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

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

一、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廖小慧[1](2018)在《冯至的早期叙事诗研究》文中提出冯至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浪漫叙事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他的早期叙事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文体形式等方面,都对中国叙事诗的现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冯至的早期叙事诗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冯至早期叙事诗的诗学渊源、叙事内容和叙事艺术的分析,对冯至的早期叙事诗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探求冯至早期叙事诗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绪论部分首先对叙事诗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并对冯至早期叙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梳理,指明冯至早期叙事诗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探讨冯至早期叙事诗对中国古典叙事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了德国谣曲和德国浪漫派对冯至叙事诗的影响,然后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和诗人自身的独特个性着手,探讨冯至早期叙事诗的诗学渊源。第二章着重论述冯至早期叙事诗的叙事内容。冯至的早期叙事诗所唱的是古老的传奇故事和异域的叙事谣曲,题材远离社会现实;在叙事主题上突出“人性”这个最原始的话题,表现艺术与人生的矛盾、阴差阳错的命运感、人道主义的关怀和爱与美的永恒思考,创造出极富浪漫感伤气息的叙事诗篇。第三章分析冯至早期叙事诗的叙事艺术。首先,冯至的叙事诗运用了独特的情调型叙事模式,其特点表现在模糊的叙事时空、淡化的叙事情节和写意的叙事形象上。其次,象征性的意象与暗示性的叙述行为共同构成了隐喻性叙事结构。再次,冯至的叙事诗注重戏剧场景的营造,力图把人物的矛盾冲突内心化,并通过对人称的转换不断变换叙述视点,创造一种浪漫感伤的剧场性叙事情境。最后,冯至的叙事诗使用了独特的抒情化叙事语言,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让冯至的叙事诗更富韵味。本文结语部分对冯至早期叙事诗的现代意义及影响进行阐述,以凸显冯至先生对中国叙事诗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申丽丽[2](2018)在《姚燮叙事诗研究》文中指出姚燮是近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着述也丰富多样,在浙江的文坛很少有人能超过他。谭献称他为“浙东一巨匠”。在姚燮的各种创作中,其叙事诗的成就最高,时人对他佳誉颇多,陈文述盛赞其“后有论者,当目为诗中之神”。本文采取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在考述姚燮的人生轨迹、文学创作及交游活动的同时,论文重点探讨了姚燮的叙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以及他的长篇叙事诗《双鸩篇》的特色和地位。该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该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以及姚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描述了姚燮的人生轨迹,分别从他的早年、青年、壮年以及暮年来论述,并对他的文学创作成就进行梳理概述。第二章简析了姚燮的诗歌主张,重点考述了其交游活动,包括姚燮与枕湖吟社、京师文化圈、姚燮与寓居苏沪浙文人的交游以及姚燮与其他文人的交游活动。第三章全面论述了姚燮叙事诗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时期的残乱景象;展现民生疾苦图景,揭露统治阶级丑态;刻画下层民众群像,赞美民间生活场景;描写家庭悲欢与个人遭遇;反映女性的悲苦生活境况。第四章主要总结了姚燮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从表现手法、诗作风格、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第五章重点分析了姚燮的叙事长诗《双鸩篇》,分别从《双鸩篇》的故事梗概与爱情悲剧、与《孔雀东南飞》的比较以及它的艺术特色和诗歌地位这三个部分来论述。最后,结语部分对姚燮叙事诗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概括。

李晨[3](2017)在《道咸两浙诗歌流变》文中研究说明“道咸两浙诗歌流变”是指清代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浙江诗歌的发展演变。“道咸”是清诗史乃至清代历史的转型阶段,其时间中轴正处在通常被定义为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时期;浙江是有清一代人文渊薮、诗歌重镇,储备着丰富的诗界资源和诗学话题——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带来道咸浙诗不俗的研究价值。本论题属于清诗研究(包括清代诗学研究)范畴,以流变为基本视角,以地缘关系为先导,以大家、名家为纲目,对道咸浙诗展开讨论。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研究建立于三个层面基础之上:第一,宏观层面。道咸两浙诗歌流变,具有“格调诗学影响”、“多元格局维持”、“离乱书写递增”三重维度,并可总结为“过渡性”、“外向性”、“滞后性”三个特征。