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胃黏膜剥脱1例

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胃黏膜剥脱1例

一、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胃粘膜脱落1例(论文文献综述)

顾义海[1](2019)在《儿童消化道出血16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为提高儿童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诊断的165例消化道出血的儿童患者的详细临床病例资料,按患儿年龄阶段分组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和学龄期,分析、总结各组儿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临床特点和出院转归。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165例患儿,其中男117例(70.90%),男女比例为2.44:1,平均年龄6.09±4.50岁。年龄分期:新生儿期19例(11.52%),婴儿期17例(10.30%),幼儿期18例(10.90%),学龄前期39例(23.64%),学龄期72例(43.64%)。农村患儿114例(69.09%),城镇患儿51例(30.91%),不同年龄组之间患儿居住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出血78例(47.27%),下消化道出血62例(37.58%),全消化道出血16例(9.70%),不明部位的消化道出血9例(5.45%),不同年龄组之间患儿消化道出血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下消化道出血较多;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基本持平;学龄期多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2.临床表现呕血72例(43.63%),黑便56例(33.94%),解暗红色血便79例(47.88%),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73例(44.24%),腹胀7例(4.24%),腹痛、腹胀症状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多集中于3岁以上患儿,腹胀在新生儿期较多;贫血表现71例(43.03%),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生,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13例(7.88%),新生儿发生较多;发热33例(20.00%),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主要集中于婴儿期和幼儿期。3.病因分布165例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依次为:胃十二指肠溃疡(25.45%)、过敏性紫癜(12.73%)、血液系统疾病(12.12%)、梅克尔憩室(10.91%)、胃十二指肠炎(7.88%)和食管静脉曲张(7.88%)。胃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紫癜主要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分别占20.00%、12.73%);血液系统疾病在除幼儿期外的各年龄组中所占比例相当(新生儿期3.03%,婴儿期3.03%,学龄前期2.42%,学龄期3.64%);梅克尔憩室发生于婴儿期儿童(3.64%)、幼儿期儿童(2.42%)和学龄期儿童(3.64%);胃十二指肠炎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学龄期占2.42%,学龄前期占3.64%);食管静脉曲张主要发生于学龄前期儿童(3.03%)和学龄期儿童(4.24%)。4.出院转归165例患儿出院转归为:143例(86.67%)出院病情好转,8例(4.85%)出院病情恶化,13例(7.88%)因治疗无效转院,仅1例死亡,死亡率为0.61%。结论:1.儿童消化道出血男性多于女性,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多见,上消化道出血多于下消化道出血。2.儿童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和梅克尔憩室。3.在儿童中,发生消化道出血大多转归良好。

