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儿童绘画 倾听儿童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向华[1](2021)在《5-6岁儿童眼中的冒险游戏》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C市某园的一个大班作为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儿童总共37名,年龄均在5-6岁之间。对于原始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观察法、图片引谈法、绘画引谈法;资料收集完成后,基于扎根理论,配合使用质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12 Plus,把转录后的原始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编码,以便后续的资料分析能够尽力展现儿童视角下的冒险游戏。研究结果显示,5-6岁儿童眼中的冒险游戏呈现多样化特点,冒险游戏的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园外;在冒险游戏中,儿童能够对冒险游戏的风险因素进行预判,能够感知自己的冒险边界,会从自我经验、外部措施、距离、同伴需求、恐惧的激发这五个方面实施自我保护;儿童认为自己从冒险游戏中能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兴奋与恐惧交织的对立情绪体验、挑战自我的契机、试探冒险边界的机会;儿童对冒险游戏整体呈现出愿意的态度,不同类型的冒险游戏存在选择偏好。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对冒险游戏的认识既有共识也存在一定的个体与性别差异;从儿童对冒险游戏的认识看到冒险游戏的实践现状,从儿童的认知结果切入,对结果背后儿童主体地位以及儿童是有能力的个体等原因进行了探讨,进而启发成人如何为儿童寻找到在冒险游戏中风险与安全的平衡点。提出尊重儿童的冒险需求、增加儿童的有效冒险经验、保证环境相对安全的措施,并在此建造过程中能够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调整,减少开展冒险游戏的客观因素的相关建议。
胡春蕾[2](2021)在《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叙事性绘画是幼儿呈现创造性思维以及视觉思维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自由表达情绪情感体验的重要活动,在幼儿叙事性绘画中,幼儿可以通过描绘作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作品进行自我建构、发展其社会性。人们也早在上个世界发现幼儿绘画的叙事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学科的叙事转向以及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布兰特和马召瑞·威尔逊,提出了“视觉叙事图画”(1)的观点,自此,人们对于幼儿绘画便逐渐转向为其叙事性。然而现实幼儿绘画却在功利主义以及精英教育的合谋之下,陷入技术的规训之中,人们重视绘画技能带来的分数,却忽视幼儿作品的“无用之用”。为此,本研究以作品分析法为主,观察法、访谈法为辅,对大理州X幼儿园中所收集的100幅大班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幼儿叙事性绘画特点,依据幼儿叙事性绘画特点给出建议。研究表明,在幼儿绘画类型中,大班幼儿绘画作品以叙事性绘画为主,并以主要关系叙事为主,并向整体关系叙事发展。在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形式特点中发现,色彩使用丰富,接近物体固有色;构图三维空间表现不足;造型具有形象多样性。在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特殊特点中,发现在大班幼儿叙事性在中其叙事具有自我性;内容具有生活性;作品具有生成性;文本具有特殊性。针对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特点,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色彩特点以及作品就有生成性的特点,教师首先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绘画环境;依据符号学相关“语言”与“非语言”理论,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具有底本和叙本,从这两方面来看,教师应重建“阅读、倾听”的教师角色;针对研究中所观察到的典型简笔画教学案例,教师应较少“固化、单一”的简笔画教学,重建“感知、体验”的生成性教学,为幼儿积累“叙事资本”;针对大班幼儿绘画中的叙事具有自我性,内容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教师在为幼儿组织集体绘画活动时应选取“适切、生活”的绘画主题。
刘思岚[3](2021)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涂鸦区是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幼儿园户外涂鸦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且宽敞的绘画空间,但是,当下以成人审美标准为主导的涂鸦环境创设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同时,美术教育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较低影响幼儿获得完整的艺术经验。基于此,研究聚焦四个目的:第一,帮助教师了解并梳理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掌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的优化方向与具体要素,提升审美环境优化的能力。第二,通过现状研究把握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呈现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第四,为幼儿园进行户外涂鸦区创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所以,研究旨在根据涂鸦区环境创设的实际状况优化儿童视角的涂鸦区并聚焦三个问题:其一,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是什么?其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其三,如何基于儿童视角进行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探究幼儿期待的涂鸦区环境,以充分发挥涂鸦区的课程价值。研究采用行动研究范式,尝试优化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马赛克方法进行资料收集:观察法和访谈法用于考察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现实状况;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自主拍照、视频引谈、幻灯片、自主绘画和幼儿会议等5种参与式工具了解幼儿对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并基于目的性抽样选取小班、中班和大班各10名幼儿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与幼儿交流讨论收集幼儿对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看法和期待的资料。