而此三重维度和三个特征,构成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延展,所谓时间延展,是指道咸两浙诗歌流变向上呼应乾嘉浙诗,向下开启同光浙诗,由之较易于把握浙江诗歌在整个清代中后期的走向;所谓空间延展,是指浙江诗坛与全国诗坛的呼应与互动,其中既有乾嘉诗坛两种代表诗说——“格调说”、“性灵说”在浙地的升降,也有浙诗与道咸“宋诗运动”的一些关联。第二,地域层面。杭州地区,本土性质的杭、厉“浙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其代之的是沈德潜诗学全面进入,并引起嘉道杭州诗坛的一时繁荣;嘉兴地区,标志性的“秀水派”凭借钱氏、金氏、朱氏、沈氏等望族稳定的诗歌人才输出,历久不歇——两地代表浙诗流衍的“主线”和“副线”。绍兴、湖州、宁波、温州等地诗坛各在道咸年间呈现盛衰消长之势,彼时宁波诗歌来到鼎盛时期,可综合诗学建构、名家成就、总集编纂等方向考察,温州、绍兴等浙东地区诗歌继之振起。第三,个案层面。本文着重分析朱彭、宋大樽、陈文述、龚自珍、钱仪吉、姚燮、孙衣言等七位清诗作家及其对于诗歌、诗学或诗派的流变意义。前两位对道咸浙诗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地理前提、共时比较、流派特征、诗歌影响等四点分析,朱彭是“浙派启变”的诗歌史承担者,是“杭诗流变”的关键人物,从他的诗学中却能反馈出嘉道之际诗坛繁荣与诗史低谷认识落差的原由所在。宋大樽的《茗香诗论》响应“格调说”,补救“神韵说”,针对“性灵说”,是道咸时期来临之前一部卓有成就的诗话作品,不仅引起了道光年间宁波诗人群体的诗学共鸣,也得到了后来京城诗人的注目。后五位是道咸浙诗代表作家,如姚燮、孙衣言引领区域诗坛振兴,如钱仪吉延续地方流派传承,又如陈文述、龚自珍,他们的诗歌及相关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秉持“考”与“论”不相偏废的原则,大量运用文本细读、诗学思辨并结合历史研究的方法,完善诗歌流变分析的理论依据,也为以后道咸诗歌或者清代浙江诗歌的整体性研究打下基础。

周璐[4](2017)在《姚燮文学创作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野桥、大梅山民、复庄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是清代道咸时期在东南一带享有盛名的文士。现今学界对姚燮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戏曲和《红楼梦》)关注较多,对其文学创作的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对其生平经历、着述版本和文学成就的研究概况分而述之。一、姚燮生平、交游和着述考论

石芳[5](2016)在《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清代考据学以考据法为治学途径,以经史之学为中心,衍及小学、天文历算、金石地理等,是全方位总结我国传统学术的一代学术思潮。它在戏曲领域的渗透,使清代戏曲理论的着作群体、思想倾向、构建型式、关注内容和治学风格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从考据学切入考察清代戏曲理论的变化,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清代戏曲理论的演变趋向和学术特征。正文包括绪论、五个章节与结论。绪论部分阐述经学与戏曲之关系,揭示考据学渗入戏曲理论的历史事实,概括学界研究现状,并对由此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必要阐释与辨析。第一章阐析清代戏曲理论与考据学之渊源。第一节概述清代考据学演变简史和其学术特征,并特别就清代考据学是否讲求义理与经世这两个学界争议问题加以说明,表明二者与清代相关戏曲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第二节从考据学兴起的原因和戏曲理论演变的学理趋向两个角度分析清代考据学渗入曲论的历史原委与学理缘由;第三节概括明以前戏曲理论中考据方法的使用、明代考据学萌芽影响下戏曲理论之变化和清代考据学影响下戏曲理论之变化。第二章分析与总结清代考据学语境下曲论之特征。第一节从《诗》《乐》《春秋》《易》四个角度阐述清人对六经与戏曲关系的认识;第二节阐述清人对戏曲与历史关系的认识,包括曲史观、虚实论和曲史互证的研究倾向;第三节表明清儒对“礼”“理”“情”等儒学核心概念的认识,影响了他们的戏曲思想与戏曲观。第三章至第五章选择清代不同时期代表性曲论家与着作,由个体特征辨析考据学与戏曲理论演变之关联。清前期代表为曲学考据先驱毛奇龄、贯通戏曲与经史小学的正统学人毛先舒、以曲为史之典型的孔尚任和戏曲本身考据集大成之《传奇汇考》,四者所展现出的治曲倾向已全面展现出考据学对曲论演变方向之影响。清中期以沈乘麐、徐大椿和凌廷堪曲论着作为代表阐明清代音韵学、乐学发展对戏曲音律、演唱理论的影响;以李调元“二话”为代表展现曲话的历史嬗变;着重介绍朴学大师焦循的戏曲研究。清后期以梁章钜、平步青为代表论述笔记中的戏曲考据特征;分析梁廷枏、姚燮、杨恩寿曲论研究中所呈现出的传统曲论的总结趋势和发展局限;论述王国维以西学理念弥补了清代考据学之不足,开创性地实现了传统曲学向现代曲学的转型。结论部分,概括并总结清代考据学语境下戏曲理论演变之特征与得失,由此而及考据学在民国曲论中的继承与革新,指出新的时代变化也对学人恰当运用传统治学方式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

