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utoCAD环境下快速裁剪算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宇[1](2021)在《基于无人机影像匹配点云数据的人工林冠层模型分割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森林资源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随着国家出台了大量保护天然林的措施,如今仅靠天然林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林业资源市场需求,所以用高效高产的人工林来代替天然林资源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人工林总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每年在人工林资源调查上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所以找到一种更加实时、廉价、方便且精准的人工林调查方案具有重大意义。如今林业资源调查的方法从调查手段的不同一般分为基于人工、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和无人机遥感几种调查方法。但人工调查方式数据采集效率低,没有实时性;卫星遥感信息量大且获取周期长,仅适用于大尺度长周期的林业调查;激光雷达信息量大、可视效果好,但造价昂贵;无人机作为新兴技术在冠层表面信息获取上已经相当成熟,但缺乏立体信息。由于人工林的林木生长竞争比较激烈,导致郁闭度较大,普通地面调查方式很难获取准确树高及冠层形态信息,这也是人工林资源调查的一大难点。虽然机载激光雷达可以很好解决这一困难,但由于其造价过于昂贵,导致普及率低、实用性弱,暂时还不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潜力。而随着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具有很好的廉价、便携、精准的特点,利用无人机多视点匹配算法代替昂贵的激光设备产出点云数据来进行林业资源调查成为一种趋势。而从无人机匹配点云数据中为单个树冠开发一种高效准确的点云分割算法,可以解决如今环境下其他调查方式无法准确获取单木树高和冠层形态信息的难题,为人工林资源调查开辟了新的思路。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人工林地高清遥感影像,结合多视影像匹配方法获取了对应的密集匹配点云数据,但影像匹配点云数据量过大,且含有大量孤立点和噪声点,我们使用一种新的点云降噪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取点云数据后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进行点云单木冠层分割及树高提取,并进行精度对比,主要研究成果有:(1)研究了点云匹配算法。通过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SFM运动结构恢复算法、PMVS多视角匹配算法的结合由多角度无人机高清影像进行多视匹配最终得到了实验林地的密集点云数据,解决了由传统特征点匹配获取的点云数据天生不密集的缺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更加精准的反应林地信息。(2)提出了一种新型点云滤波器。在单一滤波器无法达到需求的效果时提出一种新型的滤波器,新型滤波器结合多种滤波器优点,同时具备快速分割、抽稀及地面点分割等功能,在对初始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后,由初始的638301与385735个点精简到410219与262059个点,精简了约35.5%的无效点云数据。不仅移除了孤立点和噪声点更加凸显了形态结构便于后续分割提取等操作。(3)提出了一种基于PointNet网络局部特征增强的深度学习点云分割算法。在点云分割中我们针对经典深度学习点云分割算法PointNet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使用R近邻算法增强了在局部特征提取上的能力,并采用了增大卷积核等方式使之更加适用于局部分割。分割结果与基于种子点区域增长的分割方法和基于均值漂移算法Mean Shift的分割方法进行了对比,其中深度学习算法冠层分割的召回率和准确率分别达到了 89.5%和91.4%明显高于其他算法,之后我们对三种算法提取的点云模型进行了树高的提取并与人工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也辅助证明了深度学习算法在人工林点云冠层模型分割上的优越性。
李玲[2](2018)在《嵌入式GIS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与快速显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地理信息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并成为当今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地理信息获取手段的日益增多,如智能机、无人机、遥感卫星等,海量空间数据以GB级速度不断呈现。当前计算机硬件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移动终端(嵌入式设备)性能在计算速度、内存大小和存储容量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升。但是与空间数据的数据量相比,其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依旧是相对有限的,仍然无法满足大数据量空间数据快速处理的需求。嵌入式设备性能的提高速度难以匹敌空间数据的增长速度,这一矛盾也使得地理信息服务质量受到制约。如何利用嵌入式设备有限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进行海量空间数据存储、处理与显示是一个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的问题。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可以实现不同细节层次信息的提取,已成为嵌入式设备上空间数据快速处理与显示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总体战略中将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示作为地理空间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研究虽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矢量多尺度信息提取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融入专题数据知识规则,仅考虑了数据的空间结构特征;基于商业数据库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数据存储管理方式对硬件配置要求高且管理复杂,不适用于嵌入式设备中影像数据的高效存储与管理。本论文致力于研究面向嵌入式设备的GIS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与快速显示关键技术,突破了嵌入式设备上百兆级矢量数据以及GB级遥感影像数据快速显示技术难题;研发了一套数字化动态变更外业调查与核查系统,解决了土地外业实地调查中定位、底图和属性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技术问题。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基于特征的矢量数据多尺度快速可视化技术。分析并提出提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多尺度信息时必须把数据的语义特征、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图斑形状特征综合进行考虑的思想,构建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矢量数据多尺度处理模型,实现了嵌入式设备上百兆级基于特征的矢量数据多尺度快速可视化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得嵌入式GIS软件能够支持100MB以上矢量图的流畅显示,且整体平均渲染时间均不超过2秒,最恶劣情况下渲染时间不超过4秒,能满足大范围土地快速调查的需求。(2)基于关键检测点识别的拓扑一致性面状图斑快速简化算法。列举分析了现有线要素化简算法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顾及相邻地理实体空间关系的关键检测点识别方法,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关键检测点识别的拓扑一致性快速化简算法。实验验证,该算法不仅能够避免简化后数据集中出现拓扑错误,实现一致性化简,而且在拓扑冲突检查时避免了不必要的拓扑一致性校验,提高了化简效率。