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企业产品成本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姜帅帅[1](2021)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贸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剧必然推动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将对一国对外贸易产生多维度的影响,关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出口产品竞争需要从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出口产品加成能力的提升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加成率如何才能获得快速的提升,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会从哪些路径对出口产品加成率产生影响,这些作用路径的方向和程度又如何,政府和企业应该怎样去应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加成率影响为主题,着重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侧重从哪些路径对我国出口产品加成率产生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在理论分析层面,基于异质企业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框架,沿用Handley(2014)的基本思路,从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入手,首先论证了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因素及临界条件。以关税变化作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因素的替代变量,模型中纳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因素,论证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出口决策的条件;最后,结合模型推导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关系式,通过使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论证并得出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出口产品加成率提高这一基本理论假设。在实证层面,论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在已有文献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出口产品加成率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测算并改进了关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出口产品加成率的测算方法,同时分别对这两个关键变量进行了测算和特征事实描述;其次,基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做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倍差法),系统评估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大样本来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会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加成能力,且此研究结论比较稳健;机制考察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及出口产品质量并降低出口产品边际成本路径刺激我国出口产品加成率的提升,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会通过影响出口产品价格路径刺激我国出口产品加成率提升。最后,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论文还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加成率的动态影响效应,首先借鉴Melitz和Polanec(2015)的生产率分解思路对行业加成率的增长率进行分解。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使得企业内加成率显着提升,但并没有使加成率较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地区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改善却存在显着的市场份额改善效应;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使得部分加成率较低的企业进入了市场,从而降低了行业加成率平均水平;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加速了加成率较低企业市场退出的概率。论文研究结论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加成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有效规避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加成率的不利冲击提供了决策依据。
于娟[2](2021)在《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当前,化工行业正处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发展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成本攀高、产品创新不足、安全环保压力持续增加等严峻形势,绿色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化工企业受到复杂的外部环境冲击的同时,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内部环境的考验,受投资周期、生产规模等限制,大部分化工企业无法向外部扩大市场,只能深挖内在潜能,狠抓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关乎化工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除了拓展市场、创新产品和提高产能,最重要的且可控的就是产品成本,有效降低产品成本能够打破企业发展僵局,突破上升瓶颈。本文基于国内外成本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以及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汲取精益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等思想,以成本管理内容为线索,通过分析产品成本管理现状,揭示W化工企业在产品成本预算、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控制以及产品成本考核方面存在产品成本预算体系不完善、产品成本核算方式落后、产品成本控制过程粗放以及产品成本考核不健全等问题。为了切实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文提出完善产品成本预算体系和强化预算执行,优化产品成本核算模式和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精细化管控产品生产过程以及健全产品成本考核机制,帮助W化工企业解决吞噬利润的高成本问题,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也希望对其他同类化工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玡琦[3](2021)在《GB宠物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同时,人们针对产品质量普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宠物食品企业由于自身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在世界宠物食品市场中失去企业产品的质量优势,只能以价格优势选择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我国部分宠物食品企业为了在国际宠物食品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提高对宠物食品质量的重视度,但仅依据质量成本数据对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可能会造成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忽视,因此本文将质量成本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对财务绩效的研究,形成对GB公司的质量成本效益综合分析,在控制我国宠物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投入的同时达到提升财务绩效的目的,进而增加我国宠物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份额。本文基于质量成本管理和财务绩效的理解上,以GB公司为例,参照沃尔分析法将GB公司的质量成本数据和财务绩效数据结合构成了质量成本效益综合评价,从质量成本效益角度分析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问题。本文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理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理论以及实际应用;接着介绍GB公司的公司概况以及当前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包括GB公司如何设置质量成本明细账和GB公司正在使用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其次,将GB公司2015年到2018年的质量成本数据和财务绩效数据汇总为质量成本效益综合评价表,获得GB公司质量成本效益数据;然后分析GB公司质量成本效益受到质量成本投入的具体影响和GB公司当前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GB公司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质量成本的投入结构提出策略,优化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使GB公司质量成本投入合理化,并提升质量成本效益的目的。
黄美珍[4](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LC企业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的发展,轨道交通车辆企业及其配套部件企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行业进入者增加,市场竞争加剧。故企业需在行业中寻求战略发展,对成本的有效管理,可以为企业赢得成本竞争优势,获取市场份额。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不具优势,无法满足市场环境多变情况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目标。而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弥补了这一缺点,将企业与行业上各企业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协同发展关系,整合、优化价值链上有关成本的资源,对价值链上低效价值活动采取成本管理措施,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成本管控目标。论文基于价值链理论,以LC企业为案例,对其价值链成本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对有关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在对价值链、成本管理、价值链成本管理概念及理论的总结概况基础上,结合LC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主要成本构成,分析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总结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LC企业进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其次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对LC企业进行了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明确了LC企业的行业竞争地位。从价值链的视角对LC企业内外部价值活动进行全面分析,运用作业成本价值系数法识别LC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中增值或非增值环节,找出内部价值活动成本可控点。再次分析了企业外部纵向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以及和横向竞争者之间相比存在的优势及劣势。最后,对内部价值链活动的研发、采购、仓储、生产四个不增值环节进行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并应用作业成本法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其外部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最佳合作供应商;客户收益率矩阵选择客户;通过收集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成本信息,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身存在的优劣势,并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外部横向价值链成本的管控。为了保证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在LC企业的有效运用,论文提出了保障机制。研究发现,LC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应用能够为企业带来成本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为轨道交通装备部件行业其他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借鉴与启示。
