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子》(小学语文第十册)(论文文献综述)
王萌,张倩倩,张红英[1](2021)在《认知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材词汇计量研究——以名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词汇语义为研究视角,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汉语语义词典》的语义分类为依据,将名词映射为抽象事物、具体事物、过程、时间、空间等五类,对教材名词的语义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人教版、苏教版两套小学语文教材的词汇安排,是符合6—12岁年龄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首先,具体事物类名词的占比最高,这符合小学生"从现实出发"的认知特点;其次,抽象概念类名词的比例随着年级增长而增加,具体事物类名词占比则逐步下降,这遵循着儿童认知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
林娟[2](2020)在《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语篇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逐渐为学界所关注。然而当前多模态语篇研究多从微观出发,语篇分析与社会语境相割裂。此外,汉语教材多模态研究数量有限,学界对汉语教材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潜势仍知之甚少。因此,本文以1934年民国开明国语课本为起点,以25年为时间节点,选取四套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语料,探讨了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符号资源选择及其所构建的多模态语篇意义,旨在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符号资源的意义潜势与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本研究秉持系统功能观,认为教材语篇作为意义潜势系统,其意义是由语言与图像两种模态的符号资源选择所共同构建。因而以系统功能为视阈,基于“先分后合”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传统(Lemke,2005;胡壮麟,2007),相应先分析教材语篇的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和图文关系,然后探讨由三者所构建的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语言模态探讨词汇特征和语类类型分布。词汇尤其是实词能体现语篇的语义特征和概念系统(廖迅乔,2014),而语类作为一个中介点能将语篇意义与社会历史文化意识联系起来(马丁,2012)。由于本研究关注由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共同构建的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历时变化,而句法在过去一百年里发展变化并不显着,因而句法并未被纳入分析层面。研究首先通过自建的67万字语料库考察了四个历史时期的高频实词与高频共现搭配,分析了体现各个年代时代特色的词汇特征;然后运用马丁(2012)的语类框架(包括记叙等十七种语类)对教材语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34年教材的词汇特征与语类特征呈现了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实践与人文思想的语篇世界;1961年教材词汇特征与语类特征的鲜明特色是以革命叙事为中心。语篇事件的参与者通常处于二元对立关系,并通过多元化的场景来体现革命的广泛性;1984年教材以描写和叙事为中心,记录和描绘的实体和命题包括革命战争,过去和当下的社会生活事件,个人生活经验等,但缺乏学校语境下的事件;2018年教材语篇的词汇与语类最显着特征是以故事语类为绝对主体,构建了一个体现美好品质、亲情友情的积极叙事世界。图像模态探讨了图式特征和语篇功能体现。图式能体现图像语篇的核心概念特征,图像模态的元功能分析能揭示图像语篇意义。研究发现,首先,教材图像模态的动植物图式、建筑物图式、交通工具图式、景色图式的丰富程度体现了四套教材试图描绘现实社会世界,推崇自然主义还是构建脱离现实的抽象存在。而教材图像的男女人物图式的比例与各自承担的社会角色则隐含着权力和地位关系。其次,从图像的再现意义来看,四套教材图像所再现的客观事物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图像的互动意义来看,四套教材图像都倾向于通过正面视角、远景镜头将读者卷入图像世界。2018年教材图像的互动意义还通过色彩应用以及实景图的选用进一步得到增强。从构图意义来看,四套教材信息值的共同点是将重要信息安置于图像中心位置,这一特点在近一百年来都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在2018年教材中还被强化了。这一发现证实了视觉语法关于信息值显着性的理论框架(Kress&Leeuwen,1996/2006)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适用性。图文关系揭示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如何协作共建语篇意义。同一语篇中的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由于具有同文化语境、同情境语境、同交际目的三个特点,因而存在一定的联系,协作构建意义(张德禄,2012)。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了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三种核心图文关系模式,即图像依附于文本且图像说明文本意义;图像依附于文本且图像增强文本意义;图像与文本相互独立且图像说明文本意义。此外,本文还对四套教材图文关系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探讨。1934年教材具备9种不同的图文地位关系与逻辑语义关系,是四套教材中图文关系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均衡、图像与文本处于平等关系比例最高的教材;1961年教材仅包括5种图文关系,是四套教材中图文关系种类最贫乏的;与60年代教材相比,1984年教材配图数量和图文关系种类,图像与文本处于平等关系的比例均有所增加,图文说明关系的比例则有所下降,体现了 1984年教材语篇中图像功能更为多元。2018年教材的配图数量是其他年代教材配图数量的两倍以上,图像附属于文本的比例是四套教材中最高的,但缺乏图像与文本相互补充的图文关系语篇。此外,2018教材还在图文延展关系上增加了文本的时代背景信息,人际意义层面增强了父母与老师的权力。最后,本文探讨了不同时期教材语篇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图文关系层面的共性特征,分析了各个时期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有何区别。1934年民国教材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图文关系的符号资源选择最为丰富,构建了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具有丰富社会生活实践、浓厚人文情怀的多模态语篇世界。同时教材作为文化资源再生产的重要中介,还试图对男女、师生、父子等关系进行更为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1961年教材的多模态语篇表达则构建了一个以文字模态为中心、以革命为主线的男性主义的抽象的宏大叙事语篇。1984年教材多模态语篇仍然以文本为主要模态,但开始从宏大的革命叙事转向自然主义的客观世界。2018年教材延续并发展了 1984年教材的自然主义风格,在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的资源选择与配置上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国际性,构建了一个以天真孩童为对象、以个体经验为主体、体现美好品质的积极叙事世界。但2018年教材多模态语篇尤其是图像模态部分设计隐含了长辈与孩子、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图像模态的人际功能也存在既增强又削弱的矛盾。综上,本研究揭示了教材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与图文关系的符号资源选择及其所构建的多模态语篇意义,通过历时视角来了解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潜势系统及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以期学界在教材编写时注重多模态符号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与社会语境的联系。
