿革进行评分比较,一来可作为SCP模型分析结果的检验和佐证,二来可发现产业演进过程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和因素,为下一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建议来提升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而做好铺垫。进一步,通过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分析以及“十三五”期间国内天然气资源供需态势的预测,提出了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S—C—P目标,并从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和提升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较为系统的总结了产业的发展举措。最后,提出了我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构建原则,并按照“量”和“质”两个范畴对我国天然气产业规制的目标体系进行了分类,同时也按照引导性工具、激励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对天然气规制体系的政策工具系统进行了归纳。在此之上,分别以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领域为划分,构建了各自相应的规制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整个产业链的规制总体系,最后对于实现该规制体系所需要的政策建议进行了阐述。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为:(1)研究角度的创新。本文基于产业链的视角,结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研究,研究视角具有全局性,研究结论对于解释当前天然气产业的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普遍性;(2)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目标系统和规制体系。基于天然气产业链,按照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划分,从“量”和“质”两个角度构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目标系统,并围绕该目标系统的实现,结合当前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提炼各领域的规制要素,构建了相应的“分-总”结构的产业规制体系;(3)以SCP模型为框架,从结构、行为和绩效三个维度提炼了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的目标,并以此为指针系统性提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的改革举措。同时立足于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所构建的天然气产业总的规制体系有针对性的给出了实施政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霍健[8](2017)在《基于SCP范式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力求对于“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的演化特点和趋势进行研究。论文选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为基础,并且结合演化经济学观点就石油产业SCP范式的研究模型进行了具体设计。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后石油时代”外部环境变化为原点,对于石油产业组织行为演进开展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于石油产业结构和绩效演进开展了实证分析,最后对于中国石油产业政策如何应对“后石油时代”进行了论述和建议,并形成了若干结论。本论文对于“后石油时代”的动因、定义和供求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政府新能源政策的驱动和新能源技术突破的驱动,作为“后石油时代”的两个主要动力,对于推动环境变迁起到关键性作用。本论文定义的“后石油时代”是指在全球低碳减排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突破带动下,非常规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对于传统石油产品产生持续和重大的替代作用,从而降低和最终摆脱对传统石油依赖的时代。本论文用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于“后石油时代”的石油供给和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中国为例,对于“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需求曲线进行了预测。同时,论证了在新环境背景下石油市场均衡的条件,以及在此条件下的石油价格特征,说明石油需求峰值的出现将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特点。本论文从石油企业的价格行为、资源获取行为、一体化行为等三个方面对于“后石油时代”背景下的石油产业行为演进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由于传统石油产业进入门槛快速降低,导致大量市场进入行为,使“后石油时代”的传统油气企业组织面临更大的挑战,市场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本论文对于石油产业链各环节市场集中度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对国际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三类组织的竞争态势演变过程进行了量化研究。同时,从石油企业的规模绩效和效率绩效两个角度,利用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对于“后石油时代”的市场绩效演进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性分析发现,在“后石油时代”外部环境变化通过石油产业组织行为正在持续改变石油产业结构和市场绩效。本论文在第五章中分析研究了在“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石油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的演进特点,以及中国石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等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石油产业的政策优化提出了建议。

辛民昌[9](2016)在《基于SECP分析的石油服务产业绩效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已达到5.37亿吨,据预测到2020年和2025年将分别达到6.46亿吨和7.72亿吨。全球石油年需求量也已达到48亿吨。作为石油工业最为重要的石油服务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全球范围石油服务仅油田工程技术服务的市场规模,在2014年就达到45 059.93亿美元,但我国石油服务业的海外营收总额仅为889.8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石油服务业综合水平的快速提升,推动石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在更大范围及规模上走出国门,已经成为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研究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者对行业绩效的研究不仅仍然采用的是20世纪30年代乔·贝恩(Joe S.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SCP产业分析框架,而且在应用SCP范式分析行业绩效的过程中均忽略了原模式中市场冲击(Shock)这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现实经济中,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包括市场冲击在内的产业市场环境对产业市场绩效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石油服务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忽视环境因素的SCP分析方法显现出与现实的脱节,分析结果也缺乏说服力。