资料的分析包括阅读原始资料、登录与寻找“本土概念”和资料的系统化等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编码结果。研究考察荔浦市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在创设过程中存在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幼儿缺少审美色彩的感受与体验、涂鸦区域的规划与材料投放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活动和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四个问题,由此进行了两轮环境优化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能感受自然美与色彩美和欣赏作品的空间布局、喜欢运用多种涂鸦工具与材料表达和创造美、渴望舒适与满足想象的涂鸦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和期望在涂鸦活动中能与同伴交往与得到教师的支持。在环境改造中,涂鸦区环境也从“忽视幼儿参与、空间规划不足与材料缺乏”到“注重幼儿的参与、规划与利用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优化的过程中侧重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在改造后,基于教师和幼儿的反馈,还存在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幼儿期待好看、好玩的玩“色”和玩“水”的空间、喜欢便于操作的涂鸦工具,满足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渴望、期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涂鸦材料可以表征对事物的认识与想象和与同伴和教师分享涂鸦“叙事”的活动体验。在环境中进行了从“忽视师幼互动,规划涂鸦空间和丰富涂鸦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调整涂鸦工具与材料、加强师幼互动”的改造,注重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绘画作品的解读能力得到发展;其二,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基于研究提出了四个建议:首先,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其次,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再次,增加师幼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最后,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李钰钘[4](2021)在《儿童视角下的师幼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的发现”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儿童和成人一样,是权利的持有者,是知识的创造者,是积极的行动者。师幼关系作为幼儿园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是怎么看待师幼关系的、儿童对当前的师幼关系是否满意、儿童期望的师幼关系是什么样,对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了30名大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专门研究儿童视角的马赛克方法,将观察、访谈、儿童会议、角色扮演游戏、儿童绘画等多种工具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儿童视角下师幼关系的认知因素、行为因素、情感因素,还原儿童视角下师幼关系的完整图像。探讨儿童视角下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并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与幼儿园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教育建议。研究发现,大班儿童能够初步理解师幼关系的含义,能够认识师幼关系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间的区别。儿童在判断师幼关系时,主要从自身的实际感知与体验出发,以自己是否喜欢教师、感受到的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作为判断师幼关系的依据。但在实际建立师幼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动作的发出者与决定者,占据着主导地位,前者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后者是由教师在儿童眼中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儿童对当前师幼关系的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师幼关系缺少良好的开端、教师缺失对儿童的单独关注、师幼间交往存在不平等现象且场景单一、缺乏持续性。针对儿童眼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出的成因,对幼儿园和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从入园准备开始,注重培养教师倾听与观察、家园沟通的能力,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与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帮助儿童建立他们期望中有温度、平等、稳定的师幼关系。
张树丽[5](2020)在《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研究 ——以A市大班幼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父亲在幼儿教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现实中,“父教缺位”现象仍广泛存在。究其原因,除了诸如父亲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少父亲对于自身在幼儿教养中的角色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些父亲一厢情愿地教养幼儿,从未去考虑幼儿内心深处的感受、体验乃至需求。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基于成人视角的教养方式,很难真正理解幼儿。相反,儿童视角便提供了解决之策,这就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探索父亲的角色,亦即是幼儿喜欢的父亲形象,抑或是幼儿期待的父亲形象。本研究结合作品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随机选取A市M园的一个大班的27名幼儿、A市X园的一个大班的25名幼儿和A市J园的一个大班的26名幼儿,一共78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从外表、言语、动作、情感、性格、能力这六个方面研究了78名幼儿的主题绘画作品,并对幼儿以及参与绘画幼儿的父亲做了相关访谈。