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工作者进入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让教育工作者进入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一、让教育者走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论文文献综述)

吕春宇[1](2021)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党和国家先后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并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特别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五章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等,分别对新时代的理论蕴含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及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所指等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才能使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找到科学的遵循,也才能使该研究有所明确指向。第二章是对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进行分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要回到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中,以整体建构视野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主要是以普通国民教育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参照,以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来分别梳理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通过这些梳理分析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同时把握了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第三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进行梳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和当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集中体现为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选取的道德发展认知方法、社会学习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政治社会化方法、潜能激发方法、心理治疗方法等都是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方法。这些经验的梳理并没有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而是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的,这样能够更全面把握有益的经验。通过这种梳理,启发我们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第四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进行架构。本文从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来架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理论依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吸收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要求。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原则、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原则、生活化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是整体建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是以基于新时代为整体建构的基本点,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整体建构的着眼点,以做好学段层次衔接为整体建构的根本点,以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为整体建构的关键点。第五章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呈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应呈现出具体的、实操性较强的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以普通国民教育的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基本划分依据,谈及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安排,并按照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领域划分标准,完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建构。同时,从理念保障、队伍保障、承载保障和学术保障等角度探索推进整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保障策略的支持下,最终将方法建构落实到位。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难度很大的工程,本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实施。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中。

秦冰馥[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申巧巧[3](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开展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课程,在推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优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因此,如何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学科特有的德育优势,是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绪论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文献,进一步阐释劳动教育的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为开展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共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阐释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内容一方面凸显培育公民意识的课程理念、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助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劳动价值观形成。第二部分立足于教材本身,对教材中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内容进行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在对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第四部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资料整理等方法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使用现状,从教师对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取舍、劳动教育素材运用以及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外化效果四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使用现状,依据“增、删、替、补”的原则提出相应实施建议。首先立足于教材,拓展劳动教育知识,增强劳动教育内容的厚度;其次根据学情发展,合理二次开发教材,去除冗杂提高对于劳动知识理解的有效性;然后结合时政内容,更替劳动教育素材,提升劳动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补充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可以为一线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创新劳动教育开展方式,同时也可为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推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张珊[4](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重要范畴而提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详实的历史回溯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本文框架结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依据、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在剖析红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界定为“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的,以红色精神及其载体为核心的各种要素总和”,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历史性、物质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将其与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进行辨析。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通过历史梳理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主要从物质样态、制度样态和精神样态三个层面展开,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分类方法,将物质样态细分为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和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将制度样态细分为以纲领、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革命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而精神样态细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主要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维度展开,详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成效、内容及趋势,重点介绍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文艺作品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供现实基础。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包括开发原则的明确、开发主体的培育、开发重点内容的提炼、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并结合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思政课程建设、红色特色活动等案例,呈现具体开发方式。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未来展望。

