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服务业国际化:全球背景与路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范烁天[2](2021)在《文化距离对我国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现在国际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服务业企业不断向其他海外国家和地区实施并购的战略。而在走出国门的路途中,有一些服务业企业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并购获得成功,但也有一些企业跨国并购的结果不尽人意。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文化差异是许多中国企业畏惧“走出去”的原因之一,认为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甚至视为失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文化差异究竟是什么,以及文化的不同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让企业能够更加了解跨国并购,利用好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服务业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现存研究主要着眼于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制度距离、收购者的能力以及并购的交易金额等综合因素对绩效的影响,而很少有从文化距离来研究服务业企业在跨国并购后的绩效表现。并且大部分研究都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公司为出发点,研究他们并购其他国家企业后的绩效。所以以往的研究缺少针对以发展中国国家为对象如中国的相关分析。本文先运用财务分析法选取12个财务指标,然后对选取的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验证所选取的指标适用于因子分析法。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12个指标提取公共因子,实证结果得出了5个主成分因子,最后利用公式得出公司并购后的企业绩效得分。得出绩效分数后,再引入“文化距离”这一概念,并对测算文化距离的模型加以解释说明,同时本文选取了地理距离这一变量来丰富实证模型。以霍夫斯泰德的四维文化距离理论作为理论的支撑,来分析文化距离对于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以2007-2018年的93个跨国并购事件的截面数据,来构建截面的多元线性模型对研究中国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以企业的年份进行分类回归,检验所设置的实证模型具有稳健性。这使得本文的实证部分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性。实证的结果显示,文化距离对于中国服务业企业的跨境并购绩效呈现正相关性,这就意味着文化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服务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文化差异的产生导致两国之间企业文化不同,两者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文化,对服务业的企业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距离的产生使得并购方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有助于增加产品的创意,开发创新产品,这也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也就推翻了人们习惯性假设文化距离会对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人们观念的改变起到一定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发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后面的实证结果,分别从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角度以及企业的战略实施角度提出了建议。本文为中国的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提供理论借鉴,使得我国的服务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减少风险和成本,提升企业的绩效;同时有助于并购经验为零的企业了解文化差异,提高海外并购的能力。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的研究较少,这使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以中国为视角,针对中国实际的国情和中国的经济政策来分析文化距离对我国企业的绩效影响。另一方面为本文将行业细分,专门针对服务行业的企业进行研究,以服务业企业的并购绩效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研究,文化距离作为解释变量,使得研究主体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参考性。并且由于近两年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在整个实体经济受到打击的同时,线上服务业企业却迎来了意外的发展机遇,这对服务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因此研究文化距离对服务业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顺应了目前经济发展形势。
王晶晶[3](2020)在《中国海运业国际化路径选择 ——以中远海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运市场加速整合,海运业陷入运力持续过剩、运量增速下跌的恶性循环。在海运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国内外大型传统海运业为扭转困局出现了新一轮大规模兼并重组风潮。中远海运重组形成,马士基吞并汉堡南美,海洋网联船务从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和川崎汽船中诞生,韩进海运宣告破产等等。企业兼并接连发生,航运联盟几番重组,全球海运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结构愈发趋向寡占。在这一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海运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对中远海运的国际化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由定量分析得知,海运业国际化发展是为扩大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中国海运企业的境外投资面对的不再只是本土市场竞争,而是参与争夺世界航运市场份额。由案例分析得知,海运业往往以航线代理以及设立海外办事处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并与本土企业合作合资占据境外市场,进而设立独资子公司或绿地投资布控全球航线。国际化路径遵循着网状布局→本土经营→全球运作→联盟组建→兼并重组→联盟重建的路径演进。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寡头企业纷纷抱团组建联盟,又通过兼并重组快速获得实际控制权,导致联盟瓦解,形成动态平衡。由产量博弈分析可知,成立联盟后各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福利。若各成员实力均等则在联盟成员数为4时达到各自利润增加值最大化。只有实力相当的寡头才能维持长期的合作联盟,也只有规模相当的联盟之间才能相互抗衡。由价格博弈分析可知,兼并重组,尤其是大企业之间的兼并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必然结果。由进化博弈分析可知,市场上选择联盟或兼并的企业是稳定有限的,现有联盟的市场占有率维持在80%左右,市场中依旧存在大量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中国海运业的国际化有“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三个层次。为进一步“走上去”,中远海运应审时度势,在实现海外大区域管理的同时避免过度扩张;结合当前海运市场形势,大多数有实力的海运业“走进去”的契机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尚处于“走出去”阶段的企业而言,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减少资源内耗和同质化竞争,才能不被吞并。海运业的大势所趋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建立行业联盟。