(3)基于改进G-H算法的超大图斑快速显示算法。针对在嵌入式设备上对超大尺寸图斑进行绘制时渲染耗时很长且由此易导致程序卡死这一问题,经实验揭示了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WindowsCE、WindowsMobile中GDI的多边形图形绘制函数缺乏图形裁剪功能,提出引入多边形裁剪算法来解决该问题。详细分析了现有多边形裁剪算法在交点退化情况下算法失效原因,对G-H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顾及交点退化现象的多边形裁剪算法。实验验证,与以往算法相比,该算法不但在交点退化情况下能输出正确的裁剪结果,而且裁剪效率高。提出了基于多边形裁剪的超大尺寸图斑按需渲染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法相比,所提渲染方法将嵌入式设备上超大尺寸图斑渲染效率提高了 85%以上;当图斑放大到一定比例尺后渲染效率可提高94.5%以上,渲染时间甚至可从原先的几十秒降到1秒以内;将整幅矢量图显示效率提升了 88%以上。(4)自适应海量影像LOD快速可视化技术。针对资源有限的嵌入式设备难以处理、显示GB级影像数据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海量影像金字塔构建优化算法,设计了LOD数据存储组织策略,提出了基于视相关LOD的遥感影像快速调度显示算法,实现了嵌入式设备上影像LOD快速显示。为了克服嵌入式设备存储卡自身硬件条件对嵌入式GIS软件系统实时处理影像数据能力的限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海量影像LOD表达处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法使得嵌入式GIS软件能支持50GB以上影像数据快速渲染,渲染时间不超过1秒,且影像显示速度与原始影像大小无关。(5)数字化动态变更外业调查与核查软件系统研发与应用。在上述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智能机的动态变更外业调查与核查系统,为快速获取准确、高现势性的土地基础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从系统体系结构、框架结构、功能模块划分、总体工作流程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系统设计方案。利用设计模式思想,基于Strategy、Command、Abstract Factory等模式进行软件开发,提高了嵌入式GIS框架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以及可维护性。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全国土地调查、国家土地督察、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全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为我国制定相关调查方案和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实际应用表明,实地调查效率较以往提高2-3倍,配合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土地利用信息“月清季累”。系统已成为构建“数字城市”的动态空间地理基础设施,它的推广应用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红杰[3](2017)在《AutoCAD自动裁剪光栅图形软件的实现方法》文中认为AutoCAD自动裁剪光栅图形技术难点是判断光栅图边界与裁剪边界范围的位置关系及确定光栅图与裁剪范围交织情况时的新裁剪边界,可通过引入AutoCAD面域技术及方法快速实现。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基于AutoCAD平台的光栅图形自动裁剪软件。多年使用实践证明,该软件能快速高效地完成按给定裁剪范围边界裁剪光栅图形的功能。
齐东洲[4](2016)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中若干优化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是当今放疗领域的重要治疗方法,它可以将高能放射粒子准确地投送入靶区(TargetVolume),同时保证周围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接受的剂量低于耐受剂量,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及改善他们康复后的生存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IMRT的工作效率,本文对IMRT中的几个核心内容提出了优化方法,包括:多边形裁剪算法、子野分割(Segmentation)算法和蒙特卡罗剂量模型(Monte Carlo, MC)的分布式算法。在影像图片的勾勒中,常常需要运用多边形裁剪算法对组织的轮廓做合并、剔除等操作,它们本质是多边形间的并集、交集和差集运算。本文提出的裁剪算法采用循环单链表的数据结构保存多边形顶点以及裁剪结果,裁剪中只需一次遍历多边形链表,时间复杂度只有0 ((n1+n2+m)* log d),与Vatti算法、Greiner算法、刘勇奎算法和Weiler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不仅具有较低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而且能够适用于一般多边形,包括带孔图形。实验结果说明,本文的多边形裁剪算法更加高效,特别在两个多边形顶点个数多且交点少的情形下,该算法大约比Weiler算法快280倍。针对静态模式下的调强,为了优化总治疗时间,我们在Xia and Verhey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子野分割(也叫强度矩阵分解)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先找出一组优化的分解系数(系数个数较少且系数之和较小),然后用这组系数将强度矩阵最左列非零元素逐渐分解成零,直至整个强度矩阵变成零矩阵。关于算法的性能评价指标,我们不是采用总机器跳数(The Total Number of Monitor Unit, TNMU)和子野个数(The Number of Segments, NS)这两个参数的组合,而是采用总治疗时间作为算法评价指标,它不仅综合包含了TNMU、NS这两个参数,还将多叶准直器移动速度和验证记录时间这两个参数考虑进去。由这四个参数构成的总治疗时间对于评价子野分割算法更能体现算法效率,也更具有实际意义。在随机矩阵数据的测试下,本文算法与Galvin, Bortfeld, Xia and Verhey, Siochi, Luan和Engel六个算法相比,总是能给出最短的总治疗时间,从而可以初步得出,改进的子野分割算法更加高效;通过进一步临床数据的大量测试,该算法依然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总治疗时间最短。因而,改进的子野分割算法更具有实际可行性。蒙特卡罗剂量模型因其剂量计算的高精准性,享有“金标准”的美誉,在学术界与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MC算法是通过仿真大量的粒子(一般>106)来获得与真实实验几乎一致的结果,但由于超长的模拟计算时间,MC算法很少被应用到实际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PS)中。本文将分布式的思想引入到MC计算中。实验表明,采用该策略能够减少TPS系统的剂量计算时间,加快计划设计的速度,且分布式计算机性能越高,剂量计算越快。所以本文提出的MC分布式算法具有现实意义,为MC应用提供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尽管本文提出的三种优化算法不能涵盖IMRT的所有问题,但它们的引入已经能够使得IMRT系统的效率提升很多,医师可以更快速、准确的勾勒组织结构(靶区和危及器官);通过子野分割技术不仅可以节省放射治疗所需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射线利用率,提升肿瘤控制率,并最大程度地保护危及器官;MC分布式算法将MC剂量模型从理论研究引入到真实的TPS系统中,进一步提升了IMRT的效率。因此,本文提出的若干优化问题对IMRT的改进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力铭[5](2014)在《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正处于一个被数据包围的时代,数据在人类的生产生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于数据挖掘和管理技术的理解深入,同时随着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不确定数据越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许多现实应用中,例如军事、金融、电信等领域,数据普遍存在不确定性。