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途跑技术的有效辅助练习——弓步训练法

提高中途跑技术的有效辅助练习——弓步训练法

一、改进途中跑技术的有效辅助练习——弓箭步训练法(论文文献综述)

田平[1](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提高湖北省体育高考灵敏素质项目成绩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充实,许多先进的训练理念被众多体育爱好者运用到日常训练中,然而被许多教师在体育训练中推崇最多的是功能训练理论,它被应用到了众多专项练习当中,并且得到了许多训练者一致好评,但将该训练方法运用到湖北省体育统考训练中的实践基础几乎没有,本文针对体考生灵敏素质专项训练特点调查发现,学生提升专项成绩训练周期长、效率低下、运动损伤率较其他项目高,并且在学习与训练并重的双重压力下,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运动损伤,提高运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在湖北省灵敏素质专项训练中加入合理功能性训练计划进行检验,同时,为其他高中体育项目做参考依据。该文章是以功能性训练对提高体考生灵敏专项成绩为研究目的,并且主要结合了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麻城市部分体考生进行调查分析遇到的困难,并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对此,选取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30名田径男性学生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并随机抽取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人,进行了8周训练,实验结束后收集两个组所有运动成绩,并且进行梳理统计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相关数据变化趋势,得出该研究的重要结论如下所示:(1)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都有助于三项身体素质指标提高,但4*10米折返跑和原地立定跳远成绩提升效果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站立式30米跑成绩提升效果两组无显着性差异。(2)经过8周实验后,FMS测试总得分实验组显着提高,而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实验组在单项功能筛查动作模式中:跨栏步、直线弓箭步下蹲、主动直膝抬腿得分提升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功能性训练能提高体育高考生髋关节、大腿和小腿后侧肌群、以及双膝双踝的灵活、稳定性,所以功能性训练对考生专项灵敏素质训练有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3)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8周的训练后,两个组的三角障碍跑和五米三项折回跑成绩均有显着提高,但前者提升幅度高于后者,说明功能性训练短期内对提高体考生五米三项折返跑和三角障碍跑成绩更加显着。(4)该套功能性训练方法十分契合灵敏素质专项训练且手段新颖、高效,能提高体考生训练的积极性,能改善、纠正学生训练中的错误动作姿势;与此同时万万不可孤立常规力量训练,应该将两者相互补充运用到运动训练中去,为湖北体育统考灵敏素质项目乃至其他田径项目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郭淑彤[2](2020)在《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配套训练方案的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复杂的战场环境对军人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军事体能训练发展为以实战化为目的,以任务为导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作战需求和岗位需要进行的身体训练。体能训练不仅是身体运动的基石,同时还承载着微观层面其它重要的战争决胜要素。研究主要从训练周期安排、训练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恢复情况,考核需要等视角,对正执行的《军事体育训练计划表》进行分析,分析主要集中在训练科目结构、训练负荷量效关系测定与分析、训练间歇时间控制等方面,分析原训练方案存在:(1)训练方案内容设计有较明显随意性痕迹,训练周期循环稳定性差;(2)训练的量效关系上,也存在认为运动负荷安排越大收益就会越大的理念,训练收益欠佳,膝、踝关节运动损伤高发;(3)训练内容结构不丰富,内容设计交叉项较多;(4)不太重视训练间歇时间控制,控制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有计划的针对性和弹性;(5)各训练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不尽合理;(6)不太重视速度素质、柔韧与灵敏协调素质训练,在总体训练内容中占比很小等6个方面的问题。针对原训练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考核大纲规定的考核科目及要求,设计干预方案并对训练过程进行干预,与干预前所测各科目成绩对比得出如下结果:1.在单杠引体向上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均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干预后成绩均值达到引体向上科目合格(5个)标准,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了更大的训练收益;2.在双杠臂屈伸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均呈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干预后成绩均值已达到双杠臂屈伸科目合格(6个)标准,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了更大的训练收益;3.在3000m跑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均呈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干预后成绩均值在优秀区间,对照组干预后成绩均值在合格区间,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获得的训练收益更大;4.在仰卧起坐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干预前后差别均不具有显着性(P>0.05),干预后两组成绩均值在同一成绩区间,说明在该指标上可以继续沿用原训练方案;5.在基础体能组合1(俯桥+T型跑)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呈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成绩均值在优秀区间,对照组成绩均值在及格区间,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的训练收益更大;6.在基础体能组合2(背桥+30m×2折返跑)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呈现出差别具有显着性(P<0.05),且实验组成绩均值在优秀区间,对照组成绩均值在合格区间,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了更大的训练收益。从干预效果来看,实验组训练方案在单杠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3000m跑、基础体能组合1(俯桥+T型跑)、基础体能组合2(背桥+30m×2折返跑)这5个科目上训练效果较好,在仰卧起坐科目上训练效果优势不明显,在后续的干预方案设计中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黄佩玉[3](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800米跑在田径径赛中是最为艰苦的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与女子800米跑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女子800米跑项目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2017年天津全运会女子800米跑季军获得者胡志英的赛前训练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总结出她的赛前训练安排、负荷特点以及训练方法手段等,分析胡志英800米跑的赛前训练特点,探索胡志英的赛前训练规律,希望可以为其以后的赛前训练安排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为中国其他女子800米跑运动员提供可参考的范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800米跑优秀女子运动员胡志英备战天津全运会比赛的赛前训练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的赛前训练共计8周,且这8周均为赛前准备周。