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之调查结果是:“爸爸高大强壮”“爸爸穿得很帅”“爸爸说话很有趣”“爸爸多夸夸我”“爸爸牵我小手”“爸爸抱抱我”“爸爸保护我”“爸爸相信我”“爸爸陪陪我”“爸爸爱笑”“爸爸很有耐心”“爸爸说话算数”“爸爸会赚钱”“爸爸会做家务”“爸爸会玩游戏”。通过对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之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理想角色内蕴着幼儿所需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理想角色倾向于“正面性”的家庭教养方式;理想角色注重“主体间性”在互动中的凸显;理想角色具有将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意识;理想角色是“外在美”和“内在好”的统一。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之成因如下:理想角色始于幼儿的基本需要,理想角色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理想角色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理想角色见于幼儿的个性差异,理想角色成于幼儿的当前体验。基于已有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理想角色的特点能够直接地为父亲教养幼儿提供启示,理想角色的原因能够间接地为父亲教养幼儿提供启示。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直接启示如下:显现“爱”和“信任”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目的;“和善”而“坚定”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方式;“理解”与“对话”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原则;“拼”时间并“给”空间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策略;“内”“外”兼修立榜样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路径。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间接启示如下:父亲要理解幼儿的基本需要,理解幼儿的生活世界,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理解幼儿的当前体验,并通过“对话”来达成“理解”。
刘雪[6](2020)在《“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教学探索 ——以校外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少年强,则国强。儿童(1)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因此儿童美术教育一直备受瞩目。自我国基础美术教育课改提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以来,校内外美术教育对于儿童与美育的探索步入了新的征程。众所周知,主题画创作在儿童绘画学习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而对儿童主题画创作教学进行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由于笔者曾在长沙市H美术工作室(2)做过几年的兼职教师,发现在主题画创作教学中存在诸多与儿童身心发展相悖的教学误区,导致主题画创作教学并未真正赋予儿童“由内向外”的成长力量,达到发展儿童心智的目标。为此,本文便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学龄前期5-6岁儿童,以“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教学进行探索,以校外教学为例,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且取得了相应的初步成效。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简述了本文研究目的与作用,概述了国内外有关于“童心本位”的研究现状与儿童主题画创作教研的现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儿童主题画创作教学的现状。本章主要通过对长沙市城区几所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听课研习及实地访谈,归纳出当下儿童主题画创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做了一定的原因分析。第二章:“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教学概述。本章主要简述了“童心本位”的基本概念,探讨了“童心本位”下儿童主题画的创作及其教学意义。第三章:基于“童心本位”的儿童主题画创作教学探索。本章主要站在“童心本位”的角度,针对儿童主题画创作教学的实验,从遵循童心——感知童年的主题、融入童心——创作童趣的画面、深入童心——综合评价其作品的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思考与展望。
朱孟媛[7](2020)在《大班幼儿心目中的家庭关系 ——基于家庭动力绘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关系是每一个人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早出现并持续最久的,研究家庭关系对幼儿来说意义重大。家庭动力绘画属于绘画投射测验法,创作者将父母亲属等每个家庭成员进行描画,直观真实地反映创作者对家庭关系的感知,在作品中展示出人物内在的自我位置和主观的情绪状态。因此本文采用伯恩斯和考夫曼(Burns&Kaufman,1972)的家庭动力绘画(K-F-D)为投射工具,探讨了幼儿心目中的家庭关系。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家庭动力绘画中的绘画特征、人物特征及人物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绘画后访谈,倾听幼儿对其绘画的解释,将图纸上的绘画内容与客观现实中的家庭生活信息相联系,对幼儿心目中的家庭关系进行解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的家庭关系总体来说温馨和谐,表现出母亲是家庭情感纽带的特征。(2)父母关系亲密,家庭地位趋向平等。父亲依然是家庭中的权威,有家庭卷入的趋势,但卷入程度总体不高,父亲形象缺失的情况占两成以上。(3)同胞关系联结较弱,同胞是重要他人,但无特别的地位。(4)祖孙关系密切,祖父母的关爱也是幼儿情感支持的来源,是幼儿家庭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在家庭关系中,幼儿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也存在个体心理上被忽视、被遗弃的情感。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教育参考建议:重视家庭动力绘画的教育价值、教育工作者应拓宽了解幼儿的知识、父母应引导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研究者应从多种方法和角度探寻幼儿的人际互动关系。