除了不确定数据极其庞大的可能世界,不确定数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种类多,同一种查询,不同的不确定数据类型,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查询模型和算法。特别是不确定数据的Skyline查询,为了避免建立索引花费过多时间开销,有学者针对离散型存在级不确定数据提出了基于概率约束空间的非索引裁剪算法,然而针对其它类型不确定数据的快速非索引裁剪办法还没有。同时,本文在研究中还发现,离散型不确定数据两两数据对象之间的谁支配谁的逻辑关系是确定的,且属性值以大取优还是以小取优都不会影响到数据对象Skyline概率的计算;而针对连续型不确定数据,由于其属性取值是在一段区间上,因此两两不确定数据对象之间谁支配谁的逻辑关系不确定,此外,属性值以大取优还是以小取优会直接影响到数据对象Skyline概率的计算。本文针对不确定数据的Skyline查询问题,对基于概率约束空间思想的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1.针对已有的针对存在级离散型不确定数据的PCS算法进行了分析,发现PCS算法在裁减数据对象的时候,因为其建立最小邻接矩形生成概率约束空间的策略具有随机性,容易出现裁剪区域粗糙的情况,导致在高维情况下裁剪效率降低,而且考虑到Skyline查询最终要返回给用户可靠的结果,因此要尽可能避免所有返回给用户的最小邻接矩形内的数据对象都是置信度小于阈值的数据对象,应该保证每个最小邻接矩形内至少有一个置信度大于阈值的数据对象。本章针对PCS算法以上两点做出了改进,通过增加最小邻接矩形的自更新策略,并为所有内部数据对象概率都小于阈值的最小邻接矩形添加至少一个概率大于阈值的数据对象的办法,使得算法在较高维的情况下,保持了查询的效率和可靠性。2.针对连续性不确定数据的特点,本文首次提出了连续性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研究要分为以小取优和以大取优两种情况,并以指数分布不确定数据为例作出说明。3.首次研究了指数分布不确定数据的Skyline查询,并首次提出了服从指数分布的连续性不确定数据模型,推导了其概率Skyline计算原理。本文分别基于以大取优和以小取优两种情况,给出了两种情况下数据对象的支配概率、Skyline概率计算模型,最后针对两种模型各自给出了基于概率约束空间思想裁剪非Skyline数据对象的快速裁剪算法EDPCS算法,实验证明EDPCS算法能够较好的对指数分布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进行快速有效的裁剪。
陆瀛海[6](2010)在《纳米工艺集成电路的统计可靠性分析以及并行优化算法》文中认为作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为快速的工业之一,半导体工业的进步一直依赖于不断缩小的电路特征尺寸,以及随之获得的器件性能和芯片集成度的指数提高。然而,一方面芯片特征尺寸不断的缩小给集成电路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工艺和功耗的限制,CMOS工艺芯片的尺寸不能无限缩小,芯片的工作频率已经不再显着上升。取而代之的多核处理器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主流。面对这两方面的问题,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及方法学需要不断地改进,以使得电路设计者能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发挥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以帮助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继续享受随着硬件更新换代而获得的性能提升。本世纪初至今,电路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已经接近它的物理极限。一些在原先大尺寸工艺下可以忽略的物理现象现在成为了可能主导芯片性能的因素。工艺参数偏差成为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主要挑战之一。如今,集成电路工艺已经跨入32nm节点。随着亚波长光刻和化学机械抛光等复杂纳米工艺的普遍采用,越来越严重的工艺参数偏差造成了集成电路成品率的快速恶化。与此同时,随着工艺尺寸变小集成电路因为电迁移,热循环以及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NBTI)效应等造成老化而产生的可靠性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中,从45nm工艺节点开始,PMOS晶体管的NBTI效应成为了主导芯片可靠性的因素。更糟糕的问题是,工艺参数的偏差也会影响电路的老化和可靠性。除了新涌现的集成电路工艺参数扰动下的可靠性问题,电路尺寸缩小接近物理极限同时对计算机辅助集成电路设计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影响。由于功耗的限制,通过升级更高主频的处理器使得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性能提升这样的“免费午餐”已经不复存在。当今的主流芯片已经走向了多核革命。要利用更多处理器核来提升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 EDA)软件性能,算法的并行化已经成为EDA领域研究的迫切任务。本论文针对纳米工艺下集成电路设计面临的工艺扰动下的可靠性问题以及进入纳米尺度工艺后引发的多核并行处理挑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首先,本论文研究如何在工艺参数偏差的影响中对电路的可靠性进行统计分析。本论文对于这方面研究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可缩放的统计性门延迟模型,可以同时考虑工艺参数和电路工作环境对于门延迟的影响。·基于上面提出的门延迟模型,本文又提出了在考虑工艺参数扰动影响下的NBTI老化效应下的大规模电路统计可靠性分析引擎。其中,一种快速电路裁减方法也被提出以提高分析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度和敏感度的电路元件分析,以确定单独元件对于整个电路可靠性的影响。基于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优化电路以提高其统计可靠性。相比国际上已有方法,本工作的分析中同时考虑到了工艺参数,电路工作环境,以及电路不同路径之间的信号相关性的因素,可以更准确地对电路统计稳定性做出分析和优化。针对多核体系下集成电路的并行优化,本论文的第二部分致力于多核架构上的并行最小代价流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非确定性事务模型的并行算法。这项工作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非确定性事务模型的算法描述方法,能够有效地探索算法的并行性,同时保证并行处理时算法的正确性。·应用非确定性事务模型,对EDA优化算法中广泛使用的最小代价流算法进行并行化。并且以目前国际上比较新颖的多电压分配问题展示了并行算法的性能。本工作中提出了三种在多核机器上实现非确定性事务模型算法的运行时调度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性能比较和优缺点。目前国内外的EDA并行算法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基于数值计算的具体CAD应用,而本工作的提出的并行最小代价流算法是多种CAD组合优化问题的核心算子,在理论和实现上都具有挑战性。
邢存恩[7](2009)在《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煤炭工业作为我国能源生产的一个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矿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是21世纪煤矿生产技术管理的必然趋势。CAD、GIS和可视化技术的集成研究是当今煤矿数字化发展和建设重要前沿。论文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以AutoCAD系统为图形支撑环境,运用图形学理论、数据库理论和集成化技术,将CAD、GIS和图形可视化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传统的煤炭行业结合起来,对煤矿采掘工程空间信息表示、工程设计、计划编制、测量填图改图、安全信息管理、三维建模及其可视化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出了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的原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①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构造;②采掘工程专业图素库的构造及属性化表示研究;采掘工程属性数据录入系统研究;③采掘工程GIS数据结构研究;④采掘工程衔接计划编制管理研究;⑤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研究;⑥采掘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设计与实现等内容。