赵盛梅[5](2020)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伦理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宝藏。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人们遭遇的某些精神困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转化和创新,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是当前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之一,以其深厚的儒学积淀、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拓进取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品格以及躬行践履的工夫进入我们的视野,教育人如何通过主观践履冲破内外障蔽,化德性为德行,实现从理念伦理到实践伦理的转换。其思想体系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等精华,有助于强化道德观念,提高主体意识,通过事上磨炼提高实践能力,塑造道德品格,坚守良知初心,对我国当下开展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意义。要想充分发挥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目前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何转”,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以何价值内涵转化成为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想资源。第一章,通过详细阐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明朝中期的历史背景,认真梳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展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想脉络。第二章,呈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全面深入地阐释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清晰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框架构成和完整面貌。第二部分,“何以解”,即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建设的启发。第三章,通过考察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综合评析,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反思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深入探究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精华,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现状,提炼和彰显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第三部分,“何以转”,针对当前道德领域和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利用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精髓给予启发和价值借鉴,进而开展创造性转化探索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从现实论域探索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包含当代道德教育境遇和转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第五章,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和创新性实践探索,包含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和实践。以期经创造性转化后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智慧借鉴。

张胜男[6](2020)在《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社会对多元复合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个体对教育需求也更加多样。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工具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对未来学校规划设计理念、学习空间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未来中小学校将走向一个全新时代。首先对中小学教学概况和建筑设计概况展开讨论,了解教学发展和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并探讨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设计的关系。从教学理念、班级制度、教学方法、技术革新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前沿教学理念与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将新旧教学理念的变化进行对比,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对未来中小学建筑空间提出的需求。提出学生为中心、自由开放灵活、高效复合多元、智慧可持续发展四条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其次对我国采用前沿教学理念和技术的六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研并展开数据分析,了解中小学校前沿教学理念实行情况、学校空间现状及未来空间需求,深入探讨前沿教学理念对学校空间提出的要求。最后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下,结合师生对建筑空间需求、教学理念对空间要求以及国内外优秀学校建筑设计案例,建构前沿教学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建筑。宏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校园布局、空间结构、房间组织设计方法;微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教学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教学辅助空间等具体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方法。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需要的未来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给未来学校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张冀[7](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武英凤[8](2020)在《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生命。新时代少先队活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不仅要发挥少先队组织属性,把握少先队活动育人规律与少年儿童成长规律,而且要在少先队活动的“入心”方面下功夫,突出“长效”方面做文章,发挥少先队活动育人功效。渗透教育是全员全过程的教育,有效搭建了情感和道理、环境和心灵之间融通的桥梁,是长期有效塑造儿童完整人格,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障。同时,渗透教育有利于协调辅导员与队员间主体关系,也是落实少先队活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实践路径。基于此,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渗透教育的教育主体、内容、方法、资源保障力量和教育环境为分析视角,对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现状进行细致剖析,发现当前渗透教育存在渗透教育者主体性渗透意识出现偏差、部分渗透教育对象被忽视、渗透教育内容在渗透过程中不够科学合理、渗透教育方法在渗透过程中存在“虚假渗透”、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的利用流于形式和渗透教育环境的育人氛围创设不足等问题。在对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确立以生为本的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二是加强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顶层设计;三是强化渗透教育者实施渗透教育的能力;四是综合利用各种环境元素以形成教育合力。希望通过以上措施的改进,优化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切实提高少先队员能力和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刘停停[9](2020)在《央视“最美”系列节目的仪式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真、善、美”,重情重义,因而有“道德之邦”的美誉。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行为失范、道德缺失、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更引起了人们对美善合一的强烈诉求。而中央电视台所推出的“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家庭”“最美孝心少年”“最美铁路人”等系列节目似一股清流,传播着社会正能量,弘扬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增强着精神文明建设。仪式传播是一种集周期性、重复性、参与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仪式活动,“最美”系列节目作为一种仪式传播活动,其感召力与影响力不言而喻。