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漆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慧,韩娟,黄文睿,吴嘉聪,李媛媛,王蕾,王赟[1](2021)在《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酶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物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游离酶的性能,酶固定化技术应运而生。然而,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活性下降以及传质受限一直是酶固定化技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一种新型酶固定化技术,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酶活性和高催化效率且制备过程简单、绿色无污染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根据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的形成特点,将其分为单酶纳米花、双酶纳米花和负载型纳米花。阐述了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的制备过程和形成机理,并对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和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柳倩[2](2022)在《乳清分离蛋白的分子修饰构建低环境敏感型风味载体》文中研究说明在日渐增强的安全意识引领下,人们在寻求产品良好风味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天然性及安全性,植物精油因其独特的持香性、来源的天然性及附加的多种生物活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植物精油中的活性成分往往水溶性差、易挥发,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氧化失活,导致应用受限。蛋白质/多糖生物大分子纳米颗粒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安全性,常被用于精油及其活性成分的包埋。但现有技术所得的蛋白质/多糖纳米颗粒极易受p H、离子强度或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聚集或解聚,故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包埋传递,无法满足植物精油的加工适应性及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本课题针对蛋白质/多糖生物大分子纳米颗粒的环境敏感性问题,通过表面分子修饰技术及内部作用力强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低环境敏感型生物大分子纳米颗粒,在此基础上,以肉桂醛为模型芯材,制备耐p H、耐盐及耐热型稳态化风味配料,进一步模拟产品加工、储藏及应用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阐明其释放及稳定机制。基于干热接枝分子修饰技术,通过改变接枝时间,制备了一系列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以接枝度和褐变程度为指标,考察了接枝程度对时间的依存性,发现随接枝时间的延长,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程度加深。借助凝胶电泳及光谱技术进一步对共价接枝反应进程进行鉴定,证实了葡聚糖分子与乳清分离蛋白的共价结合,且随着葡聚糖的不断共价接入,接枝速率逐渐放缓。为明确蛋白质分子修饰技术对纳米颗粒的粒径与稳定性的控制潜力,对接枝过程中蛋白质的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随接枝时间的增加,乳清分离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明显改变。其中,α-螺旋结构占比从25.4%增加到29.6%,而β-折叠与无规则卷曲结构的含量分别从22.5%和36.4%下降至19.6%和32.7%;且乳清分离蛋白中各发色团微环境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表面疏水性指数由接枝前的481降低至293,表面巯基和总巯基的含量分别从6.16μmol/g和15.50μmol/g增加至11.03μmol/g和17.94μmol/g。这些变化均有利于接枝物空间稳定性的提高,可为多尺度低环境敏感型纳米颗粒的构建创造前提。将上述不同接枝程度的接枝产物用于热凝胶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并利用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接枝度与纳米颗粒尺寸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随接枝度的增加而降低,进而证明通过接枝时间的改变可实现纳米颗粒尺寸的有效调控。进一步对比了不同纳米颗粒的p H、离子强度及热环境敏感性,发现干热接枝2 d即可显着降低纳米颗粒的环境敏感性,所得纳米颗粒在p H 1-10、Na Cl浓度1-4 mol/L及90℃加热30 min的叠加效应影响下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此外,体系中存在的Na Cl被发现有助于纳米颗粒热稳定性的提高。