彭帅[3](2020)在《《汉语》与《说话》辞格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描写分析海外小学华文教材《汉语》和《说话》中的辞格,探讨如何科学、合理编排教材辞格,从而提高海外华文学校小学生的汉语修辞能力。从辞格的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分析,发现两套教材有以下特点:相同方面,辞格类别大体一致,集中在“侧重美”和“联系美”类辞格上;辞格以儿童常用类别为主,其中比拟占比过高;常用辞格在低年级复现率高;辞格编排未充分考虑儿童认知、思维特点,遵循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主要随文章内容分布;辞格多分布于儿童文学作品;辞格题材主要为儿童所熟悉的生活类、动植物类及自然现象类;辞格交融现象占比低,且以2个简单类辞格为主,辞格次类以基本类为主;辞格文化内容主要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典故、风俗人情及价值观等相关。不同方面,《汉语》相较于《说话》辞格数量多,递增趋势明显;主要分布在记叙、童话类文体中,《说话》主要分布在对话、儿歌体中。《汉语》辞格难度比《说话》大,相同篇目辞格难度主要体现在辞格、词汇及句式选用上。《汉语》注重儿童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说话》注重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教材应以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据安排辞格种类及数量,中、高年级应重视常用辞格的复现率;辞格文体、语体分布要因学生特点及教材性质而定;辞格交融现象应根据儿童的认知、思维特点选择辞格种类及次类;辞格题材的编排要充分考虑其难度及儿童所处语言环境;根据儿童所在国国情,在不同阶段选取相应难度的文化内容;低年级以感知为主,中、高年级可适当归纳、总结,并增设相应练习;应重视口语修辞。
李赟兴[4](2020)在《《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情况对于了解当时中国小学语文教育情况,以及推进当前语文教材改革和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当时的小学教材已经开始重视儿童的重要地位,出现了教材儿童化的趋势,“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因此,研究《国语新读本》不仅是对民国教育的关注,也是对于社会转型时期儿童地位发展的重视。本文从民国时期多样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个典型代表——《国语新读本》,通过对《国语新读本》的整体情况、编写背景的了解,对《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选用和编写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讨,分别从童话选择的篇幅、内容、思想、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教材中童话选用的特点如下:一、童话在数量、内容和编排上较为科学合理,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和社会生活相适应。二、教材中的童话反映出的教育思想背后是深刻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及行为。三、童话背后蕴含着“儿童为本”的价值观,为儿童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探讨童话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教材中所选用的童话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并通过和当前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教材进行对比,对教材中的童话选用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出现实启示,对当下教材中的童话选用标准提出自己的建议。
宋倩[5](2020)在《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童话是浩瀚的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凭借其曲折奇特的情节,生动活泼的想象,趣味横生的语言陶冶和优化着孩子们的生命世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童话以相当可观的选编数量入选教材,表明教材编写者对童话艺术价值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也彰显了童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童话阅读教学对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童话进入课堂之后,其魅力被理性的分析所掩盖,基于此,本研究以儿童本位理念为依据,以教科书中的安徒生童话作品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阅读教学现状认真剖析症结所在,结合名师课例中所彰显的儿童本位的理念精华,为部编版教科书中新增篇目的阅读教学提供思路,使童话魅力在课堂中得以真正地回归与彰显。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对儿童本位理念、童话阅读教学以及文学领域与教育领域中的安徒生童话作品进行文献综述,并叙述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理论探源。对儿童本位理念追本溯源,阐述理念的内涵,并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寻求理论支撑,进而论述童话世界与儿童内心世界的契合,从中证明儿童本位理念是童话阅读教学的根基。第二章:现实考察。从传统篇目和新增篇目两个层面论述安徒生童话作品与语文教育的结缘,通过对作品选编的梳理及解读,来论述安徒生童话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化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一线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当今安徒生童话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中认识到儿童本位理念缺失的实然困境。第三章:课例研究。重点研读特级教师的课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李吉林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周益民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深入剖析并提炼课例中儿童本位理念的闪光点,为童话阅读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借鉴与启发。第四章:实践探索。对部编版教科书中的新增篇目展开一次教学实践,结合儿童本位理念与上述研究中得出的策略,对《拇指姑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两篇童话进行教学设计,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第五章:研究启示。从整体上论述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首先在教学内容的优化维度:关注儿童的阅读期待;突出作品的幻想性与文学性;设定童话阅读教学阶段目标。其次在教学策略的选取维度:创设童话情境,唤醒儿童的审美灵性;开展多元对话,为儿童搭建思维阶梯;发挥想象作用,丰富儿童的认知;聚焦童话精神,深化儿童的生命体验。最后在课外阅读的开展维度:打造“童话文学圈”,优化儿童阅读环境;开展童话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儿童阅读素养;运用教育戏剧助力童话课外阅读,多维度立体呈现。
