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临床应用体会

杏仁临床应用体会

一、临床应用杏仁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谢晓燕[1](2021)在《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CORT)等HPA轴血清学指标,评价调神针法对女性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HPA轴功能的影响。2.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小鼠焦虑模型,探讨调神针法基于HPA轴神经功能调节的抗焦虑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纳入24例符合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采用调神针法:四神针、神庭、神门、合谷、太冲、三阴交,快速进针法进针,提插捻转补泻法补泻,每15min行补泻手法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针刺3次,4周内完成。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患者HAMA、SAS、PSQI评分,主要疗效指标为HAMA评分减分率。观察随访1个月、2个月的SAS评分进行复发率评估,记录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估,评价调神针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CTH和CORT水平,考察调神针法对GAD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2.实验研究:本研究采用成年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共5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方法连续干预28天,制备焦虑模型小鼠,通过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评价造模成功,同时,采用强迫游泳、糖水消耗试验排除本研究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造模结束后,针刺组小鼠每天针刺1次,留针15 min。电针组采用疏密波型,疏波频率为2 Hz,密波频率为10 Hz,电流强度约1mA,电刺激时间15 min。假针刺组采用揿针轻贴于穴区皮肤,针尖接触但不刺破皮肤,留针15 min。模型组予同样抓取。连续针刺5天,休息2天,持续干预21天,共针刺15次。干预结束后进行以下实验和考察:(1)采用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ILSA)考察各组小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ACTH和皮质酮(CORT)水平,评估调神针法干预对CUMS焦虑小鼠HPA轴的影响。(3)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PFC)、海马(HIP)、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脑区的神经元活性、神经兴奋性与抑制性受体蛋白、神经活动关联指标、皮质酮受体蛋白和脑源性神经保护因子的表达量,通过上述实验,评价针刺干预对CUMS小鼠抗焦虑作用及其通过平衡PFC/HIP/BLA脑区调节HPA轴亢奋的内在机制。检测蛋白包括:c-Fos、FosB、磷酸化和总γ-氨基丁酸A受体β1亚型(p-GABRB1、GABRB1)、磷酸化和总N-甲基-D-天门冬氨酸1型受体(p-NR1、GluN1)、谷氨酸离子型受体AMPA1(GluA1)、磷酸化钙调蛋白质依赖激酶(p-CaMKII)、磷酸化和总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和总糖皮质激素受体(p-GR、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数据统计采用SPSS23.1.0软件,所有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1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临床研究:(1)调神针法可改善轻度和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治疗2周、4周后的HAMA、SAS、PSQI评分(P<0.01),并改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P<0.01)。(2)调神针法治疗4周后显着降低GAD患者HPA轴重要血清指标CORT的水平(P<0.01)。(3)调神针法治疗GAD临床总有效率87.5%,无不良反应发生。(4)调神针法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随访2个月GAD患者SAS评分无明显增加(P>0.05),未见患者焦虑复发情况。2.实验研究:(1)调神针法核心穴位干预后可改善CUMS小鼠焦虑样行为,具体表现为: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针刺组和电针组开臂内探臂时间显着减少(P<0.01),针刺组和电针组小鼠开臂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旷场试验中,针刺组小鼠中央活动路程明显提高(P<0.01),中央活动时间也明显增加(P<0.05)。(2)本实验CUMS焦虑模型小鼠无伴发抑郁样行为,具体表现为:糖水试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1h内糖水消耗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强迫游泳试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漂浮时间、挣扎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CUM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血清ACTH含量和CORT含量明显上升(P<0.05)。调神针法改善CUMS小鼠HPA轴异常亢进状态,具体表现为:针刺组显着降低CUMS模型小鼠血清CRH水平(P<0.01)、ACTH水平(P<0.05)和CORT水平(P<0.01)。效果上,针刺组优于电针组。(4)调神针法激活PFC、BLA、HIP 3个脑区,并改善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功能失衡,表现为:针刺组降低HIP脑区FosB蛋白表达量(P<0.05),提高PFC脑区抑制性神经元p-GABRB1蛋白表达量(P<0.05),提高BLA脑区兴奋性神经元GluN1受体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HIP脑区p-GABRB1蛋白表达量(P<0.05)和GluN1受体蛋白表达量(P<0.05)。(5)调神针法针刺组提高PFC、BLA和HIP这3个脑区中p-CAMKII蛋白表达量(P<0.01)、p-CREB蛋白表达量(P<0.01)、BDNF蛋白表达量(P<0.05)和p-GR蛋白表达量(P<0.01)。总体效果上,针刺组优于电针组。结论:1.调神针法改善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的临床焦虑症状,并改善HPA轴功能亢进的状态,疗效稳定持续2个月,未见复发,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佳。2.