付建栋[4](2020)在《中国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生产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以来,服务经济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其服务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拓展海外服务市场,促进生产率提高。服务业经过多年的中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定位。因此,为了服务业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对拓展海外服务市场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理论分析上,本文以中国服务出口和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服务出口和服务业OFDI影响服务业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发现扩大服务出口和服务业OFDI不仅会直接提升服务业生产率,也会通过技术创新能力间接作用于服务业生产率。实证研究上,本文用中国27个省市的服务出口、服务业OFDI和生产率等数据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本文用ACF方法对服务业生产率进行测算,作为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其次,通过面板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出口和服务业OFDI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加入服务出口和服务业OFDI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交互项,考察其影响路径。实证结果显示:(1)服务出口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显着为正,表明服务出口对服务业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服务出口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说明目前服务出口通过技术创新能力路径对服务业生产率产生的是抑制作用。(2)服务业OFDI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显着为正,表明服务业OFDI对服务业生产率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此外,服务业OFDI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交互项的系数为正,说明服务业OFDI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路径促进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及人力资本水平对样本进行划分,发现只有经济发达地区、制度环境较好地区及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存在上述影响路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服务业生产率提升的四个政策建议:加快海外服务市场拓展进程,提升服务业生产率;提升技术吸收能力,促进服务业技术创新;建设良好经济及制度环境,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服务业发展。
刘登攀[5](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张涵嵋[6](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进程的加快,产品生产过程日益“碎片化”,这种生产模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等途径影响一国经济或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也越来越频繁的参与到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作为未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状况将显着影响其对经济的提升效果。然而在发达国家或服务大国主导和控制的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服务业仍处于被支配地位,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和西方国家推行“逆全球化”,短时间内我国服务业试图单纯的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地位的攀升,进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较艰难。“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服务业突破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因此,为了使服务业更好地助力国内经济增长,对如何借助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际分工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增加值贸易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国服务业参与“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为切入点,分析了其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影响方向及途径,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16年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T),应用系统GMM模型以及中介效应分析法对相关理论推导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对国际分工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根据目前贸易的发展特点对增加值贸易理论和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分别从我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服务贸易和“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成果进行总结并评述;第三章是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发展现状及前景。主要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王直等人(2015)对双边贸易数据的分解方法,对2000年至2014年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其各细分行业向世界出口的数据按照增加值的来源和去向进行分解并以此构建相关指标,深刻解析了我国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并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同时,与发达国家——美国进行对比,明确我国服务业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对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分析预测我国服务业未来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前景;第四章是中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应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的现状、成因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第五章是区域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制和攀升路径。本文在对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我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将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于是本文在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推导影响机制,并在每一个影响机制下阐述了具体的攀升路径;第六章是区域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实证分析。