纳米颗粒的形貌表征证实了其规则的球形结构,明晰了Na Cl反离子可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提升其热稳定性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将纳米颗粒应用于以肉桂醛为代表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包埋,探究纳米颗粒对肉桂醛包埋传递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枝1-3 d的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肉桂醛负载能力,包埋率为76%-80%,载量为19%-20%。基于粒径、分散性、稳定性及肉桂醛的负载能力,选取反应2 d的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用于下一步低环境敏感型风味配料的开发。以上述低环境敏感型纳米颗粒为壁材,肉桂醛为模型芯材,定向制备了耐p H、耐盐及耐热型稳态化风味配料。基于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包埋率及载量,优化确定了最佳芯壁比1:1(肉桂醛:乳清分离蛋白),该芯壁比下所得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85nm,PDI为0.22,包埋率和载量分别为76.57%、19.02%。借助结构表征手段阐明了纳米颗粒包封肉桂醛的机理,发现芯材与壁材间的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纳米颗粒对肉桂醛的包埋。荧光光谱表明,乳清分离蛋白对肉桂醛的强亲和力促进了纳米颗粒对肉桂醛的包埋和保护。通过改变p H、离子强度及温度模拟食品基质加工与储藏条件,预测肉桂醛纳米颗粒在实际应用体系中的稳定性及加工适应性,结果发现在p H 1-10、离子强度0-4 mol/L(以Na Cl浓度计)及热处理(90℃,30 min)的叠加效应下,纳米颗粒对肉桂醛仍具有较强的保护效果;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对肉桂醛的包埋显着提升了其热力学稳定性,进一步证实了纳米颗粒对肉桂醛的有效保护;不同温度、p H及离子强度条件下储藏6周后,纳米颗粒的粒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且包封于纳米颗粒内的肉桂醛的保留率在80%以上。基于储藏过程中肉桂醛保留率的动力学模型拟合,明确了肉桂醛纳米颗粒在不同储藏环境条件下的释放机制均为零级释放。进一步通过GCMS及抑菌性实验对储藏前后纳米颗粒中肉桂醛的活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过包埋的肉桂醛在储藏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氧化变质,对大肠杆菌始终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将酶促凝胶代替热凝胶建立了一种低环境敏感型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的温和制备新方法。对比了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和漆酶交联对纳米颗粒环境敏感性的影响,发现TGase交联显着提高了纳米颗粒在p H 1-10、Na Cl浓度0-4 mol/L及90℃加热30 min条件下的稳定性。而在漆酶作用下,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并未得到有效提升。从结构变化及分子作用力角度分析了酶促交联纳米颗粒的稳定与失稳机制,发现TGase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异肽键,并伴随部分二硫键的产生,有利于纳米颗粒结构的稳定。而漆酶通过催化自由基反应导致了蛋白质的降解,其涉及的主要作用力为弱的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仅有少量异肽键形成,因此并不足以维持纳米颗粒的稳定性。进一步分析了纳米颗粒负载肉桂醛的性能,发现TGase交联肉桂醛纳米颗粒具有最小的粒径(134 nm)和PDI(0.201),且包埋率和载量分别为69.68%和17.31%,包埋效果优于漆酶交联的肉桂醛纳米颗粒。抑菌性结果表明,TGase共价交联更有利于纳米颗粒对肉桂醛的保护及肉桂醛功能性质的长效发挥。通过体外释放模拟发现TGase交联肉桂醛纳米颗粒可有效抵制模拟胃液及肠液的破坏,显示出良好的胃肠道缓释性能。
田乔鹏[3](2021)在《Pycnoporus sp. SYBC-L10产冷适应漆酶及其在抗生素降解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残留的降解一直是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生物法因为其毒性低、消耗低,因而在该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生物法存在去除效率低和去除不彻底等问题,是影响其工业应用的关键技术难点。论文从Pycnoporus sp.SYBC-L10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获得了一个具有强冷适应性和热稳定性的漆酶(Lac-Q),并对其基本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随后,评估了漆酶介体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去除四环类抗生素和磺胺类抗生素的潜力,分析了降解前后抑菌活性的变化,提出了漆酶介导氧化土霉素和新诺明的可能途径。最后,对Pycnoporus sp.SYBC-L10液态发酵产漆酶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硫酸铵沉淀和Q HP阴离子交换层析两步纯化,从Pycnoporus sp.SYBC-L10发酵液中获得了纯漆酶,命名为Lac-Q。Lac-Q的分子量大约为60 kDa。以ABTS为底物,Lac-Q的比酶活力为1032.56 U·mg-1,相比粗酶液的比酶活力57.92 U·mg-1增加了16.83倍,得率为46.32%。