借鉴已有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对石油产业及石油服务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结合石油服务业的现实探讨市场环境因素对石油服务产业市场结构、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进而确定市场环境因素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市场环境因素对市场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将“要素流动”、“勘探开发需求”和“机制条件”等具有行业特征的环境因素纳入分析模型中,构建SECP分析模型及研究框架,以便更加深入地探索我国石油服务产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SECP研究框架,从国际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力分析入手,研究确定石油服务行业的关键要素及要素流动特征;通过对石油服务产业市场结构及产品/服务的差异特点分析,研究其行业集中度和进入退出壁垒;进而研究市场结构和市场环境对石油服务行业中的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从市场、资本和技术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石油服务企业在石油服务市场中的行为、资源配置、市场绩效问题。研究表明,石油服务业存在较为显着的规模效率性,大型石油服务企业领先优势明显,石油服务业市场进入21世纪后寡占特点更加明显,市场垄断的成分有所增加甚至几乎遍及细分市场;石油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环境均会对其内部的企业行为产生显着的影响,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在市场结构相对集中且政府规制较为严格的前提下,要素的流通成本逐步提升,石油服务的绝对边际成本增大,从而推动企业更多的采用技术创新、资本扩张的方式实现市场突破。研究中还发现,在石油服务市场结构相对分散的形式下,要素流动更加活跃,中小石油服务企业在某一领域利用技术创新、独有技术可参与石油服务市场竞争,并可与大型垄断石油服务公司抗衡,最终在极为狭窄的竞争市场中赢得市场份额。为此我国石油服务业优先强化业务专业性,快速提升技术含量,以服务输出的方式进入全球能源市场,可以绕过相关国家的规制条件限制及大型垄断企业对市场的绝对控制,不失为一种占优选择;研究结果还表明SECP分析方法修正并完善了传统的SCP分析方法的不足,所得结论更为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梁波,王海英[10](2013)在《“权力游戏”:产业变迁中的微观政治——以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参与格局变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882008年间,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参与格局实现了从早期政府垄断下的局部有限竞争,向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的寡占竞争格局的转变。作为一种组织与制度变迁现象,这种宏观变迁背后包含着复杂的行动者之间的权力游戏或微观政治。围绕着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准入而建构起来的权力游戏中,国家、国有石油公司、民营石油企业、外资石油企业等行动者基于各自对于游戏的组织环境的判断,以及对各自的行动能力、其他行动者可能的行动策略等的权衡,策略性地进行着复杂的权力互动。这种复杂的权力游戏构成了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参与格局变化的深层机制与动力来源。

二、我国石化产业市场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石化产业市场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研究现状
        二、境外投资石油产业的风险分类
        三、关于石油产业市场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困难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困难
        三、文章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境外投资风险的相关概念
        一、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二、境外投资的含义
        三、境外投资风险的含义
    第二节 风险识别相关理论
        一、风险识别的含义
        二、风险识别的步骤
        三、风险识别的方法
    第三节 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一、风险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
第三章 老挝石油产业市场概况与风险因素识别
    第一节 老挝石油产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老挝成品油市场概况
        二、原料供应
    第二节 成品油销售模式及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一、老挝成品油市场销售模式
        二、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第三节 老挝成品油消费市场概况
        一、市场需求
        二、老挝成品油价格构成
    第四节 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识别
第四章 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市场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第一节 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市场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市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确定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二、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第三节 对评价目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一、确定指标权重
        二、对各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三、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规避宏观经济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国家宏观经济结构风险的应对措施
        二、汇率风险的应对措施
        三、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风险的应对措施
        四、政府关税配额政策变化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二节 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
        一、资源供给风险的应对措施
        二、市场竞争风险的应对措施
        三、消费市场发展受限的应对措施
        四、成品油定价机制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三节 企业自身应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第四节 对于新能源产品对石油产业影响的应对措施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关于“老挝石油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及市场风险”访谈提纲

(3)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广西CR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环保政策与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1.2.2 环保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1.2.3 相关文献评论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2.1 广西CR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2.2 公司优势分析
        2.2.1 企业创始人拼搏精神激昂,团队执行力高
        2.2.2 企业处在发展阶段,业务发展迅速,盈利能力较好
        2.2.3 初步形成发展模式,营销能力强,核心业务本地占有率高
    2.3 公司的劣势分析
        2.3.1 运输业务管理较弱
        2.3.2 资金供应跟不上业务发展需求
    2.4 优劣势量化分析
    2.5 内部条件分析小结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经济社会环境
        3.1.2 政治法律环境
