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对新《国际卫生条例》 创建国际卫生海港(论文文献综述)
杨作[1](2022)在《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文中指出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从宏观角度思考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和保障国际交通贸易往来、国境卫生检疫和国内传染病防治、中央事权和属地责任、常规检疫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几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徐曼[2](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周俊邦[3](2021)在《欧盟传染病治理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欧盟在公共卫生领域对传染病的治理能力能否应对这场全球流行性疾病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非传统安全的视角,对欧盟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治理的动机、治理政策、治理范围和治理能力四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欧盟区域内各国在新冠病毒暴发之前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严重性等多角度对欧盟卫生系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脆弱性进行考察。最后通过欧盟成员国与欧盟层面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所作的努力进行汇总,分析了当前欧盟对传染病治理政策和治理框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部分成因。根据欧洲对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治理的结果而言,欧盟对其成员国进行的协调与支援措施虽然是全方位的,但不充分且缓慢。这也意味着欧盟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治理能力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以公共卫生领域的角度来看,在欧盟成员国的层面上,因为对新冠病毒的低估和防疫政策的滞后,以及在疫情暴发前没有做好对传染病防范的工作而造成的。在欧盟的层面上,是因为欧盟受“辅助性原则”的制约,长期缺乏对传染病防范方面投资,同时也缺乏向欧盟成员国提供强有力的卫生援助政策,导致在帮助欧盟成员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所展现出行动迟缓的现象。因此欧盟在新公共卫生政策中着重对以上两点进行改善,以应对未来的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危机。
毕九川[4](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李晓玉[5](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海港卫生防控机制的完善》文中研究指明国际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升级不断冲击着我国海港的卫生防控。经过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我国海港卫生防控机制虽逐步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中通过总结海港卫生防控机制的要素,剖析其中不足之处,提出完善我国海港卫生防控机制的具体措施。
郭冉[6](2020)在《对日本处置“钻石公主号”邮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日本作为《国际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缔约国,对"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防控负有国际法律义务。日本决定对邮轮实施额外卫生措施,违反《条例》规定的决策程序,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日本也未根据《条例》充分履行其建设和维持港口核心能力的义务,结果导致邮轮疫情蔓延。鉴于《条例》缺乏有效的制裁机制,为了推动缔约国更好地遵守《条例》,世卫组织应更主动地帮助缔约国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及时公开缔约国履约信息,点名批评违规国家;同时,国际多元主体特别是国内公私主体,应当发挥监督和推动作用,促进国际卫生规范内化为国内规范。
林建斌[7](2019)在《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员、物流跨境规模突飞猛进,国家和人民群众对安全和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就显示了国境卫生检疫在国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卫生检疫防控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之,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国境口岸卫生检疫部门作为出入境技术执法部门,无论是顺应国内政府改革的发展潮流,还是应对国际间贸易往来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都必须发现自身体系的不足,加以改进,优化自身体系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常用方法,对河北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国境卫生检疫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并简要介绍了国境卫生检疫发展历程,以河北口岸为例,介绍了口岸卫生检疫防控体系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法律支撑不完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发展不均衡、联防联控机制未切实落实、保健中心技术支撑能力未充分发挥、工作人员应急能力有待提升、自由裁量权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相对人配合度不高等问题,并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宁波、广东、布里斯班、大阪在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完善相关工作的措施:推动卫生检疫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加强卫生检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口岸输入性传染病监测能力,提升保健中心技术支撑能力,建立高效的卫生检疫监管模式,打造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口岸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体系,为河北口岸卫生检疫防控体系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郭本龙[8](2019)在《某海港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古老的瘟疫、流感到埃博拉、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传染病一直并将长期持续存在,并且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不亚于战争。随着当前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口岸成为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关口。从14世纪卫生检疫在意大利海港起源,到现在各国扩大到海、陆、空口岸,为保障各国自身安全,卫生检疫的职能在不断加强和延伸。