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孙姣[1](2021)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文中提出随着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西方经济大步腾飞,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也开始日益紧张。各种生态危机的频频出现使得人类对环境问题不得不加以重视,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转变人类的思维及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思考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对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判,找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业文明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困境入手,考察工业文明的兴起、发展和存在的主要弊端,既能够清晰看到工业文明的本质及其在推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能够清晰看到工业文明行走后的一片荒芜,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接着从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分析入手,阐述生态文明产生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背景是国内外频发的生态危机,进而说明生态文明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纲领。如上所述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可持续的,那二者到底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我们着重从二者的共同点、区别和联系展开阐述的。共同点在于都注重制度保障、物质成果累积和科技创新,区别在于自然价值观、发展观、科技观和消费观不同,联系在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文明,吸收了工业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一种更适合于人类与地球共生共荣的历史选择。通过对二者辩证关系的深刻梳理,为今后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启示。最后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丰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发展趋势,但改善成效并不稳定。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科技、倡导生态消费——四方面协同发力,以普及生态文明理论、培育生态意识为切入点,从健全生态园区、完善绿色国民经济体系构建上着手,从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注重绿色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着眼于消费模式转变、树立科学消费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张笑僮,王珏,吴君民[2](2017)在《基于科学消费观的北方过度取暖问题研究——以内蒙古CF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了北方冬季取暖存在节约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偏粗、供暖设备设施陈旧、收费机制误导过度取暖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树立科学消费观,深化细化和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供暖设备设施的技术改造,保障室温可调,健全取暖收费机制,用经济手段正确引导人们适度取暖,有效抑制北方冬季过度取暖。
冯争[3](2017)在《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领域的变革,迫切需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我们在大力发展消费经济的同时如何避免从“消费不自由”到“多少算够”的陷落?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现实问题,也是很严肃的理论问题。凸显马克思消费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并不单单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思批判中,以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消费理论的接续、批判与超越中,马克思才逐渐形成自己的消费思想。在马克思那里,消费的基本内涵是使用、磨损,物质存在形式的转移以及社会生产过程的环节等。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解读马克思的消费思想,第一,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关系,消费对再生产的关键性作用。第二,消费对人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消费边界的主客界定。第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的异化性质进行的批判,包括对工人消费不自由、商品拜物教和虚假需要的揭露。马克思消费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马克思消费思想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消费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之前重生产-轻消费的抑制型消费、1978-1997年的调生产-保消费的补偿型消费以及1997年以来以消费促生产的鼓励型消费。随着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凸显,我国出现了新的消费问题,例如消费结构和区域消费能力的不均衡、供求不均衡、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滋生、符号消费的兴起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只有从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慧见中,我们才能找出对治我国现阶段消费问题的“药方”,以马克思消费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应重视消费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由追求资本无限增殖转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并均衡区域之间的消费能力;重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生产领域的变革,建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健康的劳动环境;以资本主义为借鉴,构建科学的消费观,科学认识消费和商品,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破解物的奴役,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
陈永亮[4](2016)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人的现代观念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引领和带动。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还不长,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人们思想观念的传统性与滞后性还比较强大,与国家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阻碍和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凸显了在城镇化中加强人的观念建设、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人的现代观念对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当前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发展现状、面临的风险与困境,集中探讨了在城镇化中如何有效地加强人的观念建设,充分发挥人的观念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意在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其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着重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第二部分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城镇化是由人来主导和推动的,人的素质是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人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城镇化也有利于人的发展。人建设城市,推动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由此可见,人的现代化既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新型城镇化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人的现代化的统帅和灵魂又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人的观念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提。第三部分阐述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并对新型城镇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论证。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城市以其特有的现代化特质,极大地推动了人的观念进步。新型城镇化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重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也离不开人的观念现代化。