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简化课程评价问卷质量研究

医学院校简化课程评价问卷质量研究

一、医学院简化课程评价问卷表的质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21)在《PBL模式下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数与代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有关代数教学的研究为众多教师所关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由于代数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它并不像几何一样直观明了,学生容易在这方面对知识本身失去兴趣,而在教师方面,很多教师也会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采取问题式教学,但是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缺少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交流机会。有关问题式教学比较完善的理论,源自于国外的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简称PBL。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基于PBL模式,研究此模式下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全文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研究课题的起源、问题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本文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了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三章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当前初中代数的学习现状;第四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从教学目标、问题、教学评价和流程这几个方面去构建PBL模式下教学设计的内容,并给出两个教学案例,根据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修正后的教学流程;第五章,在实验研究之前,制定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标准;第六章是有关于PBL模式下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主要运用了课堂观察法、对照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去对比分析两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七章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反思。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是PBL模式有待在基础教育领域丰富和完善;二是PBL模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三是PBL模式下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要优于传统课堂表现;四是PBL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可持续发展;五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六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是PBL模式下的初中代数教学对学生的成绩提升是有效的。

胡譞[2](2021)在《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通识教育是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校之初,它就以培养有文化且有实用价值的毕业生为目标,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在斯坦福大学,“实用教育”的理念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这种通识教育超越了单纯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强调要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赋予了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某项专业技能。研究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揭示其特色,可以为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本研究以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构建通识教育的分析框架,梳理其通识教育发展历史,从五个维度: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管理,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其通识教育的特色,探究我国高校如何借鉴斯坦福大学的特有经验,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发现,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缘起、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学校在不同的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教育研究报告,同时也进行了多次通识教育改革。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方面,“实用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学校的文化之中,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以引导学生进入“智识生活”为目标,培养学生广泛的、具有持久价值的基本智力和社会能力,始终坚持教育要为未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斯坦福大学采取了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培养能力为划分课程模块的主导因素,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既有以写作与修辞、语言、有效思考、思维与行为方法组成的秋、冬、春季学期的通识课程,也有由“B ing荣誉学院”、“二年级学院”和“艺术强化”组成的暑期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方面,斯坦福大学充分利用学季制的优势,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时序,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要求,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使学生真正处于课堂活动的中心,为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制定了严格的成绩评价制度,真实有效地发展了通识教育的教学。在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方面,斯坦福大学高度重视管理的规范性,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时针对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师的教学评价等制定了严格的政策,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模式。基于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管理五个层面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建设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方面,重塑对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和理念的深度理解,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方面,创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方面,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学业指导,建立高素质且专业化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规范通识教育评价制度。

郭子暄[3](2020)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文中认为本论文进行的课题研究基于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课标中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梳理了“整本书阅读”这一理念的发展及研究状况,设计并实施了以《平凡的世界》这一当代长篇小说为中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学过程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反思,并将以上尝试作为基础,延伸到高中阶段其它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以后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问题进行概述,包括梳理整本书阅读这一理念的源流发展,界定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整本书阅读与主题阅读、群文阅读、名着阅读等一些类似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地位,阐述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及教学中的一些原则,介绍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使用到的阅读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分析了选取《平凡的世界》进行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原因及其教学意义,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对授课课时进行合理规划,阐述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第三部分主要是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分析所教授班级的具体学情,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阶段的安排和要求作出详细规划,将整个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深入阶段以及拓展阶段,共设计了九个阅读任务,并将其拓展到高中阶段其他书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从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运用多个主体及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进行多方面评价。