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江苏宿豫县小蚕共育的问题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路成,徐成美[1](2012)在《宿豫蚕桑产业近代发展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史料和走访宿豫蚕桑界老前辈,对宿豫蚕桑产业近代发展史进行挖掘,介绍了不同时期宿豫区蚕桑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陈涛[2](2012)在《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蚕业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是具有资源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蚕桑产业链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覆盖面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国蚕丝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如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行业不稳等,同时还面临新兴养蚕国家越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关于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研究等方法,在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国内的产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从蚕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研讨,并结合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市场变化,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对策与措施,以推动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调整中逐步建设高起点较稳固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生产主产区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引领下,逐渐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出现新的产业问题。因此,在国家政策导向上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国家财政支持上应集中资金在中西部地区着力打造具有较高桑园管理水平、较好的养蚕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的年产优质干茧达到千t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蚕桑生产基地,以利于稳定蚕茧产量,保持茧丝资源优势。为此,还应同时做好各主产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2.举国家与行业之力争取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自1970年以后茧丝产量重新跃居世界首位以来,近40年时间里,我国的蚕桑产业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数十年里主要是靠数量取胜,难以确立强国地位,特别是产业终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品牌名牌战略,实现以质取胜。同时,国家应加大厂丝储备、采取有力措施,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以避免因茧丝价格大幅波动而导致蚕桑生产大起大落。通过稳定国内茧丝价格,杜绝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逐步取得在国际市场上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3.理顺茧丝绸行业的管理体制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蚕桑产业涉及桑树栽培、家蚕饲养、蚕茧收购、缫丝和丝绸制品开发经营等诸多方面,分属农工商贸数个部门,产业链条长,加上分布面广,前后道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国家茧丝绸协调机构,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茧丝绸行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避免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推进重大科技创新与品牌战略实施,以夯实行业发展基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4.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及经营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农民工增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民经营收入门路多元,粮棉油果菜等大宗农产品轻型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养蚕业在农村中的竞争力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栽桑养蚕单位土地面积收益和单工劳动报酬已从优势向劣势转变,并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鉴此,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从品种选育到主要作业技术,从简易设施到机械化设备,从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到适合集约经营的所有环节,即从技术、装备、经营多管齐下,尽快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经营体系。5.推进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开发非绢丝产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意识,正在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工作也已经取得一批丰硕成果,桑枝培养食用菌与重组板材、蚕沙提取药用原料、桑椹生产饮料、桑叶开发饲料等开始步入产业化,丝素丝胶的应用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桑蚕茧丝资源在固守传统的绢丝产业的同时,正在通过延伸开发进入多个非绢丝产业。这种发展态势,对提高桑蚕茧丝资源利用率、增加栽桑土地产出率、增加养蚕农户收益率以致增加整个蚕桑丝绸行业的附加价值,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花大力气给予引导和支持。6.切实激活和开拓内需市场,逐渐降低蚕桑产业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我国作为蚕茧和生丝的输出大国,并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导致我国蚕桑产业陷入受国际市场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怪圈。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约1/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激活和开拓蚕桑产品的内需市场,是关系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国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明需求畅销产品,提高产业各环节的生产效益,是拉动内需和降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性的关键。