论文分析了煤矿CAD、GIS和图形可视化等应用技术的研究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构造了“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总体模型框图,以及各子系统模型框图。论文对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中专业图素集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采掘工程图素集的构成及分类,探讨了图素空间信息的表示方法,构造了采掘工程图素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该数据模型成功地将图素的“几何属性”和“非几何属性”集成在一起。并进一步研究了基于AutoCAD图形支撑平台下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专业图素,构造了采掘工程属性数据录入系统。基于GIS数据结构理论,结合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问题,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将采掘工程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按照两种数据管理模式管理:一种是常用数据的附着式数据库管理,它与图形图素绑定在一起,保存在图形数据库;另一种就是GIS系统常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该数据库独立于图形保存。论文以煤矿系统工程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作者从事煤矿计算机生产管理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煤矿采掘工程设计、采掘衔接计划编制、采掘测量填图改图问题。论文提出了在AutoCAD系统图形支撑环境下,基于GIS的煤矿采掘衔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思路和主要算法流程,探讨了基于图形的知识推理过程。构造了采掘工程设计、计划、测量等子系统,实现了采掘工程的动态可视化管理。针对我国煤矿井下信息化程度低、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安全信息监控等特点,论文设计了“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实现了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该模块提高了井下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和井下事故救援的处理能力,实现了井下安全和救援工作的信息化,促进了矿山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论文在分析了煤矿采掘工程三维模型的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基于AutoCAD图形支撑平台下,建立煤层底板曲面模型和建立巷道三维立体模型的方法。
陈勇[8](2007)在《虚拟海滨城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维虚拟城市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涉及虚拟现实、实时仿真、路径规划以及交互等许多重要的底层支撑技术,也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本文对三维虚拟城市构建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海量山地地形的绘制、大规模场景实时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三维场景中漫游的路径规划技术、海滨城市场景中的近岸海浪仿真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1.海量地形的实时绘制讨论了海量山地地形绘制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海量地形几何和纹理数据组织与调度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分层和分块,在绘制时根据视锥选择可见的数据块读入内存,根据视点的位置方位和层次法向锥选择相应的分辨率层次,实现了海量地形数据的实时绘制。2.大规模场景实时漫游系统讨论了大规模场景实时漫游系统,研究场景绘制中的绘制加速技术、场景组织与管理、快速消隐和碰撞检测等相关技术,最后以虚拟校园为例,用VC和OPENGL编程,尝试着将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大规模场景实时漫游系统。3.三维场景漫游中的路径规划技术。讨论了路径规划技术的相关研究。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机器人学领域的路径规划方法进行分析,根据三维场景中漫游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快速的三维场景中漫游的自动路径规划算法:橡皮筋算法,首先基于场景投影矩阵,生成基本路径,再用橡皮筋算法优化,最后可得到最优路径。该算法在解决复杂场景避障、大片可行走区域等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4.近岸海浪仿真讨论了海浪仿真技术的相关研究,针对近岸海浪仿真的困难性和海滨城市虚拟场景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近岸海浪实时仿真方法。采用椭圆余弦波来构造波形,解决了近岸海浪绘制中的波浪卷曲变形,采用波向线和波峰线组成的变形网络,实现了近岸海浪的折射模拟,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视觉仿真的快速波向线和波峰线生成算法,成功的实现了近岸海浪实时仿真。
贺小华[9](2005)在《薄膜蒸发器蒸发过程数值模拟及其CAD系统开发》文中指出机械搅拌式薄膜蒸发器(简称薄膜蒸发器)是利用旋转的刮板将料液分散成均匀的薄膜,以进行物料浓缩的一种新型高效蒸发设备,与其它薄膜蒸发器相比,液膜的形成不是籍二次蒸汽的施曳而是靠机械作用。它传热系数高,蒸发强度大,可实现真空操作, 特别适用于热敏性、高沸点和高粘度物料的蒸发浓缩。目前, 薄膜蒸发器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获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刮板刮擦成膜及沸腾传热的复杂性,用于薄膜蒸发器设计计算的基础数据仍显不足,很多设计和产品都是在成功经验上进行工程放大估算的结果,在国内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计算设计方法。施工图的绘制多数是直接在AUTOCAD 底层平台上,调用绘图命令绘制,工作量大,效率低,影响了薄膜蒸发器的设计、开发周期。本文在自行研制的0.4m2薄膜蒸发器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分析探讨了薄膜蒸发器内不同料液的流动与传热性能,针对薄膜蒸发器的设计现状和软件工程思想,开发了薄膜蒸发器CAD应用系统,旨在帮助用户实现薄膜蒸发器设计计算、施工图绘制一体化。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薄膜蒸发器内不同料液的流动模型,针对高粘度物料提出了一种物料膜厚计算方法。采用CFX4.4 软件模拟了薄膜蒸发器内介质水及粘性料液的流动过程, 得到了各种速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刮板转速, 可以明显促进液膜内流体的径向混合,增加液膜和圈形波内流体的物质交换。各料液在任一转速下,均存在同一最佳进料量。对纯物质水,最佳进料量下对应的流动边界层厚度与膜厚之比值δf/δ值为最小。粘度对薄膜蒸发器内流动状态影响显着。粘性料液的轴向速度分布与水存在差异,且在液膜厚度内没有形成明显的流动边界层。2) 建立了薄膜蒸发器内不同料液的传热计算模型,获得了沿轴向及膜厚方向的液膜平均温度分布,并计算了各参数下加热段液膜内给热系数α。研究结果表明:各料液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均存在同一最佳进料量,此时其圈形波内截面平均速度u s达到最大值, 相应的膜内给热系数α也达到最大值。对介质水,高转速或最佳进料量下流动边界层厚度与膜厚之比值δf/δ以及温度边界层厚度与膜厚之比值δt/δ均为最小。流动边
