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

电动汽车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

一、电动车辆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靳迪[1](2021)在《城市物流车电驱动桥桥壳轻量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电动城市物流车成为了纯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车型,作为城市物流车的核心部件,多挡电驱动桥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渐增加,针对目前电驱动桥相关问题,对电驱动桥开展结构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使其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变得极为重要。本文依托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城市物流车电驱动桥开发与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No.20180201060GX),以城市物流车电驱动桥为研究对象,对电驱动桥开展结构设计、仿真分析、轻量化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如下:提出了三挡电驱动桥新构型,对电驱动桥传动系统各零部件参数进行了匹配优化。采用集中式布置方式,对比分析各换挡机构的特点,设计了三挡变速结构;针对传动系统结构和工况进行参数匹配,在其基础上对车辆各零部件参数进行定义,对电机参数进行确定并选择相应电机,对城市物流车的行驶工况和需求进行分析,对其传动系统参数进行匹配;且为了降低换挡冲击,兼顾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在确定最大最小传动比的基础上对三挡传动比进行优化;最后根据设计参数对传动系统和电驱动桥进行建模,得到初步设计的电驱动桥桥壳结构。以四种典型工况为基础,对三挡横置一体化电驱动桥进行了刚度强度分析和疲劳分析,验证了电驱动桥桥壳符合设计标准。对桥壳进行仿真前处理,简化其倒角、螺栓等结构,采用四面体网格和六面体网格结合的方式进行网格划分,根据桥壳的整体行驶状况,将城市物流车工况简化为四种典型工况,在这四种典型工况下,结合城市物流车参数,对电驱动桥桥壳部分进行受力分析,针对四种工况验证电驱动桥结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利用循环工况对三挡横置一体化电驱动桥进行疲劳分析,验证了其安全系数。结合响应曲面优化设计和拓扑优化设计,对电驱动桥进行轻量化研究。对电驱动桥轻量化方法进行分析,针对桥壳不同部位采用不同轻量化方法。对半轴套管采用响应曲面优化设计,约束其最小厚度,约束桥壳最大变形和最大应力,使其计算过程中不超过其最大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厚度的减小其最大应力和变形逐渐增大,且矩形截面的宽对桥壳的影响大于长对桥壳的影响,并得到其最优化半轴套管厚度。对电驱动桥桥壳中间部位变速减速壳体开展拓扑优化设计,采用变密度法优化方法,对壳体进行减重,根据拓扑优化结果对电驱动桥中间部分变速减速壳体进行结构改进。对轻量化结果进行分析对比。针对上述轻量化设计后的模型,对驱动桥在某些部位产生的应力集中,在应力较大区域进行适当改进和加厚,将轻量化且优化后的桥壳与原设计的三挡横置一体化电驱动桥桥壳进行对比分析,桥壳减重约11%。

谭森起[2](2021)在《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世界性问题的影响,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寻求代替传统内燃机车的有效途径。其中,纯电动汽车因其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而受到业界的关注,乘用车和轻卡的电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矿山工程车辆仍较多采用传统内燃机动力形式,能耗高、排放多,工程车辆电动化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两挡变速器,旨在提升纯电动宽体自卸车动力性能的基础上,改善宽体自卸车能耗、提升续航里程、降低运营成本,加快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技术在矿山的推广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根据提出的双行星排两挡变速器构型方案,分析了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各挡位的功率流传递方向,并建立其运动学模型。进而对变速器工作状态进行受力分析,结合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和虚功原理建立变速器的动力学方程。此外,针对提出的新型离合器执行机构,本文对执行机构工作原理及自锁条件进行分析,并建立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在完成变速器动力学建模、换挡执行机构建模及整车能耗模型建模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矿用宽体自卸车运行特点,设计了针对宽体自卸车的两参数换挡规律。据此以经济性及动力性为优化目标,采用随机变异粒子群算法对两挡变速器的速比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矿用宽体自卸车的能耗经济性及动力性。利用整车能耗模型进行仿真对比验证,研究两挡变速器的节能机理以及在降低电池寿命损耗方面的作用。再次,为提升换挡品质,改善配备两挡变速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驾驶平顺性,本文设计了状态观测器用于换挡过程中的变速器及传动轴的状态参数在线估计,并设计硬件在环实验验证状态观测器的实时性能。此后,制定了基于传动轴残余扭矩估计的离合器分离策略,有效地抑制了离合器分离时的传动系统抖振。同时,结合换挡过程分析及换挡始末状态约束,反推换挡过程电机转速调节曲线,并根据状态估计信息设计了H∞鲁棒控制器,对换挡过程中的电机转速进行跟踪控制,对比验证了该控制器在不存在/存在外界干扰情况下的控制效果。最后,本文进一步考虑变速器结构特点带来的换挡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双电机耦合驱动的新型传动系统方案。针对该方案构型及矿用宽体车运行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模式切换和功率分配实时控制策略,通过油门开度和当前车速决策最优驱动模式及电机功率分配关系,实现最优经济性能,采用硬件在环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实时性。进而,基于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进一步提升纯电动宽体车的经济性能,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同时,针对模式切换过程中存在的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换挡过程中双电机协同扭矩补偿策略,降低模式切换冲击,有效地提升了驾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石轩宇[3](2021)在《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开采整体地质条件趋于复杂,煤炭开采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升级和发展。根据国家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智能化是煤矿建设的核心技术支撑,煤炭开采保障体系需要向精确化、透明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煤炭企业顺应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正逐步将矿用辅助运输设备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升级改造。井下柴油机胶轮车存在尾气污染严重、防爆性能差等突出缺陷。论文以提升现有矿井辅运设备工作经济性、安全性为出发点,着手矿用柴油机胶轮车电气化改造,为提高胶轮车的制动能量回馈效率并改善对井下工况的适应性,将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1)依据矿用车辆动力、经济性参数完成电动动力系统匹配。对矿用胶轮车行驶过程中整车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对动力系统的经济性、动力性指标进行评价;对常规电机、电池的特点进行对比;依据整车动力匹配目标,利用公式计算得出初步的电机参数、传动比和动力电池组参数。