我国的外贸海港口岸作为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以及保障口岸卫生安全的大门之一,对传染病疫情传入的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取典型口岸进行相关的传染病防控研究,对提升我国海港口岸防控水平和安全等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检疫业务量最大的X口岸为研究对象,X口岸目前为河北检疫业务量最大的口岸,目前面临着登轮检疫人员不足,缺乏对船舶风险分析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的公共卫生、医学统计、口岸卫生检疫理论和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及典型的口岸防控案例以及当前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然后对当前的传染病、传染病主管部门疫情汇报制度和围绕X口岸的业务量及当前的检疫现状进行论述,利用医学统计学中的半定量分析法,对X口岸近三年船舶检疫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列出了影响X口岸船舶检疫传染病入侵的因素,经过计算,形成了风险评估表,并验证依据该表对高、中、低风险船舶进行分类的合理性,提出应依据该表不同风险的判定,对当前的船舶检疫方式加以改变,结合实际适当扩大电讯检疫比例,改变当前以靠泊检疫为主的检疫方式,形成经评估后采取电讯检疫、靠泊检疫、锚地检疫不同分类的的检疫工作模式,以期缓解X口岸当前人员不足、检疫缺乏针对性、检疫效率不高的现状,同时对X口岸现存主要检疫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供主管部门参考。
秦浩[9](2017)在《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国境卫生检疫问题研究 ——以厦门口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家和国际安全形势。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替代军事、政治等传统安全问题,重大传染病的跨境传播成为威胁国家和地区安全关键性问题。因此新形势下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国境口岸构筑安全、卫生屏障,特别是防控疫病疫情传入、口岸核生化反恐等方面工作,体现中国卫生检疫是维护中国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如何在理论上对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建立符合国际卫生条例要求,又能有效保护国家口岸公共卫生安全的检疫制度体系,已成为中国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中国卫生检疫的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当前中国的各项国家战略,11个国家安全观与检疫息息相关的就占有7个领域。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卫生检疫人员就必须严守防疫底线,提升口岸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旅行健康服务质量,找准定位,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在经济发展领域,检疫工作积极服务发展外贸经济,创新通关检疫机制,提高人员、货物、交通工具通关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口岸卫生许可,采用“双随机”等措施对口岸服务业帮扶。改革中国国境卫生检疫,路径在于构建新型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坚持顶层设计优先,包含口岸疾病防控、卫生应急治理、口岸卫生监督、服务国际旅行健康、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反恐防范5方面体系有机结合,口岸统一筹划,更加契合国家安全战略,主动思考,主动作为。加快推进中国卫生检疫建设,从法律层面,《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亟须全面修订,以更好符合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技术层面,提升卫生检疫技术能力,在疫情检出、反恐协作中打响中国卫生检疫品牌;从人才建设层面,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培育复合型专业骨干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专家;从执法层面,交通工具、货物、行李邮包检疫具体工作中,更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执法质量。本文从国境卫生检疫制度产生、发展及模式研究出发,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厦门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分析,使其提升为中国口岸的一个缩影和代表,重点研究非传统国家安全领域的卫生检疫保障措施,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亲和、及时、便捷的检疫服务,做到服务把关双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安全。
阮晨[10](2017)在《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研究 ——以宁波口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传染病多次爆发,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健康安全。因其具有传播广泛,易集中爆发,短期救治难度大等特点,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系统性风险,严重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由于传染病具有较大的输入和输出风险,使得我国政府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面临重大考验,特别是对国境卫生检疫机构的执法履职能力和疫情防控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始终是国境卫生检疫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体制的研究,旨在从历史沿革、时代需要、现状论述、问题分析、解决对策等多层次着手,查找体制漏洞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从“法律支持、模式改革、体制保障、创新发展”等多个角度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管体制的优化,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并为深化体制改革,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检疫工作提供现实的理论参考。文章的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简述研究的国内外情况和难点,理清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论述公共安全与卫生检疫制度的密切关系。通过概述从世界、中国卫生检疫的历史发展,简要介绍卫生检疫相关特点,论述卫生检疫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说明了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对公共安全的重要影响。第三部通过以宁波口岸为切入,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概述宁波口岸卫生检疫监管机构组成,分析宁波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模式,以及宁波口岸公共卫生风险及控制措施。最后,阐述宁波口岸公共卫生体系相关建设现状。对宁波口岸现状进行研究,以具体实例为后续存在的问题分析做铺垫。第四、五部分分别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体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加以措施改进和体制创新。进一步明确提出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大环境下,国境卫生检疫事业需要在法、人、财、物等多方面获得制度性支持和保障,通过加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建设专家人才队伍、卫生检疫技术支撑体系科学设置、创建国际卫生港等多方面入手,加强立法保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发展,将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形成中国特色卫生检疫工作体系,更高效更务实地维护公共安全。
