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白思远[2](2021)在《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怀来县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葡萄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近年来,怀来县葡萄产业作为当地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为当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底怀来葡萄产区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怀来县葡萄产业迈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怀来县葡萄产业在地理区位、历史背景、地方品种、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多方面均有竞争优势。近些年,各地葡萄产业发展迅速,规模增长很快,省内有河北省涿鹿县、饶阳县、威县产区迎头赶上,外有南方产区蓬勃发展,提升怀来县葡萄产业自身竞争力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厘清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优势,发现产业发展短板,把握产业竞争力强弱项,判断未来发展方向,对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提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怀来县葡萄产业的发展历史、生产规模、品种结构及生产布局、葡萄加工产业状况、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其次以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依托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遴选河北省内9个葡萄主产县,利用显示性指标和比较优势指标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2015-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94%、10.92%、8.48%,呈不断下降趋势,年均市场占有率为10.11%,在遴选的9个葡萄主产县中排名第2,市场竞争优势明显;2015-2017年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25.44、30.33、22.92,主产县中排名第2,生产竞争优势突出;从规模优势指数(SAI)、效率优势指数(EAI)以及综合优势指数(AAI)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指数,其中,2017年怀来县葡萄产业规模优势指数为4.46、效率优势指数为1.60、综合优势指数3.57,怀来县的葡萄产业具有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怀来县葡萄产业不仅规模效益日趋明显,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且具有明显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本文基于钻石模型理论分析影响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从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产业经营主体、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行为、产业发展机遇六大影响因素对产业竞争力发展做详细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二是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三是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本文创新点是:(1)构建了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比较优势指数指标分析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2)通过因素分析法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对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提升怀来葡萄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王成福[3](2020)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追求速度的增长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供给侧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更在于从整个产业的高度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地热能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运作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外经验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初步进行定义。具体来说,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参照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产业市场结构、后发优势等,利用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地热能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得出产业竞争力分数为75.6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设置具体指标和参数,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2.在深入认识地热能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系统总结我国地热能产业运作若干新类型、借鉴地热能产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并提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进而以应然性、实然性和实现性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3.初步对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该包含:创新驱动型发展、协调可持续型发展、绿色生态型发展、高效率型发展、有效供给型发展、中高端结构型发展、开放包容型发展、为民共享型发展等关键内容。4.在分析不同主体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依据不同主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功能,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政府、国有地热能企业、民营地热能企业、外资地热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彭睿[4](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宋俊生[5](2019)在《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各省区市积极响应、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制度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兴起文化产业发展新高潮。当前,各省区市间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存在行业规模偏小、与传统产业融合度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够强。省级区域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所属市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发展进行研究,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从整体情况看,现有研究大多各自为阵、自成一派,尚未形成统一研究体系,一些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脱节。在现有成果中,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地域特性,与该地域众多文化企业、相关机构等社会资源相互融合形成,仅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难以被其它区域借鉴和模仿。如今,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升级,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省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本论文借鉴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进行研究,在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结构方程建立与分析应用等方面形成创新成果。