该节目通过前期评选、中期展播以及后期的名单揭晓等环节推选出10位最美人物,并举行颁奖典礼为其颁奖,以仪式传播的形式深入挖掘生活在你我身边的道德榜样,旨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唤醒人们心中的道德之美,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追求美德、践行美德的社会风气。笔者以仪式传播为理论支撑,以《寻找最美教师》、《寻找最美医生》以及《寻找最美家庭》等节目为重点关注对象,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五个部分对“最美”系列节目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从国家、社会、媒体与道德诉求等方面分析了该节目兴起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从节目定位以及注重仪式传播等方面分析了节目特色;第二部分是对“最美”系列节目的报道仪式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媒介仪式前的议程设置所营造的显着性效果、媒介仪式中的官方在场所打造的主流意识场域,对观众的信任度与关注度的提高;媒介仪式后的“价值维护”与“舆论再造”为节目后期的传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最美”系列节目颁奖典礼的仪式传播,主要从仪式的结构构成、仪式的空间建构以及仪式符号的凸显这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第四部分重点研究“最美”系列节目的仪式传播在认同层面的建构,主要从榜样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等层面展开。第五部分是关于仪式传播的困境以及提升策略的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环境的多元化、受众的注意力分散以及节目同质化等问题制约着节目的发展,因此,“最美”系列节目需要重视议程设置,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增强仪式互动,不断实现传播创新,进而更好地展现新时代榜样的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美德。

吴健[10](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论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及其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不仅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教育引导人们提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方式方法是广义的方式方法,它既包括具体的方式方法,也包括指导这些方式方法的理论,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运用形象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片面的。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受到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形象本身或形象化的方法提升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形象”的属性不同,并充分考虑各种“形象”之间的重合与差异,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划分为艺术形象教育、情境形象教育、人格形象教育和数字形象教育。相较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要具有阶级性、直观性、情感性、潜隐性、审美性五大特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交往互动的过程。可以分别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和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出发,考察教育对象和教育者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的。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如何在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至此整个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者,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自我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过程不是教育对象单方面的事情,它既是教育者选取、打磨、传导形象教育载体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吸收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与教育者地位相适应的独立的主体,只有全面掌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才能为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几对主要矛盾进行辩证分析,为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供理论指导。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观意愿和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关系的解决直指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何以“生效”?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施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需要在综合把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中国共产党在九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不仅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科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大众化的教育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教育路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根本方法、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基本方法、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淡化意识形态导向、教育方法上群众性不强、教育载体上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只有深入分析研究这些突出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呼唤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新时代召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革命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既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回应,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内在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五条基本路径。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使之落到实处,才能够取得实效。本论文还特别关注了如何根据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年龄特点、价值取向、兴趣偏好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让教育者走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教育者走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一) 新时代的科学界定
        (二) 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
        (二)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三)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质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指向
        (一)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科学含义
        (二)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指向
第二章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
    一、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考察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把握
        (三) 整体建构视野中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解读
        (四) 整体建构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二、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总体问题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学段问题
    三、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总体归因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学段归因
第三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
        (二) 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
        (三) 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
    二、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道德认知发展方法
        (二) 社会学习方法
        (三) 隐性教育方法
        (四) 价值澄清方法
        (五) 政治社会化方法
        (六) 潜能激发方法
        (七) 心理治疗方法
    三、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借鉴
        (一)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
        (三) 方法的建构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四) 方法的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