其中第6周是胡志英的赛前调整周。赛前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有氧能力训练、专项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能力训练以及身体素质训练。2.在负荷安排上,有氧能力的训练负荷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专项速度耐力的训练负荷以第6周调整周为界,调整周之前负荷量增加,负荷强度不变,调整周之后是负荷量减少,负荷强度增加;速度耐力的负荷强度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身体训练负荷变化不大。3.有氧能力是胡志英训练的基础,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其次是胡志英的专项速度耐力训练,该训练内容每周保持在4次左右,训练距离在200-1000米,专项速度耐力训练主要以间歇训练法为主,并结合组合训练的方式,全面发展胡志英的多种能力;速度能力的训练每周在3次左右,速度能力的训练手段主要以80-100米冲刺跑为主的间歇训练法。4.胡志英在赛前训练中有效的避免了伤病的出现,是比赛成绩的取得的重要条件。但胡志英在赛前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身体机能监控,因此在比赛计划的排上缺少客观的指标支撑。5.胡志英赛前的目标是能进入前8名,所以比赛压力较小,情绪较稳定,也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胡志英的专业训练年限为5年,此次比赛的良好发挥充分证明胡志英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此次比赛的成功,也与赛前潘少奎教练合理的战术安排关系密切。

刘江山[4](2019)在《“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冬季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充分调研与思考,提出“举国发力、恶补短板”的新理念,采取跨项跨界选材的新思路,打破传统限制,拓宽选材渠道,充分利用各省市天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丰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以期利用夏季项目的人才基础,通过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来缩短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进而恶补我国冬季运动人才储备的短板,从而实现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明确将江苏省轮滑队作为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实施“轮转冰”计划的试点。2016年6月,江苏省速滑队正式组建。自“轮转冰”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速滑队在国际、国内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迁移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分期训练理论和“双子模型”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分析,构建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江苏省速滑队“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进行实践分析,为今后“轮转冰”训练模式指明方向,并对其它项目跨界选材、转项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轮转冰”训练模式是指以实现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为目标,以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最终使速度轮滑运动员转项成为在速度滑冰专项上具备较强竞技实力(较高竞技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标准样式。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依据理论指导,应形成“基础训练阶段:速度轮滑训练→转项发展阶段:冰轮两栖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速度滑冰训练”三阶段训练模式。——我国速度滑冰整体实力下滑严重,尤其长距离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依旧停滞不前。江苏省速滑队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轮转冰”转项训练可以有效扩大速度滑冰选材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提出“轮转冰”转项训练发展方向应以速度滑冰长距离和集体出发项目为主,尤其注重集体出发项目的发展。但“轮转冰”训练理论十分滞后。——研究提出立足速度轮滑运动,依据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以培养速度滑冰后备人才为目标,指导由速度轮滑转项进入速度滑冰训练过程的“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提出从运动员年龄、运动成绩以及对速度滑冰技术理解和适应程度这3个方面来判断“轮转冰”的转项训练时机。——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因素、训练竞赛因素以及综合保障因素)、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管理人员因素、运动员训练环境、训练科学化程度、竞赛改革、管理保障、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41个三级指标的“轮转冰”训练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以“轮转冰”训练模式内涵、原则、转项时机判断、训练内容和影响因素5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轮转冰”训练理论框架。——“轮转冰”训练模式,基础训练阶段,采用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以速度轮滑训练为主,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和水平;转项发展阶段,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重点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进入速度滑冰训练周期,以适应、调整速度滑冰技术和比赛节奏为主,通过转换频率增加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轮滑主要竞赛期。专项提高阶段,同样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以速度滑冰训练和竞赛为主,重点是提升速度滑冰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滑冰主要竞赛期。尤其对于技术训练方面逐步探索出相对科学的训练理念,即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之间的技术差异其实就是在与器材的磨合上,并不是局限于两者技术本身,随着转换的频繁,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滑行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明确了,“轮转冰”转项训练成功,以专攻中长距离项目的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转项速度滑冰后专攻集体出发和长距离项目,竞技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能和战术两个方面。“轮转冰”训练应尊重速度轮滑原有技术,依据运动员对速度滑冰器材和场地磨合、适应程度,以适应速度滑冰专项技术为核心,改进为辅助,打造具有运动员个性化的滑行技术风格的技术训练理念。与传统速度滑冰训练相比,“轮转冰”训练的成材率相对更高。同时也验证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