根据匹配结果,基于AVL-Cruise软件建立胶轮车整车仿真模型,并从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加速性能和续驶里程四个方面验证了动力匹配的合理性。(2)验证重载、长坡度工况时低速车辆再生制动的必要性。针对国内井下电动胶轮车制动能量回馈效率较低的缺陷,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完整的目标电动胶轮车的整车模型,设计基于PI算法的驾驶员模型,并制定电机驱动与制动再生、能量管理相关策略。以附加王家岭煤矿辅运巷道坡度工况的低速美国城市道路循环工况(LUDDS)为目标工况,进行整车性能仿真,对整车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电池SOC、电耗值和续驶里程。结果表明,电动胶轮车在低速、频繁启停以及附加坡度工况下配置再生制动功能,可使续驶里程有明显提升;当平均坡度较小时,频繁启停是影响续驶里程的主要因素。(3)基于电机效率Map的最优车速控制。根据井下行驶路线相对固定,且具备长上、下坡和频繁启停的工况特点,为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提出一种基于电机效率Map的最优速度控制方法。首先,利用混动台架测定电机效率Map;其次,结合实时车辆状态和坡度信息分别对加速、匀速和再生制动阶段进行策略制定;最后,利用整车模型进行能耗对比和电机工况点分布的测定。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最优速度控制策略,在平均速度提升22%的基础上,能耗降低9.3%;76.44%的电机工况,其效率值高于94%。从原理上验证了最优速度控制策略不仅能降低能耗,且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并为固定路段、极限工况行驶车辆的智能、无人化驾驶提供了参考方案。(4)完成基于最优速度控制的Lab VIEW上位机监控系统的搭建。根据监控系统需求选择飞思卡尔汽车级单片机MC9S12,基于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最小系统电路、信号采集电路和通信电路的设计,并完成了PCB电路板的制作。根据前文控制策略搭建的Simulink模型,配置目标单片机的底层驱动模块并生成C代码,经Code Warrior编译后烧录至单片机。利用动态链接库文件格式的Virtual CAN Interface函数库搭建Lab VIEW上位机监控系统。最后,利用单片机采集路况、车辆状态相关模拟信号,完成运算后,将数据经CAN总线电路和USB-CAN总线适配器传输到上位机端,并完成速度输出测试和车辆状态监测。

阿天仁[4](2021)在《基于地磁传感器的车辆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难以应对车辆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车辆检测算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交通情况。车辆检测技术可分为侵入式检测与非侵入式检测。侵入式检测如感应环路,检测精度高但是会对路面造成破坏。非侵入式检测如高速摄像头,成本高昂且不易架设。为解决传统车辆检测中高成本、架设繁琐等问题,本文研究并实现了基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的地磁传感器网络车辆检测系统。系统中地磁传感器收集车辆附近的地磁场数据,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传输数据。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节点间数据通信使用了基于zigBee协议的WSN。本文针对传统WSN中存在的能量供应不足等问题进行改进,使用基于微波能量传输的WPT技术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在合理的电源管理技术与低功耗设计的基础上,实现WSN节点中传感器的无线能量供给,从而大幅降低传感器检测节点对于电池的依赖。此设计可有效降低WSN的成本,对提升检测系统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接收到的地磁信号,首先对信号进行了校准处理,其次采用了平滑滤波对噪声进行滤波,提高了信号的平滑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地磁阵列的车辆检测算法并给出了车辆速度与长度的估计方法。(3)搭建了地磁车辆检测系统,对检测节点硬件电路的设计与绘制。地磁信号检测使用QMC5883L芯片,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了基于cc2530芯片的ZigBee模块。使用Express框架与React框架搭建了服务于车辆检测的前后端系统。实现了对于传感器网络以及各个节点的实时监控。最后在实际场景下对整个车辆检测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对应车辆的检测正确率达到了90%,对车速的检测上限达40Km/h。

李伟锋[5](2021)在《轮边集成系统转向机构设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轮内驱动电动汽车(In-wheel drive electric vehicle,IWD-EV)直接将动力总成安装于轮内或轮边空间,并与转向、悬架等底盘子系统形成轮内集成底盘(Inwheel integrated chassis,IWIC)系统,其在车辆动力学表现及经济性、安全性、多模式行驶功能等各个方面都独具优势。而轮边转向机构作为轮内集成底盘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轮边转向机构的工作品质与整车操纵性能直接相关,因此轮边转向机构的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轮内驱动电动汽车而言,新的转向功能需求与维持车辆的基本性能存在矛盾。本文针对轮内集成底盘转向系统在构型方面所存在问题,进行轮边转向机构总成设计、建模、性能分析与转角控制研究等相关工作。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IWD-EV悬架转向系统设计要素与现下转向典型方案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能够匹配异型多杆悬架的双主销差动独立转向新构型方案,改善转向功能需求与维持车辆的基本性能之间的矛盾,使车辆具备横向行驶、原地转向等多种转向模式;同时,该新型集成结构满足车辆悬架转向系统需具备良好几何运动学特性与传力特性的要求。其次对新型轮边转向机构进行结构总体设计,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计算原地转向力矩,并设计转向执行部分中转向电机、减速器以及齿轮齿条转向器的结构参数,完成选型;同样对转向传动部分中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等关键结构进行计算选型;接着依据所设计选型的零部件在三维CAD软件中设计其样机结构;同时针对典型工况计算载荷并分析约束力,在有限元校核模块Workbench内对所设计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强度验证与变形度仿真。经过上述设计过程反复迭代结构设计及强度分析过程,优化设计,最终得到满足使用要求的新型悬架转向系统设计方案。然后基于Adams/Car对新型轮边转向机构进行硬点设计,搭建新型悬架转向系统模型,并验证其结构原理性;同时对装载了新型悬架转向机构的轮边集成结构进行运动干涉检查,得以验证新型悬架转向系统构型方案能够满足高机动性需求。并且应用新建的完整结构模型开展动力学仿真测试,对传动轴上万向节产生的附加前束变化进行考查,并且对比常规模式向内转向与大转向角模式的车轮和垂向载荷变化,最后考查大转角模式下的转向传动比波动,评估与分析这一新型结构方案的优劣。最后本文对独立转向汽车的车辆转向稳定性控制进行研究。控制模型中考虑了前轮阿克曼转角关系,使用更精确的车辆模型设计基于非线性三步法的上层车辆横摆稳定性控制器,在先进的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与实际工程实践间建立了桥梁,并在Simulink平台上搭建控制模型进行转向仿真分析,验证了三步非线性算法的有效性,实现了主动阿克曼转向几何控制。对后续的转向控制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涂曾兵[6](2021)在《面向智能车的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走向。