        (二) 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三) 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
        (四)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二)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三)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四) 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五) 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
        (一) 基于新时代的基础:整体建构的基本点
        (二)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整体建构的着眼点
        (三) 做好学段层次衔接:整体建构的根本点
        (四)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整体建构的关键点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构建的具体呈现
    一、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小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小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初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初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三、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高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高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四、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大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大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五、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
        (一) 理念保障:树立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化的理念
        (二) 承载保障:统筹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三) 队伍保障: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
        (四) 学术保障: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关系
    一、劳动教育内容凸显培育公民意识的课程理念
    二、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材促进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四、课程教材助推劳动价值观形成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析
    一、教材中劳动观念教育内容
        (一)关于劳动观念教材内容框架
        (二)关于劳动观念教材内容分析
    二、教材中劳动态度教育内容
        (一)关于劳动态度教材内容框架
        (二)关于劳动态度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材中劳动习惯教育内容
        (一)关于劳动习惯教材内容框架
        (二)关于劳动习惯教材内容分析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一、图文融合形式多元
    二、案例方式补充阐释
    三、探究设问拓展思路
    四、知识分布集散结合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未能充分挖掘
        (一)对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认知信息不全
        (二)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缺少连贯性
    二、劳动教育内容取舍存在困难
        (一)劳动教育的教材重难点认知不清晰
        (二)劳动教育内容中出现的冗杂部分处理不当
    三、劳动教育素材运用存在缺陷
        (一)劳动教育素材滞后,时政性不强
        (二)部分劳动教育素材现实效果不佳
    四、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外化效果不佳
        (一)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理解不全面
        (二)劳动教育的知识和实践衔接不当
第五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的具体建议
    一、立足教材,拓展劳动教育知识
        (一)钻研教材,丰富教师劳动教育知识储备
        (二)提升教师挖掘劳动知识的能力
    二、根据学情,二次开发教材
        (一)遵循学情,了解学生劳动现状
        (二)适度删减,整合教育内容
    三、结合时政,更替劳动教育素材
        (一)挖掘时政榜样素材,引领劳动发展
        (二)融合时政要闻,展现劳动意义
    四、组织实践,践行劳动价值观
        (一)构建劳动型学习任务,推动习惯养成
        (二)运用社会平台,丰富劳动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运用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B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概念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一)政治性
        (二)历史性
        (三)物质性
        (四)精神性
        (五)时代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辨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辨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辨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文化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初创形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
        (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者
        (三)形成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人农民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完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至爱国主义等内容
        (二)形成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化拓展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三)形成以北京奥运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自觉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得到巩固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走向虚实共融
        (三)形成以斗争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
        (一)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
        (二)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
        (三)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制度样态
        (一)正式制度:纲领、决议、政策及法律法规
        (二)非正式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
        (一)革命精神
        (二)建设精神
        (三)改革精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
        (二)提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状态
        (三)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底蕴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回音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化”
        (二)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化”
        (三)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成效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读物涌现
        (二)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发
        (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并举
        (四)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困境
        (一)理念认识的相对片面
        (二)主体合力的相对不足
        (三)内容选择的有失偏颇
        (四)开发方式的相对滞后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整体观念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念认识
        (二)治理机制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合力
        (三)利益诉求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选择
        (四)信息技术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
        (三)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统一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
        (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个体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群体