Lac-Q的N端氨基酸序列为AIGPVADLTLTNAAV。漆酶Lac-Q催化ABTS和DMP的最适反应pH均为3.0。在室温下,漆酶Lac-Q在pH 3.0–pH 10.0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在pH 6.0左右最为稳定。漆酶Lac-Q催化ABTS和DMP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70.0℃。在0.0℃时,漆酶Lac-Q表现出51.0%的相对酶活力,说明漆酶Lac-Q具有较好的冷适应性。在40.0℃、50.0℃、60.0℃和70.0℃条件下保温3.0 h后,漆酶Lac-Q依然有108.9%、106.7%、106.5%和68.0%的初始酶活力,说明漆酶Lac-Q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Fe2+和Fe3+对漆酶Lac-Q起到了强烈的抑制作用,Al3+对漆酶Lac-Q起到了明显的激活作用。L-半胱氨酸和二硫苏糖醇对漆酶活力有轻微的抑制作用,NaCl、NaF和NaN3对漆酶Lac-Q活力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漆酶Lac-Q催化ABTS和DMP的Km值分别为0.0191 mmol·L-1和0.0712 mmol·L-1,kcat/Km分别为60536.13 L·s-1 mmol-1和3012.92 L·s-1 mmol-1。圆二色谱分析预测显示漆酶Lac-Q含有10.6%的α-螺旋、36.5%的β-折叠、21.3%的β-转角和31.6%的无规卷曲,Cu2+与Al3+都能显着改变CD光谱。(2)研究了不同介体对漆酶降解四环类抗生素的影响,发现Lac-Q–ABTS体系降解速率最高。随后,研究了不同反应参数对Lac-Q–ABTS体系降解四环类抗生素的影响,确定了最适的反应pH、温度、酶-底物比和ABTS浓度。溶液中的Al3+、Cu2+、Fe3+促进Lac-Q–ABTS体系去除四环素和土霉素,溶液中的Mn2+抑制Lac-Q–ABTS体系去除四环素和土霉素。在pH 6.0、0.0℃条件下,10.0 U·m L-1 Lac-Q加上1.0 mmol·L-1 ABTS可以在5.0 min内100%去除50.0 mg·L-1四环素或土霉素,处理后四环素和土霉素对Bacillus altitudinis SYBC hb4(B.altitudinis)和Escherichia coli BL21(E.coli)的抑菌活性均彻底消失。论文首次报道了在pH 6.0、0.0℃条件下四环类抗生素的抑菌活性被有效清除。这一发现为漆酶介体体系在低温条件下去除四环类抗生素的抑菌活性提供了重要证据。经Lac-Q–ABTS体系、Lac-Q–SA体系和Lac-Q–HBT体系处理后,四环素的抑菌活性均显着降低,而Lac-Q–3-HAA体系和甲醇对照处理后,四环素的抑菌活性并无显着变化。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土霉素在Lac-Q–ABTS体系作用下,检测到7种主要转化产物,分别为TP 445、TP 431、TP 413、TP 399、TP 381、TP 367和TP 351。提出了Lac-Q–ABTS体系氧化降解土霉素的可能途径。该降解途径主要包括脱氨基反应、脱甲基反应和脱水反应。氨基和羟基等基团被快速地去除可能是导致土霉素抑菌活性显着降低的主要原因。(3)研究了不同介体对漆酶降解磺胺类抗生素的影响,发现Lac-Q–SA体系降解速率最高。随后,研究了不同反应参数对Lac-Q–SA体系降解磺胺类抗生素的影响,确定了最适的反应pH、温度、酶-底物比和SA浓度。溶液中的Al3+、Cu2+和Fe3+显着促进Lac-Q–SA体系去除新诺明和磺胺地索辛,溶液中的Mn2+强烈抑制Lac-Q–SA体系去除新诺明和磺胺地索辛。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新诺明在Lac-Q–SA体系处理后,反应混合物对B.altitudinis和E.coli仍然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Lac-Q–ABTS体系处理后,新诺明的抑菌活性彻底消失,Lac-Q–3-HAA体系处理后,新诺明的抑菌活性也显着降低,而Lac-Q–SA体系、Lac-Q–HBT体系和甲醇对照处理后,新诺明的抑菌活性并无显着变化。质谱分析结果显示新诺明在Lac-Q–ABTS体系作用下,检测到6种可能的转化产物,分别为TP 192、TP 190、TP 102、TP 101、TP 99和TP 95。提出了Lac-Q–ABTS体系氧化降解新诺明的可能途径。SO2的消除是新诺明抑菌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4)Pycnoporus sp.SYBC-L10液态发酵产漆酶较为合适的培养基为:15.0 g·L-1葡萄糖,5.0 g·L-1果糖,2.0 g·L-1柠檬酸氢二铵,6.0 g·L-1豆粕,0.375 g·L-1 Cu SO4·5H2O、0.5 mmol·L-1愈创木酚、0.05%吐温-80、0.5 g·L-1 KCl、1.0 g·L-1 KH2PO4、0.5 g·L-1Mg SO4·7H2O、1.0 g·L-1酵母膏、0.01 g·L-1 Mn SO4·H2O。较为合适的培养条件为:初始pH 4.0、种龄60.0 h、接种量10.0%、培养温度30.0℃、转速200.0 r·min-1。在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摇瓶发酵结果显示培养第7 d菌体干重达到3.26 g·L-1。胞外漆酶活力也在培养第7 d达到最大值66.81 U·m L-1。培养第7 d菌株分泌的3-羟基-2-氨基苯甲酸浓度为0.10 mmol·L-1。