龙永红[8](2020)在《论马蒂斯绘画中“童趣”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艺术家们更多的是关注社会性审美思潮、艺术创造的社会属性、艺术个体创造。对比之下,你会发现现代主义绘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感觉,它与传统绘画彻底决裂,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寻求画面的纯粹以及儿童天真与单纯情感,因此出现了很多赋有“童趣”的作品。马蒂斯是法国着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以鲜明的色彩和大胆的技法而闻名,在他的艺术历程中,受到很多艺术家和艺术风格的影响。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在当时产生了轰动的影响,艺术成就和绘画手段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在艺术发展的后期,他渴望回归到艺术最真实的表达层面和艺术最开始的地方。所以,这一理念在后期的绘画作品和剪纸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纯真,稚拙,和谐的感觉,散发着“童趣”。在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野兽派的绘画观点被凸显的淋漓尽致,即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的构图,强烈的装饰性,都促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不在乎画面构图是否合理;造型是否具有体积感;色彩搭配是否和谐,只注重传递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主观情感,渴望回归到艺术最开始的地方,渴望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马蒂斯的生平及风格的形成。第二部分:马蒂斯作品中“童趣”的表现和情感表达;第三部分:马蒂斯绘画艺术中“童趣”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参考法、分析综合法、个案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杨露[9](2020)在《对日记画提升小学儿童画创作教学研究 ——以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绘画社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日记画是儿童通过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体验和感知,用图画或图文结合方式记录生活,同时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的一种儿童绘画。日记画题材丰富自由,反映儿童最真实感知、认知和内心情感,能直接体现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其表现方法多种多样,材料不受任何局限,儿童在日记画创作中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坚持进行日记画的创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绘画表现上更加得心应手,也能锻炼儿童的意志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提升,同时对儿童的审美素养、身心发育都有好处。一方面,这些能力正是儿童画创作所需能力,因此日记画的学习和练习对于学生在儿童画的创作能力上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日记画题材丰富源于儿童对生活的一点一滴观察和感悟,在辅导学生进行儿童画创作时可以从日记画积累中取材,充分尊重儿童个性,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书籍分析日记画、儿童画的概念、形式、内容、评价方式等。对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解释,为研究日记画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笔者所在区域为例结合教育实践,了解本区域内儿童画创作学生能力现状和教师儿童画教学和日记画教学的现状,结合本校学生儿童画创作的学情及自身教学能力,分析儿童画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从而明确研究目的。利用多种资源了解目前日记画教学的实践案例,结合自身美术教育思想及学情现状,加以消化和吸收,借助成功经验,为研究假设提供理论支点。继而确定研究方向,形成适合本研究范围的研究框架。以儿童绘画发展理论为参考,探究小学各年龄阶段日记画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绘画发展能力,顺应和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的基本框架,包括(教学组织的主要方式、流程;教学主要内容;各阶段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通过对本校绘画社团学生日记画教学的实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对实践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多方面分析日记画实践对儿童各项能力是否提高,为进一步论证研究假设提供保障,也为日记画教学和儿童画辅导实践提供基础。最后,通过研究和实践儿童画创作中所需的能力与日记画练习所培养能力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实践从两方面分析日记画对儿童画创作能力的提升作用,得出研究结论:一是对儿童自身能力的培养;二是对儿童画创作实践的作用。
石安妮[10](2020)在《5-6岁幼儿对自创绘画作品的解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绘画作品有其独特的意蕴和重要的价值,探究幼儿对其自创绘画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成人进一步发现幼儿作品的内涵和实质,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也对幼儿作品解读的相关研究乃至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旨在了解5-6岁幼儿如何对自创绘画作品进行解读。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有以下研究发现:幼儿主要通过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解读。一方面,在行为表现上幼儿会与他人展开交流,也会融入动作进行解读,还会创设情境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幼儿呈现了不同的主动程度。首先,幼儿会主动介绍包括创作原因、作品内容、创作方式和作品的署名与命名在内的作品信息;其次,幼儿相对主动地对作品进行了笼统评价和细致评价;最后,幼儿使用沉默不语、简短回应和不愿回应的方式相对较为被动地进行了回应。幼儿对自创绘画作品的解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幼儿对自创绘画作品的解读反映出了幼儿思维方式的特征;第二,幼儿关注作品中的自己,围绕自己展开解读;第三,幼儿在解读中会使用多种言语形式进行解读;第四,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借助回忆、联想和想象进行解读;第五,幼儿在解读中进行审美活动,也展现出一定的情感体验;第六,幼儿的解读还能体现幼儿对于艺术创作以及其他方面的认知观念。此外,在影响因素方面,幼儿对自创绘画作品的解读受到幼儿自身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最终总结出研究结论,并提出一定的教育建议:第一,教师要提供满足幼儿需求的艺术资源;第二,教师要改进限制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第三,教师要增加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解读;第四,成人要借助作品关心儿童的内心世界。最后,针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反思。