王玄瑜[3](2011)在《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茧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蚕茧产业生产规模和蚕茧产量不断增加,主导着世界蚕丝产业的发展。蚕茧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千万农民的增收致富,也为工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是,蚕茧产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市场的不适应,蚕茧产业生产和经营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造成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严重制约着蚕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单靠技术手段已经很难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蚕茧产业组织作为蚕茧产业运行的有效载体,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蚕茧产业进行分析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学及管理学为基础,运用SCP分析框架,对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合理生产规模、区域布局、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建议,为我国蚕茧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全文共分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产业的基本特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六大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具体包括:(1)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本部分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范式SCP框架进行介绍分析。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点。(2)中国蚕茧产业的基本特性与发展历程。本部分在界定蚕茧产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本研究对象仅限于具有农产品属性的蚕茧产品,分析蚕茧产业特征与生产经营的风险性,梳理我国茧丝绸行业特别是蚕茧产业的发展历程,剖析目前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状况。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起点。(3)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本部分主要研究目前我国蚕茧产业的养蚕业、蚕茧收烘业、销售业的市场结构,分析蚕茧产业的区域布局、生产集中度、规模经济、市场流通等基本问题。(4)中国蚕茧产业市场行为的分析。本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我国蚕茧产业养蚕户、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行为,研究揭示目前我国蚕茧产业市场主体的行为机理及其特性,剖析市场行为产生的原因。(5)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本部分研究我国目前蚕茧产业养蚕业、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绩效,建立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我国蚕茧产业利润较低、蚕农增收困难的原因,构建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核心和重点。(6)中国蚕茧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在对我国目前蚕茧产业组织政策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蚕茧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与建议;并根据我国蚕茧产业的行业管理状况,提出完善行业管理的措施建议。产业组织政策和行业管理是优化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1)中国蚕茧产业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比较效益高,生产技术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目前我国鲜茧生产的小规模、大群体的组织特征,由此形成了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鲜茧收购市场呈现局部区域垄断性特点,从而影响蚕茧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3)蚕茧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趋向提高,但仍很低,未达到最佳规模经济要求,导致产业资源利用率低下。(4)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人工成本、蚕茧价格、收烘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产业链长度是主要影响因素。(5)蚕茧产品具有同质性,很难形成产品差异。通过建立品牌、规范生产方式和原产地认证等途径逐步形成产品差异,可以取得更高的产业经济效益。(6)蚕茧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随着蚕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其进入和退出壁垒会不断提高,其中行政壁垒是阻碍其进入和退出的重要因素。