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分析与启示,通过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各类情况的整理,汇总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总结了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本课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启示进行阐述。本课题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研究分析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的阅读经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高雅的阅读审美情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刘彩霞[4](2019)在《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深水区,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成为各方最为关切的问题。在诸多方案中,强化学生学习评价是最重要的一个。其中,由于注重学生多方面的持续发展,过程性评价备受关注。为了使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本研究从学生、教师及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探究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状况,并基于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在梳理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H大学2015级、2016级和2017级的本科生以及H大学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从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效果等方面探究课程实施中过程性评价的开展状况。通过对2116份学生调查问卷、55份学生访谈资料和24份教师访谈资料分析得出,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整体实施状况一般。其中,不同年级、学科类型和班级人数会使大学生对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的感知产生差异:2017级本科生对过程性评价的整体感知优于其他年级;艺术体育类学生对过程性评价感知优于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班级人数越少,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效果越好。研究还发现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学科类型、班级规模、课程类型以及教学条件等。除此之外,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中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评价内容片面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式形式化、评价反馈迟滞化和专业知识碎片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学校班级规模过大、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制度、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认知存在偏差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方面造成的。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综合过程性评价“应然”的理论要求与各高校实施过程性评价优秀经验的“实然”,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改善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状况。一是遵循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做到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二是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如规范评价实施过程、完善评价反馈制度以及建立评价监督制度等;三是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落实可操作的具体策略;四是学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如优化班级规模、创设支持环境、提高师资队伍及完善教学条件等。

李康乐[5](2019)在《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培育敬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十八大报告中,党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和要求,其中“敬业”则是对我国公民职业领域的核心道德要求。今天,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文明高度发展,敬业精神对当今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培育学生的敬业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敬业精神的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与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武术应发展和创新自身教育功能,以满足当今时代的“国家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普通高校武术要突破自身局限性,普通高校武术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发展相契合,为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才能使中华武术走出发展困境,才能使中华武术最大化的实现其当代价值。这符合时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具有契合时代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培育敬业价值观的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首先,研究提出“敬业价值观”的概念,“热爱本职的工作风貌,履职担责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进而以此为理论基础,遵循教育学原理,分析普通高校武术敬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找出当前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不能满足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需要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敬业精神内容培育的要求和目标,对学校武术教学目的、教学主体、教学主导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普通高校武术以培养具有武术素养的人为学校武术的教育目的,通过武术的学习和训练而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所掌握的武术技能知识、所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以及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要用传统文化涵养敬业价值观,用武术的礼文化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用武术文化中尚用武精神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用武术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强化学生奉献意识。第三,在师资方面,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武术教育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武术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践行敬业价值观的典范。第四,在学生主体上,引导学生思考与反思,树立“学业为本”的主体思想。这就要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制定今后的职业理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五,在教学评价上,还要构建合理的学校武术教学评价体系,加大非技能因素的评价,用质性评价统筹量化评价,引导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更加切实的用中国武术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以普通高校武术教育为载体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基本的武术技能知识、养成的良好的武术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提高习练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武术作为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刘欢[6](2019)在《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相关培训方案构建及实施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患者报告结局(PROs)的客观临床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认可,但我国儿童患者报告结局相关研究很少,儿童患者报告结局一直以来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发展缓慢。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接受度最高的患者报告工具系统,为推动儿童PROs的发展以及儿童PROMIS在未来临床实践中更合理、规范、高效的应用,有必要为儿童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构建一套PROMIS相关的PROs知识培训方案。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医护人员对“患者报告结局”的态度和看法2、调查儿童医护人员对“患者报告结局”相关知识的水平与实践现状。