狄樱花[5](2019)在《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高校运动员主要招生来源的高考体育特长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阶段,但不少地区中学仍然在使用老套陈旧注重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动作模式的规范性,长期不合理的训练会导致运动员专项成绩提高缓慢、不稳定,甚至出现运动损伤。功能动作筛查是建立在基本运动技能上的,揭示受试者在完成动作模式过程中存在的身体功能性缺陷的评估工具,通过功能动作筛查可以对运动员的动作模式进行量化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与传统训练相结合可以促进运动员成绩更快、更稳的提升。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山西省临汾三中的28名短跑体育特长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n=14)和实验组(n=14),进行为期24周每周3次的矫正训练,用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整理,再通过对比分析矫正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数据来判断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成绩和功能动作筛查成绩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从FMS总体测试结果分析来看,高考体育特长生得分主要集中在14-16分,平均得分15.89分,说明受试者存在动作模式不标准等问题;低于14分的有2人,存在较高的损伤风险。2、从单项测试结果来看双侧动作测试中除肩部灵活性外其余动作模式普遍存在双侧不对称现象;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和躯干稳定俯卧撑是高考体育特长生在测试中易出现低分的动作模式。3、经过6个月的矫正训练后,对两组高考体育特长生再进行功能动作筛查和专项、专项素质测试,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FMS成绩提高有显着性差异;专项、专项素质成绩除30米成绩提高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成绩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功能动作筛查可以对运动员的功能动作模式进行有效评估并为科学训练提供有效的参考。4、矫正训练和传统训练相结合与单一的进行传统训练相比前者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员FMS成绩、专项素质和专项成绩的提高。

黄真山[6](2019)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重庆市青少年的中长跑项目是潜优势运动项目,而重庆市体育局2018年刚组建中长跑队。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描述记录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重庆市中学生业余训练中中长跑训练水平最突出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10枚金牌的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和教练为调查对象,从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历史成绩、当前的训练现状、招收运动员的途径及参考因素、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及其各个周期间对训练内容和负荷的具体安排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观察以及对教练的访谈,对其训练特点进行总结。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最为突出的项目是800米和1500米项目,其次是3000米项目,并且大多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更为突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训练成绩,笔者通过为期一年的实地深入了解调查和对他们教练与运动员的访谈结合训练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对中长跑训练兴趣是选拔运动员首要参考因素,其次是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是身体素质。(2)教练对训练负荷强度的精确调控及保持训练的系统性是中长跑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的因素。(3)通过力量练习、跑的技术练习,提高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的经济性和把握节奏的能力。(4)教练和运动员对中长跑运动的热爱及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中长跑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学校领导对中长跑训练的重视有所欠缺。(5)从比赛成绩和训练特征都反映出,鲁能巴蜀中长跑队的训练方式方法对800米和1500米项目更为适用。

梁静[7](2019)在《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实验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短跑途中跑中下肢三关节髋、膝、踝的运动学指标进行纵向比较,明确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技术和专项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训练实验法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分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选班1组12名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拖阻力伞跑专项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后,运动员的60m、100m、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拖阻力伞跑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短跑运动员的快速移动能力、协调用力能力、速度水平以及爆发力水平,从而使运动员的短跑成绩进一步提高。2.拖阻力伞跑对运动员途中跑单步运动学整体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步时间和腾空时间缩短,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显着增加,从而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显着的提高,促进人体快速前移,使单步技术结构趋向合理化。3.拖阻力伞跑训练对支撑阶段运动员下肢的一些运动学参数有着显着的优化作用:支撑阶段支撑腿伸髋幅度和摆动腿屈髋幅度增大,支撑腿的伸髋速度和摆动腿屈髋速度增大,使髋关节整体做功范围前移,也为摆动腿积极屈髋向前着地做好充足准备;支撑腿膝关节“刚度”增加,离地膝角趋向合理化,而摆动腿着地膝角和离地膝角均减小,使摆动腿膝关节折叠更紧以减小摆动惯量,进而加快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膝点水平速度;支撑阶段支撑腿踝关节着地踝角降低有利于着地的积极着地,防止股后肌群主动不足,摆动腿平均踝角减小,这一趋势促使摆动腿前摆更加积极。4.拖阻力伞跑训练由于在跑的过程中阻力伞受到空气阻力产生不稳定性,所以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向并强调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沿着直线跑动。拖阻力伞跑训练作为短跑专项力量训练中一种简单有效的训练手段,在长时间的重复训练中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以致于不能尽力训练,建议拖阻力伞跑要与其他专项训练手段结合实施。

罗丽群[8](2019)在《组合训练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速度耐力水平影响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7级田径专选学生为例》文中指出现如今,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已经认识到了速度耐力素质在日常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但大多数的高校田径专项训练中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仍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训练方法较为单一,因此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素质提高较为缓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专项训练周期短和目标任务重,怎样才能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提高田径专选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和比赛能力是值得研究的。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实践测试的方法,探索和归纳有效地提升速度耐力素质的组合训练法,并根据田径运动专项的情况,对组合训练法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优化,通过组合训练法提升田径专选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有计划地把不同的训练方法科学组合应用到体育教学训练领域。