(7)通过蚕茧产业组织间的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并购行为,整合营销渠道,建设一体化的营销渠道,平衡各参与者的利益分配,使各参与主体博弈的结果利于蚕业的良性发展,提高我国蚕茧产品的营销效率,增加蚕茧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培育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8)针对蚕茧产业行业自律性困难,蚕茧产业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现象,政府加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培育和发展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是提高蚕茧产业乃至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童德胜[4](2011)在《控制蛹期发育的家蚕GAL4/UAS双元系统的建立及江苏省蚕桑生产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家蚕变态与发育的人为调控是蚕丝业科学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延长蛹期经过或中止蛹的发育在优化蚕丝业的产业结构、改革现有蚕茧收烘现状、实现生丝加工工艺重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实现通过GAL4/UAS双元系统延缓家蚕蛹的发育,构建了基于piggBac转座子的含有蛹期特异性启动子WCP4控制GAL4基因、杆状病毒ie-1启动子控制新霉素抗性基因( neo )的建激活系统载体pigA3GFP-ie-neo-BmWCP4-gal4-fib-polyA,带有UAS控制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ie-1启动子控制neo基因表达元件的效应系统载体pigA3GFP-ie-neo-UAS-EGT。通过精子介导,将激活系统和效应系统载体导入家蚕,通过GFP和G418筛选,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获得了呈绿色荧光的家蚕。初步观察发现G0代效应系统和激活系统蚕的发育与正常蚕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为在F1代蛹期特异性表达egt基因,延长蛹期经过或中止蛹的发育,获得适合鲜茧缫丝素材品种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选择了吴江市、如东县开展了养蚕基本情况和蚕病疫情的调查,并以此分析总结了影响江苏省蚕桑生产发展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养蚕户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1.9岁和56.2岁,平均养蚕年数分别为26.5年和27.8岁。养蚕农户年龄偏大。每户平均养蚕2张左右,单户养蚕规模较小,缺少养蚕大户。春蚕张种产茧量为38.9kg,667m2产茧量39.2kg,春蚕发病率为1.272,养蚕过程中的遗失蚕率较高,是影响张种产量的重要因素。吴江市的张种产量、每667平方米(相当于1亩)产茧量分别为如东县的65%和42%。江苏省养蚕区域相对集中更加明显。同2008年相比,2009年江苏省各个大市的春蚕饲养量平均减37.29%,收茧量减32.03%,春茧产值减幅高达32.60%,江苏省的蚕桑规模萎缩趋势明显。认为区域化、规模化、集中化,多元化是江苏省蚕桑生产发展的方向。
茆顺河,王爱玲[5](2009)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宿豫蚕桑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受全球金融风暴等的影响,2008年以来,宿豫区的蚕桑产业可谓受到重创,许多蚕农纷纷毁桑种粮,桑园面积大幅减少,全区现有桑园面积不足1333.3hm2,仅是宿豫蚕桑业历史上最高峰时面积的10%。目前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王路成,张永辉,茆顺河[6](2009)在《影响宿豫蚕茧质量的原因浅析和发展对策》文中认为近年来,宿豫蚕桑产业规模逐年萎缩,蚕茧质量下滑,蚕桑整体产业发展形势严峻,笔者根据多年的调查与体会,立足宿豫蚕桑产业现实,从蚕桑生产、蚕茧收烘现状及产业运行机制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找出不足,提出对策,旨在为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指明方向。
陈晟,苗道平[7](2000)在《浅谈江苏宿豫县小蚕共育的问题与改进》文中指出
二、浅谈江苏宿豫县小蚕共育的问题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江苏宿豫县小蚕共育的问题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宿豫蚕桑产业近代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宿豫蚕桑产业概述 |
2 近代蚕桑产业发展 |
2.1 栽桑 |
2.1.1 引种和育苗 |
2.1.2 植桑方式演变 |
2.1.3 桑园面积变化 |
2.1.4 桑园病虫害及防治 |
3 养蚕 |
3.1 品种引进 |
3.2 蚕种生产 |
3.3 蚕种催青 |
3.4 小蚕共育 |
3.5 养蚕布局 |
3.6 蔟具改良及上蔟方式 |
4 蚕茧收烘 |
5 机构建设 |
5.1 学术团体 |
5.2 服务体系 |
(2)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产业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国际竞争力涵义的概念界定 |
2.2.3 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3.1 中国蚕桑发展的历史变迁 |
3.1.1 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蚕桑产业发展 |
3.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蚕丝业的复兴 |
3.2 区域布局 |
3.2.1 蚕区分布的历史变迁 |
3.2.2 中国蚕桑区域布局的划分 |
3.3 技术革新与生产变化 |
3.3.1 建立高产的桑树栽培技术体系 |
3.3.2 实现优良蚕品种的推广 |
3.3.3 利用催青室统一催青 |
3.3.4 小蚕共育技术 |
3.3.5 大蚕省力化技术 |
3.3.6 上蔟技术 |
3.3.7 烘茧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
4.1.1 蚕种生产概况 |
4.1.2 桑蚕品种现状 |
4.1.3 蚕桑质量监管 |
4.1.4 蚕茧生产现状 |
4.2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适度规模与蚕业布局 |
4.2.2 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 |
4.2.3 生产规模化与产业化 |
4.2.4 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管 |
4.2.5 宏观调控与资金扶持 |
4.2.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4.2.7 综合开发与市场拓展 |
4.2.8 竞争力与强国地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蚕桑产业竞争力及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5.1 中国蚕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1 评价的方法 |
5.1.2 评价的指标 |
5.1.3 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4 小结 |
5.2 中国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
5.2.1 蚕茧成本的概念 |