调神针法激活CUMS焦虑模型小鼠前额叶皮层、基底外侧杏仁核、海马脑区,通过平衡这3个脑区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功能,起到中枢神经保护作用,提高磷酸化糖皮质受体蛋白表达,降低血清CORT水平,调节HPA轴亢奋状态,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谭亚男[2](2021)在《浙派中医朱古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朱古亭的生平,整理分析朱古亭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医学笔记遗稿,完善对朱古亭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研究内容:研究朱古亭中医思想萌芽:包括朱古亭生平及与医学的渊源。研究朱古亭的学术成就:包括朱古亭的学术论文、着作研究,以及对医学理论的新见。研究朱古亭的临床医案:包括朱古亭辨证诊治肺系病、脾胃病、心肝病、肾系病、妇科病的临床经验。整理研究朱古亭医学笔记遗稿。结果: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朱古亭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掌握了朱古亭的学术来源、从医之路和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朱古亭对待经典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朱古亭出生于世医之家,医术精湛,遣方稳重;为人低调谦逊,刻苦专研。其教学之余,潜心着述,发表论文30余篇,不乏有对医学思想的传承与新见;出版着作《朱古亭临证录》。朱古亭临床经验丰富,对肺系病、脾胃病、心肝病、肾系病、妇科病等各类病症都分型细致精确,病机治法相宜,制方平稳轻灵。朱古亭医学笔记遗稿所含理论中涉及多种病症,关于肾病的见解补充了《朱古亭临证录》肾病医案的不足,使笔者能更好的研究朱古亭临床经验。结论:朱古亭为浙江名老中医,虽逝世多载,其医术医德仍存于后人心中。本文通过研究朱古亭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助于完善浙派中医的内容,更是对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李梦缘,刘汶[3](2021)在《从治“气”角度谈《温病条辨》对杏仁的妙用》文中提出《温病条辨》对杏仁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治"气"角度可从功效特点、用法特点两方面分析《温病条辨》对杏仁的妙用。功效特点方面,杏仁可降上逆之肺气,在《温病条辨》风温、暑温、秋燥等温热类温病的治疗中有所体现,可用于治疗温热咳喘等证,临床应用着眼于肺之气;杏仁可开壅闭之肺气,气化则湿化,在《温病条辨》湿温、暑湿、伏暑等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中有所体现,可用于治疗湿热咳喘、湿阻中焦、湿遏三焦等证,临床应用着眼于一身之气;杏仁还可利气以治血,可用于血证的治疗。用法特点方面,不同配伍可使杏仁发挥不同功效,取降气之效时配伍功擅开宣之品,取其开宣之功时配伍利湿除湿之品,取利气治血之效时配伍治血之品;杏仁的用量大小需考虑全方功效,避免影响整体疗效;甜杏仁、杏仁泥、杏仁粉等不同性状的杏仁的使用助其在《温病条辨》不同方剂中发挥不同功效。

窦豆[4](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李德维[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万丽玲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相关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形式,探析其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以利于学习与传承其临床经验及相关学术思想,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万丽玲教授在2018年9月-2020年5月所诊治的符合标准的慢性咳嗽的病案,将数据预处理后把符合要求的病案录入Excel表格中保存,录入完成后进行二次检查,并固定一名检查员以复核数据、定期检查资料的准确性,反复确认数据无误后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药效分类、中药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等,并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将获得的统计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分列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对其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纳入病案199例,处方464首,得到常用中药137味,高频药物39味,一般信息统计结果中男女比例接近3:5,年龄在50-60岁的人数占比最大。药物功效频数及百分比排名前十者依次为止咳平喘药、发散风寒药、温化寒痰药、补气药、行气药、清热化痰药、化湿药、发散风热药、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四气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温、寒、平、凉、热,其中,温性药的使用频率近60%;中药五味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辛、苦、甘、淡、酸、涩、咸;中药归经频次最高前五位分别为肺、胃、肝、脾、心;中药使用频次排在前十者依次为苦杏仁、桔梗、厚朴、炙甘草、陈皮、生姜、旋覆花、白前、紫菀、茯苓。设置一定的支持度(20%)和置信度(80%)对高频药物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可得到药物组合597对,其中,二阶关联规则中苦杏仁与桔梗支持度最高,苦杏仁与白前的置信度最高,三阶关联规则中苦杏仁、厚朴与桔梗支持度最高,苦杏仁、厚朴与白前的置信度最高;经聚类分析统计后可得到核心药物组合共13组,取距离=23,39味高频药物可聚成4类,得出4个新处方。结论:1.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药物组合及4个处方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使用价值;2.据数据挖掘结果分析,慢性咳嗽以寒咳为多,风寒是其主要病因,在治疗上万丽玲教授主要以温肺降气止咳为大法;其用药特点以“寒温并用,以温为要”、“宣降并用,降重于宣”、“补泻同调,固卫为先”为主;3.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特色药对包括柴胡与前胡、旋覆花与枇杷叶、枳壳与枳实、青皮与陈皮;且其对厚朴、鱼腥草二药有更深层次的使用体会。

