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小关节病的CT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黄佩然,陈文胜,张怡[1](2021)在《CT影像对腰椎小关节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T影像对腰椎小关节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腰椎小关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分别接受CT影像检查和X线检查,分析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情况。结果:CT影像诊断准确率91.67%显着高于X线诊断的75.00%(P <0.05)。CT影像检查多节段、单节段、L3-4、L4-5、L5~S1椎小关节确诊率皆高于X线检查确诊率(92.31%vs 76.92%、90.48%vs 71.43%、91.67%vs 75.00%、90.91%vs 75.76%、93.33%vs 73.33%)。结论:CT检查能够更为准确地诊断腰椎小关节病,诊断结果可以成为主要临床治疗依据,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祝丰奎,孙淑霞,王弟红,丁勇[2](2021)在《基于CT定位与解剖定位下针刀松解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CT定位与解剖定位下针刀松解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符合相关纳排标准的患者240例,分别采用CT定位下针刀松解的方法(治疗组)和解剖定位针刀松解的方法(对照组)松解病变腰椎小关节治疗腰椎小关节病,采用VAS评分(VAS)和ODI指数(ODI)来进行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的评分比较,通过评价疼痛缓解程度、腰椎活动功能、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来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组间疗效差别。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TNF-α及IL-1β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位下行针刀松解治疗腰椎小关节病,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具有临床可行性,与解剖定位相比疗效更明显,且CT具有安全性高、无损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
梁彦林[3](2020)在《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针刀联合手法治疗与单纯针刀治疗、单纯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疗差异。以探讨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发病机制,为今后临床研究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数据。分析针刀联合手法治疗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门诊2018年01月~2020年01月期间就诊且符合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诊断标准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手法组、针刀联合手法治疗组(即治疗组)各32例。针刀组、手法组分别给予单一的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针刀治疗与手法治疗同时治疗。治疗结果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腰椎活动度(LMS)评分作为临床观察指标。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组件差异。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1周时、2周时NRS评分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三组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以治疗组疼痛改善最突出(p<0.01),有统计学意义,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刀组、手法组。2.三组患者治疗1周时、2周时ODI 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三组患者腰部活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以治疗组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最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刀组、手法组。3.三组患者治疗1周时、2周时腰椎活动度(前屈、背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各向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以治疗组活动度改善最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有极显着性差异,即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刀)组、手法组。4.三组患者治疗方法及优良率比较:治疗1周时针刀组总体有效率81.20%,手法组总体有效率71.90%,治疗组总体有效率93.70%。治疗2周时针刀组总体有效率87.50%,手法组总体有效率93.70%,治疗组总体有效率100%。经统计学Ridit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存在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针刀组、高于手法组。结论:1.针刀组联合手法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腰部活动度包括前屈、背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活动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2.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刀组、优于手法组。3.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损伤小、易操作、痛苦少、费用低、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应用于推广。
金发智[4](2018)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征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腰痛患者的腰椎CT资料。男15例,女39例;年龄4575岁。采用CT扫描观察L3/4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的CT征象及相对应椎小关节面、关节间隙、骨质变化。结果腰椎小关节退变累及三节椎小关节24例,两节18例,单节12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累及三节18例、两节24例、一节6例,椎间盘突出6例,合并椎体滑脱17例。腰椎小关节退变CT征象为:关节突增生肥大,椎小关节呈"握球"状态,椎小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部分关节间隙出现"真空征",关节面骨硬化和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腰椎体滑脱合并椎小关节退变CT征象为椎小关节呈半脱位状态,关节面碎裂,关节间隙增宽。结论腰椎小关节病变与椎间盘退变具有相关性,多层螺旋CT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评估有临床指导意义。