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的汽车方案有着简洁的传动机构和更高的可控自由度,其动力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的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对整车动力系统方案、动力系统域控制器平台设计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电动汽车建立动力系统仿真计算模型,用于分析其动力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分析该汽车动力驱动系统对驱动力矩、电机转速、动力驱动总功率等需求,用分析的需求结果匹配整车驱动电机转矩、转速、功率等指标,验证指标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动力性能要求。(2)根据动力驱动系统需求分析结果,应用嵌入式系统对整车动力控制系统进行软硬件系统平台设计。硬件系统包括轮毂电机、轮毂电机控制器、制动器的参数匹配与选型;在设计动力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时,结合软件分层设计思想,将硬件、驱动、内核、任务依次分层达到松耦合设计目的,在硬件层将嵌入式内核ARM Cortex-M4的微控制器与实时操作系统u C/OS-III和CAN总线结合,设计出满足动力控制软件系统稳定与实时性要求的软件框架。(3)以离线和在线两种形式验证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离线验证为软件系统对CAN通信数据承压能力和参数在软件各层传递的正确性;在线验证是在依靠硬件选型后搭建完成的整车1/4底盘结构,联合软件系统验证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的稳定和实时性能。

洪日[7](2021)在《增程式电动物流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与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汽车工业技术转型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但受制于目前动力电池技术性能、成本与寿命等尚未取得革命性突破,纯电动车产品续驶里程焦虑、成本高、充电时间长、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而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一种能够延长续驶里程、成本较低的新能源汽车,目前广受业界关注。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增程式电动物流车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综合成本较低、可大幅增加整车续驶里程从而避免用户产生里程焦虑等优点成为城市环境广受市场青睐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增程式电动汽车存在多种能量源,其能量管理策略对整车能耗与经济性、动力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出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是增程式电动汽车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依托某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某型增程式电动物流车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推广需求,在满足车辆动力性、续驶里程等主要技术指标基础上,结合产品特定使用和运行工况,以其单位行驶周期内能量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和能耗最小为目标,重点对整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和性能优化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制定了一种面向单位行驶周期燃油经济性优化的能量管理模糊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对能量管理策略燃油经济性表现的快速寻优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所制定的新型模糊控制策略与基于确定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相比,在单位行驶周期内可显着提升整车能量利用效率。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目标车型纯电续驶里程等设计指标,对某增程式电动物流车动力系统关键总成与部件进行了选型与参数匹配。使用AVL公司的CRUISE平台对整车进行建模并验证了参数匹配结果。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了增程器等子系统控制策略模型,完成了整车仿真技术平台开发。2.针对行业广泛采用的增程式电动车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对象车辆特点提出能量管理策略开发要求,制定了一种基于单位行驶周期等效燃油消耗量最小的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根据增程式电动物流车单日使用需求与规律行驶工况,在控制策略中引入车辆预期行驶里程,保证车辆在单个行驶周期结束内电池电量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减少或消除行驶周期内运转低效的电量保持阶段。在Simulink环境下完成控制策略建模、编译,在CRUISE平台结合整车模型与控制策略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车辆电池SOC值变化符合预期规划曲线,燃油经济性提高约5%。3.基于模糊控制策略性能特点及其对于经验数值的依赖性,为降低优化策略所需经验数据要求并进一步提高车辆经济性,应用智能化技术对控制算法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对其管理策略进行快速寻优的方法。设计了神经网络算法结构,通过优选的车辆仿真数据集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搭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能量管理策略模型。仿真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在满足控制算法快速寻优要求的同时,整车燃油经济性提高约1.3%。本文研究内容可以为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提供借鉴,论文研究成果对于加快增程式电动车工程化技术应用、促进整车性能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曾恒[8](2020)在《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拖拉机总体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突破发展,以及国家对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越来越重视,对农业装备的绿色设计、清洁制造、使用过程中的生态环保等要求越来越高,介于传统农业装备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问题日益严重,开展绿色节能农业装备的研发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系统研究了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拖拉机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拖拉机的结构特点,结合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拖拉机试验样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轮毂电机后轮驱动的电动拖拉机电驱动系统方案,完成电驱动系统各部件选型及参数确定。参考市面上微小型拖拉机结构尺寸参数,提出一种电动拖拉机底盘设计布置方案,完成轮毂电机的连接,转向、制动系统的安装,控制器的布置以及农具三点悬挂系统等多项设计,并在Solid Works软件上建立三维模型,结合样机实际制作情况,确定电动拖拉机底盘各部件相关参数。然后在Advisor2002软件上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电动拖拉机后轮驱动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电动拖拉机各部件参数匹配合理,基本实现各项动力性能设计指标,电动拖拉机运输与播种连续作业时间可达到5.2小时和3.7小时。