计宇[6](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文中认为选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最常使用的课程载体,但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是内隐于教科书选文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炼出选文适切的语文学习内容,也就是建构出选文的语文学习意义是其选文使用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建构出体现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本研究围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这一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内涵与变革指向、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状态与如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四方面进行层层推进的研究。全文由序言、导论、结语与正文七章共十部分构成。序言与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起点、研究立场、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一章与第二章具体分析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全面呈现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第三章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进行的理论分析,进而把握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基本类型。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则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选文理解实然样态的调查与案例分析,提炼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呈现其专业生存方式的现状。第七章中提出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与建构策略。结语部分是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第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其教学实践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必然集中体现了其专业发展样态。第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实用型、意义模糊型、技术惯例型、天真依赖型、语言中心型、思想中心型六种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僵化性突出、模仿性明显,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也难以呈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客观呈现出其专业生存处于专业自我的缺失消解、专业实践的困惑焦虑与专业发展的表面被动状态之中。第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由其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构成,通过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三知”策略,建构出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明确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从而使其专业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另外,又对整体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小学教师教育中的语文学科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纵向历时研究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祝明媛[7](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良好地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这一在基础教育中存在已久的问题,我国也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教育部要求各学科基于其学科本质建立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课题,一方面被很多专家学者所关注与研究,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面前也对一线教师在实践层面的摸索和探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教育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不断成熟完善,而一线教师面对“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这一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综上所述,笔者将基于核心素养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进行研究,并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这一人文主题单元作为举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将设计好的单元教学设计投放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小学三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单元教学来推动课堂转型,进而落实核心素养,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本文将围绕以下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展开论述。首先,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及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总结及不足。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了核心素养等相关概念。其次对本研究的设计从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在构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利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要素、培养路径及课程转型的要求之后,制定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型,展现了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最后,在实验班进行单元教学,对照班进行常规单元教学。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教学实施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成果重点从“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经过实践效果检验,得出单元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单元整体逻辑体系,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有良好的效果,基于研究过程提出实施建议。