在文献梳理综述基础上引入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理论,界定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考察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组成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内部效率作用产生的竞争力和外在环境影响作用产生的竞争力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研究分析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探索影响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及其发挥作用的途径。选择以天津市作为样本,通过开展专项调查研究获取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相关数据,采集相关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标,构建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构方程分析模型,运用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和Amos软件诊断分析天津市文化产业内部能力、产业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以及财政金融政策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政府角度、产业角度和企业角度发现影响省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以及竞争力提升路径问题,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结果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论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为省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王子豪[6](2019)在《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简单的温饱向健康和营养转变,双孢菇产业顺应了消费者的需求,抓住了良好的机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双孢菇产业发展进入了质与量并重的发展新阶段,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由于生产要素结合度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和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造成了与其他强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通过分析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能够有效的对双孢菇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判断,把握好发展方向,对于河北省政府制定双孢菇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参考意义。本文首先对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的现状和竞争力水平进行总结,发现河北省双孢菇产业栽培面积虽然经过较大波动但基本保持稳定,产量和产值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产量在全国排在第7位,生产集中度较高,生产效益增幅明显整体,双孢菇产业在要素竞争力和市场环境竞争力方面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处于优势,而在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营销竞争力处于劣势。其次,以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对双孢菇产业具有突出影响作用的要素竞争力、市场环境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营销竞争力4个因素为主线,依托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和相关食用菌网站等多方面的数据,建立了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理论评价模型,利用SPSS16.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横向和纵向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自2005-2016年表现出逐年增强的发展趋势,但在2016年10大双孢菇主产省的综合竞争力比较中排第10位,呈现出较弱的竞争力。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依托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抱团取暖,创建双孢菇特优区;打造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政府扶持,推进产业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了河北省双孢菇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相关的数据对于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整体分析转向单品种进行分析,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横向和纵向进行评价,以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和综合排名较为客观的反映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地位,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
朱君叶[7](2019)在《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其发展是转变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然较为落后,对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发展形成制约。本文首先分析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运用基本统计数据和投入产出分析系数对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从产业关联和偏离-份额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产业关联度较弱,产业竞争力不强。其次,将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意大利、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做比较,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参照目标。河北省应加大服务性中间投入,加强产业关联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尽快向服务经济转变。再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影响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各影响因素对金融业影响不显着,金融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最后,从内部结构优化、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四方面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孙蕾[8](2019)在《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形态,大数据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有效的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了更好地提高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综合考虑了大数据产业整体特点,结合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对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就如何提高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采取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首先,通过对文献阅读整理,本文总结了当下国内国外与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产业竞争力相关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大数据、大数据产业、产业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内涵及理论知识。其次,在对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PLS结构方程的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从而得出客观合理的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在PLS结构方程的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30个省份大数据产业相关数据为例,检验了基于PLS结构方程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根据求得的评价值分析河北省大数据产业所处的竞争态势,并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在对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的基础之上,从五个方面为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钱柯[9](2019)在《中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及时空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饭店业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饭店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星级饭店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立足于国内高星级饭店发展现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构建了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并采用面板数据动态评价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研究其时空演化特征。