5.2.2 全国蚕茧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5.2.3 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
5.2.4 小结 |
5.3 中国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5.3.1 比较优势评价 |
5.3.2 比较优势评价指标 |
5.3.3 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5.3.4 小结 |
第6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
6.1 蚕桑产业管理制度因素分析 |
6.1.1 我国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6.1.2 我国现行的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 |
6.1.3 提高我国蚕桑产业管理效能的政策建议 |
6.2 蚕桑产业经营方式因素分析 |
6.2.1 蚕茧生产的特殊性 |
6.2.2 我国主要蚕茧生产经营方式分析 |
6.2.3 现有蚕桑生产经营模式的不足 |
6.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
6.3.1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
6.3.2 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 |
6.4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因素分析 |
6.4.1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
6.4.2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4.3 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科技发展支撑的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7.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及设计思路 |
7.1.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7.1.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7.1.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7.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
7.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
7.3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7.3.1 数据来源 |
7.3.2 具体分析过程 |
7.3.3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8.1 市场化之路 |
8.1.1 蚕种市场化 |
8.1.2 蚕茧市场化 |
8.2 规模化之路 |
8.2.1 宏观规模 |
8.2.2 微观规模 |
8.3 产业化之路 |
8.3.1 中国蚕桑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典范——富安模式 |
8.3.2 市场带动型的蚕桑产业发展——广西模式 |
8.3.3 中国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荐 |
8.4 标准化之路 |
8.4.1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现状 |
8.4.2 我国蚕桑标准体系的完善 |
8.4.3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实施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与建议 |
9.1 政府的义务 |
9.1.1 摆正位置,理顺体制 |
9.1.2 政策引导,宏观调控 |
9.1.3 资金扶持,建稳基地 |
9.1.4 完善标准,质量监管 |
9.2 企业的角度 |
9.2.1 着眼基地,反哺利益 |
9.2.2 放眼市场,提升质量 |
9.2.3 良性竞争,传承文明 |
9.2.4 自我造血,品牌战略 |
9.3 学研的使命 |
9.3.1 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
9.3.2 创新科技,升级产业 |
9.3.3 资源共享,改良品种 |
9.3.4 产研结合,推广科技 |
9.4 蚕农的选择 |
9.4.1 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
9.4.2 技术更新,稳产优质 |
9.4.3 增强合作,增加收益 |
9.4.4 拓宽思路,立体经营 |
第10章 综合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内发表论文一览表 |
致谢 |
(3)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
1.2.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状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5.1 创新之处 |
1.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哈佛学派 |
2.1.3 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芝加哥学派 |
2.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 |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体系——SCP结构框架 |
2.2.1 市场结构 |
2.2.2 市场行为 |
2.2.3 市场绩效 |
2.2.4 产业组织政策 |
2.3 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
3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与我国蚕茧产业发展历程 |
3.1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 |
3.1.1 蚕茧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
3.1.2 蚕茧产品的属性 |
3.1.3 中国蚕茧产业特征 |
3.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历程 |
3.2.1 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
3.2.2 飞跃发展阶段(1979-1994 年) |
3.2.3 下降调整阶段(1995-2000 年) |
3.2.4 恢复发展阶段(2001-至今) |
3.3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现状 |
3.3.1 中国蚕茧产业的总体情况 |
3.3.2 中国蚕茧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 |
3.3.3 中国蚕茧产业的国际地位 |
3.3.4 中国蚕茧产业的管理体制 |
3.3.5 中国蚕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4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4.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1 养蚕业的养殖规模分析 |
