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莎[1](2021)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期(≤3岁)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共131例,对其出血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儿的出血病因主要包括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72例,54.9%)、动静脉畸形(16例,12.2%)、血友病(15例,11.4%)、不明原因凝血功能障碍(9例,6.9%)、海绵状血管瘤(5例,3.8%)、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3.1%)、脑肿瘤卒中(3例,2.3%)、脑型肺吸虫病(2例,1.5%)、动脉瘤(2例,1.5%)、急性白血病(1例,0.8%),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0.8%)、颅面血管瘤(1例,0.8%)。患儿均由CT或MRI检查明确颅内出血诊断,其中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34例,均行CTA检查,CTA提示为脑血管病变有19例。主要并发症包括抽搐或惊厥发作(86例,65.6%)、贫血(77例,58.8%)、继发感染(46例,35.1%)、脑疝(32例,24.4%)、脑水肿(28例,21.4%)、脑梗塞(27例,20.6%)、脑积水(26例,19.8%)、呼吸衰竭(14例,10.6%)、惊厥持续状态(9例,6.9%)。本组手术治疗43例,非手术治疗88例。预后评估采用GOS评分,预后良好100例(76.3%),预后不良31例(23.7%)。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水肿(OR=5.794)、脑疝(OR=11.326)和呼吸衰竭(OR=8.028)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本组病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例出院后均随访均超过2年,GOS评分结果显示患儿出院2年的评分较出院时明显提高(P<0.05),预后明显改善。结论: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以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最常见;出血病因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应尽早行CTA检查;临床应尽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完颜泽伟[2](2021)在《维生素K缺乏与儿童骨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维生素K水平与骨代谢异常发生的相关性,能否通过维生素K对骨代谢的影响,对其作出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合理干预,从而达到预防骨代谢疾病的发生,为今后临床建立我国维生素K缺乏预防、干预、及干预评价提供数据,为优化诊疗提供支持,同时为维生素K与骨代谢相关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循证及数据支持。方法:共收集自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体检且检测结果为骨密度减低的患儿42例(骨代谢异常组),骨代谢正常儿童5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维生素K浓度,比较两组维生素K水平有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骨代谢与相关因素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维生素K缺乏与骨代谢异常发生有无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病例当中维生素K缺乏以维生素K2缺乏为主。血液维生素K2浓度不足占全部研究对象的73.9%(68/92),维生素K1不足仅为2.2%(2/92)。2.骨代谢异常组维生素K2缺乏发生率为90.5%(38/40),骨代谢正常组维生素K2缺乏发生率为60%(30/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K2缺乏与儿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维生素D3、Ca、P、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水平无关(p均>0.05)。3.骨代谢异常组维生素K2浓度分别为0.030(0.020-0.065)ng/ml,健康对照组0.080(0.070-0.310)n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K2缺乏因素(OR=0.158,95%CI=0.009-0.646,P=0.018)为儿童骨代谢异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5.ROC曲线表示单独维生素K2=0.055ng/ml水平一项指标对儿童对骨代谢异常有较高得预测及诊断价值,结论:1.本研究发现本地儿童群体存在维生素K缺乏。儿童维生素K缺乏主要为维生素K2缺乏。维生素K2缺乏高达73.9%,而维生素K1缺乏仅为2.2%。2.维生素K2的水平影响儿童的骨代谢。骨代谢异常儿童的维生素K2缺乏发生率以及血液维生素K2浓度与骨代谢正常儿童对比,有显着差异(P均<0.05),3.维生素K2的缺乏可能是骨代谢异常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OR=0.158)。4.维生素K2浓度检测值,对儿童是否骨代谢异常可能有预测价值及辅助诊断价值。但是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进一步研究。
谢壮壮[3](2020)在《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通过对婴儿颅内出血患儿a EEG以及患儿预后进行分析,从而对患儿预后做出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3例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共计40例行a EEG检查,除外伪差较多,无法判读3例,出院后死亡3例,随访中失去联系4例,共计30例,并对这30名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同时收集同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其他无神经系统病症累及患儿30例行a EEG检查。结果:4年间共诊治83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男56例,女27例,男女比例2:1;年龄范围:30分钟-12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1月44例(53.0%),1月-12月39例(47.0%);病因: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最为常见共36例(43.4%),新生缺血缺氧性脑病29例(34.9%),多器官功能受损2例(2.4%),血小板减少症3例(3.6%),病因不明13例(15.7%);在年龄分布上:<1月44例(53.0%),1月-12月39例(47.0%);在地域分布上:拉萨市14例(16.8%)(其中拉萨市5例,拉萨其他地区9例),那曲市33例(39.7%),山南市14例(16.8%),日喀则市13例(15.8%),林芝市4例(4.8%),昌都市4例(4.8%),阿里地区1例(1.3%);临床表现:在83例病人中45例(54.2%)均为非特异性表现,仅有37例(44.5%)病人有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表现,1例(1.3%)既有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表现,又有非特异性表现;对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患儿进行随访1-3个月。共有6例失去联系;4例出院后1天内死亡;预后良好10例;预后不良20例;颅内出血组a EEG不同分级患儿间预后的结果表明:正常、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的患儿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5.0%、60.0%、90.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颅内出血在地区分布方面:海拔越高,发病率越高;婴儿颅内出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当患儿出现吃奶差、反应差、前囟饱满以及面色进行性苍白,我们应该警惕患儿颅内出血的可能。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仍是西藏地区一个导致婴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在西藏部分地区,新生儿出生时注射维生素K并未形成常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新生儿出生时维生素K的注射率,进而减少因维生素K缺乏而致的颅内出血。对于a EEG脑电图结果回示:a EEG结果越异常,预后越差;因此对于颅内出血患儿,应积极救治,尽可能减少其遗留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刘永英[4](2020)在《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相关临床特征,以更好地对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防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2011年至2019年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共133例。