本文选取2008-2017中国旅游统计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通过计算竞争力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对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进行差异性分析,随后利用ARCGIS相关模块绘制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时空分布图并计算重心,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竞争力强的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江苏,竞争力较强的省域是海南、山东、四川、云南、辽宁和安徽,竞争力较弱的省域是重庆、天津、福建、陕西、江西、湖北、山西、湖南、新疆和黑龙江,竞争力弱的省域是河北、吉林、内蒙古、贵州、青海、河南、广西、甘肃、西藏和宁夏。而2017年竞争力强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竞争力较强的省域是海南、山东、天津、安徽、福建、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和湖南,竞争力较弱的省域是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河北、湖北、贵州、吉林、河南、山西、新疆和辽宁,竞争力弱的省域是广西、西藏、青海、甘肃和宁夏。聚类结果发现,我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差异明显,且由2008年的金字塔形逐渐向2017年的橄榄球形演化。时空演化研究又发现,中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的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东部比西部高、南方比北方高、沿海省域比内陆省域高、经济发达省域比欠发达省域高,同时,中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重心有所偏移,偏移的方向是从东南方向偏移到西北方向。
张丽莹[10](2018)在《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是我国传统的桃产区,光照、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桃树的栽培,是我国第二大产桃省份。桃作为河北省的第三大水果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为推动河北省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经济发展目前已进入了新常态、新时期,桃产业发展到了提档升级的转型期,提升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对于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成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桃产业竞争已由价格因素的竞争,上升到质量等非价格因素的竞争。河北省桃产量、面积、单产在全国来看均具有竞争优势,然而,在果品品质、成本收益、产业组织结构、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制约着河北省桃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解决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对河北省桃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竞争力角度出发,采用显示指标、分析性指标、综合比较优势指标、聚类分析、钻石模型、灰色关联理论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及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提升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提供客观、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产量、面积、地域分布、品种等生产现状出发,结合消费现状、加工现状、贸易现状等,对河北省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二部分,运用显性指标分析出河北省桃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资源禀赋系数居全国第二并呈逐年加强趋势;运用分析性指标对河北省桃产业的价格和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桃产业的高投入、高产出、低收益的现状;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标对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全国31个省份的聚类分析得出,河北省桃产业具有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相对不明显;通过多个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得出河北省桃产业具备面积、产量、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第三部分,通过构建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从直接、间接影响因素两个层面出发,分析了生产要素、需求和消费条件、产业经营主体、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行为等因素对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得出河北省桃产业具备自然资源、生产投入、政府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产品品种有待优化、果品品质不高、产业组织结构落后、品牌化程度低、劳动力结构等问题;选取20个量化指标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对河北的桃产业竞争力影响力较大。第四部分,在以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对策建议:加大政府对桃产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品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品牌化建设,创新销售模式;提升全产业链价值,促进园田园综合体建设。本文的创新点:(1)结合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运用显示指标、分析性指标、综合比较优势指标分析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并对各省份竞争力进行了聚类分析,对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2)构建了影响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并使用灰色关联度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各生产要素的影响度,为提升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发展提供参考。
二、河北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
一 “双循环”战略 |
二 “一带一路”倡议 |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比较优势理论 |
1.3.2 资源禀赋理论 |
1.3.3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理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创新点 |
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2.1 河北省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
2.1.1 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 |
2.1.2 葡萄生产布局 |
2.2 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历史 |
2.3 生产规模情况 |
2.3.1 近年来葡萄生产情况波动较大 |
2.3.2 单产效率显着上升 |
2.4 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 |
2.4.1 鲜食品种结构情况 |
2.4.2 酿酒品种结构情况 |
2.4.3 生产布局 |
2.5 怀来县葡萄加工发展现状 |
2.5.1 加工企业情况 |
2.5.2 产品加工情况 |
2.6 葡萄产品品牌建设 |
2.6.1 地域品牌效应明显 |
2.6.2 品牌曝光度高 |
2.6.3 品牌众多,权重分散 |
3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
3.1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3.2 产业竞争力比较区域选择 |
3.3 显示性指标分析 |
3.3.1 产品市场占有率 |
3.3.2 资源禀赋系数 |