陈乘风[5](2020)在《企业创新异质性对出口动态的影响 ——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拓展与检验》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创新是实现中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但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仅停留在国家和行业层面,而现有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没有完全解释创新对企业异质性的根本性影响,也还没充分厘清其与出口动态的关系。本文认为企业创新异质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种类等方面的异质性表现,进而决定了异质性的出口动态,也决定了贸易利益的多样化。在实践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参与出口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以企业创新为基础的高技术品出口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出口升级的能力与全球价值链主导权仍然有待提升。因此,本文尝试构建基于企业创新异质性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模型),阐释其理论机制和企业出口动态,并以此为基础,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企业进出口数据库匹配后的大样本数据,测算分析2001-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的过程创新、质量创新和品种创新等创新异质性特征事实,结合其出口状态、出口生存和出口增长的异质性动态,实证检验企业创新异质性对出口动态的影响,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创新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出口提供对策建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企业创新异质性构建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模型认为:企业创新异质性能够提高出口生存概率,促进企业出口增长;相比于过程创新,高生产率企业的质量创新和品种创新带来更大的出口促进效应;在多产品企业内部,创新异质性能提高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但不同创新对出口广延边际的影响有所差别;创新异质性是研发补贴促进出口的政策传导渠道。(2)2001-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异质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波动,不同类型的企业侧重不同的创新选择。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过程创新活动比技术密集型企业活跃;出口企业进行过程创新的比例超过非出口企业;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质量创新比例超过内资企业和非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企业,本土和外资企业的品种创新比例也有明显差别。(3)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行为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连续出口企业的占比较低。通过多项Logit检验和Cloglog检验发现,创新异质性能够显着提高企业出口行为的连续性,减少出口进入、出口退出、间断出口等出口波动,降低企业出口失败的风险;特别是,质量创新和品种创新能够显着降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波动,提高出口生存的概率。(4)中国工业企业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实证检验发现,对于创新能力比较高(生产率比较高)的企业而言,质量创新和品种创新更容易带动出口扩张;质量创新对于高技术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带动作用超过其它创新方式,品种创新对于中低技术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超过其它创新方式。对企业出口总额在“产品-市场”层面进行二元边际分解和检验发现,创新异质性能显着促进出口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的扩张。(5)整体来看,研发补贴能够显着激励企业创新、促进出口增长。其中,经由质量创新和品种创新的政策传导作用尤为突出;同时,品种创新在高科技产品出口中的作用更明显,而质量创新在中低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作用更重要。本文的创新在于:一是透过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品种异质性等企业异质性的表象,引入创新异质性的概念,深刻认识过程创新、质量创新和品种创新对企业出口动态起到的根本性作用,打通了“企业创新异质性-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产品品种异质性-出口动态异质性”的逻辑链条,深化了人们对企业创新与出口动态关系的认识;二是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过程创新、质量创新和品种创新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为分析企业创新异质性对出口动态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简洁的理论框架;三是基于企业层面的大样本数据,比较深入地测度分析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异质性行为,综合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在中国情境下研究企业创新异质性与出口动态的关系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经验证据。
王智民[6](2020)在《作业成本法在BG炼钢厂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钢材出口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钢材供大于求,大量钢材由出口转为内销加剧了国内钢铁企业的竞争压力,钢铁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几十年来,中国的钢铁企业虽然在产品技术含量,生产车间自动化水平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其成本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企业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为我国钢铁企业寻找一种更为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期改善其目前成本信息失真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国际认可程度高的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它可以改善因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间接费用分配方法过于单一而产生的产品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经营决策。BG炼钢厂作为中国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在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做好吨钢成本控制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在对BG炼钢厂进行深入了解、现场考察,认真学习炼钢厂产品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对炼钢厂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深入研究,并为其设计作业成本法方案,以期为企业提供更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为企业提升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首先,本文对作业成本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梳理,然后在认真学习研究了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本文案例企业BG炼钢厂进行调查研究,对其现行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并对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给企业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行描述,指出BG炼钢厂有必要且有能力引进作业成本法。接着,本文根据BG炼钢厂的生产经营特点为其设计了作业成本法方案,经过对作业成本法与BG炼钢厂现行成本核算方法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并描述了BG炼钢厂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预计实施效果,认为BG炼钢厂引入作业成本法来对企业产品成本进行核算能够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不少好处。最后,为企业引进作业成本法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保证作业成本法在BG炼钢厂的有效实施。
陈瑾[7](2020)在《税收制度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 ——基于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视角》文中指出出口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其稳定增长对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企业出口的动态转换,则对于中国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可或缺。长期以来,为了保障国家出口的稳定增长及出口企业动态有效配置资源,我国政府通过各种税收政策对其作了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关于这些税收政策究竟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出口的稳定增长的动态调整,相关研究却很少。对这些税收政策对中国企业出口增长和动态调整进行研究,无论是对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税收政策制定还是对出口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文献对于财政与贸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较少研究其他税收政策对贸易的影响。因此,对其它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一国贸易特别是一国企业的出口行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论文以中国税收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两个税种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例,考察这两类税收政策的变动如何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调整。