二、应对新《国际卫生条例》 创建国际卫生海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对新《国际卫生条例》 创建国际卫生海港(论文提纲范文)
(1)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和保障国际交通贸易往来之间的关系 |
(一)保障国际交通贸易往来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 |
(二)保障国际交通贸易往来是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疫情的普遍共识 |
(三)保障国际交通贸易往来是国境卫生检疫工作自身的必然要求 |
二、国境卫生检疫和国内传染病防治之间的关系 |
(一)基于历史的回顾——“并行不悖”抑或“你中有我”? |
(二)关于现实的考察——“你中有我”还是“自然延伸”? |
(三)面向未来的展望——“脉脉不语”不如“一语道破” |
三、中央事权和属地责任之间的关系 |
(一)“中央事权”语境下的国境卫生检疫 |
(二)“属地责任”语境下的国境卫生检疫 |
(三)对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相关条文的评析 |
(四)做好国境卫生检疫“央地关系”的制度安排 |
四、常规检疫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之间的关系 |
(一)国境卫生检疫领域的常规检疫措施 |
(二)国境卫生检疫领域的应急处置措施 |
(三)构建“小快灵”的应急处置措施体系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欧盟传染病治理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非传统安全与全球传染病治理 |
第一节 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 |
一、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概念界定 |
二、全球安全治理的基本内涵 |
三、欧盟角色与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 |
第二节 传染病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
一、传染病与跨境健康威胁 |
二、传染病威胁的多样性 |
第三节 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治理概述 |
一、全球传染病治理理念与演进 |
二、全球传染病治理战略 |
三、全球传染病的挑战 |
第二章 欧盟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治理 |
第一节 欧盟公共卫生治理概述 |
一、欧盟公共卫生治理动机 |
二、欧盟公共卫生治理政策与特点 |
三、欧盟传染病治理框架 |
第二节 欧盟传染病治理的演进 |
一、传染病治理政策的演进 |
二、传染病治理能力建设 |
三、传染病治理范围 |
第三节 欧盟参与全球传染病治理 |
一、欧盟参与全球传染病治理的基础:法规和政策 |
二、欧盟参与全球传染病治理 |
三、欧盟参与全球传染病治理的局限与挑战 |
第三章 欧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 |
第一节 欧盟公共卫生治理的脆弱性与新冠威胁 |
一、疫情暴发前欧盟公共医疗卫生状况 |
二、新冠病毒特征与疫情特殊性 |
第二节 欧洲疫情与欧盟的应对 |
一、欧盟疫情状况 |
二、欧盟成员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 |
三、欧盟对欧洲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 |
第三节 欧盟新冠治理暴露的问题及其成因 |
一、欧盟对新冠肺炎疫情治理时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 |
(4)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5)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海港卫生防控机制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海港卫生防控的影响 |
(一)境外输入病毒增大海港卫生防控压力 |
(二)促进我国海港加强卫生防控机制建设 |
二、我国海港卫生防控机制要素及不足之处 |
(一)海港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 |
(二)海港卫生应急能力参差不齐 |
(三)海港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疏漏 |
(四)海港卫生防疫合作仍需深化 |
三、完善我国海港卫生防控机制的具体措施 |
(一)健全海港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
(二)强化海港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
(三)进一步规范海港卫生监督执法 |
(四)优化海港防疫合作与信息共享 |
四、结语 |
(6)对日本处置“钻石公主号”邮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日本对“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防控的国际法律义务 |
(一) 日本是否有义务允许染疫的“钻石公主号”邮轮停靠横滨港 |
(二) 日本对“钻石公主号”邮轮实施隔离措施是否违反《条例》 |
1.《条例》对缔约国实施额外卫生措施的限制条件 |
2.日本实施额外卫生措施违反《条例》 |
(三)日本是否有义务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传播 |
1. 日本有加强核心能力建设防止疫情传入其境内的义务 |
2. 日本未充分履行《条例》规定的港口核心能力建设义务 |
三、日本违规实施额外卫生措施的国际法律责任 |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条例》的实施情况 |
(二)缺乏制裁机制是《条例》的制度性缺陷 |
(三)完善《条例》实施机制的尝试 |
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动缔约国遵守《条例》的路径 |
(一) 世卫组织应加强缔约国核心能力建设和评估 |
(二) 世卫组织应依法评估并公开缔约国履约信息 |
(三) 世卫组织应依法点名批评违规的缔约国 |
(四)缔约国应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
(五)多元主体应发挥推动作用 |
五、结论 |
(7)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历史角度的国境卫生检疫 |
2.法律角度的国境卫生检疫 |
3.国境卫生检疫的工作机制 |
4.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个案研究法 |
3.比较分析法 |
(五)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输入性传染病 |
2.卫生检疫 |
3.口岸核心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应急管理理论 |
二、河北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现状 |
(一)国境卫生检疫历史沿革及现状 |
1.我国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历史沿革 |