3.4 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分析 |
3.4.1 规模优势指数(SAI) |
3.4.2 效率优势指数(EAI) |
3.4.3 综合优势指数(AAI) |
4 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 生产要素供给 |
4.1.1 自然资源和设施资源 |
4.1.2 劳动力资源 |
4.1.3 科技、信息资源 |
4.2 市场需求 |
4.2.1 市场需求前提 |
4.2.2 市场需求情况 |
4.3 经营主体状况 |
4.3.1 专业合作社 |
4.3.2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 |
4.3.3 龙头企业 |
4.4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
4.4.1 生产资料企业 |
4.4.2 酒具加工企业 |
4.4.3 物流运输业 |
4.4.4 休闲旅游业 |
4.5 政府行为 |
4.5.1 政府政策措施 |
4.5.2 政府财政支持 |
4.6 产业发展机遇 |
5 结论和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壮大并加快标准化葡萄基地建设 |
5.2.2 强化销售流通、品牌宣传等产后配套服务 |
5.2.3 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
5.2.4 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北省怀来县农户葡萄种植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
5.5 “地热能+”模式 |
5.6 区块链模式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8.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4)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
1.5.3 LMDI分解法 |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1.5.5 探索性分析 |
1.5.6 多元回归分析 |
1.5.7 归纳演绎法 |
1.6 基本概念 |
1.6.1 产业 |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
1.6.5 驱动力 |
1.6.6 路径 |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
1.7.1 数据来源 |
1.7.2 研究范围 |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8.1 国外研究综述 |
1.8.2 国内研究综述 |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 技术路线 |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
3.2.1 种植面积 |
3.2.2 产量规模 |
3.2.3 品种结构 |
3.2.4 空间分布 |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
3.4.1 国内销售现状 |
3.4.2 对外贸易状况 |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1.2 比较优势分析 |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1 规模经营指数 |
5.3.2 全要素生产率 |
5.3.3 地均林果产值 |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
5.4 评价方法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
6.1.1 内部驱动力 |
6.1.2 外部驱动力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探索性分析 |
6.3.2 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7.1 分析框架 |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2.1 问题分析 |
7.2.2 主要措施 |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3.1 问题分析 |
7.3.2 主要措施 |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4.1 问题分析 |
7.4.2 主要措施 |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5.1 问题分析 |
7.5.2 主要措施 |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6.1 问题分析 |
7.6.2 主要措施 |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7.1 问题分析 |
7.7.2 主要措施 |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9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8.3 研究展望 |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样本选择与分析 |
1.2.1 研究样本选择——以天津市为例 |
1.2.2 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1.2.3 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体例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化产业 |
2.1.2 产业竞争力 |
2.1.3 文化产业竞争力 |
2.2 文化产业及其竞争力理论 |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
2.2.2 文化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
2.2.3 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分析 |
2.2.4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
2.2.5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要览 |
2.3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 |
2.3.1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2.3.2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 |
2.3.3 其它评价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
3.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组成因素 |
3.1.1 内部因素分析 |
3.1.2 外部因素分析 |
3.1.3 竞争力因素组成 |
3.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演进阶段 |
3.2.1 要素导向阶段 |
3.2.2 投资导向阶段 |
3.2.3 创新导向阶段 |
3.2.4 波动调整阶段 |
3.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 |
3.3.1 资源要素整合过程 |
3.3.2 企业分工协作过程 |
3.3.3 产业聚集过程 |
3.3.4 跨界融合过程 |
3.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 |
3.4.1 机制分析框架 |
3.4.2 机制运行原理 |
3.4.3 机制运行因素 |
第四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4.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程序 |
4.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 |
4.2.1 建立原则 |
4.2.2 确定一级指标 |
4.2.3 确定二级指标 |
4.2.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4.2.5 进行指标赋权 |
4.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
4.3.1 指标数据来源 |
4.3.2 指标数据标准化 |
4.3.3 指标权重确定 |
4.3.4 进行横向比较 |
4.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 |
4.5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第五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
5.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路径分析原则方法 |
5.1.1 分析原则 |
5.1.2 方法步骤 |
5.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探索因子分析 |
5.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假设 |
5.3.1 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与企业内部能力关系 |
5.3.2 产业政策与企业内部能力关系 |
5.3.3 财政金融政策与企业内部能力关系 |
5.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路径提升模型构建 |
5.4.1 模型建立 |
5.4.2 模型修正 |
5.5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路径提升模型应用 |
5.5.1 模型综合应用 |
5.5.2 理论假设验证 |
5.5.3 模型分析结论 |
第六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与战略选择 |
6.1 基于政府角度的提升路径 |