    3.2 环保产业环境分析
        3.2.1 产业发展态势
        3.2.2 产业链分析
        3.2.3 发展模式与技术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本地同行竞者
        3.3.2 潜在竞争者
        3.3.3 替代产品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5 购买者议价能力
    3.4 机会-威胁量化分析
    3.5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第四章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4.1 广西CR环保科技有限公司SWOT矩阵分析
    4.2 企业愿景、战略目标
        4.2.1 基地发展目标
        4.2.2 产品研发目标
        4.2.3 新业务许可证目标
        4.2.4 年期主要营收指标
        4.2.5 2019-2021年度任务分解
    4.3 总体战略选择
        4.3.1 市场空间密集开发
        4.3.2 后向一体化
        4.3.3 相关多元化
    4.4 竞争战略选择
        4.4.1 成本领先战略
        4.4.2 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
        4.4.3 区域和业务集中化战略
第五章 企业发展战略实施
    5.1 组织架构及调整步骤
        5.1.1 设置新的组织架构
        5.1.2 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步骤
    5.2 资金/融资/财务
        5.2.1 未来的资金需求规划
        5.2.2 融资步骤及路径
        5.2.3 2019年财务管理计划
    5.3 产品研发方向
        5.3.1 大气治理定制产品和服务研发
        5.3.2 开拓污水处理领域的产品系列生产研发
        5.3.3 危废处理领域的产品系列研发探索
        5.3.4 实验室计划及校企产研合作计划和步骤
    5.4 市场发展及营销规划及步骤
        5.4.1 市场拓展规划地图
        5.4.2 大小基地市场发展计划及步骤
        5.4.3 未来3年主要新开发业务污水治理药剂的营销策略—“走量产品+利润产品”
    5.5 采购计划
        5.5.1 大气治理药剂原料的采购计划
        5.5.2 污水治理药剂原料的采购计划
        5.5.3 危废产品原料的采购计划
        5.5.4 各产品原料采购步骤
    5.6 生产营运实施步骤
        5.6.1 产能与建设计划、人员与设备配置步骤
        5.6.2 产品质量管控
    5.7 人力资源规划
        5.7.1 2019年度职能工作跟进表
        5.7.2 2019年重点工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以矿产资源为原材料的铸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共演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论文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转型升级
        2.1.2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2.2 相关理论
        2.2.1 协同理论
        2.2.2 共演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
        2.3.2 关于价值链研究的文献综述
        2.3.3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2.3.4 一般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2.3.5 关于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综述
        2.3.6 协同理论在产业领域的研究综述
        2.3.7 共演理论在产业领域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铸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铸造行业与矿产资源行业的关系
        3.1.1 铸造行业的原、辅材料及能源主要来自矿产资源
        3.1.2 铸造行业发展会拉动矿产资源行业发展
        3.1.3 铸造行业急需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3.2 铸造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分析
        3.2.1 铸造行业产业链分析
        3.2.2 铸造行业价值链分析
    3.3 我国铸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铸造行业产量现状
        3.3.2 各类铸件占比
        3.3.3 下游企业铸件需求情况
        3.3.4 铸件出口情况
        3.3.5 铸造企业数量现状
        3.3.6 生产企业设备
    3.4 我国铸造行业产业发展规模、结构预测
        3.4.1 灰色预测模型
        3.4.2 我国铸件总产量预测
        3.4.3 我国铸造行业结构预测
    3.5 铸造行业全球发展态势
        3.5.1 全球铸件产量现状
        3.5.2 全球铸造产量比例现状
    3.6 关于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问卷调查分析
        3.6.1 关于我国铸造行业现存问题的调查结果
        3.6.2 关于“十二五”以来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主要采取措施的调查结果
        3.6.3 对于转型升级中效果显着及需要继续加强的措施调查结果
        3.6.4 中小铸造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情况调查结果
        3.6.5 关于部分开放性问题的调查结果
    3.7 我国铸造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7.1 铸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3.7.2 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差
        3.7.3 亟待提高创新能力
        3.7.4 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3.7.5 劳动生产率低
        3.7.6 铸造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3.7.7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及其协同链网分析
    4.1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分析
        4.1.1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三个概念构建
        4.1.2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库的构建
    4.2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主要路径的内在要素分析
    4.3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链及其协同机理分析
        4.3.1 基于产业结构路径切入的路径链分析
        4.3.2 基于产业技术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3 基于产业组织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4 基于产业人才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5 基于产业金投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6 基于绿色生态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7 基于两化融合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8 基于产业市场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9 基于产业国际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10 基于产业政策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3.11 基于产业治理路径切入的路径链
    4.4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链网及其协同机理分析