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组合训练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速度耐力水平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武汉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班20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对提高其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把实验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学生,要求分组之后两组受训者的各项身体基本指标数据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应用组合训练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单一训练法,实验总时间为10周,每周分别在周一、周三、周五进行训练。对实验前后得到的学生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田径专项测试成绩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用以阐述组合训练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水平影响。研究结果:(1)在反应速度耐力素质的相关指标方面,实验组学生运动结束后15分钟乳酸清除率由11.17%增加到17.23%,上升了6.06%,远远高于对照组的1.44%;(2)测试后,实验组的最大心率从(172±8)b/min降低到了(166±5)b/min,而心率恢复水平从3分钟后的18%增加到了26.51%,均多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3)实验组的下肢最大无氧功率从实验前的(11.01±1.39)w/kg提高到了训练后的(12.22±1.2)w/kg,下肢平均功率也从实验前的(8.46±0.77)w/kg提升到了训练后(8.85±0.75)w/kg,下肢无氧功率水平提升情况好于对照组。(4)在田径专项测试结果方面,采用组合训练法的实验组的800米项目成绩提升最明显。研究结论:(1)采用组合训练法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血乳酸平均清除率,从而使学生的身体不会轻易产生疲劳的感觉,减少伤病。(2)采用组合训练法可以有效的使心率恢复加快,有助于学生的供能系统在高强度训练后快速恢复。(3)采用组合训练法能够使得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提高。(4)组合训练法是具有快速、科学、有效的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

陶淑玲[9](2019)在《8周小腿负重跑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运动员进行8周的小腿负重跑训练实验,纵向的分析训练前后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途中跑技术指标的变化,探索小腿负重跑的训练效应以及其在训练中的应用方法,为短跑的科学训练与教学提供借鉴。方法:采用高速摄像及运动学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8周训练前后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和途中跑技术运动学指标进行系统对比,深入分析小腿负重训练后短跑途中跑中髋、膝、踝三关节运动学的变化规律。结论如下:1.通过8周的小腿负重跑训练,运动员30米、60米、100米成绩和立定跳远成绩显着性提高,立定三级跳成绩无明显变化。就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整体效应而言,途中跑加速与保持速度能力、速度力量水平和下肢爆发力都得到提高,但对身体协调用力的改善作用不大。2.8周小腿负重跑训练使短跑运动员的单步整体运动学参数系统优化:前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减少,单步时间减少,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呈增加趋势,步长增加,步频加快,重心水平速度获得明显提高,推动人体快速前移。3.8周小腿负重跑训练使短跑运动员支撑阶段摆动腿的膝角、踝角更小,摆动腿屈髋前摆的速度更快,屈髋前摆的幅度更大,摆动腿的大小腿折叠前摆工作效率更高,因此,小腿负重训练对于改善摆动腿的动作模式与技术,发展摆动腿快速折叠前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尽管8周小腿负重跑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支撑腿支撑阶段伸髋速度,进而提高两大腿的剪绞速度,但也造成髋的工作范围后移,也就是说两大腿更多地在额状面以后运动,以及支撑腿膝的高位支撑状态,使支撑腿的动作模式向不利于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训练实践中应用该练习时,应该慎重选择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减少负面影响。

马虎[10](2019)在《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训练研究》文中指出3000m障碍跑是以跑跨结合、带障碍的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需要在高速跑动中跨越障碍和水池,不同于一般的速度耐力性项目。目前,我国运动员在该项目上与世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着名运动员刘翔在直道跨栏跑项目上的突破,启示我国运动员在跑跨结合项目上可以取得优异成绩,这也说明3000m障碍可以成为我国奥运夺金的潜优势项目。3000m障碍跑项目上,我国运动员马虎曾获得2015年全国青年锦标赛3000m障碍冠军,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的训练展开研究,旨在探寻普遍适用于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的训练规律,总结出具有实际性指导意义的训练方法,促进我国3000m障碍的训练理论发展,进而为我国的3000m障碍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3000m障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重点研究训练分期、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与手段,得出以下结论:1.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采用传统大周期安排模式,历时29.5周。其中准备期分为冬训和春训2个阶段,分别为15周和8周;比赛期分为赛前冲刺和比赛2个阶段,分别为3周和1.5周;恢复期2周。2.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的不同时期,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交替安排,衔接恰当。在准备期阶段,体能训练所占比例高于技能训练,约占整个训练内容的65%,主要涉及场地慢跑和公路慢跑两类;在比赛期阶段,技能训练所占比例高于体能训练,约占整个训练内容的55%,涉及跳绳+跳台阶、障碍技术练习、弓箭步跳、专门性练习+摆腿等训练内容为主,在恢复期阶段主要涉及场地慢跑、身体柔韧性练习等内容,重点在于赛后身体机能的恢复与调整。3.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中训练负荷变化呈现波浪式发展趋势。整个训练计划中训练量从小到大、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小,在赛前训练的三周中出现赛前减量。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构成反比关系,训练强度随着训练量的增加而减小,反则增大;训练密度与训练量成正比关系,训练密度会随训练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训练量的减少而降低。4.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注重训练方法的合理性。在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游戏法及重复训练法为主;在训练手段方面主要涉及一般耐力和有氧耐力、专项耐力和速度耐力、力量及柔韧训练等。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基层教练员借鉴马虎的成功经验,在3000m障碍训练中取长补短,提高运动员自身能力水平,取得优异成绩。2.建议相关研究人员专门针对3000m障碍进行科研立项,型构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为后期的训练提供指导。