本文应用系统GMM模型对我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发展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实证检验,更进一步的将我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替换成我国服务业在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外的价值链地位指数,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并应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我国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行验证;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这一章节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全文的研究结果,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服务业近年来的出口量增长缓慢;出口产品结构无进一步优化迹象;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始终在低位徘徊;个别行业更是拉低了我国服务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水平,如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科学研究和其他行业。造成此发展现状的原因在于我国服务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占比开始下降;国内增加值较少参与多次跨境流动;以中间品形式出口的服务产品中国外增加值占比波动剧烈;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贡献最大的始终是国外增加值。通过与美国进行对比发现,美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另外,在世界经济发展缓慢,“逆全球化”盛行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服务业试图在短时间内单纯的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摆脱发达国家和服务大国的控制,进一步提升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难度较大。其次,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我国服务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出口的总量逐年增加;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以前向模式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服务贸易量较大的国家——俄罗斯、波兰、土耳其、希腊以及印度进行对比发现,我国服务业“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地位指数相对较高,而且还在不断地向更高附加值位置攀升;个别行业更是提高了整体的发展水平,如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我国服务业之所以能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占据相对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是因为国内增加值投入占服务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较高;国内增加值广泛参与多次跨境流动;国外增加值贡献率虽然在我国服务业“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地位指数中贡献略高,但间接增加值贡献率与其不相上下,且后者占比日益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甚至前者的贡献率超过后者;国内价值链构建程度的日益完善也满足且支撑了我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就未来的发展前景而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经济体试图发展服务业的诉求相契合,在良好的发展基础、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共同助推,我国服务业未来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前景良好。第三,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证实了我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会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产生积极影响。除此之外,服务出口产品中生产性服务中间品投入的增加、服务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贡献率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也显着的推动我国服务业向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位置攀升。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方法证实了我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通过自身要素结构的不断完善,专业化生产能力的增强,技术水平的提升,深度参与分工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目标。其中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活动主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制度因素将积极的效应传导至全球价值链,生活性服务业通过需求因素传导,公共服务业则通过要素禀赋、技术和制度因素传导。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在考虑到中间品贸易盛行的背景下,以增加值贸易为统计口径,准确的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现状,更符合我国服务业真实的贸易情况。同时从增加值的角度深入的探讨了我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和“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呈现如此发展现状的原因。并且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将我国服务“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相结合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本文主要应用的是WIOD数据库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造成了缺失近年研究数据和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精确的问题,未来的研究有望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
夏欢[7](2019)在《中国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基于前后端服务链的分类》文中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形式,其发展和重构已广泛拓展到服务领域,全球产业结构正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逐渐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却一直处于中低端位置,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在此背景下,要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目标,我国必须紧跟全球发展趋势,寻求向价值链高端升级,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并不断嵌入全球价值链。同时,现有的价值链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或制成品的生产和贸易,对服务以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功能及作用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利用欧盟2016年公开发布的最新版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算了中国前端服务业投入下游度与后端服务业产出上游度,并构建了与现有研究不同的经济学解释,更好地与价值链理论相契合。通过探索两端服务链演变轨迹以及不同的服务环节对生产链的辅助功能,进一步地计量研究影响前端投入下游度与后端产出上游度的不同因素,最后从全球价值链层面看待服务业如何促进中国的价值链升级。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主要结论:第一,前端投入下游度曲线呈波动增长的“倒U型”趋势,与生产链长度呈“剪刀差”型变化态势,其中金融、保险类服务的投入下游度相对较高。