王佩佩[5](2017)在《腰椎椎弓峡部形成与脊柱积气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腰椎椎弓峡部的狭窄程度与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关系。2、观察腰椎椎弓峡部裂、腰椎小关节内、腰椎间盘内积气的影像表现,并分析各自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随机挑选1000例行腰椎CT扫描的患者,其中女性557例、男性443例,年龄范围14-87岁,平均年龄49.41岁。按照腰椎椎弓峡部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分级标准:0度:正常,椎板无凹陷,椎弓峡部椎板内外侧为平直状态;Ⅰ度:椎板外缘凹陷而内缘保持正常;Ⅱ度:椎板内外缘均凹陷。每个病例分别评估12个参数(L3L下、L3R下、L3L上、L3R上、L4L下、L4R下、L4L上、L4R上、L5L下、L5R下、L5L上、L5R上)。观察腰椎峡部裂(0表示无、1表示存在峡部裂)、椎小关节积气(0表示无积气、1表示有积气)、腰椎间盘内积气(0表示无、1代表只有一个椎间盘积气、2代表两个以上的椎间盘积气)的情况及位置表现。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参数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两变量相关分析比较年龄与各参数的关系,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明确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随年龄增加,腰椎椎弓峡部的狭窄程度逐渐加重,L3、L4椎弓峡部狭窄程度女性重于男性,L5椎弓峡部无明显差异。2、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出现与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3、腰椎小关节和腰椎间盘积气随年龄增加出现率增加,女性多于男性。结论1、腰椎椎弓峡部的狭窄程度与年龄存在相关性。2、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出现与性别及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3、椎小关节内和腰椎间盘积气与年龄和性别存在相关性。
李刚,强永乾[6](2016)在《腰椎小关节退变CT及MR表现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CT成像以及MR成像在腰椎小关节退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56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关节面增生、关节脱位、关节面平整度、关节突骨折、关节间隙变窄、黄韧带钙化、关节真空征、小关节突骨质、关节面下软骨退变、滑膜囊疝、滑膜囊肿以及关节囊肿胀等的检出率;并将CT和MR影像学诊断显示的椎体滑脱患者的滑脱部位、滑脱程度以及滑脱类型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CT成像在关节面增生、关节脱位、关节面平整度、关节突骨折、关节间隙变窄、黄韧带钙化、关节真空征、小关节突骨质等方面优于MR成像。MR成像在关节面下软骨退变、滑膜囊疝、滑膜囊肿以及关节囊肿胀等方面的诊断优于CT成像。两种检查方法在患者椎体滑脱部位及程度的诊断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在类型的判定上CT成像明显优于MR成像。结论:CT成像及MR成像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上各有特点,临床上应结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
刘小芳[7](2014)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CT诊断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临床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收治的109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诊断,就其临床诊断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腰椎小关节退变经CT检查发现198个小关节发生病变,包括61个关节突增生肥大、48个关节腔真空、21例关节脱位或不稳、42个关节囊钙化、有63个关节膨出,81个椎间盘突出,其它征象包括关节面骨皮质硬化、关节间隙狭窄等。结论采用CT技术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可以为腰椎关节疾病临床诊治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指导,诊断价值极高。
卢云峰[8](2012)在《48例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16层螺旋C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48例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小关节病的主要CT征象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硬化,关节面破坏,关节腔积气,关节囊钙化,关节半脱位及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等。多层螺旋CT可观察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小关节病提供的影像学依据。
申京哲,李春爱,李银花[9](2012)在《16层螺旋CT在评价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00例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小关节病的主要CT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破坏、关节囊钙化、关节腔积气、关节半脱位以及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等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可充分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为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充分影像学依据。
刘德新[10](2011)在《腰椎小关节病的CTM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上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一是腰间盘突出二是腰椎小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腰椎小关节病往往被临床所忽视。但是随着螺旋CT功能的逐渐强大,有关腰椎小关节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腰椎小关节病是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率约60%~80%,远高于腰间盘突出
二、腰椎小关节病的CT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小关节病的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CT影像对腰椎小关节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CT影像和X线诊断结果对比 |