2.河北口岸国境卫生检疫工作沿革 |
(二)河北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运行现状 |
三、河北口岸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典型案例 |
(一)自由裁量权正确应用典型案例 |
1.京唐港肺结核合并感染乙肝病例 |
2.秦皇岛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合并感染梅毒 |
(二)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用典型案例 |
1.石家庄机场疱疹性脑炎 |
2.曹妃甸感染水痘病例 |
(三)联防联控机制应用欠缺典型案例 |
1.黄骅港沙门氏菌感染病例 |
四、河北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存在问题 |
(一)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
(二)机构职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发展不均衡 |
2.保健中心技术支撑能力未充分发挥 |
3.联防联控机制未切实落实 |
(三)人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工作人员应急能力有待提升 |
2.自由裁量权需要进一步规范 |
(四)行政相对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五、国内外卫生检疫防控工作经验借鉴及启示 |
(一)国内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工作经验借鉴及启示 |
1.宁波“全港创卫”提升输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 |
2.广东口岸创造船舶卫生处理世界纪录 |
3.国内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工作经验对河北口岸启示 |
(二)国外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工作经验借鉴及启示 |
1.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创建国际卫生港经验 |
2.日本大阪完善的卫生检疫防控体系经验 |
3.国外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工作经验对河北口岸启示 |
六、进一步完善河北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
(一)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卫生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二)加强培训,推动卫生检疫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
(三)部门联动,推动口岸输入性传染病监测体系建设 |
(四)增强实力,推动保健中心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五)科学配置,推动卫生检疫监管体系建设 |
(六)创新理念,推动口岸核心能力长效机制建设 |
(七)强化措施,推动口岸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体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某海港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与研究对象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传染病历史危害研究 |
1.2.2 传染病传播途径因素研究 |
1.2.3 我国海港口岸传染病防控现状 |
1.2.4 风险分析理论的研究 |
1.2.5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框架 |
第2章 传染病及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概述 |
2.1 传染病概述 |
2.1.1 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 |
2.1.2 全球化时代的传染病危害及传播途径 |
2.2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概述 |
2.2.1 传染病疫情防治主管部门及其职能 |
2.2.2 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卫生条例2005 |
2.2.3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的相关立法 |
2.3 公共卫生相关理论 |
2.3.1 公共卫生的定义 |
2.3.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2.3.3 疾病的三级预防 |
2.3.4 信息偏倚分类 |
第3章 X口岸的目前检疫现状分析 |
3.1 X口岸现状 |
3.2 X口岸卫生检疫概况 |
3.3 2016-2018年X口岸检疫数据 |
3.4 X口岸检疫人员构成 |
3.5 X口岸检疫典型案例 |
3.5.1 “万海轮”发现1 例肺结核海员 |
3.5.2 阳光轮发现两例肺结核海员合并乙型肝炎 |
3.5.3 案例总结分析 |
3.6 X口岸的检疫模式 |
第4章 X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现状分析 |
4.1 每年传染病传入风险分析 |
4.2 具体风险因素分析和评价样表设计 |
4.2.1 分析说明 |
4.2.2 来自不同国家疑似传染病海员传入风险分析 |
4.2.3 来自不同船籍传入风险分析 |
4.2.4 患者的年龄 |
4.2.5 患病海员国籍 |
4.2.6 船舶吨位的大小 |
4.3 X口岸船舶携带传染病传入风险分析 |
第5章 X口岸传染病疫情检疫防控存在问题 |
5.1 人员工作量大,检疫侧重点不明确,容易出现疏忽 |
5.2 检疫人员专业配置不合理,缺乏定期和专项培训 |
5.3 疑似病例排查中缺乏地方卫生部门和口岸保健中心支持 |
5.4 部门沟通协调联防联控机制有待完善并加以改进 |
5.5 信息发布及工作宣传欠缺,职能介绍不足 |
第6章 完善X口岸传染病疫情检疫的对策 |
6.1 加强检疫针对性,开展船舶风险评估 |
6.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强化人员培训 |
6.3 合理优化现有公共资源,打造立体防控体系 |
6.4 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加强部门职能宣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国境卫生检疫问题研究 ——以厦门口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非传统安全理论及国境卫生检疫制度形成与发展 |
2.1 非传统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
2.2 非传统安全属性和国境卫生检疫关联 |
2.2.1 普遍性关联 |
2.2.2 潜在性关联 |
2.2.3 扩散性关联 |
2.2.4 多样性关联 |
2.2.5 综合性关联 |
2.3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发展历史进程 |
2.3.1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起始期 |
2.3.2 新中国解放后国境卫生检疫发展期 |
2.4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的主要职能、作用 |
2.5 境外检疫部门设置和管理模式及借鉴 |
2.5.1 境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卫生检疫概况 |
2.5.2 境外卫生检疫的经验借鉴 |
第3章 厦门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现状分析 |
3.1 厦门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模式 |
3.1.1 完善口岸卫生检疫机制 |
3.1.2 创新监管方式 |
3.2 厦门海港口岸卫生检疫维护口岸安全的成效和案例 |
3.2.1 厦门海港口岸卫生检疫机制 |
3.2.2 厦门海港口岸卫生检疫成效 |