人的现代观念是城镇化转型升级、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这样看来,在城镇化中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既有极端重要性,又有现实可能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立论基础。第四部分分析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中,人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从而指明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城镇化是以市场化为基本动力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阔步前行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以及和谐、包容、以人为本的社会氛围。而这些都有赖于人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文明与进步。因此,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人的现代观念,必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契合政治文明发展方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体系,从而确立了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第五部分对照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考察审视了当前我国人的思想观念现状。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观念文明程度有了长足进展,但是从目前来看,人们思想观念中的传统性因素还很顽强,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人的意识观念整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给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人的观念现代化依旧任重而道远。第六部分考察了当前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所面临的风险和现实困境。城镇化时期正值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因此,城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也明显呈现出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阶段性特点,即“过渡性”和不完善性。该部分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文化发展、社会形态和制度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及这些问题给人的观念现代化所带来的现实困境与挑战。由此看来,当前人的观念建设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这将是我们在新型城镇化中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所长期面临的现实语境。第七部分是对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原则与对策的研究。这是文章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本文的重点。针对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目标要求和现实差距、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当前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能够抓住发展机遇,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困境,以更加文明和现代的思想观念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杜昌建[5](2014)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有效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在提高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相关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生态理念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生态主张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与当前我国公民整体生态文明素质不高的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途径,以多种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为落脚点,借助理论论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以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生态观、培养生态公民为最终目标,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观点和主张。论文导言部分对相关研究现状作出了评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等。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二章在梳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则梳理了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渊源,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时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培养生态公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进而围绕教育目标确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第五章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体制建构,其次从保障机制、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施教队伍、教育方式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原则。第六章在前一章宏观体制机制建构的前提下,具体论述了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三大途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生态文明教育,进而给出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的一些具体方法。论文的结束语在简要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预测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教育目标界定不一的现状,本文从教育的本质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性质方面把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为培养具备科学生态观及相关行为能力的生态公民,并对科学生态观与生态公民的内涵进行界定。同时,本文从人的心理结构与知行关系角度把这一目标进行细化,以利于在实践中操作。文中还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我国正规国民教育体系,以使其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本文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体制机制建构,从理论上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
杜志花[6](2014)在《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观转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中央提出了“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目标。“两型社会”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也是学术界的焦点。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问题的研究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学术界对居民消费观大部分是从伦理道德、消费主义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在“两型社会”下的消费观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尝试从“两型社会”视角下,对我国居民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本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写作目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述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对“两型社会”和消费观的相关理论从理论基础、概念、类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由此得出,培育科学消费观对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两型社会”和消费观的相关理论。我国居民消费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观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反对抑制消费的禁欲主义和过度消费,支持适应生产力的适度消费,消费是基于人的需要,能够体现出人生价值和意义,如果过分追求消费将会导致人需求的异化。可持续消费观坚持以人为本,消费应该符合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人们的消费应该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同时我国居民现在也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它提倡人们大力消费,这些消费已经超越了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人们消费的是被制造出来的欲望的满足,它是由资本逐利本性催生出的消费观。