        4.4.1 路径链网的基本结构
        4.4.2 路径链网内的协同机理
        4.4.3 产业路径链网同外部环境的协同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协同共演分析
    5.1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共同演化的内涵
        5.1.1 铸造产业的一般演化过程
        5.1.2 铸造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共同演化的内涵
    5.2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协同共演的过程分析
        5.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5.2.2 基于铸造产业结构主题的路径协同共演过程分析
        5.2.3 基于铸造产业技术主题的路径协同共演过程分析
        5.2.4 基于铸造产业绿色生态主题的路径协同共演过程分析
    5.3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协同共演的内在机理分析
        5.3.1 参与协同共演的动力分析
        5.3.2 参与协同共演的资源和能力分析
        5.3.3 路径协同共演的内在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各种既有路径实施情况的考证与分析
    6.1 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中各种典型路径的实施情况
        6.1.1 我国2011~2015 年铸造行业实施的主要转型升级路径
        6.1.2 我国2016~2020 年铸造行业实施的主要转型升级路径
    6.2 各种切入路径及其协同路径运行的效果分析
        6.2.1 铸造行业2011~2015 年转型升级取得的效果分析
        6.2.2 铸造行业2016~2020 年转型升级取得的效果分析
    6.3 泊头市铸造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
        6.3.1 泊头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6.3.2 泊头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其协同共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完善中国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7.1 完善转型升级路径及路径协同共演的总体思路
    7.2 促进转型升级路径及路径协同共演的具体措施
        7.2.1 政府层面的相关措施
        7.2.2 行业协会层面的相关措施
        7.2.3 铸造企业层面的相关措施
    7.3 相关政策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学术贡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的综述
        1.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厘定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概念解析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2.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延
    2.2 科技创新驱动的基本阐释
        2.2.1 创新的基本概念
        2.2.2 科技创新的本质
        2.2.3 科技创新的特征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基本阐释
        2.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界定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2.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理论阐释
        2.4.1 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互动论
        2.4.2 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论
        2.4.3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理论
第3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机理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3.1.1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行为主体的创新人才
        3.1.2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物质基础的新兴技术
        3.1.3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依托保障的创新环境
    3.2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
        3.2.1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科学创新能力
        3.2.2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科学创新能力
        3.2.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3.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模式
        3.3.1 以东北地区优势科技为核心进行科技创新
        3.3.2 以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
        3.3.3 以协同式的科技创新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量
        3.3.4 以系统式的科技创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第4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机制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因分析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机制
        4.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动力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
        4.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规律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支撑机制
        4.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设计
        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
        4.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支撑
        4.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4.3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4.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趋势
        4.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增强趋势
        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完善趋势
第5章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5.1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5.1.1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分布
        5.1.2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
        5.1.3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构成
    5.2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5.2.1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