唐晓旭[6](2016)在《金和叙事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和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着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其叙事诗的成就尤为突出,具有“诗史”的艺术价值。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其人其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不够充分。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侧重研究金和的叙事诗,通过考察他的生平和交游情况,从其个人生存发展的轨迹,结合当时风云动荡的社会背景,探讨其诗歌价值及叙事诗的艺术成就。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金和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古代叙事诗的流变与近代叙事诗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从而能明确研究的成就与不足,确定文本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及近代叙事诗在中国叙事诗发展中国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概说金和的生平与交游,主要从他与寒门之士的友谊、同高官名僚的往来、和文坛名流的交游三个方面来简述他的交游生活。第二章着重研究金和叙事诗的思想内容。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展现了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将英勇的将军、胆怯的官吏、卑鄙的外国侵略者等人物形象都囊括在画卷中。第二,描绘了太平天国时代的真实影像,揭露清军的畏战丑态和批判清军的腐败罪行。第三,反映民生疾苦的乱世悲歌,呐喊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黎民百姓的肺腑之言。第四,表现了穷困潦倒、终身不得志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悲苦心境。第五,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性思考。第三章分析金和叙事诗的艺术成就。首先,分别从有着坚强意志和独立精神的烈女形象、清军官吏昏庸无能及凶残贪婪百丑图、黑暗动乱的社会中各色各样的众生相三个方面来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次,从金和的乐府体长篇叙事诗和高超的讽刺艺术两方面来具体分析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再次,具体分析其叙事诗呈现的“露”、“透”、“尽”、“刻”的艺术风格。最后,详细分析了金和叙事诗的创新精神,主要反映在金和的文学革新思想与叙事诗创作以及小说化、散文化、日记体等叙事艺术的运用两个方面。结语部分总结了金和叙事诗的地位和影响。

张真[7](2015)在《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俗文学研究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研究传统。中国俗文学作为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形成一股热潮。不仅成为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材,还对江户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随着近代以来西学的不断传入,日本现代学术制度逐步形成,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学学科早于中国本土在日本得以确立,中国俗文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追溯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学科史时,是不能忘记早稻田大学的初创之功的。早稻田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在坪内逍遥的主持下创设了第一个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纯文学科系,而开设中国俗文学相关课程的第一任讲师就是森槐南。森槐南在东京专门学校首开中国俗文学课程的影响无疑是很深远的,其在中国俗文学学科史上的意义需要重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仅就早稻田大学一校而言,由他所开创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并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初创之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也相继开设中国俗文学课程,建立中国俗文学学科体系,并由此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日本汉学史上的“东西两鼎”。由于两校的中国俗文学研究者各有其师承关系,其治学方法形成了颇具各自特色的流派,故往往冠以“学派”之称。本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通过东京、京都两大学派的学术源流、师承谱系、学术竞争等方面,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展现两大学派的整体面貌,尤其是对狩野直喜、盐谷温、幸田露伴、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在上述三所着名大学以外,近代日本尚有不少以高等学府为中心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阵地。随着对外扩张的逐渐推进,日本在以东亚为主的殖民地设立了两所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台北帝国大学。京城帝大在儿岛献吉郎、辛岛骁的主持下,台北帝大在久保天随、神田喜一郎、原田季清等人的主持下,都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除此以外,尚有不少私立大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宫原民平为代表的拓殖大学和以奥野信太郎为代表的庆应义塾大学。近代学术转型时期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并非由某一位学者在某一篇论文或某一部论着得以解决,而是数十年间众多学者共同研究的结果,成为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问题。