3、构建儿童医护人员“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相关培训方案;4、实施培训方案并评价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1、医护人员对患者报告结局的态度及相关知识与实践现状研究(1)医护人员对患者报告结局的态度: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儿童以及成人科室医护人员进行质性访谈,以广泛吸取临床医护人员对临床实践中使用患者报告结局的态度和看法,并探讨患者报告结局融入临床实践可能存在的障碍;(2)现状调查:采用在文献回顾、前期质性研究以及专家意见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儿童患者报告结局知识与实践现状调查表”对儿童相关科室的临床医护人员进行现况调研,了解临床医护人员的儿童患者报告结局知识水平以及实践现状等;2、患者报告结局培训方案构建研究(1)培训方案的初步构建:基于文献回顾、理论研究、医护人员质性研究、患者报告结局知识与实践现状调查的研究结果,初步构建一套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相关的患者报告结局知识培训方案;(2)培训方案最终形成: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培训课程方案进行评价,根据专家咨询结果调整方案,利用专家咨询后形成的培训方案对儿童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预实验,根据预实验后医护人员反馈结果再次调整培训方案,最终确定本研究培训方案的终稿;(3)培训效果评价工具构建:对英文版“患者结局评估态度问卷”进行汉化和测量学检验,并在文献回顾、研究小组讨论及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构建培训课程评价问卷及知识测验问卷,为本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效果评价工具。3、培训实施及效果评价(1)培训实施:选取上海市某儿童医院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期构建的最终版培训方案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2)培训效果评价:用中文版患者结局评估态度问卷、患者报告结局知识测验问卷以及课程评价问卷评估培训效果。【研究结果】1、医护人员对患者报告结局的态度及相关知识与实践现状研究(1)医护人员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选上海市多家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10名,资料分析共归纳出5个主题,分别是“知识缺乏”、“实践融入”、“价值肯定”、“多重担忧”、“人群差异”。(2)医护人员的患者报告结局知识及实践现状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全国各地多家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患者报告结局知识水平与实践状况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总分仅(47.79±11.975)分,知识条目得分(21.90±6.675)分,实践条目得分(25.84±6.372)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儿童患者报告结局知识水平总分与实践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691,P<0.05)。2、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相关培训方案构建(1)培训方案的初步构建与最终确立基于前期文献回顾、理论研究、质性访谈、现状调查的研究结果,初步构建基于儿童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的患者报告结局知识培训课程。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培训课程方案进行评价,最终两轮专家咨询均回收有效专家咨询问卷均为15份,专家权威系数0.851.0,15位函询专家平均权威系数0.95。专家均未对一级项目提出异议,因此所有一级项目均考虑纳入;二级指标中变异系数大于0.2的项目有两项,均涉及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的开发和测量学检验知识;三级指标中变异系数大于0.2的有6项,为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的工具开发验证知识;课程设置项目中的第三次课程时间安排以及培训效果评价中的“培训参与人员流失率”的变异系数也均大于0.2。本研究结合函询专家提出意见以及统计分析结果对培训方案作了培训项目的修改、增加和删除,主要调整为弱化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的开发及测量学方面知识,增加患者报告结局的实践相关知识,调整培训课程设置以及培训效果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本研究培训方案的第二稿。利用专家咨询后形成的培训方案第二稿对医护人员进行预培训,共选择上海市某儿童医院医生和护士10名参与培训预实验。根据参与培训医护人员的反馈结果,对培训方案二稿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确定本研究培训方案终稿。(2)培训效果评价工具构建引进英文版“患者结局评估态度问卷”,进行汉化和测量学检验。患者结局评估态度问卷中文版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06,不同维度Cronbach’sα系数均>0.8。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3个公因子共能解释62.602%的变异,不同条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值均大于0.6。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3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公因子分别命名为“一般态度”、“负性态度”及“实践障碍”。此外,在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知识测验问卷以及课程评价问卷。知识测验题目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患者报告结局基础知识、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知识以及患者报告结局实践知识,共25题,每题答对计4分。课程评价问卷的评估内容涉及5个方面,分别为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授课方法、师资队伍以及整体评价,共有18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对课程越满意。3、培训实施及效果评价于2018年11月至12月选取上海某儿童医院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符合标准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医护人员共30名,采用前期构建的培训课程方案对医护人员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培训前态度问卷总分(89.00±10.265)分,培训后态度问卷总分(114.87±6.394)分,培训后态度总分显着高于培训前态度总分(P<0.05),培训后态度问卷不同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培训前(P<0.05)。知识测验得分情况显示最高分92分,最低分44分,平均得分为(74.27±11.396)分,合格人数26人(86.70%)。患者报告结局基础知识模块平均分为(19.20±5.189)分,评估工具相关知识模块平均分为(29.60±5.715)分,实践相关知识模块平均分为(25.47±4.754)分。课程评价统计结果显示,平均得分前三位分别为“授课老师可以很好地回答培训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培训采用的讲义和培训资料有助于我学习培训相关知识”、“授课老师对于授课内容非常了解”,94.4%的评价条目平均分大于4.0分,表明大部分医护人员对培训课程的评价良好。【研究结论】1、医护人员的患者报告结局知识水平与实践水平普遍较低,且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自我报告的健康结局信息存在消极态度和不正确的看法,但大部分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报告结局相关知识和信息感兴趣,存在培训需求;2、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医护人员质性访谈、现状调查、专家咨询以及预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患者报告结局培训课程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3、本研究构建的培训课程具有积极的课程评价和反馈,培训课程的实施可让大部分参与培训的医护人员掌握培训中所涉及的患者报告结局知识,并显着改善医护人员对患者结局评估的态度。

余会梅[7](2018)在《ACT-R理论在初中数学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式是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扩充;从整式到分式是式的扩充。分式作为一类重要的代数式,它是研究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某些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有着整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式教学中,初中学生在学习分式时存在如下的困难:⑴对分式的概念性知识理解不够深刻;⑵没有掌握与分式有关的前修知识(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⑶分式运算过程中计算容易出错,列分式方程求解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不会列分式方程。这归因于部分教师认为分式易教易学,教学设计相对简单,从而导致学生错失良好的学习过程,并对两类知识和目标层级的认知理解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究分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它们解决了如下的问题:⑴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分析出分式教学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分式的教学策略;⑵利用ACT-R理论指导分式教学设计,并在此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⑶根据ACT-R理论,分式教学可以分为三阶段六环节来实现;⑷运用课程评价表、分式测试卷和学生访谈来检测实验的效果。研究的成果如下:1.基于ACT-R理论的五条分式教学策略:⑴复习前修知识,有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⑵渗透类比思想,有助于新知识的获得;⑶设计精致练习,有助于熟能生巧;⑷目标层级分解,有助于化繁为简;⑸学习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改正错误。2.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分为三阶段六环节。三阶段分别为陈述性阶段、程序性阶段、自动化阶段。六环节分别是创设情景(复习前修知识),引入新知;应用策略,探究新知;讲解例题,应用新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反馈测评。3.实验研究的结论:⑴学生喜欢以ACT-R理论指导的分式教学设计的授课方式;⑵基于ACT-R理论指导的分式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且效果明显。4.对上述的五条分式教学策略进行改进和深化:⑴复习预备知识;⑵渗透类比思想;⑶巧设“精致”练习;⑷细化目标层级分解;⑸分析分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到及时测控。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一线教师优化分式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徐卫伟[8](2018)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它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迹。