3.2.3 厦门海港口岸应对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 |
3.3 厦门空港口岸卫生检疫口岸把关成效和个案 |
第4章 当前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口岸卫生检疫原有法律法规不适应现在需求 |
4.2 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治理理念需要转型 |
4.3 中国各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综合能力建设不足,水平参次不齐 |
4.4 当前对国境卫生检疫认识存在偏差 |
第5章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提升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水平的对策 |
5.1 完善国境卫生检疫法律法规 |
5.2 构建新型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新体系 |
5.3 深化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
5.4 利用信息化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 |
5.5 加强重点疫情的防控工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研究 ——以宁波口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公共安全与卫生检疫制度 |
2.1 公共安全的时代属性 |
2.1.1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 |
2.1.2 公共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
2.2 卫生检疫的时代发展 |
2.2.1 世界及中国卫生检疫历史发展 |
2.2.2 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特点 |
2.2.3 卫生检疫的法律制度 |
2.3 公共安全与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制度 |
2.3.1 非传统安全之口岸公共卫生安全 |
2.3.2 卫生检疫是维护口岸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 |
2.3.3 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是卫生检疫的核心内容 |
3 宁波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体制现状 |
3.1 宁波口岸传染病防控机构组成 |
3.1.1 宁波口岸卫生检疫机构 |
3.1.2 宁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 |
3.1.3 宁波口岸卫生处理机构 |
3.2 宁波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模式 |
3.2.1 宁波出入境人员分类及检疫要点 |
3.2.2 宁波口岸传染病防控模式 |
3.2.3 宁波口岸风险筛查与控制 |
3.3 宁波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状 |
3.3.1 宁波卫生检疫技术支撑体系 |
3.3.2 宁波口岸核心能力建设 |
3.3.3 宁波口岸应急体系建设 |
4 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1 卫生检疫法律法规落后时代发展 |
4.1.1 与《国际卫生条例(2005)》衔接不到位 |
4.1.2 与卫生检疫工作现实执法需要不相适应 |
4.1.3 对口岸传染病联防联控缺少明确规定 |
4.2 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的模式亟需改进完善 |
4.2.1 全国各出入境口岸传染病监管形式各不相同 |
4.2.2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职能定位不清 |
4.2.3 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
4.3 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的体制保障不到位 |
4.3.1 卫生检疫机构经费保障不足 |
4.3.2 卫生检疫机构缺少统一的标准化设施 |
4.3.3 各口岸卫生检疫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差 |
4.3.4 卫生检疫技术支撑体系设置不科学 |
4.4 工作机制僵化,缺少创新发展 |
4.4.1 与国际接轨能力较差 |
4.4.2 口岸应急体系建设薄弱 |
4.4.3 与地方传染病监管机构沟通协调较弱 |
5 完善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卫生检疫法律法规 |
5.1.1 促进与《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科学衔接 |
5.1.2 加强对卫生检疫工作的法律支持 |
5.1.3 明确其他法律主体的职责要求 |
5.2 深化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模式改革 |
5.2.1 优化全国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模式 |
5.2.2 加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规范性建设 |
5.2.3 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
5.3 强化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的体制保障 |
5.3.1 制度上确立卫生检疫机构经费保障 |
5.3.2 加强卫生检疫人才队伍建设 |
5.3.3 科学设置卫生检疫技术支撑体系 |
5.4 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 |
5.4.1 进一步推动全港创建国际卫生港后续建设 |
5.4.2 深化推进口岸核心能力建设 |
5.4.3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应对新《国际卫生条例》 创建国际卫生海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A]. 杨作.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24卷 总第72卷, 2022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欧盟传染病治理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D]. 周俊邦. 外交学院, 2021
- [4]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5]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海港卫生防控机制的完善[J]. 李晓玉. 中国海事, 2021(01)
- [6]对日本处置“钻石公主号”邮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法分析[J]. 郭冉.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0(03)
- [7]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卫生检疫防控体系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林建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某海港口岸传染病疫情传入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D]. 郭本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国境卫生检疫问题研究 ——以厦门口岸为例[D]. 秦浩. 南昌大学, 2017(02)
- [10]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管研究 ——以宁波口岸为例[D]. 阮晨. 宁波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