戏曲、小说、说唱文学等各个文体中都有这样的重要问题,第六章选取南戏、《水浒传》、敦煌俗文学等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史加以探讨。近代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不仅是日本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学术的重要一环,即日本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国际学术相联系。第七章通过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学界的关系及以《红楼梦》研究为视角的近代东亚三国学术交流为典型个案,试图勾勒出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西方、日本、中国及中、日、韩等东亚三国间的学术联系与互动关系。

石继富[8](2015)在《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时局、政局发生了一场乾坤巨变。中国开始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这彻底暴露了封建王朝统治的腐朽,百姓生活更是民不聊生。时代的变化必然在文学上有所反应,这一时期形成了近代以来第一次爱国诗潮,众多爱国诗人用诗笔表现风云变幻的时代,姚燮便是其中一位。姚燮,字梅伯,号野桥、大梅、复庄等,是晚清在东南沿海颇负盛名的作家。姚燮一生着述丰富,写有诗、词、骈体、传奇等多种文体,又擅长绘画,尤其喜好画梅。在姚燮的诸多创作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而多种因素影响下创作的爱国诗歌,在题材表现、思想艺术等方面开始出现新的因素,颇具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成因、主题、思想艺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在整体上勾勒出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全貌。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不同时期学界对姚燮爱国诗歌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将在充分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时代、诗人经历等进行深入的背景研究和比较研究,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研究的总体思路和进一步挖掘的意义。正文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成因。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而姚燮童年便开始学习古典爱国诗歌的发端之作——《诗经》,同时对唐代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又十分喜爱,甚至产生了一些模仿之作,可见古典爱国诗歌对姚燮的爱国诗歌创作深有影响。姚燮童年时期生活殷实安宁,从青年时代却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之苦,这无疑使诗人与底层百姓走得更近,诗歌创作开始表现他们贫苦窘迫的生活。姚燮的科举仕途也是坎坷丛生,一生五次会试、终不及第。在多次科举途中,姚燮不仅饱览了百姓生活之苦,更是结交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在与文人的交游中,姚燮开始转变诗风、表现现实。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各种矛盾变得空前尖锐,加深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悟。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姚燮笔下便产生了大量爱国诗歌创作。第二章主要阐述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主题。封建统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悲惨是诗人爱国诗歌首先要表现的主题;因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开始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反映殖民侵略者淫威,成为这一时期新的题材表现;在腐朽统治和外来侵略中生活的人们不乏反抗者,姚燮的爱国诗歌创作中有一部分便是表现爱国军民的反抗不屈。同时,姚燮还有一些写景与咏史诗,以凄清苍凉之景、比附当今之史,抒写自己的爱国情怀。第三章阐述了姚燮爱国诗歌创作中的思想艺术。姚燮早期深受性灵诗风影响,后来改变诗风,转向社会现实,一改诗坛性灵派空疏萎靡之病,开创近代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的进步诗风。姚燮还以画家独特的视角在诗歌中创作了一幅幅人物肖像画、历史画,诗中描摹的个体群像、景物现实,共同组建了姚燮笔下鸦片战争的历史画廊,画廊中的每幅画都充满了强烈的动感与活力,可谓是诗画合一、生动传神。另外,出于叙事和抒情的需要、描摹人物的需要,姚燮的爱国诗歌语言,少了些古拙艰涩,多了些质朴通俗,这可以视作近代诗歌语言自由通俗化的萌芽。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所论述问题进行总结,指出姚燮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创作的爱国诗歌,主题意蕴丰富、思想艺术特色鲜明。因此,姚燮的爱国诗歌乃至这一时期的爱国诗潮都有进一步发掘与论争的意义。