二、改进途中跑技术的有效辅助练习——弓箭步训练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途中跑技术的有效辅助练习——弓箭步训练法(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训练对提高湖北省体育高考灵敏素质项目成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功能性训练研究现状
    2.2 国外功能性训练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灵敏素质研究现状
    2.4 关于体育高考灵敏素质测试项目的研究现状
    2.5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测量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对比分析法
4 研究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与分组
    4.3 实验时间、地点及器材
    4.4 实验控制
    4.5 实验测试指标具体方法
        4.5.1 FMS具体测试
        4.5.2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
        4.5.3 湖北体育高考灵敏素质专项测试评分标准
    4.6 功能性训练内容设计与进度安排
        4.6.1 功能性训练方法体系的确定
        4.6.2 实验内容的设计
        4.6.3 实验进度安排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数据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5.2.1 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5.2.2 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数据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2)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配套训练方案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述评
        1.1.1 有关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1.1.2 有关军事体能训练现状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1.1.3 有关军事体能训练方案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1.2 军事体能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特点与创新点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实验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假设
3 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简介
    3.1 军事体能现行考核体系简介
    3.2 全军五大兵种通用体能标准
        3.2.1 基础性体能项目
        3.2.2 专项体能科目
        3.2.3 拓展类体能项目
    3.3 新、老兵军事体能考核指标
4 新兵军事体能训练现状分析
    4.1 武警某部新兵基本情况分析
        4.1.1 武警某部新兵的年龄情况分析
        4.1.2 武警某部新兵的学历情况分析
        4.1.3 武警某部新兵体能训练知识了解程度及信息来源分析
        4.1.4 武警某部新兵入伍前体能水平累积情况分析
    4.2 武警某部新兵教练员情况分析
        4.2.1 武警某部教练员体能水平等级、职务情况分析
        4.2.2 武警某部新兵教练员的体能训练任务承担情况分析
    4.3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体能训练管理者情况分析
        4.3.1 体能训练系统的组织结构分析
        4.3.2 军队体能训练指导人员选择及依据分析
    4.4 武警某部新兵体能训练伤情况分析
        4.4.1 体能训练中急性训练伤情情况分析
        4.4.2 体能训练中劳损性训练伤情情况分析
5 现行军事体育训练方案分析
    5.1 《考核大纲》中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1 单杠引体向上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2 双杠臂屈伸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3 仰卧起坐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4 3000 m跑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5 基础体能组合1 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6 基础体能组合2 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2 《计划表》中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1 《计划表》中力量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2 《计划表》中耐力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3 《计划表》中柔韧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4 《计划表》中速度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5 《计划表》中灵敏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3 《考核大纲》中专项功能性训练要求分析
    5.4 《计划表》中专项功能性训练情况分析
    5.5 军事体能当前训练情况诊断
        5.5.1 《计划表》的周期循环性分析
        5.5.2 《计划表》中量效关系分析
        5.5.3 《计划表》中训练手段多样化分析
        5.5.4 《计划表》中训练间歇控制分析
        5.5.5 《计划表》中训练负荷管理分析
        5.5.6 《计划表》中训练科目设置分析
        5.5.7 《计划表》中训练时间安排分析
        5.5.8 《计划表》中训练阶段性分析
        5.5.9 《计划表》中区别对待原则分析
6 军事体育训练优化方案设计
    6.1 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干预方案设计
    6.2 专项功能性训练干预方案设计
    6.3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发病部位机制分析
    6.4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防护性训练方案设计
    6.5 考核项目干预训练方案设计
7 训练方案实施与训练效果分析
    7.1 训练干预期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7.1.1 体重指标前后测分析
        7.1.2 体脂指标前后测分析
        7.1.3 肺活量指标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7.1.4 次最大运动负荷时心率指标前后测分析
    7.2 军事体能训练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7.2.1 150 m跑、12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2 100 m跑、60m跑、3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3 立定跳远、三级跳远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4 六级蛙跳科目训练结果分析
        7.2.5 倒立支撑时间前后测结果分析
        7.2.6 悬垂举腿前后测结果分析
        7.2.7 6000 m跑、100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8 800 m跑、40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9 30 m×2 蛇形跑前后测结果分析
        7.2.10 坐位体前屈前后测结果分析
    7.3 军事体能考核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
        7.3.1 单杠引体向上前后测结果分析
        7.3.2 双杠臂屈伸前后测结果分析
        7.3.3 3000 米跑前后测结果分析
        7.3.4 仰卧起坐前后测结果分析
        7.3.5 基础体能组合1 前后测结果分析
        7.3.6 基础体能组合2 前后测结果分析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研究假设验证
    8.2 结果与分析
9.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有关800 米跑训练方法的研究