第二,后端产出上游度曲线呈平稳波动增长的“直线型”趋势,与生产链长度呈“平行曲线”型同步变化态势,其中流通运输类服务的产出上游度相对较高。第三,前端投入下游度和后端产出上游度的增速曲线各自呈现较大幅度的“心电图”型变化态势,大致以2006年为分界点,二者增速曲线呈现明显的非同步性。第四,要素条件对前端投入下游度影响更大且呈显着的正向关系,市场因素对后端产出上游度影响更大呈显着的正向关系;生产链的长度与前端投入下游度和后端产出上游度均为正向关系,但对前端影响更大;制度环境(开放程度)与后端产出上游度为显着的反向关系,对前端投入下游度影响不显着。第五,前端投入下游度的延长对增值率的提高有益,相对后端服务业受地理空间限制的固定性,后端产出上游度的延长对增值率的提高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发现,我国前后端服务业价值链长度均在考察期内得到了延长,前端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速度与深度大于后端服务业;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生产链长度的延长,服务链发展空间的路径是随着生产链上环节的分解和空间位置的变动而扩展。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得到了发展,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在加深,呈现出逐渐升级的态势,着重于发展前端服务业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加值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从而进一步地有利于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升级。最后,根据上述结论,针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导向的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王岚[8](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闫增辉[9](2019)在《企业成长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大企业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文中提出企业成长是企业存续发展的必然过程,并且受到来自企业内外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论文试图从要素投入、并购重组、技术创新、国际化经营四个维度,来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理。论文选择了结构方程模型这一分析工具,来深度揭示要素投入、并购重组、技术创新、国际化经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以及相应观察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论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献回顾,明确研究变量,提出研究假设;二是构建各变量作用路径模型,收集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三是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为六章进行阐述。第一章是引言,主要是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情况与研究问题的提出,阐述本论文研究主题在国内外的演进现状以及开展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的逻辑框架,说明本论文将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与推进的技术路线,指明本论文研究所达成的创新成果,让读者清晰把握本论文的研究依据、思路、内容、价值与意义。第二章是企业成长研究文献的综述,主要是对已经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整理;包括对企业起源与演进的介绍,从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新古典主义传统的企业成长分析等10个视角对国外重要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以及从企业成长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研究等7个视角回顾整理国内相关文献。第三章是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涉及到隐变量和观察变量的设定,并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提出了 10个隐变量假设和39个观察变量假设。第四章是研究对象选择与数据处理,论文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所涉及到的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前提对研究数据进行收集。第五章是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先是进行了研究模型的构建与修正,然后将样本数据代入模型计算输出结果以及路径系数检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变量作用路径、观察变量作用路径的计算与检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所有研究假设的检验结论。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5个重要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促进企业成长质量提升的4个对策建议,指出了本论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论文最终以2017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这一子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完成了检验;最终10个隐变量假设中有仅有假设H4(企业要素投入对企业成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获得了严格支持。另外9个假设中,有4个假设(假设H1、假设H5、假设H6和假设H9)由于建模原因没有被纳入检验范畴,不得不另行借助相关性分析进行了补充检验;其他被认定为未获支持的5个假设中,假设H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成立,但并不严谨;假设H3和假设H7所代表的路径虽然确实表现为弱正向影响,但均不显着,因而也不支持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的假设;假设H8和假设H10所代表的路径系数为弱的负向影响,与假设所假定的正向影响方向完全相反,故也均未能获得检验支持。在全部39个次级假设中,共有18个研究假设获得了严格支持;2个研究假设表现出较高的正向影响,但由于显着性水平稍高于0.05,而未能通过检验,即部分获得支持;7个研究假设作用方向与原假设一致,但作用效果较小,且没有通过检验,因而未获支持;此外,还有12个研究假设实际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与原假设完全相反,因而未能获得支持。基于样本数据实证检验结果,研究发现:(1)影响企业成长的各因素之间作用关系复杂,影响效果存在不确定性;(2)要素投入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企业加快成长的关键力量;(3)研发强度既可助力成长速度,也能有效提升企业成长的质量;(4)国际化经营是加速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而成长质量改善则更多来自海外资产;(5)并购数量可以加快企业成长,也能提升企业成长质量。因此,要促进企业成长质量提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应当在如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1)持续优化资产配置,以资产质量作为提升成长质量的关键抓手;(2)以技术创新作为提升成长质量的重要动力,并大力推动成果转化;(3)进一步深化国际化经营,积极推进有利于提质增效的并购重组;(4)做好人才储备与开发,强化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基础。