在太极拳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应该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体育院校是太极拳课程发展的先头军,太极拳课程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武术课程体系的完善等。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太极拳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为:1.社会制度的变迁催生了太极拳课程的出现,建国后,太极拳作为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经历了从萌芽期到完善期7段历程,体育院校在太极拳课程的建设中一直占据领先地位;在社会制度、教育背景、体育事业、武术事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太极拳课程的价值发生了改变,导致了课程结构和课程要素的多元变化趋势。2.我国13所高等体育院校共开设2类6种48门太极拳课程,课程体系已初具雏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的课程建设特色值得其他院校学习借鉴;各院校课程建设的不平衡现象导致课程体系结构存在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轻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专业类课程目标没有层次性,技能要求不明确;内容选择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导致套路内容比重过大,技能内容匮乏;课程实施中教师教法欠合理,考核评价亟待完善。非专业类课程目标设置趋同度过高;内容难易程度不适宜;学生遗忘率过高,对考核评价的满意度不高。3.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优化属于课程体系中观层面的优化,包括结构优化和要素优化两个部分;体系优化中,应把握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深化武术课程改革、推动拳种课程建设、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突出社会职业能力和关注学生群体差异等原则。4.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结构分类基本合理,专业类和非专业类的划分符合专业设置与学生需求;专业类课程结构应更具层次性,以适应学科发展和满足不同专项学生需求;非专业类课程结构应更具针对性,可以B+Un模式设置课程,保留拳种的基础本质,突出不同专业的技能应用。5.专业类课程目标要素的优化应明确课程定位,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完善,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操作,体现目标要求的层次性;内容要素的优化应根据专业类学生需求模型,满足学生对于技能、文化、健康和技术四个维度的内容需求,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重视技能培养、突出文化多元,完善拳种课程的内容选择;过程要素的优化应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实施要对接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丰富课程实施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6.非专业类课程目标要素的优化应把握课程导向,突出目标的针对性;内容要素的优化应根据非专业类学生需求模型,满足学生对于提高、健康、文化、基础、传播维度的需求,重视专业个性需求,选取拳种的核心内容,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技能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内容,实现传承文化的任务;过程要素的优化应保留技击本质、突出健康功能,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太极拳慕课,丰富考核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何磊[9](2018)在《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健康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西方医学和中医学共同研究的方向之一。人类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要求和追求日益热烈。健康的评价、健康早期辨识与早期干预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中医在认识健康和给予及时干预的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强调人的健康在人类的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也契合了现代医学对于人类生命全过程健康的追求。许多中医学者已经在研究健康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九种体质判定标准的建立和健康状态的提出。在中医学者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中,量表是最常用的研究工具。本研究从量表切入,对现有健康相关理论和研究的现状与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比较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健康评价类量表和问卷,利用对量表应用进行客观分析,为进一步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大量文献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对健康医学领域内的健康相关概念来源发展进行梳理,对健康评价相关的研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阐述。2.文献研究:(1)量表比较分析:对国内外应用较广,接受度高的健康评价量表进行条目简化、规范化处理和归类。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对条目频次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 Fang Data)、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7年1月-2017年12月收录的中文文献。按照文献排除和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2.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资料提取。将所需文献资料信息录入Excel表。分类处理资料,对量表和文献各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健康的涵义和包含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西医学领域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存、消除疾病和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上都感觉良好的过程。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国许多文化传统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目前西医学者们对健康理解的全面内容。中医学界对健康相关概念的研究包括了健康、亚健康、健康状态等概念的探索。目前对于健康的评价包括了人的体质研究、健康多个维度和特殊人群的研究。检查健康水平的手段由最开始的传统医学体格检查发展到目前基因检测。评价健康的工具和方法由以前的直接取材人体组织或者创伤性检测扩大到许多非侵入式测量方法,比如量表测量。健康检测和评价的数据被国家层面整合起来得到更全面的应用,比如建立国家健康指标系统来指导卫生工作。2.文献研究:2.1量表比较分析:最终确定10个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诺丁汉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康奈尔健康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Dimensions,EQ-5D),SF-36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五态人格测验表,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基于证素的健康信息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1)各个量表条目分布不同。①条目总数最多的量表是CMI,条目总数最少的量表是EQ-5D,平均条目数为75.2个。②维度条目最多的是CMI的躯体维度,有150条,维度条目最少的是CMI的社会维度、健康信息表的社会维度、SF-36的社会维度、ED-5D的社会维度、NHP的总评维度、五态人格测验表的躯体维度、社会维度和总评维度,均是0。③国外量表的总评维度、社会维度和躯体维度的条目所占比例均高于国内量表;国内量表的心理维度条目所占比例高于国外量表。(2)躯体条目情况:国内外的量表都从几个方面对躯体情况进行评价,国外量表常常通过多方面间接信息对躯体状况进行评价,比如“自我照顾能力”,“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而国内量表更习惯于直接对躯体状况提问进行评价,如“睡眠情况”,“二便情况”等方面的条目均是直接询问具体躯体状况。经筛选,躯体条目共有233条。其中与疼痛相关的条目共有33个。200个躯体条目中①出现频率大于3%的躯体条目有2条,为怕冷,睡眠总体自评;②出现频率在2%~3%的躯体条目有4条,为心悸、咽异物感、气短、头晕;③出现频率在1%~2%的躯体条目有32条,依次为失眠、胸闷、大便干燥、睡眠质量差、盗汗、鼻塞、健忘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躯体条目有94条,为听力差、眼睛干涩等。(2)经筛选,心理条目共有158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心理条目有2条,依次为抑郁、焦虑;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心理条目有4条,依次为认知、自尊自信、紧张、愤怒;③出现频率在1%~5%之间的心理条目有19条,依次为敏感、固执、幸福与快乐、悲观、兴趣广泛、生命活力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心理条目有13条,依次为性格淡漠、主观、依赖性强等。(3)经筛选,社会条目共有71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社会条目有1条,为社会支持度;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社会条目有11条,依次为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住房条件、交通条件、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获取、获取新信息的机会、社会隔离、社会接触、人际关系、社会安全感、休闲娱乐参与;③出现频率小于5%的社会条目有4条,依次为家庭生活、处事能力、自然环境、角色评价。(4)各量表评分方式以量化分级评分为主。①2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NHP、CMI、五态人格测验表和健康信息表;②5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ED-5D、WHOQOL、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③模拟线性评分的有2个量表,分别是ED-5D和自测健康评价量表。