游月丽,梁秀贤[4](2021)在《漆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一种酶可以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等特点。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具有一级、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结构,其中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如果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会导致酶活性丧失。酶的种类有很多,漆酶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漆酶可以催化酚类、多氨基苯等物质,甚至可以催化氧化非酚类物质,在有氧条件下,
魏滔,张长生,陈琼华,周玉萍,田长恩[5](2022)在《灵芝真菌液体发酵及其产物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灵芝作为一种白腐真菌,同时也是珍稀的食药用真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液体发酵技术生产周期短、效率高、产量大、品质稳定,是开发利用灵芝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灵芝属真菌菌丝体液体发酵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灵芝属真菌液体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用效果、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和发酵产物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本领域的未来进行展望。
王文霞,荣文文,张慧君,刘博,宫春宇,王伟[6](2021)在《载姜黄素的甜菜果胶漆酶诱导凝胶流变和控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甜菜果胶(sugar beet pectin,SBP)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载姜黄素的甜菜果胶漆酶诱导凝胶的流变和控释特性。在姜黄素存在的条件下,甜菜果胶仍能够被漆酶诱导形成凝胶,但改变了凝胶的流变学特性;对甜菜果胶酶促凝胶中姜黄素释放行为进行Peppas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凝胶中姜黄素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属于Fick扩散,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属于非Fick扩散。少量的姜黄素通过扩散释放,而大多数姜黄素在凝胶降解后才能释放,但其可进一步在肠腔内受结肠特异性菌群酶作用降解而释放出姜黄素。这些结果表明甜菜果胶酶促水凝胶可以作为姜黄素的结肠靶向递送载体。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甜菜果胶在漆酶作用下,阿魏酸基团共价交联形成凝胶,且姜黄素以氢键的形式结合在酶促凝胶中。
汤中勋[7](2021)在《稀土元素对栓菌产漆酶的影响及其酶的固定化》文中指出
孙英[8](2021)在《灰树花漆酶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协同益生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文中提出
黄勇维[9](2021)在《漆酶驱动的纳米马达的制备及其在污染物降解中的研究》文中指出
田嘉慧[10](2021)在《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 GC. u01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来源广泛,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直接催化酚类等氧化还原电动势较低的化合物的分解,且不产生其他副产物,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剂。本文以从格鲁吉亚引进的可以降解木质素的白腐菌为实验菌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及木质素降解能力研究,并对该菌株的粗酶液进行分离纯化,对获得的单一酶蛋白进行酶学性质研究以及常见染料降解的应用分析。首先,对引进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研究。菌种鉴定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菌种形态学进行鉴定,主要是观察其菌落及菌丝形态;第二部分是对菌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是以该菌基因组为模板进行18S r DNA PCR,将测序后得到的碱基序列进行BLAST比对,根据比对结果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 tree),确定该菌株为一色齿毛菌,并将其命名为Cerrena unicolor GC.u01。通过平板显色反应确定该菌株可以产木质素降解酶,并检测上述酶酶活,然后将该菌株接种分别接种到以玉米、水稻、小麦为底物的发酵培养基中,通过差重法测各秸秆木质素降解量,结果表明:该菌在以玉米秸秆为底物液态发酵7天后,漆酶酶活最高可达8395.66 U/L,对玉米、水稻、小麦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26.2%、34.3%、24.3%。其次,对GC.u01液态发酵后得到的粗酶液经过(NH4)2SO4分级盐析、疏水层析(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凝胶层析(TSK gel G2000SWxl)的步骤将漆酶分离纯化,经SDS-PAGE验证后为单一条带,将其命名为Lac T-1。该酶分子量约为65 k Da,比活力为41.31 U/mg,回收率为6.57%,纯化倍数为21.86。最后,对Lac T-1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并利用该酶降解甲基橙、酸性红1、刚果红、活性黑5、考马斯亮蓝R250、孔雀石绿、结晶紫、溴酚蓝这8种常见的染料。