二、走进儿童绘画 倾听儿童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儿童绘画 倾听儿童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1)5-6岁儿童眼中的冒险游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爱冒险是儿童的自然天性 |
1.1.2 冒险与安全的共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冒险游戏 |
1.3.2 儿童视角 |
1.4 文献综述 |
1.4.1 冒险游戏的相关概念 |
1.4.2 冒险游戏的现状研究 |
1.4.3 儿童视角的研究现状 |
1.4.4 儿童视角的相关研究方法 |
1.4.5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参与者 |
2.4 研究方法 |
2.4.1 观察法 |
2.4.2 图片引谈法 |
2.4.3 绘画引谈法 |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
2.5.1 资料分析的方法:扎根理论 |
2.5.2 资料分析的工具 |
2.5.3 资料分析过程 |
2.5.4 资料编码过程 |
2.5.5 研究伦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儿童眼中的“险”是什么 |
3.1.1 儿童看到风险元素是“险” |
3.1.2 儿童看到游戏器械的“险” |
3.1.3 儿童看到自己带来的“险” |
3.1.4 儿童看到环境中的“险” |
3.2 儿童眼中的“险”在哪里 |
3.2.1 “险”在幼儿园里也在幼儿园外 |
3.2.2 “险”在儿童的滑板车上 |
3.2.3 “险”在游泳池里 |
3.2.4 “险”在野外露营时 |
3.3 儿童在冒险游戏中发挥的“机智” |
3.3.1 儿童能识别冒险游戏中的风险 |
3.3.2 儿童有一把“尺子” |
3.3.3 儿童可以保护自己 |
3.3.4 儿童能够区分危险和冒险 |
3.4 冒险游戏给儿童带来了什么 |
3.4.1 不仅愉悦,还有适当的恐惧与兴奋交织 |
3.4.2 挑战自我的契机—“我很害怕,但是我很想去试一试” |
3.4.3 成就感的获得—“我以为我不行的” |
3.4.4 试探冒险边界的机会—“我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
3.5 儿童对冒险游戏的偏好 |
3.5.1 儿童偏好的冒险游戏 |
3.5.2 儿童偏好某类冒险游戏原因 |
3.5.3 儿童不愿意进行冒险游戏的原因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儿童对冒险游戏的认知 |
4.1.1 从儿童的具象表达中找到与成人视野中冒险游戏的共识 |
4.1.2 从儿童眼中游戏地点、器械与方式看到实际游戏场的不足 |
4.1.3 未知作为儿童眼中的风险因素折射出儿童爱探索的本性 |
4.2 儿童具有一定的应险能力 |
4.3 儿童能够意识到冒险游戏带来的价值 |
4.4 儿童愿意进行冒险游戏的态度值得重视 |
4.5 儿童眼中的“险”存在差异性 |
4.5.1 冒险游戏挑战性的认识上存在性别差异 |
4.5.2 偏好的冒险游戏类型存在性别差异 |
4.5.3 自我保护措施上存在性别差异 |
4.5.4 每个儿童的冒险边界具有差异性 |
4.6 探寻冒险与安全的平衡点 |
4.7 儿童也许有一百种冒险游戏 |
5 建议 |
5.1 尊重儿童的冒险需求 |
5.2 增加儿童的有效经验 |
5.3 保证环境的相对安全 |
5.4 减少不必要的客观因素 |
6 研究反思 |
6.1 资料收集方面 |
6.2 资料分析方面 |
6.3 写作方面 |
6.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图片引谈法中的访谈提纲 |
附录 Ⅱ:绘画引谈法中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2)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自由展现:幼儿叙事性绘画的个体价值 |
2.纠清乱象:幼儿叙事性绘画的社会价值 |
3.实践困境:幼儿叙事性绘画的现实遮蔽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儿童叙事的界定 |
2.叙事性绘画的界定 |
3.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界定 |
(四)相关文献研究 |
1.儿童叙事的相关研究 |
2.儿童叙事水平的研究 |
3.儿童叙事功能的研究 |
4.叙事性绘画的相关研究 |
5.儿童叙事性绘画的相关研究 |
6.已有研究评析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1.助于教师科学评价绘画作品 |
2.促进教师改善幼儿绘画教学 |
3.丰盈幼儿绘画情感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思路 |
1.研究的准备阶段 |
2.研究实施阶段 |
3.研究的总结阶段 |
(五)研究方法 |
1.作品分析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三、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分析 |
(一)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基本情况分析 |
1.幼儿绘画作品类型 |
2.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叙事类型 |
(二)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形式特点分析 |
1.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色彩 |
2.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构图 |
3.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造型 |
(三)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叙事特点分析 |
1.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中的主体类型 |
2.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中的叙事对象 |
3.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中的文本特点 |
4.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中的内容类型 |
5.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中的过程特点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整体特征 |
1.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中的形式特点 |
2.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中的叙事特点 |