(5)国外量表语言描述更加具体清晰易懂,同时也具有西方文化特点。国内量表口语化不足,表达不够清晰。2.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根据预定检索式进行中文文献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CBM一共检索到849篇文献,分别为CNKI227篇,万方65篇,维普43篇,CBM514篇。逐一阅读文献题目后排除明显不符合研究内容的文献125篇,剩余724篇。通过阅读摘要后排除77篇综述类和思考类文献。再删掉重复文献115篇。得到532篇文献。对532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按照排除标准删掉文献资料信息不完整或者错误的,未明确量表或问卷来源或名称的文献,排除文献中涉及的量表仅仅是疾病专属量表的文献和测量量表侧重健康某一方面的文献,比如心理个性类、疼痛类、睡眠和疲劳类量表文献,剩余225篇文献。根据研究内容,排除研究人群为患者的文献,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82篇,共包括27个量表。(1)82篇文献中,共涉及27个健康评价类量表。包括期刊论文66篇,学位论文15篇,会议论文1篇。属于量表/问卷编制的论文15篇,量表/问卷评价的论文11篇,量表应用的论文56篇。(2)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开始到2009年逐年增长。2010年暂时发文量少于2009年,但是2011年开始发文量有了显着增高。2013/2014两年是文献发表最多的2年。2015年以后趋于平稳。2017年发表文献数量又开始增长。(3)量表的研发机构主要为各大中医院校。研发健康评价类量表数量超过2个的中国机构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4/27),广州医科大学(3/27),中国中医科学院(2/27),上海中医药大学(2/27)北京中医药大学(2/27),南京中医药大学(2/27)(4)27个量表在82篇文献中引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5位分别为中医体质量表40.38%(42/104),SF-36 14.42%(15/104),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7.69%(8/104),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1.0)3.85%(4/104),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2.88%(3/104),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2.88%(3/104),中医健康量表(Health Scale of Traditional Chine se Medicine,HSTCM)2.88%(3/104),WHOQOL-BREF2.88%(3/104)。(5)文章里涉及的研究设计的类型既包括横断面研究(62/82),其中有1篇是采用了横断面和非随机对照研究两个方法,也有随机对照试验(13/82)和自身对照试验(6/82)。研究人群的样本量在24到8448间,有48篇文献的样本量100-1000之间,大于1000例样本量的文献有22篇。其余12篇为小于100的小样本研究。(6)第一作者来源机构共43家,主要是各大中医药大学,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献3篇以上的7家,分别为南方医科大学11篇(13.41%),广州中医药大学10篇(12.20%),北京中医药大学9篇(10.98%),上海中医药大学4篇(4.88%),中国中医科学院3篇(3.66%),南京中医药大学3篇(3.66%),天津中医药大学3篇(3.66%)。7家机构发文数占43家机构总发文数的一半以上(52.44%)(7)①中医体质量表(包括英文版和韩文版)的42篇文献中,4篇文献是关于体质量表的编制和评价(1篇为英文版量表的编译过程,1篇为韩文版编译过程,均为学位论文),38篇为将中医体质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文章里利用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26/38篇),1篇为横断面调查联合非随机研究,8篇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3篇自身前后对照的文献。②SF-36所在的15篇文献中,1篇文献里是将SF-36当做效度标准对其他量表进行评价的研究。4篇文献里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方法,5篇文献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5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人群健康基本情况。研究人群范围较广,包括了老年人、门诊和体检中心人群、社区居民和大学生,还有警察和部队人群。③8篇文章涉及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6篇期刊论文,2篇为学位论文,其中1篇学位论文涉及量表编制过程。流行病横断面调查研究有6篇,研究人群主要为大学生,随机对照试验2篇,研究人群有医院职工和大学生。④4篇文章(3篇期刊论文,1篇学位论文)是应用了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2篇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群来自工人、教师、学生、公务员、社区居民和体检人群。⑤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出现在3篇文章中,研究人群为社区居民和单位职工,研究方法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涉及3篇文献,1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大学生的健康情况,2篇为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人群为体检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量表WHOQOL-BREF主要是作为测量标准出现在2篇文献中,另外1篇应用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⑥4个量表的应用文献为2篇,15个量表应用文献仅有1篇。结论:通过对国内外量表的统计,发现国内外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分布上不同。国外量表的特点是条目多,社会维度条目所占总体条目数量比例较高,同时单个量表中心理维度条目所占单个条目总数的比例差别不大,说明国外量表比较注重社会环境和心理状况对健康的影响。国外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有2级评分和5级评分和模拟线性记分,量表中采用2种评分方式相结合的情况较为常见。国外量表的条目语言描述更加简单清晰和口语化。国内量表条目中,躯体维度条目多见,社会维度条目较少,说明国内量表对于社会维度关注不够。在量化评分方面,国内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与国外相同,但是每个国内量表均只用了 1种评分方式。国内量表的语言常有表达不够清晰,口语化不足的问题。

周琬謦[10](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二、医学院简化课程评价问卷表的质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院简化课程评价问卷表的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BL模式下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初中代数课堂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
    3.2 调查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 初中代数课堂中PBL教学设计的构建
    4.1 PBL教学设计的构建内容
    4.2 PBL在初中代数课堂中的教学步骤
    4.3 PBL模式下的初中代数教学案例
第五章 PBL模式下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
    5.1 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原则
    5.2 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内容
第六章 PBL模式下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6.1 实验内容设计
    6.2 量表和测试卷设计
    6.3 PBL模式下代数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师访谈
附录 C 课堂观察评价标准框架
附录 D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 E 整式加减测试卷
在学期间学术情况
致谢

(2)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斯坦福大学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
        1.1.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整体研究有待深入
        1.1.3 个案研究更适用于美国高校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通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2.1.1 关于通识教育理念的研究
        2.1.2 关于通识教育目标的研究
        2.1.3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
        2.1.4 关于通识教育教学的研究
        2.1.5 关于通识教育管理的研究
    2.2 文献综述总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1.1 研究的分析框架
        3.1.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3.5 研究方法反思
第4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4.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4.1.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缘起(1891—1920)
        4.1.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发展(1920—1994)
        4.1.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成熟(1995—至今)
    4.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
    4.3 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目标
        4.3.1 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目标
        4.3.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
    4.4 小结
第5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5.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
    5.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5.2.1 写作与修辞
        5.2.2 语言
        5.2.3 有效思考
        5.2.4 思维与行为方法
    5.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案例——个案分析