实验结果表明,Lac T-1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 H为4.8,在0-40℃和p H 5.4-8的条件下较为稳定;Na+、Cu2+、三氯乙酸(TCA)可以促进Lac T-1活性;Lac T-1以ABTS为底物的Km为0.075 mmol/L,Vmax为250000 m mol/(L·min);在以ABTS为介体的条件下,Lac T-1对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对甲基橙、酸性红1、活性黑5、考马斯亮蓝R250和溴酚蓝的降解率为70%以上,刚果红的降解率也有48.5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酶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漆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漆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的研究分类 |
1.1 单酶纳米花 |
1.2 双酶纳米花 |
1.3 负载型纳米花 |
2 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
3 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的应用 |
3.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3.2 在检测领域的应用 |
4 结语 |
(2)乳清分离蛋白的分子修饰构建低环境敏感型风味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精油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与研究热点 |
1.2 功能精油肉桂醛的应用局限与稳态化研究 |
1.2.1 肉桂醛的理化性质 |
1.2.2 肉桂醛的功能及应用 |
1.2.3 肉桂醛的应用局限性及其对策研究 |
1.3 纳米颗粒-新型风味/功能成分载体 |
1.3.1 构建纳米颗粒的天然生物大分子材料 |
1.3.2 蛋白质/多糖生物大分子纳米颗粒的环境敏感型失稳 |
1.3.3 蛋白质/多糖生物大分子纳米颗粒稳定性的改善策略与进展 |
1.4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干热反应制备及其结构与表面性质表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制备 |
2.2.4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接枝度的测定 |
2.2.5 色差及褐变程度的测定 |
2.2.6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2.2.7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2.9 远紫外圆二色谱分析 |
2.2.10 荧光光谱分析 |
2.2.11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2.2.12 总游离巯基和表面游离巯基的测定 |
2.2.1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反应的进程分析与变化规律 |
2.3.2 接枝反应进程中蛋白质结构及表面性质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清分离蛋白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的热凝胶法构建及其环境敏感性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制备 |
3.2.4 纳米颗粒的制备 |
3.2.5 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粒径分布、PDI及Zeta电位的测定 |
3.2.6 纳米颗粒的环境敏感性研究 |
3.2.7 纳米颗粒的稀释稳定性 |
3.2.8 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3.2.9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3.2.10 纳米颗粒的表面疏水性测定 |
3.2.11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制备 |
3.2.12 包埋率和载量的测定 |
3.2.1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乳清分离蛋白/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的pH环境稳定性 |
3.3.2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的尺寸与接枝时间的相关性 |
3.3.3 乳清分离蛋白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的pH、离子强度及热环境敏感性 |
3.3.4 凝胶纳米颗粒的稀释稳定性 |
3.3.5 凝胶纳米颗粒的超微结构表征 |
3.3.6 凝胶纳米颗粒表面疏水性与接枝时间的相关性 |
3.3.7 凝胶纳米颗粒包埋肉桂醛效果与接枝时间的相关性 |
3.3.8 凝胶纳米颗粒包埋肉桂醛前后的表观状态及粒径分布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环境敏感型肉桂醛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质与功能表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制备 |
4.2.4 纳米颗粒的制备 |