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的削减,都将影响企业出口动态调整。具体而言,本文发现:(1)企业增值税的削减,将降低出口市场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比率,同时对出口市场净进入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削减,都将降低企业出口生存风险、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3)企业所得税削减,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产品向核心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转换;(4)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削减,都提升了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5)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削减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表明这两类税收政策改革达到了其改革的宗旨目标,且符合经济原则。本论文由10个章节构成。第1章-第10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贡献总结如下。第1章对税收与贸易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并对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创新点和学术贡献做了介绍。第2章大致介绍中国财税体系改革历程,重点总结了中国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实际的减税效果。第3章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经典的Melitz模型基础上纳入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构建了考察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启发式模型,并在Melitz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企业所得税,构建了考察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基本模型,进一步在特定参数假定下,对模型做了模拟,考察了企业所得税变化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第4-6章分别从行业中出口市场进入和退出率角度、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和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对企业增值税如何影响企业出口动态进行研究。由于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反映了资源在出口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配置,第4章从行业中出口市场进入和退出率角度,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2004年中国东北三省增值税改革事件作为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企业增值税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4年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显着地降低了行业平均出口进入率和行业平均出口退出率,但对行业平均净出口进入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即增值税改革有效促进了行业平均净出口进入率上升,从而提升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通过促进研发创新、增强行业集中而降低了企业出口退出、抑制了出口进入,使得行业平均出口进入率和出口退出率均下降。这些结果意味着,以增值税为典型的减税政策会显着影响企业出口动态,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4章可能是第一个就中国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的影响进行考察的文章。从研究内容上看,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本章在基准结果的基础上考虑了更多的同期政策冲击、采用了多种估计方法以增强基准结果的稳健性。从影响渠道上看,本章不仅量化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还提出并检验了增值税改革影响行业平均出口进入率和出口退出率的两个渠道。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增值税改革为典型的减税政策不仅对国内企业有效,对于改善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同样具有显着的作用。第5章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2004年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增值税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增值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出口风险,有效提升了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增值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企业绩效进而降低企业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这些结果意味着,企业增值税的削减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稳定企业出口,进而稳定国家的出口增长。第6章从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匹配数据,结合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以及CEPII的双边引力数据,以2004年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增值税削减对企业-HS8位数产品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增值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风险,有效提升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增值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企业绩效进而降低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了企业-HS8位数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第5和第6章的学术贡献在于:从研究视角上讲,这两章内容有可能是国内外首篇从税收角度考察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和企业-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影响的文献,现有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却鲜有研究涉及税收的影响。从研究方法上讲,这两章内容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政策效果,再利用生存分析法进行实证估计,不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生性问题,更能有效地估计企业生存时间,使得估计结果更加准确。从研究结果上讲,这两章内容的实证结果证实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的促进作用,表明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于调节企业行为、稳定出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两章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第7章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所得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出口风险,有效提升了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所得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两个渠道进而降低企业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这些结果意味着,类似于企业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削减,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稳定企业出口,进而稳定国家的出口增长。第8章从企业-HS8位数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角度,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匹配数据,结合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以及CEPII的双边引力数据,以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使用双重差分cloglog模型考察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带来的企业所得税削减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所得税改革显着降低了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风险,提升了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所得税改革通过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退出风险,延长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第7和第8章关于企业所得税如何影响企业和企业-产品-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时间的研究结果,具有如下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第一,这两章内容可能是关于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和企业-产品-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时间影响研究的首篇文献。税收与贸易的关系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研究主题。然而,文献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出口退税即对出口企业国内增值税退还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绩效这一问题,很少考察企业所得税变动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绩效,对企业所得税如何影响企业出口稳定性或长期出口竞争力的研究更少。本章的研究丰富了税收与贸易的研究文献,同时也为出口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第二,这两章得到了关于企业所得税影响企业和企业-产品-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时间的丰富结果,这些结果论证了2008年的企业所得税改革能够较好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具体而言,即企业所得税改革造成的公平税负环境,可以很好地促进地区平衡发展、促进内资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出口竞争力(出口持续时间)的增长。这就为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行业优先、区域为辅”的原则的合理性和绩效提供了一个实证支撑,对国家企业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9章从企业出口产品转换角度,利用2008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这一政策冲击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年度普查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动态调整的影响。本章关注的企业出口产品调整主要包括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出口产品集中度、出口核心产品份额、出口高技术产品份额。