        5.3.1 课程简介
        5.3.2 课程内容
        5.3.3 课程大纲
    5.4 小结
第6 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
    6.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时序
        6.1.1 大一课程的挑战
        6.1.2 大一之后的挑战
    6.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
        6.2.1 写作与修辞
        6.2.2 语言
        6.2.3 有效思考
        6.2.4 思维与行为方法
    6.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
        6.3.1 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
        6.3.2 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
    6.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成绩评价
    6.5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案例——个案分析
        6.5.1 教学目标
        6.5.2 教学形式
        6.5.3 考核要求
    6.6 小结
第7 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
    7.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
        7.1.1 本科教育副教务长办公室
        7.1.2 本科专业审查委员会
        7.1.3 本科标准与政策委员会
        7.1.4 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
        7.1.5 教学评价的管理机构
        7.1.6 写作与修辞课程管理机构
        7.1.7 语言必修课管理机构
        7.1.8 有效思考必修课管理机构
    7.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要求
        7.2.1 写作与修辞
        7.2.2 语言
        7.2.3 有效思考
        7.2.4 思维与行为方法
    7.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学业指导
    7.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7.4.1 斯坦福大学教师队伍概况
        7.4.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教师教学发展
    7.5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
        7.5.1 教学评价的关键原则
        7.5.2 学生评教
        7.5.3 教师自评
        7.5.4 同行评教
        7.5.5 教学评价的特点
    7.6 小结
第8 章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8.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
        8.1.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特色
        8.1.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特色
        8.1.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的特色
        8.1.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的特色
    8.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
        8.2.1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的启示
        8.2.2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启示
        8.2.3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的启示
        8.2.4 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管理的启示
    8.3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问题概述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源流发展及概念界定
        一、整本书阅读的源流及发展
        二、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三、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理念的相关分析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原则
        二、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分析
        三、整本书阅读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地位分析
    第三节 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阅读方法
        一、任务型阅读与自由阅读
        二、略读与精读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第二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
    第一节 选取《平凡的世界》的原因及意义
        一、选取《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二、《平凡的世界》的教学意义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规划
        一、《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二、《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规划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第三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阶段安排及要求
        一、教学班级学情分析
        二、整本书阶段阅读安排
        三、整本书阶段阅读任务引导
        四、整本书阶段阅读档案整理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基础阶段——情节梳理
        一、梳理人物出场探究人物性格
        二、绘制关系图谱理清人物间关系
        三、汇总地区特色感悟地域文化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深入阶段——细节探究
        一、不同人物间的对比研究
        二、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选择探究
        三、对书中主角之争的探究
    第四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拓展阶段——阅读提升
        一、阅读感悟撰写
        三、片段话剧汇演
第四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指导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主体
        一、评价主体之一:教师
        二、评价主体之二:同学
        三、评价主体之三:家长
        四、评价主体之四:学生自己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一、日常观察评价
        二、阅读档案整理
        三、阅读成果展示
        四、课程总结评价
第五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与启示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整本书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本书阅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整本书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计方面遇到的问题
        二、学生方面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对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对书目选择的启示
        二、对课程设计的启示
        三、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过程性评价顺应大学生学习评价的普遍趋势
        2.过程性评价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3.国内关于过程性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2.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3.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学习评价的解读
        1.学生学习评价的概念
        2.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
        3.大学生学习评价的类型
    (二)大学生学习评价的趋势:评价重点从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
    (三)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特征
        1.关注课程学习过程
        2.注重反馈的及时性
        3.重视过程的持续性
        4.注重非预期结果
    (四)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构成维度
        1.评价标准
        2.评价内容
        3.评价主体
        4.评价方式
        5.评价效果
三、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实施
        1.问卷预测与信度、效度检测
        2.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3.问卷的数据统计
        4.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总体现状
        2.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差异性分析
        3.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
        1.评价内容片面化,全面性欠缺
        2.评价主体单一化,民主性不足
        3.评价方式形式化,创新性不强
        4.评价反馈迟滞化,时效性不高
        5.专业知识碎片化,系统性不够
    (二)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班级规模过大