第三部分对我国居民消费观进行总体分类并分析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消费观主要分为:节俭型消费观、大众型消费观、攀比型消费观、消费主义消费观、发展型消费观。消费观中存在不利于构建“两型社会”的问题主要有:人们比较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存在比较严重的攀比心理;存在消费主义倾向。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外部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第四部分是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对培育科学消费观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影响我国居民科学消费观培育的因素既有传统节俭观念,也有传播媒体的影响,鼓励人们消费,通过塑造各种典型人物等途径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同时人们也受到国外消费主义的影响,表现出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消费倾向。第五部分探讨培育科学消费观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措施。针对上述因素,本文提出了培育科学消费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坚持消费与收入相协调原则。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消费。政府应该加强学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幸福感和科学消费观联系起来。政府应该加强对传播媒体的管理,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政府还应该出台政策等措施来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吴姗姗[7](2014)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0世纪以来,有一项变迁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这就是消费社会的兴起。在消费社会中,异化的消费成为主流,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本来的目的和意义,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近年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扩大,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逐步在中国蔓延开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西方消费社会的极大相似性。这时,研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成为必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剖析和对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中诞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两个深刻的背景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消费的。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涉及到了社会发展以及消费活动中人的需要、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彰显出他的消费思想中的人学意蕴。深入解读马克思在经典着作中的消费思想对我们批判现代消费主义,创新当前中国消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澄清课题的来源及意义,继而论述国内外学者对当代“消费”的研究以及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探讨,最后陈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章着重解释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论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生成及其基本内容,并总结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特点,丰富对其的理解。第三章结合当代中国之现实,以马克思的消费异化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的消费异化现象,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社会理论,分析消费异化的本质内涵及现实危害。第四章提出树立科学消费观来应对现实问题。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消费观,实现可持续消费、协调消费、以人为本消费,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李浩[8](2012)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调查研究表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消费观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许多市民的消费观正朝向低碳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使更多的市民具有科学的消费观,应需政府、学校、社会舆论等多方加强贵阳市市民消费科学消费观教育。
肖芳[9](2012)在《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并且在全国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消费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社会变迁的最基本的因素。马克思指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而当前由于受西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新旧两种体制交替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导致了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出现了矛盾问题,严重影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建构起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科学消费价值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的主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含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消费价值观,再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的论述得出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含义。其次,论述了科学消费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提升人的自由本性的消费价值观、生态文明的消费价值观、具有责任感的消费价值观。通过对科学消费价值观含义的概述以及主要内容的探究可以使我们从直观上把握它的内涵。第二部分,科学消费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首先,科学消费价值观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价值理念,对全世界全人类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在整个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消费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科学的消费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消费生活。科学消费价值观有助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人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科学消费价值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科学消费价值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消费价值观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快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消费价值观有利于提高“现实人”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且建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论述了当前人们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当前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中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有消费对象单一,城乡居民消费不平衡趋势明显,消费方式不合理,对消费所产生的消极结果认识不足等问题。其次,当前人们消费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消费价值观和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把无止境的消费作为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部分,科学消费价值观建构的主要原则。科学消费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有其内在的建构原则。通过把握其建构的主要原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更具体的了解科学消费价值观。科学消费价值观的主要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则、适度消费的现实原则。第五部分,科学消费价值观建构的实践途径。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角色、企业的角色、大众媒体的角色以及消费者的角色这四种角色来阐述科学消费价值观建构的实践途径。通过这四种角色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监督,相得益彰来最终实现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