盛祖添[10](2019)在《中印服务业国际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正表现出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由于服务业起步晚、起点低等因素,在服务业国际化方面发展滞后。相较之下,与中国人口数量相似的印度,在服务业国际化方面表现瞩目。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大国的服务业国际化,有利于中国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持有中国服务业国际化不如印度的观点,他们的依据主要为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和FDI结构相较于印度不合理。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规模、国际化指数、内部结构、产业竞争力指数入手,对两国服务业贸易和服务业FDI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到中印两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的比较结论。之后,引入波特“钻石模型”,判断造成中印两国服务业国际化差异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的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高于印度,但中国服务业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远逊于印度。具体结论有如下几点:第一,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之后,中国服务业市场国际化的程度远低于印度,而服务业经济体系国际化程度高于印度。第二,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是重点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印度服务业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则是重点促进服务业产品出口。第三,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和FDI结构仍然比中国更加合理,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合理性正快速改善。结合“钻石模型”判断中印服务业国际化差异的研究结果,提高中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应从加大服务产品出口力度、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增强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服务业生态圈等入手。
二、中国服务业国际化:全球背景与路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服务业国际化:全球背景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开放的内涵 |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
3.1.2 国内背景 |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
4.1.2.1 主动开放 |
4.1.2.2 全面开放 |
4.1.2.3 共赢开放 |
4.1.2.4 双向开放 |
4.1.2.5 公平开放 |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
5.1 思想维度 |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
5.2 实践维度 |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6.1 理论创新 |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
6.2 实践意义 |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
6.3 世界影响 |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文化距离对我国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文化距离的研究 |
1.2.2 关于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 |
1.2.3 关于文化距离对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1.5.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中国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
2.1 并购的交易规模 |
2.2 并购方企业性质 |
2.3 并购国别 |
2.4 并购行业结构 |
2.5 并购经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化距离影响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文化距离的概念和测量 |
3.1.2 相关理论 |
3.2 文化距离对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3.2.1 影响路径 |
3.2.2 研究假设 |
第4章 我国服务业上市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评价 |
4.1 样本的选取 |
4.2 因子分析 |
4.2.1 财务指标的选择 |
4.2.2 因子分析的实证 |
4.2.3 计算绩效综合得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文化距离对我国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
5.1 变量设定和模型构建 |
5.2 数据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海运业国际化路径选择 ——以中远海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研究 |
2.2 服务业国际化进入模式 |
2.3 海运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
2.3.1 物流业的组织网络 |
2.3.2 海运业的国际贸易 |
2.3.3 海运业的战略联盟 |
2.3.4 海运业的兼并重组 |
2.4 文献评述 |
3 中国海运业的国际化发展现状 |
3.1 海运业的定义 |
3.2 中国海运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
3.2.1 行业背景及走势 |
3.2.2 市场格局与供需 |
3.2.3 企业特征和层次 |
3.3 中国海运业国际化发展问题 |
4 案例分析:中远海运国际化的演进、动因与机理 |
4.1 中远海运的国际化路径演进 |
4.1.1 中远海运的发展现状 |
4.1.2 国际化经营模式对比 |
4.1.3 国际化路径演进分析 |
4.2 中远海运的国际化决策动因 |
4.2.1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
4.2.2 变量统计和回归分析 |
4.3 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内在机理 |
4.3.1 海运企业的特殊性 |
4.3.2 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
4.3.3 兼并重组的必然性 |
4.3.4 联盟兼并的平衡性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4)中国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生产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海外服务市场拓展的生产率效应的文献综述 |
2.1 关于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相关研究 |
2.1.1 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原因的相关研究 |
2.1.2 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 服务出口方式下的生产率效应 |
2.2.1 企业层面的相关研究 |
2.2.2 产业层面的相关研究 |
2.3 服务业OFDI方式下的生产率效应 |
2.3.1 服务业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2.3.2 服务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形成条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国海外服务市场拓展及生产率的现状考察 |
3.1 服务出口方式下的现状 |
3.1.1 服务出口规模分析 |
3.1.2 服务出口结构分析 |
3.1.3 服务出口地区差异分析 |
3.2 服务业OFDI方式下的现状 |
3.2.1 服务业OFDI估算 |
3.2.2 服务业OFDI投资规模分析 |
3.2.3 服务业OFDI分布结构分析 |
3.3 服务业生产率的现状 |
3.3.1 服务业生产率的测算 |
3.3.2 服务业生产率的总体状况分析 |
3.3.3 服务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生产率效应的理论分析 |
4.1 服务出口的生产率效应分析 |
4.2 服务业OFDI的生产率效应分析 |
4.3 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生产率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研究方法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 |