4.2.5 肉桂醛的包埋 |
4.2.6 粒径、PDI及Zeta电位测定 |
4.2.7 包埋率和载量的测定 |
4.2.8 远紫外圆二色谱分析 |
4.2.9 荧光光谱分析 |
4.2.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2.11 X-射线衍射分析 |
4.2.12 热重分析 |
4.2.13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 |
4.2.14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 |
4.2.15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抑菌性测定 |
4.2.16 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GC-MS)分析 |
4.2.17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结构分析 |
4.3.2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环境敏感性 |
4.3.3 纳米颗粒中肉桂醛有效活性成分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酶促凝胶法低环境敏感型纳米颗粒的构建及稳定机理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制备 |
5.2.4 纳米颗粒的制备 |
5.2.5 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及PDI的测定 |
5.2.6 纳米颗粒的环境敏感性研究 |
5.2.7 热重分析 |
5.2.8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
5.2.9 尺寸排阻色谱 |
5.2.10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5.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2.12 X-射线衍射分析 |
5.2.13 远紫外圆二色谱分析 |
5.2.14 荧光光谱分析 |
5.2.15 肉桂醛的包埋 |
5.2.16 包埋率及载量测定 |
5.2.17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抑菌性研究 |
5.2.18 体外释放研究 |
5.2.19 肉桂醛纳米颗粒的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 |
5.2.20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酶促凝胶法乳清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的环境敏感性 |
5.3.2 不同酶对纳米颗粒的交联效果 |
5.3.3 酶促交联过程中纳米颗粒的形貌与结构变化 |
5.3.4 纳米颗粒包埋肉桂醛的性能表征 |
5.3.5 肉桂醛纳米颗的长效抑菌性对比 |
5.3.6 酶促凝胶法乳清分离蛋白接枝物/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Pycnoporus sp. SYBC-L10产冷适应漆酶及其在抗生素降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生素污染及其危害 |
1.2 去除抗生素的主要方法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漆酶简介 |
1.3.1 漆酶的主要来源 |
1.3.2 漆酶的理化特性 |
1.3.3 漆酶的活性中心和催化机理 |
1.3.4 漆酶介体体系 |
1.3.5 漆酶介体体系降解抗生素 |
1.4 漆酶的生产 |
1.4.1 漆酶的生产菌株 |
1.4.2 漆酶的发酵工艺 |
1.4.3 影响漆酶生产的环境因素 |
1.5 密孔菌及其木质素降解酶系 |
1.5.1 密孔菌简介 |
1.5.2 密孔菌木质素降解酶系 |
1.6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株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培养基 |
2.2.5 溶液的配置 |
2.2.6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漆酶的分离纯化 |
2.3.2 漆酶的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 |
2.3.3 漆酶的肽段质谱分析 |
2.3.4 漆酶的最适反应pH值和pH稳定性 |
2.3.5 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
2.3.6 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漆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
2.3.7 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2.3.8 漆酶的动力学参数 |
2.3.9 漆酶的圆二色谱(CD)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漆酶介体体系在四环类抗生素降解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株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培养基 |
3.2.5 溶液的配置 |
3.2.6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参数对漆酶降解四环素和土霉素的影响 |
3.3.2 四环素和土霉素降解前后抑菌活性分析 |