(二)教育建议 |
1.创设“自由、安全”的绘画环境 |
2.重建“阅读、倾听”的教师角色 |
3.减少“固化、单一”的简笔画教学 |
4.重建“感知、体验”的生成性教学 |
5.选取“适切、生活”的绘画主题 |
(三)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1.研究的创新之处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户外涂鸦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绘画创作能力有待提升 |
二、户外涂鸦活动中幼儿完整艺术经验的获得受到限制 |
三、户外涂鸦环境创设以成人审美为主导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和操作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促进教师树立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观以支持幼儿自主绘画创作 |
二、研究促进幼儿获得科学探索的经验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呈现出摆脱技能训练并走向绘画审美情感表达的倾向 |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转向以儿童艺术领域发展核心取向的教育 |
三、幼儿园涂鸦区环境创设注重幼儿审美经验的获得 |
第五节 研究问题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范式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的课程价值阐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涂鸦区活动使幼儿获得艺术体验并促进幼儿艺术表达的发展 |
一、幼儿感知艺术色彩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
二、艺术符号的创作是幼儿绘画语言的表达 |
第二节 涂鸦区活动转变教师绘画教学观念以提高解读绘画作品能力 |
一、教师注重涂鸦技能的观念转向注重情感体验 |
二、幼儿涂鸦活动指导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并学习美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
三、幼儿涂鸦作品的解读加强教师对涂鸦作品的理解能力 |
四、涂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提升教师涂鸦区域活动组织能力 |
第三节 涂鸦区活动依托美术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成 |
一、涂鸦区环境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游戏 |
二、教师利用涂鸦区环境资源实现课程的相互渗透并生成课程 |
第二章 幼儿园户外涂鸦区教育实践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涂鸦空间与材料调整的程度低 |
一、幼儿参与方式单一——“我带自己喜欢的涂鸦材料来涂鸦区” |
二、幼儿表达途径单一——“老师只是问我们想带什么东西来涂鸦区” |
三、幼儿表达内容不充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带什么来涂鸦区” |
第二节 幼儿缺少审美环境色彩的感受与体验 |
一、涂鸦区空间布置简单——“涂鸦区空空的,一点儿也不漂亮” |
二、涂鸦区空间布置装饰少——“涂鸦区只有一种颜色不好看” |
三、涂鸦区的遮荫设计不美观——“涂鸦区的遮阳伞丑丑的” |
第三节 涂鸦区域的规划不利于幼儿进行涂鸦创作活动 |
一、幼儿在涂鸦区易产生拥挤现象——“其他小朋友会总是碰到我” |
二、涂鸦区缺少幼儿作品展示区——“我们的作品被丢进垃圾桶或者带回家了” |
三、涂鸦材料收纳没有进行分类整理——“材料干的、湿的混在一起存放” |
四、洗手池缺少洗手槽——“水龙头没有槽,会弄湿我们的脚” |
第四节 涂鸦工具与材料缺少幼儿对“美”的表达与创造的机会 |
一、涂鸦材料更新慢,缺乏吸引力——“我早就玩过了,一点也不好玩” |
二、涂鸦材料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实际需求——“涂鸦区白板、地板不够用,且部分幼儿扎马步画” |
第三章 改善“基础玩色空间”和“可着色材料”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第一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幼儿多途径参与可着色性材料的收集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涂鸦区空间规划和材料丰富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关注色彩美的环境与舒适的涂鸦体验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空间规划不足,材料缺乏”到“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涂鸦区展示缺少美感、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
一、涂鸦展示空间的作品形式和内容及其高度不合理 |
二、部分涂鸦材料数量欠缺且收纳杂乱 |
第四章 优化“多样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促进幼儿叙事表达——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根据幼儿的想法拓展“玩色空间”和“混色工具” |
一、明确行动研究解决的问题 |
二、确定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开展儿童视角下的涂鸦区环境空间延伸和材料优化 |
一、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想法:幼儿期待多样化的涂鸦空间和便于操作的材料以满足想象与表达 |
二、依据幼儿想法和实际需要优化环境:从“充分利用涂鸦空间,丰富材料”到“优化涂鸦空间布局,调整涂鸦材料” |
第三节 总结反思: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涂鸦材料种类的尝试需要加强 |
一、幼儿需要与多种类型的材料互动而获得发展 |
二、教师需要支持幼儿在涂鸦区玩“水”和玩“颜色”活动 |
三、教师应该参与幼儿涂鸦创作活动并多领域解读幼儿作品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幼儿的绘画能力和教师的绘画作品解读能力得到发展 |
一、幼儿通过自由地创作提高了叙事能力和绘画能力 |
二、教师对环境“美”的优化能力和绘画作品解读的能力得到提升 |
第二节 拓展涂鸦空间与增加材料种类激发了幼儿表达与创作的欲望 |
一、涂鸦空间的延伸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
二、涂鸦展示空间的合理设置加强了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 |
三、多样化的涂鸦材料引发幼儿“美”的表达与创造 |
第六章 教育建议 |
第一节 设置满足幼儿视觉审美体验与创造的涂鸦空间 |
一、涂鸦环境的设置注重“自然性”与“色彩性” |
二、展示空间的创设要满足幼儿二维作品和三维作品的摆放 |
三、延伸涂鸦活动空间促使幼儿进行多领域的学习 |
第二节 提供种类和性质不同的涂鸦工具与材料 |
一、给幼儿提供科学探索的涂鸦工具 |
二、增加涂鸦自然和生活材料的种类 |
第三节 增加与幼儿共同参与环境优化的机会 |
一、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幼儿的想法 |