6.1.1 培育文化专业人才 |
6.1.2 改善资本流通环境 |
6.1.3 完善和转变政府职能 |
6.2 基于产业角度的提升路径 |
6.2.1 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
6.2.2 增强文化产业关联竞争力 |
6.2.3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
6.2.4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6.3 基于企业角度的提升路径 |
6.3.1 拓宽文化企业投资融资渠道 |
6.3.2 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
6.3.3 加强文化企业战略管理 |
6.3.4 提高文化产品高新科技含量 |
6.4 提升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选择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获奖论文与研究成果 |
发表、获奖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附录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题项表 |
附录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量表 |
附录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探索因子分析表 |
附录5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关系验证过程表 |
附录6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后系统估计结果表 |
致谢 |
(6)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产品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产品竞争力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2.1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
2.2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生产现状 |
2.2.1 栽培面积虽经过较大波动但基本稳定 |
2.2.2 产量经过一个循环周期稳定在新的水平 |
2.2.3 产值多年来持续保持不断增长的上升态势 |
2.2.4 双孢菇生产集中度较高 |
2.2.5 双孢菇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
2.3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加工情况 |
2.3.1 加工产品增加值偏低 |
2.3.2 包装档次较低 |
2.3.3 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减少 |
2.4 河北省双孢菇市场现状 |
2.4.1 消费量逐年增加 |
2.4.2 价格波动明显 |
2.5 组织模式多样化 |
2.5.1 市场模式:家庭分散经营模式 |
2.5.2 企业模式:工厂化经营模式 |
2.5.3 准市场、准企业模式:“龙头+农户”经营模式 |
2.6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6.1 标准类型不完善 |
2.6.2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
2.6.3 生产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
2.6.4 营销模式缺乏多样性且营销能力不足 |
3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3.1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要素竞争力分析 |
3.1.1 气候条件优越 |
3.1.2 原材料资源丰富 |
3.1.3 科技应用转化能力强 |
3.2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市场环境竞争力分析 |
3.2.1 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变化 |
3.2.2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增加及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
3.2.3 双孢菇居民消费情况 |
3.3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产品竞争力分析 |
3.3.1 栽培品种落后 |
3.3.2 品牌影响力度低 |
3.4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营销竞争力分析 |
3.4.1 与主要城市相比,河北省双孢菇价格劣势 |
3.4.2 资源禀赋系数较低 |
3.4.3 出口量和出口额偏低 |
4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测度与综合评价 |
4.1 双孢菇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竞争力理论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
4.2.1 双孢菇要素竞争力 |
4.2.2 双孢菇市场环境竞争力 |
4.2.3 双孢菇产品竞争力 |
4.2.4 双孢菇营销竞争力 |
4.3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纵向评价实证研究与分析 |
4.3.1 纵向产业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设置 |
4.3.2 数据来源 |
4.3.3 因子分析法 |
4.3.4 原始矩阵规范化 |
4.3.5 因子提取 |
4.3.6 计算各样本因子得分 |
4.3.7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
4.4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
4.4.1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横向指标设置 |
4.4.2 双孢菇主产省份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过程 |
4.4.3 河北省双孢菇横向产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 |
5 河北省双孢菇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5.1 科学规划,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
5.2 依托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5.3 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
5.4 抱团取暖,创建双孢菇特优区 |
5.5 打造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
5.6 政府扶持,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 |
2.1 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概念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和特点 |
2.1.2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
2.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分工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外包理论 |
2.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机理 |
2.4 数量分析方法 |
2.4.1 产业关联相关系数 |
2.4.2 偏离-份额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分析 |
3.1.1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分析 |
3.1.2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分析 |
3.2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 |
3.2.1 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
3.2.2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 |
3.3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 |
4.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间投入比较 |
4.1.1 总体中间投入比较 |
4.1.2 投入结构比较 |
4.2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比较 |
4.2.1 增加值率比较 |
4.2.2 行业构成比较 |
4.2.3 产业关联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分析 |
5.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系统内容结构 |
5.1.1 经济因素 |
5.1.2 制度因素 |
5.1.3 环境因素 |
5.2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相关经济因素关系的计量分析 |
5.2.1 数据选取、量化及建模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及政策建议 |
6.1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1.1 产业关联问题 |
6.1.2 行业结构问题 |
6.1.3 对关键行业专项支持力度不足 |
6.2 政策建议 |