李文丽[8](2019)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语文教科书是传递特定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1993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文内容的教育作用。在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课文类型,并集中体现了语文教科书“文以载道”的本质特点。道德故事是我国历久弥新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以道德文字的形式集中讲述着诚实、忠诚、信念、责任、自律等道德教育共识,具有保存、传递、分享和体验共同体成员智慧的独特价值。它以一种自然的而非强制的力量传递道德理念、激发道德想象、规训道德行为,最终引导儿童知善、欲善、行善。然而,教科书中的道德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其演变和存续的主流轨迹将对当下学校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借鉴和警示作用。因此,本研究以1987版、1993版和2001版三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228篇道德故事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总结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价值取向演变的主流轨迹。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归纳概括已有的相关研究,并简单介绍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核心概念界定和分析系统的构建。首先结合已有研究对道德、故事、道德故事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基于此在三套教科书中筛选出228篇道德故事选文。为了对道德故事选文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分析框架和分析项目的分析系统。第三部分,主要是按照分析系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道德故事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根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德育主题3个分析指标对228篇道德故事进行整体统计分析,得出三套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变化;然后具体分析228篇道德故事在自我定向的道德、他人定向的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四大维度的演变情况。第四部分,主要通过统计三套教科书的共有道德故事篇目,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经统计发现,20篇经典篇目在四大维度上的分布情况表现为:国民公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最强,其次是自我定向道德维度,而他人定向道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较低,而社会公德维度并没有涉及。第五部分,概括和分析80年代以来道德故事价值取向的演变与续存特点,并展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得出结论:(1)道德故事的中心人物塑造具有明显的男性中心取向;(2)总体呈现出“重私德,轻公德”的取向;(3)国民公德是亘古不变的主流价值取向,而社会公德易被忽视;(4)故事情节由浓厚的政治色彩走向平凡化的生活;(5)由强调政治价值到文化价值,再到多元价值并存的价值追求更迭。基于此,畅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未来发展趋势:(1)摒除偏见,重视女性角色的示范作用;(2)与时俱进,增强道德故事的适切性;(3)重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4)培养社会公德应是道德故事的应有之责。
龚书亮[9](2019)在《吴研因《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23年教育部刊发吴研因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正是吴研因在草拟《纲要》时,同庄适、沈圻共同编辑的小学国语教科书。本文初步挖掘《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编制语境,并研究教科书的编写特色和教学特点,进而梳理此书的相关评价,以期能为当下的教材编纂和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国语运动、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市场竞争对《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编选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其影响,《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阶段的课文皆为白话文,增编了大量“语言类”文章;教科书注重“儿童文学化”,课文大量引进西方素材;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平。《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突出特色在于选入了 123首诗歌,诗与歌的地位得以突显;选材的“故事化”特征明显,注重趣味性和“涵养性情”;教科书低年级阶段注重与儿童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根据《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配套发行的教师用书《新学制国语教授书》可知,该教科书的教学用了当时颇为流行的“设计教学法”,其教学步骤为欣赏、练习、思考、建造;其教学理念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方式主要是表演、演唱和倡导大量阅读。《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历史评价颇高,认为它超越了以往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因“鸟言兽语”入文,被认为“违背自然”,引起了教育界的论争,部分课文因过于浅显,也受到批评。总的来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使大量文学化的作品进入教材,且部分课文一直被沿用和改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以其丰富的课文体裁,“螺旋式”的课程编排,趣味性的故事,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为当下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其应用文数量的不足,教师实际教学与《新学制国语教授书》教学设想间的差距也值得我们反思。
葛逻夷[10](2018)在《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文中指出“男女平等”是被写进我国宪法的基本国策。为了推进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公平化,国家也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将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公平化具体到了课程与教材的层面。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一个性别平等度较高的地区,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性别平等意识。上海也是国内教育较发达的地区,拥有独立的教材编写权。那现行的沪教版教材应当是一套能够充分反应当前上海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公平意识的教材。本文将以二期课改后使用的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10册)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框架,通过频度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探究教材中的性别倾向问题。其中频度分析包括对标题与课文中的人物性别的分析,对课文中人物称谓的性别及其是否有意义的分析,以及对插图中的人物性别的分析。