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扩大了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增加了企业出口产品集中度、提高了企业出口核心产品份额和出口高技术产品份额。并且,这种影响具有地区、贸易方式、行业、企业规模异质性。本章还检验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调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企业固定资产积累这两个渠道实现的。第9章的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贡献。在研究视角上,本章是第一篇考察企业所得税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产品动态调整的文献,丰富了多产品企业出口行为和产品动态调整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章利用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避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研究内容上,本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出口产品集中度、出口核心产品以及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影响,并且还考察了地区、贸易方式、行业、企业规模而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在影响机制上,本章研究发现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调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企业固定资产积累这两个渠道实现的。第10章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作了总结,并阐述了其对出口稳定增长政策以及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的政策含义。总体上,本论文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本文给出了考察企业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启发式模型,并进一步在经典的Melitz异质企业贸易一般均衡下纳入企业所得税,给出了分析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贸易行为和国家福利的一般模型,并在特定参数下,模拟分析了一国减税和两国竞争性减税对企业贸易行为和国家福利的影响。这一模型也可以很容易纳入企业增值税和拓展到动态情形。第二,本文以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例,从出口进入退出动态、出口持续时间和出口产品调整动态三个方面考察了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机理、影响渠道和影响程度,从而丰富了财政与贸易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关于财政与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出口退税或者出口补贴方面,对税收制度与贸易的研究较少,即使最近出现了少量关于企业所得税或增值税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研究,也只是从企业静态出口行为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则从动态角度考察税收制度对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的影响,得到了一系列结论,而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对财政与贸易文献的重要补充,对推进财政与国际贸易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三,本文的研究为国家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继续深化改革甚至是其它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本文得到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企业出口产品动态调整的结论,本文发现:(1)企业增值税削减降低了企业进入退出出口市场比率,增加了企业在出口市场的净进入率,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2)无论是企业增值税还是企业所得税都降低了企业出口生存风险,延长了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特别是企业所得税还延长了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持续时间;(3)企业所得税削减,有助于促进企业出口产品向核心产品转换,同时向高技术产品转换;(4)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削减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表明这两类税收政策改革达到了其改革的宗旨目标,且符合经济原则。本文还从区域、行业、出口产品和出口目的国异质性角度对这些结论做了延展和深化。这一系列结论,在文献中尚未见到。因此,本文的研究评估了国家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改革实施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渠道,论证了两种税制改革实现了其宗旨和目标及其经济合理性,从而为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继续深化改革甚至是其它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王强[8](2020)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H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不断更新与进步,制造业也受益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替代了以往单纯的劳动力,而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逐渐趋向于机械自动化。对于制造业中的再生塑料制造行业而言,由于机械化的普及和生产模式的转变,导致生产过程中间接费用的比例越来越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再适合企业的成本核算,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准确的成本数据,因此寻找一种更加适合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势在必行。而作业成本法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准确性,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成本动因原则对生产过程中的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配,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对于再生塑料制造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H企业而言,其生产成本核算的方法采用的是传统成本法,这种核算方法中的间接费用通过机器工时分配到产品上,分配单一使得间接成本分配不准确,进而导致成本信息的不真实,这极容易造成企业管理者在产品定价和成本控制方面提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利润。本文结合H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目前企业的成本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作业成本法设计H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并通过模拟运行,验证了作业成本法相较于传统成本法而言,对于产品成本核算更加准确;同时基于产品成本核算体系,设计H企业产品成本控制路径,自此形成了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最后提出了H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以及研究结论和展望,希望本论文的研究为再生塑料制造同行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郑休休[9](2020)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的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与质量升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关概念,厘清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之间的区别,并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归纳了相关研究进展及其与贸易偏转、质量升级的关系。本文其次梳理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历史背景、发展沿革和新时期特征,总结了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和特别贸易关注提案在WTO平台的实施流程,分析了中国应对和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机制,以及中国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经典案例。本文在理论模型方面基于异质性多产品企业出口决策模型、贸易偏转模型,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表现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并引入产品质量衡量参数,构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企业出口数量、价格、动态决策、偏转影响的理论基础。在实证方面,作者整理了WTO双边技术贸易措施通报、特别贸易关注案例的配对数据,清理到国际统一的HS6产品层面,并在此基础上与清理所得的海关企业出口数据相匹配,定量分析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质量升级的影响,以及这一机制在各种异质性特征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差异化表现。在广延边际方面,中国的贸易伙伴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中国细分产品-目的地市场中的出口企业总体个数显着削减(包括新进入者和幸存者),且新进入者的个数减少得更多。当样本限制为一般贸易形式、或者滞后两期时,该影响依然成立。在企业-产品-目的地市场层面,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导致中国相关企业在下一期更加倾向于退出遭受壁垒的原市场。这一影响对于直接生产商的负面冲击十分显着,对贸易中间商则不显着。这一退出倾向在对于相应细分市场出口规模较小的企业样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这一冲击中的表现有所差异。在集约边际方面,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了中国产品-目的地层面出口数量和金额的显着减少,但企业-产品-目的地层面的贸易阻碍影响却不显着。原因是发达经济体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新进入者和幸存者的作用方向不同。如前所述,相关细分市场企业个数显着减少,导致目标细分市场对于部分新进入者的吸引力变大,表现为当期“经筛选后”进入相关受影响细分市场的新进入者的出口数量显着增加,抓住这一机遇的主要是私营所有制的新进入者;相反,幸存者在相关细分市场中的出口数量显着减少,这一贸易阻碍效应对于国有、私营、外资、中外合资合作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均成立。在贸易偏转方面,发达经济体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新进入者和幸存者的影响作用依然不同。发达经济体在上一期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部分新进入者不仅在当期增加了出口数量,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组合也更加集中于这些目标市场,即在细分产品项下表现出对其它贸易伙伴出口数量的显着减少。同时,对于幸存者来说,也不存在显着的贸易偏转效应。然而,对于遭受发达经济体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选择退出的企业来说,它们在退出遭受壁垒的原细分市场后,转而显着增加了对于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数量,即出现了退出原壁垒市场和偏转至其他伙伴市场的叠加效应。此外,总体上来看,生产能力越强的企业对于其他贸易伙伴的偏转规模越大,且生产能力越强的企业对于新市场组合的偏转规模越大,而生产能力越低的企业对于现有市场组合的偏转规模越大。