孙宁[6](2021)在《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文中认为目的哮病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这其中部分支气管哮喘极为顽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5%会发展为难治性哮喘,尤其是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 dependent asthma,SDA),需要长期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控制。现代医学对SDA的治疗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撤药与治疗的矛盾,临床多应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然针对其中医证候类型划分、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尚无证候学与治疗学相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指南或共识出现,严重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崔红生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经验。并重点分析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SDA的分子机制。最后围绕SDA的中医中药应用过程中尚未达共识的证型、遣方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德尔菲法的调查问卷初探,详细地进行了专家访谈,拟定了关于SDA中医药诊治的量表,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为计算载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通过统计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崔红生教授诊治哮病的医案,筛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纳入病历,通过中国科学院研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录入审核数据,最后利用平台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的用药经验。2.对崔红生教授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分别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加减乌梅丸中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激素依赖型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3.根据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构建SDA治疗量表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治疗量表各级指标,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结果1.研究纳入病历2011例/次,共计有效处方1040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区间8~99岁。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273味,药物四气以寒、凉为主(共占50.52%),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5.92%),其次为温性药、平性药;药物五味以以甘、苦、辛为主(共占87.69%);药物归经以归肺、胃、脾为主(共占57.86%)。医案涉及高频用药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86%),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占总用药比16.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麦冬-芦根、芦根-黄芩、炙甘草-枇杷叶、麦冬-黄芩、乌梅-白芍。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纳入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乌梅、白芍、黄芩、紫苏子、金银花、麦冬、芦根、薏苡仁、杏仁、生石膏、桃仁、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炙甘草、菊花、防风、桑叶、法半夏、蝉蜕、浙贝母。多项结果均显示治疗中多与吾师的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有密切关系。2.经过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 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核心基因表达上参与加减乌梅丸方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3.建立了 2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及234项三级指标的激素依赖型哮喘治疗量表初稿。结论1.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主要通过祛邪扶正、调补阴阳的治法,提出从肝论治,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应用频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用药经验。2.加减乌梅丸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作用机制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激SDA起到治疗作用。3.通过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分析、整合出适合SDA的治疗量表初稿,对未来指南的拟定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

梁倩倩[7](2021)在《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以及减少喘息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选取既往1年内有喘息史(≤3次)且具有喘息反复的危险因素的喘支患儿,分别在其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运用化痰平喘及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探讨在急性发作期应用定喘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在恢复期使用二陈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干预治疗,探析针对恢复期患儿扶助正气、祛除伏痰、改善体质从而减少喘息复发的疗效,为中药分期分方治疗及预防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提供新的方法和研究方向。方法:所有病例来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均符合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诊断标准,且患儿既往1年内有喘息史(≤3次)及喘息反复的危险因素。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均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除此之外,治疗组在发作期加用宣肺平喘化痰之中药汤剂10天,方选定喘汤加味,对照组则加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10天,且两组在急性发作期若患儿喘息重均可以按需使用雾化吸入治疗。在恢复期治疗组给予健脾益气化痰之中药汤剂4周,方选二陈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对照组则不予中药干预治疗,然后随访3个月,分别记录两组病例感冒、喘息复发的次数。