制定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调查表,记录患儿的性别、地域、发病时月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发病至确诊时间、喂养方式、母亲饮食情况、母亲产次、出生时胎龄、围产期情况、血液检测相关指标、颅内出血部位、有无并发症(脑梗塞、脑积水)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占54.14%;喂养方式主要是纯母乳喂养,占56.39%;首发症状以呕吐、发热为主,分别占24.81%、21.05%;主要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占46.62%;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为多,分别占51.88%、51.13%。2.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梗塞的占26.32%,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梗塞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存在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正相关,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负相关;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积水的占24.06%,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积水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多以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以纯母乳喂养为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2.婴儿期非创伤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为多,继发脑梗塞及继发脑积水与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无关,而与颅内出血部位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易继发脑梗塞,脑室内出血易继发脑积水。
刘黎明,帖利军,史晓薇,郭乐倩[5](2019)在《维生素K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生素K根据萘醌环3′端所连接的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两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另一类是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维生素,即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多用于动物饲料中。维生素K1主要在回肠吸收,其吸收有赖于胆汁酸盐和体内脂肪状况,并通过淋巴系统传递到肝脏中,可催化凝血因子的羧化过程,发挥凝血作用。尤其对于维持婴儿正常的凝血功能,维生素K1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K2参与人体骨骼代谢。维生素K2作为谷氨酸羧化酶的辅酶,转运骨钙素等骨钙蛋白γ-羧基谷氨酸上的谷氨酸残基。只有发生羧化反应后,羧化骨钙素才能表现出与羟磷灰石高度的亲和性,进而促进钙盐沉积。儿童阶段的骨量若不能在预定年龄达到其峰值,不但影响本身的生长发育,还会使得成年以后出现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大大提高。因此,儿童阶段补充维生素K2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国内外研究显示维生素K也与血管钙化、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生有关,其关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目前的动物实验以及人群干预研究都提示维生素K对于机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维生素K,尤其是儿童阶段的维生素K状态仍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赵雪灵,梁平,翟瑄,李禄生,周渝冬,于增鹏,周建军,纪文元,邹彬[6](2020)在《213例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213例,对其年龄、病因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表现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好发于婴幼儿(21.1%)及学龄期(41.3%),血管畸形(44.1%)、肺吸虫脑病出血型(23.5%)及凝血功能障碍(22.1%)为主要病因,婴幼儿期多因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学龄前期以肺吸虫脑病出血为主,学龄期及青春期患儿以血管畸形为主;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多为多个解剖部位同时出血,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多为单个解剖部位出血,常位于脑实质及脑室内,肺吸虫脑病所致的出血均位于额顶枕叶皮层内浅表部位,随血肿的稳定及吸收,病灶外周可见环形高密度,周围水肿明显。结论: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在年龄、病因上有特征性分布,不同病因所致出血有特征影像学表现,结合年龄及影像学表现可初步判断出血原因,在处理出血的同时,积极对因治疗减少再出血风险。
赵雪灵[7](2019)在《213例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213例,对其年龄、病因、CT表现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好发于婴幼儿(21.1%)及学龄期(41.3%),血管畸形(44.1%)、肺吸虫脑病出血型(23.5%)及凝血功能障碍(22.1%)为主要病因,婴幼儿期多因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学龄前期以肺吸虫脑病出血为主,学龄期及青春期患儿以血管畸形为主;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多为多个解剖部位同时出血,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多为单个解剖部位出血,常位于脑实质及脑室内,肺吸虫脑病所致的出血均位于额顶枕叶皮层内浅表部位,病程中随血肿的稳定及吸收,病灶外周可见环形高密度,出血部位周围水肿加重。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血量及是否手术干预在预后分布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入院时GCS评分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在年龄、病因上有特征性分布,不同病因所致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有其特点;入院时GCS评分可评估不良预后的发生;针对出血,外科手术是确保良好预后的有效措施,在治疗出血的同时应寻找病因,积极对因治疗降低再出血风险。
袁惠丹[8](2019)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引起颅内出血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例重症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引起颅内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就患儿的临床一般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经过系统的治疗及通过有效的护理,患儿治愈出院。结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使患儿的预后得到有效的改善。