在产品质量方面,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优胜劣汰的质量升级效应,主要表现在促使细分市场中质量较差的企业退出市场,并引发幸存者和新进入者提升产品质量。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直接生产商样本中。进一步区分企业所有制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一机制中表现出的质量优胜劣汰效应尤为突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通报-生效-适用的不同时点也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以美国这一使得中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来源国为例,本文进一步考虑了特别贸易关注提案者来源的异质性。三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了通报-适用期间内美国进口市场中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竞争。这一方面表现在壁垒遭受国出口企业对壁垒施加国相关产品出口价值的显着下降(贸易阻碍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三国在壁垒施加国的进口市场中对于壁垒遭受国原市场份额的占领(贸易创造效应)。受壁垒负面冲击的企业同时表现出了增加新出口目的地的偏转特征。此外,这一影响造成的价格上涨影响并不稳健。最后,本文还探究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驱动因素,发现经济环境和外交关系都是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的重要动因。同时,本文衡量了中国出口所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品和国别集聚特征,发现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覆盖虽然广泛,但具有一定的国别-产品类别集聚趋势(例如食品、纺织品和化学品),为今后的预警判断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上述详实的研究分析,本文最后从政府职能和企业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了新形势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
范苑苑[10](2020)在《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企业在产品竞争力方面的竞争,一时的产品领先,虽然吸引了部分消费者,但是这并不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发新产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夯实基础,又好又快地促进企业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使企业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本文是以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根据收集到的国内外行业数据分析了企业所处的钢铁行业环境,分析、概括出企业所属行业的现实行业状况;其次,通过运用PEST方法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了解企业目前面临的机遇、挑战等,从而研究、分析出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方向;再次,通过对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具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及对企业现有产品的类型、规模进行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业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对企业产品供求关系、发展趋势等的影响,进而总结概括得出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自身具有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最后,在企业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建立评价产品竞争力的指标设计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根据计算出的权重对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的产品竞争力进行具体的定量分析,并发放调查问卷、与本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和外部专家进行本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探讨,分析、总结本企业产品竞争力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概括本企业产品竞争力低的原因,继而,有针对性的对如何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出优化策略和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大量相关文献及进行实际数据,对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升研究,最终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方面的措施,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状况,更加科学地、准确地为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未来更好地发展提供保障,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这也为当前众多中小企业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具有借鉴意义。
二、试论企业产品成本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企业产品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 |
2.1.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经济效应 |
2.1.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研究述评 |
2.2 加成率影响因素研究 |
2.2.1 企业加成率影响因素研究 |
2.2.2 行业加成率影响因素研究 |
2.2.3 产品加成率影响因素研究 |
2.2.4加成率影响因素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3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产品加成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基准模型构建 |
3.1.1 消费者偏好 |
3.1.2 生产和进口关税 |
3.1.3 企业出口临界条件 |
3.2 模型拓展: 纳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因素 |
3.2.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情形下的企业出口决策 |
3.2.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影响 |
3.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产品加成率的作用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产品加成率特征事实 |
4.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测度与特征事实 |
4.1.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测算 |
4.1.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动特征事实 |
4.2 出口产品加成率测度与特征事实 |
4.2.1 出口产品加成率测度方法 |
4.2.2 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加成率特征事实描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产品加成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计、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
5.1.1 计量模型设计 |
5.1.2 变量构造 |
5.1.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2.1 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
5.2.2 稳健性分析 |
5.2.3 异质性分析 |
5.3 作用机制考察 |
5.3.1 融资约束路径 |
5.3.2 产品价格路径 |
5.3.3 技术复杂度路径 |
5.3.4 出口产品质量路径 |
5.3.5 边际成本路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行业加成率的动态影响 |
6.1 行业加成率分解与测算 |
6.1.1 行业加成率的分解方法 |
6.1.2 行业加成率分解结果与分析 |
6.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行业加成率动态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6.2.1 计量模型设计 |
6.2.2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加成率变动的水平效应 |
6.2.3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加成率变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 |
6.2.4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加成率变动的市场进入效应 |
6.2.5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加成率变动的市场退出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理论研究结论 |
7.1.2 实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
7.2.2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1.4.3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成本与产品成本 |
2.1.2 成本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一般成本管理理论 |
2.2.2 精益成本管理理论 |
2.2.3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
第3章 W化工企业概况及产品成本管理现状 |
3.1 W化工企业概况 |
3.1.1 W化工企业基本情况 |
3.1.2 W化工企业主要产品状况及生产特点 |
3.1.3 W化工企业产品生产流程 |
3.1.4 W化工企业财务情况 |
3.2 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现状 |
3.2.1 采取举措,确保产品成本预算实施 |
3.2.2 明确步骤,规范产品成本核算操作 |
3.2.3 把控过程,实现产品成本控制全覆盖 |
3.2.4 制定细则,发挥产品成本考核效用 |
第4章 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产品成本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产品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3 产品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4 产品成本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产品成本预算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2 产品成本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3 产品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4 产品成本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加强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的对策 |
5.1 完善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预算方面的对策 |
5.1.1 提高产品成本预算编制准确度 |
5.1.2 强化产品成本预算执行 |
5.1.3 健全产品成本预算监督和反馈机制 |
5.2 改进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面的对策 |