    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一)传承红色基因
        (二)发扬红色传统
        (三)利用红色资源
    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方式
        (一)红色文艺创作式开发
        (二)红色思政课程式开发
        (三)红色特色活动式开发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思考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朝廷内乱外患“沉疴积痿”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沦浃”
        三、文化背景:世风衰颓败陋“学术虚夸”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良知”: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二、“发明本心”:对陆九渊思想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的补充
        四、“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良知”本体论
        二、“复其心体之同然”人性论
        三、“致良知”功夫论
        四、“满街都是圣人”目的论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境界论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育目标:“学为圣人”思想
        二、道德教育理念:“致良知”思想
        三、道德教育内容:“厚德厚俗”思想
        四、道德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思想
        五、道德教育方法:“知行合一”思想
        六、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学贵得之心”思想
        七、道德教育境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
第三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节 当代道德教育境遇
        一、道德理想缺失
        二、道德“旁观者”现象
        三、德性德行短缺
        四、生活实践缺乏
        五、生态道德教育欠缺
    第二节 创造性转化何以可能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道德的传承性与新时代的道德需求
        三、文化的连续性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
第五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探索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的原则
        一、时代性
        二、开放性
        三、大众化
        四、化人育人性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一、“学为圣人”思想的推陈出新:争做时代新人
        二、“致良知”思想的古为今用:致良知理性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取精用弘:知行辩证统一
        四、“学贵得之心”思想的去粗取精:学贵得于心、践于行
        五、“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礼敬传承:生态共同体
    第三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实践
        一、“争做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二、“致良知理性”的实践探索:致志愿者
        三、“知行辩证统一”的实践探索:学以致用、担当作为
        四、“学贵得于心、践于行”的实践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生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与技术发展推进教育变革
        1.1.2 世界各国开展对未来教育的探索
        1.1.3 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提出与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与框架
2 中小学校建筑与教学理念综述
    2.1 中小学校教学与建筑概况
        2.1.1 中小学教学发展概况
        2.1.2 中小学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2.1.3 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的关系
    2.2 前沿教学理念的概念及内涵
        2.2.1 多种教学理念的兴起
        2.2.1.1 以人为本理念
        2.2.1.2 开放式教学
        2.2.1.3 STEAM
        2.2.1.4 蒙特梭利教学法
        2.2.2 班级制度的革新
        2.2.2.1 走班制
        2.2.2.2 大小班制
        2.2.3 教学方式的革新
        2.2.3.1 项目式学习
        2.2.3.2 翻转课堂
        2.2.3.3 慕课
        2.2.3.4 混合式教学
        2.2.4 技术理念的革新
        2.2.4.1 智慧校园
        2.2.4.2 智慧教室
        2.2.4.3 智慧学校
    2.3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
        2.3.1 学生为中心
        2.3.2 自由开放灵活
        2.3.3 高效复合多元
        2.3.4 智慧可持续发展
    2.4 本章小结
3 中小学校教学调研研究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概况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研学校基本情况
    3.2 问卷回收总体情况分析
        3.2.1 回收基本概况
        3.2.2 教学概况分析
        3.2.3 问卷对比交叉分析
        3.2.4 初步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学校建筑设计
    4.1 学校校园设计分析
        4.1.1 学校现状及分析
        4.1.2 师生对学校要求
        4.1.3 教学理念对学校要求
    4.2 中小学校校园建构分析
        4.2.1 校园布局分析
        4.2.2 建筑空间结构分析
        4.2.3 房间组织形式分析
    4.3 校园总体布局
        4.3.1 更新式布局
        4.3.2 综合体式布局
        4.3.3 聚落式布局
    4.4 建筑空间结构
        4.4.1 联结式
        4.4.2 中心式
        4.4.3 单元式
        4.4.4 有机式
    4.5 房间组织形式
        4.5.1 扩大走廊式
        4.5.2 豆荚社区式
        4.5.3 学习中心式
    4.6 本章小结
5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内部空间设计
    5.1 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5.1.1 建筑空间现状及分析
        5.1.2 师生对建筑空间要求
        5.1.3 教学理念对建筑空间要求
    5.2 学校建筑空间建构分析
        5.2.1 教学空间分析
        5.2.2 公共空间分析
        5.2.3 辅助空间分析
    5.3 新型教学空间
        5.3.1 灵活自由的学习中心
        5.3.2 交融创新的学科中心
        5.3.3 个性多样的艺术中心
    5.4 非正式学习空间
        5.4.1 整合的图书学习空间
        5.4.2 多功能的学习走廊空间
        5.4.3 流通的公共大厅空间
        5.4.4 放大的复合楼梯空间
    5.5 教学辅助空间
        5.5.1 联合办公空间
        5.5.2 复合功能的餐厅空间
        5.5.3 再利用的辅助用房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学校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前沿教育理念的中小学建筑调查问卷
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是选题的理论缘起
        1.1.2 少先队活动面临的现实困境触发理性思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内文献研究
        1.3.2 国外文献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概述
    2.1 少先队活动与渗透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少先队活动
        2.1.2 渗透教育
        2.1.3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
    2.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特征分析
        2.2.1 直观显性教育与潜在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2.2.2 以队员为本的主客体交互作用
        2.2.3 渐进而系统的过程性
        2.2.4 借助一定载体营造氛围的情境性
    2.3 少先队活动中实施渗透教育的适切性分析
        2.3.1 渗透教育与发挥少先队组织属性相切合
        2.3.2 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渗透教育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
        2.3.3 少先队活动中运用渗透教育合乎政治文化建设要求
    2.4 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框架
        2.4.1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主体
        2.4.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2.4.3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方法
        2.4.4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
        2.4.5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环境
第3章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开展现状分析
    3.1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主体
        3.1.1 渗透教育者
        3.1.2 渗透教育对象
