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鸣,朱萍萍[1](2022)在《公共图书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的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是响应国家战略、适应老龄化趋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益举措。本文通过网络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从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平台、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五个维度对我国32家省级公共图书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的现状与不足,并依此建议公共图书馆应拓展服务主体能力、精准定位服务对象、打造智慧服务平台、深度挖掘服务方式、及时评估服务效果,以优化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工作。图2。表1。参考文献39。
李丹[2](2021)在《2020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评述》文中指出系统梳理2020年国内图书馆学领域发表论文、出版专着、举办学术会议,以及科研项目立项等情况,有重点地回顾了年度学科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面向"十四五"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瞻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引发图书馆危机管理与服务的大讨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关于图书馆价值理念的新思考、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
张向阳,邓略,刘延,于丽,杨翠莲,赵曼,丛聪,尤伟杰[3](2021)在《军事航空医学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文中认为介绍军事航空医学专业数字图书馆现状,详细阐述军事航空医学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对策,包括回溯建库资源数字化、软硬件设施建设保障化、专业数据库重点化等。
辛悦[4](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而免费提供的一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文化机构和文献信息平台。图书馆危机,古来有之,且危机的种类很多样,需要在面临新形态危机情况下对其进行及时的补充,以完善图书馆危机管理。2019年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图书馆的正常运行造成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研究,回顾我国公共图书馆应对措施,从危机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四个阶段进行探索,通过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的方式获取我国多个公共图书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与提供的活动,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状。发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了转变,读者所需求的服务内容,服务类型也都发生了转变,公共图书馆积极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寻求进步,在此期间运行并策划了很多优质的线上服务活动。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为图书馆界带来的转变与新思考,并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绘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模型,发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应对方面的经验进行策略研究。以期在后续遇到类似危机状况时,可提供参考借鉴。并对图书馆在新环境下新发展进行展望。
池慧,任慧玲,刘懿[5](2021)在《面向医学科技发展 做好医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文中认为"健康中国战略"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医学信息服务和医学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基于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多元化信息知识服务方面长期发展积累,提出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的三大要点:强化多维医学科技信息知识基础设施;构建情报工具平台服务;集成信息技术提升智慧图书馆用户体验。
袁梦群[6](2019)在《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各类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便捷式移动终端设备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从而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快速,这也推动了以数字阅读为主的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也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保障,而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数字信息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数字资源建设俨然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之一。我国医学类高校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日渐增长,无论是学校的学生、教职工还是临床医护人员等,在学习、教学、工作和科研等提升自我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数字资源的使用,数字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建设丰富优质的数字资源,提升数字资源服务水平,扩大数字资源推广,加强数字资源网站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本文以安徽省10所医学类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与研究对象,通过对10所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建言献策,推进数字资源在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中的发展。本文将从六个部分来探讨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本文创新点,对国内外有关于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进行文献学习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行调查,从而进行论文的写作。第二部分,对国内的医学类高校图书馆进行案例分析。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探讨其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总结各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和优秀经验,为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三部分,对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展开调查设计,首先对安徽省内的高校进行调研,选取安徽省内的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本科4所,专科6所,共10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对这10所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开展调查,分别是:数字资源类型调查、数字资源建设方式调查、数字资源服务内容调查、数字资源推广调查、数字资源网站调查,并根据一定的调查步骤对这10所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实施具体的调研。第四部分,对10所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建设调查,就数字资源类型情况、数字资源建设方式情况、数字资源服务内容情况、数字资源推广情况、数字资源网站情况展开详细调研分析,为探讨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第五部分,根据第四部分开展的调研,分析出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即资源类型不够完善,医学类资源相对较少;缺乏医学特色资源,资源共享度不高;资源类活动较少,服务有待提高;推广渠道较窄,宣传推广力度不强;网站栏目缺乏规范性,访问便捷性较差。第六部分,针对第五部分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即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医学类资源建;建设医学专业特色资源,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资源类推广,优化服务内容;拓宽资源推广方式,提高宣传力度;规范网站栏目设置,增强网站交互性。