5.1.3 样本与数据说明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基准模型估计结果 |
5.2.2 内在作用机制估计结果 |
5.2.3 稳健性检验 |
5.3 分样本考察与比较 |
5.3.1 样本划分依据 |
5.3.2 异质性表现考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拓展海外服务市场提升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
6.1 扩大服务出口和服务业OFDI规模,提升服务业生产率 |
6.2 提升技术吸收能力,促进服务业技术创新 |
6.3 建设良好的经济及制度环境,促进服务业发展 |
6.4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服务业发展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国际分工理论 |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3 增加值贸易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 |
2.2.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服务贸易 |
2.2.3 关于“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3 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
3.1 宏观层面分析 |
3.1.1 发展现状分析 |
3.1.2 现状成因分析 |
3.1.3 与美国的对比分析 |
3.2 行业层面分析 |
3.2.1 发展现状分析 |
3.2.2 现状成因分析 |
3.2.3 与美国的对比分析 |
3.3 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前景分析 |
3.3.1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 |
3.3.2 “逆全球化”盛行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
4.1 宏观层面分析 |
4.1.1 发展现状分析 |
4.1.2 现状成因分析 |
4.2 行业层面分析 |
4.2.1 发展现状分析 |
4.2.2 现状成因分析 |
4.3 中国服务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发展前景分析 |
4.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及市场 |
4.3.2 良好的发展基础 |
4.3.3 贸易互补性强 |
4.3.4 其他行业的辅助 |
4.4 本章小结 |
5 区域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制及攀升路径 |
5.1 要素禀赋 |
5.1.1 影响机制 |
5.1.2 攀升路径 |
5.2 专业化分工 |
5.2.1 影响机制 |
5.2.2 攀升路径 |
5.3 技术外溢 |
5.3.1 影响机制 |
5.3.2 攀升路径 |
5.4 制度因素 |
5.4.1 影响机制 |
5.4.2 攀升路径 |
5.5 需求因素 |
5.5.1 影响机制 |
5.5.2 攀升路径 |
5.6 本章小结 |
6 区域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实证分析 |
6.1 模型设定和变量的选取 |
6.1.1 模型设定 |
6.1.2 变量的选取 |
6.2 模型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6.2.1 模型结果与分析 |
6.2.2 模型稳健性检验 |
6.2.3 影响机制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基于前后端服务链的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价值链、生产链、服务链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服务业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测度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服务业嵌入价值链路径选择与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服务和服务业的界定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与服务链 |
第三节 基于价值链环节分解的“前端”和“后端”服务业 |
一、“前端”与“后端”的基本内容 |
二、“前端”与“后端”分类的目的与作用 |
第四节 前后端服务业价值链长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 |
一、要素禀赋与市场因素 |
二、生产链 |
三、制度因素 |
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长度的测算方法 |
一、国际分工参与程度及增加值的测算——HIY方法 |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程度和位置的测算——KWW方法 |
三、价值链长度的测算——AFM方法 |
第六节 价值链长度的经济学解释 |
一、测算方法的经济学解释 |
二、前端“投入下游度”与后端“产出上游度”的经济学解释 |
三、前后端服务业价值链长度国内外分解的经济学解释 |
第三章 中国前后端服务业价值链长度的测度与分解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二节 中国前端服务业投入下游度的测度与国内外分解 |
一、前端“投入下游度”的测度与变化趋势 |
二、前端“投入下游度”的国内外长度分解 |
第三节 中国后端服务业产出上游度的测度与国内外分解 |
一、后端“产出上游度”的测度与变化趋势 |
二、后端“产出上游度”的国内外长度分解 |
第四节 中国前端与后端服务业部门的比较 |
一、前端投入下游度和后端产出上游度的增速比较 |
二、前端与后端服务业部门价值链轨迹的比较 |
第四章 中国前后端服务业价值链长度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第二节 计量估计结果 |
一、前端投入下游度影响因素的样本检验结果 |
二、后端产出上游度影响因素的样本检验结果 |
三、前后端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比较 |
第三节 前端投入下游度与后端产出上游度变化的结构分解 |
一、长度变化的结构分解方法 |
二、结构分解结果 |
第四节 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长度与增值率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8)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服务 |
二、服务业 |
三、现代服务业 |
四、高技能人才 |
五、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企业成长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大企业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的出现与发展 |
2.2 国外企业成长相关理论 |
2.2.1 基于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 |
2.2.2 新古典主义传统的企业成长分析理论 |
2.2.3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企业成长理论 |
2.2.4 基于资源理论的企业成长理论 |
2.2.5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成长理论 |
2.2.6 基于管理者理论的企业成长理论 |
2.2.7 基于转轨经济的企业成长理论 |
2.2.8 企业成长的生物学类比研究理论 |
2.2.9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企业成长理论 |
2.2.10 资本结构与企业成长理论 |
2.3 国内企业成长理论 |
2.3.1 企业成长基础研究理论 |
2.3.2 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理论 |
2.3.3 高科技企业成长研究理论 |
2.3.4 家族企业成长研究理论 |
2.3.5 企业成长方式研究理论 |
2.3.6 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理论 |
2.3.7 企业成长其他影响因素研究理论 |
2.4 文献评价 |
2.4.1 国外研究理论评价 |
2.4.2 国内研究理论评价 |
2.4.3 论文研究思路与视角的确定 |
3 研究变量界定 |
3.1 企业成长的内涵 |
3.1.1 大企业内涵 |
3.1.2 企业成长概念 |
3.2 企业成长影响变量界定 |
3.2.1 要素投入 |
3.2.1.1 资产投入 |
3.2.1.2 人员投入 |
3.2.2 技术创新 |
3.2.2.1 研发强度 |
3.2.2.2 企业专利 |
3.2.3 并购重组 |
3.2.4 国际化经营 |
3.2.4.1 海外资产 |
3.2.4.2 海外收入 |
3.2.4.3 海外人员 |
3.3 企业成长变量界定 |
3.3.1 成长速度 |