何媛[10](2012)在《中国消费模式演变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和作用,正影响着世界经济的秩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一切关乎资本的经济行为都是围绕消费进行的。消费,不仅在国际社会,而且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消费的研究也逐渐从学术研究边缘进入到中心,同时也受到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所关注的主要领域有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文化等等。对消费的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根本路向,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重研究中国消费模式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演变,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中国消费模式的演变;二是尝试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模式。故本文的研究思路也在于此。本文的研究逻辑是:首先,引经据典对中西方重要消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析,确立本文研究消费模式的理论根基,宏观地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实现,进而总结出中国经济转型与其消费模式的演变路径。其次,对消费观念演进展开研究,主要从社会制度、消费政策和本土消费观念西化三个角度出发,消费观念类型也因这三种转变因素不同而迥异。再次,详细地展开对中国消费模式的演变研究。建国后的中国消费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温饱型消费模式、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和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这些消费模式对应的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三种经济形态,本文根据时间顺序,比照性地分析研究这些消费模式的表现、特征和形成条件;紧接着,研究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消费观念对中国消费模式发展变化的影响,因为发达国家今天的消费模式就是我们明天的消费模式,所以研究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对中国消费模式具有指导性意义。最后,研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消费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现代消费模式?这些现代消费模式的诉求和实现路径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些分析对现代消费模式进行展望。
二、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研究概况 |
(二)关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 |
(三)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内容与构架 |
(一)主要内容 |
(二)基本构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工业文明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困境 |
一、工业文明的兴起 |
(一)工业文明的本质 |
(二)工业文明的历史起点——英国工业革命 |
(三)工业革命在世界兴起的历史条件 |
二、工业文明的发展 |
(一)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发展 |
(二)工业文明在我国的发展 |
三、工业文明的痼疾 |
(一)人类中心主义盛行 |
(二)公众陷入消费主义泥潭 |
(三)经济增长至上 |
第二部分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分析 |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
(一)本来基因: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
(二)原来基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三)外来坐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分析 |
(一)全球生态状况 |
(二)我国生态状况 |
三、生态文明产生的时代意义 |
(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发展 |
(二)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行动纲领 |
(三)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中国方案 |
第三部分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
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共同点 |
(一)注重制度保障 |
(二)强调物质成果累积 |
(三)重视科技创新 |
二、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 |
(一)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二)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三)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 |
三、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区别 |
(一)机械论价值观与有机论自然观 |
(二)经济增长观与科学发展观 |
(三)征服型科技观与和谐型科技观 |
(四)消费主义消费观与生态消费观 |
第四部分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辩证关系的当代启示 |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一)普及生态文明理论 |
(二)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
(三)拓宽公众参与平台 |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 |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 |
(二)健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
(三)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三、发展生态科技 |
(一)确立生态科技价值观 |
(二)践行生态科技发展原则 |
(三)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 |
四、倡导生态消费 |
(一)政府引导消费模式转变 |
(二)企业树立环保和责任意识 |
(三)大众树立科学消费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基于科学消费观的北方过度取暖问题研究——以内蒙古CF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北方过度取暖存在问题分析 |
1.1 节约意识淡薄, 导致过度取暖 |
1.2 法律规定偏粗, 取暖周期固定 |
1.3 供暖设备陈旧, 室温难以控制 |
1.4 收费机制误导, 加剧过度取暖 |
2 基于科学消费观的北方过度取暖的对策 |
2.1 树立科学消费, 摒弃过度取暖 |
2.1.1 科学消费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合理内核 |
2.1.2 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抑制北方过度取暖 |
2.2 细化法律法规, 抑制过度取暖 |
2.2.1 改变北方冬季取暖限热不力的局面 |
2.2.2 细化北方抑制过度取暖的法律措施 |
2.3 加强技术改造, 保障室温可调 |
2.3.1 改造低效锅炉 |
2.3.2 更新环保设备 |
2.3.3 升级供暖管道 |
2.3.4 调节取暖室温 |
2.3.5 推广清洁能源 |
2.4 强化经济措施, 鼓励适度取暖 |
2.4.1 健全取暖收费机制 |
2.4.2 强化过度取暖督查 |
3 结束语 |
(3)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难点与可能创新点 |
(四) 对“消费”概念的理解 |
(五) 本文写作思路 |
一、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溯源 |
(一)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现实依据 |
1. 物的世界的增值: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累积 |
2. 人的世界的贬值:工人阶级的赤贫 |
(二)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消费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
二、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
1. 消费与生产的同一性关系 |
2.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 |
(二) 消费与发展的关系 |
1. 消费促进人的发展 |
2. 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
3. 消费的边界 |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及其异化 |
1. 工人消费的不自由 |
2. 商品拜物教及其演变 |
3. 消费的异化性质 |
(四) 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三、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消费格局及其问题 |
(一)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消费格局 |
1. 1956-1978 年:重生产-轻消费的抑制型消费格局 |