陈微,李秀霞,李婷婷[7](2016)在《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文献的调查,分析了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内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张婕菲[8](2016)在《2016年《河南图书馆学刊》1~12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徐晴[9](2016)在《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文中提出图书情报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在知识生产、积累与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其他学科基础理论、方法论、学术观点及实践的借鉴、引用、移植和整合,也有向外输出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产生辐射和影响。这种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交流与转移,是学科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学科不断转型和创新,提升学术竞争力和学科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运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调研、演绎推理、文献计量、多元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状况与特征、效果、影响要素及内外部动力作用下的机制问题,研究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含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创新点,形成整个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第1章,明确跨学科研究、知识转移、跨学科知识转移的概念及内涵。在对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二者在方向性、目的性和要素性方面有共通之处,知识转移理论能够作为考察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并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界定,认为该过程包含知识接收与知识发送两个方面,概念界定为下文奠定了逻辑基础。第2章,以知识转移理论为统领,以变化三角理论、竞合互动理论以及MOA框架理论为基础,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支撑。知识转移理论是全文研究的指导理论和出发点,为跨学科知识转移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变化三角理论反映了考察跨学科知识转移的三个视角,即外部关注、系统实施和内部动力;竞合互动理论反映了图书情报学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竞争又共生互利的关系:MOA框架理论为考察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其中第3章,第4章从学科组织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外在刻画,第5章从研究人员个体层面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进行内在剖析。第3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进行研究。跨学科引证是跨学科知识转移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采用引文分析,在知识接受和知识发送两个视角中考察了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从转移规模、转移分布、转移主体、转移情景(外部动力要素)几个方面揭示其特征,研究表明,(1)跨学科知识接收和知识发送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活跃;(2)跨学科知识转移非均衡性特征明显,高度发散与高度聚合现象并存,产生有效吸收和辐射的学科数量并不多;(3)跨学科转移以双向互惠为主,主要发生在近邻学科,即同处社会科学领域的软-应用学科之间,对技术型、应用型知识的需求及辐射强烈;(4)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外部动力要素包含知识距离、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第4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进行研究,侧重于知识引进效果的分析。以CSSCI建库以来,持续被“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收录的期刊所载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主题聚类、关键词与时间维度的关联以及外部学科实例,揭示了图书情报学通过理论借鉴和方法移植,促进了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第5章,对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立足于研究人员个体作为知识接收方,引入MOA(动机-机会-能力)分析框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提出相关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MOA框架理论适用于跨学科知识转移领域研究,除兴趣动机外,动机、机会、能力三个维度的要素与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主要受到学习倾向、交互能力、知识转移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研究为后文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为应用研究。如何促进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是研究的落脚点,针对组织层面的外部动力要素,提出要从战略上重视和研究学科整体发展规划;针对个体层面的内部动力要素,如何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和创造机会是切入点,提出要建设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环境、构建和完善知识转移激励机制、营造跨学科知识转移文化氛围。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及展望。归纳全文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对后续研究着力点进行展望。研究在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的现状、特征及效果,探索知识转移的内外部动力要素及其作用原理与影响,以激发动机、提升能力、创造机会为切入点,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研究对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交流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徐文哲[10](2015)在《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环境、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历经自动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数字图书馆时代。然而,信息量的激增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单一图书馆个体已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协同便成为新一代图书馆建设研究的趋势。