        2.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制度
        3.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存在偏差
        4.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五、改进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建议
    (一)遵循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夯实评价实施的基础
        1.关注学习动机:“求真务学”而非“功名利禄”
        2.注重学习过程:“过程”而非“过场”
        3.重视学习结果:“过程性结果”而非“终结性结果”
    (二)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促进评价规范化实施
        1.规范评价实施过程:科学有序运行
        2.完善评价反馈制度:重视可持续反馈
        3.建立评价监督制度:多方联合监督
    (三)落实可操作的具体策略,推动评价切实实行
        1.多重融合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多维转换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综合运用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不拘形式
        4.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变“操控学习”为“支持学习”
        5.学生打破惰性思维:积极主动学习
    (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保障评价有效实施
        1.优化班级规模:实施小班教学
        2.创设支持环境:科研教学并举
        3.提高师资队伍:组织专业培训
        4.完善教学条件:整合多方资源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培育敬业价值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目的
        1.研究创新
        2.研究目的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相关概念
        1.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概念的界定
        2.学校武术教育的实质
        3.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解读
    (二)理论支撑
        1.武术教育培育敬业价值观的历史叙事
        2.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是培育敬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3.敬业价值观有利于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实现其当代价值
三、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培育敬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武术教育目的现状分析
    (二)武术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三)武术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四)武术教学主体现状分析
    (五)武术教学评价机制现状分析
四、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敬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武术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1.武术教育目的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武术教育目的没有把握武术的本质
    (二)武术教学内容原因分析
        1.武术教学内容疏离文化传承
        2.武术理论课时安排不合理
    (三)武术师资原因分析
        1.武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2.武术教师对敬业价值观缺乏深入认识
    (四)学生主体问题分析
        1.学生主体没有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学业
        2.学生在学业上急功近利
    (五)武术教学评价机制问题分析
        1.武术教学评价偏离教育目标
        2.武术教学评价不够科学完善
五、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敬业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一)以培养具有武术素养的人为教育目的
    (二)重视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涵养敬业价值观
        1.用武术的礼文化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
        2.用尚武精神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3.用武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强化学生奉献意识
    (三)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武术教育家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学业为本”的思想
    (五)构建以培育敬业价值观的武术教学评价体系
六、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6)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相关培训方案构建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研究内容
    一、文献回顾
    二、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护人员PROS态度及知识与实践现状研究
    一、医护人员PROS态度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二、医护人员PROS相关知识及实践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相关培训方案构建研究
    一、培训方案的初步形成
        (一)培训方案构建
        (二)培训方案初稿形成
    二、培训方案的最终确立
        (一)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二)预培训的实施与培训方案的最终确立
    三、培训效果评估工具构建
        (一)“患者结局评估态度问卷”汉化与测量学检验
        (二)知识问卷和课程评价问卷
第四部分 培训实施与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ACT-R理论在初中数学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分式教学的现状
        1.1.2 分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3 ACT-R理论的概述
        1.1.4 ACT-R理论与数学教学的联系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计划与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ACT-R理论综述
        2.1.1 ACT-R理论的介绍
        2.1.2 ACT-R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2.1.3 ACT-R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ACT-R理论对数学教学的研究
        2.2.1 从ACT-R理论看数学知识分类
        2.2.2 从ACT-R理论看数学概念理解
        2.2.3 从ACT-R理论看数学技能形成
        2.2.4 从ACT-R理论看数学变式教学
    2.3 分式教学研究综述
        2.3.1 分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2.3.2 分式教学中的建议或反思
        2.3.3 分式教学中的错误分析研究
        2.3.4 分式概念的学习方式
        2.3.5 数学思想方法在“分式”教学中的应用
    2.4 研究评述
        2.4.1 “ACT-R理论”的文献评述
        2.4.2 “分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评述
        2.4.3 已有研究的启示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3.3.2 行动研究法
        3.3.3 调查法
        3.3.4 实验研究法
    3.4 研究工具
        3.4.1 问卷表
        3.4.2 访谈提纲
        3.4.3 分式的单元测试卷
    3.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5.1 数据的收集
        3.5.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策略
    4.1 教师的调查研究
        4.1.1 教师A1 的访谈
        4.1.2 教师B1 的访谈
        4.1.3 教师A2 的访谈
        4.1.4 教师B2 的访谈
        4.1.5 教师A3 的访谈
        4.1.6 教师B3 的访谈
    4.2 访谈调查结论的分析
    4.3 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策略
        4.3.1 分式新课引入的策略
        4.3.2 探究分式新知的策略
        4.3.3 掌握新知的策略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ACT-R理论的分式教学设计
    5.1 分式教学目标的设计
    5.2 分式教学中样例的设计
    5.3 分式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5.4 分式的教学设计
        5.4.1 分式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5.4.2 分式程序性知识的设计
        5.4.3 思想方法的分式教学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分式教学设计的实施与效果
    6.1 分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6.1.1 从分数到分式
        6.1.2 分式的约分
        6.1.3 分式的加减
        6.1.4 整数指数幂
        6.1.5 分式方程(2)
    6.2 教学效果分析
        6.2.1 测试卷成绩分析
        6.2.2 课程评价表的分析
        6.2.3 学生访谈结果及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反思
        7.2.1 研究的反思
        7.2.2 研究的展望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前测试卷