6.2.1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结构 |
6.2.2 改善生产性服务业营商环境 |
6.2.3 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
6.2.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大数据产业相关概述 |
2.1.1 大数据内涵 |
2.1.2 大数据产业概述 |
2.2 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竞争力含义 |
2.2.2 产业竞争力内涵 |
2.3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2.3.1 主流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2.3.2 PLS结构方程相关理论 |
2.3.3 BP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及影响因素 |
3.1.1 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
3.1.2 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
3.3 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3.1 PLS结构方程模型适用性分析 |
3.3.2 指标初选 |
3.3.3 研究假设 |
3.4 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4.1 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
3.4.2 信度检验 |
3.4.3 Bootstrap检验 |
3.4.4 效果检验 |
3.4.5 结果分析 |
3.5 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5.1 指标体系具体框架 |
3.5.2 评价指标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 |
4.1 基于PLS结构方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
4.1.1 算法流程设计 |
4.1.2 指标权重确定 |
4.1.3 期望值确定 |
4.1.4 BP神经网络训练参数设置 |
4.1.5 BP神经网络模型层数确定 |
4.2 模型的学习过程 |
4.2.1 神经网络训练与仿真 |
4.2.2 神经网络测试 |
4.2.3 评价结果 |
4.3 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4.3.1 与发达省份相比 |
4.3.2 与同类省份相比 |
4.3.3 与欠发达省份相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
5.1 加大高级生产要素投入力度 |
5.1.1 完善人才结构体系 |
5.1.2 加强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和精准度 |
5.2 提升科技创新软实力 |
5.2.1 提高大数据技术创新能力 |
5.2.2 建设培育大数据产业研发机构 |
5.3 完善产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 |
5.3.1 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工程 |
5.3.2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
5.4 促进大数据需求和信息化建设 |
5.4.1 积极培育大数据需求市场 |
5.4.2 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 |
5.5 构造雄安新区产业新高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中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及时空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区域竞争力 |
2.1.2 区域饭店业竞争力 |
2.1.3 区域竞争力的时空演化 |
2.1.4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3 演化经济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竞争力 |
2.3.2 饭店竞争力 |
第三章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
3.1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省域高星级饭店影响因素分析 |
3.1.2 省域高星级饭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3 省域高星级饭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步骤 |
3.2.1 评价方法概述 |
3.2.2 因子分析法的实现步骤 |
第四章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及时空演化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及因子得分计算 |
4.2.1 数据标准化 |
4.2.2 因子分析及得分计算 |
4.3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 |
4.4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差异分析 |
4.4.1 聚类分析 |
4.4.2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差异演化分析 |
4.5 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时空演化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桃产业的基本概念 |
2.1.2 产业竞争力 |
2.1.3 区域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3 河北省桃产业发展现状 |
3.1 我国桃产业发展现状 |
3.2 河北省桃产业生产现状 |
3.2.1 种植面积和产量 |
3.2.2 生产区域分布及布局 |
3.2.3 品种结构 |
3.3 河北省桃产业加工与消费现状 |
3.4 河北省桃产业贸易现状 |
4 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显示性指标分析 |
4.1.1 市场占有率 |
4.1.2 资源禀赋系数 |
4.2 分析性指标分析 |
4.2.1 价格比较分析 |
4.2.2 生产成本分析 |
4.2.3 生产效益分析 |
4.3 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分析 |
4.3.1 评价方法 |
4.3.2 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
4.3.3 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
4.3.4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4.4 全国各省份桃产业系统聚类分析 |
4.4.1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构建河北省桃产业影响因素的模型 |
5.2 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
5.2.1 价格因素 |
5.2.2 质量因素 |
5.3 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
5.3.1 生产要素供给 |
5.3.2 市场需求条件 |
5.3.3 生产经营主体状况 |
5.3.4 相关和支持产业 |
5.3.5 政府行为及相关政策 |
5.4 河北省桃产业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5.4.1 灰色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4.2 灰色关联度模型理论 |
5.4.3 数据处理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提升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政府对桃产业的扶持力度 |
6.2 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品质 |
6.3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促进生产规模化 |
6.4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推广 |
6.5 加快品牌化建设,创新销售模式 |
6.6 提升全产业链价值,促进园田园综合体建设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河北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怀来县葡萄产业竞争力研究[D]. 白思远.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王成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5]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宋俊生. 天津大学, 2019(01)
- [6]河北省双孢菇产业竞争力分析[D]. 王子豪.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7]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 朱君叶. 燕山大学, 2019(03)
- [8]河北省大数据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孙蕾. 燕山大学, 2019(03)
- [9]中国省域高星级饭店竞争力评价及时空演化研究[D]. 钱柯.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10]河北省桃产业竞争力研究[D]. 张丽莹.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