2. 1978-1997年:调生产-保消费的补偿型消费格局 |
3. 1997年以来:以消费促生产的鼓励型消费格局 |
(二) 我国目前存在的消费问题 |
1. 区域消费不均衡 |
2. 供求关系不平衡 |
3.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滋生 |
四、马克思消费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
(一) 重视消费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
1. 用“以人为本”超越“以资为本” |
2. 提升并均衡区域之间的消费能力 |
(二) 重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加快生产领域的变革 |
1. 建构和谐的劳动关系和健康的劳动环境 |
2. 构建合理的生产结构 |
(三) 以资为鉴,构建科学的消费观 |
1. 科学认识消费和商品 |
2. 符号价值向使用价值的复归 |
3.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
4. 构建可持续的消费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文章主要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重在人的现代化 |
一、人与城镇化的关系 |
(一) 人是城镇化的目的 |
(二) 人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
(三) 人是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
(四) 人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根本尺度 |
二、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归宿 |
(一) 传统城镇化的理念偏差和模式误区 |
(二) 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
(三)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
三、人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使命 |
(一) 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
(二)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
(三) 人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任务 |
(四) 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 |
第二章 人的观念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
一、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
(一) 人的现代观念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
(二)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
(三)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制约因素 |
二、新型城镇化: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大机遇 |
(一) 现代化实践与人的观念进步 |
(二) 城市现代特质与人的观念现代化 |
(三) 我国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推进机制 |
(四) 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人的观念现代化中的比较优势 |
三、人的观念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一)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前提条件 |
(二)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思想观念先导 |
(三)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四)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诉求 |
一、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观念 |
(一) 主体意识 |
(二) 创新意识 |
(三) 诚信意识 |
(四) 开放意识 |
二、形成契合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现代观念 |
(一) 人本意识 |
(二) 参与意识 |
(三) 法治意识 |
(四) 平等意识 |
三、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和谐绿色发展的现代观念 |
(一) 生态文明意识 |
(二) 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
(三) 包容意识 |
第四章 我国当前人的观念现状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
一、改革开放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历史成就 |
二、我国当前人的思想观念的滞后性 |
(一) 尚未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
(二) 尚未真正契合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
(三) 尚不能有效地支持社会的和谐与绿色发展 |
三、人的观念滞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影响 |
(一) 人的观念滞后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
(二) 人的观念滞后对于城市和谐稳定的消极影响 |
(三) 人的观念滞后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五章 当前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
一、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文化困境 |
(一) 传统文化的深厚性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艰巨性 |
(二) 文化转型与人的思想观念的“过渡性” |
(三)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与农民的价值观困境 |
(四)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 |
(五) 城镇化中价值共识与文化多元的冲突 |
二、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社会困境 |
(一) 社会变革与社会流动所导致的观念现代化困境 |
(二) 农村“空心化”加大了农民观念现代化的难度 |
(三) 阶层分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复杂性 |
三、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制度困境 |
(一) 传统城镇化在制度设计中的理念误区 |
(二) 政府过度干预城镇化发展导致人的观念建设难以同步 |
(三) 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排斥阻碍了人的观念现代化 |
(四) 市场经济发展中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欠缺 |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原则和路径 |
一、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 |
(二) 立足于城镇化的整体发展 |
(三)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
二、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路径 |
(一)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 |
(二) 营造有利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
(三) 以社会治理创新助推人的观念现代化 |
(四)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五) 以制度和法治建设来推动人的观念现代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点 |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点 |
一、生态与文明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
三、生态文明的特点 |
第二节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特点 |
三、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环境教育阶段( 1972-1992) |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1992-2003) |
三、生态文明教育阶段(2003-至今)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
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 |
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成因 |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借鉴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一、人类源于自然并且依赖自然 |
二、实践活动使自然人化 |
三、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和谐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
一、毛泽东强调利用自然、节约资源的思想 |
二、邓小平重视控制人口、法制环保的思想 |
三、江泽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节能环保思想 |
四、胡锦涛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思想 |
第三节 我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的主要生态文明思想 |
一、继承我国古代的合理生态文明思想 |
二、借鉴西方现代的相关生态文明思想 |
第四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