胡蓉[9](2012)在《姚燮《红楼梦》评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楼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进入了黄金时代,与之同时发生的《红楼梦》评点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将明万历以来逐步兴盛的小说评点推向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峰。王希廉、张新之、姚燮是旧红学评点派中流传最广、势力最大的三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清末着名文人姚燮的《红楼梦》评点。姚评自始刊起就借助“合评”的形式与他家评批文字一起广泛出现在多个刊本中。本文根据版本实际流传现状,详细介绍了姚评本的版本情况,并将分散在《红楼梦》中的评语逐一摘录、梳理、分类,总结姚燮评点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分析姚燮进行评点的目的与心态,并从主题、人物、文法的角度系统深入阐析姚评,进而印证姚评的价值、地位、影响。

唐艳[10](2011)在《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文本研究”作为学术考察基点,以姚燮的两种主要词集《疏影楼词》和《续疏影楼词》作为研究对象。《疏影楼词》为姚氏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所作,《续疏影楼词》则写于鸦片战争之后。通过比较研读,试图展现出历经鸦片战争的词人前、后两期词作在创作内容、情感展示、风格表现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出词人在鸦片战争前后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这种不同境遇的历史认识意义。文章分为绪言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言部分主要对姚燮词研究进行综述。目前学术界对于姚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戏曲、以及对于《红楼梦》评点方面的研究。绪言部分梳理了1983年-2009年研究姚燮的论文,迄今为止,研究姚氏词学的论文寥寥可数,姚燮词创作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姚燮生平、词学渊源与词学活动。姚燮世代诗书传家,有着良好的家风,这些是他以后成为文学大家的家学基础。他词师众家,但是对于浙西派却情有独钟。他交友广泛,其中很多是当时的词学名人,这些均无疑提高了其文学创作的能力。他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满腹才华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第二章,对姚燮两种主要词集进行比较研究,这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创作主题内容的比较、情感展示的比较以及风格表现的比较。姚燮前期的词作内容是比较狭窄的,题材不外乎游宴、咏物、题赠、艳情等,所展示的也多是一己之情怀,很少涉及时政。但是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词人的视野终于提升至国是民生的层次,留下了一些乱世幽愤的作品。第三章,则为姚燮两种主要词集所展示的生活的比较研究。鸦片战争前词人的生活闲适而散淡,“清愁”充斥其间,但是鸦片战争后我们却能从其词作中读出破败、离散与哀痛,这是姚词的一次蜕变,也是他的词成为具有“词史”意义的杰出作品,成为晚近衰世幽愤心歌大合唱中一个特色独具的音符。

二、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冯至的早期叙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冯至早期叙事诗的诗学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典叙事诗传统
    第二节 德国谣曲与德国浪漫派
    第三节 独特的时代文化环境
    第四节 诗人自身的独特个性
第二章 冯至早期叙事诗的叙事内容
    第一节 特异的叙事题材
        一、古老的传奇故事
        二、异域的叙事谣曲
    第二节 人性化的叙事主题
        一、艺术与人生的矛盾
        二、阴差阳错的命运感
        三、人道主义的关怀
        四、爱与美的永恒思考
第三章 冯至早期叙事诗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情调型叙事模式
        一、模糊的叙事时空
        二、淡化的叙事情节
        三、写意的叙事形象
    第二节 隐喻性叙事结构
        一、象征性的意象运用
        二、暗示性的叙述行为
    第三节 剧场性叙事情境
        一、戏剧场景的营造
        二、矛盾冲突的内化
        三、叙述视点的多变
    第四节 抒情化叙事语言
        一、鲜明的叙事节奏
        二、婉转的抒情韵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姚燮叙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姚燮研究综述
第一章 姚燮的人生轨迹和创作成就
    第一节 姚燮的人生轨迹
        一、聪慧勤奋的早年
        二、意气风发的青年
        三、坎凛不遇的壮年
        四、息游韬潜的晚年
    第二节 姚燮的创作成就
第二章 姚燮的诗歌主张与交游活动
    第一节 姚燮的诗歌主张
    第二节 姚燮的交游活动
        一、姚燮与枕湖吟社
        二、姚燮在京的交游活动
        三、姚燮与寓居苏沪浙的文人交游活动
        四、姚燮与其他文人的交游
第三章 姚燮叙事诗的主题内容
    第一节 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与近代叙事诗的流变
        一、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二、近代叙事诗的特色
    第二节 鸦片战争爱国诗潮与叙事诗的发展
        一、鸦片战争爱国诗潮概说
        二、鸦片战争爱国诗潮与叙事诗