周玲玲[2](2013)在《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小儿便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出血原因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一、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①血液系统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恶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除有全身皮肤、皮下组织、关节、粘膜出血外,还可伴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②感染性疾患:如新生儿败血症、肠伤寒、副伤寒、痢疾、肠炎等。除消化道出血外,同时有全身症状。③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坏血病等。④过敏:如食物过敏,对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炎、便血,或过敏性紫癜,除有典型的四肢出血性斑丘疹及阵发性腹痛外,有时合并大量或少量便血。⑤严重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由于尿素刺激肠粘膜引起的腹泻便血。肝硬化,由于凝血机能障碍引起的便血,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的胃出血。⑥药物:应用止痛药常引起消化道出血,以阿司匹林最常见,其次为消炎痛、萘普生等。二、胃肠道局部病变引起的出血:①食管疾病:如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及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等。②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如原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原因引起的应激性溃疡、胃肿瘤、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及胆道出血等。③小肠疾病:肠套叠、肠重复畸形、美克尔憩室、血管瘤、小肠息肉、克隆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小肠肿瘤及绞窄性肠梗阻等。④结肠、直肠、肛门疾患: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息肉症、直肠息肉、血管瘤、痔、肛裂及脱肛等。根据小儿便血的颜色可分为柏油样便、暗红色血便、鲜红色血便、果酱样血便等等,与在肠腔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如为小肠出血,根据出血的量和速度,可呈柏油状或棕褐色。回肠末端和右结肠出血,多为深红色。直肠或肛门出血则是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合。由于引起小儿便血的疾病临床症状变异大,尤其是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因此手术前完全确诊的病例不多,需要借助辅助检查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超声检查作为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方法,简便、安全、实用、无创、检出率高且无辐射,对引起小儿便血的某些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超声在小儿便血疾病的诊断中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推行并广泛应用。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的83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便血的患儿,男51例,女32例,年龄2天~12岁,平均年龄2岁6个月。其中43例患儿有腹胀、腹痛、呕吐、血便、发热表现;12例患儿有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物表现;5例患儿腹痛,且以脐周痛为主,发热,均有黑便甚至鲜血便,且反复发作,大便潜血试验阳性;23例患儿无痛性慢性便血表现。2.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①仪器采用philips HDI5000和philips iU22彩色超声显像仪,常规采用高频探头,频率为5~12MHZ。对于肥胖患儿及腹腔气体较多的患儿常规检查不满意时,结合凸阵探头,频率为1~5MHZ。②检查前禁食、禁水6~8小时(临床怀疑肠套叠患儿可除外)。哭闹不合作者检查前口服10%水合氯醛0.5ml/Kg,等患儿入睡后再进行检查。因结肠内粪便干扰者,可给予开塞露反复排便后再行超声检查。对肥胖患儿或乙状结肠和直肠常规检查图像不满意者,采用经肛门生理盐水灌肠检查法。③患儿常规取仰卧位,按照顺、逆时针两个方向,自幽门向下,依次探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进行多切面、多方位缓慢依次扫查,逐段肠管反复探查,同时适当加压探头,对远端直肠进行扫查时,患儿应该采取左侧卧位进行检查。④当发现病变或者可疑病变时,放大图像,仔细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同时对病变处进行CDFI及PW血流显示,并存储图像。结果1.83例便血患儿中,美克尔憩室患儿24例,结肠息肉患儿22例,肠套叠患儿12例,肠重复畸形患儿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5例。