二、与幼儿一起收集与创作涂鸦材料 |
三、选择供幼儿欣赏感知的对象 |
第四节 加强对幼儿涂鸦作品认识的与解读能力 |
一、让幼儿在观察中获得审美感知 |
二、分享讨论环节要促进幼儿艺术经验的内化 |
三、做好对幼儿绘画作品的针对性提问 |
四、注重幼儿涂鸦过程中的叙事体验 |
五、涂鸦作品评价时应考虑到幼儿的表征想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儿童视角下的师幼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设计 |
一、倾听的过程——马赛克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一)观察 |
(二)角色扮演游戏 |
(三)儿童绘画 |
(四)访谈 |
二、倾听的结果——儿童眼中的师幼关系分析 |
(一)“我”眼中的“你”——认知因素层面 |
(二)“我”在其中的感受——情感因素层面 |
(三)“我们”在一起做的事——行为因素层面 |
三、儿童眼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 |
(一)缺失良好的“见面” |
(二)教师使用“命令式”语言 |
(三)教师缺乏与儿童的单独互动与交流 |
(四)教师在儿童眼中缺失伙伴、朋友的角色 |
(五)教师与儿童的交往具有短暂性,交往的场景单一 |
四、儿童眼中师幼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主体间性缺位 |
(二)理想话语环境的缺乏 |
(三)社会、家庭因素的制约 |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研究 ——以A市大班幼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调查 |
第一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外在形象 |
第二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内在品质 |
第三章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特点及原因 |
第一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特点 |
第二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原因 |
第四章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启示 |
第一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目的:显现“爱”和“信任” |
第二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方式:“和善”而“坚定” |
第三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原则:“理解”与“对话” |
第四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策略:“拼”时间并“给”空间 |
第五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路径:“内”“外”兼修立榜样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教学探索 ——以校外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作用 |
1、研究目的 |
2、现实作用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
1、基本思路 |
2、基本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儿童主题画创作教学的现状 |
第一节 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区域与对象 |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三、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的方面 |
二、儿童学的方面 |
三、家长方面 |
第二章 “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教学概述 |
第一节 “童心本位”的基本概念 |
一、“童心” |
二、“童心本位” |
第二节 “童心本位”的理论依据 |
一、儿童中心主义 |
二、建构主义 |
三、人本主义 |
第三节 “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 |
一、儿童主题画 |
二、儿童主题画创作的特点 |
第四节 “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教学意义 |
一、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
二、能践行美育的时代要求 |
三、能有效开发儿童的心智 |
第三章 基于“童心本位”的儿童主题画创作教学探索 |
第一节 遵循童心——感知童年的主题 |
一、利用绘本素材,重塑主题认知 |
二、借助儿歌语言,渲染主题联想 |
三、联系生活体验,再现主题情景 |
第二节 融入童心——创作童趣的画面 |
一、提供各种生活素材,激活感官参与 |
二、选择不同作画媒介,鼓励自由表达 |
第三节 深入童心——综合评价画作 |
一、要能在“涂鸦世界”中倾听儿童的心声 |
二、要能从“童心---童趣----童画”中进行赏识性评价 |
第四节 相关的思考 |
一、相关思考 |
二、美好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7)大班幼儿心目中的家庭关系 ——基于家庭动力绘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研究 |
(二)有关家庭动力绘画的研究 |
(三)有关家庭关系的研究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研究方法 |
(一)绘画投射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作品分析法 |
四、研究工具 |
五、研究问题 |
六、研究过程 |
(一)实验性施测研究 |
(二)正式施测研究 |
(三)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大班幼儿心目中的家庭关系特征 |
(一)幼儿在家庭关系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空间关系 |
(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
二、大班幼儿心目中家庭关系的个案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一、幼儿心理特征的表现 |
(一)幼儿的自我认知水平较高,个别幼儿自我概念消极 |
(二)幼儿能在家庭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少数幼儿存在情绪焦虑 |
(三)幼儿对家庭关系满意度较高,个别幼儿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 |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空间关系 |
(一)父亲形象最高大,在家庭中最有权威 |
(二)幼儿与母亲的关系最亲近,同胞关系疏离 |
(三)母亲在家庭序位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关系的情感纽带 |
三、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