陈兴宇[10](2004)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数据处理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空间数据处理内容广泛,本文选择空间数据处理领域的数据格式转换、椭圆窗口线段裁剪、拓扑关系局部更新方法作为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DXF格式文件的信息存储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实现了数据转换模块中对DXF格式文件的操作。为完备地实现数据转换模块,从分析方法和实现技术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第二部分综合分析了窗口裁剪领域已有的有关线性和非线性裁剪窗口的直线段裁剪算法。鉴于目前该领域尚缺乏高效的专用的椭圆窗口直线段裁剪算法的现状,在深入挖掘椭圆几何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矩形、圆形窗口裁剪算法的优点,通过有效减少裁剪时的求交运算,给出了一种快速的椭圆窗口直线段裁剪算法。 第三部分针对目前常用的拓扑关系更新方法进行更新处理时数据海量、速度慢的现状,受编程中最小边界矩形思想的启发,从理论上总结出一套拓扑关系更新处理时进行局部更新的方法。
二、AutoCAD环境下快速裁剪算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环境下快速裁剪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人机影像匹配点云数据的人工林冠层模型分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资源调查方法现状 |
1.2.2 点云分割方法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及文章结构 |
2 研究区域与技术理论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倾斜摄影方案 |
2.3 实测数据获取 |
2.4 技术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影像匹配点云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3.1 SIFT算法提取特征点 |
3.2 特征匹配 |
3.3 SFM算法三维重建获取相机参数 |
3.4 PMVS算法获取密集点云 |
3.5 点云数据预处理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点云生成结果 |
3.6.2 点云预处理结果 |
3.7 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点云分割算法及精度对比 |
4.1 点云人工分割及数据集制作 |
4.2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点云分割 |
4.3 基于种子点区域增长算法的点云分割 |
4.4 基于均值漂移算法Mean Shift的点云分割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嵌入式GIS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与快速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矢量数据多尺度表达技术研究概述 |
1.2.2 遥感影像多分辨率表达技术研究概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面向嵌入式的土地利用数据多尺度表达与快速显示技术 |
2.1 引言 |
2.2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特征的综合规则提取 |
2.2.1 语义特征综合规则制定 |
2.2.2 空间结构特征综合规则制定 |
2.3 一种动静结合的矢量数据多尺度处理模型 |
2.4 基于拓扑一致性的面状图斑快速简化算法 |
2.4.1 算法研究背景 |
2.4.2 DP算法分析 |
2.4.3 一种顾及相邻地理实体空间关系的关键检测点识别方法 |
2.4.4 一种基于关键检测点识别的拓扑一致性化简算法 |
2.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面向大容量快速显示的多尺度空间数据存储模型设计 |
2.5.1 典型嵌入式数据库分析与比较 |
2.5.2 空间数据存储方式设计 |
2.5.3 数据库表逻辑映射关系设计 |
2.5.4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1 综合规则应用与综合效果展示 |
2.6.2 多尺度快速显示算法有效性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G-H算法的超大图斑快速显示算法 |
3.1 引言 |
3.2 多边形裁剪算法问题分析 |
3.3 一种基于出入性的交点退化检测算法 |
3.3.1 交点退化现象分析 |
3.3.2 多边形裁剪算法失效原因分析 |
3.3.3 交点出入特性判定策略设计 |
3.4 一种顾及交点退化现象的多边形裁剪算法 |
3.4.1 算法思路 |
3.4.2 算法的数据结构 |
3.4.3 算法描述 |
3.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一种适用于嵌入式GIS的矢量图加速显示策略 |
3.5.1 基于图形裁剪的矢量图渲染改进方案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嵌入式的遥感影像LOD表达与快速显示技术 |
4.1 引言 |
4.2 海量遥感影像LOD表达预处理算法 |
4.2.1 影像金字塔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4.2.2 金字塔构建算法改进思路 |
4.2.3 一种海量影像金字塔构建优化算法 |
4.3 LOD数据存储组织策略设计 |
4.4 基于视相关LOD的遥感影像快速调度显示算法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实验环境 |
4.5.2 实验结果 |
4.6 一种改进的自适应海量影像LOD表达处理算法 |
4.6.1 改进思路 |
4.6.2 一种最优预设压缩比设置策略 |
4.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动态变更外业调查与核查系统研发 |
5.1 引言 |
5.2 数字化动态变更外业调查与核查系统设计 |
5.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2.2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5.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2.4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 |
5.3 利用设计模式提高嵌入式GIS框架可复用性方法 |
5.3.1 基于Strategy模式的多尺度显示算法集成 |
5.3.2 基于Command模式的UI界面操作实现 |
5.3.3 基于Abstract Factory模式的窗口风格设计 |
5.4 主要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 |
(3)AutoCAD自动裁剪光栅图形软件的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知识介绍 |
1.1 AutoCAD中光栅图与矢量图 |
1.2 AutoCAD中面域 |
1.3 光栅图裁剪 |
2 光栅图裁剪思路简介 |
2.1 判断光栅图边界与裁图范围位置关系 |
2.2 根据位置关系分类型进行光栅图裁剪 |
3 光栅图裁剪算法简介 |
3.1 判断光栅图边界与裁剪多边形位置关系类型 |
3.2 分类型进行光栅图裁剪 |
4 软件代码示例 |
5 结束语 |
(4)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中若干优化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IMR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本文结构 |
第二章 IMRT概述 |
2.1. IMRT基本概念 |
2.2. IMRT的工作流程 |
2.3. IMRT的组成部分 |
第三章 多边形裁剪算法的研究 |
3.1. 研究现状 |
3.2. 基本概念 |
3.3. 多边形裁剪算法的数据结构 |
3.4. 多边形裁剪算法描述 |
3.5. 算法分析与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子野分割的研究 |
4.1. 研究现状 |
4.2. 预备知识 |
4.3. 子野分割算法 |
4.4. 随机与临床数据测试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蒙特卡罗(MC)剂量模型的分布式算法 |
5.1. 研究现状 |
5.2. X射线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5.3. 分布式MC剂量计算模型 |