4.1.2 养蚕业的集中度分析 |
4.1.3 养蚕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
4.1.4 养蚕业退出壁垒分析 |
4.1.5 养蚕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
4.2 中国蚕茧收烘加工业市场结构分析 |
4.2.1 鲜茧收烘加工业规模分析 |
4.2.2 蚕茧站的集中度分析 |
4.2.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
4.2.4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产品差异分析 |
4.3 中国蚕茧营销业市场结构分析 |
4.3.1 鲜茧收烘站营销活动分析 |
4.3.2 养蚕户营销活动分析 |
4.3.3 蚕业合作社营销活动分析 |
4.3.4 茧贩营销活动分析 |
5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
5.1 中国养蚕户的市场行为分析 |
5.1.1 养蚕户的市场行为特点及基础分析 |
5.1.2 养蚕户的价格行为分析 |
5.1.3 养蚕户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
5.1.4 养蚕户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5.1.5 养蚕户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5.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
5.2.1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特点分析 |
5.2.2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
5.2.3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
5.2.4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5.3 中国蚕茧营销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
5.3.1 蚕茧营销企业类型分析 |
5.3.2 蚕茧产品营销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
5.3.3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及存在问题 |
5.3.4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发展的趋势 |
6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
6.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绩效分析 |
6.1.1 全国养蚕业的总收益、平均价格、总成本、净利润和利润率分析 |
6.1.2 主产省蚕茧价格、每亩桑园蚕茧的产量、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
6.1.3 全国每亩桑园的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
6.1.4 全国每亩地蚕茧收益与其他农产品比较分析 |
6.1.5 养蚕业技术进步绩效分析 |
6.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
6.3 中国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较低的原因分析 |
6.3.1 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养蚕业的生产模式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
6.3.2 蚕茧产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
6.3.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生产方式 |
6.3.4 蚕茧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
6.4 建立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7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行业管理 |
7.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
7.1.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现状 |
7.1.2 蚕茧产业现有产业政策分析 |
7.1.3 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目标 |
7.1.4 蚕茧产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
7.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 |
7.2.1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性质和职能 |
7.2.2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需求分析 |
7.2.3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现状分析 |
7.2.4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原则 |
7.2.5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措施 |
8 结论及研究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1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4)控制蛹期发育的家蚕GAL4/UAS双元系统的建立及江苏省蚕桑生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昆虫的变态发育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昆虫变态发育激素调控体系 |
2.1 保幼激素的种类 |
2.2 保幼激素受体基因及功能 |
2.3 蜕皮激素及其受体 |
2.4 蜕皮激素的作用 |
2.5 促前胸腺激素 |
2.6 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 |
3 家蚕蜕皮与变态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转基因技术在家蚕中的应用 |
1 引言 |
2 转基因家蚕外源基因导入方法 |
2.1 精子介导法 |
2.2 显微注射法 |
2.3 基因枪导入法 |
2.4 电穿孔法 |
2.5 重组病毒介导转染法 |
2.6 脉冲场电泳法 |
2.7 其他方法 |
3 转基因家蚕常用载体 |
3.1 病毒载体 |
3.2 转座子转基因载体 |
3.3 piggyBac 转座子 |
3.4 Minos 转座子和Mosl 元件 |
4 转基因家蚕常用的报告基因 |
5 启动子 |
6 家蚕转基因应用 |
6.1 研究基因功能 |
6.2 家蚕丝腺反应器 |
6.3 选育抗病品种 |
6.4 改善蚕丝品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GAL4/UAS 双元系统在转基因生物中的应用 |
1 GAL4/UAS 双元系统的原理及优点 |