        5.2.2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
    5.3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成因
        5.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
        5.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不足
        5.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动力不够
        5.3.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社会支撑机制不完善
第6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6.1 国内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6.1.1 国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
        6.1.2 国内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
        6.1.3 对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
    6.2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条件
        6.2.1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思路
        6.2.2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
        6.2.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选择
    6.3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保障
        6.3.1 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政府管理创新策略
        6.3.2 培育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导向机制
        6.3.3 完善增强持续创新动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6.3.4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策略
        6.3.5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
    6.4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
        6.4.1 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稳定提升
        6.4.2 产学研用合力作用下的产业协调
        6.4.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支撑
第7章 结论
    7.1 培育与发展适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7.2 整合创新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7.3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情况

(7)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产业链理论综述
        二、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理论研究
        三、天然气产业发展和规制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自然垄断理论
        一、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
        二、自然垄断理论形成的起点
        三、自然垄断理论的完善和成熟
        四、自然垄断理论的新发展
        五、自然垄断边界变化研究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一、产业定义、分类及范围界定
        二、产业链定义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三、产业政策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组织S—C—P理论范式
        一、市场结构理论S
        二、市场行为理论C
        三、市场绩效理论P
    第四节 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理论
        一、政府规制理论基本概念
        二、政府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必要性
        三、政府规制实施的判断标准
        四、对于自然垄断产业进行政府规制的理论演进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气产业链自然垄断分析
    第一节 天然气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天然气的基本概念
        二、天然气的特性
    第二节 天然气产业链特性研究
        一、基本概念
        二、结构特征
        三、衔接机制
        四、动力结构
    第三节 天然气产业链自然垄断研究
        一、产业链上游——天然气资源生产环节自然垄断研究
        二、产业链中游——天然气资源储运环节自然垄断研究
        三、产业链下游——天然气资源配售环节自然垄断研究
    第四节 天然气产业链的政府规制需求
        一、规制的出发点
        二、天然气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目标和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天然气产业研究
    第一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研究
        一、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研究
        二、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主要成果
    第二节 典型国家天然气产业发展改革研究
        一、改革前国际天然气产业概况
        二、美国天然气产业改革研究
        三、英国天然气产业改革研究
    第三节 国内国际天然气产业改革比较结果
        一、产业监管结构不完善
        二、天然气产业规制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三、天然气产业各环节价改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四、供气保障能力偏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发展不协调
        五、垄断势力依旧强大,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
    第四节 典型国家天然气产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天然气产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一、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中国天然气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三、中国天然气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第二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一、中国天然气企业的定价策略
        二、中国天然气企业的产品策略
        三、中国天然气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策略
        四、中国天然气企业组织调整策略
    第三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一、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国天然气产业技术进步情况
    第四节 我国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实证检验
        一、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二、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研究方法