    3.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3.2.1 给定的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3.2.2 具体的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
    3.3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方法
        3.3.1 榜样教育法
        3.3.2 仪式教育法
        3.3.3 艺术陶冶法
        3.3.4 实践体验法
        3.3.5 情境教育法
    3.4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
        3.4.1 人员保障
        3.4.2 时间保障
    3.5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环境
        3.5.1 物理环境
        3.5.2 心理环境
第4章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渗透教育者主体性渗透意识存在偏差
        4.1.2 部分渗透教育对象被忽视
        4.1.3 渗透教育内容在渗透过程中不够科学合理
        4.1.4 渗透教育方法在渗透过程中存有“虚假渗透”
        4.1.5 渗透教育资源保障力量的利用流于形式
        4.1.6 渗透教育环境的育人氛围创设不足
    4.2 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教师教育观念实践中出现偏差
        4.2.2 部分渗透教育者专业化素养不高
        4.2.3 学校缺乏对少先队活动教育的重视
        4.2.4 渗透教育过程存在工具性或功利性倾向
第5章 优化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5.1 确立以生为本的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
        5.1.1 树立正确的渗透教育主体观
        5.1.2 尊重队员发展规律以有效渗透
    5.2 加强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顶层设计
        5.2.1 确定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整体规划
        5.2.2 定期组织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教研
    5.3 强化渗透教育者实施渗透教育的能力
        5.3.1 提升渗透教育专业素养
        5.3.2 重视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的政治性发挥
    5.4 综合利用各种环境元素以形成教育合力
        5.4.1 文化元素:丰富少先队活动中渗透教育形态
        5.4.2 氛围熏陶:构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空间
        5.4.3 舆论推动:凝聚渗透教育正能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央视“最美”系列节目的仪式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仪式及媒介仪式的概念界定
        二 仪式传播研究的文献梳理
        三 央视“最美”系列节目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文本分析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最美”系列节目兴起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最美”系列节目诞生背景
        一 国家倡导
        二 社会推崇
        三 媒体责任
        四 道德诉求
    第二节 “最美”系列节目发展历程
        一 扎根农村,走基层
        二 聚焦全国,寻榜样
    第三节 “最美”系列节目表现特色
        一 以群体为单位,目标明确
        二 注重仪式传播,互动性强
第二章 “最美”系列报道的仪式化传播
    第一节 报道主题的仪式化
        一 周期性与重复性:强化群体记忆
        二 典型性与真实性:凸显主题效果
    第二节 报道内容的仪式化
        一 程序性与权威性:打造主流意识场域
        二 参与性与互动性:营造节目遍在效应
    第三节 报道效果的仪式化
        一 意见领袖:“价值维护”与“舆论再造”
        二 媒介融合:“虚拟在场”与“集体共享”
第三章 “最美”系列颁奖典礼的仪式传播
    第一节 仪式结构的构成
        一 仪式开场与氛围渲染
        二 短片展映与情景再现
        三 现场访谈与特别献奖
    第二节 仪式空间的建构
        一 多元化仪式场景布置
        二 神圣化仪式舞台设计
        三 唯美化仪式色彩选择
    第三节 仪式符号的凸显
        一 作为语言符号的颁奖词
        二 作为音乐符号的歌曲
        三 作为实物符号的奖杯
第四章 “最美”系列仪式传播的认同建构
    第一节 榜样认同建构
        一 激发群体的移情心理
        二 增强榜样的群体归属
        三 激励榜样的道德实践
    第二节 情感认同建构
        一 集体归属的自然情感
        二 追寻美德的道德情感
        三 崇真向善的审美情感
    第三节 价值认同建构
        一 以人为本的德育价值
        二 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
        三 以和为贵的文化价值
第五章 “最美”系列仪式传播的提升策略
    第一节 仪式传播中的限制因素
        一 节目内容同质化
        二 受众注意力分散
        三 信息环境多元化
    第二节 仪式传播的提升策略
        一 重视议程设置
        二 增强仪式互动
        三 媒体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015-2019年各届“最美”人物统计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文艺意识形态理论
        二、精神生产理论
        三、先进典型教育理论
    第二节 本土资源:中国古代相关理论
        一、文以载道论
        二、风习教化论
        三、文如其人论
    第三节 重要借鉴:西方相关理论
        一、文艺社会认识理论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
        三、文化软实力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概念
        一、形象
        二、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类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形象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形象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形象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特点
        一、阶级性
        二、直观性
        三、情感性
        四、潜隐性
        五、审美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过程
        一、形象思维的参与
        二、典型化
        三、在使用中修正
        四、感同身受(内化于心)
        五、积极践行(外化于行)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机制
        一、生理机制:人的情感体验
        二、心理机制:历史文化心理积淀
        三、解释机制:人的“前理解”结构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矛盾把握
        一、教育者主观意愿与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
        三、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提升教育者开展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
        二、了解教育对象
        三、综合把握环境因素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经验
        一、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
        二、大众化的教育导向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
        四、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
        五、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
    第三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内容:淡化意识形态导向
        二、教育方法:群众性不强
        三、教育载体: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四、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新时代高新技术变革的需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路径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
        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
        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
    第三节 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一、与新媒体相结合
        二、从语言切入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让教育者走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D]. 吕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D]. 申巧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 张珊. 西南大学, 2021(01)
  • [5]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D]. 赵盛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6]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胜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研究[D]. 武英凤. 河北大学, 2020(08)
  • [9]央视“最美”系列节目的仪式传播研究[D]. 刘停停.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D]. 吴健. 湖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让教育工作者进入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