最后将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各个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急性发作期治疗后将两组病例的疾病疗效、中医总症候疗效、雾化使用次数进行比较,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病例的疾病疗效及中医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雾化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其中在急性发作期的各个观察时点两组病例咳嗽、喘息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第3±1天观察点喘息、肺部体征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恢复期两组病例的喘息复发及感冒次数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喘息复发次数及感冒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恢复期应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具有扶助正气、祛除伏痰、改善体质、防止喘息发作的效果。结论:应用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具有可行性,在急性期疗效显着,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在恢复期能有效的祛除伏痰、扶助正气、改善体质,减少复感,进而减少喘息复发的次数。

李梦雯[8](2021)在《麻杏石甘汤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效应机制及配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麻杏石甘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临床治疗肺系疾病的常用经典名方。本研究通过复制卵蛋白(OVA)诱导及复合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加重型哮喘气道炎症模型,探讨麻杏石甘汤的平喘效应及作用机制,并分析其配伍特点;结合TMT定量蛋白组学,对麻杏石甘汤及拆方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的机制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从而阐释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科学内涵及配伍特点,为其临床治疗哮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整理哮病和麻杏石甘汤相关文献,梳理中医对哮病及麻杏石甘汤的认识。2.复制OVA诱导哮喘小鼠模型,采用麻杏石甘汤、三拗汤、麻黄汤对其干预;复制OVA复合RSV加重型哮喘小鼠模型,采用麻杏石甘汤(高、中、低剂量)及拆方对其干预。观察复方干预后经Ach激发的Penh变化、外周血EOS和BALF中炎细胞水平、肺病理损伤,ELISA测定BALF中IL-4、IL-13、SP、PGE2等水平变化,q-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CD4+T细胞中TRPV1 mRNA和蛋白表达,并采用TRPV1基因敲除和TRPV1抑制剂干预小鼠对比验证。3.体外以IL-4联合RSV刺激16HBE细胞,并以shRNA靶向沉默TRPV1、TRPV1抑制剂干预细胞对比验证,观察麻杏石甘汤及拆方含药血清干预后TRPV1表达及经TRPV1激动剂辣椒素刺激后的胞内Ca2+水平变化。4.蛋白组学研究:收集动物实验空白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组和麻杏草组小鼠肺组织样本,采用TMT定量蛋白组学技术从显着性差异靶点、生物过程、主要富集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系统认识麻杏石甘汤全方及拆方的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的机制特点。结果1.历代医家认为哮病病机复杂,哮病发作因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六淫、饮食内伤、情志失调等因素而诱发。证型有冷哮、热哮、寒包热哮、盐哮、酒哮等,医家根据其病证特点提出了宣肺散寒、清肺化痰、散寒清热、引吐导痰等治法。医家对麻杏石甘汤功用特性认识可大致分为表里双解、清里,其主治伤寒、温病、温疟、喘、咳嗽等病证。麻杏甘石汤为现代临床治疗哮喘的常用方,药理学研究发现本方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苦杏仁苷、L-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甘草黄酮、钙、镁等为方中主要功效物质成分。生物信息学研究也证实麻杏甘石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干预疾病机制。2.麻杏石甘汤、麻黄汤、三拗汤均可显着减少OVA诱导哮喘小鼠的外周血EOS数量(P<0.05)和BALF中WBC数量(P<0.05),降低气道高反应性(P<0.05,P<0.01),改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麻杏石甘汤组、三拗汤组降低了模型小鼠的TRPV1和TRPA1蛋白表达(P<0.05,P<0.01),麻杏石甘汤调控TRPV1作用优于麻黄汤(P<0.01),且麻杏石甘汤高剂量调控作用优于低剂量(P<0.01)。麻杏石甘汤还可显着下调哮喘小鼠脾脏CD4+T细胞的TRPV1表达(P<0.01),降低模型小鼠BALF中IL-4、IL-13、NGF、PGD2水平(P<0.05,P<0.01)。3.与单独OVA、RSV干预相比,OVA+RSV组小鼠外周血中EOS数量、BALF中WBC和各类炎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1),气道高反应性显着增强(P<0.05,P<0.01),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BALF中IL-4、IL-13、PGE2、SP水平均显着上升(P<0.01),肺组织中TRPV1蛋白和mRNA高表达(P<0.05,P<0.01)。TRPV1抑制剂Capsazepine干预后降低小鼠外周血EOS数量(P<0.01),BALF中WBC和各类炎细胞数量(P<0.01)和气道高反应性(P<0.05,P<0.01),改善肺损伤,降低BALF中IL-4、IL-13、PGE2、SP水平(P<0.05,P<0.01)。TRPV1基因敲除小鼠外周血EOS、BALF中WBC和各类炎细胞的数量未明显增多,未出现明显气道高反应性和肺组织病理损伤,BALF中各类炎症介质水平未升高。麻杏石甘汤高(13.2g/kg)、中(6.6g/kg)、低(3.3g/kg)剂量给药干预后可显着减少模型小鼠外周血EOS数量(P<0.01)、小鼠BALF中WBC和各类炎细胞数量(P<0.05,P<0.01),降低气道高反应性(P<0.05,P<0.01),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降低BALF中IL-4、IL-13、PGE2、SP水平(P<0.05,P<0.01),下调肺组织中TRPV1蛋白和mRNA表达(P<0.05,P<0.01)。麻杏甘石汤含药血清体外可提高IL-4联合RSV刺激的16HBE细胞生存率,下调TRPV1蛋白和mRNA表达(P<0.05,P<0.01),降低经TRPV1激动剂刺激后胞内Ca2+离子荧光强度(P<0.01)。4.麻杏石甘汤全方、麻杏草拆方和石膏拆方均可减少RSV加重哮喘小鼠的外周血EOS数量和BALF中EOS、中性粒细胞数量(P<0.01),麻杏石甘和石膏干预还可减少BALF中WBC数量(P<0.01),全方组的干预作用优于拆方组(P<0.01)。