        2.1.2 有关中长跑项目赛前训练的研究
        2.1.3 有关800 米跑赛前训练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胡志英个人情况简介
        4.1.1 胡志英参加训练及比赛情况
        4.1.2 胡志英从事800 米跑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条件分析
        4.1.3 胡志英专项能力特点分析
        4.1.4 胡志英与其他优秀女子800 米跑选手的对比分析
    4.2 胡志英参加2017 年天津全运会比赛的目标及赛前训练安排
        4.2.1 参赛目标
        4.2.2 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
    4.3 胡志英备战2017 年天津全运会800 米比赛赛前训练情况分析
        4.3.1 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4.3.2 胡志英天津全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变化分析
        4.3.3 胡志英天津全运会赛前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4.4 胡志英2017 年天津全运会800 米跑成绩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 A 胡志英教练访谈提纲
    附录 B 运动员胡志英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长跑项目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中长跑项目访谈专家信息
    附录 E 胡志英2017 年天津全运会赛前8 周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速度滑冰研究综述
        1.2.2 速度轮滑研究综述
        1.2.3 运动技能迁移与跨项训练研究
        1.2.4 国外速度滑冰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整体设计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2.1 研究重点和难点
        2.2.2 研究创新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4.1 相关概念
        2.4.2 理论基础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与“轮转冰”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1.1 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奖牌分布特征
        3.1.2 平昌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竞赛成绩分析
        3.1.3 近三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分析
    3.2 江苏省速滑队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2.1 江苏省速滑队发展历程
        3.2.2 江苏省速滑队的队伍构成与管理现状
        3.2.3 江苏省速滑队在轮、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
    3.3 对“轮转冰”训练的启示
        3.3.1 江苏省速滑队的突破,证实了“轮转冰”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的可行性
        3.3.2 转项训练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指引转项训练方向逐渐明确
        3.3.3 转项训练模式正在形成,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3.3.4 “轮转冰”训练队伍持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增添新内涵
    3.4 当前“轮转冰”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4.1 转项训练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4.2 训练理论极度缺失,训练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构建
    4.1 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分析
        4.1.1 竞赛规则和竞赛特征
        4.1.2 竞技能力特征
        4.1.3 训练特征
        4.1.4 制胜因素
    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
        4.2.1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内涵解析
        4.2.2 “轮转冰”训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轮转冰”转项训练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4.3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
        4.4.1 “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4.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运行分析
    5.1 “轮转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1.1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
        5.1.2 转项发展阶段:主要任务
        5.1.3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
    5.2 “轮转冰”各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1 基础训练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2 转项发展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3 专项提高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3 “轮转冰”各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1 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2 转项发展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3 专项提高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结构
    5.4 “轮转冰”各阶段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
        5.4.1 各阶段训练内容
        5.4.2 各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郭丹个案访谈
        6.1.1 郭丹成长履历
        6.1.2 速度轮滑转项发展速度滑冰的优势
        6.1.3 “轮转冰”训练的主攻方向
        6.1.4 “轮转冰”运动员技术的提升
        6.1.5 对“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建议
    6.2 李思杉2016-2017 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6.2.1 基本情况与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6.2.2 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6.2.3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6.2.4 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6.2.5 年度训练不同周期体能和技术训练安排特征
        6.2.6 不同内容训练方案示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功能动作筛查(FMS)的重要性
        1.1.2 高考体育特长生现有训练手段的局限性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功能动作筛查概念
        2.1.2 高考体育特长生概念
        2.1.3 矫正训练(corrective exercise)概念
        2.1.4 动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概念