(一)母子互动最多,父母互动其次,祖孙互动多于同胞互动 |
(二)母亲与父亲的家庭地位趋向平等,父亲有家庭卷入的趋势 |
(三)幼儿的家庭关系大多亲密和谐,个别幼儿存在负面情绪 |
(四)幼儿可能存在拒绝父亲的情感,父母也可能存在对幼儿的忽视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一)家长要重视绘画的价值,使其成为感知幼儿情感的途径 |
(二)教育工作者应掌握一定的投射知识,用以更好的了解幼儿 |
(三)父母应引导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尤其加强父亲陪伴 |
(四)研究者应尝试从多种方法和角度探究幼儿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8)论马蒂斯绘画中“童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马蒂斯的生平及风格的形成 |
2.1 马蒂斯的艺术历程 |
2.2 马蒂斯绘画“童趣”表现力的来源 |
2.2.1 童趣的概念 |
2.2.2 非洲土着艺术的变形与夸张 |
2.2.3 阿拉伯装饰艺术的趣味 |
第3章 马蒂斯作品中“童趣”的表现 |
3.1 马蒂斯作品的特点 |
3.1.1 马蒂斯“童趣”作品的纯真性 |
3.1.2 马蒂斯“童趣”作品的表达方式 |
3.2 马蒂斯绘画中“童趣”般点与线的表现 |
3.3 马蒂斯绘画中“童趣”般形与色的表现 |
3.4 马蒂斯作品中情感的表达 |
3.4.1 在原始艺术中的表达 |
3.4.2 在儿童艺术中的表达 |
第4章 马蒂斯绘画艺术作品中“童趣”形式对后世的影响 |
4.1 马蒂斯绘画艺术作品中“童趣”形式的价值与意义 |
4.2 马蒂斯艺术作品中“童趣”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
4.3 马蒂斯艺术作品中“童趣”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对日记画提升小学儿童画创作教学研究 ——以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绘画社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日记画和儿童画创作“学”与“教”现状 |
2.1 儿童画创作中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
2.2 教师儿童画教学和日记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章 日记画的教学方法 |
3.1 儿童绘画发展上各年龄段日记画特点 |
3.2 教学组织的主要方式、流程 |
3.3 日记画教学目标 |
3.4 日记画的教学内容 |
3.5 教学效果 |
3.6 在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4章 日记画对小学儿童画创作的积极作用 |
4.1 日记画练习对儿童能力的培养作用 |
4.2 日记画对儿童画创作的实践作用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问题大纲》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5-6岁幼儿对自创绘画作品的解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基于儿童的视角的相关研究 |
(二)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解读绘画作品的相关研究 |
四、理论基础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幼儿自创绘画作品 |
(二)幼儿解读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的方式和内容 |
一、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时的行为表现 |
(一)与他人展开作品交流 |
(二)融入动作进行解读 |
(三)创设情境进行解读 |
二、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时的语言表达 |
(一)主动介绍作品信息 |
(二)追问下的作品评价 |
(三)被动地进行回应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一、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的特点 |
(一)反映出幼儿思维方式的特征 |
(二)幼儿注重围绕自己展开解读 |
(三)使用多种言语形式进行解读 |
(四)结合经验进行回忆、联想和想象 |
(五)解读融入审美活动,展现情感体验 |
(六)解读展现艺术观点,进行认知表达 |
二、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的内部因素 |
(二)影响幼儿解读自创绘画作品的外部因素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语言表达配合行为表现进行解读,解读表现出不同的主动程度 |
(二)解读不仅涉及作品的相关内容,更呈现出幼儿隐含的经验与认知 |
(三)解读特点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解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二、研究建议 |
(一)提供满足幼儿需求的艺术资源 |
(二)改进限制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 |
(三)增加解读机会鼓励幼儿诠释分享 |
(四)借助作品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 |
三、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编码表示例 |
附录三 幼儿自创绘画作品 |
致谢 |
四、走进儿童绘画 倾听儿童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 [1]5-6岁儿童眼中的冒险游戏[D]. 向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班幼儿叙事性绘画作品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D]. 胡春蕾. 大理大学, 2021(08)
- [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涂鸦区环境优化研究[D]. 刘思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儿童视角下的师幼关系研究[D]. 李钰钘. 天水师范学院, 2021
- [5]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研究 ——以A市大班幼儿为例[D]. 张树丽.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6]“童心本位”的主题画创作教学探索 ——以校外教学为例[D]. 刘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大班幼儿心目中的家庭关系 ——基于家庭动力绘画的研究[D]. 朱孟媛. 河南大学, 2020(02)
- [8]论马蒂斯绘画中“童趣”的研究[D]. 龙永红.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对日记画提升小学儿童画创作教学研究 ——以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绘画社团为例[D]. 杨露. 西南大学, 2020(01)
- [10]5-6岁幼儿对自创绘画作品的解读研究[D]. 石安妮.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