三个给药组均可以不同程度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损伤。麻杏石甘汤可显着降低BLAF中IL-4、IL-13、PGE2、SP水平(P<0.05,P<0.01),麻杏草拆方可降低BALF中IL-13、PGE2水平(P<0.05,P<0.01),石膏拆方可降低IL-13、PGE2、SP水平(P<0.05,P<0.01)。麻杏石甘汤可下调肺组织中TRPV1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5,P<0.01),麻杏草拆方可下调TRPV1蛋白表达(P<0.01)。麻杏石甘汤、麻杏草拆方、石膏拆方含药血清均可以提高IL-4联合RSV刺激的16HBE细胞生存率,麻杏石甘汤含药血清干预后16HBE细胞TRPV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麻杏草拆方(P<0.05),经TRPV1激动剂刺激后胞内Ca2+离子荧光强度显着低于麻杏草拆方和石膏拆方(P<0.05)。5.基于蛋白组学的分析结果可见:(1)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差异蛋白59个,下调蛋白16个,上调蛋白43个,主要涉及生物调节、对免疫系统过程的调节、对外源性、氧化物、细胞因子等刺激物的反应、抗原加工和呈递等生物过程,参与催化、抗氧化、转录调节、分子传感等多种功能;KEGG通路主要富集为抗原处理和提呈、Th1和Th2细胞分化、花生四烯酸代谢等,涉及感染型疾病、哮喘等免疫相关性疾病,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通路有关。(2)麻杏石甘汤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的差异蛋白有6个,相较于模型组,上调蛋白有2个,下调蛋白有4个。麻杏石甘汤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的差异靶点富集在细胞过程、对刺激的反应、膜电位的调控、膜通透性等生物过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结合、神经肽受体结合等功能,作用于AMPK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等,在抵御病毒、调节免疫反应、调节跨膜信号、调控钙离子转运等多方面发挥作用。(3)麻杏石甘汤与麻杏草拆方共有差异蛋白1个,麻杏石甘汤特有差异蛋白5个,麻杏草拆方特有差异蛋白1个。麻杏草拆方可发挥防御病毒、抗炎、诱导细胞凋亡、调控自噬等作用;麻杏甘石汤可发挥在抵御病毒、调节免疫反应、调节跨模信号、调控钙离子转运等多方面发挥功效。结论1.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历代医家对哮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治法方药的认识。历代医家将麻杏石甘汤用于风寒、温病、喘咳等病证,共挥发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麻杏甘石汤为临床治疗哮喘的常用方,现代研究发现其可从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多通路多靶点作用。2.麻黄汤、三拗汤、麻杏石甘汤对TRPs调控作用存在差异,麻杏石甘汤可显着调控TRPV1。麻杏石甘汤可降低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TRPV1表达和BALF中Th2细胞因子和神经源性炎症介质水平,提示其平喘机制可能与调控TRPV1参与的神经-免疫交互有关。3.体内、外实验结果探讨了麻杏石甘汤对RSV加重的哮喘气道炎症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控TRPV1通道和Th2细胞因子、神经源性炎症介质水平有关。麻杏草拆方可显着降低气道高反应,石膏可发挥抗炎作用,全方各药协同增效,干预作用优于拆方部分。4.定量蛋白组学的分析结果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哮喘的机制可能与抗原提呈和处理、免疫应答、炎症反应、信号转导等相关。麻杏草拆方发挥免疫调节、调节细胞凋亡和周期等作用,麻杏石甘汤全方在抵御病毒、调节免疫反应、调节跨膜信号、调控钙离子转运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滕占理[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杨建萍[10](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二、临床应用杏仁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应用杏仁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
        1.1.2 治疗策略
    1.2 中医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1.3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3.1 资料与方法
        1.3.2 排除标准
        1.3.3 结局指标
        1.3.4 文献获取方法
        1.3.5 研究方法
        1.3.6 结果
        1.3.7 纳入研究特征
        1.3.8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1.3.9 小结与讨论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调神针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伦理问题
        2.2.4 诊断标准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2.7 脱落标准
        2.2.8 剔除标准
        2.2.9 中止研究标准
        2.2.10 试验器材
        2.2.11 针刺方案
        2.2.12 疗程设置
        2.2.13 质量控制
        2.2.14 观察项目
        2.2.15 检测时点
        2.2.16 疗效评定标准
        2.2.17 不良事件观察
        2.2.18 安全性评价
        2.2.19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完成情况
        2.3.2 一般资料分析
        2.3.3 疗效分析
        2.3.4 随访及复发情况分析
        2.3.5 安全性分析
        2.3.6 依从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针刺干预CUMS焦虑小鼠的机制研究
    3.1 针刺对CUMS小鼠焦虑样行为的改善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与讨论
    3.2 针刺对CUMS小鼠HPA轴功能指标的改善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小结与讨论
    3.3 针刺对HPA轴功能调节关健脑区神经功能异常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调神针法治疗焦虑障碍的中医理论探讨
        4.1.1 焦虑障碍“肾—脑—心—神”病因病机轴
        4.1.2 调神针法发展源流及基础
        4.1.3 调神针法学术内涵
    4.2 针刺对CUMS模型小鼠作用机制研究探讨
        4.2.1 针刺激活前脑边缘系统,并平衡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失衡状态