内容分析将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分析语词、语句和故事的主线。再从角色形象的角度分析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性别角色形象。最后从人物品质的角度分析两性的性别角色差异。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了前人的研究数据及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现行沪教版教材在细节之处有许多改变,展现了二期课改教材的进步性。但是仍未能在两性出现频次以及教材内容设置方面形成实质性的突破,教材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向。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期望了解上海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应的性别平等与公平意识,揭示沪教版教材所传递的性别意识形态及其变化发展情况。同时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给教材的编写者提供部分的参考意见,能够给广大学校开展校本化的性别平等与公平意识的教育提供想法,能够给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性别平等与公平意识的教育提供思路。
二、《燕子》(小学语文第十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燕子》(小学语文第十册)(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设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多模态语篇与教材研究 |
2.1 多模态语篇研究 |
2.1.1 系统功能视角 |
2.1.2 互动视角 |
2.1.3 认知视角 |
2.2 教材研究 |
2.2.1 教育学视角 |
2.2.2 多模态视角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3章 教材语篇语言模态 |
3.1 高频实词分析 |
3.1.1 高频实词的选取 |
3.1.2 高频名词 |
3.1.3 高频形容词 |
3.1.4 高频动词 |
3.1.5 高频副词 |
3.1.6 不同时代教材高频实词对比分析 |
3.2 语类分析 |
3.2.1 语类分析框架 |
3.2.2 1934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3 1961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4 1984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5 2018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6 不同时代教材语类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教材语篇图像模态 |
4.1 图式分析 |
4.1.1 1934年教材图式特征 |
4.1.2 1961年教材图式特征 |
4.1.3 1984年教材图式特征 |
4.1.4 2018年教材图式特征 |
4.2 图像功能分析 |
4.2.1 视觉语法分析框架 |
4.2.2 1934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2.3 1961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2.4 1984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2.5 2018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3 不同时代教材图像模态对比分析 |
4.3.1 图式特征对比分析 |
4.3.2 图像功能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教材语篇图文关系 |
5.1 图文关系分析框架 |
5.2 1934年教材图文关系 |
5.3 1961年教材图文关系 |
5.4 1984年教材图文关系 |
5.5 2018年教材图文关系 |
5.6 不同时代教材图文关系对比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社会文化语境与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建构 |
6.1 不同时代教材多模态语篇共性特征 |
6.2 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与社会文化历史意识 |
6.2.1 1934年教材---人文关怀 |
6.2.2 1961年教材---聚焦革命 |
6.2.3 1984年教材---转向自然 |
6.2.4 2018年教材---时代性与天真的儿童世界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频实词一览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汉语》与《说话》辞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基础理论 |
2.1 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 |
2.2 辞格理论 |
2.3 修辞教学 |
3.《汉语》辞格的分布与特点 |
3.1 辞格种类统计 |
3.2 课文辞格分布描写 |
3.3 辞格难度 |
3.4 辞格与文化教学 |
3.5 辞格分布与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
3.6 《汉语》辞格采编特点 |
4.《说话》辞格的分布与特点 |
4.1 辞格种类统计 |
4.2 课文辞格分布描写 |
4.3 辞格难度 |
4.4 辞格与文化教学 |
4.5 辞格分布与小学语文能力发展 |
4.6 《说话》辞格采编的特点 |
5.两套教材辞格对比分析 |
5.1 分布对比 |
5.2 辞格难度分布对比 |
5.3 辞格与文化教学对比分析 |
5.4 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看二者的辞格采编 |
5.5 特点对比 |
6 结论 |
6.1 小学华文教材辞格特点 |
6.2 存在问题 |
6.3 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汉语》(小学版)部分语料摘录 |
附录二 :《说话》(小学版)部分语料摘录 |
致谢 |
(4)《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直接选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 |
二、将民国时期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做对比 |
三、以当前发行教材为研究对象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语文教材 |
二、童话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一章 《国语新读本》及相关背景介绍 |
第一节 《国语新读本》编写时期的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二、教育背景 |
第二节 吴研因与《国语新读本》的编写 |
一、吴研因及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
二、《国语新读本》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分析 |
第一节 《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数量分析 |
一、童话比例分析 |
二、童话字数及插图数分析 |
第二节 童话内容分析 |
一、选用主题分析 |
二、童话对象的编排分析 |
三、童话课后习题分析 |
四、童话反映的教育思想分析 |
第三节 《国语新读本》中童话选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忽视童话的人文价值 |
二、童话中“动物”过多 |
三、童话语言应更具有儿童语言特色 |
四、部分童话导向存在消极暗示 |
五、各年级教材中童话分布不均 |
第四节 童话选用的现实启示 |
一、部编版一到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童话 |
二、部编版教材和《国语新读本》中童话的对比 |
三、关于语文教材中童话编选的启示 |
第三章 《国语新读本》中童话特点与内涵 |
第一节 童话的内容特点 |
一、童话数量、形式不断变化 |
二、丰富且各具特色的主题 |
三、语言反复,加强记忆 |
四、科学合理的编排 |