另外12例便血患儿中,临床上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便血,但超声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在这12例患儿中,2例患儿为白血病患儿,3例患儿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因此临床考虑这5例患儿可能为血液系统疾病所引起的便血。4例患儿有对牛奶蛋白过敏史,因此临床考虑这4例患儿可能为对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炎所导致的便血。另外3例患儿临床有肠炎病史,因此考虑这3例患儿可能因肠炎所引起的便血。2.24例超声诊断为美克尔憩室的患儿中,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发现超声检查误诊3例,漏诊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3.3%(20/24)。21例美克尔憩室患儿中,超声声像图均显示腹腔内探及一异常形态肠袢,壁厚薄不均,未见明显蠕动,该异常形态肠袢一端与肠管相连,一端呈盲端,病理结果显示憩室内查见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或憩室内衬小肠粘膜,肠壁血管扩张充血。其中在这21例美克尔憩室患儿中,手术及病理所见2例患儿憩室炎并感染,超声声像图显示为病变肠管内显示有不规则液性暗区,内透声差,周围肠系膜回声增强。病变肠管形状为圆锥样,还可有袋状、奶嘴样、分叶状等各种形状。2例患儿憩室与肠管交界部溃疡形成伴穿孔,声像图表现为病变处示有形态不规则无回声,周围肠间隙、腹腔及盆腔内均可见少量不规则液性暗区。1例患儿憩室壁出血,慢性溃疡形成,超声声像图上无明显特异症像。1例患儿美克尔憩室合并三处小肠套叠。1例患儿合并肠梗阻,于扩张肠管与萎瘪的肠管交界处可见一囊状无回声。3.超声检查共诊断息肉患儿22例(均经结肠镜证实),其中单发息肉21例患儿,2枚息肉1例患儿,共计23枚息肉。在这23枚息肉中,5枚息肉直径<1cm,15枚息肉直径>1cm且<3cm,3枚息肉直径≥3cm。与结肠镜比较,超声检查漏诊2例,共计2玫息肉,2玫息肉直径均<1cm。本课题超声对息肉的检出率为92%(23/25),对直径≤1cm息肉的检出率为71%(5/7),对直径>1cm且<3cm(15/15)和直径≥3cm(3/3)的检出率均为100%。4.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后经X线空气灌肠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肠套叠患儿,其中8例患儿肠套叠肿块位于右上腹部,3例患儿肠套叠肿块位于左上腹部,1例患儿肠套叠肿块自左中腹至右下腹。其中,回回结型6例患儿,回结型6例患儿。手术及病理结果肠套叠肠梗死1例,肠套叠合并肠坏死2例,肠套叠合并急性阑尾炎2例,肠套叠并美克尔憩室1例。超声声像图显示“靶环”征、“假肾”征或“套筒”征。曾有文献报道超声诊断肠套叠的准确率达100%,与我们的结果相一致。5.4例术前超声诊断为肠重复畸形的患儿,后行手术及病理发现超声误诊1例,此例患儿术前超声诊断为囊性肠重复畸形,而术后病理结果为肠系膜囊肿。3例患儿超声诊断正确,其中2例患儿病变部位均位于回肠(1例患儿合并肠套叠),1例患儿病变部位位于空肠。本课题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3/4)。6.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超声声像图均显示腹腔肠管胀气明显。3例患儿肠间隙示有少量液性暗区。2例患儿显示局部肠管壁内探及气体强回声。2例患儿显示肠壁不均匀性增厚,且以小肠壁增厚为主,肠壁厚度>3mm。1例患儿局部肠管壁较薄,且蠕动弱,彩色多普勒显示肠壁内血流信号稀少,该例患儿术中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横结肠肠坏死肠穿孔,病理结果为坏死性结肠炎伴穿孔,局部肠坏死。2例患儿临床诊断坏死性小肠炎,给予禁饮食、抗感染及止血等保守治疗后患儿病情恢复良好。另1例患儿超声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但临床指征及其它各项检查均不支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本课题超声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诊断率为75%(3/4)。7.5例临床均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程度不同的腹痛、呕吐及便血症状。超声声像图显示患儿肠管壁增厚,最厚处约1.0cm,肠管蠕动尚正常,超声考虑为腹型紫癜。临床考虑该5例患儿为过敏性紫癜所引起的便血。结论临床上引起小儿便血的疾病有很多,临床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在超声应用以前缺乏简捷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传统的检查方法主要依靠X线及内窥镜检查等方法。本课题通过对83例临床便血患儿的超声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在美克尔憩室、结肠息肉、肠套叠、肠重复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引起的便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这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的意义。但超声对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患、感染性疾患、维生素缺乏症、过敏、严重代谢障碍、药物)及某些胃肠道局部病变(食管疾患、胃十二指肠疾病、胆道疾病)引起的便血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需要借助于实验室检查、内窥镜等检查方法做出诊断。