2 GAL4/UAS 双元系统在转基因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控制蛹期发育的家蚕GAL4/UAS 双元系统的建立 |
2.2 江苏省蚕桑生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2.3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五章 一般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家蚕 |
1.3 菌种与载体 |
1.4 工具酶与试剂盒 |
2 常用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家蚕发育的机制 |
3.2 家蚕基因组DNA 提取 |
3.3 碱裂解法少量制备质粒DNA |
3.4 碱法大量制备质粒DNA |
3.5 连接反应 |
3.6 CaC12 法制备E.coli 感受态细胞 |
3.7 重组DNA 的转化 |
3.8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3.9 重组质DNA 序列测定 |
3.10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3.11 DNA 片段的分离与回收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WCP4-GAL4/UAS-egt 双元转基因家蚕系统的构建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菌种、载体、家蚕 |
2.2 工具酶、引物 |
2.3 WCP4 启动子的克隆 |
2.4 pigA3GFP-ie-neo-BmWCP4-ga14-polyA 载体的构建 |
2.5 pigA3GFP-ie-neo-UAS-EGT 载体的构建 |
2.6 转基因家蚕的筛选 |
2.7 转基因家蚕的初步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WCP4 启动子序列的特征 |
3.2 pSK-ie-neo-BmWCP4-ga14-polyA 的克隆 |
3.3 pigA3GFP-ie-neo-BmWCP4-ga14-polyA 的鉴定 |
3.4 pSK-UAS-egt 的鉴定 |
3.5 pigA3GFP-ie-neo-UAS-EGT 的鉴定 |
3.6 转基因家蚕的筛选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江苏省蚕桑生产的基本状况 |
1 我国蚕桑生产总体情况 |
2 江苏蚕桑产业的基本状况 |
3 江苏省2008 年全年蚕桑生产情况 |
4 09 年江苏省全省春蚕饲养量和春茧产量 |
5 09 年江苏省全省春蚕茧价和产值 |
6 江苏省蚕桑产业最近几年的总体情况 |
7 江苏省蚕桑生产面临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江苏省蚕桑生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点的选择 |
1.2 调查内容 |
1.3 数据来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蚕农的基本情况 |
2.2 如东三镇春蚕生产基本情况 |
2.3 如东三镇续春蚕桑生产基本状况 |
2.4 如东三镇秋蚕生产基本情况 |
2.5 如东三镇续秋蚕桑生产基本状况 |
2.6 吴江市和如东县春饲养成绩及蚕病情况 |
3 讨论 |
3.1 养蚕户的基本情况 |
3.2 江苏省全省春蚕桑生产基本状况 |
3.3 江苏省将来蚕桑发展方向探讨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一、已取得的成果 |
二、有待进行的研究 |
附录一:英文简写对照表 |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三:调查表 |
致谢 |
(5)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宿豫蚕桑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宿豫蚕农当前最关注的问题 |
1.1 蚕种方面 |
1.2 生产风险方面 |
1.3 蚕茧收购方面 |
1.4 劳力及技术方面 |
1.5 政策方面 |
2 对策建议 |
2.1 加强蚕种市场管理 |
2.2 建立蚕桑风险保障新机制 |
2.3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提高养蚕技术水平 |
2.4 强化蚕茧收购监管, 保护蚕农利益 |
2.5 加大政策扶持, 鼓励产业发展 |
(6)影响宿豫蚕茧质量的原因浅析和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我区蚕茧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
1.1 农村养蚕技术及设施不到位 |
1.2 缫丝企业直接参与收购鲜茧, 放弃按质论价收购原则 |
1.3 蚕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造成收购秩序混乱 |
1.4 蚕茧收烘环节处理不当, 造成茧质下降 |
2 对策和建议 |
2.1 找准产业定位, 统一思想认识 |
2.2 改革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蚕桑合作组织 |
2.3 推广蚕业科技, 提高蚕茧质量 |
2.3.1 科学制定养蚕布局规划 |
2.3.2 严防蚕病危害 |
2.3.3 加强小蚕共育体系建设 |
2.3.4 做到良桑饱食, 适熟上蔟 |
2.3.5 改善养蚕条件 |
2.4 严格茧价政策, 整顿收购秩序 |
2.5 切实加强收烘管理, 尽力保全茧质 |
(7)浅谈江苏宿豫县小蚕共育的问题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小蚕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共育规模萎缩。 |
2、共育管理水平偏低。 |
3、共育技术水平不高。 |
二、改进小蚕共育的主要措施。 |
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多种形式并举, 扩大共育规模, 提高小蚕共育率。 |
①鼓励扶持以养蚕能手为核心的企业化共育。 |
②积极引导蚕农采取自愿结合的联户共育。 |
③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实行集体共育。 |
④投资少、效果好的室外大棚共育。 |
2、强化培训、普及技术, 提高共育水平。 |
3、精心组织、加强管理, 提高共育质量。 |
四、浅谈江苏宿豫县小蚕共育的问题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宿豫蚕桑产业近代发展初探[J]. 王路成,徐成美. 江苏蚕业, 2012(04)
- [2]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涛. 西南大学, 2012(11)
- [3]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D]. 王玄瑜.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4]控制蛹期发育的家蚕GAL4/UAS双元系统的建立及江苏省蚕桑生产调查[D]. 童德胜. 苏州大学, 2011(06)
- [5]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宿豫蚕桑新发展[J]. 茆顺河,王爱玲. 蚕桑通报, 2009(04)
- [6]影响宿豫蚕茧质量的原因浅析和发展对策[J]. 王路成,张永辉,茆顺河. 北方蚕业, 2009(03)
- [7]浅谈江苏宿豫县小蚕共育的问题与改进[J]. 陈晟,苗道平. 北方蚕业,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