第二节 童话的教育价值 |
一、幻想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
二、植根心灵渗透教育,养成行为模式 |
三、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相结合 |
第三节 童话的发展价值 |
一、适应儿童需要 |
二、符合社会需要 |
三、社会转型中的童话 |
第四节 童话的价值观导向 |
一、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导向 |
二、多样化的价值传递 |
三、“儿童本位”的价值观 |
第四章 童话的意义 |
第一节 童话的时代教育意义 |
一、入选童话要符合主流价值观 |
二、入选童话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
三、入选童话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
第二节 《国语新读本》中童话选用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
一、《国语新读本》中童话的借鉴价值 |
二、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用的标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于儿童本位的童话阅读教学概述 |
第一节 儿童本位理念 |
一、探本溯源:从“儿童中心主义”到“儿童本位” |
二、“儿童本位”内涵阐释 |
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本位” |
第二节 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的交融 |
一、童话的概念界定 |
二、童话对儿童天性的关照 |
三、童话阅读对儿童的深层影响 |
第三节 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原则 |
一、以呵护儿童童话思维为基础 |
二、以实现儿童身心自由为路径 |
三、以引领儿童眺望远方为超越 |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中的安徒生作品及阅读教学现状 |
第一节 安徒生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化 |
一、《丑小鸭》之“丑”与“美”的转化 |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悲”与“幸”的依存 |
三、《皇帝的新装》之“假”与“真”的交锋 |
第二节 部编版教科书中安徒生作品的新面貌 |
一、尊重经典,选篇数目增加 |
二、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童话并存 |
三、课内外相结合,联结整本书阅读 |
第三节 安徒生作品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单篇阅读教学的调查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调查 |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传统篇目名师课例分析 |
第一节 窦桂梅《丑小鸭》 |
一、“朗读”与“炼字”中显现语言的张力 |
二、“对比”与“延伸”中启迪儿童的心智 |
第二节 李吉林《卖火柴的小女孩》 |
一、“情境”助推“情切” |
二、“想象”填补“空白” |
第三节 周益民《皇帝的新装》 |
一、“对话”中彰显“生气” |
二、“思辨”中追求“高致” |
第四节 儿童本位理念的共同坚守 |
一、儿童语言的运用 |
二、儿童审美的鉴赏 |
三、儿童思维的发展 |
第四章 新增篇目阅读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拇指姑娘》:“拇指小人式”童话群文阅读 |
一、作品解读 |
二、教学目标设定 |
三、教学设计思路 |
四、教学反思 |
第二节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迈向高阶思维的“提问梯” |
一、作品解读 |
二、教学目标设定 |
三、教学设计思路 |
四、教学反思 |
第五章 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的建构 |
第一节 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儿童兴趣 |
一、关注儿童的阅读期待 |
二、突出作品的幻想性与文学性 |
三、设定童话阅读教学阶段性目标 |
第二节 完善教学策略,陪伴儿童成长 |
一、童话情境创设,唤醒审美灵性 |
二、多元对话交流,搭建思维阶梯 |
三、想象作用开拓,丰富认知过程 |
四、聚焦童话精神,深化生命体验 |
第三节 链接课堂内外,点亮儿童世界 |
一、打造“童话文学圈”,优化儿童阅读环境 |
二、开展童话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儿童阅读素养 |
三、运用教育戏剧助力童话课外阅读,多维度立体呈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话语转型 |
(二)教科书选文研究思维的转换 |
(三)21世纪社会生活变革的要求 |
(四)个人的实践反思与研究旨趣 |
二、研究起点 |
(一)研究现状 |
(二)概念诠释 |
三、研究立场 |
四、研究意义 |
(一)衔接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与实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
(二)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反思自身专业性,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
(三)深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视域,丰富教科书研究理论 |
五、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与主体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体结构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本质功能探寻 |
一、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特色流变 |
(一)传承为主:选文体系初建期(1902年-1912年) |
(二)实用为先:选文第一次变革期(1912年-1949年) |
(三)应时开拓:选文第二次变革期(1949年-1977年) |
(四)多元并存:选文第三次变革期(1978年-2000年) |
(五)素养指向:选文第四次变革期(2001年-现在) |
二、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编写特点 |
(一)选文标准明确 |
(二)选文特征突出 |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 |
(一)教科书选文是学习语言规范的首要材料 |
(二)教科书选文是掌握思维方法的有力工具 |
(三)教科书选文是唤醒审美体验的重要媒介 |
(四)教科书选文是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
一、追寻与创建: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意蕴 |
(一)作为普通读者对选文个体本身意义的追寻 |
(二)作为专业教师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的创建 |
二、历史与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对话 |
(一)作为普通读者与选文的对话 |
(二)作为专业教师与选文的对话 |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
(一)明确自身身份的复合性 |
(二)把握理解过程的立体对话 |
(三)强调理解内容的素养指向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理论分析 |
一、文本解读范式与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辨析 |
(一)文本解读范式的内涵 |
(二)文本解读范式的主要类型 |
(三)“文本解读范式”与“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差异 |
二、“文本解读范式”形成的教师选文研究困境 |
(一)宏观研究模糊 |
(二)中观研究散乱 |