史佳佳[3](2019)在《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分组试验,比较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Hp阳性)脾胃湿热证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其在Hp根除率、患者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治疗情况。方法试验所有病例来自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半夏泻心汤,14天为一疗程,联合四联疗法7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四联疗法,14天为一疗程。均停药1月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Hp根除率治疗组94%,对照组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中医单项症状分析可得,主症四项上腹痞满、上腹疼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及次症嗳气吞酸、肢体困重、恶心呕吐三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次症食欲减退、小便黄两项,得出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本次试验共发生3例不良事件,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腹泻;对照组共2例,其中头晕1例、恶心1例。上述患者由于整体症状较轻,未达到试验脱落标准,未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结论(1)两组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均有疗效,但治疗组在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推广到临床实践应用中。(3)与单用四联疗法相比,脾胃湿热证患者中医症候总体疗效以及单项症状(上腹胀满、上腹疼痛、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嗳气吞酸、肢体困重、恶心呕吐)方面疗效较显着。(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均有疗效,且安全、有效。

陈玉琼[4](2017)在《221例住院婴儿便血的病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儿童医院住院婴儿便血的病因构成及其与性别、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婴儿便血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指导临床医师及时做出病因诊断及制定合理的诊疗规划,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儿童医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婴儿便血病例,对婴儿便血的病因构成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临床误诊病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1、婴儿便血的病因前六位依次为过敏性肠炎50例(23%)、细菌性肠炎48例(22%)、肛裂35例(16%)、应激性溃疡25例(11%)、肠套叠15例(7%)、梅克尔憩室12例(5%);2、不同年龄段患儿在便血的病因构成有显着性差异(χ2=123.563,P<0.001)。新生儿组,居前三位的是:应激性溃疡、肛裂、过敏性肠炎;小婴儿组,前三位是:过敏性肠炎、肛裂、肠道血管畸形;较大婴儿组,前三位分别是:细菌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套叠;3、婴儿便血的病因构成与性别无关(χ2=5.877,P=0.951);4、过敏性肠炎常见过敏原有:牛奶、鸡蛋、鱼、虾等,牛奶是主要过敏原。50例过敏性肠炎患儿中,确诊牛奶蛋白过敏46例,占92%;5、细菌性肠炎是引起婴儿便血的主要感染性疾病,48例细菌性肠炎大便培养阳性16例,其中大肠埃希菌9例,鼠伤寒沙门菌5例,福氏志贺菌2例;6、221例婴儿便血病例,共有误诊55例,误诊率24.9%。内科疾病共误诊46例,其中过敏性肠炎44例、误诊率88%,居于首位,起病-确诊时间28.84±11.77天。外科疾病共误诊9例,其中肠道血管畸形4例、误诊率80%,起病-确诊时间45.68±22.75天。结论婴儿便血的病因复杂多样,与年龄密切相关,易漏诊误诊,以过敏性肠炎、肠道血管畸形误诊率居首,加强临床医师对婴儿便血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

张若男[5](2016)在《药物涂层功能性内镜下器械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创新,内镜已由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为诊疗合一的手段。各种内镜下治疗手段如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 SD)、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经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不断出现及日渐成熟。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同时也是内镜下治疗中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传统内科治疗手段主要有局部喷洒或注射止血、静脉应用止血药物等,目前内镜下止血广泛应用靶向药物凝血酶局部作用于病灶表面,血液很快形成稳定的凝血块。但靶向喷洒后存在凝血酶被组织液快速稀释的问题,使药效降低。后随着内镜下器械的不断发展与改良,用于局部止血及封闭穿孔的各种吻合夹开始出现。钛夹作为内镜下治疗的重要器械之一,目前只对局部损伤承担物理封闭治疗作用。很多学者尝试在医用金属基材上靶向缓释凝血酶,目前所有的缓释研究都基于生物惰性材料表面,不但生物活性差,而且重金属离子毒性会造成凝血酶失效。此次研究首次提出了内镜下器械涂层技术基础上药物复合的理论,可以提高内镜下止血成功率并为下一步从单纯“裸”器械到“功能性”药物复合器械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材料和方法药物复合涂层304钢板:采用与内镜下器械材料相同的304钢板,应用无氧化物表面工艺将羟基磷灰石涂覆于钢板表面,在此基础上涂覆凝血酶药物,制备成“凝血酶-羟基磷灰石-无氧化物层-金属”体系的钢板。ELISA:于体外模拟理想环境下利用人凝血酶(Thrombin)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该复合材料不同时间下溶液中的凝血酶浓度,使用多功能酶标仪读取吸光度值。统计分析:组间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凝血酶药物复合涂层金属板在起初一段时间内快速释放,后释放十分缓慢但仍可维持一定的浓度。结果2.不同时间段内凝血酶复合涂层金属板可稳定持续释放凝血酶。结论1.本次课题提出药物复合功能性内镜下器械概念,利用XPS技术完成了“凝血酶-羟基磷灰石-无氧化物层-金属”复合材料体系。2.利用人凝血酶ELISA试剂盒初步完成了复合材料金属板凝血酶药物的释放检测。3.根据相关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凝血酶药物涂层复合板可以有效缓慢释放凝血酶,并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这不仅能消除内镜下治疗的局限性,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内镜下治疗中的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