5.4. 实验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多边形交集算法伪代码 |
附录B:多边形差集算法伪代码 |
附录C:MC算法中光子传输的细节描述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5)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不确定数据应用 |
1.1.2 Skyline查询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kyline查询研究现状 |
1.2.2 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研究现状 |
1.3 主要挑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文主要结构 |
第二章 不确定数据Skyline计算原理 |
2.1 不确定数据研究现状 |
2.2 离散型不确定数据 |
2.2.1 离散型不确定数据定义 |
2.2.2 离散型不确定数据Skyline计算原理 |
2.3 连续型不确定数据 |
2.3.1 连续型不确定数据定义 |
2.3.2 连续型不确定数据Skyline计算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概率约束空间的离散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 |
3.1 概率Skyline相关定义 |
3.2 PCS算法原理 |
3.3 改进的PCS算法(IPCS)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介绍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概率约束空间的连续型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 |
4.1 服从指数分布的属性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 |
4.2 EDPCS Skyline查询快速裁剪算法 |
4.2.1 基于以小取优原则算法原理 |
4.2.2 基于以大取优原则算法原理 |
4.2.3 算法描述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实验介绍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6)纳米工艺集成电路的统计可靠性分析以及并行优化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动机 |
1.2 工艺参数扰动下的电路可靠性问题 |
1.2.1 工艺参数扰动以及以成品率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 |
1.2.2 电路的可靠性 |
1.2.3 工艺参数扰动下的电路可靠性分析 |
1.2.4 国际参数扰动下的电路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多核革命对集成电路辅助设计的影响 |
1.3.1 多核革命 |
1.3.2 集成电路辅助设计并行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5 本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参数化NBTI模型回顾 |
2.1 NBTI的物理机理 |
2.2 动态NBTI效应 |
2.3 远期NBTI动态模型 |
第3章 工艺参数扰动下电路的统计可靠性分析 |
3.1 工艺参数扰动下电路的统计可靠性分析总体框架 |
3.2 统计电路门延迟老化模型 |
3.2.1 参数化的NBTI门延迟模型 |
3.2.2 老化模型中对于工艺参数扰动的建模 |
3.2.3 门延迟老化基准模型建立流程 |
3.3 电路统计可靠性分析 |
3.3.1 对于门单元NBTI老化效应的计算 |
3.3.2 等效老化时间 |
3.3.3 考虑电路老化的统计时序分析 |
3.3.4 快速电路裁减 |
3.4 基于关键度和敏感度的电路元件可靠性影响分析 |
3.4.1 电路元件的关键度和敏感度 |
3.4.2 关键度和敏感度指导的统计可靠性优化 |
3.5 数值结果 |
3.5.1 统计老化模型验证 |
3.5.2 参数扰动下NBTI效应造成的电路时延分布变化 |
3.5.3 电路快速裁剪对统计分析性能的提升 |
3.5.4 电路统计可靠性的优化 |
3.6 总结 |
第4章 最小代价流及其在CAD优化中的应用 |
4.1 最小代价流及其对偶问题 |
4.2 多电压设计中的电压分配算法的应用 |
4.2.1 整数凸代价流问题 |
4.2.2 转化为最小代价流求解 |
4.2.3 结果转换 |
第5章 多核处理器并行最小代价流算法 |
5.1 多核并行计算编程模型概述 |
5.2 非确定性事务模型 |
5.2.1 非确定性事务模型综述 |
5.2.2 基于非确定性事务模型的最小代价流算法 |
5.3 基于非确定性事务模型算法的多核程序框架 |
5.3.1 总体框架 |
5.3.2 原子化执行保证 |
5.3.3 受保护命令的组合执行 |
5.3.4 全局同步机制 |
5.4 三种运行时调度方式以及其性能分析 |
5.4.1 静态划分方法 |
5.4.2 中央调度方法 |
5.4.3 分布式调度方法 |
5.4.4 三种方法的比较和性能分析 |
5.5 针对CAD优化应用的性能改进方法 |
5.6 数值结果 |
5.6.1 单核程序额外开销比较 |
5.6.2 节点访问冲突改进 |
5.6.3 并行加速可延伸性比较 |
5.7 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CAD、GIS 及可视化技术简介 |
1.3.1 CAD 技术及其发展 |
1.3.2 GIS 技术及其发展 |
1.3.3 可视化技术及其发展 |
1.3.4 技术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立题思想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
2.1 传统的煤矿采掘工程管理方法 |
2.2 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的特点 |
2.3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2.3.1 系统开发方法选择 |
2.3.2 基于AutoCAD 的应用软件系统结构 |
2.3.3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2.3.4 面向对象的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结构 |
2.4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分系统结构 |
2.4.1 采掘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2.4.2 采掘工程设计数据管理系统 |
2.4.3 采掘工程计划制定与演示管理系统 |
2.4.4 采掘工程测量数据管理系统 |
2.4.5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2.4.6 采掘工程平面图录入系统 |
2.4.7 采掘工程剖面图自动生成系统 |
2.4.8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
2.4.9 采掘工程三维建模显示系统 |
2.5 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核心结构 |
2.5.1 图形系统核心结构 |
2.5.2 数据库系统核心结构 |
第三章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图素集构造 |
3.1 采掘工程图形的内容和特点 |
3.1.1 采掘工程图形的内容 |
3.1.2 采掘工程图形的特点 |
3.2 基本图素集的构造原则 |
3.3 图素集的构造 |
3.3.1 采掘工程图形图素化 |
3.3.2 符号图素的建立 |
3.3.3 尺寸标注图素 |
3.4 专业符号图素的建立 |
3.4.1 专业图形符号的建库 |
3.4.2 专业线型的开发 |
3.4.3 专业图案的开发 |
3.5 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图素属性化模型 |
3.5.1 煤矿采掘工程图素的含义 |
3.5.2 煤矿采掘工程图素属性的性质 |
3.5.3 煤矿采掘工程图素属性的作用 |
3.5.4 采掘工程图素属性的表示方法 |
3.5.5 采掘工程图素工程数据结构 |
第四章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数据结构 |
4.1 GIS 的数据模型 |
4.1.1 GIS 数据库 |
4.1.2 GIS 数据模型 |
4.1.3 数据管理类型及结构 |
4.2 采掘工程GIS 数据库结构的建立 |
4.2.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设计过程与方法 |