        三、天然气产业绩效研究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四、实证分析过程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微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供需态势预测
        一、需求侧分析
        二、供给侧分析
        三、供需平衡分析
    第三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的S—C—P目标
        一、市场结构目标
        二、市场行为目标
        三、市场绩效目标
    第四节 基于S—C—P目标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一、优化S(市场结构)的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二、规范C(市场行为)的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三、提升P(市场绩效)的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构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原则、目标和工具
        一、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主要原则
        二、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目标系统
        三、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政策工具系统
    第二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构建
        一、上游规制体系的构建
        二、中游规制体系的构建
        三、下游规制体系的构建
        四、天然气产业规制总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8)基于SCP范式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SCP范式理论及其发展
        二、SCP范式在石油产业的应用
        三、产业演进和变迁理论
        四、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
        五、国内外学术文献综述简评
    第三节 演进视角下石油产业SCP范式的构建
        一、产业演进理论分析与SCP产业组织分析的异同
        二、演进视角下石油行业SCP扩展模型构建
        三、石油产业动态演化传导路径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创新点
        二、论文不足
第二章“后石油时代”动因及环境特征
    第一节“后石油时代”产生动因
        一、能源政策驱动力
        二、能源技术突破驱动力
        三、“后石油时代”环境演化机理
    第二节“后石油时代”定义和特征
        一、“后石油时代”概念的两个历史定义
        二、“后石油时代”新定义
        三、“后石油时代”基本特征
    第三节“后石油时代”石油需求和供给
        一、“后石油时代”的石油需求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供给
        三、“后石油时代”石油替代品
        四、“后石油时代”石油市场均衡
第三章“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行为
    第一节 产业演化与企业行为
        一、演化视角下的企业行为概念
        二、企业行为的演化逻辑
        三、石油产业组织的典型行为
    第二节 石油公司价格行为
        一、石油公司价格行为三阶段特征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公司的价格行为模式
        三、演进视角下石油产业组织的价格行为分析
    第三节 石油公司资源获取行为
        一、石油公司资源获取:与油价正相关的行为惯例
        二、“后石油时代”的资源获取行为:基于惯例的搜寻
        三、演进视角下石油产业组织资源获取行为分析
    第四节 石油公司一体化行为
        一、石油公司一体化模式和行为动因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公司一体化行为演进
第四章“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结构和市场绩效
    第一节 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演进
        一、产业进入与市场结构
        二、“后石油时代”市场进入行为分析
        三、“后石油时代”市场集中度变迁
    第二节 石油公司竞争格局演进
        一、石油公司竞争格局分析指标体系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公司竞争格局演进
    第三节 石油公司市场绩效演进
        一、石油公司规模绩效变化分析
        二、石油公司效率绩效变化分析
第五章“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特征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环境变化
        一、“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经济环境
        二、“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技术环境
        三、“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社会环境
        四、“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政策环境
    第二节 中国石油产业结构、组织行为和市场绩效变化
        一、市场绩效:规模绩效领先,效率绩效差距较大
        二、产业结构与组织行为:丧失了对产业环境变化的敏感
    第三节“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组织发展政策建议
        一、塑造一个适应“后石油时代”的能源政策环境
        二、推动中国石油产业结构演进
        三、引导中国石油产业组织行为演进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后石油时代”的动因、定义和特征结论
        二、“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的演进特点和趋势结论
        三、“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动态演化传导路径结论
        四、“后石油时代”中国石油产业组织发展政策应对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中国石油需求预测模型
附录二:石油产业市场集中度测算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SECP分析的石油服务产业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文献述评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中的相关理论
    2.1 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
    2.2 竞争理论
        2.2.1 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2.2.2 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2.2.3 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第3章 石油服务业的特征与产业属性
    3.1 石油服务业发展、概念界定及行业地位
        3.1.1 石油服务业发展回顾
        3.1.2 石油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3.1.3 石油服务业在石油产业链中的地位
    3.2 石油服务业的特征
        3.2.1 技术和资金密集,行业进入门槛高
        3.2.2 客户成分单一,依存于石油公司
        3.2.3 行业发展具有周期性
        3.2.4 石油服务业既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又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3.3 石油服务业的产业属性
        3.3.1 石油服务业的一般属性
        3.3.2 石油服务业属性的特殊性
    3.4 石油服务业的行业细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ECP石油服务业绩效评价的验证及其模型
    4.1 假设的提出
    4.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程序