郭艳霞,钱素云[9](2019)在《儿童重症监护室颅内出血临床特点及预后:前瞻性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了解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颅内出血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儿童颅内出血的预防和早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研究,以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入住北京儿童医院PICU的颅内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基本信息,出院28 d电话随访患儿存活情况及通过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评分(pediatric 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 score,PCPC)或儿童整体表现分类量表评分(pediatric overall performance category score,POPC)评估预后,分析相关因素与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患儿95例,男58例,女37例;出院病死率和出院28 d病死率分别为7.4%及22.1%。外伤(68.4%)是引起儿童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婴幼儿期是维生素K缺乏症(4/16例,25.0%),学龄期是血液系统疾病(7/11例,63.6%)。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硬膜外出血、多部位出血、外伤、血液系统疾病、外科干预、出PICU时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不良预后相关(χ2=9.653、10.658、7.237、5.657、10.966、4.471、7.429、31.308,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出血、出PICU时低GCS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外伤患儿较其他出血原因预后相对良好(P=0.015)。结论 PICU颅内出血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主要病因是外伤。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婴幼儿期主要是维生素K缺乏症,学龄期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脑室出血、出PICU时低GCS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伤较其他出血原因预后相对良好。减少意外伤害是预防儿童颅内出血的关键措施。
冯文科,刘自强,吴梦珍[10](2019)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的神经康复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讨论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进行神经康复的具体效果和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8年7月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患儿72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下进行神经康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并发症发生率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P <0.05)。结论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进行神经康复能明显提升患儿发育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推广使用。
二、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维生素K缺乏与儿童骨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维生素K与骨代谢 |
参考文献 |
(3)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aEEG检查方法 |
1.4.1 检查前准备 |
1.4.2 aEEG电极位置 |
1.4.3 记录时间 |
1.4.4 检查中注意事项 |
1.4.5 检查后注意事项 |
1.4.6 aEEG波形的分类标准 |
1.4.7 aEEG判读 |
1.5 随访方法及预后评估 |
1.5.1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地区分布 |
2.1.2 临床表现 |
2.1.3 并发症 |
2.1.4 治疗及并发症处置后 |
2.1.5 颅内出血原因 |
2.1.6 影像学检查 |
2.2 预后 |
2.3 aEEG结果 |
2.4 aEEG结果与预后相关性 |
第三章 讨论 |
3.1 地区分布 |
3.2 病因分析 |
3.3 临床表现分析 |
3.4 影像学检查特点分析 |
3.5 治疗方法分析 |
3.6 并发症分析 |
3.6.1 惊厥发作 |
3.6.2 贫血 |
3.6.3 呕吐 |
3.6.4 脑梗塞 |
3.6.5 并发感染 |
3.7 预后分析 |
3.8 aEEG结果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全文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婴儿颅内出血的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颅内出血的概况 |
1.2 颅内出血的分型 |
1.3 颅内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
1.4 颅内出血的病因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性别构成 |
3.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发病时的月龄分布 |
3.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患儿的喂养方式 |
3.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
3.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
3.6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 |
3.7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的情况分析 |
3.8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的情况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男女构成比 |
4.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
4.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
4.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 |
4.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不足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维生素K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K基本情况 |
1.1维生素K结构 |
1.2维生素K食物来源及代谢 |
2维生素K与出血 |
2.1凝血功能 |
2.2儿童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
3维生素K与骨代谢 |
3.1调节骨代谢 |
3.2维生素K与儿童骨代谢 |
3.2.1儿童骨代谢 |
3.2.2维生素K与儿童骨代谢关联研究 |
4维生素K与其他健康状态 |
4.1维生素K与血管钙化 |
4.2维生素K与肿瘤 |
4.3维生素K与神经系统疾病 |
4.4维生素K与呼吸系统疾病 |
5维生素K摄入量 |
(6)213例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表现 |
1.4 病因 |
1.5 治疗方法 |
1.6 随访 |
2 结果 |
2.1 年龄与病因 |
2.2 影像学与病因 |
3 讨论 |
(7)213例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的神经康复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 |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
3 讨论 |
四、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D]. 杨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维生素K缺乏与儿童骨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D]. 完颜泽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D]. 谢壮壮. 西藏大学, 2020(02)
- [4]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永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维生素K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J]. 刘黎明,帖利军,史晓薇,郭乐倩.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09)
- [6]213例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J]. 赵雪灵,梁平,翟瑄,李禄生,周渝冬,于增鹏,周建军,纪文元,邹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7]213例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D]. 赵雪灵.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J]. 袁惠丹. 人人健康, 2019(06)
- [9]儿童重症监护室颅内出血临床特点及预后:前瞻性单中心研究[J]. 郭艳霞,钱素云.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9(06)
- [10]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的神经康复疗效观察[J]. 冯文科,刘自强,吴梦珍. 中国医药科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