        4.2.2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BDNF表达起到保护神经元和抗焦虑的作用
        4.2.3 针刺可能改善皮质酮受体蛋白表达从而调节HPA轴功能
    4.3 创新点
    4.4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浙派中医朱古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朱古亭生平简介
    (二)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朱古亭中医萌芽
    (一) 朱古亭生平概览
    (二) 朱古亭中医结缘
二、朱古亭学术成就
    (一) 朱古亭医学新见
    (二) 朱古亭学术硕果
三、朱古亭临床经验探析
    (一) 治肺系病经验
    (二) 治脾胃病经验
    (三) 治心肝病经验
    (四) 治肾系病经验
    (五) 治妇科病经验
四、朱古亭医学笔记遗稿整理
    (一) 高血压
    (二) 心脏病
    (三) 肝炎
    (四) 溃疡病
    (五) 结石
讨论
    (一) 朱古亭学术思想的传承
    (二) 朱古亭临床经验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朱古亭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3)从治“气”角度谈《温病条辨》对杏仁的妙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温病条辨》中杏仁的功效特点
    1.1 降上逆之肺气
    1.2 开壅闭之肺气
    1.3 利气以治血
2《温病条辨》中杏仁的用法特点
    2.1《温病条辨》中杏仁的配伍特点
    2.2《温病条辨》中杏仁的用量特点
    2.3《温病条辨》中杏仁的其他用法特点
3 结语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慢性咳嗽古代文献源流简述
    2 现代研究简述
        2.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2.2 上气道综合征(UACS)
        2.3 变应性咳嗽(AC)
        2.4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2.5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数据挖掘部分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的整理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性别与年龄分布
        3.2 药物功效的分类统计
        3.3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统计
        3.4 用药频次统计
        3.5 Apriori关联规则
        3.6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性别与年龄等一般情况
        4.2 药物功效的分类
        4.3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
        4.4 用药频次统计
        4.5 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
        4.6 聚类分析结果
        4.7 新方分析
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用药经验总结
    1 寒温并用,以温为要
    2 宣降并用,降重于宣
    3 补泻同调,固卫为先
    4 特色药物及药对介绍
        4.1 柴胡与前胡
        4.2 旋覆花与枇杷叶
        4.3 枳实与枳壳
        4.4 青皮与陈皮
        4.5 单味药新识
    5 案例赏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激素依赖型哮喘概述
        2 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难治性哮喘之间的关系
        3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诱因
        4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5 鉴别诊断
        6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期辨证论治
        2.2 脏腑辨证论治
        2.3 分型辨治
        2.4 专方专治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2.6 其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三步序贯法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1 三步序贯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2 三步序贯法治疗SDA的理法方药
        3 三步序贯法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中药用药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
        2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讨论
        1 哮病概述
        2 SDA的中医证治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 从肝论治治疗哮病
        5 加减乌梅丸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与SDA的共同作用靶点
        3 关键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4 PPI网络构建
        5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6 分子对接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加减乌梅丸方-SDA靶点预测
        3 加减乌梅丸方中活性成分与SDA基因网络构建
        4 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5 GO功能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 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8 分子对接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DA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的初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激素依赖型哮喘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方案构建
        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
        2 专家协调程度
        3 专家咨询建议
        4 问卷调查评分结果
        5 构建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