    第三节 姚燮叙事诗的思想内容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残乱景象
        二、展现民生疾苦图景,揭露统治阶级丑态
        三、刻画下层民众群像,赞美民间生活场景
        四、描写家庭悲欢与个人遭遇
        五、反映女性的悲苦生活境况
第四章 姚燮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表现手法:白描、讽刺、对比、夸张
    第二节 诗作风格:蕴藉宛转、悲凉顿挫
    第三节 语言特色:朴素、新奇
    第四节 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环境衬托
第五章 姚燮的叙事长诗《双鸩篇》
    第一节 《双鸩篇》的故事梗概与爱情悲剧
    第二节 与《孔雀东南飞》的比较
    第三节 《双鸩篇》的艺术特色及诗歌地位
        一、艺术特色
        二、诗歌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道咸两浙诗歌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道咸两浙诗歌的认识向度和研究角度
    二、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整体性分析
        (一)“前道咸”时代两浙诗歌流变述略
        (二)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三重维度
        (三)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特征(附:闺秀诗歌略说)
第一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上)
    第一节 乾嘉时期“浙派启变”与“杭诗流变”——朱彭诗史地位的再发现
        一、浙诗流变谱系的建立与“浙派”演进错位
        二、朱彭的诗
        三、朱彭与乾嘉时期“杭诗流变”
    第二节 “格调说”对杭郡诗坛的影响——以宋大樽为中心
        一、宋大樽的人生转向及其儒者形象
        二、宋大樽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三、《茗香诗论》与宋大樽的诗学归属
        四、宋大樽及其《茗香诗论》的影响
    第三节 嘉庆年间诂经精舍文人诗歌的群体观照与个案分析——兼及两浙诗歌史与学术史演进轨迹的差异性
        一、博雅:诂经精舍的诗歌文化
        二、调和:诂经精舍文人的诗学构成
        (一)吴文溥与性灵诗学
        (二)徐熊飞与格调诗学
        (三)查揆与神韵诗学
        三、诂经精舍与两浙诗歌史的演进轨迹
第二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下)
    第一节 余响:陈文述与乾嘉诗坛
        一、陈文述交游活动的认识价值:乾嘉诗坛的整体观照
        二、陈文述诗歌之“变”:与性灵派诗的关系
        三、陈文述的人品和诗品:走出乾嘉
    第二节 变奏:龚自珍诗的诗史系谱及其“经典化”生成
        一、突过性灵:龚自珍诗的乾嘉系谱
        二、龚自珍诗的近代接受及其与思想史书写的离合
        三、龚诗“经典化”的生成及其与近代史书写的统一
第三章 以嘉禾为副线的浙诗流衍
    第一节 钱仪吉与“秀水派”的延续
        一、从钱仪吉诗集整理看“秀水派”的延续
        二、从钱仪吉诗艺呈现看“秀水派”的延续
        三、从钱仪吉诗圈构成看“秀水派”的延续
    第二节 从“前近代”到“近代”:嘉兴诗界概观与两浙诗歌流变
        一、诗人的组织:以家族为纽带
        二、诗坛的凝聚:以风雅为基石
        三、诗歌的流衍:以世变为动源
第四章 近代史事与道咸浙诗流衍
    第一节 诗歌流变与浙诗中的鸦片战争书写——从乍浦刘烈女说起
        一、“刘烈女诗”的集体写作及分析
        二、“杜陵诗史业”: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共性
        三、“诗在布衣”: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个性
    第二节 略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浙诗流衍的影响
第五章 浙东诗坛的重振
    第一节 道咸宁波诗坛的振起——以姚燮及其交游为中心
        一、姚燮的诗学渊源与宁波区域诗学的构建
        二、道咸宁波诗歌的创作成就——以姚燮、徐时栋为代表
        三、宁波区域诗史的构建——从姚燮编《蛟川诗系》说起
    第二节 宗宋诗潮中的孙衣言诗学渊源探论
        一、未定型的诗学:兼论孙衣言前期诗歌
        二、孙衣言宗宋诗学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宋诗运动”的关系
余论:同光浙诗新格局及其与道咸浙诗之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4)姚燮文学创作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姚燮生平、交游和着述考论
二、姚燮诗歌研究
三、姚燮《疏影楼词》研究
四、姚燮骈文研究

(5)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戏曲理论与考据学渊源
    第一节 清代考据学概说
        一 清代考据学史简溯
        二 义理与经世之辨
        三 清代考据学之学术特征
    第二节 清代考据学渗入曲论的历史原委与学理缘由
        一 历史原委
        二 学理缘由
    第三节 考据学语境下戏曲理论之历史演变
        一 明代以前相关戏曲考据
        二 明代戏曲理论中考据方法的出现
        三 清代戏曲理论的变化
第二章 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曲论特征
    第一节 以曲为经:六经与戏曲关系的解读
        一 诗教观下清代戏曲理论变化
        二 “今之乐犹古之乐”
        三 “义则《春秋》”