5.2.1 优化产品成本核算模式 |
5.2.2 打破产品成本核算信息孤岛 |
5.3 强化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控制方面的对策 |
5.3.1 改进材料采购方式 |
5.3.2 建立经济订货机制 |
5.3.3 推进精益生产现场管理 |
5.4 健全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考核方面的对策 |
5.4.1 优化产品成本考核体系 |
5.4.2 强化产品成本考核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GB宠物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
2.1 GB公司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经营内容 |
2.2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
2.2.1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组织 |
2.2.2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
2.2.3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流程 |
2.3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内容 |
2.3.1 GB公司质量成本科目设置 |
2.3.2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B公司质量成本效益综合分析 |
3.1 GB公司质量成本投入结构和产出效益分析 |
3.1.1 GB公司质量成本投入结构分析 |
3.1.2 GB公司质量成本产出效益分析 |
3.2 GB公司财务能力指标分析 |
3.2.1 GB公司盈利能力 |
3.2.2 GB公司营运能力 |
3.2.3 GB公司偿债能力 |
3.2.4 GB公司发展能力 |
3.3 GB公司质量成本效益综合评价 |
3.3.1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3 GB公司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对质量成本效益影响分析 |
4.1 不同质量成本投入项目对质量成本效益影响分析 |
4.1.1 预防成本投入对质量成本效益的影响 |
4.1.2 鉴定成本投入对质量成本效益的影响 |
4.1.3 内部损失成本投入对质量成本效益的影响 |
4.1.4 外部损失成本投入对质量成本效益的影响 |
4.2 GB公司质量成本投入比例的确定及其对质量成本效益影响 |
4.2.1 GB公司质量成本投入比例的确定 |
4.2.2 GB公司质量成本投入对质量成本效益的影响 |
4.3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质量成本投入比例不合理 |
4.3.2 质量成本管理考核范围过窄 |
4.3.3 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重视度不足 |
4.3.4 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提升策略 |
5.1 提高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意识 |
5.1.1 提升管理层质量成本管理意识 |
5.1.2 提升员工质量成本管理意识 |
5.1.3 学习其他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先进理念 |
5.2 完善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考核制度 |
5.2.1 扩大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考核范围 |
5.2.2 增加质量成本管理考核方法 |
5.3 构建GB公司质量成本管理奖惩机制 |
5.3.1 建立质量成本管理惩罚机制 |
5.3.2 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奖励机制 |
5.4 完善质量成本管理过程 |
5.4.1 完善质量成本分析过程 |
5.4.2 完善质量成本预测过程 |
5.4.3 完善质量成本控制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价值链的LC企业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价值链研究现状 |
1.2.2 成本管理研究现状 |
1.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成本管理概念 |
2.1.2 价值链成本管理概念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波特价值链理论 |
2.2.2 桑克价值链理论 |
2.2.3 价值链分析内容 |
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
2.3.1 价值链成本管理内容 |
2.3.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程序 |
2.3.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
第3章 LC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案例背景 |
3.1.1 轨道交通装备部件制造业现状 |
3.1.2 LC企业简介 |
3.1.3 LC企业基本财务状况 |
3.2 LC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
3.2.1 LC企业成本管理流程 |
3.2.2 LC企业成本构成分析 |
3.3 LC企业现行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目标成本制定缺乏科学性 |
3.3.2 忽视研发环节成本管理 |
3.3.3 采购环节成本控制薄弱 |
3.3.4 生产环节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
3.3.5 成本管理观念缺乏战略性和全局性 |
3.4 LC企业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LC企业价值链分析 |
4.1 LC企业战略定位分析 |
4.2 LC企业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
4.2.1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
4.2.2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
4.3 LC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
4.3.1 内部价值链基本活动 |
4.3.2 内部价值链辅助活动 |
4.3.3 作业成本价值分析 |
4.4 LC企业外部纵向价值链分析 |
4.4.1 供应商价值链分析 |
4.4.2 客户价值链分析 |
4.5 LC企业外部横向价值链分析 |
第5章 LC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应用 |
5.1 LC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构想 |
5.2 LC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 |
5.2.1 简化统一研发平台降低研发成本 |
5.2.2 采用VMI策略降低采购成本 |
5.2.3 仓储物流成本的优化 |
5.2.4 精益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
5.2.5 优化成本核算方法 |
5.3 LC企业外部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 |
5.3.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最佳的上游供应商 |
5.3.2 建立供应商联盟机制降低材料成本 |
5.3.3 构建客户收益率矩阵选择客户 |
5.3.4 客户关系管理降低客户成本 |
5.4 LC企业外部横向价值链成本管理 |
5.4.1 收集竞争对手主要价值活动信息 |
5.4.2 建立竞争对手战略合作关系 |
5.5 LC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保障机制 |
5.5.1 增强全员价值链成本管理观念 |
5.5.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5.5.3 建立企业间高度信任关系 |
5.5.4 建立预警保障系统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LC企业上游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2 层次分析法中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参考表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企业创新异质性对出口动态的影响 ——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拓展与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创新异质性 |
1.2.2 出口动态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技术创新、国际贸易与企业异质性:文献综述 |
2.1 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国家和行业层面 |
2.1.1 有关技术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
2.1.2 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2.1.3 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 |
2.2 技术创新与出口动态——企业层面 |
2.2.1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的表现 |
2.2.2 引入技术创新:异质性的内生决定 |
2.2.3 技术创新与企业出口动态的实证研究 |
2.2.4 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异质性和出口动态的影响 |
2.3 简要评述 |
第3章 企业创新异质性影响出口动态的理论机制 |
3.1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及其扩展 |
3.1.1 Melitz模型——生产率异质性 |
3.1.2 Melitz模型的拓展——产品质量和品种的异质性 |
小结 |
3.2 企业创新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 |
3.2.1 过程创新与企业出口动态 |
3.2.2 质量创新、品种创新和企业出口动态 |
小结 |
3.3 基于企业创新异质性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模型 |
3.3.1 基准模型 |
3.3.2 引入创新异质性的研发成本 |
3.3.3 企业的创新异质性决策 |
3.3.4 企业创新异质性对出口动态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工业企业创新异质性的测度与特征事实 |
4.1 中国工业企业过程创新的测度与特征事实 |
4.1.1 测度方法和数据 |
4.1.2 中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情况 |
4.1.3 企业过程创新分析 |
4.2 中国工业企业质量创新的测度与特征事实 |
4.2.1 测度方法和数据 |
4.2.2 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情况 |
4.2.3 企业质量创新分析 |
4.2.4 进一步讨论 |
小结 |
4.3 中国工业企业品种创新的测度与特征事实 |
4.3.1 测度方法和数据 |
4.3.2 企业品种创新分析 |
4.3.3 进一步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创新异质性与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状态 |
5.1 出口企业创新类型和出口状态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出口企业创新类型统计分析 |
5.1.2 出口状态统计分析 |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说明 |
5.3 创新异质性对企业出口状态的影响:计量检验 |
5.3.1 基准回归 |
5.3.2 分组检验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创新异质性对企业出口生存时间的影响:计量检验 |
5.4.1 企业出口生存概率的估计与分析 |
5.4.2 基准回归 |
5.4.3 分组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创新异质性与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增长 |
6.1 中国工业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测算与分析 |
6.2 创新异质性对企业出口增长的影响:计量检验 |
6.2.1 基准回归 |
6.2.2 分组检验 |
6.2.3 稳健性检验 |
6.3 创新异质性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计量检验 |
6.3.1 基准回归 |