(三)微观研究浅表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类型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可能类型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
(二)调查范围与样本 |
(三)调查工具的编制 |
(四)数据与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
二、调查结果呈现 |
(一)理解观念现状呈现 |
(二)理解方法现状呈现 |
(三)理解内容现状呈现 |
三、调查发现 |
(一)“知”“行”反差大 |
(二)教师身份单一性强 |
(三)理解过程单向度强 |
(四)理解内容适切性差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主要类型 |
(一)不同理解观念形成的范式类型 |
(二)不同理解方法形成的范式类型 |
(三)不同理解内容形成的范式类型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
(一)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 |
(二)理解范式僵化性突出 |
(三)理解范式模仿性明显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实然样态成因探析 |
(一)理解观念: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思考不足 |
(二)理解方法:对批判性思维缺乏全面运用 |
(三)理解内容: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模糊 |
第六章 基于专业生存方式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案例分析 |
一、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 |
(一)案例选择 |
(二)分析框架 |
二、案例分析 |
(一)专业意识的独特性分析 |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情况分析 |
三、根基不牢: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现状 |
(一)独特的专业意识片面固化 |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与学科疏离 |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单一薄弱 |
四、根基不牢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成因探析 |
(一)对学科任务特质认知不清 |
(二)具备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良 |
(三)对学科思维方法掌握不足 |
第七章 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 |
一、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
(一)理解观念明确指向于专业发展 |
(二)理解方法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 |
(三)理解内容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二、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 |
(一)类型: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 |
(二)专业生存方式独特性的体现 |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策略 |
(一)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 |
(二)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 |
(三)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结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 |
(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 |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 |
二、研究反思 |
(一)理解范式的内涵本质:在文本解读与选文理解的差异中明确 |
(二)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在选文使用的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中清晰 |
(三)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在选文使用的调查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 |
(四)理解范式的应然建构:在选文使用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生成 |
三、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访谈提纲 |
附录3 :六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典型案例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概念界定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要素 |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课程转型的要求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模式 |
(一)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
(二)整合——构建教学框架 |
(三)开发——细化教学设计 |
(四)实施——运用教学策略 |
(五)评价——进行教学反馈 |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
(一)行动方案 |
(二)典型案例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六、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实施建议 |
(一)突破零散实现整合 |
(二)强调发展真实学力 |
(三)注重建构知识体系 |
(四)提倡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
七、研究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社会存在方式转变背景下道德故事的价值彰显 |
(二) 教科书是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
(三) 知性德育下语文教科书“文以载道”的价值被遮蔽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道德故事的研究现状 |
(二) 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研究现状 |
(三) 相关研究述评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一) 内容分析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故事的内涵及分析系统建构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教科书 |
(二) 价值取向 |
(三) 道德故事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及道德故事的选取 |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取 |
(二) 道德故事选文的选取 |
三、分析系统的建构 |
(一) 分析框架 |
(二) 分析项目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演变分析 |
一、小学语教科书中道德故事变迁的整体统计分析 |
(一) 三套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人物形象分析 |
(二) 三套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故事情节分析 |
(三) 三套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德育主题分析 |