4.2.3 采掘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4.2.4 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库连接 |
4.2.5 数据字典建构 |
4.3 空间数据的采集 |
4.3.1 空间数据的采集方法 |
4.3.2 采掘工程数据录入模块 |
4.4 数据库的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 |
第五章 煤矿采掘工程计划编制管理模型 |
5.1 采掘工程设计系统 |
5.1.1 掘进设计 |
5.1.2 回采工作面设计 |
5.2 采掘工程衔接计划编制系统 |
5.2.1 系统的基本思路与整体结构 |
5.2.2 图形系统功能分析 |
5.2.3 关键算法研究 |
5.2.4 采掘衔接计划的检验与调整 |
5.3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第六章 煤矿采掘工程安全信息模型建立 |
6.1 煤矿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系统建模方案 |
6.1.1 设计目标 |
6.1.2 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3 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建模方案 |
6.1.4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常用图素 |
6.2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的可视化管理 |
6.3 避灾路线的演示 |
第七章 基于 AutoCAD 系统采掘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 |
7.1 煤矿三维地质体对象的特征 |
7.2 三维数据模型 |
7.3 基于 AutoCAD 系统煤层模型 |
7.3.1 等高线构建煤层曲面模型 |
7.3.2 离散点构建煤层曲面模型 |
7.4 基于 AutoCAD 系统巷道模型 |
7.4.1 三维空间巷道形成的意义 |
7.4.2 巷道测点数据的采集 |
7.4.3 巷道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八章 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 |
8.1 系统应用背景 |
8.2 系统开发环境 |
8.2.1 系统开发环境 |
8.2.2 开发工具的选定 |
8.3 系统总体设计 |
8.3.1 系统设计原则 |
8.3.2 系统总体设计 |
8.4 系统功能模块 |
8.4.1 系统特点 |
8.4.2 采掘工程平面图录入系统 |
8.4.3 采掘工程剖面图管理系统 |
8.4.4 采掘工程数据管理系统 |
8.4.5 采掘测量数据管理系统 |
8.4.6 采掘工程图形设计系统 |
8.4.7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8.4.8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系统 |
8.4.9 采掘工程三维模型显示系统 |
8.5 原型系统MCJGC1.0 实现 |
8.6 程序结构设计 |
8.6.1 组织程序结构方法 |
8.6.2 组织程序结构策略 |
8.6.3 界面设计 |
8.7 系统应用实例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论文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
9.4 后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虚拟海滨城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虚拟城市的研究现状 |
1.3 虚拟城市的主要技术组成 |
1.3.1 海量地形实时绘制 |
1.3.1.1 层次细节技术(LOD) |
1.3.1.2 可见性剔除技术 |
1.3.2 大规模场景实时绘制技术 |
1.3.3 三维虚拟场景漫游的自动路径规划 |
1.3.4 海浪仿真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海量地形数据实时绘制技术 |
2.1 基于外存的地形绘制相关研究 |
2.1.1 基于外存的数据组织 |
2.1.2 基于外存的纹理数据组织 |
2.1.3 基于外存的数据调度 |
2.2 地形绘制加速技术 |
2.2.1 层次细节模型 |
2.2.2 三角形条带化 |
2.2.3 视域剔除 |
2.3 海量地形几何及纹理数据的组织 |
2.4 误差控制 |
2.4.1 相关研究 |
2.4.2 层次法向锥 |
2.5 地形分块绘制中的边界裂缝处理 |
2.6 海量山地地形实时绘制 |
2.6.1 基础数据的预处理 |
2.6.2 多分辨率选取 |
2.6.3 地形绘制中的裂缝处理 |
2.6.4 海量地形实时绘制 |
2.6.5 仿真结果与结论 |
第三章 大规模场景实时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3.1 海量场景绘制加速技术 |
3.1.1 可见性判断 |
3.1.2 层次细节模型 |
3.1.3 基于图像的绘制 |
3.2 大规模场景组织与管理 |
3.2.1 层次包围盒 |
3.2.2 BSP 树 |
3.2.3 四叉树 |
3.2.4 八叉树 |
3.3 大规模场景快速消隐绘制 |
3.3.1 层次Z-buffer 算法 |
3.3.2 层次遮挡图 |
3.3.3 合成算法 |
3.4 碰撞检测技术 |
3.4.1 碰撞检测问题的分类 |
3.4.2 层次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 |
3.5 大规模场景交互式漫游系统的建立----以虚拟校园为例 |
3.5.1 总体设计 |
3.5.2 基础数据准备部分 |
3.5.3 三维建模部分 |
3.5.3.1 三维场景建模 |
3.5.3.2 渲染 |
3.5.3.3 烘培(渲染到纹理) |
3.5.4 场景绘制部分 |
3.5.4.1 模型数据管理 |
3.5.4.2 漫游引擎模块 |
3.5.5 校园导航部分 |
3.5.5.1 漫游路径的生成 |
3.5.5.2 定位鸟瞰图(鹰眼) |
3.5.5.3 景点介绍 |
3.6 结果讨论 |
第四章 虚拟三维场景中的路径规划技术 |
4.1 路径规划问题的相关研究 |
4.1.1 3D 环境信息的表示 |
4.1.2 路径规划方法 |
4.1.3 路径搜索技术 |
4.2 三维虚拟环境中自动漫游路径生成算法:橡皮筋算法 |
4.2.1 基于栅格的环境信息表示 |
4.2.2 障碍物的表示 |
4.2.3 算法描述 |
4.2.3.1 算法思想 |
4.2.3.2 算法设计 |
4.2.3.3 楼层之间的橡皮筋算法 |
4.3 算法分析 |
4.3.1 适应性 |
4.3.1.1 复杂形体的避障处理 |
4.3.1.2 复杂场景情况下的避障处理 |
4.3.2 算法效率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近岸海浪仿真 |
5.1 海浪仿真研究现状 |
5.1.1 海浪波形建模 |
5.1.2 网格优化 |
5.2 近岸海浪建模 |
5.2.1 海浪和风 |
5.2.2 海浪建模 |
5.2.3 波浪折射 |
5.3 近岸波浪仿真 |
5.3.1 波浪造型 |
5.3.2 波浪传播的折射表现 |
5.3.2.1 折射引起的波向线变化 |
5.3.2.2 折射引起的波高变化 |
5.4 仿真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项目和专利情况 |
论文情况 |
参与项目情况 |
专利情况 |
培训及学术交流情况 |
致谢 |
(9)薄膜蒸发器蒸发过程数值模拟及其CAD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薄膜蒸发器研究进展 |
2.1 薄膜蒸发器的基本结构、类型、工作原理及其性能特点 |
2.1.1 基本结构 |
2.1.2 类型 |
2.1.3 工作原理 |
2.1.4 性能特点 |
2.2 蒸发机理研究 |
2.2.1 流体力学研究 |
2.2.2 传热研究 |
2.2.3 传质研究 |
2.2.4 数学模型 |
2.3 强化传热研究 |
2.4 应用范围 |
2.5 薄膜蒸发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
2.5.1 CAD/CAM 技术发展 |
2.5.2 薄膜蒸发器CAD 应用与发展 |
第三章 薄膜蒸发器内流体流动数值模拟 |
3.1 前言 |
3.2 数值计算研究进展 |
3.2.1 概述 |
3.2.2 CFD技术及其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
3.3 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3.4 湍流数学模型的选取 |
3.5 CFX4.4软件简介 |
3.6 薄膜蒸发器内流体流动模型 |
3.6.1 流体流动几何模型 |
3.6.2 Komori 模型分析 |
3.6.3 Komori 模型模拟结果 |
3.6.4 圈形波自由面尺寸的确定 |
3.7 介质水流动过程数值模拟 |
3.7.1 几何模型 |
3.7.2 物理模型 |
3.7.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8 粘性料液A 流动过程数值模拟 |