3.3.3 漆酶介导氧化土霉素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漆酶介体体系在磺胺类抗生素降解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菌株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 |
4.2.4 培养基 |
4.2.5 溶液的配置 |
4.2.6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参数对漆酶降解新诺明和磺胺地索辛的影响 |
4.3.2 新诺明降解前后抑菌活性分析 |
4.3.3 漆酶介导氧化新诺明机制分析 |
4.3.4 化学法去除四环素和新诺明及去除前后抑菌活性分析 |
4.3.5 漆酶同时降解四环素和新诺明 |
4.3.6 化学法同时去除四环素和新诺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态发酵产漆酶条件的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菌株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试剂 |
5.2.4 培养基 |
5.2.5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菌株在基础培养基中的产酶曲线 |
5.3.2 碳源对菌株漆酶分泌的影响 |
5.3.3 氮源对菌株漆酶分泌的影响 |
5.3.4 铜离子对菌株漆酶分泌的影响 |
5.3.5 诱导剂对菌株漆酶分泌的影响 |
5.3.6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漆酶分泌的影响 |
5.3.7 培养条件对菌株漆酶分泌的影响 |
5.3.8 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的产酶曲线 |
5.3.9 菌株在5L搅拌式发酵罐中的产酶曲线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Ⅱ:不同菌株漆酶对四环素和土霉素的降解 |
附录Ⅲ:漆酶介导氧化降解新诺明和磺胺地索辛的研究进展 |
(4)漆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漆酶概述 |
二、漆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1. 保持果汁的品质稳定。 |
2. 改变牛奶的风味和品质。 |
3. 提升烘焙食品的口感。 |
4. 加快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
5. 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 |
6. 制备生物传感器。 |
7. 去除有毒有害物质。 |
三、漆酶的不足之处 |
四、结论 |
(5)灵芝真菌液体发酵及其产物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灵芝真菌液体发酵的菌株与优势 |
1.1 液体发酵常用菌株 |
1.2 灵芝真菌液体发酵优势 |
2 灵芝发酵产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用效果 |
2.1 主要活性成分 |
2.2 主要药用效果 |
2.2.1 抗肿瘤 |
2.2.2 增强免疫力 |
2.2.3 抗氧化 |
2.2.4 抗菌及抗病毒 |
2.2.5 降血糖和血脂 |
3 灵芝真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
3.1 摇瓶发酵培养 |
3.2 小试、中试发酵 |
3.3 工业化发酵 |
4 灵芝真菌液体发酵技术及其产物的应用 |
4.1 食品开发 |
4.1.1 菌丝体与发酵液共用 |
4.1.2 菌丝体单用 |
4.2 环保应用 |
4.2.1 灵芝菌丝球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4.2.2 灵芝漆酶的应用 |
4.3 基因工程应用 |
4.3.1 灵芝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4.3.2 外源基因在灵芝中的表达 |
4.3.3 灵芝基因克隆与异源表达 |
4.4 医药应用 |
5 展望 |
(6)载姜黄素的甜菜果胶漆酶诱导凝胶流变和控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SBP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1.3.2 负载姜黄素甜菜果胶酶促凝胶的制备 |
1.3.3 载姜黄素SBP酶促凝胶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
1.3.4 SBP酶促凝胶中姜黄素在模拟消化液中的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
1.3.5 红外光谱分析 |
1.3.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甜菜果胶基本组成 |
2.2 载姜黄素商品甜菜果胶酶促凝胶的流变特性 |
2.3 载姜黄素的甜菜果胶酶促凝胶的控释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
2.4 红外光谱分析 |
结论 |
(10)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 GC. u01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漆酶简介 |
1.1.1 漆酶的来源 |
1.1.2 漆酶的结构特征 |
1.1.3 漆酶的催化机理 |
1.1.4 产漆酶真菌 |
1.1.5 漆酶的分离纯化 |
1.1.6 漆酶酶活的影响因素 |
1.2 漆酶的应用 |
1.2.1 漆酶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
1.2.2 漆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