        四 “变化也似乎《易》”
    第二节 以曲为史与以史为曲:曲事与史事关系的解读
        一 从“诗史”观到“曲史”观
        二 戏曲叙事“虚实论”
        三 曲史互证的曲学研究倾向
    第三节 以礼代理与以礼节情:“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重释
        一 “以礼代理”学术思想由来
        二 从“发乎性情止乎义理”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三章 清前期戏曲理论中的考据学倾向
    第一节 考据学萌芽时期“集成”戏曲理论之时代特征
        一 金圣叹与《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二 李渔与《闲情偶寄》
    第二节 毛奇龄:曲学考据之先导
        一 通达的戏曲观
        二 考据学与曲学之贯通
    第三节 毛先舒:正统学者曲论倾向之代表
        一 曲韵与古音学研究之贯通
        二 诗学理论与戏曲理论之贯通
        三 史学与戏曲关系之辨
    第四节 孔尚任:以曲为史之典范
        一 以曲为史的创作动因
        二 经史之学与传奇之道的融汇
        三 以着史之法着传奇
    第五节 《传奇汇考》:戏曲本事考据集大成者
        一 《传奇汇考》之整理概况
        二 来集之与《传奇汇考》
        三 《传奇汇考》之考据学特征
第四章 清中期戏曲理论中的考据学风尚
    第一节 音韵学的繁荣与戏曲理论之变化
        一 以《韵学骊珠》为代表的曲韵着作
        二 徐大椿与《乐府传声》
    第二节 李调元:考据学与曲话的历史嬗变
        一 曲话文体的定义
        二 李调元考据之特点与“二话”得失
        三 融汇诸家,铸为新论
    第三节 凌廷堪:礼乐思想主导下的曲论探索
        一 《燕乐考原》之戏曲音律研究
        二 《论曲绝句三十二首》
    第四节 焦循:考据学家曲论研究之典范
        一 考据中的戏剧学
        二 易学思想主导下的戏曲理论
        【附录】 金德瑛《观剧绝句》及其影响
第五章 清晚期戏曲理论中考据学传统与革新
    第一节 梁章钜与平步青:笔记中的戏曲考据的深化与局限
        一 梁章钜与其戏曲考据
        二 平步青与其戏曲考据
    第二节 梁廷枏与杨恩寿:考据学与曲话之总结
        一 梁廷枏与《藤花亭曲话》
        二 杨恩寿与《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
    第三节 姚燮:以考据学为传统曲论之大成者
        一 考据学与《今乐考证》之编着特征
        二 《缘起》与综合艺术论
    第四节 王国维:考据学与戏曲理论的转型
        一 去儒家之“是”及“纯学术”研究
        二 中西之学,各取其长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发
致谢
附件

(6)金和叙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金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三、古代叙事诗的流变与近代叙事诗的发展
第一章 金和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金和生平简述
    第二节 金和交游概说
        一、与寒门之士的友谊
        二、与高官名僚的往来
        三、与文坛名流的交游
第二章 金和叙事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
    第二节 太平天国时代的真实影像
        一、揭露清军的畏战丑态
        二、批判清军的腐败罪行
    第三节 反映民生疾苦的乱世悲歌
    第四节 表现下层文人的悲苦心境
    第五节 关于太平军起义的理性思考
第三章 金和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金和笔下的烈女形象
        二、清军官吏的百丑图
        三、黑暗动乱社会的众生相
    第二节 金和叙事诗的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
        一、杰出的乐府体长篇叙事诗
        二、高超的讽刺艺术
        (一)善于塑造真实而生动的讽刺形象
        (二)善于使用对比的讽刺手法
        (三)善于选择有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四)讽刺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第三节 金和叙事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金和叙事诗的创新精神
        一、金和的文学革新思想与叙事诗创作
        二、小说化、散文化、日记体等叙事艺术的运用
结语 金和叙事诗的地位与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7)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汉学传统与中国俗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西学的传入与文学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汉学的复兴与近代学术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早稻田大学与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初创
    第一节 以中国俗文学为特色的文学科
    第二节 森槐南: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之鼻祖
    第三节 森槐南的追步者
第三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东京学派