最后对电动拖拉机样机加速性能、爬坡性能、转弯性能、牵引性能等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样机0~40km/h的加速时间为4.8s,可顺利通过倾斜角为11°的坡道,最小转弯半径为1.95m,最大牵引力为700N,试验结果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彭雪男[9](2020)在《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必须要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了对标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新能源车的研发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为研究对象,对其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动力系统的参数匹配是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础,需要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好动力系统的结构形式,根据设定好的动力性目标,在进行动力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的原则分析之后,对动力系统各重要部件进行参数匹配。确定好所有参数之后基于AVL CRUISE搭建出整车模型。其次,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需要对动力系统的能量进行合理分配,这就需要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根据对控制目标的分析,对控制方法的确定,基于Matlab/Simulink设计并搭建出合理的控制策略模型,主要包括了整车需求转矩计算模块和模式判别及转矩分配模块。其中对于动力电池SOC门限值和车速门限值是经过仿真实验确定的初始值。然后,将搭建好的控制策略模型编译成.dll文件加载到AVL CRUISE的控制策略模块进行整车性能的联合仿真。仿真包括了动力性仿真和经济性仿真两个部分,得到的动力性仿真结果与设定的目标做比较,经济性仿真结果与国家标准做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动力性满足目标要求,经济性能良好。最后,对控制参数的门限值进一步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保证能够达到设定的动力性目标前提之下,进一步地提高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刘明[10](2020)在《复杂地面环境中四轮独立驱动车辆运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轮式车辆应用领域及应用环境的不断拓展,对其灵活性、机动性、地形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轮式车辆因自身结构问题及在转向能力、瞬时驱动能力、路面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集驱动、转向、悬架、制动等于一体的一体化电动轮及其多轮集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智能电驱动车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论文围绕基于一体化电动轮构建的四轮独立驱动车辆在复杂地面环境中执行作业任务时,如何感知地面环境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准确理解,实现车辆运动、转向、制动等的高性能控制,提高车辆的运动灵活性、机动性、稳定性以及地面适应能力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了复杂地面环境中四轮独立驱动车辆的运动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为实现车辆在复杂地面环境中稳定、高效地运动,提出了一种基于车体振动信息实现车辆速度自适应调整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车体振动信息构建典型地面的 GMM(Gaussian Mixture Model),基于改进的 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求解模型参数,高效快速地实现了对任意地形的聚类分析,分析结果与基于地形坡度起伏的模糊控制结合,实现了对车辆运动速度的自适应控制,提高了车辆的运动效率及地面适应性。2、提出了利用图像信息对地面类别进行预判并进行运动规划的方法,解决了单纯利用振动信息无法对地形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判断而导致速度调整延迟的问题。采用CNN(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模型,基于多任务学习方法,对地面图像进行类型识别并对地面切换的相对距离进行估计,在车辆进入新地面类型前利用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划方法对速度进行规划,实现了不同地面类型下速度的平顺过度,进一步提高了车辆运动的稳定性。3、车辆悬架的控制效果会受悬架模型、车体的状态、地面类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悬架系统的控制是一个连续决策过程,结合之前建立的一体化电动轮悬架模型,提出了基于改进DDPG(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充分利用算法的自学习能力自动调整悬架控制参数,提高了悬架的控制性能,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4、针对四轮独立转向车辆转向过程的时变特性及转向模型建立存在的误差干扰等问题,设计了综合鲁棒控制和滑模控制优点的具有强干扰抑制能力及强输入跟踪能力的鲁棒滑模控制器,用于车辆转向给定的跟踪控制,通过控制效果的对比仿真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适合四轮独立转向车辆的转向控制。5、为提高车辆的制动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路面附着系数实时估计的车辆制动控制方法。通过设计的带补偿环节的新型干扰观测器,实现对路面附着系数的估计,为制动过程的滑移率给定提供依据,之后利用改进的FOA(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算法实现对PID制动控制器参数的优化。制动对比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在制动性能上优于经典的Bang-Bang控制器以及基于遗传算法和Z-N法整定参数的PID控制器。

二、电动车辆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车辆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物流车电驱动桥桥壳轻量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及电驱动桥发展概况
        1.2.2 多挡传动电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3 电驱动系统集成化轻量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三挡电驱动桥设计
    2.1 电驱动桥总体结构设计
        2.1.1 电驱动桥整体布置方式选择
        2.1.2 三挡变速系统传动系统设计
    2.2 电驱动桥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2.1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2.2.2 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3 电驱动桥传动系统建模
    2.4 桥壳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驱动桥桥壳仿真分析
    3.1 电驱动桥桥壳前处理及仿真准备
    3.2 桥壳四种工况下的强度验证
        3.2.1 静弯曲应力和不平路面冲击载荷下的有限元分析
        3.2.2 最大牵引力行驶下的有限元分析
        3.2.3 紧急制动工况下桥壳有限元分析
        3.2.4 最大侧向力时桥壳有限元分析
    3.3 桥壳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3.3.1 桥壳材料S-N和循环加载
        3.3.2 疲劳寿命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驱动桥桥壳轻量化设计
    4.1 电驱动桥轻量化分析
        4.1.1 电驱动桥轻量化整体设计方法
        4.1.2 响应曲面优化方法分析
        4.1.3 拓扑优化方法分析
    4.2 基于轻量化设计的电驱动桥半轴套管优化
        4.2.1 桥壳半轴套管优化模型的建立