但与协同理论在企业管理和计算机领域致力于系统结构转变机理和规律探寻研究所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研究仍停留在协同的字面合作之意,即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联盟,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协同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层面,尚未深入触及到系统的协同运作原理和机制。因此,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践必须从更深层次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等方面着手。本文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主线,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协同学、群集、群集智能、复杂系统、博弈论等理论,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进行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和论文组织结构;紧接着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协同学理论和博弈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特性、历史哲学分析、运行机制、博弈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架构、协同模型和实现机制;随后结合群集、复杂系统和群集智能、博弈论等理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的概念、组织特性、群集系统效应、组织形式、技术战略管理、系统演化机制、博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本文主体部分所做的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点:(1)要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协同管理应从组织联盟迈向群集管理,因为群集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理和应用层面之技术。本文引入群集概念,将数字图书馆看作为一个群集系统。首先,在外部组织形式上,区域空间内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图书馆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团体间密切联系所形成的空间聚集体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这一聚集空间内部的互联和交互是系统的本质属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条块分割局面的图书馆组织新形式;其次,在内部系统结构中,群集作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通过交互行为涌现出一种群体智能,具有鲁棒性和自组织的特征,这种基于局部优化的系统构成,在效率和鲁棒性方面都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更具优势。(2)运用协同理论和群集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实体运行和管理的模型。一方面,运用协同理论明确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内部的协同交互形式,并通过战略图、平衡计分卡、系统与外部合作者协同、协同流程管理、整体战略协同等组织层面的管理架构和重组来帮助其系统的界定和获取其价值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运用群集技术数字图书馆多主体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3)将博弈论运用到数字图书馆协同中来,分析协同主体和群集系统内多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从微观层面对系统整体的协同运行状态进行把控,从而更好地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发挥协同效应服务。
二、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图书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开展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
1.1“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驱动 |
1.2 老龄化趋势的现实需求 |
1.3 公共图书馆的历史责任 |
2 公共图书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的现实问题 |
2.1 合作机构单一,服务人员健康素养缺乏 |
2.2 忽视用户需求,服务对象定位模糊 |
2.3 信息更新迟缓,服务平台功能有限 |
2.4 内容参差不齐,服务活动周期短 |
2.5 缺乏规章制度,服务评价反馈滞后 |
3 公共图书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的优化策略 |
3.1 多方合作,提升馆员素养,拓展服务主体能力 |
3.2 重视用户,延伸服务范畴,精准定位服务对象 |
3.3 聚焦特征,关注个性需求,打造智慧服务平台 |
3.3.1 定位精准 |
3.3.2 运行智能 |
3.3.3 服务高效 |
3.3.4 操作便捷 |
3.4 优化服务,丰富活动形式,拓展服务方式 |
3.4.1 资源服务 |
3.4.2 培训服务 |
3.4.3 交流服务 |
3.4.4 宣传服务 |
3.5 健全制度,执行用户评价,及时评估服务效果 |
3.5.1 预先规划,健立健全规章制度 |
3.5.2 利用技术,记录监督服务过程 |
3.5.3 重视反馈,征集用户评价意见 |
4 结语 |
(2)2020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面向“十四五”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瞻思考 |
2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引发图书馆危机管理与服务的大讨论 |
3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关于图书馆价值理念的新思考 |
4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探索 |
5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
6 结语 |
(4)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1.图书馆危机管理方面研究 |
2.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 |
(四)国内研究现状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非典型肺炎(SARS) |
3.甲型H1N1 病毒 |
4.新冠肺炎疫情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主要创新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危机与图书馆危机 |
2.图书馆危机管理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4.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 |
(二)理论基础——4R危机管理理论 |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图书馆危机影响评估 |
(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事件回顾 |
(二)危机影响评估 |
1.权责分析 |
2.利益攸关者影响分析 |
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 |
(一)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缩减阶段 |
1.危机发生的环境 |
2.产生和维护正常运行的系统 |
3.产生服务的结构 |
4.可能被卷入危机受到影响的人 |
(二)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预备阶段 |
1.危机预测 |
2.人员培训 |
(三)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应阶段 |
1.防“疫”举措 |
2.媒体管理 |
3.图书馆线上活动 |
4.图书馆特色服务 |
(四)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恢复阶段 |
1.恢复开放工作指南 |
2.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培训 |
3.图书馆恢复开放 |
4.武汉市图书馆图书消毒工作 |
5.战“疫”记忆库征集 |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
(一)缩减阶段: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模式构建 |
(二)预备阶段:重视危机预测,发挥图书馆价值 |
(三)反应阶段:注重与相关群体的合作 |
(四)恢复阶段:图书馆工作人员危机管理能力的培养 |
1.通过解决危机进行经验总结 |