    2.2 国内功能动作筛查相关研究
        2.2.1 国内功能动作筛查研究现状
        2.2.2 国内功能动作筛查应用现状
    2.3 国外功能动作筛查相关研究成果
        2.3.1 FMS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2.3.2 FMS在不同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2.3.3 影响FMS测试的因素研究
        2.3.4 矫正训练(corrective exercise)和动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的研究成果
        2.3.5 关于FMS的其他研究成果
    2.4 高考体育测试项目特征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对象及时间
    4.4 实验地点及器材
    4.5 实验变量控制
    4.6 实验测试内容
    4.7 实验步骤
5 结果与分析
    5.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情况分析
        5.1.1 高考体育特长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5.1.2 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专项素质成绩统计分析
    5.2 高考体育特长生功能动作筛查结果与分析
        5.2.1 高考体育特长生功能动作筛查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5.2.2 高考体育特长生功能动作筛查易出现的低分动作
    5.3 功能动作筛查结果的矫正训练
        5.3.1 高考体育特长生矫正训练计划制定依据
        5.3.2 高考体育特长生矫正训练方案
    5.4 实验后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成绩分析
        5.4.1 实验后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成绩分析
        5.4.2 实验后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素质成绩和专项成绩分析
    5.5 矫正训练对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成绩影响分析
        5.5.1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得分结果对比
        5.5.2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总成绩分析
        5.5.3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各项成绩分析
        5.5.4 矫正训练后实验组考体育特长生专项素质成绩和专项成绩分析
    5.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成绩分析
        5.6.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FMS成绩分析
        5.6.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高考体育特长生专项素质成绩和专项成绩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文献综述
    2.2 中长跑训练文献综述
        2.2.1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内容文献综述
        2.2.2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负荷文献综述
        2.2.3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的负荷监测指标文献综述
        2.2.4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方法文献综述
        2.2.5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恢复手段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测量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的学校基本情况
        4.1.1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实行的招生政策
        4.1.2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的培养目标
        4.1.3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训练经费的投入
        4.1.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场地器材的情况
        4.1.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教练员队伍情况
        4.1.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的招收途径
        4.1.7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选拔运动员的参考因素
    4.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基本情况
        4.2.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往届运动员的去向
        4.2.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在各个年级的分布情况
        4.2.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4.2.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
        4.2.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父母的运动经历及其对子女的参训的态度
    4.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成绩基本情况
        4.3.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每年固定参加的比赛
        4.3.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优秀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的获奖情况
        4.3.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的获奖情况
        4.3.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取得运动技术等级情况
        4.3.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与全国中学生中长跑纪录对比分析
        4.3.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及运动技术等级
    4.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基本情况——以2016-2017 年为例
        4.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
        4.4.2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安排
        4.4.3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中训练负荷强度的转化
        4.4.4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内容
        4.4.5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耐力的训练
        4.4.6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力量的训练
        4.4.7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技术的训练
        4.4.8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的训练方法
        4.4.9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恢复手段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落后是我国短跑运动水平落后的原因之一