二、小学语教科书中道德故事在各个维度的演变分析 |
(一) 自我定向的道德维度 |
(二) 他人定向的道德维度 |
(三) 社会公德维度 |
(四) 国民公德维度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统计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稳定性内容分析 |
(一) 国民公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最强 |
(二) 自我定向道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仅次于国民公德维度 |
(三) 他人定向道德维度选材内容稳定性较低 |
第五章 演变与续存: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演变与续存特点 |
(一) 道德故事的中心人物塑造具有明显的男性中心取向 |
(二) 总体呈现出“重私德,轻公德”的取向 |
(三) 国民公德是亘古不变的主流价值取向,而社会公德易被忽视 |
(四) 故事情节由浓厚的政治色彩走向平凡化的生活 |
(五) 主导价值追求的更迭:由政治价值到文化价值,再到多元价值并存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未来展望 |
(一) 摒除偏见,重视女性角色的示范作用 |
(二) 与时俱进,增强道德故事的适切性 |
(三) 重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
(四) 培养社会公德应是道德故事的应有之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9)吴研因《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编制语境 |
第一节 国语运动的推动与新学制的催化 |
一、国语运动的推动 |
二、新学制的催化 |
第二节 市场竞争对教材编选的影响 |
一、民国时期教材出版的市场行情 |
二、市场竞争对于两种代表性教材的影响 |
第二章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
第一节 歌与诗地位的突显 |
一、儿歌的内容及特色 |
二、儿童诗的种类与特色 |
第二节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选材特色 |
一、《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材的生活化 |
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材的故事化 |
第三章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教学研究 |
第一节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教学理念与过程 |
一、《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教学理念 |
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教学步骤与案例 |
第二节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教学方式 |
一、注重演唱与表演 |
二、倡导大量阅读 |
第四章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社会评价与影响 |
第一节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社会评价 |
一、主流报刊的评价 |
二、关于教育理念的争议 |
第二节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影响 |
一、“鸟言兽语”对其他教科书的影响 |
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课文的沿用与改编 |
结语 |
一、对《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借鉴 |
二、对《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教材 |
1.3.2 性别角色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频度统计法 |
1.4.3 内容分析法 |
1.4.4 比较分析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频度分析 |
2.1 标题与课文 |
2.1.1 标题中的人物性别 |
2.1.2 课文中的人物性别 |
2.2 人物称谓 |
2.2.1 人物称谓的性别 |
2.2.2 有意义的人物称谓 |
2.3 插图人物 |
2.3.1 单人图中的性别 |
2.3.2 多人图中的性别 |
2.3.3 插图中主角的性别 |
第3章 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内容分析 |
3.1 语言分析 |
3.1.1 语词比较 |
3.1.2 语句比较 |
3.1.3 故事主线比较 |
3.2 角色形象分析 |
3.2.1 公共领域中的职业形象 |
3.2.2 公共领域中的非职业形象 |
3.2.3 私人领域中的家庭生活形象 |
3.3 品质分析 |
第4章 上海两次课改的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比较分析 |
4.1 频度分析的比较 |
4.1.1 标题中的人物性别 |
4.1.2 课文中的人物性别 |
4.1.3 人物称谓 |
4.1.4 插图人物 |
4.2 内容分析的比较 |
4.2.1 人物职业 |
4.2.2 人物角色 |
4.2.3 人物品质 |
4.3 小结 |
第5章 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公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5.1 教材性别倾向的消极影响 |
5.1.1 对女生的消极影响 |
5.1.2 对男生的消极影响 |
5.2 教材性别倾向的成因分析 |
5.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5.2.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
5.2.3 国家(地区)政策与编写者的影响 |
5.3 促进教育性别公平化的建议 |
5.3.1 国家(地区)政策层面 |
5.3.2 教材编写审定层面 |
5.3.3 教材内容层面 |
5.3.4 学校教师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标题中的人物性别 |
附录二 课文中的人物性别 |
附录三 标题中的人物称谓 |
附录四 课文中的人物称谓 |
附录五 有意义的人物称谓 |
附录六 单人图中的性别 |
附录七 多人图中的性别 |
附录八 插图中主角的性别 |
附录九 男女姓名用词 |
附录十 形象描述用词 |
附录十一 讲述谁的故事 |
附录十二 谁引起或解决的问题 |
附录十三 希望学生学习谁 |
附录十四 公共领域中的职业形象 |
附录十五 公共领域中的非职业形象 |
附录十六 私人领域中的家庭生活形象 |
附录十七 品质分析 |
致谢 |
四、《燕子》(小学语文第十册)(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材词汇计量研究——以名词为例[J]. 王萌,张倩倩,张红英. 现代语文, 2021(01)
- [2]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D]. 林娟. 吉林大学, 2020(03)
- [3]《汉语》与《说话》辞格比较研究[D]. 彭帅. 暨南大学, 2020(04)
- [4]《国语新读本》中的童话研究[D]. 李赟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以安徒生童话作品为例[D]. 宋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D]. 计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D]. 祝明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8]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道德故事的价值取向研究[D]. 李文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吴研因《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研究[D]. 龚书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D]. 葛逻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