        第四节 讨论
        1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2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依据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以及减少喘息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麻杏石甘汤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效应机制及配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对哮病及麻杏石甘汤的认识
    第一节 中医对哮病的认识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法方药
    第二节 中医对麻杏石甘汤的认识
        1 功用主治
        2 组方配伍
    第三节 麻杏石甘汤治疗哮喘的现代应用研究
        1 临床应用
        2 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麻杏石甘汤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OVA诱导哮喘小鼠模型的表型和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麻杏配伍方干预OVA诱导哮喘小鼠模型的平喘效应及机制特点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麻杏石甘汤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麻杏石甘汤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气道炎症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哮喘小鼠模型的表型和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麻杏石甘汤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小鼠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麻杏石甘汤含药血清对IL-4联合RSV致16HBE细胞损伤及TRPV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麻杏石甘汤拆方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气道炎症的效应与机制特点研究
    第一节 麻杏石甘汤拆方对OVA复合RSV加重型哮喘小鼠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特点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麻杏石甘汤拆方含药血清对IL-4联合RSV致16HBE细胞损伤及TRPV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麻杏石甘汤及拆方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气道炎症机制特点的定量蛋白组学研究
    第一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加重型哮喘气道炎症机制的蛋白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麻杏石甘汤对病毒加重型哮喘气道炎症干预机制的蛋白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讨论
结语
    1 主要内容和结果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麻杏石甘汤干预病毒加重型哮喘的潜在成分
附录2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 参与项目
    2 论文发表
    3 奖励情况
作者简介

(9)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1.1 药材源流
        1.2 品种考证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2.1 两汉时期
        2.2 魏晋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2.6 现代应用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3.1 古代源流
        3.2 现代认识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4.1 古代源流
        4.2 现代认识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2.2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药物味数
        3.2 主治病症
    4 研究结果
        4.1 细辛用量结果
        4.2 细辛用量规律
        4.3 细辛配伍结果
        4.4 细辛配伍规律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1 功效古今异同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1.4 其他争议之处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2.1 细辛效量关系
        2.2 细辛毒效关系
        2.3 细辛毒量关系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临床应用杏仁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D]. 谢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浙派中医朱古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及应用[D]. 谭亚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从治“气”角度谈《温病条辨》对杏仁的妙用[J]. 李梦缘,刘汶. 环球中医药, 2021(05)
  •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万丽玲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D]. 李德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D]. 孙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化痰平喘和健脾益气法分期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以及减少喘息复发的临床研究[D]. 梁倩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麻杏石甘汤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效应机制及配伍研究[D]. 李梦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9]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杏仁临床应用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