        4.2.2 桥壳半轴套管壁厚优化设计
    4.3 变速减速壳体拓扑优化设计
        4.3.1 减速器壳体的拓扑优化
        4.3.2 基于拓扑优化结果的桥壳改进
    4.4 轻量化桥壳仿真分析与对比
        4.4.1 桥壳仿真分析
        4.4.2 轻量化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电动车辆变速器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3.1 变速器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1.3.2 电动汽车变速器速比优化及能耗分析
        1.3.3 变速器离合器执行机构研究现状
    1.4 电动车换挡过程优化控制研究
        1.4.1 变速器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1.4.2 电动车变速器换挡控制研究
    1.5 多源耦合变速器控制研究进展
        1.5.1 多源耦合变速器能量管理研究
        1.5.2 多源耦合变速器模式切换过程控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电控两挡变速器结构设计及建模
    2.1 两挡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2.2 两挡自动变速器数学模型
        2.2.1 两挡自动变速器的运动学模型
        2.2.2 基于拉格朗日力学的变速器动力学建模
    2.3 双向执行机构原理分析及建模
        2.3.1 执行机构的自增力特性分析
        2.3.2 执行机构分析与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两挡变速器的速比优化及节能机理研究
    3.1 自卸车运行工况概述
    3.2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3.2.1 动力电机模型
        3.2.2 动力电池模型
        3.2.3 自卸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3.3 矿用自卸车两挡变速器换挡规律
    3.4 多目标优化实施方案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4.3 随机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
    3.5 优化结果分析及节能机理研究
        3.5.1 动力性能对比
        3.5.2 能耗经济性对比与分析
        3.5.3 电池寿命衰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换挡过程平顺性优化控制研究
    4.1 换挡过程的状态观测器设计
        4.1.1 龙伯格观测器构建
        4.1.2 卡尔曼滤波
    4.2 观测器性能验证分析
        4.2.1 仿真验证与分析
        4.2.2 硬件在环验证
    4.3 基于负载扭矩估计的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
    4.4 基于H∞的换挡过程电机控制研究
        4.4.1 换挡过程分析
        4.4.2 H∞鲁棒控制器设计
        4.4.3 H∞控制器分析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源耦合无动力中断驱动系统研究
    5.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分析
        5.1.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结构设计
        5.1.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模型构建
    5.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5.2.1 扭矩枚举功率分配策略
        5.2.2 动态比例功率分配策略
        5.2.3 控制策略硬件在环验证
    5.3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
        5.3.1 优化问题描述
        5.3.2 参数优化结果
    5.4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性能分析
        5.4.1 动力性能分析
        5.4.2 经济性表现分析
    5.5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换挡过程控制
        5.5.1 换挡控制策略
        5.5.2 控制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矿用电动胶轮车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用防爆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电动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验证
    2.1 电动胶轮车受力分析
        2.1.1 滚动阻力
        2.1.2 空气阻力
        2.1.3 坡度阻力
        2.1.4 加速阻力
    2.2 电动胶轮车整车性能评价
        2.2.1 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2.2.2 经济性能评价指标
    2.3 电动胶轮车动力系统结构与参数
        2.3.1 电动胶轮车动力系统结构
        2.3.2 电动胶轮车整车参数
    2.4 电动胶轮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2.4.1 电机参数匹配
        2.4.2 整车传动比匹配
        2.4.3 电池参数匹配
    2.5 基于AVL-Cruise的电动胶轮车性能验证
        2.5.1 AVL-Cruise概述
        2.5.2 Cruise整车建模
        2.5.3 仿真任务建立
        2.5.4 仿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胶轮车再生制动性能研究
    3.1 Simulink整车模型
        3.1.1 MATLAB/Simulink简介
        3.1.2 基于PI算法的驾驶员模型
        3.1.3 动力电池模型
        3.1.4 驱动电机模型
        3.1.5 单自由度胶轮车模型
    3.2 整车控制策略制定
        3.2.1 电机驱动力矩控制
        3.2.2 制动与能量再生策略
        3.2.3 能量管理策略
    3.3 井下测试工况制定
    3.4 模型可靠性测试
        3.4.1 仿真模型组建
        3.4.2 速度跟随性分析
        3.4.3 电气性能分析
    3.5 基于再生回馈的能耗分析
        3.5.1 单程工况能耗分析
        3.5.2 循环工况能耗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机效率Map的最优速度控制
    4.1 动力电机测试
        4.1.1 电机效率Map测定
        4.1.2 目标工况的设定与测试
    4.2 最优速度控制策略
        4.2.1 行驶过程控制策略概述
        4.2.2 加速、匀速阶段控制方案
    4.3 制动距离控制
        4.3.1 模糊控制原理
        4.3.2 最优制动距离的模糊控制策略
    4.4 基于策略的速度输出与仿真
        4.4.1 基于策略的速度输出
        4.4.2 整车模型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优速度控制的上位机监控系统
    5.1 单片机选型与最小系统搭建
        5.1.1 控制芯片的选型及最小系统组成
        5.1.2 电源电路
        5.1.3 时钟电路
        5.1.4 复位电路
        5.1.5 BDM接口电路
        5.1.6 最小系统PCB制作
    5.2 信号采集与通信电路
        5.2.1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
        5.2.2 数字信号采集电路
        5.2.3 CAN通信模块电路
    5.3 基于最优速度控制策略的代码生成
        5.3.1 代码生成概述
        5.3.2 底层驱动模块