1.2.3 漆酶在脱色处理上的应用 |
1.2.4 漆酶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
1.2.5 漆酶在生物监测上的应用 |
1.3 一色齿毛菌 |
1.3.1 一色齿毛菌简介 |
1.3.2 一色齿毛菌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白腐菌菌种鉴定及降解木质素能力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仪器 |
2.1.5 引物合成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鉴定 |
2.2.2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种类的测定 |
2.2.3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能力及降解木质素能力的研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种鉴定 |
2.3.2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种类的测定 |
2.3.3 菌株产木质素降解酶及降解木质素能力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GC.u01 漆酶的分离纯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菌株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培养基及缓冲液 |
3.1.4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白含量的测定 |
3.2.2 粗酶液的制备 |
3.2.3 (NH_4)_2SO_4分级盐析 |
3.2.4 疏水层析(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 |
3.2.5 离子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
3.2.6 凝胶层析(TSK gel G2000SWxl) |
3.2.7 脱盐 |
3.2.8 SDS-PAGE电泳 |
3.3 实验结果 |
3.3.1 (NH_4)_2SO_4分级盐析 |
3.3.2 疏水层析(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 |
3.3.3 离子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
3.3.4 凝胶层析(TSK gel G2000SWxl) |
3.3.5 SDS-PAGE验证 |
3.3.6 纯化效率 |
3.4 小结 |
第四章 漆酶酶学性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 |
4.2.2 最适pH和pH稳定性 |
4.2.3 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4.2.4 化合物的影响 |
4.2.5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4.2.6 对染料的降解作用 |
4.3 实验结果 |
4.3.1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 |
4.3.2 最适pH和pH稳定性 |
4.3.3 不同金属离子对Lac T-1 活性的影响 |
4.3.4 化合物对Lac T-1 活性的影响 |
4.3.5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4.3.6 对染料的降解作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
四、漆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花型酶-无机杂化固定化酶研究进展[J]. 冯慧,韩娟,黄文睿,吴嘉聪,李媛媛,王蕾,王赟. 化学通报, 2021(12)
- [2]乳清分离蛋白的分子修饰构建低环境敏感型风味载体[D]. 柳倩. 江南大学, 2022
- [3]Pycnoporus sp. SYBC-L10产冷适应漆酶及其在抗生素降解中的应用[D]. 田乔鹏. 江南大学, 2021
- [4]漆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J]. 游月丽,梁秀贤. 中国食品, 2021(18)
- [5]灵芝真菌液体发酵及其产物应用的研究进展[J]. 魏滔,张长生,陈琼华,周玉萍,田长恩. 微生物学通报, 2022(01)
- [6]载姜黄素的甜菜果胶漆酶诱导凝胶流变和控释特性研究[J]. 王文霞,荣文文,张慧君,刘博,宫春宇,王伟.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07)
- [7]稀土元素对栓菌产漆酶的影响及其酶的固定化[D]. 汤中勋.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 [8]灰树花漆酶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协同益生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D]. 孙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9]漆酶驱动的纳米马达的制备及其在污染物降解中的研究[D]. 黄勇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10]一色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 GC. u01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 田嘉慧. 齐鲁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