6.3.2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发补贴、创新异质性与企业出口增长 |
7.1 实证研究设计 |
7.2 计量检验:基准回归 |
7.3 分组检验 |
7.4 稳健性检验 |
本章结论 |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作业成本法在BG炼钢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作业成本法概述 |
2.1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 |
2.1.1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
2.1.2 作业成本法相关概念 |
2.2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流程 |
2.2.1 确认资源 |
2.2.2 确认作业并划分作业中心 |
2.2.3 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划分到作业中心 |
2.2.4 选择作业动因并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
2.2.5 计算产品的成本 |
2.3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
2.3.1 企业生产成本构成中间接费用占较大比重 |
2.3.2 企业产品种类较多且差异较强 |
2.3.3 企业作业中心及成本动因容易辨认 |
2.3.4 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
2.3.5 企业财务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 |
第3章 BG炼钢厂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剖析 |
3.1 BG炼钢厂的概况 |
3.1.1 BG炼钢厂的简介 |
3.1.2 BG炼钢厂组织结构 |
3.1.3 BG炼钢厂的主要产品及生产特点 |
3.2 BG炼钢厂的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
3.2.1 BG炼钢厂生产成本简介 |
3.2.2 BG炼钢厂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 |
3.3 BG炼钢厂现行成本核算法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成本信息失真 |
3.3.2 成本信息失真导致定价偏差 |
3.3.3 成本信息失真导致产品盈利分析异常 |
3.3.4 成本降低手段不科学 |
3.3.5 非财务信息未得到有效运用 |
3.4 BG炼钢厂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4.1 BG炼钢厂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
3.4.2 BG炼钢厂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BG炼钢厂作业成本法方案的设计及分析 |
4.1 BG炼钢厂作业成本法方案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
4.1.1 BG炼钢厂作业成本法方案的设计目标 |
4.1.2 作业成本法方案的设计原则 |
4.2 BG炼钢厂作业成本法方案的实施步骤 |
4.2.1 确认BG炼钢厂耗费的资源 |
4.2.2 确认BG炼钢厂的生产流程 |
4.2.3 确认作业并设置作业中心 |
4.2.4 将资源归集到作业中心 |
4.2.5 选择作业动因并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
4.2.6 计算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 |
4.3 与现行成本管理方法的差异对比分析 |
4.3.1 成本差异对比分析 |
4.3.2 定价差异对比分析 |
4.3.3 盈利差异对比分析 |
4.4 BG炼钢厂作业成本法方案的预计实施效果 |
4.4.1 企业能够获得更精确的成本信息 |
4.4.2 企业能够制定更合理的产品定价 |
4.4.3 企业能够制定更合理的生产经营策略 |
4.4.4 企业能够科学地降低产品成本 |
4.4.5 企业能够优化作业业绩考核 |
第5章 BG炼钢厂应用作业成本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
5.1 BG炼钢厂应用作业成本法可能遇到的问题 |
5.1.1 员工工作量增加,容易出现抵触情绪 |
5.1.2 非财务部门重视程度低,部门间合作意识弱 |
5.1.3 企业缺乏懂财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5.1.4 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配套费用较高 |
5.1.5 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
5.2 BG炼钢厂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5.2.1 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员工积极性 |
5.2.2 成立作业成本法实施工作小组,建立紧密的部门间协作关系 |
5.2.3 加强人员培训,吸收引进复合型人才 |
5.2.4 保障作业成本法实施的资源投入 |
5.2.5 加强调查研究,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税收制度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 ——基于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税收、企业贸易行为与贸易福利的相关文献 |
1.2.2 企业出口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
1.2.3 企业进入退出的相关文献 |
1.2.4 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相关文献 |
1.2.5 税收与企业出口产品调整的相关文献 |
1.2.6 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与企业经济行为的相关文献 |
1.2.7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 学术贡献 |
1.4.1 总体学术贡献 |
1.4.2 各章学术贡献 |
2.中国企业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政策转型的历程、内容和效果 |
2.1 企业增值税改革历程、内容和效果 |
2.1.1 企业增值税改革历程和内容 |
2.1.2 企业增值税改革的效果(以2004 年增值税改革为例) |
2.2 企业所得税改革历程、内容和效果 |
2.2.1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和内容 |
2.2.2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效果 |
2.3 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及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的异同 |
2.4 小结 |
3.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与异质企业贸易行为 |
3.1 出口贸易的分解 |
3.2 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出口行为的启发式模型 |
3.3 企业所得税与异质企业贸易一般均衡模型 |
3.3.1 包含企业所得税和关税的异质企业模型 |
3.3.2 对称两国情形的均衡结果 |
3.3.3 非对称两国情形结果 |
3.4 结论 |
4.增值税改革与行业中企业出口进入与退出动态 |
4.1 引言 |
4.2 计量模型、指标和数据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4.2.2 数据 |
4.2.3 变量指标 |
4.3 实证分析结果 |
4.3.1 基准估计结果 |
4.3.2 DID识别假设检验 |
4.3.3 稳健性检验 |
4.3.4 异质性分析 |
4.3.5 内生性问题 |
4.3.6 进一步分析 |
4.4 机制检验 |
4.4.1 影响机制一:增值税转型有助于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
4.4.2 影响机制二:增值税改革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
4.5 结论 |
5.增值税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持续时间 |
5.1 引言 |
5.2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2 企业出口生存函数估计 |
5.3 计量模型 |
5.3.1 计量模型设定 |
5.3.2 指标和变量 |
5.4 实证结果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稳健性检验 |
5.4.3 异质性分析 |
5.5 机制分析 |
5.6 结论 |
6.增值税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出口持续时间 |
6.1 引言 |
6.2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
6.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6.2.2 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出口生存的基本事实 |
6.3 计量模型 |
6.3.1 计量模型设定 |
6.3.2 指标和变量 |
6.4 实证结果 |
6.4.1 基准回归结果 |
6.4.2 稳健性检验 |
6.4.3 异质性分析 |
6.5 机制分析 |
6.6 结论 |
7.企业所得税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持续时间 |
7.1 引言 |
7.2 企业所得税影响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机制 |
7.3 数据与描述统计 |
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7.3.2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生存估计的基本事实 |
7.4 实证分析 |
7.4.1 计量模型设定 |
7.4.2 指标选取与衡量 |
7.4.3 实证结果 |
7.4.4 异质性分析 |
7.4.5 内生性问题 |
7.5 作用机制 |
7.6 结论 |
8.企业所得税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国家出口持续时间 |
8.1 导言 |
8.2 数据处理与典型事实 |
8.2.1 数据及处理 |
8.2.2 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目的国出口生存的典型事实 |
8.3 计量模型、识别方法和变量指标选择 |
8.3.1 计量模型 |
8.3.2 控制变量选择 |
8.3.3 识别方法 |
8.4 实证结果 |
8.4.1 基准回归结果 |
8.4.2 稳健性分析 |
8.4.3 异质性分析 |
8.5 机制分析 |
8.6 结论 |
9.企业所得税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调整动态 |
9.1 引言 |
9.2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
9.2.1 数据及处理 |
9.2.2 描述性统计 |
9.3 实证分析 |
9.3.1 基准估计结果 |
9.3.2 稳健性分析 |
9.3.3 异质性分析 |
9.4 影响机制 |
9.4.1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的影响机制 |
9.4.2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产品集中度的影响机制 |
9.4.3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核心产品的影响机制 |
9.4.4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影响机制 |
9.5 结论 |
10.结论和政策建议 |
10.1 全文总结 |
10.2 政策建议 |
10.3 论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基于作业成本法的H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回顾 |
2.1.2 国内文献回顾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 |
2.2.2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
2.2.3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
2.2.4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
2.2.5 作业成本法的优劣势分析 |
第三章 H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H企业的基本情况调研 |
3.1.1 调研对象 |
3.1.2 调研内容 |
3.1.3 调研方法 |
3.1.4 调研时间 |
3.2 调研结论 |
3.2.1 H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