        5.3.3 代码生成与编译
    5.4 Lab VIEW上位机系统
        5.4.1 CAN总线通讯模块搭建
        5.4.2 系统集成与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地磁传感器的车辆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智慧停车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2.1 智慧停车系统
        2.1.1 智慧停车系统功能概述
        2.1.2 SPMS关键技术分析
    2.2 车辆检测技术研究
        2.2.1 常见车辆检测技术
        2.2.2 地磁车辆检测技术
    2.3 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2.3.1 无线充电技术概述
        2.3.2 微波辐射式无线能量传输
    2.4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
        2.4.1 ZigBee技术概述
        2.4.2 ZigBee通信协议栈
        2.4.3 ZigBee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磁车辆检测算法
    3.1 传统地磁车辆检测与识别算法
        3.1.1 自适应动态阈值车辆检测算法
        3.1.2 基于多传感器车辆检测算法
        3.1.3 基于机器学习的车辆识别算法
    3.2 地磁车辆检测流程设计
    3.3 地磁传感器数据预处理
        3.3.1 磁干扰类型与误差分析
        3.3.2 地磁传感器校准算法
        3.3.3 平均滑动滤波
    3.4 地磁阵列的车辆检测
        3.4.1 车辆检测算法
        3.4.2 车速与车长估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PT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
    4.1 WPT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
        4.1.1 传感器节点设计需求分析
        4.1.2 传感器节点设计模块划分
    4.2 WPT关键电路设计与仿真
        4.2.1 微波匹配电路设计
        4.2.2 T形匹配网络仿真
        4.2.3 射频整流电路设计
        4.2.4 二倍压整流电路仿真
    4.3 能量收集模块设计
        4.3.1 能量收集电路设计
        4.3.2 电池管理电路设计
        4.3.3 地磁检测节点低功耗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磁车辆检测系统实现
    5.1 地磁车辆检测系统架构
    5.2 智慧停车系统的软件体系架构
        5.2.1 无线传感器网络TCPServer
        5.2.2 智慧停车系统后台服务
        5.2.3 智慧停车系统前台服务
    5.3 停车场环境测试
        5.3.1 射频WPT与通信测试
        5.3.2 车辆检测算法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轮边集成系统转向机构设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方案分析
        1.2.1 轮内集成底盘转向系统研究现状与方案分析
        1.2.2 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主要意义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轮边独立转向机构总体结构方案研究
    2.1 典型轮边悬架转向集成系统机构拓扑分析
    2.2 新型轮边独立转向机构总体结构的提出
    2.3 新型轮边独立转向机构总体布置与结构设计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轮边独立转向机构的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3.1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
    3.2 转向执行部分设计
        3.2.1 新型轮边独立转向机构转向力矩计算
        3.2.2 转向电机及其二级减速器的计算与选型
        3.2.3 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计算选型
    3.3 转向传动部分设计
        3.3.1 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的计算与选型
        3.3.2 轮内传动齿轮副的计算与设计
        3.3.3 其他关键部件的设计选型
    3.4 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3.4.1 典型工况载荷计算与受力分析
        3.4.2 基于Workbench的静强度校核与变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轮边结构的验证与仿真
    4.1 新型轮边转向机构模型虚拟样机的构建
    4.2 新型轮边独立转向机构的原理性验证及其机动性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独立转向电动汽车转向控制策略研究
    5.1 三步非线性法的提出与应用
    5.2 基于三步非线性法的转向稳定性控制策略
    5.3 转向控制策略实现与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本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面向智能车的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线控车辆国内外发展概述
        1.2.1 线控技术发展概述
        1.2.2 国内外线控汽车发展概况
    1.3 整车控制器研究现状
        1.3.1 整车控制器发展概述
        1.3.2 整车控制器国外研究现状
        1.3.3 整车控制器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匹配
    2.1 动力系统相关指标需求
    2.2 动力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2.2.1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驱动电机转矩计算
        2.2.2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驱动电机转速计算
        2.2.3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驱动电机功率计算
        2.2.4 驱动电机的转矩、转速、功率参数匹配
        2.2.5 动力电池的容量匹配
    2.3 动力系统匹配仿真分析
        2.3.1 高速巡航模式下动力系统分析
        2.3.2 极限坡度下动力系统分析
        2.3.3 特殊路面下动力系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WID动力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动力系统结构
    3.2 电机
        3.2.1 电动汽车电机
        3.2.2 选择电机
    3.3 轮毂电机驱动控制器
        3.3.1 电机动态模型
        3.3.2 矢量控制系统
        3.3.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3.4 制动器
    3.5 电池组软件功能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系统域控制器平台设计
    4.1 动力控制系统通信硬件层
        4.1.1 汽车CAN总线简介
        4.1.2 CAN总线应用连接拓扑结构
        4.1.3 动力控制系统通信层硬件设计
    4.2 车辆嵌入式实时系统平台
        4.2.1 车辆嵌入式实时硬件系统平台
        4.2.2 车辆嵌入式实时软件系统平台
    4.3 自定义CAN总线报文协议
    4.4 动力控制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4.4.1 整车底盘驱动与制动系统整合