        4.2.3 变量定义与指标选择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4.3.1 样本整理与探索性分析
        4.3.2 齐次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4.4 调查问卷中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4.1 信度检验
        4.4.2 效度检验
    4.5 SEM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1 SEM模型的确立与检验
        4.5.2 假设检验与结果解释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服务业的环境因素分析
    5.1 外部环境与石油服务业竞争力
        5.1.1 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服务业面临双重竞争
        5.1.2 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服务业需要应对的外部规制更加严苛
        5.1.3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市场环境因素对石油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5.1.4 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服务业面对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
        5.1.5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石油服务业要素国际流动
        5.1.6 经济全球化导致石油服务业要素结构变化
    5.2 内部环境与石油服务业竞争力
        5.2.1 石油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与企业竞争力
        5.2.2 石油服务业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与企业竞争力
        5.2.3 石油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5.3 石油服务业市场需求分析
        5.3.1 油田技术工程服务需求
        5.3.2 油气产量和国际油价对勘探及生产需求的影响
    5.4 石油服务业的国际规制
        5.4.1 能源规制与石油服务业竞争力
        5.4.2 移民、劳工规制与石油服务业竞争力
        5.4.3 金融与资本规制与石油服务业竞争力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石油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6.1 石油服务业市场结构分类依据
        6.1.1 产业市场结构的划分
        6.1.2 产业市场结构的测定及判别方法
    6.2 石油服务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6.2.1 石油服务行业总体市场集中度
        6.2.2 石油服务行业细分市场集中度
    6.3 石油服务业进入市场难易程度分析
        6.3.1 石油服务业市场进入壁垒
        6.3.2 石油服务业市场退出壁垒
    6.4 石油服务业产品差异化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石油服务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7.1 石油服务产业的市场竞争行为
        7.1.1 价格竞争行为的理论分析
        7.1.2 非价格竞争行为
    7.2 石油服务产业的市场协调行为
        7.2.1 价格协调行为
        7.2.2 组织协调行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SECP的石油服务业市场绩效分析
    8.1 市场绩效衡量指标
        8.1.1.资源配置效率指标
        8.1.2.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指标
        8.1.3.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指标
    8.2 石油服务业资源配置效率
        8.2.1 石油服务业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选择
        8.2.2 石油服务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8.3 石油服务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8.3.1 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含义
        8.3.2 石油服务业规模结构效率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石油服务业的SECP分析
    9.1 我国石油服务业产业组织构成
    9.2 我国石油服务业产业市场环境
        9.2.1.我国石油服务企业的要素条件
        9.2.2.我国石油服务企业的机制条件
    9.3 我国石油服务业的市场行为
    9.4 我国石油服务业的市场绩效
    9.5 增强我国石油服务业竞争能力的策略
        9.5.1 找准战略定位、选好战略目标、做好战略选择
        9.5.2 加大机制创新力度,转变运作机制
        9.5.3 注重市场行为与非市场行为结合,提升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权力游戏”:产业变迁中的微观政治——以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参与格局变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与研究路径
二、市场参与格局的历史演变
    (一)国家行政垄断的格局(1988~1998)
        1. 国家对石油市场的直接控制
        2. 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割垄断
        3. 流通体制的政府管制
        4. 成品油市场的短暂“繁荣”
    (二)多元参与和寡占竞争格局(1998~2008)
        1. 市场化改革:产业一体化
        2. 市场准入:在整顿中逐步放开
三、权力游戏:市场参与格局演变的微观政治分析
    (一)“关门”VS“开门”:行动者的冲突性目标
    (二)市场的全球性嵌入:游戏的环境
    (三)行动者的能力与关键资源控制
        1. 国家作为协调者与仲裁者的行动能力
        2. 作为垄断既得利益者的国有石油公司的行动能力
        3. 作为市场挑战者与竞争者的体制外石油企业的行动能力
    (四)“进攻”与“防守”:游戏中的行动策略
        1.“给政策”与“设门槛”:国家的行动策略
        2.“利益捆绑”、“卡脖子”与“市场收买”:国有石油公司的策略
        3.“强势抗争”与“弱势妥协”:民营石油企业的策略
        4.“打擦边球”:外资石油公司的策略
四、结论与讨论

四、我国石化产业市场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国企业投资老挝石油产业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 刘启荟.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4]广西CR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卫红. 广西大学, 2019(01)
  • [5]以矿产资源为原材料的铸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共演理论[D]. 白佳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1)
  • [6]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D]. 杨廷威. 东北大学, 2018(12)
  • [7]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规制研究[D]. 赵尉清. 武汉大学, 2017(07)
  • [8]基于SCP范式的“后石油时代”石油产业组织演进研究[D]. 霍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9]基于SECP分析的石油服务产业绩效研究[D]. 辛民昌.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1)
  • [10]“权力游戏”:产业变迁中的微观政治——以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参与格局变迁为例[J]. 梁波,王海英. 管理世界, 2013(07)

标签:;  ;  ;  ;  ;  

对我国石化行业市场战略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