一、生态文明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目标 |
第三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一、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确立原则 |
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
第五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建构与实施原则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体制建构 |
一、宏观: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整体教育方案 |
二、中观: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教育主要阵地 |
三、微观:以个人为基点,实现教育全覆盖 |
四、横向:借助环保组织,提升教育影响力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 |
一、保障机制 |
二、动力机制 |
三、评价机制 |
第三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原则 |
一、施教主体的多元性 |
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
三、教育实践的参与性 |
四、教育区域的差异性 |
第六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
一、家庭生态文明教育 |
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
三、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方法 |
一、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
三、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运用要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
(6)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观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重难点及其创新点 |
(五)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
二、“两型社会”与我国居民消费观相关理论 |
(一) 内涵及关系 |
1. “两型社会” |
2. 消费观 |
3. 两者的关系 |
(二) 消费观理论基础 |
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 可持续消费理论 |
3. 消费主义 |
三、我国居民消费观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消费观类型 |
1. 节俭型消费观 |
2. 大众型消费观 |
3. 攀比型消费观 |
4. 消费主义消费观 |
5. 发展型消费观 |
(二) 当前我国消费理念存在的问题 |
1. 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
2. 攀比心理严重 |
3. 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
四、我国居民培育科学消费观因素分析 |
(一) 传统节俭观念因素 |
(二) 经济基础因素 |
(三) 传播媒体因素 |
(四) 国外消费主义因素 |
五、培育科学消费观,构建“两型社会” |
(一) 培育科学消费观的原则 |
1. 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 |
2. 坚持消费与收入相协调原则 |
(二) 培育科学消费观的对策探讨 |
1. 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促进科学消费观发展 |
2.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学消费的教育工作,培育消费者的科学消费观 |
3. 加强政府对传播媒体关于培育科学消费观的督促引导 |
4. 大力加强科学消费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激励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创新点 |
第二章“消费”何谓: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生成 |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产生背景 |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 |
三、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形成 |
第二节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
二、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
三、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特点 |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着眼点:对生产的关注 |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核心:对生产过程中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 |
三、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批判维度:对私有制下占有性消费和需要性消费的批判 |
四、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理论出路:对理想消费的描述 |
第三章“消费”背离:消费异化 |
第一节 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预见 |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
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 |
第二节 消费异化的本质内涵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社会理论 |
二、消费常态与消费异化 |
三、消费异化的实质 |
第三节 消费异化在当代中国之现实表现及危害 |
一、符号性虚假消费现象 |
二、炫耀性浪费消费现象 |
三、肤浅性物质消费现象 |
四、非理性从众消费现象 |
第四章“消费”重构:树立科学消费观 |
第一节 中国语境下的新消费观:科学消费观 |
一、科学消费观的内涵 |
二、科学消费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消费观的理论指导 |
四、科学消费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 |
第二节 科学消费观的基本内容 |
一、可持续绿色消费 |
二、协调消费 |
三、以人为本消费 |
第三节 科学消费的实现路径 |
一、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消费差距 |
二、建立有效机制,净化消费环境 |
三、增加休闲时间,倡导精神消费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后记 |
(8)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消费观的变化 |
二、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必要性 |
(一) 倡导科学消费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
(二) 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是贵阳市生态建市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是促进市民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
(一) 充分发挥政府对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
1. 构建低碳化的政府消费模式。 |
2.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
3. 完善相关制度为低碳消费提供制度保障。 |
(二)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科学消费观教育主阵地作用 |
(三) 充分发挥通过媒体对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舆论导向作用 |
(9)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1.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 |
2.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1.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2.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
(一)消费价值观的含义 |
(二)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含义 |
(三)科学消费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1.能提升人的自由本性的消费价值观 |
2.生态文明的消费价值观 |
3.具有责任感的消费价值观 |
二.科学消费价值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
(一)科学消费价值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 |
(二)科学消费价值观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
(三)科学消费价值观有利于实现“现实的人”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 |
(四)科学消费价值观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三.当前我国人们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当前我国人们消费价值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消费对象单一 |
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平衡趋势明显 |
3.消费方式不合理 |
4.对消费产生的消极结果认识不足 |
(二)当前人们消费价值观念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1.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对人们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