        4.4.2 动力控制器应用层软件系统分层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力控制系统实验
    5.1 动力控制系统测试方案
        5.1.1 1/4 系统组成结构
        5.1.2 系统测试方案
    5.2 软件框架系统稳定性测试
        5.2.1 模拟相近数据量测试
        5.2.2 模拟多倍总线负载测试
        5.2.3 长时运行系统稳定性测试
    5.3 软件系统实时性验证
        5.3.1 测试数据采集
        5.3.2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增程式电动物流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增程式电动汽车特点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2.3 国外发展现状
    1.3 增程式电动车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1 基于确定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1.3.2 基于模糊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1.3.3 基于全局优化的能量管理策略
        1.3.4 基于实时优化的能量管理策略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增程式电动物流车参数匹配设计
    2.1 车辆动力系统结构
    2.2 车辆设计参数
    2.3 车辆传动比匹配
    2.4 驱动电机选型及参数匹配
        2.4.1 电机转速的计算
        2.4.2 电机功率的计算
        2.4.3 电机转矩的计算
    2.5 增程器选型及参数匹配
        2.5.1 增程器发动机的选型
        2.5.2 增程器发动机的匹配计算
    2.6 动力电池组的选型及参数匹配
        2.6.1 动力电池组的选型
        2.6.2 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
        2.6.3 动力电池组的参数匹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程式电动物流车仿真平台搭建
    3.1 仿真平台架构
        3.1.1 仿真软件的选择
        3.1.2 仿真平台结构
    3.2 整车模型搭建
        3.2.1 车辆动力系统建模
        3.2.2 制动能量回收模块建模
        3.2.3 增程器控制模块建模
    3.3 匹配参数校验
        3.3.1 循环工况的选择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程式电动物流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4.1 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的设计要求
    4.2 传统能量管理策略
        4.2.1 恒温器型控制策略
        4.2.2 功率跟随型控制策略
    4.3 基于确定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4.3.1 电量消耗—电量保持型控制策略
        4.3.2 增程器工作逻辑
        4.3.3 电量消耗—电量保持型控制策略建模
        4.3.4 仿真结果分析
    4.4 基于模糊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
        4.4.1 能量管理策略设计思路
        4.4.2 模糊控制器结构
        4.4.3 输入输出接口
        4.4.4 模糊控制器规则库
        4.4.5 控制策略搭建及仿真
        4.4.6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能量管理策略优化
    5.1 BP神经网络设计
        5.1.1 神经网络概述
        5.1.2 BP神经网络构型
        5.1.3 神经网络的训练
    5.2 BP神经网络能量管理策略建模与仿真
        5.2.1 BP神经网络能量管理策略建模
        5.2.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拖拉机总体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与经费支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电动拖拉机驱动系统设计
    2.1 驱动系统结构设计
    2.2 主要部件选型
        2.2.1 轮毂电机选型
        2.2.2 动力电池选型
    2.3 电动拖拉机动力需求及轮毂电机参数匹配
        2.3.1 最大牵引阻力工况动力计算
        2.3.2 旋耕作业牵引阻力
        2.3.3 播种作业牵引阻力
        2.3.4 爬坡动力计算分析
        2.3.5 轮毂电机参数确定
    2.4 动力电池参数匹配
        2.4.1 续航性能
        2.4.2 动力电池模型
        2.4.3 动力电池组参数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电动拖拉机底盘总体设计
    3.1 底盘设计要求
    3.2 电动拖拉机总体布置方案
        3.2.1 车架
        3.2.2 传动系统
        3.2.3 行走系统
        3.2.4 转向系统
        3.2.5 制动系统
        3.2.6 液压悬挂系统
        3.2.7 其他工作装置
    3.3 液压悬挂系统设计
        3.3.1 悬挂机构的运动分析
        3.3.1.1 曲柄滑块机构运动分析
        3.3.1.2 外提升臂四杆机构运动分析
        3.3.1.3 上拉杆四杆机构运动分析
        3.3.2 农机具受力分析
        3.3.3 关键液压部件选用
        3.3.3.1 液压助力电机
        3.3.3.2 齿轮泵
        3.3.3.3 液控换向阀
    3.4 拖拉机底盘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电动拖拉机仿真及分析
    4.1 车辆仿真技术
    4.2 ADVISOR仿真软件
        4.2.1 Advisor软件介绍
        4.2.2 Advisor系统结构
    4.3 电动拖拉机仿真模块建立
        4.3.1 整车模块
        4.3.2 后轮驱动模块
        4.3.3 电池模块
        4.3.4 电机模块
        4.3.5 变速器、车轮模块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1 测试工况建立
        4.4.2 电动拖拉机空载仿真
        4.4.3 电动拖拉机运输作业仿真
        4.4.4 电动拖拉机播种作业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电动拖拉机整机性能试验
    5.1 加速性能试验
    5.2 爬坡性能试验
    5.3 转弯性能试验
    5.4 牵引性能试验
    5.5 悬挂装置提升性能试验
    5.6 章节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发展概况
        1.2.2 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动力系统的选型设计和整车模型建立
    2.1 动力系统结构形式确定
    2.2 整车基本参数以及动力性目标
    2.3 动力系统匹配原则分析
        2.3.1 动力性能匹配原则分析
        2.3.2 经济性能匹配原则分析
    2.4 动力系统各重要部件的选型设计
        2.4.1 发动机选型设计
        2.4.2 电机选型设计
        2.4.3 动力电池选型设计
        2.4.4 传动比设计
    2.5 整车模型建立
        2.5.1 AVL CRUISE软件简介及其功能特点
        2.5.2 基于AVL CRUISE搭建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整车模型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控制策略设计
    3.1 控制目标分析
    3.2 控制方法及主要控制参数确定
        3.2.1 控制方法确定
        3.2.2 主要控制参数确定
    3.3 基于规则逻辑门限的控制策略设计
        3.3.1 整车控制策略设计的基本原理