陈英[6](2014)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12年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近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UGIH)病例与12年前该疾病的发病情况,探讨其病因及相关因素关系变化,总结规律,提高对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5月-2013年4月期间825例UGIH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1992年-2001年期间1150例住院的UGIH病例,就其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病因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与12年前相比,UGIH平均发病年龄约增加了5岁,老年人总发病率上升11.21%;青年组中DU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1);中年组中GC、AGML发病下降(均P<0.05);老年组中GU发病率上升(P<0.01),GC、AGML发病则下降(均P<0.01)。②12年来UGIH患者总体性别比例无显着变化(P>0.05),男性发病率均大于女性,其中GU男女性发病均上升(均P<0.01),但其男女比值有下降(P<0.05)。③UGIH各季节发病不完全相同,但总体都是冬春季发病率大于夏秋季(P<0.05);与12年前相比较,夏季发病率上升(P<0.05),冬季发病率下降(P<0.05);春季里CU发病上升(P<0.01),GC、AGML则下降(均P﹤0.05);夏季DU、AGML发病率下降(均P<0.05),GU、CU上升(均P<0.01);秋季DU下降(P<0.01),GU发病上升(P<0.01);冬季DU发病下降(P<0.05),CU上升(P<0.01)。④UGIH主要病因仍是以DU、GU、CU、EGV、GC、AGML为多,与12年前相比DU、GC、AGML发病均呈下降趋势(均P<0.01),GU、CU、MWS发病则上升(均P<0.01)。结论:十二年来,UGIH的病因分布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与十二年前相比,UGIH发病平均年龄增加,老年人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均大于女性,其中GU发病中,男女性别比例明显下降。夏季发病率上升,冬季发病有所下降。PU仍是UGIH的首要病因,DU、GC、AGML发病均呈下降趋势,GU、CU、MWS发病则有明显上升。

米热宛古丽·阿布拉,龚裕华[7](2011)在《小儿过敏性紫癜3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我院儿科从2006年5月-2010年9月供收过敏性紫癜(Hsp)3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17例,女性13例,发病年龄:最小为2岁,6岁-10岁为25例,11-13岁为4例,以冬春季为多,发病原因:上呼

金显辉[8](2010)在《浅谈小儿过敏性紫癜诊治的临床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4例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94例,伴肾脏严重损害1例,合并高血压脑病而死亡1例,治愈或好转92例,有效治愈率为97.8%.结论为不影响小儿正常生活和学习,我们对过敏性紫癜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黄文生[9](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李爱民[10](2001)在《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食道粘膜脱落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胃粘膜脱落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胃粘膜脱落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消化道出血16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判定标准
    5.质量控制方法
    6.数据处理方法
    7.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1.Hp的西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2.中医对Hp的认识
    3.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4.临床疗效分析
    5.半夏泻心汤治疗Hp感染作用机理探讨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中西医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致谢
个人简介

(4)221例住院婴儿便血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第2章
    2.1 研究对象
        2.1.1 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观察和研究指标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总体病因构成
        2.3.2 不同年龄组婴儿便血的病因构成比较
        2.3.3 不同性别婴儿便血的病因构成比较
        2.3.4 过敏性肠炎常见过敏原
        2.3.5 细菌性肠炎常见病原菌分布
        2.3.6 临床误诊情况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药物涂层功能性内镜下器械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期工作
原理与方法
实验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12年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小儿过敏性紫癜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治疗与转归
2 讨论

(8)浅谈小儿过敏性紫癜诊治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3 治疗及预后
3 体会
4 小结

四、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胃粘膜脱落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消化道出血165例临床分析[D]. 顾义海.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2]超声检查在小儿便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周玲玲.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3]半夏泻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史佳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221例住院婴儿便血的病因分析[D]. 陈玉琼. 南华大学, 2017(04)
  • [5]药物涂层功能性内镜下器械基础研究[D]. 张若男.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6]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12年对比分析[D]. 陈英.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7]小儿过敏性紫癜30例临床分析[J]. 米热宛古丽·阿布拉,龚裕华.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8)
  • [8]浅谈小儿过敏性紫癜诊治的临床体会[J]. 金显辉. 旅行医学科学, 2010(03)
  • [9]《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10]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食道粘膜脱落1例[J]. 李爱民. 菏泽医专学报, 2001(03)

标签:;  ;  ;  ;  ;  

过敏性紫癜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及胃黏膜剥脱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