2.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我国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
3.把无止境的消费作为自我实现的必要途径 |
四.科学消费价值观建构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
(二)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则 |
(三)适度消费的现实原则 |
五.科学消费价值观建构的实践途径 |
(一)政府的角色 |
1.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制为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保障 |
2.通过开展消费教育来引导科学消费 |
3.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
4.加大对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扶持力度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
(二)企业的角色 |
1.规范企业的生产发展与服务以求建立科学的生产市场 |
2.通过企业来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消费价值观 |
3.加强对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
(三)大众媒体的角色 |
1.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与管制 |
2.宣传科学消费价值观来引导人们进行科学消费 |
3.建立促进科学消费价值观宣传的激励机制 |
(四)消费者的角色 |
1.消费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
2.消费者应主动选择科学的消费方式 |
结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国消费模式演变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中西方消费理论综述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相互关系的综述 |
一、一次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 |
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两者同一性 |
三、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批判 |
第二节 西方重要消费理论研究及其评述 |
一、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
二、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
三、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
四、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
第三节 中国消费理论研究评述 |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消费理论研究评述 |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理论研究评述 |
第四节 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模式变化的路径 |
一、中国经济转型演化路径的回顾 |
二、消费模式变化的一般路径与特殊路径 |
注释 |
第二章 消费观念的演进 |
第一节 消费观念转变因素 |
一、社会制度变更下消费观念转变 |
二、消费政策改革下消费观念转变 |
三、本土化消费观念西化 |
第二节 诸种消费观念分析及评价 |
一、节俭消费观 |
二、奢侈消费观 |
三、大众文化消费观 |
四、物质消费观与非物质消费观 |
第三节 适度消费 |
一、适度消费的意义 |
二、适度消费与消费品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异化消费的类型及对异化消费的批判 |
一、异化消费的类型 |
二、对异化消费的批判 |
注释 |
第三章 解决温饱型消费模式 |
第一节 解决温饱型消费模式的表现与特征 |
一、解决温饱型消费模式的表现 |
二、解决温饱型消费模式的特征 |
三、解决温饱时期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析 |
第二节 解决温饱型消费模式的形成条件 |
一、抑制消费的政策 |
二、消费品行政配给制 |
第三节 解决温饱型消费模式的演变 |
一、消费品行政配给制下的消费结构 |
二、宣传 |
三、消费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 |
注释 |
第四章 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 |
第一节 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的表现与特征 |
一、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的表现 |
二、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的特征 |
三、基本小康时期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统计及分析 |
第二节 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的形成条件 |
一、消费水平提高是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结果 |
二、消费需求增加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结果 |
第三节 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的演变 |
一、调整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政策 |
二、引进消费品市场机制 |
三、鼓励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 |
四、广告 |
五、福利待遇的货币化政策 |
六、消费生活方式的自由化和新颖化 |
注释 |
第五章 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 |
第一节 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的表现与特征 |
一、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的表现 |
二、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的特征 |
三、全面小康时期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统计及分析 |
第二节 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的形成条件 |
一、消费习惯——依靠科技消费 |
二、消费主体——中间阶层队伍壮大 |
三、消费需求——新型经济升级 |
四、消费风气——追求个性与心理消费 |
第三节 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的演变 |
一、“优惠券与团购的一代” |
二、“个性化消费”流行 |
三、连锁店消费——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
四、网络消费——从信息到生活方式的转变 |
五、结婚经济——中国特有的巨额消费 |
六、高端产品消费——感觉消费 |
七、仿制奢侈品——与大众化产品的趋同 |
八、促销和赠品——消费需求实现路径的具体化 |
注释 |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消费观念对消费模式的影响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消费模式的影响 |
一、网络成为新消费工具繁殖的重要载体 |
二、环境成为新消费观念重塑的重要杠杆 |
三、资源成为新消费行为自控的重要约束 |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观念对中国消费模式的影响 |
一、奢侈品的心理诉求 |
二、“理念先于产品”的消费诉求 |
三、小结 |
注释 |
第七章 科学发展指导下的消费模式 |
第一节 现代消费模式范畴 |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消费观 |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五种现代消费模式 |
第二节 现代消费模式诉求 |
一、人与自身 |
二、人与他人 |
三、人与物品 |
第三节 现代消费模式的实现路径 |
一、制度层面 |
二、政策层面 |
三、观念层面 |
注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D]. 孙姣.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科学消费观的北方过度取暖问题研究——以内蒙古CF市为例[J]. 张笑僮,王珏,吴君民. 价值工程, 2017(30)
- [3]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D]. 冯争. 武汉大学, 2017(06)
- [4]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D]. 陈永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5]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杜昌建.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 [6]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观转变研究[D]. 杜志花.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7]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吴姗姗. 上海理工大学, 2014(06)
- [8]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研究[J]. 李浩.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7)
- [9]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建构[D]. 肖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9)
- [10]中国消费模式演变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 何媛. 复旦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