附录 B “分式”单元测试卷
附录 C 对照班前测成绩
附录 D 实验班前测成绩
附录 E 分式测试卷(后测)对照班成绩
附录 F 分式测试卷(后测)实验班成绩
附录 G 学生课程评价表
附录 H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I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推动太极拳课程建设
        1.1.2 社会对武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1.1.3 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
        1.1.4 体育院校是太极拳课程发展的先头军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
        1.3.1 梳理了太极拳课程在高等体育院校中的发展历程
        1.3.2 构建了太极拳课程学生需求模型
        1.3.3 提出了太极拳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进展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
        2.1.3 课程体系的要素优化
        2.1.4 小结
    2.2 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进展
        2.2.1 专业人才培养下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的相关研究
        2.2.2 体育课程体系内主要课程优化的相关研究
        2.2.3 其他研究
        2.2.4 小结
    2.3 武术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进展
        2.3.1 武术课程改革与优化的相关研究
        2.3.2 太极拳课程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框架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历程与趋势
        4.1.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历程
        4.1.1.1 太极拳课程的出现(民国时期)
        4.1.1.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的萌芽时期(1949-1955)
        4.1.1.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的发展时期(1956-1966)
        4.1.1.4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的搁置期(1966-1976)
        4.1.1.5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的恢复期(1978-1988)
        4.1.1.6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再发展时期(1989-1999)
        4.1.1.7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的调整时期(2000-2010)
        4.1.1.8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的完善时期(2010至今)
        4.1.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4.1.2.1 社会制度的变迁改变了太极拳的传习方式
        4.1.2.2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了太极拳课程发展的两条路径
        4.1.2.3 武术事业推动太极拳课程在两条发展路径上不断前行
        4.1.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趋势
        4.1.3.1 武术课程的细化-分化演变模式
        4.1.3.2 课程结构多层次与多类型的发展趋势
        4.1.3.3 课程要素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4.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现实审视
        4.2.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现状
        4.2.1.1 各组课程院校开课率
        4.2.1.2 院校开课覆盖率
        4.2.1.3 专业类课程的比较分析
        4.2.1.4 非专业类课程的比较分析
        4.2.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现实特色
        4.2.2.1 课程体系结构发展特色
        4.2.2.2 课程体系要素发展特色
        4.2.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4.2.3.1 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4.2.3.2 课程体系各要素存在的问题
    4.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依据
        4.3.1 本研究关于课程体系优化的界定
        4.3.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基础
        4.3.2.1 奥利瓦的课程发展理论
        4.3.2.2 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
        4.3.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的特点
        4.3.3.1 基于国家标准,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4.3.3.2 深化武术课程改革,推动拳种课程建设
        4.3.3.3 重视技能培养,突出社会职业能力
        4.3.3.4 关注不同群体需求,突出课程针对性
    4.4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4.4.1 课程体系结构现状
        4.4.2 一级结构分类的合理性分析
        4.4.3 专业类课程结构优化
        4.4.3.1 学科发展细化的规律对太极拳课程设置的影响
        4.4.3.2 北京体育大学专业类太极拳课程设置的案例分析
        4.4.4 非专业类课程结构优化
        4.4.4.1 ESP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4.4.4.2 非专业类太极拳课程优化设置模式
        4.4.5 小结
    4.5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要素优化
        4.5.1 专业类课程要素优化
        4.5.1.1 目标要素优化
        4.5.1.2 内容要素优化
        4.5.1.3 过程要素优化
        4.5.2 非专业类课程要素优化
        4.5.2.1 目标要素优化
        4.5.2.2 内容要素优化
        4.5.2.3 过程要素优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国内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1 健康概念
        2 中医健康辨识的研究现状
        3 中医健康量表的研发和应用
        4 健康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5 思考与展望
    综述二 国外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1 健康评价内容
        2 健康评价方法
        3 健康评价常用普适性量表
        4 健康类量表的评价标准
        5 思考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健康的相关概念
        1.1 西医学里健康的概念
        1.2 中医的健康概念
        1.3 健康评价
    2 健康评价研究的现状
        2.1 体质学说
        2.2 健康评价的维度
        2.3 健康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2.4 特殊人群健康评价研究
        2.5 健康评价方法和工具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国内外常用健康状态评价量表的比较分析
        1.1 资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思考
    2 常用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领域的应用比较分析
        2.1 资料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分析讨论
        2.4 结论
    3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用型大学
        二、教学能力
        三、教学能力结构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能力结构理论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一、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工具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四、医学院简化课程评价问卷表的质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BL模式下初中代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李明.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2]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研究[D]. 胡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D]. 郭子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刘彩霞. 河南大学, 2019(01)
  • [5]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培育敬业价值观的研究[D]. 李康乐.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相关培训方案构建及实施研究[D]. 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7]ACT-R理论在初中数学分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余会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 徐卫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9]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D]. 何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医学院校简化课程评价问卷质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