    第一节 赤门文士:东京学派之先声
    第二节 盐谷温:东京学派之主帅
    第三节 节门弟子:东京学派之干将
第四章 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京都学派
    第一节 京都大学与京都学派
    第二节 狩野直喜:京都学派中国俗文学研究之先驱
    第三节 京都学派的“三尊”
第五章 东西两鼎以外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久保天随及台北帝国大学东洋文学讲座
    第二节 宫原民平:拓殖大学“支那学”开山之祖
    第三节 奥野信太郎与庆应义塾大学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第六章 近代日本关于中国俗文学重要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小说中的中国故事研究:以《太平记》为例
    第二节 南戏研究
    第三节 《水浒传》研究
    第四节 敦煌俗文学
第七章 国际视野下的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与国际汉学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盐谷温与欧洲汉学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王国维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与日本汉学界之互动
    第三节 从“贾氏系图”看近代东亚三国的《红楼梦》研究之关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大事编年
    附录二: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着述目录
    附录三:《太平记》所引诸葛孔明故事来源考
参考文献
后记

(8)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成因
    一、古典诗歌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从安定愉悦到贫寒落魄的生活经历
    三、沉闷窒息的乾坤之变
    四、与诸多文人的交游活动
第二章 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主题
    一、封建社会:统治腐朽、人民疾苦
    二、殖民侵略者:大展淫威
    三、爱国军民:反抗不屈
    四、写景咏史:抒写情怀
第三章 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
    一、追求空疏性灵到对社会现实的抒写
    二、诗画合一、生动传神的表现艺术
    三、质朴通俗的语言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姚燮《红楼梦》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姚评本的版本概况
    第一节 王姚合评本概况
    第二节 王张姚合评本概况
    第三节 蝶芗仙史评本概况
    第四节 本文评点研究所依据的版本
第二章 姚燮《红楼梦》评点总述
    第一节 姚燮《红楼梦》评点概述
    第二节 姚燮《红楼梦》评点的目的与心态
第三章 姚燮《红楼梦》评点论析
    第一节 言情论
    第二节 人物论
    第三节 文法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姚燮词学研究综述
第1章 姚燮生平、词学渊源与词学活动
    1.1 生平
        1.1.1 早慧勤奋的童年
        1.1.2 意气风发的青年
        1.1.3 坎壈漂泊的壮年
        1.1.4 息游韬潜的暮年
    1.2 词学渊源
        1.2.1 家学渊源
        1.2.2 对浙西派的传承
    1.3 词学活动
        1.3.1 与浙江、京师、苏沪等地词人的交往
        1.3.2 词学社团活动
        1.3.3 词集的撰写与编纂
第2章 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姚燮两种主要词集的比较
    2.1 创作内容之比较
    2.2 情感展示之比较
    2.3 风格表现之比较
第3章 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所展示的不同生活
    3.1 《疏影楼词》与闲适、散淡、清愁——鸦片战争前词人的生活
    3.2 《续疏影楼词》与破败、离散、哀痛——鸦片战争后词人的自我刻画
    3.3 两种不同生活境遇的历史认识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冯至的早期叙事诗研究[D]. 廖小慧.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 [2]姚燮叙事诗研究[D]. 申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7)
  • [3]道咸两浙诗歌流变[D]. 李晨. 苏州大学, 2017(04)
  • [4]姚燮文学创作研究述评[J]. 周璐. 语文知识, 2017(05)
  • [5]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D]. 石芳. 上海戏剧学院, 2016(02)
  • [6]金和叙事诗研究[D]. 唐晓旭.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D]. 张真. 南京大学, 2015(01)
  • [8]姚燮爱国诗歌创作研究[D]. 石继富. 河南大学, 2015(06)
  • [9]姚燮《红楼梦》评点研究[D]. 胡蓉.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10]从《疏影楼词》到《续疏影楼词》[D]. 唐艳. 湘潭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姚燮叙事诗艺术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