3.3.2 成长质量 |
4 企业成长作用机理模型 |
4.1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模型的构建 |
4.1.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4.1.2 结构方程模型隐变量结构模型的构建 |
4.1.3 结构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2.1 要素投入与并购重组 |
4.2.2 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 |
4.2.3 要素投入与国际化经营 |
4.2.4 要素投入与企业成长 |
4.2.5 并购重组与技术创新 |
4.2.6 并购重组与国际化经营 |
4.2.7 技术创新与国际化经营 |
4.2.8 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 |
4.2.9 并购重组与企业成长 |
4.2.10 国际化经营与企业成长 |
5 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对象选择与样本数据处理 |
5.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1.2 样本数据的处理 |
5.2 研究样本的一般性描述分析 |
5.2.1 总样本的一般性描述分析 |
5.2.2 行业子样本的一般性描述分析 |
5.2.3 所有制子样本的一般性描述分析 |
5.2.4 区域子样本的一般性描述分析 |
5.3 基于样本的结构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
5.3.1 结构模型计算 |
5.3.2 计算输出结果的具体分析 |
5.3.3 隐变量中介效应解释 |
5.4 隐变量之间路径关系假设检验的结果分析 |
5.4.1 要素投入对并购重组的影响 |
5.4.2 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5.4.3 要素投入对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
5.4.4 要素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5.4.5 并购重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5.4.6 并购重组对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
5.4.7 技术创新对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
5.4.8 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5.4.9 并购重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5.4.10 国际化经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5.5 观察变量之间路径关系假设检验的结果分析 |
5.5.1 要素投入与并购重组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2 要素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3 要素投入与国际化经营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4 要素投入与企业成长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5 并购重组与技术创新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6 并购重组与国际化经营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7 技术创新与国际化经营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8 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9 并购重组与企业成长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5.10 国际化经营与企业成长之间观察变量作用路径检验 |
5.6 并购重组变量的相关性补充检验 |
5.6.1 要素投入与并购重组的相关性补充检验 |
5.6.2 并购重组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补充检验 |
5.6.3 并购重组与国际化经营的相关性补充检验 |
5.6.4 并购重组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补充检验 |
5.7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5.7.1 隐变量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5.7.2 观察变量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创新点 |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7.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印服务业国际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服务业国际化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服务业国际化相关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国和印度服务业国际化的研究现状 |
二、衡量服务业国际化的研究 |
三、本文对衡量服务业国际化的方法和指标选择 |
第三章 中国和印度服务业国际化的比较 |
第一节 中印两国服务业国际贸易的比较 |
一、服务业国际贸易比较 |
二、服务贸易依存度比较 |
三、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比较 |
四、基于指数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第二节 中印两国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的比较 |
一、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流量比较 |
二、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流量占服务业产值比重比较 |
三、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的内部结构比较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服务业国际化指数的构建 |
二、比较结果总结 |
三、比较结论 |
第四章 服务业国际化差异来源分析 |
第一节 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要素禀赋 |
二、相关和支持产业 |
三、国内市场需求 |
四、政策 |
五、机遇 |
第二节 造成两国服务业国际化差异的因素分析 |
第三节 促进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服务产品出口力度 |
二、继续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 |
三、增强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 |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五、构建服务业生态圈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中国服务业国际化:全球背景与路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文化距离对我国服务业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D]. 范烁天.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中国海运业国际化路径选择 ——以中远海运为例[D]. 王晶晶. 浙江大学, 2020(02)
- [4]中国拓展海外服务市场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 付建栋.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D]. 张涵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7]中国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基于前后端服务链的分类[D]. 夏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 [9]企业成长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大企业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D]. 闫增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中印服务业国际化比较研究[D]. 盛祖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