        1.1.2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训练效应亟待明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和内容
    1.4 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本研究的重难点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研究
        2.1.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研究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
        2.1.3 拖阻力伞跑训练的研究
    2.2 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研究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途中跑技术肢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训练实验法
        3.2.3 高速摄像及图像解析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4.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整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肢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髋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组合训练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速度耐力水平影响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7级田径专选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素质相关概念及扩展
        2.1.1 身体素质
        2.1.2 速度素质
        2.1.3 耐力素质
        2.1.4 速度耐力素质
    2.2 速度耐力与田径运动关系的研究现状
    2.3 组合训练法的相关研究
        2.3.1 组合训练法的基本信息
        2.3.2 组合训练法在体育训练中的相关研究
        2.3.3 组合训练法在田径训练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分组
        3.3.3 实验地点
        3.3.4 实验时间
        3.3.5 实验器材
        3.3.6 实验相关指标选取原则及测量方法
        3.3.7 实验控制
    3.4 实验原则
        3.4.1 训练负荷适度原则
        3.4.2 周期性安排原则
        3.4.3 区别对待原则
        3.4.4 专项深化原则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组合训练法对血乳酸的影响
    4.2 组合训练法对心率的影响
    4.3 组合训练法对无氧功率的影响
    4.4 组合训练法对田径专项测试成绩的影响
        4.4.1 实验前后学生三级跳远成绩指标对比分析
        4.4.2 实验前后学生掷标枪指标对比分析
        4.4.3 实验前后学生掷铅球指标对比分析
        4.4.4 实验前后学生100 米跑指标对比分析
        4.4.5 实验前后学生800 米跑指标对比分析
        4.4.6 实验前后学生1500 米跑指标对比分析
        4.4.7 田径专项测试成绩的差异化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9)8周小腿负重跑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短跑专项力量的相关研究
        2.1.1 短跑专项力量的概念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2.1.3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2.2 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研究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途中跑肢体环节运动学参数
    2.3 阻力跑的相关研究
        2.3.1 阻力跑训练的概念
        2.3.2 阻力跑与速度、力量及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
        2.3.3 小腿负重跑的研究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实验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身体素质比较
    4.2 实验前后整体运动学特征比较
    4.3 实验前后髋关节运动学特征比较
    4.4 实验前后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
    4.5 实验前后踝关节运动学特征比较
5.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3000米障碍跑起源与发展
        1.3.2 不同项目赛前训练的研究
        1.3.3 赛前训练负荷的研究
        1.3.4 赛前训练内容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个案研究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训练目标与周期安排
        3.1.1 训练目标
        3.1.2 训练的周期安排
    3.2 训练内容安排
        3.2.1 准备期
        3.2.2 比赛期
        3.2.3 恢复期
    3.3 训练负荷
        3.3.1 不同时期训练量与强度
        3.3.2 不同时期训练密度
        3.3.3 不同时期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3.4 训练方法与手段
        3.4.1 不同时期训练方法
        3.4.2 不同时期训练手段
4 训练效果评价及经验总结
    4.1 训练效果评价
    4.2 经验总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改进途中跑技术的有效辅助练习——弓箭步训练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训练对提高湖北省体育高考灵敏素质项目成绩的实验研究[D]. 田平.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2]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配套训练方案的实效性研究[D]. 郭淑彤.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3]我国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胡志英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研究[D]. 黄佩玉.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4]“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D]. 刘江山.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5]功能动作筛查及矫正训练对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影响的实验研究[D]. 狄樱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D]. 黄真山.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7]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D]. 梁静.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8]组合训练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学生的速度耐力水平影响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7级田径专选学生为例[D]. 罗丽群.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8周小腿负重跑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D]. 陶淑玲.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男子3000m障碍运动员马虎备战全国青年锦标赛训练研究[D]. 马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提高中途跑技术的有效辅助练习——弓步训练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