2.图书馆正常运营时的积累 |
(五)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面向医学科技发展 做好医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1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信息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
1.2医疗健康大数据和智慧医疗蓬勃发展 |
1.3数据驱动科研开启医学知识服务新时代 |
1.4医疗健康科技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
2 医科院图书馆“十三五”发展回顾 |
2.1 拓展各类型数字资源,初步建立复合资源体系 |
2.2 面向多元用户需求,形成信息服务品牌 |
2.3 融入行业信息需求,推动信息服务转型 |
2.4 围绕核心基地建设,开展知识服务创新研究 |
2.5“十三五”期间主要问题与不足 |
3 医科院图书馆“十四五”规划要点 |
3.1 构建多维数字资源,完善资源保障体系 |
3.2 面向多元用户需求,建设情报服务平台 |
3.3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智慧图书馆用户体验 |
4 结语 |
(6)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国内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案例分析 |
2.1 案例选择依据 |
2.2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2.3 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2.4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2.5 案例启示 |
3 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设计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对象 |
3.4 调查内容 |
3.5 调查步骤 |
4 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基本情况 |
4.1 数字资源类型 |
4.2 数字资源建设方式 |
4.3 数字资源服务内容 |
4.4 数字资源推广 |
4.5 数字资源网站 |
5 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 资源类型不够完善,医学类资源相对较少 |
5.2 缺乏医学特色资源,资源共享度不高 |
5.3 资源类活动较少,服务有待提高 |
5.4 推广渠道较窄,宣传推广力度不强 |
5.5 网站栏目缺乏规范性,访问便捷性较差 |
6 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建议 |
6.1 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医学类资源建设 |
6.2 建设医学专业特色资源,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6.3 加强资源类推广,优化服务内容 |
6.4 拓宽资源推广方式,提高宣传力度 |
6.5 规范网站栏目设置,增强网站交互性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7)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
1.1 医学数字图书馆文献数量 |
1.2 医学数字图书馆文献内容 |
1.3 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
2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现状的讨论 |
3 医学数字图书馆未来研究的趋势 |
4 结语 |
(9)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0.2.1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0.2.2 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0.2.3 述评 |
0.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0.3.3 研究方法 |
0.3.4 本文主要贡献 |
1 跨学科知识转移概念界定 |
1.1 跨学科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1.1.1 学科 |
1.1.2 跨学科 |
1.1.3 跨学科研究 |
1.2 知识转移 |
1.3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 |
1.3.1 跨学科研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
1.3.2 跨学科知识转移的内涵及特点 |
1.3.3 跨学科知识转移要素 |
1.3.4 跨学科知识转移动力 |
2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知识转移理论 |
2.1.1 信息网络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
2.1.2 社会关系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
2.1.3 社会认知视角中的知识转移理论 |
2.1.4 知识转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2.2 变化三角理论 |
2.3 竞合理论 |
2.4 动机-机会-能力(MOA)框架理论 |
3 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状况与特征 |
3.1 相关界定 |
3.1.1 供体学科与受体学科 |
3.1.2 知识转移宽度与知识转移深度 |
3.1.3 亲缘学科 |
3.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规模 |
3.2.1 知识存量 |
3.2.2 知识流量 |
3.3 知识接收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
3.3.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
3.3.2 图书情报学供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
3.3.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接收特征 |
3.4 知识发送视角中的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 |
3.4.1 知识转移宽度与深度 |
3.4.2 图书情报学受体学科识别与分布 |
3.4.3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发送特征 |
3.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亲缘学科类别 |
3.5.1 学科分类框架 |
3.5.2 图书情报学亲缘学科类别分析 |
3.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外部动力 |
4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效果 |
4.1 基于学科研究主题演化的观察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方法与过程 |
4.1.3 研究主题分析 |
4.1.4 研究主题演化 |
4.2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实践 |
4.2.1 图书情报学引进计算机科学知识 |
4.2.2 图书情报学引进新闻传播学知识 |
4.3 讨论与分析 |
4.3.1 注重学术积累与前沿拓展 |
4.3.2 理论借鉴与学科体系的完善 |
4.3.3 方法移植与研究思路的创新 |
5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识别与验证 |
5.1 影响要素识别 |
5.1.1 跨学科知识转移影响要素的MOA框架 |
5.1.2 动机(M)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
5.1.3 机会(O)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
5.1.4 能力(A)维度的影响要素识别 |
5.1.5 习惯域对跨学科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
5.2 影响要素理论框架及假设 |
5.3 实证研究过程 |
5.3.1 问卷测量条款 |
5.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3.3 样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5.3.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3.5 知识转移行为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5.3.6 各因素协同作用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
5.4 影响要素的讨论 |
6 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促进机制 |