2.2 CT影像表现 |
3讨论 |
(2)基于CT定位与解剖定位下针刀松解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6.1 治疗组 |
1.6.2 对照组 |
1.7 观察指标 |
1.7.1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 |
1.7.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
1.7.3 临床疗效 |
1.7.4 IL-β、TNF-α含量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ODI指数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腰椎小关节软骨组织中IL-1β、TNF-α含量比较 |
2.5 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3)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研究进展 |
1.1 腰椎小关节的应用解剖研究 |
1.2 腰椎小关节生物力学研究 |
1.3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1.4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病理变化研究 |
1.5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2 祖国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认识 |
2.1 文献研究 |
2.2 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病因病机阐述 |
2.3 祖国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及材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价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三组患者性别例数比较 |
1.2 三组患者年龄(岁)比较 |
1.3 三组患者病程(天)比较 |
1.4 三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比较 |
1.5 三组患者治疗前ODI评分比较 |
1.6 三组患者治疗前LMS(前屈、背伸)评分比较 |
1.7 三组患者治疗前LMS(左、右侧屈)评分比较 |
1.8 三组患者治疗前LMS(左、右旋转)评分比较 |
2 研究结果比较 |
2.1 三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比较 |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比较 |
2.3 三组患者治疗后LMS评分(前屈、背伸)评分比较 |
2.4 三组患者治疗后LMS评分(左、右侧屈)评分比较 |
2.5 三组患者治疗后LMS(左、右旋转)评分比较 |
2.6 三组患者治疗方法及优良率比较 |
2.7 不良反应及脱落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研究 |
3 针刀治疗的机理研究 |
4 手法治疗的机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和设备: |
1.3 影像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发病机制: |
3.2 腰椎小关节退变临床特点及CT征象: |
3.3 鉴别诊断: |
(5)腰椎椎弓峡部形成与脊柱积气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课题的创新性 |
课题不足之处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腰椎小关节退变CT及MR表现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2.1 CT成像: |
1.2.2 MR成像: |
1.3 影像学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
1.3.1 影像学观察指标: |
1.3.2 影像学诊断标准: |
1.4 手术有关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和MR成像对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征像检出率的比较 |
2.2 椎体滑脱患者CT及MR影像学诊断结果比较 |
3讨论 |
(7)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CT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48例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16层螺旋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CT表现 |
3 讨论 |
(9)16层螺旋CT在评价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检查方法 |
结果 |
2.1临床表现 |
2.2 CT表现 |
讨论 |
3.1腰椎小关节的解剖 |
3.2椎小关节退变的病理生理改变 |
3.3椎小关节病的临床相关性 |
3.4 16层螺旋CT检查在椎小关节病诊断中的作用 |
(10)腰椎小关节病的CTM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腰椎小关节病的CT表现 |
2.2 腰椎小关节病引起的继发改变及并发症 |
3 讨论 |
3.1 CTM对诊断腰椎小关节病的价值 |
3.2 腰椎小关节病与腰椎病变的内在联系 |
四、腰椎小关节病的CT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CT影像对腰椎小关节病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价值研究[J]. 黄佩然,陈文胜,张怡.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21)
- [2]基于CT定位与解剖定位下针刀松解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临床研究[J]. 祝丰奎,孙淑霞,王弟红,丁勇. 针灸临床杂志, 2021(09)
- [3]针刀联合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的临床观察[D]. 梁彦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征象分析[J]. 金发智.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04)
- [5]腰椎椎弓峡部形成与脊柱积气机制的探讨[D]. 王佩佩.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6]腰椎小关节退变CT及MR表现的对照研究[J]. 李刚,强永乾.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05)
- [7]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CT诊断分析[J]. 刘小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10)
- [8]48例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16层螺旋CT分析[J]. 卢云峰.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07)
- [9]16层螺旋CT在评价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价值[J]. 申京哲,李春爱,李银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01)
- [10]腰椎小关节病的CTM诊断价值[J]. 刘德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