3.8.1 几何模型 |
3.8.2 物理模型 |
3.8.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9 粘性料液A 与纯物质水流动特性比较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薄膜蒸发器内温度场及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传热模型的确定 |
4.2.1 传热计算的分离模型与耦合模型 |
4.2.1.1 分离解方法 |
4.2.1.2 耦合解方法 |
4.2.2 计算数学模型 |
4.2.3 几何模型 |
4.2.4 物理模型 |
4.3 介质水的传热模拟计算与分析 |
4.3.1 计算方案及所对应的几何模型参数 |
4.3.2 液膜内给热系数的计算 |
4.3.3 蒸发段长度和给热系数影响因子 |
4.3.4 温度场分布 |
4.4 粘性料液的传热模拟计算与分析 |
4.4.1 计算方案及所对应的几何模型参数 |
4.4.2 给热系数影响因子分析 |
4.4.3 温度场分布 |
4.5 不同密度料液的传热模拟计算与分析 |
4.5.1 计算方案及所对应的几何模型参数 |
4.5.2 给热系数影响因子分析 |
4.5.3 温度场分布 |
4.6 流体流动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薄膜蒸发器传热蒸发性能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装置的设计 |
5.2.1 设计的指导思想 |
5.2.2 实验流程设计 |
5.2.3 主要设备的设计要求与选型说明 |
5.3 介质水的加热蒸发实验与分析 |
5.3.1 实验方案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3 实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
5.4 以烧碱为物料的加热蒸发实验与分析 |
5.4.1 实验方案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薄膜蒸发器CAD 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计算子系统 |
6.1 引言 |
6.2 系统软、硬件环境 |
6.2.1 系统硬件环境 |
6.2.2 系统软件环境 |
6.3 系统体系结构 |
6.3.1 系统的数据流通途径 |
6.3.2 数据库技术 |
6.3.2.1 数据库 |
6.3.2.2 数据库模型 |
6.3.2.3 Visual Basic 中访问数据库技术 |
6.3.3 系统模块设计 |
6.3.3.1 设计计算子系统 |
6.3.3.2 参数化绘图子系统 |
6.3.3.3 结果输出子系统 |
6.3.3.4 管理系统 |
6.4 薄膜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
6.4.1 工艺计算 |
6.4.1.1 液体滞留量(W_L )及停留时间(τ) |
6.4.1.2 液膜厚度δ |
6.4.1.3 基本传热公式 |
6.4.1.4 筒体内侧料液的给热系数α_i |
6.4.1.5 夹套内蒸汽冷凝给热系数α_0 |
6.4.1.6 刮板的驱动功率P |
6.4.1.7 基于最佳进料量的薄膜蒸发器规格尺寸 |
6.4.1.8 工艺计算流程 |
6.4.2 强度计算 |
6.4.2.1 内筒体和分离筒 |
6.4.2.2 夹套筒体 |
6.4.2.3 平盖 |
6.4.2.4 搅拌轴 |
6.4.3 部件设计 |
6.4.3.1 管口 |
6.4.3.2 筒体 |
6.4.3.3 其它 |
6.5 设计计算实例 |
6.5.1 程序主界面 |
6.5.2 设计计算系统 |
6.5.2.1 工艺计算 |
6.5.2.2 强度计算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薄膜蒸发器CAD应用系统开发——参数化绘图子系统 |
7.1 引言 |
7.2 参数化设计技术 |
7.2.1 零件图参数化设计 |
7.2.2 装配图参数化设计 |
7.3 薄膜蒸发器的参数化绘图 |
7.3.1 参数化绘图策略 |
7.3.2 图形分解 |
7.3.3 基本构件图绘制 |
7.3.4 部件图绘制 |
7.3.5 装配图绘制 |
7.3.6 设计数据表、管口表、明细栏、标题栏 |
7.4 部件图、装配图的主视图剪裁与消隐 |
7.4.1 基本原理及削隐步骤 |
7.4.2 关键技术 |
7.4.3 二维装配削隐的实现 |
7.5 参数化绘图实例 |
7.5.1 基本构件图绘制 |
7.5.2 组合件的装配 |
7.5.3 装配图的生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全文工作总结 |
8.2 本文工作主要创新点 |
8.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论文相关的文章及获得的科技奖励 |
致谢 |
(10)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地理信息系统 |
1.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
1.1.2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要素 |
1.1.3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
1.3 本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面向对象技术 |
2.2 可视化编程技术 |
2.3 原型化的设计方法 |
2.4 组件式技术 |
2.4.1 组件的概念和思想 |
2.4.2 组件的特点和优势 |
2.4.3 组件的访问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转换模块的研究和实现 |
3.1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中数据转换方法 |
3.2 数据转换模块开发实现 |
3.2.1 DXF文件的格式分析和操作实现 |
3.2.2 MIF/MID等其它格式文件实现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椭圆窗口线段裁剪算法 |
4.1 基本概念 |
4.2 图形裁剪领域算法分析 |
4.3 椭圆窗口线段裁剪算法 |
4.3.1 二维平面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
4.3.2 舍弃椭圆窗口外部分直线段 |
4.3.3 端焦距离法选取椭圆内直线段 |
4.3.4 参数法求直线段与椭圆的交点 |
4.3.5 算法实现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拓扑关系局部更新方法的探讨 |
5.1 GIS中的拓扑关系 |
5.1.1 拓扑的概念 |
5.1.2 拓扑元素 |
5.1.3 基本拓扑关系 |
5.2 拓扑关系局部更新的意义 |
5.3 拓扑关系的局部更新方法 |
5.3.1 概念解释 |
5.3.2 弧段编辑的拓扑更新 |
5.3.3 结点编辑的拓扑更新 |
5.3.4 多边形编辑的拓扑更新 |
5.3.5 进行复杂编辑后的拓扑更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AutoCAD环境下快速裁剪算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人机影像匹配点云数据的人工林冠层模型分割方法研究[D]. 胡晓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嵌入式GIS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与快速显示技术研究[D]. 李玲. 东南大学, 2018(12)
- [3]AutoCAD自动裁剪光栅图形软件的实现方法[J]. 杨红杰. 铁道勘察, 2017(02)
- [4]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中若干优化问题的研究[D]. 齐东洲.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5]不确定数据skyline查询研究[D]. 董力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6]纳米工艺集成电路的统计可靠性分析以及并行优化算法[D]. 陆瀛海. 复旦大学, 2010(12)
- [7]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 邢存恩. 太原理工大学, 2009(01)
- [8]虚拟海滨城市关键技术研究[D]. 陈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2)
- [9]薄膜蒸发器蒸发过程数值模拟及其CAD系统开发[D]. 贺小华.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8)
- [10]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D]. 陈兴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