6.1 设计跨学科发展战略机制 |
6.1.1 明确学科发展环境 |
6.1.2 加强学科理论建设 |
6.2 建立跨学科知识转移开放机制 |
6.2.1 面向宽广的信息职业 |
6.2.2 发展多元化的研究队伍 |
6.2.3 寻求多领域的应用与合作 |
6.2.4 保持跨界和聚焦的平衡 |
6.3 构建跨学科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
6.3.1 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制度化 |
6.3.2 发挥学术成果跨学科评议激励作用 |
6.4 完善跨学科知识转移交流机制 |
6.4.1 引导跨学科交流意愿 |
6.4.2 丰富跨学科交流渠道 |
6.4.3 设跨学科交流环境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协同研究综述 |
2.1.1 协同学的源起及内涵 |
2.1.2 协同理论 |
2.1.3 国内研究领域的应用 |
2.1.4 国外研究领域的应用 |
2.2 群集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协同理论和群集理论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中的应用 |
2.3.1 协同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
2.3.2 群集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
2.3.3 小结 |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协同 |
3.1.1 协同概念 |
3.1.2 协同与近似概念辨析 |
3.1.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
3.1.4 协同效应 |
3.1.5 小结 |
3.2 群集理论 |
3.2.1 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
3.2.2 数字图书馆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
3.2.3 群集效应 |
3.2.4 小结 |
3.3 群集智能 |
3.3.1 概念及其特点 |
3.3.2 系统结构 |
3.3.3 群集智能对数字图书馆群集复杂系统研究的意义 |
3.3.4 群集智能作用下的涌现 |
3.3.5 小结 |
3.4 复杂系统 |
3.4.1 源起 |
3.4.2 复杂系统的概念 |
3.4.3 数字图书馆群集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 |
3.5 博弈论 |
3.5.1 博弈论的概念 |
3.5.2 博弈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
3.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博弈 |
3.5.4 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协同 |
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 |
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特性 |
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历史协同性分析 |
4.3.1 历史序参量的出现和绵延孤立子的形成 |
4.3.2 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变的历史协同性 |
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运行机制 |
4.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机制 |
4.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博弈机制 |
4.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约束机制——边际效益 |
4.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保障机制 |
4.5 数字图书馆协同建模 |
4.5.1 数字图书馆交互形式建模 |
4.5.2 数字图书馆协同过程建模 |
4.6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现机制 |
4.6.1 数字图书馆协同运行的组织架构 |
4.6.2 数字图书馆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 |
4.6.3 与外部合作者的协同 |
4.6.4 协同的流程管理 |
4.6.5 整体战略协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图书馆群集 |
5.1 数字图书馆群集内涵 |
5.1.1 概念 |
5.1.2 数字图书馆群集与相关概念辨析 |
5.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组织特性 |
5.3 群集系统的效应 |
5.3.1 群集系统的正效应 |
5.3.2 群集系统的负效应 |
5.4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组织形式 |
5.5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技术战略管理 |
5.5.1 数字图书馆技术群及其选择策略 |
5.5.2 技术生命周期 |
5.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技术进入战略 |
5.6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演化机制 |
5.6.1 群集系统竞争动态的三个阶段——生物学理论视角 |
5.6.2 群集系统内部合作与竞争的四个阶段——生命周期理论 |
5.6.3 从Agent到Multi-Agents |
5.7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博弈分析 |
5.7.1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
5.7.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合作博弈模型 |
5.8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 |
5.8.1 单一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
5.8.2 多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
5.8.3 多代理人机制设计的优化 |
5.8.4 优化机制的合作博弈模型 |
5.8.5 风险回避型多代理人的机制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NSTL三期建设 |
6.1.1 NSTL三期服务系统建设流程 |
6.1.2 NSTL三期系统建设成果 |
6.3 NSTL存在的问题 |
6.4 NSTL系统的协同建设 |
6.4.1 系统方案确定流程改进 |
6.4.2 NSTL系统资源协同建设 |
6.4.3 组织模式的重组 |
6.5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图书馆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策略研究[J]. 刘一鸣,朱萍萍.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2(01)
- [2]2020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评述[J]. 李丹.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06)
- [3]军事航空医学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J]. 张向阳,邓略,刘延,于丽,杨翠莲,赵曼,丛聪,尤伟杰.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1(12)
- [4]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辛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面向医学科技发展 做好医学图书馆“十四五”规划[J]. 池慧,任慧玲,刘懿.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05)
- [6]安徽省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与分析[D]. 袁梦群. 安徽大学, 2019(07)
- [7]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陈微,李秀霞,李婷婷.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12)
- [8]2016年《河南图书馆学刊》1~12总目录[J]. 张婕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12)
- [9]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转移研究[D]. 徐晴. 武汉大学, 2016(02)
- [10]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D]. 徐文哲. 南京大学, 2015(01)