3.2.2 H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 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3.1 必要性分析 |
3.3.2 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H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
4.1 H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体系构建思路 |
4.1.1 构建依据 |
4.1.2 构建框架图 |
4.2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H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体系(ABC-H)设计 |
4.2.1 设计依据及设计框架 |
4.2.2 直接成本费用归集 |
4.2.3 主要作业的确认 |
4.2.4 作业中心的确认 |
4.2.5 成本库费用的归集 |
4.2.6 成本动因的确认 |
4.2.7 作业中心成本核算表设计 |
4.2.8 产品成本核算表设计 |
4.3 ABC-H核算体系的模拟运行 |
4.3.1 作业成本法在H企业的应用范围及方法 |
4.3.2 以实际产品为例的作业成本法模拟运算 |
4.3.3 ABC-H核算准确性分析 |
4.4 基于ABC-H的H企业产品成本控制路径设计 |
4.4.1 设计依据及设计框架 |
4.4.2 采用WBS法的作业中心工作分解 |
4.4.3 采用CBS法的作业中心成本分解 |
4.4.4 WBS-CBS的成本控制责任矩阵构建 |
4.4.5 成本控制的PDCA循环 |
4.5 H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4.5.1 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增强 |
4.5.2 作业成本法实施小组成立 |
4.5.3 相关规章制度制定 |
4.5.4 信息化系统完善 |
4.5.5 循序渐进式实施 |
4.5.6 责任成本管理落实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的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与质量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概述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
1.2.3 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
1.2.4 选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资料来源及概述 |
1.4 研究创新和难点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区分 |
2.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2.1 非关税壁垒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2 贸易偏转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 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
2.3.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 |
2.3.2 技术标准互认与贸易自由化 |
2.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外交关系与贸易保护主义 |
2.3.4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产品质量升级 |
2.3.5 非关税壁垒与贸易偏转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制度背景、形成动机、集聚效应 |
3.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历史沿革和新时期特征 |
3.1.1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历史背景 |
3.1.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沿革 |
3.1.3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新时期特征 |
3.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流程与特别贸易关注提案 |
3.3 中国应对和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概述 |
3.3.1 中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 |
3.3.2 中国对外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 |
3.4 中国企业受TBT影响的经典案例——美国玩具产品铅含量标准 |
3.5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机 |
3.5.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3.5.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3.5.3 简单实证结果分析 |
3.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别-产品集聚效应分析 |
3.6.1 聚类分析方法说明 |
3.6.2 数据来源及描述 |
3.6.3 聚类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1 集约边际影响——数量阻碍与价格提升 |
4.1.1 假设条件 |
4.1.2 需求 |
4.1.3 供给 |
4.1.4 双边单一产品市场均衡 |
4.1.5 引入技术性贸易壁垒与质量函数的关系 |
4.1.6 主要命题 |
4.1.7 主要结论 |
4.2 广延边际影响——进出决策与优胜劣汰 |
4.2.1 封闭均衡 |
4.2.2 开放均衡 |
4.2.3 主要命题 |
4.2.4 主要结论 |
4.3 贸易偏转效应——流向与流量 |
4.3.1 假设条件 |
4.3.2 需求 |
4.3.3 供给 |
4.3.4 开放均衡 |
4.3.5 主要命题 |
4.3.6 主要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模型检验——出口二元边际 |
5.1 广延边际:TBT-STC如何影响厂商出口决策? |
5.1.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5.1.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1.4 生产能力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决策 |
5.1.5 稳健性检验 |
5.2 集约边际:TBT-STC是否导致贸易阻碍? |
5.2.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5.2.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2.4 新进入者和幸存者的集约边际表现 |
5.2.5 内生性处理——引入双边死亡率差异 |
5.2.6 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模型检验——贸易偏转效应 |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6.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贸易偏转方向 |
6.3.2 贸易偏转规模 |
6.3.3 市场退出决策与贸易偏转规模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证模型检验——产品质量升级 |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7.2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引入多时点、多对象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 |
8.1 实证模型检验——以中国出口美国的厂商为例 |
8.1.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8.1.2 三重差分模型(DDD)的推导 |
8.1.3 基准回归模型设置 |
8.1.4 实证结果分析 |
8.1.5 稳健性检验 |
8.2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1.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 |
9.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偏转的影响 |
9.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质量升级的影响 |
9.1.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时点、多对象不确定性影响 |
9.1.5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驱动因素 |
9.1.6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集聚特征 |
9.2 政策建议及相关启示 |
9.2.1 技术性贸易措施(壁垒)影响下的政府职能 |
9.2.2 技术性贸易措施(壁垒)影响下的企业对策 |
9.3 研究创新及贡献 |
9.4 研究局限及未来可研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三位代码ISO3对应表 |
附录B 实证章节的主要模型和计量方法推导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企业产品竞争力理论基础 |
2.1 企业产品竞争力概述 |
2.2 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 |
3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环境分析 |
3.1 钢铁行业环境分析 |
3.2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宏观环境分析 |
3.3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环境分析 |
3.4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内部优劣势分析 |
4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评价及问题分析 |
4.1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评价 |
4.2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
5 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 |
5.1 优化和完善产品质量管理流程与成本管理 |
5.2 改善产品销售渠道 |
5.3 做好技术人才的培育与储备,加强产品创新 |
5.4 做好产品市场宣传工作增强品牌效应 |
5.5 增强产品售后服务工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试论企业产品成本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影响研究[D]. 姜帅帅. 山东大学, 2021(11)
- [2]W化工企业产品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D]. 于娟. 扬州大学, 2021(09)
- [3]GB宠物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研究[D]. 王玡琦.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基于价值链的LC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 黄美珍.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5]企业创新异质性对出口动态的影响 ——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拓展与检验[D]. 陈乘风. 华侨大学, 2020(12)
- [6]作业成本法在BG炼钢厂的应用研究[D]. 王智民.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7]税收制度改革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态 ——基于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视角[D]. 陈瑾.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基于作业成本法的H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体系研究[D]. 王强.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的中国企业产品出口二元边际、贸易偏转与质量升级[D]. 郑休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青岛三协锻造有限公司产品竞争力研究[D]. 范苑苑.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