        3.3.2 整车运行模式设计
    3.4 基于Matlab/Simulink对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建模
        3.4.1 整车需求转矩计算模块
        3.4.2 模式判别及整车转矩分配模块
    3.5 动力电池SOC门限值和车速门限值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整车性能仿真及结果分析
    4.1 AVL CRUISE与 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
    4.2 整车仿真计算任务设置
    4.3 整车性能仿真以及结果分析
        4.3.1 整车动力性仿真
        4.3.2 整车经济性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控制参数门限值优化
    5.1 优化目标
    5.2 优化过程
        5.2.1 优化模型建立
        5.2.2 优化变量确定
        5.2.3 目标函数设计
        5.2.4 命令文件设置
        5.2.5 优化算法选择
        5.2.6 优化结果分析
    5.3 动力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复杂地面环境中四轮独立驱动车辆运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专业名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一体化电动车轮及其电动车辆研究现状
    1.3 四轮独立驱动独立转向电动车辆研究现状
    1.4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辆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4.1 非几何特征地形环境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4.2 四轮独立电驱动车辆转向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3 车辆悬架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4 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一体化电动轮及其四轮独立驱动车辆的建模
    2.1 引言
    2.2 一体化电动轮结构及模型构建
    2.3 车辆的动力学建模
        2.3.1 参考坐标系的定义
        2.3.2 车辆质心运动分析
        2.3.3 四轮独立驱动车辆的动力学建模
    2.4 轮胎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振动信息聚类的四轮独立驱动车辆速度自适应控制
    3.1 引言
    3.2 基于改进GMM的地形聚类分析
        3.2.1 地形特征描述
        3.2.2 地形高斯混合模型GMM
        3.2.3 有监督的高斯混合模型参数学习算法
    3.3 车辆速度自适应控制方法
        3.3.1 车辆速度自适应控制器结构
        3.3.2 控制器的设计
        3.3.3 基于小波分析的特征提取
    3.4 典型地形环境下车辆运动速度的确定
    3.5 实验
        3.5.1 实验方法
        3.5.2 改进的GMM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觉与振动结合的车辆速度自适应控制
    4.1 引言
    4.2 图像分类的常用处理算法与步骤
    4.3 基于改进CNN的地形图像分类
        4.3.1 CNN网络模型结构设计
        4.3.2 基于相似度纠正的多任务算法
    4.4 地面环境改变过程中车辆的运动控制规划
    4.5 实验及分析
        4.5.1 地形图像分类算法验证
        4.5.2 车辆运动规划算法验证
        4.5.3 速度自适应控制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四轮独立驱动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
    5.1 引言
    5.2 车辆悬架模型的构建
    5.3 路面不平度时域模型
    5.4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
        5.4.1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基础
        5.4.2 DDPG算法原理
    5.5 基于DDPG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
        5.5.1 算法架构与网络模型
        5.5.2 基于启发式学习的DDPG算法
    5.6 仿真实验与分析
        5.6.1 仿真环境的搭建与参数设置
        5.6.2 仿真实验
        5.6.3 利用经验样本的DDPG算法学习效率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鲁棒滑模变结构算法的四轮独立驱动车辆转向控制
    6.1 引言
    6.2 车辆转向稳定性控制目标
        6.2.1 车辆的状态信息与车辆稳定性的关系
        6.2.2 车辆转向稳定性控制目标
    6.3 车辆转向控制模型的构建
    6.4 车辆转向的鲁棒滑模控制
        6.4.1 车辆转向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6.4.2 车辆转向的鲁棒SMC算法设计
    6.5 仿真实验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路面附着系数实时估计及车辆的制动控制
    7.1 引言
    7.2 基于带补偿环节的干扰观测器实现轮胎与路面附着系数的估计
        7.2.1 干扰观测器的结构设计
        7.2.2 带补偿环节的干扰观测器结构设计
        7.2.3 补偿环节的设计
        7.2.4 仿真实验
    7.3 基于给定滑移率的车辆制动控制结构
    7.4 基于FOA算法的PID控制器参数在线整定方法
        7.4.1 FOA算法
        7.4.2 FOA算法的改进
        7.4.3 基于改进FOA算法的PID控制器设计
    7.5 车辆制动仿真与实验
        7.5.1 车轮制动仿真
        7.5.2 整车制动实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电动车辆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物流车电驱动桥桥壳轻量化技术研究[D]. 靳迪.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D]. 谭森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3]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控制[D]. 石轩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基于地磁传感器的车辆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阿天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轮边集成系统转向机构设计与控制研究[D]. 李伟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6]面向智能车的嵌入式动力控制系统设计[D]. 涂曾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增程式电动物流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与性能优化[D]. 洪日.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拖拉机总体设计与试验研究[D]. 曾恒.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 [9]并联式油电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彭雪男. 广西大学, 2020(07)
  • [10]复杂地面环境中四轮独立驱动车辆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 刘明. 山东大学, 2020

标签:;  ;  ;  ;  

电动汽车设计中的匹配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